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金融史考试重点

中国金融史考试重点

中国金融史考试重点
中国金融史考试重点

1.宋朝纸币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现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

(2)四川当时是铁钱行用区,商旅买布贩卖,得用车辆装载,深感不便。

(3)四川有发达的造纸业和印刷业,有印刷纸币的独特条件,所以纸币产生于四川。(4)后来宋朝政府推行纸币的原因则是财政窘迫。

2.中国银行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有些什么特点?

历史背景:

(1)中国银行的兴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兴起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以及因为这种侵略的吃器所形成的近代产业的发展。

(2)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财政也到枯竭的地步,想通过创办银行以增加财源,这是它允许设立银行的直接动因。特点:(1)中国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它是间接由民族自救和民族产业的发展造成的。

(2)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银行。(3)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类银行。

3.简述法币崩溃的原因。

答案要点:

(1)由于军费急剧增加,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大,巨额的财政赤字只有靠滥发纸币来弥补,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法币惊人地贬值,完全丧失了人民的信任,丧失货币的基本功能。(2)为稳定法币,实行黄金政策。由于抛售的黄金收回的法币远远抵不上内战中因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增加的法币发行量。人们抢购黄金,法币进一步贬值,黄金政策失败。

(3)外汇政策也以失败告终,法币价值已小到无法计算,市场交易大都以美元、港币计价流通。

(4)发行带欺骗性的金圆券,也难以逃贬值命运,以失败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如何对敌货币进行斗争的?

答案要点:

(1)肃清敌伪币

(2)逐退法币、金圆券(3)反假票斗争

5.试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1.1927—1937年金融业空前发展,既有货币市场又有资本市场,既有内汇市场又有外汇市场,既有黄金市场又有白银市场,可谓门类齐全,百业鼎盛。

2.上海的短期融资市场迅速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

3.上海的证券市场发达,包括公债、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其组织形式是证券交易所。

4.上海是国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银行、钱庄林立,它们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广泛的汇兑网络,因而内汇市场十分活跃,对全国范围内的资金余缺的调剂和划拨清算起着重要作用。

5.黄金白银市场也很活跃。上海的黄金交易市场是远东最大的黄金市场,超过法国、印度和日本。白银市场甚至对伦敦的白银市场也有影响。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金融业的资金集散作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货币资本成倍增长,大银行林立,全国重要的金融机关的首脑在这里集中。上海是全国货币发行的枢纽,金银外汇交易的总汇,巨额资金在这里集聚;全国借贷利率的升降,金银外汇价格的涨落,都以它为转移;它影响着全国银根的松紧、放款的多寡、债务的了结;上海还集中了大批金融人才、信息和设备。

以上的6个方面的特征,使上海不仅是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7.清末外国银行利用哪些手段控制中国金融市场?

答:①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抢滩设点”。②垄断国际汇兑、操纵外汇牌价。③吸收存款办理放款,控制中国金融市场。④发行钞票,侵犯中国的主权。

8.国民经济调整绩效在金融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①货币流通恢复正常;②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提高;③城乡储蓄存款转行;④国家外汇收入增加

9.试述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表现?

答:①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颁布了"人行法",设大区分行;②加强金融立法;③深化外汇体制的改革;④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⑤发展一系列新型的商业银行;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1、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货币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货币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无论布币、刀币或是圜钱,都有等级之分。布帛中的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有大小两种,三孔布有“一两”、“十二朱”字样表明其价值,刀币中的即墨刀分大小两种,半圜(圜字去掉“口”)钱的半字表示的也是等级。

第二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当时的刀、布、圜钱、蚁鼻钱大都加铸地名,说明货币是各地分散铸造的。其中布币区的分散性更加明显,刀币区比较集中一些,但赵刀比较分散,齐刀也是分别由几个城邑铸造。货币不是由诸侯国政府,而是由各城邑分散铸造,说明当时货币存在的状态、形制较为混乱。

第三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称量货币铜、金、银,在商、西周时期,与贝及布帛、珠玉等实物货币同时流通,东周又与各种铸币,如刀、布、贝、圜钱同时行使。然而用于大额交易和上层社会的社会财富的转移让渡,称量货币,特别是金银则当仁不让了,平民百姓在这方面则难以问津。《管子.地数》说“刀布为下币,有囷窌”的说法,该是不错的。有些地名同时见于刀布上,甚至同时见于刀布和圜钱上。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商业特别发达的城市为了与不同货币体系的城邑开展贸易活动而铸造了不同的钱币。这种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不同货币同时并存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得以改变。

2、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币制改革,措施有二: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官三林;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官三林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由于五铢钱铸造技术要求较高,私铸困难,盗铸之风很快得到遏止,三官钱在全国得以推广,币值得到稳定。意义: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秦半两钱虽然为以后历代铜钱确立了一个式样,但是太重,不太适用。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重量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得以确立,大小适用,商民称便,是最为理想的古代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媒介。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3、王莽的货币制度有哪些失误

(1)不顾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居摄二年,王莽第一次币制改革,下令更铸大钱,由于更造的钱币面值远远大于实值,掀起西汉最后一次盗铸高潮。废除黄金为币,实际上是没收,收归国有,不得继续流通,这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致使“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2)不顾货币流通的客观需要,八年间四次进行币改,而且钱币的种类复杂繁多,只有小泉“货

泉”是名实相符的,其余都是虚值,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敛财。违背货币发展由繁到简,由贱金属到贵金属,具有排他独占性等规律特性,倒行逆施,强行蛮干,阻碍了正常的货币交易流通。每次币改,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以铜换金,发行虚币,完全是在掠夺,使得小农和工商业者破产失业,物价在通货贬值的挤压下飞涨。

(3)不顾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意孤行,一味的以严刑重罚来压制各方面反对的声音。

4、记述寺院经济与信用的互动关系

所谓寺院经济其实就是一种高利贷经济,寺院利用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大肆兼并,掠夺土地,强迫农民依附等手段,积聚了大量的人民财富,于是寺院将这些财富用于向外界进行高利贷活动。在高利贷经济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本金以及高额的利息归还必须以信用作为借款的必要前提。

5、为什么唐代中期以来,货币流通领域产生了钱荒的问题

钱荒产生的原因,从货币需求方面看,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或区域扩大,以及人口增长引起货币需求的大幅增加。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起铜钱大量外流,也减少了铜钱的数量。建中元年(780)杨炎实行两税法,规定以钱纳税,对铜钱的需求量骤然加大,也进一步加重了钱荒问题的严重性。另外,销毁铜钱、民间蓄积铜钱的情况很严重,也是招致和加重钱荒的重要因素。此外,某些自然损耗,如民间送终之含、江湖覆压之耗,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唐朝来说,这种损耗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数量也十分客观。在货币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唐中叶以来的铸钱规模却趋于萎缩,导致货币供给不足。铸钱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铜料不足,而铜量不足则是因为中晚唐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铜的生产;佛教盛行,寺院用铜数量不菲。当然,导致钱荒的根本原因还是唐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铜钱的使用量更为普遍,使铜钱相对短缺。两税法的实行则是直接原因。再加上富商大贾大量蓄钱、民间销毁铜钱牟利、自然损耗等因素,最终在两税法实行后酿成了以钱荒为表现形式的货币危机。

6、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哪些经济原因促成的?

答:(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场不但需要更多的货币,而且需要更轻便的货币。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容纳纸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而铜钱和铁钱都是贱金属铸币,适合小额的商品交易,却难以满足大宗贸易的需求。在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货币金融流通领域。但由于白银价值昂贵,我国白银产量不是很多加上人们多用金银制造器皿或用于财富的贮藏,故进入货币流通的白银数量有限。在金银尚未取代铜钱、铁钱的情况下,纸币的产生遂呼之欲出。(2)宋代使用纸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防止铜钱的外流。自五代以来,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同的货币区用的钱也不同,而且禁止运钱出境,使用纸币可以起防止铜钱外流的作用。有许多区域使用笨重值小的铁钱,携带十分不便。(3)宋政府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供养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财政非常困难,经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

7、北宋交子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交子的产生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一、阶段交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最初是自由发行时期,交子代替铁钱流通。这个阶段的交子是一种楮券,两面都有印记,有密码花押,朱墨间错。券上没有“交子”的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当时的样式也大约不统一。

(2)在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或之前,由十六家富商主持。在大中祥符末,根据薛田的建议,政府接办。在第二阶段,交子由许多富商联合发行,其形制有所改进,用统一的纸张印造,有屋木人物的图案。至于密码、花押、图章等则保留了第一阶段的办法。券上仍然没有“交子”的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不限多少,只要交付现钱就发给交子。可以随时兑现,但兑现时每贯收手续费30文。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除成都外,

各地还有分铺。每年的收获季节,是交子发行最多的时期。

(3)在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设置益州交子务,改由官办。官交子的形制和私交子的差不多,但券上的文字不一定相同,官交子可以规定流通的范围和兑钱的数目。券上还是不印“交子”的字样,金额也是临时填写,不过有一定的等级。

二、意义:交子的产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与使用纸币的国家。同金属货币相比较,纸币有许多优点。首先,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资财用于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其次,纸币还有量轻、额大、便于携带和使用等优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宗交易越来越频繁,使用纸币就客服了贱金属币值小、笨重、难以携带的不足,适应了贸易的需要,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这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最后,交子印刷各种复杂的图案、朱墨间错。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此外,交子产生后,给货币理论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丰富了货币理论,推动了它的发展。

8、南宋对纸币的“称提之术”有哪些内容?

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其内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概要)南宋时期,将纸币发行与管理称为“称提之术”,是一种特殊的纸币理论。“称提之术”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如何稳定纸币币值,主要有:

第一,分界发行,以三年为一界,到期以新换旧。所谓三年,是三个日历年,实际只有两年第二,限制纸币发行量。南宋孝宗朝会子的币值比较稳定:“会子与见钱等”,正是“不复增印”的结果。

第三,当纸币贬值时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有:1,用金,银,钱币及度牒、官诰、货物等收回楮币,以减少楮币的流通量,提高楮币的购买力。2,以新会子按一定比例收回旧会子,实际上是打折扣收回旧会子的方法,亦即贬值法。3,允许百姓以铜钱搭配纸币纳税。搭配比例有钱会各半,钱三会七,钱七会三等,一般会子所占比例越大,则回笼会子越多。4,视“节用”为称提。所谓培植国计,撙节用度,经费之外痛加裁抑,日积月累后会有盈余,暗销会子之数,是会见效果的。此虽老生常谈,却切实可行。5,令商人在用盐钞买盐时品搭会子,也被看作是称提。

9、试评述元代的货币政策

有鉴于宋、金纸币流通之弊,元政府在其纸币发行的初始阶段,制定和采取了以维护纸币法定通货地位为目的,以金银储备为纸币发行的基本保障,以设置纸币管理机构、控制纸币流通量、制定纸钞防伪办法为主要措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与法规。

(一)维护纸币法定通货地位的基本措施

一是停止使用蒙古旧钞、南宋交会,以旧换新。二是禁止铜钱流通。三是规定一切赋税、经费收支、公私交易收付均使用钞币。

(二)制定纸币发行准备制度威力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和信誉,元初政府制定纸币发行准备金制度,以保证纸币发行有足够的“钞本”,不至滥发。

(三)设立专门纸币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纸币的正常发行和流通,元代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四)颁布纸钞管理条例

元政府以诏令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甚多,只要以两个“条画”和若干具体法令规定构成。两个“条画”是至元十九年中书省颁布的《整治钞法条画》和至元二十四年由尚书省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

(五)制定纸钞防伪措施

1.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2严禁挖补纸钞,以真作伪。3制定伪造坐罪例,要求管钞官员共同防范印制伪钞者,否则一体治罪。(六)制定管钞官员管理

制度

制定惩治钞库官员徇私舞弊办法。定期检查管理钞库的官员。实行地方官员监管制。

10、明代典当业发展如何?

明代的典当行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有当铺所进行的比较专门化的动产抵押放;二是由商铺、私人所兼营的一般抵押放贷。明初,朝廷禁止官员经营典当,就就连民间典当也受到限制。自明代中叶以后,典当逐步得到朝廷的认可,当铺成为国家的一个税源。明代的典当行业发展具有一下特点:1.出现了地域性行帮;2.出现了“当票”名称;3.典当行与工商业经营相结合;4.典当业主——地主、官僚、高利贷者三位一体。

11.为什么明代白银能实现货币化?

答:白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明代末期至法定货币,可以从白银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考察。就供给而言,外国白银的流入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提供了物质前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银成为本位币的物质前提是国内白银存量足够满足流通之需。中国银矿藏相对缺乏,长期只能作为辅币。恰逢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白银的大局开采,外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

就需求而言,明代后期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商品经济一片繁荣。国内贸易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通货,而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或渐渐贬值。白银以其币值稳定的优势自然取代纸币和铸币成为法定货币。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货币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转变,也导致以赋役纳银为表征的中国货币财政制度最终确立。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白银的货币流通,循环注入全部社会经济生活,使得晚明市场前所未有的活跃起来。

12、清朝前期的银两是如何流通的,有何利弊?

(1)清制钱投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搭放兵饷、搭放公费、制钱出易。制钱投放数量由银钱比价、铸币数量等因素决定。投放地域根据经济、人口发展程度而定。兵饷搭放分为两种,一是搭放京饷,二是搭放省饷。具体搭放手段因地、因时制宜,有的以制钱所占饷银比例为标准(这种手段最常用);有的以银两数为基准;有的以人数为基准。清朝前期制钱搭放公费并不频繁,且数量远远小于兵饷搭放量。京局搭放数量主要由制钱铸造数量决定,多铸多搭,反之则不搭。各省搭放工费,主要由各省定。在所有省中,云南各项工费搭放最为突出,原因在于云南为铸钱大省,经常出现钱价过贱的情况。

除制钱外,清朝前期还流通着其他几种铜钱,主要为历代留传下来的古钱,南明小朝廷和三藩铸造的伪钱,各种私铸、私销小钱,以及流通到境内的外国铜钱。各国铜钱同时畅通,相互之间难免有一定的比价,各地在此方面差别很大。

(2)利弊:通常而言,清廷比较愿意在兵饷和其他开支中以制钱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客观上可以增加清官府的财政收入。在实际搭放进程中,由于银钱比价和铸钱数量波动频繁,因此搭放比例十分混乱,直到嘉庆中期之后才有所改变。清朝前期制钱流通,地域特色浓厚,流通渠道不畅,经常是此处之钱在彼处即不流通。相对而言,省会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制钱流通较为正常,而偏远地区流通不畅,且价钱昂贵。这一方面在于流通成本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官府对制钱的限制。清前期私铸时间长,在此起彼伏之中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分布范围广,基本上可以说,凡是制钱流通之处,即使民间私铸产生之处。为防百姓私铸,清官府制定了详细的奖惩条例,每一代都根据百姓私铸的变化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处罚规定。清代私销现象也是非常严重。在清廷看来,自己不惜工本铸造制钱,原为保证市场流通,价钱平减,可铜价贵于钱价,“销钱”有利可图,销钱又难于察觉,不易防范,这就大大降低了增铸的成效。白银、制钱的流通范围既有所重合又有所区别,两者之间的兑换不可避免,相应的也就产生了专门从事银钱兑换的行当。清代专门从事银钱兑换的行当有钱桌、钱铺,除此之外当铺也是从事银钱兑换业务,更小规模的是贸易之人,肩负钱文,沿街兑换。有些

地区地区没有专门的银钱兑换机构和经纪,只要积存了一定数量的制钱就自行发卖,连杂货铺店都挂出钱幌,兑换卖货所得制钱。清官府对银钱兑换业实施了严密的监管。

13.简要谈谈清代后期我国纸币发行情况

(一)我国发行的纸币

清代后期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50年代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政府军费开支浩繁,财政收入剧减事件: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官票,以制钱为单位的钱票结果:纸币价值猛跌,物价迅速上涨第二阶段:清末原因:地方财政拮据

事件:我国新式银行和各地官银钱局发行钞票

结果:开了我国银行自行发行纸币的先河,打破了外国在华银行发行钞票的现状;造成币制的混乱,缺乏统一的法制加以规范(二)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原因:外国侵华势力的逐步深入

事件:洋行和外国在华银行相继发行纸币,迫使中国人民接受

结果:严重干扰了我国币制的独立自主,加剧了本已混乱的币制,影响了金融物价的稳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刺激了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建立、纸币的发行,唤醒了我国人民的斗志

14、简述清代后期我国信用发展的新情况

清代后期的信用形式承续前期,随形势的变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西方列强入侵的步伐,为适应新的殖民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西方新式金融机构在外国人入侵势力的卵翼下应运而生;清政府在内外压力和财政拮据的状况下,终至1897年在上海诞生了首家本国银行。随后,我国国家银行、民营银行得到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新兴力量。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分化,钱庄受到外资银行拆款的影响获得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三大主力之一,而票号没有适应新的形式而渐趋衰败。

一、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各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数量虽多,但真正其主导作用的只有六家,它们各自代表本国在华利益,独占我国金融市场,控制进出口贸易,操纵我国经济命脉,以变我国为他们的附属国,殖民地为目的,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急先锋。它们在我国的活动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操纵国内外汇兑;第二,吸收存款,发行钞票;第三,利用政治特权,参与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贷款。

二、我国新式金融机构的兴起。

随着我国银行的纷纷设立,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出故形成了三大主题,即外资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和华商银行。但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当然,本国银行业的产生意义重大,标志着现代信用制度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今后本国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现代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股份公司等也在我国兴起,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钱庄逐步走上依赖外国在华银行之路,获得一定发展空间,票号逐渐消亡。

15、谈谈清后期三次金融风潮:

一、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光绪九年,上海保发了我国历史上首次真正算得上是金融风潮的大风暴。此次风潮影响颇大,设计范围极其广泛,有87%钱庄倒闭,导致银根极度紧张,商号、银号等告贷无门,刚刚兴起的新式企业和筹资活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仅有的一点独立发展机会都丧失了。此次风潮是从商号倒欠钱庄巨额款项,逐步连累到钱庄而扩展开来、遍及其他各行业,因此也被称为“倒帐风潮”。

上述风波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

首先,外国入侵者前期夺取了各项特权,经过几十年的侵略和经营,开始发挥效用。具体到经济方面,此时外国入侵者已经能够借助自身的三十里孔子我国市场,摆布我国的经济命运。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大量逆差。资历雄厚的富商也在跟外商收购私家的较量中陷入困境,倾家荡产,并危及金融市场,加剧了金融风潮的危害程度。

其次,我国钱庄自身弱点是导致此次风潮的内在因素。钱庄本身自力很弱,内部缺乏积聚资本,积累资金的机制和要求,既没有采取股份制组织来增强自身股本,又没有相应地吧理念利润积累起来充作积蓄,反而每年结账时都把收益分光,在资金来源方面严重依赖与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和我国票号、银行的拆款。而在外部,钱庄又缺乏新式银行那样广泛吸收社会余资的功能,在授信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的做法,只采用注重个人信用放款,不积极采用低压放款,还积极扩大信用规模。钱庄依靠这种随时都会被收回的同业拆款,用于长期放款的做法,只能使其最终受制于人,一遇波动,终致支付危机。

再次,我国刚刚兴起的股票投机更是成为此次风潮的助推剂。同治十一年(1872)成立工分制企业轮船招商局以来,我国形成了首次兴办股份制企业的热潮,刺激股份制企业的股票交易。过度的投资股市,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终致股票跌价,公司倒闭,从而牵累许多以股票为担保品的放款和从事股票买卖的钱庄,加剧了金融风潮的严重程度;而中法纠纷的升级,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最终引发风潮的爆发。影响:

1、外国在华金融势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国重,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控制更加得心应手,许多通过政治、军事、等方面无法得到的利益却在这里获得了完全的补充;

2、进一步延缓了我国新式企业的发展,刚刚兴起的新式筹资等方式遭遇沉重打击。

3、通过此次风潮,我国完全失去对各种土特产品的价格控制权,开始受到国际市场的控制和掌握。

4、此次风潮不仅仅局限在上海一地及其相邻城市,而是辐射到全国其他通商口岸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商业城市以及内地的一些地方市场,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二、贴票风潮

贴票风潮发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上海。那时,因贩卖鸦片能获巨利,市面需要大量的现款,为此,各钱庄争相以重利吸收资金,放贷给商人,从中谋取暴利。影响:

1、此次参与贴票的钱庄在风潮中几乎全部倾覆,由此引起市面银根紧张,也给汇划钱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参与此次存款活动的客户大多是一些小额存款户,如女佣、有钱人家的妇女等,他们受害最多,很多血本无归。

三、橡皮股票风潮

此次风潮跟以前的历次风潮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次是一些依赖外国银行势力的外国在华的各色骗子发起的一个明目张胆的骗钱活动。影响:

1、上海的整个钱庄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全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到次年,全市只剩下钱庄30余家,比上年减少了7%。

2、我国人民的资材受骗打到几千万元之巨,延缓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通过此次风潮,清政府为缓和局面而向外国借款所丧失的江苏盐厘等权利,进一步使我国社会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纵观上述三次风潮,大致反映出近代以来我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起的:

1、资本市场超前发展;

2、人们盲目投资过度;

3、外国金融机构操纵从而引发整个金融系统支付危机,导致金融秩序崩溃。危机发生后,缺乏应有的管理,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完全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纠正,清政府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能力进行积极干预。虽然清政府也

曾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基本上是在外国金融机构和国外侵略势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非意愿行动。这不但无异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促进了国外金融势力对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的控制,使我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他们敛财的机会。

16. 民国时期外国在华金融业有什么新进展?

一方面。1927年以前,英国金融实力虽然仍占据外国在华金融实力的首位,但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已呈颓势。法国亦如此,而俄德受国内展示的影响,实力已经完全衰退。另一方面,日,美则趁着一战之机,大礼发展在华的金融势力,从而形成英日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17. 钱庄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外国资本输入导致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内地钱庄因放款不能收回而周转失灵,而美国实施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钱庄资金空虚,周转时令,信用受损。二是南京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和垄断。1931年3月,南京政府公布《银行法》,把钱庄纳入银行范围之内,改变了数十年来钱庄同银行“分庭抗力”的局面。1933年废两改元后,钱庄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遭到打击,把持和玩弄“洋厘”“银拆”的条件丧失,业务受到极大影响。1935年法币政策,钱庄更是受到致命打击,实力愈加削弱,迅速走向衰落。同年,钱庄沿用多年的汇划制度又被否定。此时的钱庄实际上已成为小型银行,是去了它过去作为外国贸易实力深入内地的桥梁功能,也不再是本国银行赖以进行资金划拨清算的场所,相反,在业务上处于从属地位。群里答案:

1、买办性,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商业关系密切相关,其兴衰也夫如是。

2、投机性,其资本融通多与商业资本运营有关。所以,近代中国商业的投机性决定了为其服务的家钱庄的商业性。

3、中国近代经济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性质,是近代金融的畸形发展。

18. 南京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背景:国民党政府在1934年10月开征白银出口税之后,就煞费苦心地考虑币制改革的措施,同时又极力恳请美、英等国派财政专家帮他策划,企图在洋人的支持和援助下,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夺取对中国货币的控制权,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货币战中,英国捷足先登,于1935年6月首先宣布派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李兹·罗斯来华,经过三个月的所谓考察,即同国民党政府经过多次秘谋,终于制订出了币制改革方案。

法币政策实施的客观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本来就不统一的货币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化了,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改革币制已迫在眉睫。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谋求新的改革。 2.政局的变更

国民党履行币制改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更,进一步说,就是防范日本扩展对中国侵犯的战略须要。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进步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公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剂和改变。 [1]编辑本段 3法币政策实施的物质条件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金融统治网的建立和加强,为币制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美帝国主义制造的白银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相反却给国民党政府完成金融垄断和掠夺人民财富造成了千载一时的良机。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原有江浙财团、华北财团和华南财团所属的银行,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垄断全国金融的统治网,大大加强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实力,使它在金融机构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支撑困难局面,而且为法币政策的实施作好了物质准备。法币政策就是在这种客观需要而又可能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法币政策的历史意义

消极影响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

积极影响

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

在谈及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但法币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却另有不容忽视的正效应。它结束了我国货币史上千百年来极为混乱的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乃至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当时的效果看,法币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具体来说,

首先,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二,由于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的货币就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并且由于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第三,法币发行之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一元,但实际兑换时,却是白银60%可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后来法币又逐次增发,这些都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诸多现象表明,法币改革后,情况一直朝着对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在华利益大有好处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方向考虑,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是进步的,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法币改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一,币制改革后,国家以法币收兑了民众手中及社会各方面持有的白银和银元,这是一种强有力且有效的资金集中手段,便利了国家在战争全面爆发后最大限度地掌握调度现金、最大可能地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之用。

第二,法币发行之初规定可以在指定的金融机构中无限制买卖外汇,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大量搜罗法币然后运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汇资金,再以此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在1940年取消了法币“无限制买卖外汇”的规定,结果有利地打击了日本利用法币套汇的阴谋,造成其资金方面的困难。这种政策的调整是银元等硬币流通时所做不到的。第三,抗战开始后,资金开始向内地后方流动,资金的内流使大后方银行的存款增加、财力充实,从而使其扩大投资、放款成为可能。这使得内迁的企业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复工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新建的企业可以顺利投入生产,于是各种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币制改革,资金不可能充裕、顺利地流向内地,大后方的经济也很难经得起长久的战争考验。

在回顾艰难的八年抗战史时,人们往往最终以“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一言概括之。固然,这种民族的韧性是抗战取得胜利最本质的和潜在的因素,然而墨守这一“定论”则会忽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不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才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19. 战后民族金融业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0. 国民党币值崩溃的基本过程和教训是什么?

废两改元、发行法币、发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和发行银元券。这些币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有些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其统治政权的灭亡废两改元

“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种确定银本位币的货币措施。1928年3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统一国币”、“废两改元”的建议。同年6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上,又有人提出“废两改元”、“统一国币”的议案,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实施。直到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实行“废两改元”,并制定了“废两改元”的原则。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废两改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有利于中央政府纸币的推行,为以后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废止银本位制 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实行。中国疆城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实施法币政策 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它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其它原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财政部定期以法币换回。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它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 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关金券最初是一种与海关进口税相关联的钱币,最早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1月15日,国民政府以金价暴涨,银价低落,海关收入大为减少,不足以偿付外债为由,决定海关进口税改征金币,自2月1日起开始实施。1942年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大量发行关金券,规定1元关金券等于法币20元,并准用于完粮纳税。此后,关金券正式与海关征税脱离关系,只作为大额钞票使用。

1947年1月,国民政府发行面值为250元、500元关金券两种,分别折合法币5000元、1万元。1948年7月,又发行面值为1万元、25000元、5万元和25万元的关金券四种,分别折合法币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直到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关金券遂被废止。金圆券

1948年,为了挽救由于法币破产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财政经济处分令》,同时发布了包括《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在《金圆券发行办法》中,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是,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

出台了一个《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的发行总额将不以20亿元为限,而“另以命令之”。

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银元券

1949年2月23日,国民政府迁至广州后不久,由行政院通过了一项《金融改革案》,明文规定:以银元和关元作为军费开支和关税征收的计算单位,并允许部分货物税和盐税改征实物由各地方政府自由征收。这个《金融改革案》实际上宣告了金圆券的破产。5月20日,在代总统李宗仁召开的财政问题专门会议上,专题讨论了改革币制和发行新币的问题。6月24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会上,财政部长徐堪向大会报告了财政部准备发行银元券的情况。7月3日行政院公布币制改革令,决定发行银元兑换券。银元券的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5种及辅币4种。后来因为实际上硬币不足,转而又采取“限价兑换”的办法。

银元券一出台便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抵制,群众的挤兑风潮不断发生,广西、重庆、西北等地也纷纷向国民政府发出库存不敷兑现的告急电文。由于各地群众纷纷拒用,银元券宣告彻底崩溃。新中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陆续用人民币作价收回。时代意义 193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法币又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在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权的集中,加强了金融垄断;又以法币系拥有法偿资格的不兑现纸币,而用膨胀发行办法填补财政赤字,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后来国民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和法币日益贬值,国民党政府冒险超市取代法币的币制改革,以图整顿市场秩序,解除政治危机,挽救国民党政权,结果金圆券,银元券遭到人民的唾弃,导致其货币制度的彻底崩溃。

我总结的:

一、金圆券取代法币

抗战结束后,内战军费开支浩繁,法币无限制发行,通胀快速发展。1947年爆发了黄金风潮,这是法币崩溃的预兆。这是法币的特征:发行额越来越大,流通范围却越来越小;物价疯长,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法币遭到人民的拒用。城市的流通手段日益为银元、美元,港币代替,农村除以银元交易外,米谷和棉纱等商品作为计价单位或流通手段。各地通胀加剧,各地发生挤兑风潮。1947年,法币通胀速度加剧,央行不断增大纸币面值,反映出恶性通胀的时空。最后,法币实际上已等于废纸。南京政府开始策划从币制改革中寻找出路,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推行限价政策,致使一切交易转入黑市,人们为了保值,尽量用金圆券购买商品,发生抢购风潮。整个社会一片混乱,10月30日,被迫放弃实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物价解冻后,立即飞腾。 11月11日,《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金圆券贬值80%。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以总统令名义颁布《财政金融改革案》,表明金圆券对政府来说已经不是无限法偿币。在金圆券崩溃的过程中,国统区的币制呈现出土崩瓦解之势。

币制的最后崩溃:7月3日,广州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煞有介事地宣布再次改革币制,回复银本位制,央行于次日颁布《银元、银元兑换券及银元辅币发行办法》,银元券遇到民众的坚决抵制。发行当天便大跌,兑现者无数,人心惶惑,银元券很快走向崩溃。

21. 新中国金融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第一对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及一些省市县银行等进行停业清

理。

第二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专业银行。在接管中国银行时,制定了“保留原名义,原机构、原封复业、稳步改造、尽快恢复营业”的接管方针。

第三,将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官商合办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

第四,对中国、中信、中农、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的清理。

22. 试分析1955年币值改革的重大意义。

23. 在“大跃进”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失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跃进”时期的金融

(一)金融工作在经济盲目发展中出现的失误

“大跃进”时期,由于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信贷失控,规制多变,金融工作在经济盲目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失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信贷管理权限下放使信贷资金管理放松 2、变更金融规章制度使金融工作出现混乱 3、资金供应大撒手使信贷失控4、试行“全额信贷”

(二)金融工作失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过多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据统计,1958年至1960年增发货币共计43亿元,比“一五”时期5年中增发的货币还要多18亿元。而同期财政账面结余是3.97亿元,事实上赤字达169.39亿元。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而以增发货币弥补,其结果必然诱发通货膨胀,1958年至1960年间零售商品价格上涨了21.3%。 2、资金供应大撒手方便了计划外基本建设,加剧了市场物资缺乏,生活品供应紧张情势,使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更加困难。

3、农业贷款放松,农村资金管理多成呆账。据统计,国务院批准、国家豁免的1961年以前的农村欠款达91亿元。

(三)金融工作中的纠“左”反“右”的措施

1、1959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管理企业流动资金的暂行办法(草案)》,限定流动资金的供应使用。

2、收回下放区、县的信贷资金管理权,并将其集中到中央、省。

3、银行应坚持计划及合理的规章制度。

4、加强农村资金管理。

5、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增加利率档次,以压缩社会购买力,缓和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状况。

24. 简述《银行工作“六条”》的基本内容

25. 如何理解“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这是1994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法的《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的信贷资金管理新的基本原则。

总量控制,系指人民银行主要运用间接的、经济的手段,控制货币发行、基础货币、信贷规模以及in哦你挂机构的金融资产总量,以保证货币信贷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比例管理,系指规定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分类指导,系指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对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实施有区别的管理方法。市场融通,系指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市场来促使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市场融通资金,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改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具体体现:1 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2集中调控权集中于总行,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的授权负责辖区内的信贷资金管理3减少信用放款,逐步提高通过货币市场吞吐进出货币的比重4加强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26. 金融宏观调控体质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从无到有

1978年以前,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高度

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其特点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当时全国唯一的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域从中央遍设至全国各地,其业务内容也很庞杂,既从事国家信贷政策的制定和金融管理,又从事存款、贷款、结算、现金出纳等具体业务。“大财政、小银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了旧有的“大一统”格局,开始陆续恢复和分设了一些专业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也摆脱了具体银行业务,集中精力有效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

至此,我国金融业形成了自己的管理者与调控者,改变了此前“四龙治水、群龙无首”的状态,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肩负制定和执行各项金融政策、管理和调控社会信贷总量的基础性职能。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传导,对整个宏观经济形成导向及调控效应。

从粗到细

在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阶段,其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方式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简单的粗放式的调节状态: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建立,但并未将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来用,而只是把它作为中央银行掌握更多资金以便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于是规定了较高的准备金率,并长期保持一成不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主要采取再贷款的方式,再贴现由于规模太小,成为了再贷款的附属品;公开市场业务起步晚,操作品种少、业务规模狭小;利率结构单一,种类少、差别小,对经济产生直接的粗放式影响;采取“统存统贷”的资金管理方式,人民银行给商业银行分配贷款规模,同时,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缺乏认识,中介目标出现“真空”,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际值与期望值经常产生较大偏差,等等。总体来讲,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金融调控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各工具之间也未能灵活搭配使用,对经济运行缺乏前瞻性、对出现的问题缺乏深入认识,调控能力不足,导致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本质上要求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能更加完善,金融调控对经济的作用方式逐步走向细致化和定量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不再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自身资金来源的工具,而是作为调控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手段,而且,央行还根据各行具体情况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灵活调控宏观经济;随着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逐步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又一基础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且操作规模不断增加;利率结构多元化,市场化定价机制不断增强;确立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由M0逐步转向M1、M2,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定量测算与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货币政策期望值与实际值间的偏差;贷款管理则由“统存统贷”、“存贷差额”、“实贷实存”、“贷款限额”到如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演进,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经营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使货币供应量的形成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状况、有利于金融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对货币政策体系内部各种工具、目标的细化与完善,近年来,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也更加准确、细致,与以往粗放的、定性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从直接到间接

可以说这是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主要是采取信贷计划、行政命令等直接手段,90年代之后,间接工具运用的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后,间接调控日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工具,央行对各种间接政策工具的运用也日臻成熟。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这是金融宏观调控从以直接调控为主走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一个重要转折。当前我国已形成了“政策工具→操作

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调控模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宏观调控模式,以较为完善的货币政策体系为依托,引入市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证了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现象的重现。

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

在金融调控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引入之际,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亦无经验可循,因此大多数政策措施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从这个意义上看,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虽然不是一部正式的法律,但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对金融调控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并亟需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与完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结束了中国金融业只有金融行政法规、规章,而没有金融法律的局面,也意味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由无法可依步入了有法可依。

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货币政策司,以“研究、拟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组织执行、研究提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建议并组织实施、拟订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政策和业务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等”为职能,为货币政策体系各个环节的订立、实施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保障了政策执行过程的有序性,提高了操作透明度。2003年,我国又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为分业经营环境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保障。

纵观三十年的金融改革,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直接到间接、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的成功转型,展示了“探索→建立→完善→成熟”的演变过程。正是由于间接调控方式的不断成熟和有效运用,改变了以往经济中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而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事实,也证明了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日臻成熟。

27. 我国建立了那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他们能发挥什么作用?

1994年,我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农业政策性贷款和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的任务。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境内外资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配套工程发放贷款,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总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责权利相统一,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责任机制。在业务上接受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监督。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由财政部核拨。经营和办理以下业务:

(1)倡导性职能.是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直接的资金投放或间接地吸引民间或私人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府政策意图的放款,以发挥其首倡,引导功能,引导资金的流向.比如,政策性银行一旦决定对某些产业提供贷款,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表明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扶持意愿,从而增强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降低了这些部门的投资风险.其他金融机构就会放宽对这些部门的投资审查,纷纷协同投资.而一旦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政策性银行就可以减少对该行业的投资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它的政策意图的倡导性,形成了对民间资金运用方向的诱导机制,促使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2)选择性职能.是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其融资领域或部门是有选择的,不是不加分别地任意融资.其服务对象,服务领域从实质而言是市场机制选择的结果.如对某些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机制能够选择它,那么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它会得到相应的资源配置,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只有在市场机制不予选择时,才由政府以行政机制予以选

择.所以,尊重市场机制的选择是前提,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融资的领域才有可能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领域,如中小企业,住房,农业,落后地区的开发等,正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不予选择或不愿意选择的领域.但是,并不是所有这样的领域都能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作为金融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只能选择那些有一定经济效益,贷款能够回收的项目,其中包括虽不盈利但财政提供担保和补贴的项目.

(3)补充性职能.是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具有补充和完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职能,弥补商业性金融活动的不足.对于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选择的产业,项目,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直接投资或提供担保的方式引导资金流向,进行融资补充.主要表现在:对技术,市场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倡导性投资,对投资回收期限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进行融资补充,对于成长中的扶持性产业给予优惠利率放款.

(4)服务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在其服务的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聚集了一大批精通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为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如中小企业银行为企业分析财务结构,诊断经营情况,提供经济信息,沟通外部联系;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副产品,并为农业提供技术服务;进出口银行为进出口信用提供偿付保证,提供国际商情,分析汇率风险;开发银行为各种重大投资项目提供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估等等.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因长期在某一领域从事活动,成为政府在该领域事务的助手或顾问,它参与政府有关计划的制定,甚至代表政府组织实施该方面的政策计划或产业计划.

28、简述新中国农村信用社三次改革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阶段:在改革调整中发展的阶段(1980年-1996年8月)。主要体现在对于合作社“官办”体制的反思和初步调整。1979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长会议对信用合作社“官办”体制弊端作了认真剖析。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重申信用合作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提交的《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9年,信用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在这一阶段,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

第二阶段: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1996年8月至2003年6月)。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标志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规范,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1996年的改革启动了农信社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调整,初步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基本理顺了农村信用社和央行及农行的关系。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至今)。2003年6月27日,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将山东省等8省市列为试点单位,自此拉开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序幕。该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农村信

用社省(市)级联社。2003年银监会成立,农信社的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

29、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救四大行,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时期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是进行财务重组。1998年,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资本金,使四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按1996年标准达到4%;1999年,将1.4万亿元资产(其中9800亿元为四家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二是改善内部管理。四家银行进一步强化统一法人体制,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国家正式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纳入对四家银行管理者的考核,实现了由行政评价向经济评价的转变。同时,较大规模地精简了机构和人员。三是强化外部监管。适应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离了人民银行对证券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人民银行专司对银行业的监管,集中精力监管银行风险。

通过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银行内部也进行了多项改革,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银行经营绩效考核和风险内控机制得以初步建立。粗放的发展模式,使中国银行业走过了一条“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道路。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注资和剥离不良贷款并未根本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截至2002年底,四大银行账面不良贷款仍然高达2.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5%,远高于5%的国际风险水平,加上透明度不够,一时猜疑四起,一些境外媒体和国际评级机构再次纷纷做出四大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判断。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是这一时期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提出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这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终于指向通过产权改造、重塑体制机制的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中央确定股份制改造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

30、《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个目标:一是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二是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三是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四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货币政策。

内容:

一、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

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

(一)明确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职责,转换人民银行职能。(二)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三)健全金融法规,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四)改革人民银行财务制度。

二、建立政策性银行

(一)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管辖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国家投资机构。(二)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三)组建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四)政策性银行要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和其他人员组成。

三、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在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之后,现国家各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要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二)所有商业银行都要按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完善和发展。(三)积极稳妥地发展合作银行体系。(四)根据对等互惠的原则,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五)逐步统一中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所得税税率。(六)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允许破产,但债权债务要尽可能实现平稳转移。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四、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一)完善货币市场。(二)完善证券市场。

五、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与货币政策

六、正确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一)保险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开经营的原则,坚持政企分开。(二)信托投资公司(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四)证券公司不得从事证券投资之外的投资,进入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证券公司要加以区分,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在内部要严格分离。

七、加强金融业的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体系(一)加快会计、结算制度改革。(二)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三)加强金融队伍建设。

(完整word版)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复习指南(案例分析) 一、案情:于1998年5月借给B人民币2万元,但是A因为与B是好朋友就没要B立借据。还款期已过多时,B仍然不向A偿还该借款。A欲起诉B,但因没有证据就没有起诉。A非常愤恨,于是在B的房间里偷偷地安放了一台窃听器,录下了B对其妻子谈到了他曾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的话语。于是,1999年2月,A提起诉讼,请求B偿还2万元的借款,并向法院提供了该证据。 问:(1)法院审查核实该证据是A通过窃听取得的,没有采纳该证据。法院的做法是否合法?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承认自己于1998年5月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法院可否根据B的承认作出A胜诉的判决?为什么? 二、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并说明理由。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三、案情:原告在沈阳某商厦买了一批黑木耳,发现质量不好,送技术监察局检验,鉴定为不合格,原告诉至法院,但被告否认原告在其商场购买。 问:(1)案件证明对象有哪些? (2)应当如何分明证明责任? 四、深圳市A公司将3套进口设备卖给长沙市B公司,B公司将成套设备运回至长沙以后,被长沙市工商局查处。长沙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成套设备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B公司也没有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对A公司和B公司进行处罚。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法院受理应当审查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赵某被杀害在家中,侦查人员发现一个笔记本和一张纸条,但与案件几乎每一关系。侦查人员通过对笔记本和纸条的笔迹鉴定分析,最后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问:(1)在本案中,笔记本和纸条属于何种证据? (2)结合本案件分析物证和书证的关系。 六、吴某诉王某,要求王某支付其拖欠的货款80万元。被告王某则认为,他仅仅拖欠原告吴某货款18万元,而且诉讼时效已经超过,因此拒绝支付货款。吴某则认为他一直向被告王某主张支付货款,没有超过诉讼时效。 问:(1)吴某应当对哪些实事承担证明责任? (2)哪些实事应当由王某承担证明责任? 七、张某由某地购进了属国家一极保护的珍稀动物的皮革250张,打算转卖给王某,双方用手机约定于10月10号在王某家交货.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由张某乘马某的出租车将货物运到王某的家中,但并未告知马某所运何物.当张某叫马某从车上卸货时,马某才发现此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皮革,于是表明自己不参与此事的立场.在张某刚将货物搬下车,公安人员突然出现在现场,并将张某,王某和马某三个一起抓获,同时扣押了面包

中国金融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 货币。 2.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 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3.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4.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 开始。 5.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 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6.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 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7.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 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8.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 用(信用主体);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9.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 人执左券,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10.质人是举债时在市场上设有依质挤书契之行监督。 11.秦始皇统一币制:内容:以金布为主要货币(上币),以半两为下币,金钱双 本位制,确定了中国古代铸币外圆内方的钱币基本形式,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意义:不仅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的统一,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秦半两钱—李渊五铢钱为量名钱,李渊到宣统为年号钱)。 12.汉武帝币制改革:内容: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统一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 铸造;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此不许使用。(废秦半两)意义:西汉进入了货币流通的稳定时期,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了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13.西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也有实物借贷:政府振贷(在于救急,不 在盈利),私人信用(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1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货币流通:金银淡出流通领域,主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金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复习指南(案例分析) 一、案情:于1998年5月借给B人民币2万元,但是A因为与B是好朋友就没要B立借据。还款期已过多时,B仍然不向A偿还该借款。A欲起诉B,但因没有证据就没有起诉。A非常愤恨,于是在B的房间里偷偷地安放了一台窃听器,录下了B对其妻子谈到了他曾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的话语。于是,1999年2月,A提起诉讼,请求B偿还2万元的借款,并向法院提供了该证据。 问:(1)法院审查核实该证据是A通过窃听取得的,没有采纳该证据。法院的做法是否合法?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承认自己于1998年5月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法院可否根据B 的承认作出A胜诉的判决?为什么? 二、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

对象?并说明理由。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三、案情:原告在沈阳某商厦买了一批黑木耳,发现质量不好,送技术监察局检验,鉴定为不合格,原告诉至法院,但被告否认原告在其商场购买。 问:(1)案件证明对象有哪些? (2)应当如何分明证明责任? 四、深圳市A公司将3套进口设备卖给长沙市B 公司,B公司将成套设备运回至长沙以后,被长沙市工商局查处。长沙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成套设备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B公司也没有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对A公司和B公司进行处罚。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法院受理应当审查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赵某被杀害在家中,侦查人员发现一个笔记本和一张纸条,但与案件几乎每一关系。侦查人员通过对笔记本和纸条的笔迹鉴定分析,最后找

证据法教学大纲

《证据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06054 课程名称:证据法 evidence law 课程类型:专业课 先修课程: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 总学时数:36 理论学时:36 其他教学学时:0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证据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学术成果,使学生理解证据法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证据法学以及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相关原理,做到能够正确区分各种证据的不同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司法个案及相关法律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案例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法学运用能力。 能力培养要求:法律事实的判断和法律逻辑推理能力;法律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分析和处理各种诉讼案件证据的能力;较强的社会交往、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证据法学概述 学时:2课时 主要内容: 证据法的性质、渊源和立法模式 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是学生的入门课,要求学生对我国证据法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证据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所把握,认识我国证据法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证据法的概念、证据法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 其它教学环节:无 第2章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学时:2课时 主要内容: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古代和近现代证据立法,掌握我国古今证据立法的历史脉络与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国外证据立法的特点与自由心证制度、亲亲相隐在我国证据法中的体现与作用;我国三大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三大诉讼法的修改的意义。 第3章证据法的历史发展 学时:2课时 主要内容: 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理解并掌握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重点、难点:我国古代证据法学研究的思想与历史意义;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趋势。 其它教学环节:讨论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第4章证据法的基本理论 学时:2课时 主要内容: 认识论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1)

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 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 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 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 4.先秦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发展? 5.先秦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二、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 三、考点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 (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 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内生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 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部分货币职能的白银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因为秦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 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 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 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 (一)什么是信用?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信用产生的两个条件:私有制与贫富差距分化。信用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证据法学复习资料

1.试述自由心证制度 概念: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证据制度。经典表述是现行《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53条:...法律只要求他们心平气和、精神集中,凭自己的诚实和良心,依靠自己的理智,根据有罪证据和辩护理由,形成印象,作出判断。 产生:最早提出在立法中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是法国的杜波尔。1790年12月26日杜波尔向法国宪法会议提出用自由心证制度取代法定证据制度的建议。随后,法国宪法会议采纳了此建议,通过了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草案;1791年9月29日,宪法会议发布训令宣布:法官必须以自己的自由心证作为裁决的惟一依据。随后法定证据制度逐渐被欧美各国接受。 评价: 符合客观规律,与法定证据相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追求法律真实; 推动了诉讼制度的民主化,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他从法律上宣扬了文明、人道、废除封建等级特权的观念,并依此原则改革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对法官来讲,自由心证制度使其从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下得到解放; 对当事人,使被告人获得了辩护权,确定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自由心证的限制: 自由心证中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还要受到制约,包括: 1.法官在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时遵循常理和逻辑规则。 2.法律在特殊的情况下直接规定了一定证据的证明力。 3.证据能力的限制:作为自由心证之基础的证据应是为法律所容许而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 4.证明标准的限制。在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为: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5.司法的中立性。法官在自由心证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的影响。 6.司法公开性:过程、结果和理由的公开。要求自由心证理由公开,裁判者应在判决书中载明根据现有证据作出事实认定的理由。 如何理解证据证明力: 概念:证据对于案件待证事实的证明所具有的实质上的价值,即证据对于案件待证事实的存在,有没有以及有多大程度的证明作用,所以也称证明作用。 影响证据证明力的因素: 只要证据具有客观性并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具有实质上的关联性,就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分述如下: 证据的客观性体现为: 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即证据都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在现有条件下能为人感知,三大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待证事实的联系是客观的。 关联性体现为:是实质性和证明性的结合,即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争议问题具有证明性. 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关联性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多样性:关联性存在直接关联、间接关联;正关联性和负关联性;关联性强和关联性弱等对比关系(3)隐蔽性。需要通过司法人员的仔细调查才能发现。(4)受科学技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发现以前所观测不到的关联性。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 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 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 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 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 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 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 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 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平首布:首端变平,不可纳柄,币身完全成片状,轻、薄、小,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也有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铢”,两、铢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布是与布匹无关。 第二种是刀币(齐、燕、赵等国使用) 刀币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齐刀币含铜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制作精美,是刀币的代表作 刀币起源于渔猎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削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像今天的大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等国,依其形制可分为大刀和小刀两类。齐国用大刀,叫齐大刀,燕赵等国用小刀,叫燕明刀。 齐大刀与燕明刀的区别:燕明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这与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是楚国的一种铜铸币,因形似鬼脸,或蚂蚁爬鼻,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它由贝币演变而来,

证据法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1.名词解释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证据法:是指司法机关和诉讼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真伪是应遵循的法律规范。诉讼证明:是指在诉讼中依照法律运用证据来确认案件真伪的过程或结果。 证据法学: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法律科学。 2.简答题 (1)简述证据法的功能。 答:1证据法保障当事人的平等诉讼主体地位。2证据法约束法官的遗志,确保法官正确对待当事人,并依法行使审判权。3证据法为裁判提供政党的依据和内容。 (2)简述证据法与宪法的关系。 答:宪法是证据立法和运行的根本法律依据。证据法受宪法指导,首先是指证据法目的的设立是在宪法所确立的框架内进行的,或者说证据法的目的在于激励保障宪法所确立目的或价值。这一点须始终贯彻证据的立法和证据法的运作之中。其次是指宪法在承认国民主权的同时,也保障国民享有自由、诉讼权、财产权及生存权。而证据法就是通过具体的证据规则在其中范围内竭力保障上述基本权的实现。 (3)证据法与诉讼的关系是怎样的?P 答:证据法的具体运作环 境是诉讼,其立足点和宗旨直接在于为诉讼裁判提供事实根据。诉讼基本构造与证据法在内容和特征上紧密相关。诉讼法关涉诉讼的整个方面,除了规范证据的运用或诉讼证明活动外,还包括诉讼管辖、当事人、诉讼程序等,而后一部分的内容通常不包含于证据法范畴。 (4)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比较的方法。5.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如何发展我国的证据法学。 答:第一要处理好“怎样在我国实现诉讼证明和证据制度现代化”这个问题,至少从三个方面着手。1我们必须探究诉讼证明和证据制度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究竟是怎样的。2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法律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性的探究,对其内容、特征、发展和诉讼证明中所起的作用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分析。3我们好药对中西证据制度和诉讼文化在碰面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进行哲学、文化和社会学方面思考。第二在看待和研究证据法的价值理性和价

中国金融史期末考试题

中国金融史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子母相权 子母:古代称钱币重的为母,轻的为子。比喻轻重并行,维持一定的平衡 2.银两制 银两制度是一种适应中国封建经济的货币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诸多缺陷,如形状和重量都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等,显示出它的落后性。 3.布币体系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4.制钱 明清两代按其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钱币,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5.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实行金钱本位制,即黄金和铜钱并行。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 6.交子 最早的纸币叫“交子”,交子产生以北宋的四川。私人发行的交子叫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成为交子户或交子铺。最初交子能够兑现,所以远近行使。后来发行商渐渐失去信用,交子不能兑现,引起诉讼,所以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为政府发行,史称官交子。 7.质库 中国古代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商铺。即后来典当的前身8.飞钱“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 此凭证即“飞钱”。 9.称提之术。 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包括设置发行准备和限制最高发行额。到了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信用,用金银铜铁钱回收会子,回笼货币以稳定其价格。这些纸币发型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二、论述 1.改两为元(废两改元)

证据法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 程序法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二、证据概述 1、含义: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 (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或凭据)。 2、特点: (1)证据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 (2)证据应该具有能够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内容,否则便不是证据: (3) 证据在证明过程中具有证明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取决与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并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有联系。 3、证据的基本属性: (1)证据的客观性: (2)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对其所要求证明的事实具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证明能力。证据的关联性是客观存在的;关联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3)证据的可采性(合法性),即具有被采纳为定案依据的资格。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提供收集的主体必须合法、证据内容必须合法、证据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4、证据能力:指某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资格。 5、证明力:指证据价值的大小,涉及证据对于要证明的对象是否有证明作用以及以及证明到什么程度。 6、意义:1.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2.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3.证据具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4.证据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材料。 三、证据种类 (一)物证与书证 1、物证:物证是指以外部特征、物证属性和存在状况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 2、特征意义: (1) 物证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及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2)物证真实性大和客观性强。(3)物证一般为间接证据。(4)物证更直观,更容易把握。 3、刑事诉讼中物证的具体表现形式1、实施犯罪行为留下的痕迹2、实施犯罪的工具3、犯罪嫌疑人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个场所遗留的物品。 4、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物 5、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物品和痕迹 6、表现犯罪社会危害性后果的物品 7、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对抗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8、能够表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痕迹 9、其他可供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痕迹 4、书证与物证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1书证的外形载体是种客观的物质材料。因此,书证也属于戊义上实物 证据的范畴2、具有书面形式的材料既可能是书证,也可能是物证。(2)区别:1、书证以客观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借助有关的文字、符号或图画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以其存在的方式、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

证据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证据能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2、【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相关性或关联性。 3、【相关性】:是指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 4、【可采性】: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容许,才能作为证明案件中特定事实的依据,也称为证据能力。 5、【物证】:是指以其内在属性、外部形态、空间方位等客观存在的特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和痕迹。 6、【书证】:是指在诉讼前形成的,以文字、符号、图形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件或者其他物品。 7、【清白证人】:本身没有罪错也没有犯罪嫌疑的证人。 8、【污点证人】: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 9、【电子证据】: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电磁记录物。 10、【证据保全】:是指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主动依职权采取一定措施先行加以固定和保护的诉讼行为。11、【证据开示】:也称证据披露,是指在开庭审判前,控辩双方应将自己获得的证据材料展示给对方,使双方互相了解各自掌握的证据内容,为出庭参加诉讼做好准备的制度。 12、【质证】:是指在法庭的主持下,诉讼双方针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13、【认证】:是指法官对庭审中经过质证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依据规则、经验和逻辑确定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一种诉讼活动。 14、【推定】: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基础事实推断未知的推定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予以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 15、【司法认知】:是指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一待认定的事实,法官依申请或依职权直接予以确认,而无需当事人对其予以举证证明的认证方式。 16、【证明标准】:是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是衡量证明结果是否合格的准则和标尺。 17、【证明责任】:是指证明主体为了使自己的诉讼主张得到法院裁判的确认,所承担的提供和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以避免对于己方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18、【证明对象】:也称案件事实、待证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由当事人提出的,需要由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它是司法机关裁判的基础。特征:是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是法律规定的要件事实,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及诉讼性质密切相关,证明对象是需要证明的待证事实。意义:是诉讼证明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有利于当事人针对性的进行证明。 19、【司法推定】:是指法官在审判中,依据已查明的事实,运用经验法则,推认特证事实是否存在的活动。

证据法部分重点及历年司考真题

知识点部分 1.证据的理论分类和法定形式2的异同 p2 2.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对象的区别(关于 证明对象的范围)(实体法事实) p2 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对象的区别(关于 证明对象的范围)(程序法事实) p2 3.证据三性判断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 4.证据原则证据规则p5 5.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能在 具体案例中识别具体的证明责任分配 p5 6.证明过程与证明方法p6 7.刑事证据收集的一般方法p7 8.民事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方法p7 案例题部分 1.张某是否构成受贿罪问题p7 2. 法院认定尤某、朱某、何某构成盗窃罪问题 p8 3.黎某打砸王某办公室劳动报酬争议问题 p9 4.王某驾车造成刘某受伤争议问题 p9 5.花园小区入室抢劫公安部门使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案p10 6.李某贪污挪用资金买房问题p12 7. 三家运输经营户状告人民政府会议纪要不公平竞争问题p12 8.伪造银行存单申请贷款案 p13 9.丁公司侵犯甲公司新型的灯具知识产权问题 p13 10.国有企业川南百货公司改制问题 p14 11.房屋租赁合同变更购买协议前租赁协议效力争议问题 P15 12.超市非法搜身造成人身损害问题 p16 13.分期购买车辆违章驾驶造成车辆所有方拒绝给付问题 P16 14.购买房屋两公司共同设立丁公司争议问题 p17 15.纪实小说侵犯名誉权问题 p17 16.偷车抢劫造人重伤警方刑讯逼供问题p18 17.设局绑架获取高额勒索金致人死亡问题p19 18.两人共同杀人证据遗漏二审审查不完整问题p19 19.购买微波炉托运爆炸质量问题 p20 20.新雨公司股权诉讼纠纷问题 p20 21.驾车因桥梁问题掉入河中造成人身损害问题 p21 22.国有黄河商贸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权钱交易问题 p21 23.两人因口交发生扭打其中一人造成重伤问题 p22 24. 承建商品房并外包部分工作给第三人房屋质量问题````````````````````````````````````` `````p22 25.职员因公受伤被公司解雇劳动合同纠纷问题 p23 26.花园小区旧城改造拆迁户申请政府行政复议问题p24 27.入室抢劫杀人开信用社保险柜犯罪份子作案派出所逃离问题 p24 28.员工因被辞退刺杀领导死刑问题 p26 29.租赁别墅屋顶漏水维修造成受伤户主违反协议问题 P27 30.房屋买卖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问题p27 31. 松香无证运输管辖权争议问题 p28

金融史简答题复习材料

金融史简答题复习材料 1.名词解释 称提之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其内容主要是3年1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农业贷款。 典质: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五铢钱;钱币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铢"二字。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废。 公廨钱:指政府在各府县拨付一些钱作为放款,可用于放贷取利,也可经营别的事业,收入作为政府收入以供开支。 交子:产生于宋朝用于代替铁钱流通,是最初的纸币。 钱引:北宋时期交子曾改叫钱引是领钱的证书的意思。 会子:南宋称纸币为会子有区别于交子的发行方法。 质库:由南北朝的典质发展而来,出现于唐朝,是一种独立的放款机构。 寄附铺:唐朝时期出现以办理存款业务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的机构。 书帖: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 飞钱:唐朝的汇兑叫飞钱。 贴票风潮:1897年发生于上海,钱庄以高出市场一般水平为诱饵大量吸收存款,庄票到期也能支付,后由于经营钱庄过多相互间无打融通导致市面银根紧张,形成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 橡皮股票风潮:1910年英国商人鼓吹经营橡皮可获巨利,致使大量投资者做多橡皮股票,后该英国商人将股票全部抛出卷款潜逃造成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 信交风潮:19世纪各种交易所纷纷成立并开业,但由于多数交易所并未获得批准实收资本不足主要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活动,后由于银行和钱庄收缩资金,资金运转不灵,大量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倒闭,形成“民十信交风潮”。 废两改元:国民党统治时期颁布的废除银两改用银元的货币政策。 法币改革: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2.简答题 1.票号没落钱庄发展的原因? 钱庄-------银钱兑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兑换券(钱票、银票)。 Ⅱ票号-------汇兑业务、存放款。 2.汉五铢的历史意义?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秦半两钱虽然为以后历代铜钱确立了一个式样,但是太重,不太适用。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重量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得以确立,大小适用,商民称便,是最为理想的古代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媒介。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3.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 1.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标准

《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就业面向要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掌握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知识,掌握金融企业所需要基本方法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礼仪素养,能从事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从业者,同时具备考取证券经纪从业资格和金融分析师考证等的知识和能力。 本课程的设置是根据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要求设置的。中国金融史是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直观的、总体的印象,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中国金融简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当前金融发展模式和政策,树立作为后备金融从

证据法试题

司法考试历年证据法试题 1、关于证据理论分类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 ?传来证据有可能是直接证据 B ?诉讼中原告提出的证据都是本证,被告提出的证据都是反证 C. 证人转述他人所见的案件事实都属于间接证据 D. —个客观与合法的间接证据可以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41 ?关于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 ?证据交换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而进行,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而实施 B. 民事诉讼案件在开庭审理前,法院必须组织进行证据交换 C.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申请延长,但只能申请延长一次 D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未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的,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权再提交证据 42.关于自认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 .自认的事实允许用相反的证据加以推翻 B?身份关系诉讼中不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事实可以适用自认 C .调解中的让步不构成诉讼上的自认 D. 当事人一般授权的委托代理人一律不得进行自认 33 .王某承包了20亩鱼塘。某日,王某发现鱼塘里的鱼大量死亡,王某认为鱼的死亡是因为附近的腾达化工厂排污引起,遂起诉腾达化工厂请求赔偿。腾达化工厂辩称,根本没有向王某的鱼塘进行排污。关于化工厂是否向鱼塘排污的事实举证责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应当由主张存在污染事实的王某负举证责任B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应当由主张自己没有排污行为的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 C ?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应当由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 D.根据本证与反证的分类,应当由腾达化工厂负举证责任 80 .三个小孩在公路边玩耍,此时,一辆轿车急速驶过,三小孩捡起石子向轿车扔去,坐在后排座位的刘某被一石子击中。刘某将三小孩起诉至法院。关于本案举证责任分配,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 A. 刘某应对三被告向轿车投掷石子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B .刘某应对其所受到损失承担举证责任 C. 三被告应对投掷石子与刘某所受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D. 三被告应对其主观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90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D A. 在王某诉齐某合同纠纷一案中,该合同可能存在损害第三人利益的事实,在此情况下法院可以主动收集证据 B .在胡某诉黄某侵权一案中,因客观原因胡某未能提供一项关键证据,在此情况下胡某可以申请法院收集证据 C.在周某诉贺某借款纠纷一案中,周某因自己没有时间收集证据,于是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在此情况下法院应当进行调查收集 D.在武某诉赵某一案中,武某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但未获法院准许,武某可 以向受案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证据法学复习重点

证据法学复习重点(2011-01-1217:27:36)转载▼标签:案件事实证明责任证据制度实物证据间接证据杂谈 1、法定证据制度是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裁判的一种证据制度。该证据形成于13世纪的欧洲大陆国家,于16至18世纪发展到全盛时期。 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1、它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必然产物。2、它与纠问式的诉讼结构密切联系。3、崇拜权威的思潮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定证据产生的社会及文化原因。 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内容:1、被告人的自白2、证人证言3、书证 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1、法律预先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2、证据的形式化和等级性色彩明显。3、刑讯逼供是收集证据的合法手段。4、具有明显的有罪推定思想。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法定证据制度因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而建立,它取代神示证据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1、法定证据制度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和理性。2、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规范性。3、法定证据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决的可预见性和权威性。然而,本质上它是反科学的,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残酷性和反动性的一种证据制度。(1)法定证据制度违背了认识论的基本法则。(2)法定证据制度束缚了法官的理性,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法定证据制度容易导致刑讯逼供泛滥。 2、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明力的大小和证据的取舍运用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内容:1法官判断证据证明力并决定证据取舍的依据是法官的良心和理性。2、法官在认定案情时必须达到内心确性的程度。 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资产阶级与封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广泛适用至今,其优越性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1、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符合诉讼文明和民主的发展趋势。2、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在个案中实现司法公正。3、自由心证制度对司法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由心证制度较之法定证据制度,有其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1、自由心证制度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或尺度,容易受司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司法认证实践中的混乱2、自由心证制度以纯主观的“内心确信”真实为依据,而不是以特定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据,缺乏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真相的统一,因而在认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3、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可能滋生法官的主观擅断和司法腐败现象。 3、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1)证据裁判原则,据裁判原则又称证据裁判主义,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2)自由心证原则,是指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不预先做硬性的规定,而是由法官本着良心和理性,根据调查和辩论中形成的内心确信予以认定,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3)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具体是指法官必须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据以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言词原则又称言词审理原则,是与书面审理原则相对而言的,具体是指法庭审判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或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 4、证据的含义及特点: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或者说,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或凭据。证据有如下特点:(1)证据具有一

《中国金融简史》模拟试卷(精选)

《中国金融简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第52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年会在()召开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香港 2、中国在()加入亚洲开发银行 A、85年 B、86年 C、87年 D、84年 3、战时金融管制是于()开始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4、“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此句出自() A、《通志》 B、《初学记》 C、《汉书.食货记》 D、《史记.平准书》 5、()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正式建立业务关系 A、84年 B、85年 C、86年 D、87年 6、官银钱号,比较出名的有五天官号和() A、五天官号 B、四乾官号 C、五宇官号 D、四平官号 7、作为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成立最早的银行是海丰劳动银行和() A、东古平民银行 B、陆丰劳动银行 C、闽西工农银行 D、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 8、北宋产生纸币的原因除金属货币笨重外还有() A、金属货币不足 B、军费开支巨大 C、四川纸业的发达 D、宋朝财政窘迫 9、唐朝时商人一般不将现钱存入() A、商店 B、药店 C、寺庙 D、波斯店 10、下列称谓中不属于官银钱号的是() A、官银钱局 B、官钱局 C、官银号 D、官银行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明朝币制改革,推行大明宝钞的措施有( )。 A、停止铸钱,严禁铜钱流通 B、禁用金银 C、金银与纸币可同时流通,按比例兑换 D、实行户口食盐法 2、典当业也称为( )。 A、典质 B、质库 C、解质 D、当铺 3、唐朝时开设质库的主要是( )。 A、商人 B、官吏 C、贵族 D、政府 4、官银钱号,比较出名的有( )。 A、五天官号 B、四乾官号 C、五宇官号 D、四平官号 5、汇兑产生的原因是( )。 A、商业发展之需 B、铜钱携带不便 C、钱币缺乏 D、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 6、王安石的信用政策反映在他制定的( )。 A、告贷法 B、青苗法 C、市易法 D、解质法 7、宋朝对纸币的称谓有( )。 A、交子 B、关子 C、会子 D、钱引 8、官银钱号,也称( )。 A、官银钱局 B、官钱局 C、官银号 D、官银行 9、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前的铜铸币主要有( )。 A、布币 B、刀币 C、环钱 D、半两钱 10、“南三行”指的是( )。 A、金城银行 B、上海银行 C、浙江兴业银行 D、浙江实业银行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2、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铜贝。() 3、布币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 4、借贷行为发生在奴隶社会,有了私有财产就有了借贷行为。 5、在周朝政府借贷由执库负责办理。() 6、学者把晋至隋说成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实物货币的复活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