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④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
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 绣衣:官服。③ 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
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 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 2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 D
( 2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 1) D 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
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
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D。
(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
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
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故答案为:⑴ D;
⑵“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
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
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
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
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
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
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
层次分明。②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
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 2)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②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 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词
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
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尝尽了千愁万苦。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① 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
次分明。② 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
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⑵ ① 羁旅愁思(思乡思亲)。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② 孤独寂寞。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
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
面思考。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
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
(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
和文中的关键词语。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
达这类似的情感。②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
情感或借景抒情。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
④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 岁时。②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诗人三十多
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③ 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④ 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
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 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
惯。② 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
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 1) B 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
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
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
(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
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这
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
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
惯。② 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
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
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
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
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
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
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
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
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
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
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
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
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
【解析】【分析】( 1) C 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
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
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
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 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
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
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
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
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
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
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
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
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
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
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
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
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
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
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
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
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
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
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
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
同之处。
【答案】( 1) D
(2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
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 D 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
,人群中,突然爆出一呼,人群一指向遥的天空。除了何相公有众人。故 D。
( 2)《魏博何相公》中的何相公,“白迎”是英雄人物出,施展身“ ”的亮相作。由此而下,此便将写作重心到位勇士当众露射雁,健
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是正面描写士背手取箭的作,著一“抽”字,手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就一步展了射者臂力的架,“控”之而再来一个“ 子翻身”的漂亮作,造型
十分健美。于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作表面。关所在,竟
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的惊人技。果然,刹那之,就在的人群中,突然爆出一哄然的
呼,并且一指向遥的天空。原来天高,一只箭的
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中的太守“左黄,右擎,
帽貂裘,千卷平”写出的雄壮面,表了者威武豪的气概:人左手黄
犬,右臂,好一副出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 帽貂裘”,打装束。千奔
,空越野,好一幅壮的出面!全城士民盛意,人也要像当年射虎一
,一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自比,更是出坡“狂” 和豪来。年事高,
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文帝派唐持赦免魏尚一,自己委以重任,赴疆抗
。那,他将挽弓如月,狠狠抗西夏和的侵。
故答案:⑴ D;
⑵ 何相公:身手健,射箭技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作的熟利落;“翻身控”展
手臂力,身手灵敏。尾通描写人的惊和大雁声而落,面表出射箭技
高超。太守:威武豪,渴望得到重用,有国、建功立的雄心壮志。“左黄”四句写出的雄壮面,表了者威武豪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月,西北望,射天
狼”表了人物一展抱,建功立的雄心壮志。
【点】⑴此考古的理解能力。主要集中意理解、歌主旨、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歌的内容行分析概括,另一种
是歌特色和手法的析,分析歌要懂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析一般手法
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中,形象是很常的型。一般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从歌整体感
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歌,就能知道歌
人物形象是人自身形象,是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理解歌内容。通
注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抓住歌关,分析人特征。通分
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言 ,神等就是要抓的关,有要分析清楚是
正面是面描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模板: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描写??(歌描写人物的(翻内容)),抒了??之情。
6.下面首唐,完成下列小。
隋堤古①
祜
隋季兵复浚川,自猛虎可周旋。
帆② 去不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百二,知鼎已三千。
那堪重江都事③ ,回望空悲烟。
【注】① 本写于唐朝后期,当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声色犬等享之中。② 帆:楫《帝开河》有“舳相,接千里,自大
梁至淮口,不,帆,香百里”句。③ 江都事:指帝南游江都,日夜酒
荒淫,最后被死江都中。
(1)下列首的析,不正确的一是()
A. 的“ 古”点明了材,“隋堤” 是古象,人想到隋帝的奢侈生活。
B. 首后句写隋帝以“猛虎”自居,“自” 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可一斑。
C.运用数字形成比,形象地写出了隋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以的悲。
D.尾点明隋帝的下,往事不堪回首,人以无奈的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2)人面
“隋堤”,思万千,分析中流露出来的情。
【答案】( 1) D
(2)①隋帝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中首写隋帝民
,疏浚河流;用“ 帆去”写??其极尽奢侈。② 隋帝的嘲。从的和尾
看,“本欲山河百二”一句写隋帝妄想江山永固。而“ 知鼎已三千” 写出其霸
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死江都中,后人留下笑柄。③ 当治者的。晚唐
治者大都不理朝政,人以惨痛的史教当朝帝王切莫步隋帝的后。④ 百姓的同情,国家命运的担。人存寄寓亡之感的同,也流露出百姓的深切同情
和关,以及国家命运的担。
【解析】【分析】( 1) D ,“想象之景” ,“ 烟”是景,是眼前之景。故D。( 2)①合“隋季兵复浚川,自猛虎可周旋”“ 帆去不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帝用尽兵力开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隋帝奢极欲、荒淫无度
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② 由眼前的汴水想到当年隋帝帆江的盛景,一切
已成去,人祜立足寄寓亡之悲。③ 合“本欲山河百二,知鼎
已三千”“江都事”“回望”注② 等分析,他面址迹,慨惋惜,追悼。“以史”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亡的深渊而心忡忡,表
出高度的史任感,也引自己内心的“悲”。当治者的。百姓的同情,
国家命运的担。④ 祜不史的亡特关注,也不只有的担,更
有民生的深切关和同情。他面址迹不只是慨惋惜,也不只是追悼,更多
的是面,“以史”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亡
的深渊而心忡忡,表出高度的史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故答案:⑴ D;
⑵ ① 隋帝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中首写隋帝民
,疏浚河流;用“ 帆去”写??其极尽奢侈。② 隋帝的嘲。从的和尾看,“本欲山河百二”一句写隋帝妄想江山永固。而“ 知鼎已三千” 写出其霸
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死江都中,后人留下笑柄。③ 当治者的。晚唐
治者大都不理朝政,人以惨痛的史教当朝帝王切莫步隋帝的后。④ 百
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
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
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 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 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
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
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
望。
【解析】【分析】( 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
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
达情感。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
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
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同时,“手提天
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
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
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
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等。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
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
“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
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
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
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
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
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故答案为: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⑵ “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
而竭,是虚写。“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
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
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⑵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
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
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
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诗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
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 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 纳兰性德,曾任清
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 ________和 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
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
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①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
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② 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
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
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
发。
【解析】【分析】( 1)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
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
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故答案为:⑴ 乌衣巷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⑵ ① 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
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② 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
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
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点评】( 1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
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
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
体会诗人的情感。① 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
成过去,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表达了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以及
亡国之悲。②“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
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揭示了作者的观点: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
“江左”“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
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
的覆辙,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观点
新颖。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①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释】① 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
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
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与上联中“吊旅情”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
( 2)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
三声”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
缨”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
情怀。
故答案为:⑴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
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⑵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
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⑵本题考查把
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
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②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注释】① 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
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② 沧州: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
不满和愤激不平。
B.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
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
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
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
排上的作用。
【答案】( 1) D
( 2)① 情感表达 : 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 ,楚山连绵 ,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
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 ,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 ,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 ,继续以江州清
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
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分析】( 1) D 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故选D。
(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
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
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
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
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
色图。结构上承上启下。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
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
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 ,楚山连绵 ,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
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 ,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 ,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 ,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
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中,颔联写
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
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了首
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
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
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
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1) D
(2 )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
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
反衬的作用。② 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
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 1 ) D 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
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
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
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
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
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
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
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
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玉楼春》“东风杨柳门
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
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
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雕鞍”,指马,实又指他自己。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
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
境。“留”而不得。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 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
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 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
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
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
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山斋独坐静观,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B.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十分丰富,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景中寓情。
C.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勃发、百鸟歌唱的时刻,但眼前却是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
景象。
D.起句点出居所四周都是高山,末句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使全诗浑成一体,圆满无缺。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赏析。
【答案】( 1) C
(2)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
的悠闲之情。② 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
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
出孤寂之情。
【解析】【分析】( 1)诗歌中,选择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这些意象,构
成了一优美的画面,而选项 C,却说“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与整体画面不谐。故选 C。
(2)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
比较好。“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
云雨流离之感。“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
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日出天明,本该是生
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
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白”“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居室的四句,看
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美酒盈
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
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
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
悠闲之情。② 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
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
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
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 即事 ",吟咏眼前景物。
B.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
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 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 1) C 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
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
(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
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
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
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
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⑴ C;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
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
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
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 )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
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
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
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 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
后又到远。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颈联则从听
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
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
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
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
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
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
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
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
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
象,感知形象。
【附诗歌赏析】
《湖上即事》的诗人陈起(生卒年未详),字宗之,宗子、彦才,号芸居,一号陈道
人,别称武林陈学士。宋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后居杭城钱
塘棚北大街睦亲坊(今弼教坊),开书肆陈宅经籍铺,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
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陈起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至今所传宋本书
籍,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者,均为其所刻。和福建建安余氏,称宋代刻书两大家。
《湖上即事》的创作背景: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被史弥远指责
为诽谤朝臣,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获罪流配,下落不明,且诏禁士大夫作
诗。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创作了《湖上即事》。
水很清澈,诗人穿着草鞋沿河行走。柳条看到远处草地上有白鹭的身影,开始发芽,无
法掩饰莺的身影。我不知道是谁在喝酒、唱歌和音乐,是一艘孤单的船,远处有客人,还
有笛声。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最好喝点酒,好好享受你的余生。
诗的第二,三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拟人手法的好处:“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诗的二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三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之心及不流于世俗的高洁情趣。这种情趣在尾联用“吟莫尽、乐浮生”两个词生动的突显出来。
15.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
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 1) B
(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
伤痛;② 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
③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解析】【分析】( 1) B 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
——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
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
似春天朦胧的远山。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
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故
选 B。
(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
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
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
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① 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
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
③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
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
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 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 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① 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