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金融学原理》笔记(全)

(完整版)《金融学原理》笔记(全)

(完整版)《金融学原理》笔记(全)
(完整版)《金融学原理》笔记(全)

第一章货币的本质

第一节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样东西等于一样东西。

(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样东西等于很多东西。

(3)一般价值形式:出现质的飞跃,由直接物物交换转变为通过一般等价物的间接交换很多东西等于一样东西。

(4)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与白银等)来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二、货币的本质

1.概念:货币是商品,但不是普通的商品,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要点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2)其次,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①是它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原料

②是它具有直接与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3)最后,货币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1.本质特征不变

2.形式不断演变具有内在价值,信用货币

发展的具体过程:实物货币→足值的金属货币→足值的代用货币(纸币)→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具有内在价值的普通商品;特征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同的,信用货币是法偿货币)

3.信用货币的价值: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同的。

4.信用货币—法偿货币

四货币层次划分

(一)概念: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变现能力)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二)目的: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定有效的货币政策。(不同层次货币的购买力不一样)

(三)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1)划分依据

流动性(变现能力)的划分;

流动性划分的意义:现实性:实际;可测性:预算、测算;

(2)划分层次指标(考大题)

M0:现金

M1:M0 + 企业结算账户存款 + 机关团体活期存款 + 部队活期存款

M2:M1 +城乡储蓄存款 +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重点)

M3: M0 + 全部银行存款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二货币的具体职能(考大题):

(一)价值尺度:1)以价格形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A 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B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C 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D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

3)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流通手段:1)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

2)具有以下特点:

①可以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即它可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②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③但不需要是足值手段

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过去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

4)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三)储藏手段:货币购买力的暂歇

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①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②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纸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取决于纸币币值是否稳定

(四)支付手段的职能

1.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借贷)

2.产生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

3.发展过程:开始: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

后来: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

4.导致信用货币的产生

(五)世界货币的职能(考大题)

1.走出国门,货币在世界市场(走出国门)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目前的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

2.只能是重量计算的贵金属(理论和现实有差异)

3.职能的三个内容:

1)作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最后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普遍的购买手段

3)社会财富的转移手段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形成: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改过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二构成要素:

1、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

2、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货币金属重量,也称价格标准。

3、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①本位币:一国的的基本通货.

②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供日常零星的交易和找零之用。

③纸币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演变过程:银本位→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

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纸币:是一个国家强制发行代替金属货币使用的价值符号。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能够跨越国境,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有利有弊)(体现: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

四国际货币制度与体系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2)汇率制定的确定;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确定。

(三)制度类型:1.金本位货币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2.金兑汇本位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4. 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加美体系

5.区域货币制度---欧洲货币体系

6.我国的货币制度: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是信用货币,没有设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单

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有无限法偿能力;发行权力由

国家掌握,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

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对内:国家实行宏观调节和管理

对外: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中国港澳台:(1)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

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港元不实行外汇管

制,可自由兑换,金融市场完全开放。

(2)澳元为澳门的法定货币;澳元与港元直接挂钩,间接地与美元挂钩;

(3)台湾的货币制度比较完整,有中央银行。

第二章信用

一.信用

1.概念: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使不同所有者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信用特征:①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②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③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④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⑤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价值单方面转移

二.信用的产生

1、信用关系产生的三要素:①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双方

②有一定的时间间隔③有信用工具的存在

2、信用关系存在过程中资金的运动

①特征{暂时闲置

{临时需求

②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

○3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

第二节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基本形式

(一)商业信用(赊购、赊销)

①含义: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赊购(预付)

②基础:商业信用是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信用制度的基础

③作用:因为余缺的调剂和商业资本的存在与发展

④特征: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分散性/盲目性

⑤局限性:1)规模有限 2)方向受限 3)不稳定性

(二)银行信用(借贷)

①含义: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主体),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经济中的重要形式:在个国家的信用体系中据核心地位,其主导作用

③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客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资本规模的局限。

2)银行信用在数量,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的风险一般低于商业信用。

(三)国家信用

①含义: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语句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

一种形式。

②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工具)—发行国债{公债:就某个大型的经济工程,如三峡

{国库债:用于弥补赤字

③国家信用的用途:伴随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④国家信用的债权人:银行,企业与居民

赤字:收入>支付顺差:收入>支出

(四)消费信用

①含义: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②消费信用的提供形式

1)赊销方式,即零售商直接以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比如信

用卡消费

2)分期付款方式,即消费者先支付一部分货币(首期付款),然后按合同分期摊还

本息,或分期摊还本金,利息一次计付。

3)消费贷款方式,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

住房以及支付旅游费用等。

(五)国际信用

①含义: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②类型 1)出口信贷,分为卖方信贷,买方信贷。

2)国际间的银行信贷

3)国际银团贷款

4)国际租赁

5)补偿贸易,分为回购方式,互购方式,劳务补偿

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二信用的职能:(大题考)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3)促进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

5)提供和创造信用工具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三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①含义: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是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

的主要类型,使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②信息不对称的定义:是指授信主体与受信的主体掌握的信息量不同,一般受信主体比授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

营状况,偿债能力和信誉程度,即受信主体拥有私人信息或隐藏信息。

③所谓定向选择[贷前]:即授信主体因私人信息的存在而无法甄别受信主体的真实类型

④所谓道德风险(贷后):是指受信主体做出有害于授信主体的行为。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①客观性②传染性③可控性④周期性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

①主要集中在银行的信贷风险

②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和信用风险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法律体系,使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需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监管。

最后:提升银行自身防控能力,完善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四.信用工具

(一)关于资产,实质资产与金融资产

1)资产:任何一个经济单位的财富存量,即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控制的经济资源

2)实质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实物资产

3)金融资产:以信用工具形式存在的

(二)信用工具的概念:信用活动以信用工具为载体。信用工具使信用契约关系的法律证明,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通融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亦称融资工具。

(三)工具种类

{按融资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按接受性不同:分为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

{按偿还期限不同:分为短期,长期,不定期信用工具

(四)信用工具特征1)偿还性 2)收益性 3)流动性 4)安全性 5)风险性

(五)主要信用工具

1.票据:是在市场交换和流通中发生的,反映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代表一定数量货币请求权的

有价证券。

①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②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商业本

票和银行本票。

③支票:是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的,委托存款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2.信用证:是银行根据其存款客户的请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发出,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

证文件。

3.信用卡:是银行或专业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客户(消费者)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

4.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人的入股凭证。

分为:①按有无票面金额可分为票面金额股票和无票面金额股票

②按是否记名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

③按盈利的不同分配方式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

5.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分为:政府债券(国家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

1)国库券与公债相比的三个显著特点:

①发行目的不同

②发行程序不同

③发行期限不同(公债券3年以上,国库券一年以内)

2)公司债券与股票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风险小

②持有人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不能承担公司亏损的责任。

3)金融债券:是银行或者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为筹集中长期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借款凭证。

五金融衍生工具

1.概念: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

特征的金融工具。

2.种类:(三种)

①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合约和期权合约四大类。

1)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额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

2)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统一规定。

3)掉期合约是一种由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

4)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力的交易,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种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

②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四类衍生工具。

③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1)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方式。

2)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

3.功能

①转移价格风险

②形成权威性价格

③提高资产管理质量

第三节利息和利率

一利息和利息率的概念

(一)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1.利息的概念: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信用关系存在,利息就

必须存在。利息存在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利息是连接金融市场与商品的中间变量之一,是调节资金供求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3.利息的来源

1)西方学者的观点:利息是贷者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利润

2)马克思的观点:○1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

○2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3利息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二)利息率及其种类

1、概念: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满这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利率,即

利率=利息/本金

2、种类:

①按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0),和日利率(%00)

②按计算方式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

1)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2)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

③按管理方式不同:固定,浮动利率。

③按形成方式不同:官方,市场利率。

二利率的功能(作业)

①宏观调节功能

1)积累资金

2)调节宏观经济

a)促使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b)促使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平衡

c)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d)调节收入分配

②微观调节能力

1)激励功能

2)约束功能

三利率的决定于影响因素

1)平均利润率

2)资金的供求状况

3)经济周期

4)通货膨胀预期

5)货币政策

6)国际利率水平

四利率的结构(差异:即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利率)

(一)利率的期限结构:是影响利率结构(导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期限与利率的关系

原因:人们对将来短期利率的预期

(二) 利率的风险结构(期限不同,品种不同,发行主体不同→风险不同→利率不同)

1.概念:指利率的使用过程与存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主要风险:①违约风险;

②流动性(变现能力)风险;

③税收风险(例如国债和股票)。

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利率市场化是对原来利率管制的改革

第三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概述

一.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融资期限分:短期金融市场(一年内)和长期金融市场(一年以上)

2.按融资方式: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筹资者发行债务凭证或所有权凭证,投资者出资购买这些凭

证,资金就从投资者手中直接转到筹资者手中,如股票市场。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是有资金供给者首先把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借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二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再由银行等机构把资金提供给需求者,又与需求者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通过银行这种信用中介的传递,资金供给者的资金间接的转到需求者手中,间接金融市场往往特指银行贷款市场

3.按交易层次:以一级市场(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

4.按资金对象: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

5.按交易方式: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6.按交易场所:有形市场(场内市场)和无形市场(场外市场)

7.按功能:综合市场和单一市场

8.按区域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家人及居

民个人。

二.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交易的对象具有特殊性----金融商品

(二)交易的价格是利率或者收益率

(三)交易商品的价值具有同一性

(四)交易活动具有终结性

(五)交易双方具有可变性

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交易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1按交易行为:供应主体(资金盈余者)和需求主体(资金短缺者)

2 按专业化程度:专业主体(专门从事金融活动)和非专业主体(非专门从事金融活动)

3 按空间结构:居民主体(国内的交易主体)和非居民主体(国外的交易主体)

(二)交易对象(客体)-----货币资金

(三)交易工具----信用(金融)工具

(四)交易价格(资金/证券/外汇/黄金)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101

1资本积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贷款汇聚成可以投入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金融市场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可以调剂缺,裨补阙漏。

2资源配置: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

3调节经济:1)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离不开金融市场。(存款准备金、利率调节、公开市场业务、增减国债方式实施的财政政策)

2)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

4反映经济: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1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股票价格涨跌)○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经济政策)○3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

五金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1.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2.金融体制、银行制度健全,机构齐全

3.业务种类多,专业人才强,有一定的规模

4.软硬条件好,如交通、通讯、法律、服务等

5.管理规范,管制较少

第二节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概述

1 概念:是一年以下期限的短期金融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以便随时转换成现实的货币

2 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者

1)政府(主要是需求)

2)企业(供给/需求)

3)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4)其他金融机构

5)证券商

二具体市场介绍

(一)短期借贷市场(主要是确保短期流动性的特点)

1 种类 1)临时贷款(3个月以内)

2)季节性贷款(3个月以上至1年以内)

3)周转市场(1年以上到3年以内)

2 期限:确保短期流动性的特点

3 风险程度:低于长期贷款

(二)同业拆迁市场

1概念及由来: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头寸调剂的市场。同业拆迁市场的形成于中央银行实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关。

2 特点:1)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即必须都是金融机构或指定的某类金融该机构,非金融机构(包括工

商企业,政府部门和个人)和非指定的金融机构均不能进入此市场。

2)融资期限较短。

3)交易手段比较先进。

4)交易额较大,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

5)利率由供求双议定。(议价成交)

3 参与者

1)资金需求者

2)资金供给者

3)中介机构

4 种类 107

1)按媒介形式:有媒介市场和无媒介市场(有无专门的拆介中介机构)

2)按资金拆借的保障方式:有担保市场和无担保市场

5 利率和确定: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其确定和变化要受限于银根松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

图、货币市场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水平、拆借期限、拆入方的资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较

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有三种: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利率),新加坡银

行同业拆借利率和香港同业拆借利率。

6 具体做法 1.通过中介 2.不通过中介

(三)商业票据市场 108

1 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汇票本身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只有远期汇票需要承兑。汇票承兑是指汇票到期前,

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证明事项,在票据上作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签章的一种手续。

2 商业票据的贴现市场:票据贴息是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商业汇票转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扣除利息后将余款付给持票人的行为。

1)贴现:银行与客户

2)转贴现:银行与银行

3)再贴现: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3 我国票据市场的情况特点 109

1)商业票据没有成为货币市场的主要融资工具

2)商业票据结构失衡严重

(四)短期债券市场

1 国库券市场

1)概念:指发行和交易有国家财政部发行、政府提供信用担保、期限为1年内的短期债券的市场。

2)世界上最早的国库券 1877英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券 1995年)

3)受欢迎的原因:安全性高,收益较高,收益无税

4)发行市场的情况

○1发行动机:为政府筹措短期资金以弥补季节性、临时性财政赤字、或应付其他短期资金需求,如偿还到期国库券。

○2发行方式:一般采用招投标方式。投标分为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

5)流通市场的额情况:购买途径2种○1通过银行购买○2通过证券交易购买

2 企业的短期融资市场

1)概念:源于商品交易,是买房由于资金一时短缺为开给卖方的付款凭证。

2)特点:○1获取资金的成本低

○2筹集资金的灵活性高

○3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

○4有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信誉

3)发行主体:名义上,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银行控股公司等,实际上只有资金雄厚、信誉卓越,经过评级被称作主要公司的才是。

4)发行需要考虑的因素(成本/数量/方式/时机/承销机构/发行条件/评级)

(五)回购市场

1概念: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卖给买方,同时承诺与日后按约定价格将该种证券如数买回的而一种交易方式。

2 实质:一种以证券为质押品的短期融资

3 主要回购对像-----国债

4 期限(隔夜/定期/连续性)

5 参与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商、非金融机构(主要是企业)

6 运行 1)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回购交易,分为○1自主回购○2委托回购

2)银行同业之间的回购交易一般通过同业拆借市场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回购市场

(六)大额金额转让定期存单市场(CDs市场)

1.概念:是商业银行改善负债结构的融资工具,其流动性为它的发行和流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与普通定期存款的不同

1)不记名,可转让流通

2)金额固定,起点较高

3)必须到期课提供本息

4)期限短

5)利率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动利率

第三节资本市场

一股票市场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

1 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的两种模式○1注册制○2核准制

2 股票的发行方式-----竞价发行

3 股票的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发行人以票面金额作为发行价格

2)溢价发行:发行人按高于面额的价格发行股票

3)折价发行:按面额打一定折扣后发行股票

4 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每股净资产/盈利水平/发展潜力/发行数量/行业特点/当时的股市状态)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

1 场外市场:在股票交易所交易大厅意外进行的各种股票交易活动的总称

1)店头市场 2)第三市场 4)第四市场 5)中国的场外市场

2 场内市场专

1)概念:指股票(证券)交易所

2)进入场内交易的程序

3)进入场内交易必须符合条件

4)场内交易的5种方式

5)影响场内市场股价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2经济周期○3利率○4货币供给量

○5公司的盈利状况○6公司收购与兼并○7股票的供求○8操纵

○9市盈率○10公众心理

二长期债券市场/债券市场

(一)品种结构 1 长期中央政府债券。中央政府为发行主体,也称国债

2 长期地方政府债券

3 长期公司(企业)债券

4 长期金融(银行)债券

(二)发行

1 发行方式:集团认购,招标发行,非招标发行。私募发行

2 影响发行价格的方式

○1市场利率○2市场供求关系○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财政收支状况○5货币政策○6国际利差和

汇率的影响

(三)交易

1 交易方式:现货交易、回购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

期权交易、信用交易

2 价格的确定(决定理论价值3个变量)

(四) 债券的偿还

1 定期偿还 2任意偿还

(五) 评级

1)原则○1客观性原则○2对事不对人原则(事:债券人:发行债券的公司)

2)内容:三等九级,两道类(两大类是投资类和投机类,

投资类包括一等的AAA级、AA级、A级和二等的BBB级

投机类包括二等的BB级、B级和三等的CCC级、CC级、C级)

第四节其他金融市场

一黄金市场 121

(一)交易主体:金融机构,金商与经纪人,其他主体

(二)分类 1 现货:实物黄金实仓,黄金买卖成交即期交割的的市场

2 期货:成交后在未来规定日期交割的市场

3 期权:买权和卖权

(三)影响黄金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1.黄金的货币属性

2.黄金的一般商品属性

3.黄金的存量与储量的情况

4.黄金市场金融关系

二外汇市场

(一)概念:以外汇表示,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结构:1 柜台市场与交易所市场

2 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

3 官方外汇市场与自由外贸市场

4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三)交易方式 1即期交易(顺汇买卖和逆汇买卖)交割:成交之后的收付行为

2 远期交易(固定交割日/选择交割日)

3 套汇交易(时间套汇/地点套汇)

4 套利交易:也称利息套汇方式,指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短期利率的差异,将资金有利率较低的

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放,从中获取利息差额收益。

5 掉期交易:在买进或卖出某种货币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时的一种外汇交易

6 套期保值交易

7 投机交易

三保险市场

(一)概念:狭义,固定的而保险交易场所

广义,所有实现保险商品让渡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二)要素 1主体:供应商/需求者/中介

2 客体:保险双方交易的对象,即保险保障

(三)特征 1 直接的风险市场

2 非即时,清结的市场

3 特殊的期货交易市场

(四)模式 1.完全竞争 2.垄断竞争 3寡头垄断4 完全垄断

(五)供求

1供给 1)含义: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下,各家保险企业原有并且能够提供

的保险商品的数量。承保能力之和

2)影响因素(1)保险费率(2)偿付能力

(3)保险技术(4)市场规范程度(5)政府的监管

2 需求 1)含义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下,保险消费者从保险市场上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保险商品数量。保险

金额总量。

2)影响因素:(1)风险因素(2)保险费率

(3)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4)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

(5)传统文化

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一)金融期货市场:1)主要有外汇期货市场、利率期货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组成。

2)征是交易场所限于交易所,交易很少以事物交割,交易合约系标准化合约,交易每天进

行结算

3)功能:○1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2价格发现功能

4)金融期货保证金:客户在其买卖金融期货合约时,只需按照合约价值的一定比例缴纳资金,

而无需全额支付。分为结算保证金和客户保证金

(二)金融期权市场:1)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

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合约。

2)金融期权合约可分为:利率期权、货币期权、股价指数期权、股票期权和金融期货期权 3)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三)金融互换市场:1)互换或者掉期,双重含义,在外汇市场上,它是掉期,即

双方同时进行两笔金额相等、期限相同、方向相反的外汇交易;在资金市场上,它是互换,

即双方按预定的条件进行一定时期的债务交换。互换交易涉计利息支付,这是它与电气的基

本区别

五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一)风险投资市场:

1)广义,投资人将资本投向高风险领域,一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行为

2)狭义,投资人将资本投向创业时间短、资产规模小、成长性高和竞争潜力大的企业,以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行为

(二)创业板市场:给创业型企业手感是融资的股票市场。

第四章金融机构

一.概述

(一)概念

包括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组织,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储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保险公司等,而且包括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如中央银行和相应的一些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等。

(二)功能

1>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

机构的负债和资产。(基本功能接受存款)

2>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经纪和交易)

3>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经纪和交易)

4>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承销)

5>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咨询和信托)

(三)基本类型

1.按照金融机构的管理地位分类

1>金融监管机构

2>接受监管的金融企业

2.按照能否接受公众存款分类

1>存款性金融机构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3.按照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分类

1>政策性金融机构(事业单位)

2>非政策性金融机构(企业)

4.按照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分类

1>银行金融机构

2>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

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

(一)中央银行

1.产生: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

2.地位:是金融体系的中心和主导环节,对内代表国家对整个金融体系实行领导和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

行,实施宏观金融调控,是统制正果货币金融的最高机构;对外是一国货币主权的象征.

3.主要形式: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2)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4)准中央银行制度

(二)商业银行

主要业务:经营个人储蓄和工商企业的存、贷款,并为顾客办理汇兑结算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主要功能与作用:通过办理支付结算,商业银行实现了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货币周转,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以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比重大而成为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和中坚,具有其他金融机构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各类专业银行

1.概念: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2.特点:

(1)专门性(2)政策性(3)行政性

3.主要的专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银行、进出口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住房信贷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最重要的)

2.退休养老基金会

3.投资基金机构

4.邮政储蓄机构

5.信用合作社

6.外资银行

三.中国的金融机构

(一)旧中国的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银行性质的机构出现

2.但是在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是在1845年,而且是由英国人设立的——东方银行

3.国民党时期的金融体系有所谓的“四行两局一库”

4.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在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演变

1.1931年,中央苏区就已经在瑞金建立了最早的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2.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的石家庄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人民币,人民银行的建立是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的标志。

3.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1)第一阶段:1953—1978年金融机构由分分合合走向大一统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79年以来金融金融机构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3)改革的主要措施

4.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表述: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为补充,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2)介绍: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3)商业银行: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4)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种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制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的存贷款利率或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或活动. 其特征:政策性/优惠性/有偿性和融资性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机构,它是各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三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商业银行

(5)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机构,信托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6)外资金融机构

(7)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

(三)国际金融机构

第五章商业银行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商业银行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产生于发展

1.产生于货币兑换业

2.最早发源地是意大利威尼斯,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产生于英格兰

3.现代商业银行产生的两个途径

(1)从旧式高利贷银行转化而来

(2)按资本主义组织原则,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组建而成

三.商业银行的两种经营模式

1.以1999年之前的美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的商业银行(专营)

2.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型商业银行(混业)

四.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存款/贷款)

2.支付中介(结算)

3.信用创造

4.信息中介

5.金融服务

五.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自有资本,依法经营,自负盈亏,法人资格)

2.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经营对象为货币,交易方式为借贷)

3.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六.现代银行的发展趋势

1.业务全能化

2.资本集中化

3.服务流程电子化

4.发展网络化

5.趋势全球化

七.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

单元制(美国)/分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制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作业)

一.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表内业务)

(一)概念: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

(二)具有的负债业务有:

1.自有资本(至少达8%)

1)含义:是开展各项业活动的初始资金

2)在商业银行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3)具体包括:股本/银行盈余/债务资本/其他来源(储备金)

2.各类存款(交易账户,非交易账户)

1)活期存款及其特点:很强的派生能力/流动性大,存取频繁,手续复杂,风险较大/活期存款

中相对稳定部分可以用于发放贷款/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与客户建立密切关系的桥梁

2)定期存款及其特点:定期存款带有投资性/定期存款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手

续简单,费用较低,风险性小

3)储蓄存款及其特点:储蓄存款多数是个人为了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经营监管当局对

经营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有严格的规定.

3.各项借款

1)短期借款

含义:期限为一年以内的债务

包括:同业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贴现和再贷款)/其他短期渠道借款

特征:

>对时间上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

>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

>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

>主要用于短期寸头不足的需要

2)长期借款

含义:期限为一年以上的借款,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

种类: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

特点:

>特定的目的和用途

>发行金融债券

>金额明确,期限明确

>较好地流通市场,高转让性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表内业务)

(一)概念:是其资金运用业务

(二)具体的资产业务有:

1.贷款业务

1)含义: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

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2)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

3)种类: 活期贷款/定期贷款/透支(按照贷款期限划分)

4)根据风险程度,可以将全部的贷款分为5级贷款: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

款/损失贷款

5)贷款的程序与定价

2.证券投资业务(主要投资于国债)

1)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包括股票和债券(股票不用了解)

2)作用:分散风险,保持流动性和合理避税,提高收益等.

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概念

狭义:指那些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

下会转为资产负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广义:除了狭义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中间业务是

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应的业务.

(二)快速发展及其原因

>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

>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

>转移和分散风险

>适应客户对商业银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

>商业银行自身的有利条件促使其发展中间业务

>科技进步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种类

1.或有资产或者负债的中间业务

1)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特点:承担风险

2)贷款承诺:有可撤销和不可撤销之分

3)金融衍生工具类

2.金融服务类的中间业务

1)结算业务

2)代理业务

3)咨询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作业)

(一)盈利性原则

1.概念: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

2.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因素主要有存贷款规模,资产结构(包括自有资产,现金资产,各类贷款,各项借款),自

有资金比例和资金自给率水平,以及资金管理体系和经营效率等.

3.商业银行的盈利指的是业务收入减去业务支出的净额.

4.衡量商业银行银行盈利水平的指标有:

>利差收益率

>银行利润率

>资产收益率

>资本盈利率

(二)流动性原则

1.概念: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借贷的能力.

2.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客户的平均存款规模,资金自给率水平,清算资金的变化规律,贷款经营

方针,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以及资金管理体制等.

3.银行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必要性

>作为资金来源的客户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其他借入资金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保证随时提取和按期归还,这主要

靠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来保证.

>企业,家庭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多种贷款需求,也需要及时组织资金来源加以满足.

>商业银行资金运动的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来保证

>在银行激烈的竞争中,投资风险难以预料,经营目标并非能完全实现,需要一定的流动性作为预防措施.

4.在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流动性并不是越高越好.

5.衡量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指标有:

>现金资产率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

>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的比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

>流动性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资产结构比率

>存款增长率减贷款增长率

(三)安全性原则

1.概念: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

2.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有: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贷款的平均期限,贷款方式,贷款对象的行业和地区

分布以及贷款管理体制等.

3.安全性原则的意义:

>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永恒课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决定其是否存在潜伏的危机

>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必须坚持稳定经营的方针

4.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指标有: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

>资产对资本的比率

>负债对流动资产的比率

>有问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

5.提高贷款安全性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

>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的比重,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必须遵纪守法,合法经营.

(四)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

>盈利性和安全性及流动性呈负相关

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不考)

三. 关于<<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基本含义

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总称,是监管银行经营发展方面的国际准则.

(二)产生的历史背景

>成立的时间,地点1975年瑞士巴塞尔

>签署的目的,内容

目的:鼓励银行实行谨慎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全性和稳定性

逐步消除当时国际银行业不公平竞争的基础,统一各国银行监管的标准,建立公正国际性银行管理体制.

内容:资本的组成

风险加权制

设计目标标准比率

过渡期及实施安排

>签署后的修改,补充

>协议的彻底修改---<<新巴塞尔协议>>的修订

四.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革

(一)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三)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情况

1.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额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主要内容:包括存款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基金,承保限额,问题银行的处置等内容.

3.作用:保护存款人,监管银行,稳定金融体系

(四)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第六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2.统一货币发行

3.集中银行信用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三、中央银行的发展过程

1.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从1656年最早成立中央银行的瑞典银行算起)

1)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它在中央银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1844年英国的银行法案《比尔条例》为英格兰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奠定了基础。

3)初创时期的特点

①普通银行的自然演算

②货币发行的逐步集中

③政府控制机动的推进

④对商业银行提供服务

⑤与法律建设同步

2.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时期(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特征:①由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

②由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向政府的银行转化

③由集中保管准备向银行的银行转化

④由货币政策的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

⑤各国中央银行的金融合作加强

四、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经国家授权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1.地位的特殊性

2.业务的特殊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作业)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

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对内: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信息、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对外:代表政府参与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 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2) 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作为清算系统的最后清算人

4.中央银行是调控经济的银行

1)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调节货币供给量

3)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作业)

1.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

实证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强调和重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目的还在于由于特定的、短期的,以及个别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而牺牲的国家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1)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膨胀管理职能,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2)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独立的表现

1)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问题主要是界定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普通银行的关系,其核心是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和国家权力机构(如国会)的地位关系。

①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德国和美国等最为典型。

②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财政部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英国英格拉银行)

③中央银行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韩国和1998年以前的日本)

④中央银行隶属政府,与财政部并列。(中国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的权利结构(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

①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一体制。(英国、美国和菲律宾)

②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分散制。(日本、法国和德国)

③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分散制和监督、执行机构决策制。(瑞士国家银行)

4.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的历史较短,对政府的依附性性较强,独立性较差。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一般可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

准备金存款业务、政府存款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外国存款业务、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业务、特种存款业务

2、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的活动。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主要标志。

3、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

4、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

是指筹集、维持和补充自有资本的业务。

中央银行自有资本形成有三个途径:政府出资、地方政策和国有机构出资以及私人银行或部门出资。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再贴现业务

2、再贷款业务

3、证券买卖业务

4、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会计及调差统计业务。

四、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1、中央银行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能

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组织或者协助银行银行也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系统,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事项,提供清算服务。

2、中央银行组织支付清算的作用

①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

②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

③高效的支付系统还可以为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服务。

本章作业:

1、重要概念: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经国家授权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准备金存款业务: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它由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存准备金,通常以库存现金的方式存在;另一部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业务:再贴现指的是商业银行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以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再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金融的业务。

2、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中央银行是经国家授权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职能:

①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集中货币发行权,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

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对内: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信息、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对外:代表政府参与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③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 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2) 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作为清算系统的最后清算人

④中央银行是调控经济的银行。

1)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调节货币供给量

3)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3、试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①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膨胀管理职能,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②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

第七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二)理解:

1、不能将货币需求仅理解为一种纯心理的主观占有财产。

2、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

3、货币需求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

4、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适应,研究货币供给,不能随便超越货币需求这一范畴。

二货币需求的分类

(一)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按动机分:主观货币需求/客观货币需求

1、主观货币需求:个人、家庭或单位在主观上希望拥有货币的欲望。

2、客观货币需求:个人、单位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满足其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货币。

①微观货币需求: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的最适合的货币需求。

②宏观货币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必需的货币量。

二者差异性:

①研究的动机不同。宏观货币需求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去探讨一国经济客观上所需货币量;微观货币需求着眼于一个经济单位,研究每一个经济单位持有多少货币最为合算,即机会成本最低和所得效用最大。

②包含的内容不同。宏观货币需求一般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需要的货币量,它不包括货币发挥储藏手段职能需要的货币量;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手持现金或者企业单位库存现金以及各自在银行保留存款的必要量,即指货币执行储藏手段职能需要的货币量。

③研究的方法不同。宏观货币需求注重于动态的客观研究,而微观货币需求则注重于静态的主观研究。

(二)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是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的情况下的货币需求量,一般用Md表示。

真实货币需求则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求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三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

1、所谓货币:一般等价物

2、所谓资金: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占用和周转的、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可以增值的一定价值量。

3、货币和资金的区别:

①存在形态不同

②运动过程不同

③需要量的规律不同

4、货币和资金的联系:

①资金的总价值总是以一定的货币量来表现的。

②资金总有一部分存在于货币形态,即货币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具有资金和货币的两重属性。

③各种类型的资金和货币在其各自运动中可以转化。

④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部分为资金运动服务,且资金循环的一头一尾都与货币的流通交织在一起。

⑤各种类型的资金紧张往往集中表现在货币资金上

第四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1、概念:所谓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两部分构成。

2、理解

①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的货币量。

②货币供给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Ⅱ) 5.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 (1)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确实是单个资本 (2)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合,确实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2、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从运动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②从运动内容看,差不多上为了价值增殖,实现剩余价值 ③从运动过程看,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时期,差不多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不同点 ①消费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 ②流通的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显示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能显示资本流通,又能显示一样商品流通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产的分类: (1)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对社会生产的分类 ②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 4、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1)价值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2)实物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即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和如何样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获得消费资料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咨询题,第一考察简单再生产的缘故:(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2)从理论上讲,解决了简单再生产的困难,就便于扩大再生产的咨询题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1)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交换如下: 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Ⅱ(v+m)能够全部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必须在Ⅱ内交换 Ⅱc必须在Ⅰ内交换 (2)两大部类的交换图: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五要素三过程 学生 X 教师 X 教学内容 X 教学媒体 X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提出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分别对应学生心理 状态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确立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 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初创时期: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弗洛伊德、斯金纳、杜威、维果斯基、廖世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完善时期:特点——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的研究 更重实际、派别融合、认知行为、东西融合 4.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发展 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认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发展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 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差异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直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动态性形式运算阶段(11-16):具有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存在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 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 理机能受历史、活动、社会交往的制约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特点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形成以符 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内化学说:内化就是个体把外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为教学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就是在解决不同阶段的认知冲突中形成的 信任-怀疑(0-1.5) 自主-羞怯(1.5-3) 主动-愧疚(3-6/7) 勤奋-自卑(6/7-11)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 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30) 精力充沛-颓废迟疑(30-60) 完美无缺-悲观失望(60-)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

苏州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师范)

第一章导论 1.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 意志 认知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感觉: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情绪——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不满意、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 验。 意志——为实现目标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20 观察法 定义: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保证了其心理活动的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缺点——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知识经验和观察机能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定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的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实验研究需要考虑的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条件下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法 定义:是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调查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就是问卷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测验法 定义: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