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及其学科范式意义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及其学科范式意义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及其学科范式意义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及其学科范式意义

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及其学科范式意义

内容提要:主体研究是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内容,沿着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脉络,讨论不同公共行政主体研究的理论构成及其替代关系状况,就将揭示出公共行政主体去中心化和事务性研究趋向这两个公共行政研究的学科理论范式转向历程。

从公共生活的角度,公共行政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公共行政主体围绕着公共行政事务而展开的行为互动过程,因此,对于公共行政主体的考察与分析,乃是公共行政研究的一项基本理论内容。本文沿着公共行政的学科历史脉络,讨论公共行政主体研究从“常任文官”到“经济人”、“社会人”、“制度人”,再到“公共人”、“企业家”、“网络成员”和“话语主体”的理论发展历程,并以此探究公共行政学科理论范式的演变趋向。

一、传统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理论

在公共行政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初期,关于公共行政主体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常任文官”、到“经济人”、“社会人”和“制度人”的演化过程。

早在分权行政研究时期,威尔逊就已经对文官制可能出现的官僚化趋向提出了批判:“我认为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文官队伍,在接受任命,进入完善的组织机构,摆在适当的级别上和接受特有的纪律之后,……形成一个讨厌的官僚阶层,……他们心胸狭窄,充满乖僻的文牍主义式的卑劣行径,……任何旨在培育这样一个阶层的措施,对我们说来都将是反动而且愚蠢的。”[1]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政治实践和政治学研究传统的影响下,分权行政研究中的“常任文官”主体,仍集中于公共权力内部,讨论行政独立化趋向下的行政权力分配问题,因此,无论是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产生方式(如民主方式),还是其职能指向(政策执行),都围绕着权力问题(如权力的形成、分工)而展开。

严格的意义上,科学管理理论并不是公共行政的研究旨趣,只是由于其后来对于公共行政实践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才得以从其具体的理论内容,尤其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间接地引申出相关的公共行政主体思想。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也标志着公共行政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传统,虽然在这一时期,管理学本身也处于一个早期的形成阶段。

沿着泰勒的作业管理思想,我们可以对公共行政活动中,社会大众的主体性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讨论,得出一个类似于经济学研究中“经济人”假说的“经济人”主体思想。在泰勒那里,“经济人”其实就是一个把现实中本来具有主观灵活性、能动变化趋向以及多样化特征的行为主体,简化成为具有普遍的无差异形式的物化主体,物化的结果就是可以对相关的主体性内容施以各种简单化、固定化或标准化的设定。[2]

通过工作定额原理,泰勒提出可以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精确地确定工人的工作定额,反映到主体性内容层面,这就是对主体行为能力的物化趋向,而没有考虑到主体行为可能受到个人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即行为能力的社会资本要素和选择风险预期可能,而是把其简单地等同于特定个案对象的行为能力效果推断;

通过标准化原理,泰勒主张工人在工作时都应当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而且所使用的工具、

机器、材料和工作现场环境等等也都应当保持标准化的一致和稳定,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反映到主体性内容层面,这可以看作是对主体行为方式的物化。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其实就是行为技能上的统一化,在组织运行层面,就是组织运行程序上的统一化,而工具、机器、材料以及工作现场环境的标准化,则体现了组织构成中物质性要素和物质环境上统一化。显然,在行为方式环节,泰勒把主体的物化内容进一步延伸到其行为对象和行为工具层面,仍然强调稳定不变的物质要素,而不是行为主体的选择性或创造性;

通过岗位制原理,泰勒认为应当以岗位选工人,在保证每个岗位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反映到主体性内容层面,就是对主体行为内容即组织职责的物化趋向,一旦确定了相关主体的组织职责,就要以其组织职责内容要求来照应主体行为,这也就进一步在组织活动中消减了那个主观、能动和可变的个体主体,而代之以一种物化的可结构化的岗位或职位,以职位的事务性内容以及职位之间的事务性关联来取代主体的主观行为内容和主体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差别计件付酬制度,泰勒提出应当使用多劳多得的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工人的主观积极性,反映到主体性内容层面,这可以看作是对主体行为动机的物化趋向。虽然泰勒也注意到主体行为上的主观性因素,但他把这种主观性过于简单地限制在物质占有欲望上,从这一最明显的主观动机环节排除了主体性内容的主观成分。

把泰勒的作业管理思想引申到公共行政领域,可以认为,经由主体行为能力物化、行为方式物化、行为内容物化已经行为动机物化这几个层面的内容,泰勒构建了一个公共行政活动中关于社会大众主体的“经济人”假说,在公共行政研究中,“经济人”假说强调的不是大众自由、自主的主观意愿表达和利益选择,而是充当公共行政权力管理或管制对象的机械式的服从、接受和认同,而公共行政活动则是一种以“效率”为导向的,在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主导下的,对社会大众主体进行全面控制和支配的组织系统运行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学研究中的“经济人”假说被进一步引申至集体行动中所有的集体成员,确切地说是所有参与到集体决策事务中去的集体成员。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概念更强调其理论分析功能,比如布坎南和塔洛克就从成本分析的视角,从个人行为外部成本、交易成本和政府行为成本这三个方面,讨论了在不受外界强制的纯个人行为、以个人间自由协商方式进行的契约式行为和政府行为这类行为模式之间,可能出现的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决策选择路径。[3]

科学管理运动对于公共行政理论的影响,代表了公共行政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管理学传统,强调对被管理对象的全面控制,是一种物化目标式的控制,而在公共选择的“经济人”思想中,几乎没有管理主义的内容,它关注的是所有涉入相关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并对他们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分析。

公共行政研究意义上的行为主义理论,发端于梅奥等人基于霍桑试验所提出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是一个人际关系意义上的“社会人”。

沿着“社会人”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构成,即被管理对象的需求动机和如何对其实施有效激励,马斯洛和麦格雷戈分别做出了进一步的发挥。

西蒙则把考察重点放到了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上。在西蒙看来,决策活动和决策过程构成了公共行政活动过程的核心内容,在把研究注意力集中于决策行为的同时,西蒙关于公共行政主体的研究也就自然地被定位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那一部分,围绕着决策活动中的“有限理性”、“满意原则”等方面内容的论述,构成了西蒙“社会人”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所以,“社会人”又可以被看作是“决策人”。在另一方面,他的“社会人”也是在批判当时盛行于经济行为研究中的“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

行为主义的兴起体现了管理学传统在当时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持续强势地位,但也正因为管理学理论浓厚的实践指向特征,使得它日益具有技术化或政府顾问化趋向,这无疑会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理论本身的发展空间。在研究如何更有效率的管理的同时,过多地受制于管理者的主观意愿,也会部分地消减理论本身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官僚制研究的出现及其对公共行政研究的影响,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种理论解释、理论认知和理论规范上的不足,并使其自身成为奠定公共行政学科研究理论范式的一块基石。

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官僚制研究,主要就是指以韦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从官僚制度角度考察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研究取向。韦伯的官僚制研究,更多地是基于一种“理想型”的理论构建,来描述关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制度规范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把主体间的个体性差异涵盖在制度的规范之间,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称官僚制下的官僚为“制度人”。对于制度、组织以及权力等概念的集中关注,也显示出官僚制研究特有的政治哲学传统,而以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理论的影响介入,则代表着经济学理论开始对公共行政研究发展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

韦伯关于官僚制及其“制度人”讨论,乃是建立在其魅力型、传统型和法理型这三种“理想型”的统治模式基础上,而官僚制显然属于一种强调法理型的统治或管理模式,虽然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时,反复强调学者应当遵循价值中立立场,但三种“理想型”的历史阶段划分无疑又显示了韦伯对法理型管理模式的认同取向。或许可以认为,韦伯关于官僚制及其“制度人”讨论,其实也具有一种肯定的正面评价取向,与之相反,同一时期的默顿却对官僚制及其“制度人”趋向提出了批判。

默顿对于官僚制的批判相当深刻而且全面,但无论是韦伯关于官僚制的理性型描述还是默顿关于官僚制趋向的批判,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与现实有着较大差距的理论趋向基础之上,这无疑会消减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现实批判意义。来自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制度理论,则在继承并扩展制度概念的同时,更强调制度规范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批判“经济人”思想的主观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公共行政研究的“制度人”思想。在新制度主义代表人物诺思那里,制度被看作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人类制定来规范人际互动的任何形式。”[4]在他看来,无论是成文的政治、经济、法律规则,还是不成文的社会习俗、惯例等等都属于制度的内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一个社会的秩序或结构,因此“制度变迁……决定社会随着时间演进的方式。……研究制度变迁乃是理解历史演变的关键。”[5] 与制度相对应的另一面是能动的人类行为,制度限定了人们行动的范围,同时,能动的人类行为也推动着制度的不断变迁,基本途径便是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组织是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中介。诺思认为,组织与制度类似,也是“人类互动的结构”。[6]但由于组织基本上发生于人类的目的性行为过程中,而制度则是这些行为的诱因或限制,因此,组织也可以说是制度的产物,组织的构成及变化从根本上要受到制度规则的影响。诺思理论的重点便在于通过对制度与组织之间互动的考察,揭示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与制度一样,组织的意义也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不过组织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一般要比制度更直接。当制度规则完全内化为个体的心理认同,并得到其自觉遵从时,制度与其对象直接发生关系。但在更多情况下,制度效力的实现,必需经过相应的组织载体。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即使人们都意识到制度的存在,在个人眼前利益的驱动下,他或她也可能规避制度的约束。

诺思理论中的“制度人”,其社会行为取向都能在既定的制度话语系统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制度取向行为有三层含义:一是行为人利用既定制度规则所提供的机会或条件,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在既定制度规则内无法实现自身偏好的情况下,寻求制度创新,改变制度规则;三是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出现,则设法规避制度的约束。显然,即使在后两种情况下,行为人也需要利用在原有制度结构下形成的社会行为能力(如政治权力、社会影响力或经济资本)。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能够认为,制度变迁总是渐进而体现出延续性的,反制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制度内行为的延伸。经由主体在这三个层面的制度选

择,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性内容得以延伸至包括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和普通的社会大众的所有范围。在这里,诺思关于制度、组织与主体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命题(即制度变迁路径命题),为公共行政主体研究、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结构化或模式化特征的理论工具。

二、新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公共人”

在反思、批判传统公共行政研究过于关注制度规范、主体利益以及外界的人际压力过于强调的基础上,新公共行政理论把研究的重心放到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道德意识上,以一种政治哲学思考的方式讨论公共行政主体的主观性内容。透过新公共行政学者弗雷德里克森关于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主张,我们把这种道德意识表述概括为关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公共人”思想。在弗雷德里克森看来,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公共人”意识主要由四个紧密相关的要件构成,即宪法基础意识、公民精神意识、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制度和程序建设意识以及乐善好施和爱心的道德意识。

其一,宪法基础意识。“所有的政府官员,无论是民选的还是任命的,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他们是人民的代表。这些官员应该受制于比多数决策原则更高的原则,那就是宪法的秩序。”[7]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共行政权力最基本的道德责任就是成为宪法这一立国价值的保护者和保证人。

其二,公民精神意识。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品德崇高的公民就是具有公共意识或公共责任的公民,他们尊重、关心和爱护公共服务,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不仅要作具有崇高品德的公民,而且还有义务和责任去培育品德高尚的公民。

其三,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制度和程序建设意识。这是建立在宪法意识基础之上的,因为根据宪法,每一位公民都有资格享有法律平等对待的权利,而指向公共利益的程序往往就是指过程的公平,也包括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所以,公共权力主体必须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公共行政不仅要致力于效率和经济,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公平。”[8]

其四,乐善好施和爱心的道德意识。在弗雷德里克森看来,乐善好施其实就是一种服务意识的体现,而服务意识又是公共行政活动中一项基本的道德意识内容,公共行政要赢得人们的尊重,只有通过乐善好施的道德意识展现。在另一方面,“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承担责任和义务并为此而献身于公共行政专业领域的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9]

道德研究呈现给人们以美好、和谐的公共行政伦理秩序,但仍必须要面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这些美好道德意识的确定,是靠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自觉反省,还是靠外在的舆论压力或制度规范限制?显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可行性都难以令人信服。而稍后出现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以其高度的现实关注意识和操作性取向,迅速走上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前台,并对现实中的公共行政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新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企业家”

新公共管理理论把公共行政组织看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性企业组织,它们在公共治理活动中的地位,不再是通过垄断性的公共服务供给,按照组织内部的权力等级和程序系列,全方位地主导公共治理活动的展开,而是以作为顾客的社会大众的需要和实际治理效果为导向,在与其他公共行政组织、私营组织之间的平等竞争条件下,依据市场运作的方式,以市场竞争主体身份,参与到公共治理活动中来。因此,可以把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看作是经营公共行政组织这一企业组织的“企业家”主体,显然,这里的“企业家”更侧重于讨论那些处于公共行政权力较高等级,有一定决策自主权的公共行政权力主体。根据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阐述的改革政府的十条原则,笔者把“企业家”的主体性内容(即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的组织运行背景下,公共行政活动

应当具有一种多中心的治理机制,不再由公共行政权力主体或公共行政组织垄断或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要让公共服务在公共行政部门与公共行政部门之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以及私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在奥斯本和盖布勒看来,这种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市场竞争有着多重的好处,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迫使公共服务更关注顾客反应;鼓励革新;提高公共行政组织成员的自尊心和士气,等等。[10]竞争的另一面是合作,还可以通过民营化和公私合作的方式,促成公共行政组织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进一步而言,公共行政组织的内部竞争与协作又意味着从传统的强调等级服从转换成组织内部的分权、协作、共同参与以及竞争等多种关系形式。

其二,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主体还应当是一种顾客回应主体,他们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围绕着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来进行,让社会大众能够实际地影响到公共行政活动,所以作为顾客回应主体的“企业家”还需要进行各种围绕着顾客的顾客调查、顾客随访、顾客联系、顾客回访以及顾客服务训练等等。

其三,“企业家”主体是一种绩效主体,私营企业的企业家追求实际的利润,作为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企业家”同样要追求实际的公共治理效果,不仅要根据实际的效果目标制定预算,还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相比较的效率原则。在奥斯本和盖布勒看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比如,“一个有事业心的政府把其补助公之于众,依仗公众的压力来废除补助,然后想办法从有关服务来赚钱。”[11]

其四,“企业家”主体是一种具有未来意识或预见意识的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他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在防火、保健和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领域,因此,具有未来预见意识的“企业家”,需要作出长期的预算计划,通过战略规划方式应对各种突发性的意味事件和长期性公共治理事务。

其五,与私营企业主不同,公共行政组织的公共性内涵决定了公共行政组织的“企业家”,还应当是一个“责任”主体,这个责任强调的是其社区责任,即把社区关心和社区授权看作是单纯市场竞争导向的制衡面。作为公共行政组织成员的“企业家”,不能仅仅关注效益、效率等专业服务问题,还要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意识,尤其是在社区治理层面,要把更多的社区治理权授予各种社区群体,通过这种授权方式推动参与式民主的发展。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如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善治理论等等)、方兴未艾及其对于各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巨大影响,在显示了经济学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显学地位的同时,也标志着公共行政研究进入到一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时期,实践需要推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而理论引导着实践的进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家”主体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主体间关系及其对于公共价值问题的责任取向,又使得公共行政研究展示出强大的理论辐射空间和理论整合能力。通过对公共治理问题和公共治理现象的研究,公共行政理论已不仅仅是依靠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来建立其学科理论范式,而是在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建制基础上,可以全方位地介入其他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成为一支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乃至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有着相对独立学科地位的理论研究范式。这一点,从接下来讨论的政策网络力量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都可以看得出来。

四、政策网络研究中的“网络成员”

政策网络研究是一种利用网络结构状况去理解和解释公共行政活动或公共治理活动的理论趋向,从主体性内容角度,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公共行政主体的结构化表述。在政策网络理论中,公共行政主体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为一系列具有无差异特征的网络构成要素,虽然政策网络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茨也认为,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享有更多的资源,他们可能比其他的社会主体,比如利益团体、专业团体更倾向于支配政策网络的结构构成和运行状态。

根据罗茨和马西对于政策网络结构的划分,在不同的政策网络结构形势下,公共行政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主体性内容。比如在政策共同体模式中,参与其中的网络成员就有着较大的资格限制和数量限制,往往都是相关的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和职业团体,这些网络成员,无论在利益上还是在价值观念上都有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或内部整合度,通过内部资源交换和合作形式推动政策网络的运行。而在政策议题模式中,则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网络参与成员,包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专业人员以及利益相关团体等等,这些主体通过各种复杂的博弈关系形式,如协商、竞争、交易乃至冲突等等推动政策网络的形成与运行。[12]

“网络”往往可以被看作是“结构”的代名词,因此,政策网络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韦伯的“理想型”理论,代表了学者们在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时的结构化努力或结构化假设,从这一点看,政策网络研究有着明显的规范性色彩,不仅包括模式化分析的理论规范性,还包括价值导向上的实践规范性(如罗茨和马西对于政策议题模式的肯定,对政策共同体模式的批判)。但是在具体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通过政策网络分析要素而展示出来的理论内容却又显示出非常突出的现实描述性,比如在政策网络成员分析要素中,相关的主体性内容只是那些十分具体化、现象化的公共权力主体、专业人士以及利益相关团体等等,他们并不像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官僚”那样有着高度的概念化,而且其网络行为也表现为那些充当认知性描述的概念,如协商、竞争、交易和冲突等等。

类似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政策网络研究再一次赋予公共行政研究以强烈的模式化特征,不过由于网络本身固有的变化性和多主题(如主体网络、议题网络、利益关联网络、价值关联网络等)性,政策网络模式往往有着较为广阔的开放性空间。网络的开放性在有利于促进相关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另一面,也带来了一个颇具悖论色彩的研究范式整合问题,比如在不同主题的政策网络研究层面下,“政策”和“网络”这两个关键概念本身都很难做到统一化。不过,这或许又代表了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一种“去范式化”或“去模式化”的变化趋向。

五、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中的“话语主体”

自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来,话语视角一直是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福克斯和米勒就从话语活动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话语主体”的公共行政主体性内容。

在福克斯和米勒看来,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活动中的话语主体有着非常广泛的主体性内容,包括选举官员、公共行政官员、立法官员、任命官员、事务官、专业人士(如政策作者、教育家、环境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等等)、利益相关者(如市民小组、社区成员)以及所有感兴趣的公民等等,通过“公共能量场”,这些“话语主体”以不同的行为资源和影响后果进入公共政策活动和公共行政活动过程。

借鉴于哈贝马斯关于话语行为的正当性分类,福克斯和米勒也把后现代公共行政活动中的主体话语行为分为四种正当性,即真诚性、切合情境的意向性、自主参与性和具有实质意义的贡献,再通过这四种正当性的不同存在状态,把公共行政话语主体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关系形式划分成为政治精英操纵的少数人独白式的对话、无政府主义的多数人的对话和政策网络中的对话等三个公共政策对话模式。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少数人的对话还是多数人的对话(即前两种对话模式),都可能出现真诚性、切合情境的意向性、自主参与和实质性贡献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匿名、自我夸大、议程隐蔽、重复性实践以及强制性等等,只有在政策网络式的公共政策对话模式下,才可能通过协议、说服性的相互理解,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主义新主体关系形式,并由此建立一种真正民主的公共行政运行机制。[13]

在某种意义上,福克斯和米勒是在用话语分析来标识其公共行政研究的后现代性,希望通过对独白性和无政府主义这两种公共政策对话模式的批判,倡导乃至构建一种合作主义的公共政策对话模式,如果我们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解构传统或现代性的观念取向的话,福克斯和

米勒的公共行政研究显然希望通过这三种公共政策对话模式之间的批判性关联,去构建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延续性内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现代性批判显得相当温和,这一点,从公共政策对话模式最终走向“真正的民主”就可以看出来。

结语:公共行政主体研究的学科范式意义

从“常任文官”到“经济人”、“社会人”、“制度人”,再到“公共人”、“企业家”、“网络成员”和“话语主体”,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标示了公共行政研究范式本身的历史变迁历程。透过不同主体理论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变迁或替代形势,也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公共行政学所具有的不同学科理论渊源之间的交叉互动(如分权行政研究的政治学传统、科学管理运动和行为主义研究的管理学传统、官僚制研究的政治哲学传统、新公共行政研究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的政治哲学传统、新公共管理研究的经济学传统、政策网络研究的社会学传统),互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批判性的理论演化,这也符合库恩所说的学科范式转换意义上的“科学革命”[14]。或可认为,官僚制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公共行政研究学科理论范式的确立。

“常任文官”反映了公共行政学形成初期,基于公共行政实践需要所进行的制度理论构想。“经济人”主体和“制度人”主体代表着一种较为纯粹的理论状态,“经济人”强调个人间无差异的经济利益需求和被动性行为反应机制。韦伯的“制度人”则强调完全的制度依赖,制度规范决定人们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制度规定分别支配“经济人”主体和“制度人”主体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社会人”把行为主体放入到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背景之下,较多地考虑决定行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要素,在西蒙那里,更是把行为主体放入到一个动态的主体间关系背景下,既考虑他人或外界因素的交互性影响,又考虑到主体自身观念、认知和目标的变化趋向。相比较来说,“经济人”和“制度人”设定了一个精确的静态研究模式,只要确定了相关的研究对象,就可以根据其经济利益占有状况或制度本身的规范性内容对其行为作出较为精确的计算或预期,但是这种分析显然更多地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表述,行为主体被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原子,所谓个体也只是些无差异的个体。只有到了“社会人”那里,个体的差别性才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人”主体理论通过个体的群体或组织关系来确定其特有的社会心理要素,通过个体所面临的利益形势的构成与变化来确定个体的行为分析要素,更重要的是,“社会人”并没有完全否定“经济人”主体理论中的理性分析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公共行政研究中的主体性理论转化成为一个多重要素分析模式,也就是把个体利益最大化、人际关系要素、制度要素以及信息要素等作为个体行为研究的几个分析变量,考察这些变量对于公共行政主体行为的相关性影响。

“制度人”为公共行政权力主体设定了一个更为稳定的行为发生机制和外在行为模式,无论是韦伯的固守制度规范和组织程序的官僚,还是诺思的推动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的行为主体,都可以根据相关的制度要素、组织要素和个体特质来展开其主体性内容讨论。不同的是,韦伯的研究相对接近于“经济人”的静态分析,而诺思则更接近“社会人”的动态描述。强调公共道德意识的“公共人”和强调市场竞争意识的“企业家”有着较为一致的公共价值关怀内容,但是总体上看,前者更注重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道德自觉,而后者更关注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利益诱导,这在显示二者不同的学科理论源源(前者的政治哲学学传统和后者的经济学传统)的同时,也预示着公共行政研究和公共行政实践的不同范式指向(前者的价值导向、后者的利益导向),虽然二者都有着浓厚的规范性色彩。

相比较而言,政策网络研究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比如在政策网络的几种模式与政策对话的几种模式之间(政策共同体模式之与独白式政策对话;政策议题模式

之与政策网络式政策对话),就有着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公共行政主体层面,二者所展示出来的主体性内容,都是那些有着现象指示性质的公共行政主体,如选举官员、任命官员、专业人士和利益相关者等等。

无论是新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公共人”和新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企业家”,还是政策网络研究中的“网络成员”和公共行政话语研究中的“话语主体”,它们都部分地出于官僚制批判而构建其主体性理论内容的。所以,正如前文中已经指出的,官僚制研究奠定了公共行政研究的一个学科理论范式基础,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多是以之为坐标而展开的。

纵观公共行政研究重点主体性理论,其主体范围有一个明显的扩展趋向,除了科学管理运动中对管理对象的讨论外,早期的“常任文官”、“社会人”和“制度人”都把讨论的对象集中在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上,讨论关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主导下组织活动过程。此时,正如诺顿·E·朗所说的“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就是权力”,[15]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公共行政权力的生成、有效性及其社会、政治地位和影响问题。“公共人”主体和“企业家”主体开始在一种主体间关系或社会大众的立场上讨论公共行政权力主体,把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看作是受到社会大众主体制约,并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公共行政主体,这在消减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基于权力研究所形成的强制性公共权威的同时,也把公共行政活动放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在“企业家”主体理论中,公共行政权力主体成为了一个在其内部以及与私营企业家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竞争的公共组织主体,通过这种市场多主体竞争的主体间关系形式,公共行政活动被认为从传统的以公共行政权力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转换成为在公共行政组织和私营组织间竞争的多中心治理机制。“网络成员”理论和“话语主体”理论,尤其是在理论的规范性表述中(即它们倡导的政策议题模式和政策网络式的政策对话模式),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与其他公共行政主体(如专业人士、相关利益主体、感兴趣主体等等)一样,是特定公共行政活动中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公共行政行政参与主体,无论是通过对政策议题的展开,还是政策对话活动的进行,公共行政活动都不在是传统的以公共行政权力资源输出和公共服务输出为中心的权威治理机制,无论这种权威治理机制是多中心的还是单中心的,而是一种“无中心”或“去中心”式的公共治理机制。

经过这种基于公共行政主体范围扩展而来的公共行政活动“无中心”或“去中心”趋向,公共行政研究的中心呈现出一种由主体性研究向事务性研究的转向。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策网络中的政策议题模式,还是公共政策对话活动中的网络对话模式,对于它们的主体性研究,强调的都是对于特定公共行政事务的参与性内容。由于组织在公共生活中的强大行动能力,传统的公共行政主体研究关注的重心都是公共行政主体,尤其是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组织角色和组织行为内容,比如公共行政组织的组织职权、组织职能、组织领导和组织意识等等,基于制度和组织特有的结构化内涵,这种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研究很容易形成特定的结构化或模式化研究取向,无论在理论的表述上还是其事件指向上,都带有明显的规范性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现实中公共行政现象认知上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理论内容与现实公共行政权力之间的天然联系,理论研究还常常会受制于现实公共行政权力的需要,甚至沦为权力合法性、合理性的论证工具和宣传工具。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另一面则是公共行政研究与公共行政实践都强调的大一统趋向,强调国家层面的公共行政活动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的基础又往往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中央行政权威。

事务性内容导向的公共行政研究,部分地消解了主体性研究所固有的结构化或模式化趋向,虽然经由特定事务所呈现出来的职业性关联、利益性关联乃至行为关联也有其结构化内容,但是这种结构并不像制度和组织那样的稳定性或刚性,而是有着变化不居的具体化特征,不同的公共行政事务,将有着各异的结构化内容。在这里,公共行政研究的重心,不再是那居于公共行政活动权力中心的制度、组织和权力资源,而是围绕着相关公共行政事务可能展示出来的利益要素、制度要素或社会心理要素等等。所以,事务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

看作是一种事件过程研究,通过事务性研究或事件研究的具体化,公共行政研究和公共行政实践也将进一步走出国家主义、中央化的大一统机制,展现出更具地方性、自治性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在此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与公共行政研究理论本身的变迁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15] 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0-21.167.

[2] 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布坎南和塔洛克.同意的计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3-62.

[4][5][6]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成就[M].刘瑞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8.7.9.

[7][8][9]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0.42.42.

[10][11]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6-49.160.

[12] D.Marsh and R.A.W. Rhodes(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pp.186-187

[13] 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6-151.

[14]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3.

(作者系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题(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l.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D )。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C )。 A.政治性B.民主性C.公共性D.法制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 )。 A.公平性B.高效性C.民主性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A )。 A.威尔逊B.韦伯C.泰勒D.古德诺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D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B.《政治与行政》C.《行政学原理》D.《行政之研究》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B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管理五项职能B.官僚制理论 C .14条管理原则D.P0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8 .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B )。A.《行政学>B.《行政学导论)C.《行政学原理》D.《政治与行政)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C ),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B.康有为C.梁启超D.张金鉴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 )。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D.《行政学》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 ),他建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D )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 A ) A.管理 B.法律 C.经济 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属于(C )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B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 )。 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当代资本主义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论译书》 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D.《行政学》 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 )的行政

公共行政改革与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

公共行政改革与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 行政法是关于公共行政的法,它与公共行政之间应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行政法应该从总体上动态地考察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法现象,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势必引起行政法学范式的转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的界分 (一)公共行政、私行政与行政 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与私行政(privateadministration)都是属于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畴。而对于“行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它不同的含义。有的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认为“行政”是指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的部分。有的从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有的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认为一切管理都是行政。《现代汉语词典》对“行政”的释义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英汉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实施”等意义。《俄华大辞典》对该词的释义除“行政”外,还有“管理”、“执行”、“处理”等意义。由此可见,行政可以用“执行”、“管理”予以注释。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包括国家)其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行使执行和管理职能(行政职能)。1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它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组织之中。

行政有公行政(公共行政)和私行政之分。所谓公共行政,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所谓私行政,是指社会组织非基于公共利益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公共行政与私行政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公共利益”和是否具有“营利性”.其中“公共利益”是中外学者争议最大的对象。在一些权威的工具书中,对“公共”一词的解释,有的是“共同”之意;有的是“公有、公用”之意;还有的解释为“公众共同”.这些解释虽有差别,但其基本的词干是“共同”.若把它们与“利益”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因此,人们通常把“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不加区别地运用,其实,它们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并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它们的差别体现在“公”字上,只有那些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才是公共利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也是区别公共行政与私行政的标志之一。公共行政不以营利即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在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组织,包括相当多的非正式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目的不像企业那样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是维系他们合作的基础。但这样的组织并不都是公共行政所要研究的公共组织。如果说,组织是“利益共同体”,则公共组织是为谋求具有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公共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它有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但公共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否则我们所要讨论的行政,就不是公行政而是各种形式的私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多项选择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0277)多项选择题(2009-04-23 14:23:40) 标签:教育分类:教育学习类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意识形态、C。道德论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 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墨西哥、D。埃及。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 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 斯堡。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 离的观点。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 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E.约束性。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 公共行政模式。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 编辑 书名: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 ISBN:730003942 作者:(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58 页数:790 出版日期:1900-1-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首先阐述了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范式变迁,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公共组织的研究途径、结构和人的因素、从而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公共组织行为。其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管理的理念发展,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再次,较为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最后,探讨了政府合同外包及民营化问题、政府间合作与协调问题以及公共部门企业家精神。针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项目来说,本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系统地把握西方(特别是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与实践发展动态。 作者简介: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是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专长于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和哲学博士学位。亨利教授著书十余本,发表论文几十篇,其论文获得过《美国公共行政评论》颁发的埃德文?O?斯坦恩(Edwin O.Stene)奖。他曾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所领导的佐治亚南部大学曾被CNN专题报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颗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亚洲100位当代最有影响人物的行列。 目录: 第1篇公共行政的范式变迁 第1章大民主, 大官僚 1. 1制约:美国公共行政的传统与文化背景 1. 2衰减:有限公共行政的遗产 1. 3政府. 公共领导人以及公众信任 1. 4官僚:形象与现实 1. 5反叛与抵制:美国人与政府增长

公共行政论文

公共行政论文 试谈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摘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 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本文首先介绍从 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 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 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 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 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 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 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 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 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 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纪20年代前 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 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 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之争 一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强调抽象概念和原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面对诸多社会矛盾时表现出了政策制 定困境和执行力明显不足的问题,用政策视角探讨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学逐渐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 (3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新版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在西方, 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 A.官僚制理论 ) ,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 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 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

"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 她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 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 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 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 .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 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阅读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 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 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网络化公共行政管理范式探索

网络化公共行政管理范式探索 发表时间:2018-06-07T15:13:55.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张韵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 南开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政府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里,政府应当认识到信息网络给自身带来的挑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的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从而发挥政府职能。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政府;行政管理;挑战;对策 引言: 在现代社会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知识取得了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我国迈入了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外界提供服务和信息已成为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政府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对外界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在管理中,就必须正视信息网络带来的挑战,要积极的做好应对工作。 1网络化公共行政兴起的原因 1.1公共政策的受网络化特征影响 社会的治理不是按照专业来划分,而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网络化结构所具有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使得原有的主体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更新要素,或局部调整,改进结构。在主体结构建构中,如果结构处于主体可控范围时,这种建构可以是精心设计的、有计划组织的;反之,当结构处于主体不可控范围时,建构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网络化的结构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研究。 1.2“碎片化”治理导致网络化治理的出现 “碎片化治理”是消极的,不科学的。传统的政府模式根本就不能满足这一复杂而快速变革的时代要求,命令与控制程序、刻板的工作限制以及内向的组织文化和经营模式维系起来的官僚制度,尤其不适宜处理那些常常要超越组织界限的复杂问题,网络化治理主要应对高度复杂的社会,如果想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结构的出现,网络化治理由此应运而生。 2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2.1 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缓慢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2.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 2015 年 6 月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 5000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 10 万多条。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2.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3信息网络化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信息网络化对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网络化可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信息系统,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政治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网上的直接管理方式可使信息资源加工增殖,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网络现代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行政部门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快速灵活地作出反应,有效地驾驭信息,从而提高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信息的效率,这也是成功地达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上构建的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减去了重叠、多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了办公费用、人员的减少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取得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网络化必须实行分权或放权,建立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行政管理部门从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益,树立良好的行政形象。 网上直接激励的虚拟领导、网上视频会议、公文快速传递等,都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会议效率和公文效率,可以减少领导者的事务性活动,节省领导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把领导者从文山会海中解救出来,从繁杂的事务性活动中解救出来,使其主要精力集中到深入调查研究和处理重大问题上来。 4网络化公共行政范式的优点 网络化结构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它的核心功能可视需要连接或中断,而组织中每一个

【中考专题】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16篇) 三(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16篇)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临溪而渔临: (2)其西南诸峰其: (3)饮少辄醉辄: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选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阅读文言文《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 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 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少游/学于太学 B.与汝南/张劭为友 C.二人/并告归乡里 D.尔何/敢信之诚 也

公共行政学多项选择题

公共行政学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 A.法律制度 B.意识形态 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2.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BCDE )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 B.更新知识培训 C.任职培训 D.业务培训 E.初任培训 3.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 AD ). 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4.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 ABCDE ). A.四分图理论 B.领导作风理论 C.领导系统模式 D.领导方格理论 E.PM型领导模式 5.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 ABCDE ). A.计划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协调控制工作 D.检查总结工作 E.奖惩教育工作 1.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BD ). A.地方计划 B.中央计划 C.国防计划 D.基层计划 E.资源计划 2.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 BD ). A.印花税 B.定率税 C.房产税 D.配赋税 E.耕地占用税 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 ABCD ). A.法定依据的审查 B.滥用职权的审查 C.法定程序的审查 D.法定权限的审查 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B ). A.程序性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 C.理性决策 D.科学决策 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 ABCDE ). 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1、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B.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C.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D.资本主义的行政体制E.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2、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A.高层领导者 B.中层 领导者C.基层领导者)。 3、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 (A、地方公共预算E、中央公共预算) 4、按照公共预算内容的分合程度,公共预 算可分为(B、经费预算C、公共投资预算D、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子预算。 5、按照预算的编制程序,公共预算可分为 (A、临时预算B、正式预算C、追加预算) 6、按照公共预算编制范围和预算技术组织 形式的不同,可将公共预算分为(A、单式 预算B、复式预算) 7、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 分,可分为(A、单一税制C、复合税制) 8、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 法,可分为(B、定率税D、配赋税) 9、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A、 中央税B、中央与地方共享税C、地方税) 10、按沟通的确定性划分,行政沟通可分 为(A、正式沟通E、非正式沟通) 11、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C、双向沟通E、单向沟通) 12、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 分为(C、下行沟通D、上行沟通E、平行沟 通) 13、按沟通工具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 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D、网上沟通) 14、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 分为(A、短期计划B、中期计划E、长期计 划) 15、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 的类型可以分为(A、地方计划B、中央计划 D、基层计划) 16、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 的类型可以分为(A.地方计划、B.中央计 划、D.基层计划。) 17、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 法,可分为(B.定率税、D.配赋税产)。 B.1、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 论主要有(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 理论E.组织平衡理论)。 2、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的阶段 有(A、单机操作阶段B、数据处理阶段C、 网络运行阶段D、知识管理阶段) 3、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内部标杆瞄 准B、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C、行业内标 杆瞄准D、跨行业标杆瞄准E、内外部综合 标杆瞄准) 4、标杆瞄准的流程是(A、整体规划与标杆 项目的选定B、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C、 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D、标杆项目的绩效 改进E、持续改进) C1、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 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 森E.斯密斯堡)。 2、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 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 论时期)。 3、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 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A.政府职能 B. 文化职能C.社会职能E.经济职能)。 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直接生产 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B. 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 能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 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E.管理国有资产的 职能)。 5、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 派有(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B.韦伯 的官僚制组织理论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 派的组织理论)。 6、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 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A.政务类行 政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7、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 分为(B.权力性影响力 E.非权力性影响 力)。 8、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 上有(A、功绩晋升制B、考试晋升制C、年 资晋升制D、越级晋升制E、综合晋升制) 9、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 分为(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D、不 确定型决策) 10、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 策可以分为(A、集体决策D、个人决策) 11、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 决策可以分为(A、程度性决策B、非程序性 决策) 12、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 行政决策可以分为(B、经验决策E、科学决 策) 学习参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