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中央代表奕訢,文祥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代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时间1861年-1895年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领导阶级派别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历史背景编辑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3] [3]

运动派别编辑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

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1-2]

顽固派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过程编辑

主要历程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3]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时间表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同文馆)。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同文馆,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6]

1892年,丁鼎在烟台创立了丁氏钉子厂。

最终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指导思想编辑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7]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 9 6 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酉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西学”,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中西学问”对于社会,对于一个政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本来都是“用”,沈寿康在此以“体”“用”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是“为华人计”。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它在中国的大地上,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

主要标志编辑

军事:积极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兴办企业

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李鸿章李鸿章左宗棠李鸿章李鸿

张之

张之

工业安庆军械

江南制

造总局

福州船

政局

上海轮船

招商局

开平矿

务局

兰州织呢

上海机械

织布局

电报

总局

汉阳

铁厂

湖北

织布

官局

时186118651866187218761878-18801878188018901892

间1893重建

地点安徽怀

宁,后迁

至南京

上海福州上海河北滦

兰州上海天津武汉武汉

开创报刊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9]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10]

其他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9]

开办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11]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选派留学生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最初目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13]

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13]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14]

翻译书籍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9]

架设电报

主线:1886 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由奉天接展至珲春陆线;1887 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

办工赈事宜”,由山东济宁设电线至开封;1888 年,因广东官线业已造至南雄州,商线乃由江西九江设至赣州以达庾岭入南雄相接,使官报得以灵通;1890 年,“因襄樊地方为入京数省通衢,楚北门户边境冲要”,乃由沙市设线起以达襄阳,1893 年又添设襄阳至老河口电线;1895 年由西安起接设电线与老河口相接,“使西北电线得有两线传递,庶无阻隔之虞。”

支线:1884 年添设的天津至京城,山东掖县之沙河至胶州电线;1898 年所设胶州至青岛电线,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之线,“又因汉口上游北岸线杆年年被水淹损,阻误要报,添设南岸一线以备不虞”;1891 年徐州至台庄线和1892 年安庆至芦州线;1898 年“以备黄河之害”而设的济南至济宁线,“以备运河之害”而设的徐州至宿迁线等等。

作用:电报主要是为了商业经济发展上的需要。另外,在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朝鲜所设约占总量30%的官线,也同商局电线一样,在军事和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5-16] 修建铁路

自从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铁路之后,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军事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于是欧美各国接踵而起纷纷效法,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即有长足进展。处于封建末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观察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惊人的新生事物之后,也深深为之吸引。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考略》等书都对铁路作了初步介绍。而洪仁玕则于1859年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17]

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拒。次年(1863年),又有英国工程师斯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干线铁路,亦被拒。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以作为样品引起国人关注,但不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光绪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引起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投入海中。

后来由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显露,光绪七年(1881年)才建成从唐山到胥各庄全长22里,用于捡煤的铁路,但不许用火车头,而用驴子和马拖着车厢在铁路上走。[17-18]

历史影响编辑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9]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

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

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

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队人才的需要。因

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

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

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

遣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

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19]

历史评价编辑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0]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

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人物李鸿章和曾国

左宗棠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李鸿章李鸿章

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

局开平矿务

上海机器织布

汉阳铁

湖北织布官

电报总

轮船招商

成立时间186518661876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1872[22]

积极作用和意义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23]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3]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23]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23]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23]

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20] [25]

结语编辑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26]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洋务运动知识点解析 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实实在在地释放出一个信号,史纲可能是最难的学科。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整理认为在考研政治真题中有可能会考查相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考研政治史纲部分的重点知识点。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给大家带来的2016考研政治重点记忆就是洋务运动,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016年考研政治重点记忆:洋务运动" /> 一、关于洋务运动与“洋务派” 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派的目标是“自强”、“求富”,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洋务派兴办洋务,首先是为了购买和之中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体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二、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 首先,兴办近代企业,主要是军工业。主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当时最大的造船厂),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张之洞在汉语创办的湖北枪炮厂。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为官督商办。 其次,建立新式海陆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主力。 再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首先,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之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新知识,开阔了眼界。 再次,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是失败。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它归根结底是“中学为体”,即以封建主义为指导思想,落后的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存在矛盾,决定了其必然失败。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是通过洋务运动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在管理上仍是封建衙门式,大小官员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生产管理,无法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以上四部分中,一、二部分容易出选择题,三、四部分容易出分析题,希望大家重点对

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第六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是由阶级的派所掀起的一场“”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它开始于,结束于。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后期的口号是。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和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它创办于年。它以和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和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了,标志性事件是。 9、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 11、洋务运动发生在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的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而不是把中国引向,它没有使中国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5、洋务运动后期,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在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创办的汉阳铁厂 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到,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论述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上篇综述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社会性质?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等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双方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2.试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4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掌握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史料分析,提高能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思辨探究,激励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的失败了。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请同学们注意大屏幕上的图片,屏幕上这幅图片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共有三枚,面额分别是壹分银、参分银和五分银。由于它的设计者使用中国传说中的龙作为图案,它们被称为“大龙邮票”。该邮票是清政府下令印制的,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这场运动是缘何兴起的,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第二节洋务运动。第二第二节洋务运动(板书) 【目标导读】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有何异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有利条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列举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及主要措施,分析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分布特点及企业性质。 三、洋务运动的结局及评价 洋务运动的结局如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并评价洋务运动【讲授新】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原因(板书) 好,同学们自学到这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这分,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洋务运动与民用工业

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与进步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瞧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与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教法: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就是什么?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啊就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就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一洋务派的出现 探究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师: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最早启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就是什么政治派别?她们开展了什么运动?(洋务派;洋务运动) 2、什么叫洋务派?洋务派产生于什么时候?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3、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外国坚船利炮的刺激。)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训练 黑龙江省宝泉岭高级中学潘丽 该题型在2009——2011年新课程文综卷连续出现三年12分,希望同学们和积极训练、认真备考,在高考时一定不能空,只要经过训练,认真做答,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一、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形成运用历史地图和文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思维,自主培养利用史料比较、分析历史现象并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二、学教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课时,属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学习内容:能够运用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评价洋务运动,能够利用年代尺理清洋务运动的概况。能够从中日横向对比中找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对学情的分析要基于两个角度—— 1.学习前的知识准备:通过第八单元第一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全面了解从1840年开始,中国频繁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史实。本课时内容开始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内外危机加重,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洋务运动是探索的开端。经过调查,学生课前对“洋务运动”这段历史所知甚少,同时,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分析“洋务运动的影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 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主要标志:新式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国内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 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吗吗吗吗吗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遗憾的是,处于传统国家和农业文明体系下的中国在面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的英国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首先,在军事上,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英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战场上,仍旧以大刀长矛和骑兵为主的清帝国的精锐部队尽管作战勇敢,但面对强大的炮火

则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对外作战连连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政治上和心理上对清帝国造成了严重的阴影。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

【最新文档】洋务运动作文600字-实用word文档 (2页)

【最新文档】洋务运动作文600字-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洋务运动作文600字 不知道是多久以前,“减负”两个字曾经风行一时。可能因为这最贴近我 们的生活吧,“减负”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共同话题。我不知道那时的教育部长 心目中的减负是什么样的,但至少在学生眼里,“减负”顾名思义“减去一个 负数”,也就是说越减越多。因为减负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过。有一段时间,星期六上午不准上课,但这难不倒校长,学校积极鼓励老师们开设私人补 习班,原来的奥数兴趣小组也搬到了校外。这意味着原本可以少付或者不付钱 的我们反而要多花费一些“辅导费”与“场地借用费”,这样一来,教委的人 不愁没事做,老师们也可以趁机捞上一笔。而对于在家的学生,照样有大把的 讲义袭来,到头来还是雪上加霜。据说,在星期六上午不准上课还是因为XX 地方一个付不起辅导费的同学自杀以后才规定的,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一定要 等事情发生了才想到后悔,才想到去弥补! 历史课上曾经讲过“洋务运动”。讲其失败原因就是没有改变其本质――封 建社会。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的本质环境下,这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根本行 不通的。我所想到的便是“减负”。同样地,在不改变“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谈“减负”也纯粹是空话。应试选拔人才的实质就是让大家用差不多的时间, 谁考得出色谁就是人才,而减负则是对大家说:“假如你现在一天只有20小时,以这个标准来学习,大家都有这么多的时间公平竞争。”但事实是负担重,花的时间多就可能考得好,所以有谁又能阻止某些同学去利用这留下的四个小 时呢? 我记得有部电视剧里说过,“应试教育”的确有它的历史功绩,它为我国 培养了大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时代在进步,“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来适应这个进步的社会。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主要标志:新式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精品文档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160328.html, 浅析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作者:梁雪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同时国内人民起义不断,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抵御外辱和镇压国内起义中,清政府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而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事自强。主要是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对八旗和绿营进行改革、建立近代海防体系和开展近代军事教育,使军事自强起来。 关键词:近代海防;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军事教育 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60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中国第一次面对如此耻辱,清朝内部一些有识之士目睹外国“穿件炮制”有感于“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运于西方之上,唯独火器万不能及”[1]所以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她们兴办军事工业的最初目的有两个。意识镇压人民起义,一是为筹建海军做准备。所以当时军事工业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制造枪、炮、军火,一是制造轮船。在洋务运动早起兴办的几个军事工厂和机器局,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规模较大,设备较好,产品优秀的军事工厂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湖北枪炮厂等。江南制造总局是同治四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办的。包活16个分厂,仿造和自造英国前膛枪、林明顿后膛枪、德国毛瑟枪和各式大炮、铁甲轮船等。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在同治五年主要生产轮船,共造船速度是当时其他军事工厂无法比拟的。湖北枪炮厂是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创办,主要分枪厂、炮厂、枪弹厂等主要生产小口径新式快枪、快炮等。 然而在军事自强中,陆军军事也有所改革,清朝的武装力量和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兵即八旗兵和绿营兵,是国家常备正规武装,其数额、编制、薪饷、防区均有定制,故称国家经制之兵。勇即官勇,有事临时招募,事后遣散归籍,数额、编制、薪饷皆无定制,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制,故其数量、装备、地位都不能与八旗、绿营比。丁即散处城乡各处的团丁,属于不脱产的团练保甲组织,实际上是半兵半民的武装。嘉庆初年清朝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八旗和绿营无力镇压,团练武装在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时,清政府对团练武装寄望深厚,曾专门发布谕旨,刊刻有关文件,令各地官绅参照办理,并先后任命数十名在籍官员负责团练事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却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 一、改造八旗和绿营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论述 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无法坐视在洋务运动中权力旁落,对锐意进取的洋务派的打压实际上也极大的挫伤了洋务派的积极性,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在谨慎行事与设法进取中寻找平衡,难免只能迈出小步。也是洋务运动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 江南制造厂中也蕴含了李鸿章的私心,带有十分明显的封建派系的烙卸,成为对抗其他洋务派集团的工具,洋务派内部的互相分裂和抑制的狭隘目的局限了自强以立足于世界的眼光,李鸿章对江南制造局的遥控,只重枪炮的生产,使制造厂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更不必说比肩他国。 只是封建政府的一个附庸,一个生产部门,服务于政府依赖于政府庇护,更受制于政府,也受到封建官场恶习的影响,后期的经营混乱,管理无方,任人唯亲,人员冗杂,领取干薪,徇私舞弊,扯皮推诿等现象难以避免,工厂效益低下,无生机可言,走向衰落。这样的工厂,缺乏竞争力,抵抗不了西方企业在华的强大竞争力,而其受官府支持垄断经营的模式,也限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仅仅停留在仿制的层面上,满足政府对新式武器的需求,但对技术追求的偏执,导致这家军工企业陷入了高成本的误区。江南制造总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西方先进武器的制造技术,但其推出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延迟,并且仿制品与真品之间也存在着性能的差距,可见其技术的落后。而且以轮船为例,由于基础工业发展的落后,进

口原料的成本相较于进口成品更甚。在管理方面, 洋务运动主要在地方展开,缺乏统一规划,大量的国家资源也消耗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封建官僚制度的另一个严重恶果,是经营管理腐败 ,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成本高昂,大部分经费用于支付薪水和工食。江南制造总局每年的支出中,薪水、工食、修建、办公等费约占全部经费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以封建官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管理近代化企业,其后果是使这些企业被它窒息,受其腐蚀而相继失败。

洋务运动 教案

洋务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掌握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史料分析,提高能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思辨探究,激励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的失败了。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注意大屏幕上的图片,屏幕上这幅图片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共有三枚,面额分别是壹分银、参分银和五分银。由于它的设计者使用中国传说中的龙作为图案,它们被称为“大龙邮票”。 该邮票是清政府下令印制的,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这场运动是缘何兴起的,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板书) 【目标导读】首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出示幻灯片)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有何异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列举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及主要措施,分析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分布特点及企业性质。 三、洋务运动的结局及评价 洋务运动的结局如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并评价洋务运动【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 原因(板书) 好,同学们自学到这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这分,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正如同学们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朝的统治,外有列强侵略加深统治危机,为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内部急需一场自救运动,因此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有哪些?(学生回答: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忻,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顽固派的代表是大学士倭仁)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分析说明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何异同?(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材料三:张之洞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四:倭仁说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足以应付,外人自会避而远之。” (学生回答) 不同点: 维护清朝统治的手段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相同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