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

2、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该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3)艺术特色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

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4、课文难点研讨

1)选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悲歌别姬。当项羽大军被汉军围困垓下之时,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爱虞姬,爱宝马却无可奈何的悲情,写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身上的人情味。

东城快战。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乌江自刎。兵退乌江,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性格特征。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表现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作者笔下的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有丰富感情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4)叙事详略得当。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5)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性。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四、思考与实践

1.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本文着重描写了垓下之围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的场面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写项羽被围垓下,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对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衷肠。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

在乌江自刎的场面中,项羽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保全名节,将坐骑赠亭长,将首级送敌人,自刎而死,表现出项羽重义知耻、慷慨豪爽的性格。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2.指出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说明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浓郁的氛围渲染,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如虞姬唱和的悲泪哀调,项王瞋目退敌的怒容厉色,辞别赠马的哀诉挚情,乌江自刎的凛然义举,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3.《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本文主要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人生价值?并以《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为题,按新闻的写作格式,写一则200字的短消息。

5、指出本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这些细节加工的表现作用,思考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中国古代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作品,除《红楼梦》外,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往往是利用人物的言行,或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本文也不例外。为此,请依据本文提供的文字资料,并参考《史记·项羽本纪》,然后,以《项羽》为题,给项羽编写一则800字的个人小传,其着重增加项羽等人的心理刻画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其更具有现代传记文章的特性。

五、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见课件。

六、延伸阅读

七、参考资料

写羽神勇,写羽粗横,写羽妇人之仁,画尽态极。至写羽兵法,东城二十八骑时,尚分为三,分为四,阵势战势如绘,神笔也。(清·徐与乔《经史辨体·史部·项羽本纪》)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动。(清·吴见思《史记论文·项羽本纪》)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 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 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 &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 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 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 我几岁?(8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 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 (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 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陷入险境() 脱离险境() 脱险有感()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 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 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 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 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 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 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 熟悉文章大意(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3 分析文中刻画人物的方式(细节描写) 4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含义,了解历史进程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方法手段 3、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1、刻画人物的方式及在文中的体现 2、如何引导学生公正理性的评价或判断人物 教学过程:1、司马迁、《史记》简介 2、垓下之围浅析 3、项羽的形象分析 4、理性客观评价项羽 导入:①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下过象棋或者看过象棋吧!大家说说看象棋里面都有些什么啊? 说得非常好,但是大家好像忽略了什么东西。大家只说了棋子,但是棋盘呢!棋盘中间写了四个什么字吧! 楚河汉界!对了,由于当年楚汉相争十分的激烈,因此把象棋中的两方对垒看做另一场激烈的战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汉相争的最后一站《垓下之围》 发展:这篇文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先来简单的回忆一下司马迁及《史记》。 大家快速的浏览一下课前导引,了解一下《史记》。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这段历史在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有展现,大家可以看看了解一下。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 二文章浅析 ②大家请花几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看看文章大概讲了哪几件事? 需要注意一下几个字:第一段倒数第二行的“美人和之”“和”读he(四声); 第二段第一行“乃上马骑”“骑”读ji(四声); 第三段第二行“亦足王也”“王”读wang(四声); 111页第二行的“怜而王我”也读wang(四声); 最后一段“舜目盖重瞳子”chong(二声), 其它书上标出来的都标好写在书上。 文章的层次十分的清晰,每一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首先来看第一段 (请同学翻译,并对不了解的部分进行指正) ③分析:第一段讲的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啊? (可提示:霸王怎么样啊?) 我们来看看当时项羽所处的环境——四面楚歌,军情是何等的紧迫啊。换做一般的将领,此时应该是召集部下一起商量怎么杀出重围。但是项羽这时候却是饮着酒,唱着哀歌。唱着乌骓马呀,虞姬呀,我该将你们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刚强男人柔情似水的另一面。虞姬也是伤心不已,悲伤的和着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手下的人听到了都是悲伤不已,没有人敢抬头看项羽。当时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就自刎而亡了。 当天晚上唱完歌,哭完之后项羽像我们大多数人想得一样选择了突围。我们来看看 他怎么突围的?路上都遇到了谁?做了什么?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 后习题简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垓下之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本题有3小题,共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被宠幸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德:品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美人和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乃自刎而死劳苦而功高如此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8、翻译下列句子。 (1)、(2分)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 答: (2)、(2分)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垓下之战翻译范文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垓下之战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垓下之战翻译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翻译 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

大学语文——《大学》翻译及课后习题简答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末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联系下面一题“第一”共同理解) 如何修身? 第一,立德、远志。《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那些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三,正心诚意。

垓下之围翻译及赏析

垓下之围 原文: 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 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 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 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 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凉,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日:“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 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日:“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日:“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 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 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 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注释:

【精品】自学考试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自学考试2007版大学语文课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

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第一章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 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 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 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 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 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 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 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 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冯谖客孟尝君》翻译及课后习题答案

翻译: 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过了一年的时间,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义市的典故)。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先生去休息吧!”(《战国策·齐策》)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

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电子教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垓下之围—译文

垓下之围—司马迁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土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王的军队都望风溃散,项王就将一员汉将斩落马下。这时,赤泉侯杨喜还是个统率骑兵的将领,他追赶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声呵斥,杨喜和他的马都十分惊恐,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路。项王和他的骑兵果真分三个地方集合起来。汉王的军队不知道项王究竟在哪一处,就把军队一分为三,重新包围上来。项王再骑马奔驰,又斩落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并杀了八九十个兵卒,然后重新把他的骑兵聚集起来,仅仅死掉两个骑士。于是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说的完全一样!”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去。乌江亭长拢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地方有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渡江。现在唯独臣有船,

垓下之围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垓下之围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 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 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 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 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 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 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翻译译文或注释: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 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 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将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特点、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继续接受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程开设的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够比较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够利用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化及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 4、提高写作能力。能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掌握各类文章的文体特点,能写作规范的议论文,具有较强的书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讲授及教材内容,要突出检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宽松的考试方式,力求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