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经典著作如下

中医经典著作如下

中医经典著作如下
中医经典著作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

《类经》

《医经原旨》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评文》

《内经博议》

《经络全书》

《内经知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素问悬解》

《灵枢悬解》

《难经悬解》

《四圣心源》

伤寒、金匮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发微论》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捷诀》

《敖氏伤寒金镜录》

《伤寒九十论》

《伤寒医诀串解》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金匮翼》

《仲景伤寒补亡论》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伤寒大白》

《类证活人书》

《伤寒六书》

《伤寒贯珠集》

《金匮要略心典》

《伤寒寻源》

《伤寒总病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伤寒附翼》

《伤寒明理论》

《伤寒直格》

《伤寒百证歌》

《伤寒心法要诀》

《河间伤寒心要》

《伤寒舌鉴》

《伤寒指掌》

《伤寒括要》

《经方实验录》

《伤寒恒论》

《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

《伤寒说意》

诊治

《中医诊断学》

《中医伤科按摩学》《濒湖脉学》

《脉经》

《医法圆通》

《临证实验录》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诊家枢要》

《诸脉主病诗》

《临症验舌法》

《奇经八脉考》

《诊脉三十二辨》

《察病指南》

《脉确》

《辨证录》

《证治汇补》

《石室秘录》

《症因脉治》

《丹台玉案》

《脉诀汇辨》

《脉症治方》

《麻科活人全书》

《丹溪手镜》

《医宗己任编》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校注医醇剩义》

《望诊遵经》

《脉因证治》

《三指禅》

《诊家正眼》

《杂病心法要诀》

《医学见能》

《医学妙谛》

《史载之方》

《笔花医镜》

《诊宗三昧》

《脉理求真》

《金匮钩玄》

《脉象统类》

《脉诀乳海》

《脉诀刊误》

《名师垂教》

《评琴书屋医略》

《时病论歌括新编》

《虚损病类钩沉》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丹医秘授古脉法》

《素灵微蕴》

《自我调养巧治病》

《常见病自测》

《百病自测》

《中医疾病预测》

《手掌与疾病》

《手穴手纹诊治》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急诊医学》

《放射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

《物理诊断学》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本草

《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食鉴本草》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普本草》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千金食治》

《本草蒙筌》

《本草易读》

《饮食须知》

《证类本草》

《本草求真》

《本草新编》

《本经逢原》

《本草从新》

《得配本草》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本草便读》

《本草经解》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名医别录》

《本草分经》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害利》

《本草撮要》

《药性切用》

《药鉴》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续编》

《药征》

《本草乘雅半偈》

《滇南本草》

《本草图经》

《药笼小品》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中药炮制》

《食物疗法》

方言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外台秘要》

《急救便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洪氏集验方》

《宁坤秘籍》

《删补名医方论》《证治准绳·类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考》

《卫生易简方》

《华佗神方》

《仁术便览》

《文堂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小品方》

《集验方》

《退思集类方歌注》《奇方类编》

《经验丹方汇编》《时方妙用》

《串雅内外编》

《苏沈良方》

《回生集》

《医方论》

《眉寿堂方案选存》《汤头歌诀》

《外科方外奇方》《急救良方》

《时方歌括》

《药症忌宜》

《毓麟验方》

《是斋百一选方》《千金宝要》

《博济方》

《普济本事方》

《保健药膳》

内科

《中医内科学》

《温热论》

《增订十药神书》

《时病论歌括新编》《凌临灵方》

《温病指南》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全生指迷方》

《经验麻科》

《内外伤辨》

《虚损启微》

《重订灵兰要览》

《医学传灯》

《青囊秘诀》

《疠疡机要》

《杂病广要》

《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类证治裁》

《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经纬》

《温病条辨》

《血证论》

《松峰说疫》

《时病论》

《痧胀玉衡》

《痧疹辑要》

《温热暑疫全书》

《脾胃论》

《慎柔五书》

《温疫论》

《广瘟疫论》

《瘴疟指南》

《内科摘要》

《何氏虚劳心传》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流行病学》

《人体寄生虫学》

《传染病》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呼吸病学》

《心脏病学》

《肾脏病学》

《内分泌学》

《神经病学》

《消化病学》

《血液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妇科

《中医妇科学》

《傅青主女科》

《产宝》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女科旨要》

《妇科问答》

《张氏妇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宜麟策》

《广嗣要语》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产鉴》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济生集》

《胎产秘书》

《女科秘旨》

《证治准绳·女科》

《济阴纲目》

《妇人大全良方》

《女科经纶》

《胎产心法》

《竹林女科证治》

《妇人规》

《妇科玉尺》

《女科精要》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女科要旨》

《女科百问》

《妇科秘书》

《沈氏女科辑要》

《女科切要》

《女科撮要》

《女科指掌》

《女科折衷纂要》

《邯郸遗稿》

《盘珠集胎产症治》

《评注产科心法》《女科证治准绳》《女科秘要》

《女科宝鉴》

《组织学与胚胎学》《妇产科学》

儿科

《中医儿科学》

《育婴家秘》

《颅囟经》

《麻疹备要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麻疹阐注》

《幼科切要》

《达生编》

《幼幼新书》

《证治准绳·幼科》《保婴撮要》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幼幼集成》

《儿科要略》

《婴童百问》

《幼科释谜》

《儿科萃精》

《专治麻痧初编》《活幼心书》

《婴童类萃》

《幼科发挥》

《幼科折衷》

《幼科心法要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痘疹心法要诀》《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幼科铁镜》

《慈幼便览》

《幼科概论》

《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指南》

《小儿药证直诀》《慈幼新书》

《保幼新编》

《儿科醒》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陈氏幼科秘诀》

《鬻婴提要说》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儿科学》

外科

《中医外科学》

《跌打损伤方》

《伤科大成》

《跌打秘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金疮秘传禁方》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伤科补要》

《刘涓子鬼遗方》

《正体类要》

《正骨心法要旨》

《救伤秘旨》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大成》

《外科正宗》

《外科理例》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启玄》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外科全生集》

《疡科纲要》

《跌打损伤回生集》

《外科集验方》

《外科精要》

《外科精义》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伤科汇纂》

《外科选要》

《外科十三方考》

《发背对口治诀论》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外科传薪集》

《外科医镜》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伤科方书》

《核、化学武器损伤》《外科学总论》

《普通外科学》

《泌尿外科学》

《骨科学》

《胸外科学》

五官

《中医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察舌辨症新法》

《痰疠法门》

《眼科秘诀》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诀》

《包氏喉证家宝》

《白喉条辨》

《口齿类要》

《尤氏喉症指南》

《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

《喉舌备要秘旨》

《重订囊秘喉书》

《眼科心法要诀》

《焦氏喉科枕秘》

《目经大成》

《审视瑶函》

《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

《明目至宝》

《重楼玉钥续编》

《眼科阐微》

《原机启微》

《重楼玉钥》

《喉科指掌》

《中医眼科备读》

《耳鼻咽喉外科学》《口腔科学》

《西医眼科学》

针灸

《针灸学》

《针灸大成》

《穴道秘书》

《神应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经络考》

《针灸易学》

《子午流注说难》

《普济方·针灸》

《类经图翼》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推拿抉微》

《金针秘传》

《刺灸心法要诀》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神书》

《针灸问对》

《针灸大全》

《炙膏肓腧穴法》

《经络汇编》

《经穴汇解》

《黄帝明堂灸经》

《针灸聚英》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针经》

《灸法秘传》

《针经指南》

《中医刺灸》

《人体解剖学》

医论

《中藏经》

《外经微言》

《柳洲医话》

《刘河间伤寒医鉴》《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集验背疽方》

《慎疾刍言》

《韩氏医通》

《证治心传》

《市隐庐医学杂着》《性命要旨》

《医医小草》

《中医之钥》

《医学传心录》

《思考中医》

《景景医话》

《塘医话》

《质疑录》

《中风论》

《肯堂医论》

《医医医》

《知医必辨》

《推求师意》

《洗冤集录》

《对山医话》

《疫疹一得》

《医学读书记》

《格致余论》

《冯氏锦囊秘录》

《疡医大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诸病源候论》

《读医随笔》

《周慎斋遗书》

《冷庐医话》

《医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渔斋医话》

《温病正宗》

《医贯》

《疡科心得集》

《古今医彻》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医旨绪余》

《形色外诊简摩》

《重庆堂随笔》

《吴医汇讲》

《银海指南》

《痰火点雪》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叶选医衡》

《研经言》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归砚录》

《医门补要》

《医学启源》

《解围元薮》

《医学三字经》

《侣山堂类辩》

《温热逢源》

《医效秘传》

《存存斋医话稿》

《医学指归》

《医学真传》

《此事难知》

《阴证略例》

《医经溯洄集》

《三消论》

《修昆仑证验》

《客尘医话》

《上池杂说》

《原要论》

《先哲医话》

《人体使用手册》

《医理真传》

《四圣悬枢》

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马培之医案》

《杂病治例》

《丛桂草堂医案》

《续名医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张聿青医案》

《古今医案按》

《王氏医案绎注》

《吴鞠通医案》

《孙文垣医案》

《丁甘仁医案》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回春录》

《程杏轩医案》

《奇症汇》

《寓意草》

《邵兰荪医案》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精华》

《也是山人医案》

《三家医案合刻》

《张畹香医案》

《花韵楼医案》

《何澹安医案》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何世英医案》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湖岳村叟医案》

《洄溪医案》

《集思医案》

《旧德堂医案》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病历书写规范》

综合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学纲目》

《医学入门》

《张氏医通》

《寿世保元》

《医碥》

《医学正传》

《古今医鉴》

《万病回春》

《顾松园医镜》

《医门法律》

《古今名医汇粹》

《卫生宝鉴》

《儒门事亲》

《明医指掌》

《医学摘粹》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急救广生集》

《明医杂着》

《医学实在易》

《轩岐救正论》

《扁鹊心书》

《医经国小》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词典》a~b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k~l~m

《中医词典》n~o~p~q

《中医词典》r~s

《中医词典》t~w

《中医词典》x~y

《中医词典》z~其他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药理学》

《病理学》

养生

《中医养生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饮膳正要》

《陆地仙经》

《养生秘旨》

《女丹合编选注》

《寿世传真》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导引法》

《达摩洗髓易筋经》

《心医集》

《寿世青编》

《养老奉亲书》

《食疗方》

《运气要诀》

《马王堆简帛》

《服食导饵》

《古代房中秘方》

《老年百病防治》

《老年食养食疗》

《茶饮保健》

《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预防医学》

《免疫与健康》

《康复医学》

其他

《中国医学通史》

《厘正按摩要术》

《疯门全书》

《本草问答》

《医暇卮言》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减肥新法与技巧》

《气功外气疗法》

《趣味中医》

《中药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病种临床路径》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人体解剖学歌诀》

《医用化学》

《医学统计学》

《实验动物科学》

《医学遗传学基础》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免疫学》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风湿病学》

《临床肝移植》

《理疗学》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皮肤性病学》

《临床生物化学》

《临床营养学》

《临床基础检验学》

《基础护理学》

《基因与疾病》

《医院药学》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临床激光治疗学》

中医书籍

中医教材

中医著作

实用手册

西医备考

中医临床思维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

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国际政治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的经典著作。本课程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修读的经典选读(国际政治部分),将向学生们介绍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系列经典作品。本课程史论结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介绍国际关系史领域中的经典作品;另一部分是理论,介绍国际政治理论经典论著。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向同学们介绍国际政治领域中的经典论著。在理论层面,对现当代国际研究大师的著作进行研读;在历史层面,注重主要研究者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经典性研究。做到史论结合,在历史中学到理论,在理论中研究历史。 二、课程目标 对国际政治经典作品的研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让学生对国际政治著名大家对重要国际事件、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经典作品能有一定的研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 三、学习要求 - 4 -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上课之前完成指定的阅读资料。 (3)能够独立完成学期论文一篇,学期论文要求达到能够投稿的水平。 四、教学进度 - 4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主要参考书:(版本可以任选) 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基欧汉:《霸权之后》 哈丁:《公地的悲剧》 - 4 -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过宽恕,使善心增长,这样的话,人类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所以来着社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为之缓解,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好处的。这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更是临床的思维。在春天,我们用药也应该顺应身体需要生长的信息,而使用有利于生发的药物。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能治未病更是医术高超的表现,秦越人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在病为萌发的时候就进 行治疗所以医术最高。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设防心强,人际关系尔虞我诈,所以很多人会得情志病。这在西医就只好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治疗了。但是我们中医的五行学说则对情志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肝木主怒,心火主喜,脾土主思,肺金主悲,肾水主恐。我们有时候因为上司的,父母的责难而火气难平,怒不可揭,而导致身体疾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告诉他们一件使他们悲伤的事情,用悲来胜怒就可以解决了,减少怒伤肝而对身体造成影响。情志相克治病,罗大中讲过一个病例很具有代表性“有一个女子二十多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是政治学原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先秦经典《论语》、《尚书》、《大学》、《孟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秦代以后经典《春秋繁露》《封建论》、《贞观政要》、《朱子语类》、《明夷待访录》等,近现代经典《康有为政论集》、《大同书》、《变法通义》、《建国方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重点研读若干代表性篇章,据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政治、专制主义等,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进而掌握阅读中国政治学原典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其对经典的兴趣。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study some classical work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Pre-Qin Period,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Students needs to read the book inclu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un Qiu Fan Lu, Kang Youwei's political commentar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long history of virtue , despotism, etc.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Chinese Marxism, but also to master the way to rea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家与儒家经典 一、原儒、汉儒与宋儒 二、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三、现代化视域下的儒家文化

所有政治学专业教师都鼎力推荐的必读书

所有政治学专业教师都鼎力推荐的必读书 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经典书籍 权威解读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透彻分析国家变革轨迹,经典程度堪比《旧制度与大革命》 多次再版,全球畅销 阔别多年,重磅来袭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政治学系列) 政治/社会科学/畅销书 书号:978-7-300-14875-5 作者: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译者:欧阳景根 开本:16开页数:312页 出版时间:2013.4 定价:52.00 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1.本书是畅销不衰的政治学名著,与正在备受热捧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样,对于当前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本书内容经典,十余年前首次在国内出版之后即吸引了大量读者;上一版售罄之后,许多读者翘首以待;仅豆瓣网就有几千人想读。 3.塞缪尔·P·亨廷顿是政治学领域顶尖级的权威学者,曾在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被誉为当代的马基雅维利。同时译者也具有深厚的学科研究背景,翻译文字流畅易懂。本书是一本适合所有层次的关心政治或民主问题的读者阅读的经典作品。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畅销全球的政治学经典,每一个政治学专业教师都会向学生热烈推荐这一本书。这本书通过描述全球第三波政治浪潮的恢弘进程,很好的考察并阐释了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威权主义的民主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除了内容的经典之外,本书的重要性或许还体现在其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分析引起了政治学界许多旷日持久的争论,而这些争论更加验证了本书所具有的重大学理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诚恳地说,这本书确实是政治学领域一本具有永恒意义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doc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 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 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 的个性化特征更强——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 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 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 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 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文想说的 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 1、死法死用 “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 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 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一 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 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 得良效,例子很多。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 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 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

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 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 取来一用而已。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 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 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 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 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 无数”。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90 年代我曾买下柯云路所写《发现黄帝内经》品读——读后方 知是书实在不该买,从中知道了胡万林在西北地区用芒硝可以 治百病但到了中原却致死多人而因非法行医被取缔并在狱中沉 寂了十多年,最近网传胡万林再次因此弄出人命——没想到这 十多年过去了胡万林居然还没有好好读读中医反倒是依然依据 他那老法子。至于日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肝病更是属于 “死法死用”之列——东洋鬼子再自作聪明也只能学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皮毛而已。

四部经典著作

四部经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论》。《皇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神农百草经》是第一部药学专注。发展阶段:1.魏晋隋唐晋皇莆谧著《针灸甲乙经》发展经络、腧穴和针灸;王淑和著《脉经》提出24脉,发展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2.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明清张介宾《景岳全书》4.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药合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证、症、病 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表示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的属性,如气与血,脏与腑。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的概念:“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 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1.母子相犯2.相乘3.相侮。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①藏象的概念内涵,②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③以及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区别:1.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2.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除了胆以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3.形态有别。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器官,故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性的器官,故传化水谷。4.脏主腑从。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五脏。脏病多虚,脏腑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主血脉(2)贮藏神2.肺(1)主宣发肃降(2)主气1)主呼吸之气2)主管气的生成3)调节全身的气机(3)助心行血(4)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3.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主升(3)主统血4.肝(1)主疏泄1)调节精神神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分布4)协助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1)贮藏血液2)调节血流量3)防止出血5.肾(1)主藏精1)主管生长发育2)主管生殖繁衍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液3)主纳气。五脏与体、华、窍、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 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一、名词解释 1、小农伦理:在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劳动时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 2、“卡夫丁峡谷” (1)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2)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由古代原始公社演变而来的俄国农村公社,由于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在俄国社会给予必要垫款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存在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而选择另一条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的波折和灾难。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阶段。这既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本意是制度内跳跃而非制度间跨越,应该理解为“跳跃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3、血缘婚:又称“血族婚”或“血缘家庭”,指同一血缘家族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但禁止不同辈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4、斯考切波:“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不能简单看作是利益竞争的公共舞台、竞争性力量的裁判或支配阶级的工具,它是一种具有自身运行逻辑与利益的自主结构,具有追求自己偏好和利益的性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贯彻自己的意志,不一定与社会支配阶级融为一体并维护其利益。 这是因为,国家是一种依赖于从社会中提取资源并进行分配的组织。一旦资源被提取出来,这些资源所投向的目标可能会偏离现存支配阶级的利益,并用来强化国家自身的自主性。 二、简答题 (一)《共产党宣言》 1、写作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统治的确立; (2)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阶级斗争; (3)马恩从事理论研究与理论斗争; (4)实践斗争。 2、主要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①论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 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 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以前的四部经典正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地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地一门应用学科. .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地证,从而制定相应地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地过程. .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地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地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地护理和指导. .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地方法,收集患者地病情资料,通过辩证地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地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地过程. .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地一种方法.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地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地地一种外治疗法.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地刺激点. .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地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地一种治疗方法. .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地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地一种治疗方法. .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地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地一种外治治疗. .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地一种方法.利用水地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地作用. .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地一种常用法则. .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地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地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地现象而治护地方法. .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地变化,以及邪正消长地差异,机体地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地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地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异病同护:指不同地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地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地症候,可以采用相同地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地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地确立奠定了基础. .《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地最早地药物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地一部临床医学巨著.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地奠基人. .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地中医护理方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地先河.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

政治学基础精品课程所需阅读参考的主要经典著作

政治学基础精品课程所需阅读参考的主要经典著作 1.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美] 迈克尔.罗斯金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 郁建兴主编:《政治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刘然著:《行政学新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6. [美]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 [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 [德] 马克斯韦伯著:《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 [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1. [美]霍华德·威亚尔德著:《比较政治学导论》,娄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英]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3. [英]彼得·斯特克等著:《政治思想导读》,舒小昀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 [美]安东尼·唐斯著:《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5. [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6. [美]B·盖伊·彼得斯著:《官僚政治》,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 [美]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 [德]尼克拉斯·卢曼著:《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9. [古希腊]柏拉图著:《政治家》,原江译,云南出版社2004年版。 20. [意]马基亚维里著:《君主论》,张志伟、梁辰、李秋零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1.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向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3. [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 [澳]安德鲁·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25.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 白钢著:《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7. 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 (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