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

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

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
历史知识点整理(一到六分册)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要求

第一分册

第1课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能够通过图片识别楔形文字

三、《汉穆拉比法典》:能够通过图片辩认《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作用:统一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历史价值:

(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的国家形成。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2、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的创建,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三、象形文字:能够通过图片识别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纸草作为书写材料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吠舍(平民)和首陀罗(奴隶)四大种姓。

2、种姓制度的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不平等。

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因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理解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实行的一种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向种姓内部成员提供了保护,但它制造种族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和强盛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始人为悉达多。

2、佛教创立的时代背景: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部分刹帝利和吠舍经济地位提高,不满婆罗门宗教和种姓特权;各种新教派和新学说的兴起和流传,佛教是其中之一,早期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3、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传播,主要是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玛雅人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城邦制度达到全盛。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三、雅典民主政治:

特点: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产生原因: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形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发展: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全盛: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历史地位:进步作用: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历史局限: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

雅典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和戏剧:

《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荷马史诗》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二、建筑艺术: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

基本特点: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典型代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

三、史学:

史学: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历史》一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对欧洲史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平民反对贵族斗争:

目的:打破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局面,平民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

时间:长达200多年

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扩大了共和国社会基础;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二、罗马帝国:

1、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标志罗马历史进入了帝国时代。

2、罗马成为大帝国:

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盛极而衰。

4、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虚而入,西罗马帝国灭亡, 也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

第9课罗马法体系

一、《十二铜表法》:

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

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习惯法的汇编。

实质: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利益。

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规范了社会生活。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

产生原因: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适用范围:调整和处理罗马公民内部的权利关系。

主要内容:大法官颁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2、“万民法”

产生原因: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被统治者的非罗马人日益增多。

目的: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

主要内容:国家相继通过和颁布的一系列决议或法令,帝国时代皇帝发布的敕令。

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3、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赦令,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4、古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历史价值: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局限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七世纪

地点: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在雅特里布(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二、阿拉伯帝国:

661年倭马亚王朝建立,进入帝国时代。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

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

二、奥斯曼帝国统治:

对东西方商路的影响: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

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其废墟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6世纪下半叶,原罗马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西欧封建制度。

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2、采邑改革及影响: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产生背景:12世纪以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封建割据成了桎梏。

形成时间:13世纪下半叶。

特征: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目的:国王和市民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形成标志: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影响: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3课王权和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1、原因: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希望获得王室的大力支持。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神圣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2、史实:751年教会支持丕平夺取墨洛温王朝政权,建立加洛林王朝;

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

查理加冕称帝,王权和教权关系进一步密切。

3、影响: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

二、卡诺莎觐见:

1、原因: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

2、经过:11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进行教会改革,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请求格列高利七世的宽恕。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

3、影响: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三、阿维尼翁之囚:

1、经过:1309—1377年,罗马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其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2、影响: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

14世纪后庄园开始衰败。

二、城市复兴与自治:

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

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民族的起源

1、原始农耕:

(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营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姜寨遗址的特征(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中华民族的起源:

(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神话传说.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建夏,“公天下”的禅让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所取代。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

(1)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

(1)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内外服制的内容:商王朝国家的体制,有“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2、青铜时代

(1)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代表。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二重证据法:考古和文献相互印证(王国维)。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帮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2、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的政绩:周公辅政,拥立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礼作乐。(2)礼乐文化的内容:礼起源于先民习俗,后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乐为舞乐、史诗。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

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社会变革

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1)主要内容

经济上:

A、内容:

a新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使用(参见P18插图:战国时期的四种农具);

b奖励农耕军功政策的实施

c私人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

B、意义:

a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片的生地被开垦,列国纷争多以争夺土地为目标。

b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这两种人,后来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

c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战国时达到高潮。

A、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

B、目标:富国强兵

C、内容:贬废无能旧贵族,起用贤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对官吏、行政、财政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背景:

(1)政治体制的改革,引起社会的转型;(2)列国经济实力的增长;(3)文化人士的活跃,“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对变革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摆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战争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

(1)时间:秦孝公即位后

(2)背景——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被动挨打

(3)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4)内容——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农耕、建县制、什伍连坐

(5)作用——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制

1、建立的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下设廷尉、治粟内史,均受制于皇帝

(3)郡县制(地方)

结构:郡辖县,县辖乡、里,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3、巩固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

(3)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

4、意义: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秦的暴政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秦的暴政超出社会承受能力

(1)统治者滥用民力

(2)秦律繁多严酷

(3)赋役沉重

2、秦沿用打天下治理天下的经验不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重功利、恃酷法

(2)社会矛盾激化

3、统治者的内讧加速秦的灭亡

(1)宫廷争斗

(2)互相杀戮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

1、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误期

(3)结果——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反秦起义闻风而动,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楚汉战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主要人物:刘邦、项羽

结果: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1、吴楚七国之乱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时间:汉景帝时期;根源:封国实力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结果:周亚夫派兵东征,最终平定)

2、汉承秦制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1)背景:政局初定,百废待兴

(2)内容:在继承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A、中央:皇帝制、中央官制

B、地方:郡县制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3)特点:宽简疏缓

(4)影响

A、政局稳定、国力恢复增强

B、分封制使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吴楚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黄老思想与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一致;

(2)黄老思想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一致;

(3)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2、文景之治的内容

(1)时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2)内容:

A、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田租(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B、政治上:省刑约法,废除秦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3)作用: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第9课汉武帝时代

(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有为”的表现:

①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

②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③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采纳董仲舒等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学术“罢黜”在官学之外。

实质:加强思想控制,为巩固统治服务。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2)东汉的衰败:东汉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和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膨胀:①土地兼并行为越来越严重。

②大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还组建了“家兵”等私人武装。

③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

角逐:地方豪强势力、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②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曹军战败,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

③三国鼎立格局基本形成: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孙吴,定都建业。

(2)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①北方人口的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举措:

A、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

B、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

C、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南中八郡),改变落后状况,促进民族融合。

③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迫使山越族从山中迁出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北朝和南朝

①五胡: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

②南北政权的更替: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

③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A、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B、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

C、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

D、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二、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A: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加速了民族融合。

B:北方少数民族已经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C:孝文帝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仿照汉制,向汉学习。

②措施:A政治上: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制定俸禄制度,惩治贪赃的规定。

B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C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仿效汉体制改官制和律令,尊孔,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D、迁都洛阳

③意义:A、加快民族融合进程

B、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C、在生活习俗等方面双方互为影响。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①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②唐朝的建立: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③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实质:

内容: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④科举制度:

A、在唐朝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试难度也最大。

B、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秦汉主要采用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①唐蕃关系: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

②武周政治延续唐朝的发展,武则天当政时继续沿袭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

③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政治上: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勇于纳谏;体察民情,舒缓刑罚,宽政安民。经济上: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和平交流,唐蕃友谊传为佳话;民族交融,兼容并蓄,文化繁荣。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度,为政之要在得人。)

(2)开元盛世

①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开元年间,唐王朝被推向全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政治上:革除弊端,精简机构,重用贤臣。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

②唐王朝由盛转衰: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由强盛开始转向衰落。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①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为保障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和对西北地区的加强管理而设置机构。

②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2)东亚文化圈。

时间: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

地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的东亚诸国;

内容: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第三分册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都城开封

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2、北宋的制度创设:文官体制(背景、特点、措施、影响)

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特点:重文轻武。

措施:

军事改革:(1)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2)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

政治改革: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职,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

3、北宋科举制的完善(内容、影响)

改革措施:考试制度的变革-增设殿试,从此,解式、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考试规则的变革-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考试内容变化—废除“帖经”(单纯记忆背诵),增加策论,更注重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宋夏合议:1043年,宋与西夏也达成和议。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

金――建立者: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

靖康之变:1127年,金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等数千人北撤,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岳飞抗金与宋金绍兴和议

榷场:(定义):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

(评价):榷场的设立,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

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3、蒙古的崛起与南宋的灭亡:

蒙古的崛起:1206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元朝的建立:1271年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南宋灭亡:1279年,元灭南宋。

注意:对于宋朝与当时少数民族的关系,结合地图能认识它们的地理位置。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

(1)原因:由于北方战乱,城镇衰落,人口大量南迁;而南方相对较安定,南迁的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经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表现:

农业方面: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水田农具的改进、稻麦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梯田,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天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和造船业等均有较大发展。江浙一带出现私人丝质作坊——“机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东南沿海城市造船业十分发达。

2、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概况: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因此又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出现三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设立“番坊”(外国人居住)与“番市”(用于番货交易)。

(3)影响: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促进了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1、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欧洲。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宋代制成火器;南宋创制突火枪,宋元时发明火铳。

传播及影响:改变了战争的方式,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

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3、沈括的《梦溪笔谈》: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和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记载有: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沈括最早使用“石油”一词。

第22课元的统一

1、元朝的统治和行省制度:

从适应农耕的特点考虑,对蒙古旧制进行了改革,采纳汉法,提倡文治。

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把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设劝农司,编撰农书,发展工商业)

首都大都不仅使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商业大都市。

2、元朝的统治措施:

中央机构改革: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腹里”归中书省管辖,其余地方设行省。(上海当时属于江浙行省)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域。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

2、明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废丞相:宰相制度终结,政府各部门听命于皇帝。

设内阁: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特务统治:设厂卫制度,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君主专制政体集权达到空前。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明朝中期后的统治危机:

(1)明代中期以后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一应事宜常交宦官办理,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2)宦官与内阁既倾轧又勾结,群臣因门户之见形成激烈党争,为争取入阁和争当首辅斗得不可开交,政治日益败坏。

2、后金对明朝的威胁:

(1)满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2)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窥测中原。

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明朝灭亡时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2、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一、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成员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决定军国大事,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2、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希望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

制,并将内阁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3、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

(1)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2)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3)诏令: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

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康熙时:清军通过雅克萨之战给沙俄军队以沉重打击,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清初,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派军征讨。其后,天山南路的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统一了天山南北,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与民政。

3、雍正时:中央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并实行金瓶制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与班禅的转世程序。

4、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康熙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

南方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2、手工业:

农村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不断推广;

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

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外

城市和市镇中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产品较前代更丰富。

3、商业: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有新的发展;

长江沿岸出现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般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1、《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2、《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地位:“朝贡贸易”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

2、特点:

(1)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可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

(2)贡品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

(3)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之下与之交易。(4)对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般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有具体规定。

二、民间海外贸易:

1、出入港口:

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福建漳州海澄县的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

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

2、输入与输出的主要商品:

输出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三、从海禁到闭关:

1、原因:

(1)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

(2)康熙在位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

(3)康熙晚期,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4)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般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1、表现: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传教士引入的的西方科技著作还有《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5)徐光启、李之藻制定《崇祯历法》。

2、作用:

(1)早期“西学东渐”,尤其是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积极意义。(2)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

(2)概况:

(4)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3)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方面:西欧殖民活动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

(1)发源地: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

(2)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3)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繁荣;15世纪前后,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带来大量古代希腊、罗马典籍和艺术品。)

(4)影响:推动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英国革命

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两次内战

英国内战概况: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1642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使英国出现长期政局稳定的局面,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英国也由此走上了工商业强国和殖民霸国的道路。

第6课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启蒙运动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的突飞猛进;文艺复兴的思想铺垫等。

2、批判君主专制

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三权分立。

卢梭的思想主张: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说,主张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

启蒙运动的影响:猛烈冲击封建势力,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1、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独立战争的进程

美国独立战争的大事年表: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战争导火线。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战争开始。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推举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

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战争基本结束。

1783年美英《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也为拉美独立运动树立榜样。

3、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第8课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

1、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3、拿破仑帝国

1804年拿破仑称帝,1815年帝国崩溃

《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孕育(概念、前提和条件)

(1)概念: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3)条件:殖民活动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创造了技术条件。

2、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工业革命的进程:

3、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后果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造成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现代工厂制度产生的时间、行业及历史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 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匕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站”是拟人的

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米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 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 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 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

六年级历史知识要点

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炎帝和黄帝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 羀4、禅让:我国传说时期黄河流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品质),禹在公元前2070 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袀5、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都城在阳城,最后一个暴君是(桀)。 蚆6、商朝的建立者是(汤),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因此商朝也称殷朝。最后一个暴君是(纣)。 羁7、周文王重用姜尚等贤人,国力强盛。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灭掉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我们说的诸侯,就是通过分封产生的。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后西周灭亡。 蚂8、夏商周的更替给我们的教训:实行仁政,爱护百姓,国家昌盛;实行暴政,国家就会灭亡。 蚈9、夏朝我国出现青铜器,商朝青铜器很发达,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于商朝同时,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就是文明的(三星堆文化)。如:青铜立人像等。 螆夏商周时期,陶瓷业也很发达。农业出现了(五谷),能使用(青铜)农具生产。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 莂1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第一霸主是(齐桓公),他重用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再加上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公元前7世纪中期,成为霸主。后来,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公元前7世纪后期成为中原的霸主;再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国,做了中原的霸主。与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书 香 浸 润, 励 志 成 长! 第一单元 位置 1、 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如(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几 列 几 行 ↓ ↓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一般(从左往右看) (从前往后看) 2、 平移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 3、 图形左、右平移: 行不变 图形上、下平移: 列不变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 8的和是多少? 也表示9 8的5倍是多少? 5×98 表示求5的98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43表示求98的4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4、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先约分,就是把所有的分子中可与分母相约的数先约分,再用分子乘分子作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积的分母。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一般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负数】 1、正、负数的读写方法:(1)写正数是,加“+”号或省略“+”号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读正数是,加“+”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号的,这个“正”字就不需要读出来。(2)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号,读负数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2、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等。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在数轴上正数都在0的右边。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对意义相反的量,如温度、方向、海拔、支出和存入等。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正数> 0 >负数)例:5>0>–7,–6>–8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1、【圆柱】的特征: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圆柱的侧面:当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当不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但不可能得到梯形。 3、把圆柱平行于底面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 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连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 4、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 h。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个人整理资料)汇编

书 香 浸 润, 励 志 成 长!第一单元 位置 1、 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如(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 ↓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看) (从前往后看) 2、 平移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 3、 图形左、右平移: 行不变 图形上、下平移: 列不变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 8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43表示求98的4 3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六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范文

六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生活在云南 省元谋县)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使用人工取火,能够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5、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能制造彩陶。 6、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从此,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7、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之孙”。 8、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时,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9、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们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也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了。 10、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11、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他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朝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12、商朝时候,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姜尚等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 一、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 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判断。 1.一个细菌又称一个菌落。(×) 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3.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4.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5.把橘皮、馒头等放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霉菌培养。(×) 6.利用酵母菌发面后,体积可以达到原来的4-5倍。(√) 7.电池、医用针管等有毒有害垃圾要做深埋处理,才不会有危害。(√) 8.用不同的方法重新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可以减少垃圾数量。(√) 9.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种庄稼。(×) 10.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11.光年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 离的单位。(√)

12.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棵树后,所描述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 13人们要想获取真实的资料,必须自己亲自去动手 获取,没必要与会交流。(×)电磁现象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了。(√) 15.太阳系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系统。(×) 16.正在使电灯发光的电线旁边没有磁场。(×) 17.将垃圾深埋以后,再也不会污染环境了。(×) 18.空气,土壤,海洋一旦被污染就再也无法治理了。(×) 19.我们平时发面用的酵母菌对人体是有害的。(×) 20.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高,所看到的视野就越大。(×) 21.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晶体的形状都是 很有规则的。(√) 22.锅盖做成圆顶形主要是为了锅的容量大一点。(×) 23.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24.物体的细菌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 才能观察清楚。(√) 25.我们在记录信息的时候,要如实记录,但不需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整理(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和计算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注意 (1)分数的化简: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关于分数乘法的计算:可在乘的过程中约分,也可将积的分子分母约分,提倡在计算过程中约分,这样简便。 (3)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b=b×d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或a×(b-c)=ab-a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找单位“1”:“占”、“是”、“比”的后面,“的”前面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对应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要比较准确的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般通过定方向、测角度、量距离、定位置这几个基本步骤完成。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一、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4、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二、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北师大版六年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604班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溪小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概 念总结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1.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分数乘法意义 3.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4.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5.倒数:乘积是6.分数的倒 数 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 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 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7.整数的倒数 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 ,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 ,12是1/12的倒数。 8.小数的倒数: 普通算法:找一个小数的倒数,例如,把化成分数,即1/4 ,再把1/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1 9.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1/等于4 ,所以的倒数4 ,因为乘积是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0.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1.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用除法。1已知,求部分量或对应分率用乘法,求单位1。单位1先找单位分数除法应用题:13.比和比例:14.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a:b)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 子的一种(如:。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个. ,前项后项各2,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比例有4项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15.比的基本性质: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 16.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 1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意义、项数、各部分名称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如:a:b 这是比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 a:b=3:4 这是比例。 (2)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意义不同、应用不同。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负数必背知识点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大于所有负数,小于所有正数。负数比较大小,不考虑负号,数字大的数反而小。 2、“+”可以省略不写,“-”不能省略。 3、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 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 百分数(二)知识点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 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总收入总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4、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5、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圆、圆柱、圆柱必背公式 1、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公式d=2r;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公式r=d÷2. 2、已知直径求周长: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πd,直径=周长÷圆周率,公式d=C÷π 3、已知半径求周长:圆的周长=2×圆周率×半径,公式C=2πr,半径=周长÷圆周率的2倍,公式r=C÷2π =πr2 4、已知半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公式S 圆 =π(d÷5、已知直径求面积:圆的面积=圆周率×(直径÷2)的平方,公式S 圆 2)2 6、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侧=Ch;圆柱的底面周长=侧面积÷高,公式C=s侧÷h;圆柱的高=侧面积÷底面周长,公式h=S侧÷C。 7、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公式 S表= S侧+2S底。 8、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公式 V圆柱=Sh。圆柱的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

鲁教版六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总结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知识要点复习201312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北京人生活在距大约今70-20万 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3 会人工取火,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使用打制石器粗糙石器的是元谋人、北京人、 人;使用磨制石器的农耕时代居民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3、中国反应原始农耕生活这一时期历史的是距今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 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 石器, 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 4、农业:远古居民主要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农耕时代(河姆水稻半坡粟) 的炎帝号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黄帝教衣(制作衣裳) (建造宫室)、行(发明舟车) 帝为“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夏商周是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 期已齐备;夏朝出现历法,商朝完备,战国24 动了社会的变革, 冰)在(岷)江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不如”。夏朝出现历法,商朝完备,战国24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的王景治理黄河。 5、中国古代政治之重要改革:P45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背景: 牛耕的使用,私田出现,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主要内容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匈奴、 羯、氐、羌(五胡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鲜卑族建立北魏, 年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先在平城),进行改革。(1)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自己改姓元),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学汉礼。(2)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3)后北魏分裂,北方经历四朝,北魏和四朝通称北朝。 6.中国古代政治之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革命的首创精神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邦、项羽继续抗秦;前207年(巨鹿)之战(有关成语破釜沉舟)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占咸阳(约法三章),秦朝亡(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前 刘邦建汉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7、中国古代政治之重要社会制度:炎黄涿鹿败(蚩尤),炎帝黄帝结盟形成日后华夏族。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公元前2070年,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夏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最后一个国王是桀。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 , (前1600 ,都(镐 ;公元前202 221刘备 年建立西晋, 年建立东晋, )展开了 统一的中央 “(尊王 ;前(202)200年曹操-袁绍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208-赤壁之战孙刘以少胜多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383淝水之战前秦-东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词汇分类: younger更年轻的old 更年长的tall更老的 Short 更矮的,更短的longer 更长的thinner更瘦的 Heavier 更重的bigger 更大的small更小的 Stronger 更强壮的lower 更低的smarter更聪明的 其他: Dinosaur恐龙hall大厅metre(meter) 米than 比 Both两个都kilogram 千克;公斤countryside乡村shadow影子,阴影Become开始变得,变成 短语搭配: 1.how heavy 多重 2.how tall多高 3.what size什么尺码 4.go down落下 5.have a try 试一试 6.catch the ball接到球 惯用表达式: 1.Let’s have a look.让我们看一看 2.Really? 真的吗? 3.I can’t wait.我等不及了。 4.What’s happening here? 这里正在发生什么? 课文重点句子: 1.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那是这个厅里最高的恐龙。 2.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它比我俩加起来还高。 3.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My shoes are size 37. 你的脚比我的大。我穿37号的鞋。 公式化句型: 1.用than做比较的句型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 A + be动词+ 形容词比较级+ than B. 2.询问对方身高的句型及回答 How tall are you? -- I’m 1.65 metres --> How tall are you? -- I’m + 数字+ 长度单位。 3.询问对方鞋子的尺码的句型及其回答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Size 7. -->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 Size + 数字。 4.询问重量的句型及其答语 How heavy are you? --I’m 48kilograms. --> --How heavy + be动词+ 人/ 物? -- 人/物+ be 动词+ 数字+ 重量单位。 知识拓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1 第一单元 位置 1、 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如(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 ↓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看) (从前往后看) 2、 平移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 3、 图形左、右平移: 行不变 图形上、下平移: 列不变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98×5表示求5个98 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98 ×43表示求98的43 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2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关于六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关于六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使用人工取火,能够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5、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能制造彩陶。 6、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从此,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7、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之孙”。

8、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时,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9、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们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也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了。 10、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11、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他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朝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 12、商朝时候,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姜尚等 人,国力逐渐强大。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公元前1046年,他联合 西方和南方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商纣大败,商朝灭 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称为西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注:“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例如:5 3×7表示: 求7个5 3的和是多少? 或表示:5 3的7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例如:5 3×6 1表示: 求5 3的6 1是多少? 9 × 61表示: 求9的61 是多少? A × 61表示: 求a 的6 1 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注:(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 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注:(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 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 ×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 ×b=c,当b <1时,c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全册精心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两个时期是(出生后第一年)和(青春期)。 5、(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6、(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7、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9、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0、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1、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个人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

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 12、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3、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 14、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现在的身高)、(自己的脚长)。 15、伴随着身体素质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的年龄也不断提前。 16、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1)注意个人卫生(2)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4)加强体育锻炼(5)保证充足的睡眠(6)不迷恋电脑(7)科学用脑 17、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的方法:(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采光与照明)。 18、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每天需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 19、(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0、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 1、什么是数对?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列,行) ↓↓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从左往右看)(从下往上看) (从前往后看)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3、两点间的距离与基准点(0,0)的选择无关,基准点不同导致数对不同,两点间但距离不变。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注:“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例如: ×7表示: 求7个的和是多少或表示:的7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例如: × 表示: 求的是多少? 9 × 表示: 求9的是多少? A × 表示: 求a的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注:(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注:(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