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6课新中国外交导学案

26课新中国外交导学案

26课新中国外交导学案

东宁一中历史必修Ⅰ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制人:郭志菲审定人:王娟学年检查:时间:2012年月日

【考纲】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识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依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知识梳理】A级

1、阅读教材第一框题,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3、概括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4、“乔冠华的开怀大笑”图片,它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你介绍一下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5、为什么说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是怎样走向正常化的、有什么影响?

6、说一说中日建交的内容?

7、概括总结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8、阅读“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框题找出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四项原则及其外交活动?

9、阅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框题,找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

【重难点阐释】

1、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意义(含义见教材119页“阅读与思考”)

“另起炉灶”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意义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2、中美关系的改善

改善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改善标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产生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存在问题: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

【随堂练习】B级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1972年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外交战略政策的推动

B、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C、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推动

D、经贸关系发展的推动

4、1971年我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说:“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际因素是()

A.美苏争霸的局势变化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有()

①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②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8.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表现是( )

A.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C.决定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选择题卡

1 2 3 4 5 6 7 8

【学习疑惑】

【学习反思】

一批

二批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6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学案

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外交史 专题聚焦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的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主权逐渐沦丧,被迫实行屈辱外交;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地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与探究: 【自主学习】 1、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_____________。 2、元朝元世祖时,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人____________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实行“ ______________”政策;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耻辱外交的开始;1901年《_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55年中国参加的________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参考答案:丝绸之路;马可.波罗;《马可 .波罗行纪》;闭关锁国;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万隆;“求同存异”;恢复。【合作探究】 1、对新旧中国的外交认识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并说说你的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你觉得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根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的走和平发展之路?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加强合作与交流、和平相处。 (2)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3、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双方往来贸易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著有《大唐西域记》。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越南引进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祝月云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专题之一,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考点,地位举足轻重。本专题内容丰富,事件较多,但时间跨度不大,脉络清晰,和世界史所学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取得成就原因分析三个方面入手。 二、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授课对象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符合现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现代电子课件教学手段,大量运用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和学生一道设计出新中国外交的知识树,理清基本历史线索。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整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通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深刻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看待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史论结合?的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认识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睿智、开拓创新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基本内容和影响;二是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原因。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图表归纳法、比较学习法、竞赛教学法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导学案(答案不全)-最新学习文档

第 1 页 【学习目标】 1. 概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掌握尼克松访华 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 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及代表性的外交成就。 【学习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全方位外交。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自主导学】(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过程:①1971年7月,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③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全方位外交 1.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_______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举措:(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 。 (2)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___多个国家建交,参加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3)多次举办各种国际会议。中国举办首届“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3.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_______、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提示: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等) 2. 材料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1)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2)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对中国造成极大威胁。 分组讨论: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 (提示:从美国来讲,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从中国来说,1.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2.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概括: 3.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达标测试】 A 卷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后,美国代表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代表们“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原因是( ) A .中日关系正常化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下列事件与时间一一对应正确的是 ( ) ①周恩来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③中美正式建交 ④中日正式建交 A .1971年、1972年、1979年、1955年 B .1955年、1971年、1972年、1979年 C .1955年、1971年、1979年、1972年 D .1955年、1972年、1971年、1979年 B 卷 3. 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 A. 世界各国空前团结 B. 世界贸易自由化完全实现 C.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拓展提升】 材料一 1971年……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获知……消息的那一瞬,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这是中国人豪迈的笑,也是让全世界震撼的笑。当时西方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纸,都刊登了乔冠华仰天大笑的这张照片。有报道夸张地说,“乔的笑”把日内瓦大厅的玻璃都震碎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乔冠华这一世纪之笑,仍然散发着强大的感染力。 (1)令身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如此开心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共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的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联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的不断发展。 材料三 分歧不应该成为中美合作的绊脚石。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表示,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地区冲突不断、全球变暖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中美两个大国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作应对挑战”应该是未来两国关系的关键词。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立足于世界舞台等。(言之成理即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创中学陈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教导学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 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主干梳理 “另起 炉灶” 内涵:不承认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打扫子再请客” 内涵:坚定地站在 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 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边倒” 背景: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① 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过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轻巧识记 日内瓦 会议 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 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易错提醒 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概况:中国提出“ ”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 会议 影响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意义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七单元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内容: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改善 (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 (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主要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成就: ①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④2002年,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80年代以来,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成就: ①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了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③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关系。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本课是新中国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本单元的地方比较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因此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政策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近代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3.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循循诱导,注意方法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说课稿: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六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2、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3、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4、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14课外交成就导学案

第14课外交成就导学案 编者:孙丽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进展等史实,从整体上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 2、探讨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进展 难点: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 二、知识准备(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和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 三、学习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0,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背景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内容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出席亚非会议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0-P81,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 这次会议又称什么会议?会议的时间、地点、哪些代表参加? 2 会议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3 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做出了什么贡献? 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1-P82,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背景 2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4 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 5 中美改善关系与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改善 1972年2月, 2月底,

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历程 1.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思想上: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③组织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为建立新中国做了重要组织准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①结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2.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