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股权激励的定义,原理和模式

股权激励的定义,原理和模式

股权激励的定义,原理和模式
股权激励的定义,原理和模式

股权激励的定义,原理和模式

股权激励的定义

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大公司为了合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创新激励方式,纷纷推行了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股权激励的原理

经理人和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行为。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中,工资主要根据经理人的资历条件和公司情况预先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因此与公司的业绩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奖金一般以财务指标的考核来确定经理人的收入,因此与公司的短期业绩表现关系密切,但与公司的长期价值关系不明显,经理人有可能为了短期的财务指标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但是从东投资角度来说,他关心的是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尤其是对于成长型的公司来说,经理人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而不仅仅是短期财务指标的实现。

为了使经理人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股权激励的模式

(1)业绩股票

是指在年初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到年末时达到预定的目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业绩股票的流通变现通常有时间和数量限制。另一种与业绩股票在操作和作用上相类似的长期激励方式是业绩单位,它和业绩股票的区别在于业绩股票是授予股票,而业绩单位是授予现金。

(2)股票期权

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股票期权的行权也有时间和数量限制,且需激励对象自行为行权支出现金。目前在我国有些上市公司中应用的虚拟股票期权是虚拟股票和股票期权的结合,即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是一种虚拟的股票认购权,激励对象行权后获得的是虚拟股票。

(3)虚拟股票

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但没有所有权,没有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

(4)股票增值权

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如果公司股价上升,激励对象可通过行权获得相应数量的股价升值收益,激励对象不用为行权付出现金,行权后获得现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5)限制性股票

是指事先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但对股票的来源、抛售等有一些特殊限制,一般只有当激励对象完成特定目标(如扭亏为盈)后,激励对象才可抛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6)延期支付

是指公司为激励对象设计一揽子薪酬收入计划,其中有一部分属于股权激励收入,股权激励收入不在当年发放,而是按公司股票公平市价折算成股票数量,在一定期限后,以公司股票形式或根据届时股票市值以现金方式支付给激励对象。

(7)经营者/员工持股

是指让激励对象持有一定数量的本公司的股票,这些股票是公司无偿赠与激励对象的、或者是公司补贴激励对象购买的、或者是激励对象自行出资购买的。激励对象在股票升值时可以受益,在股票贬值时受到损失。

(8)管理层/员工收购

是指公司管理层或全体员工利用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持股经营。

(9)帐面价值增值权

具体分为购买型和虚拟型两种。购买型是指激励对象在期初按每股净资产值实际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在期末再按每股净资产期末值回售给公司。虚拟型是指激励对象在期初不需支出资金,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名义股份,在期末根据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量和名义股份的数量来计算激励对象的收益,并据此向激励对象支付现金.

以上第一至第八种为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股权激励模式,在这些激励模式中,激励对象所获收益受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而帐面价值增值权是与证券市场无关的股权激励模式,激励对象所获收益仅与公司的一项财务指标---每股净资产值有关,而与股价无关。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谨呈:ABC有限责任公司 ABC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目录 1.1 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 1.2 激励对象的确定依据和条件 1.3 激励股权或期权的数量、来源及激励方式1.4 受让股权或期权的价格 1.5 激励股权、期权的分配 1.6 激励股权期权的行使 1.7 激励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1.8 激励股权、期权的约束 1.9 激励股权/期权的变更、取消或丧失 1.10 激励股权的转让 1.11 激励计划的终止与争议解决

1.1 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倡导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文化,通过实现股东、公司和个人利益的一致,维护股东权益,为股东带来更高效更持续的回报; ◇倡导公司与个人共同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励持续价值的创造,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帮助管理层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有效调动管理者和重要骨干的积极性,吸引和保留优秀管理人才、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

1.2 激励对象的确定依据和条件 ◇激励对象确定的法律依据 ○激励对象以《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为确定依据。 ◇激励对象确定的职务依据 ○本次股权、期权的激励对象的选定范围为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的在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同时为控股股东或5%以上的股东及其他关联股东担任前述职务的,不属于激励对象的范围;公司上市以后,持有激励股权或期权的员工不得担任独立董事和公司监事。 ○在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任职五年以上(包括五年)且在职的关键岗位员工以及中层管理人员; 其中关键岗位员工系指在公司或控股子公司任职,对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的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系指: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担任部门经理或相当于部门经理职位的员工。○在前述公司任职的其他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最新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激励效果的影响分析学习资料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5yjc79004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4a030310391) 摘要: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采在2008年至2014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各种股权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分别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和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分开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区间性。在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在另一区间,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 一、引言 在上市公司,专业的经理人员的报酬形式一开始仅为固定工资,后来逐步引入与业绩相联系的奖金和红利作为报酬的组成部分。随着股份公司大量兴起,企业中开始出现委托代理的问题,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供者与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主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使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够真正从所有者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增大公司价值和利润,为此得出要在工资和奖金红利等短期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引入长期激励措施,代表的有股权激励、延期支付计划、特定目标长期激励计划等,其中采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是股权激励。 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制度的探索也大多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有一定积极的提升作用(游春,2010)。刘广生、马悦(2013),潘永明等(2010),蒲晓辉(2010)的研究认为效果较小,不太显著。吕长江等(2011)的研究指出高管持股较多的企业更有动机选择实施股权激励,希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福利,也得出了相关的结合,提出规范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议。孙健,卢闯(2012)则认为高管权力越大则股权激励强度越大,股权激励草案宣告会产生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并且能够让市场意识到高管人员的自利性行为,股权激励强度与市场反应显著负相关。 总的来说,对于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三种理论假说,第一种利益汇聚假说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有正相关,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第二种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着逆向因果关系,两者负相关,第三种交互影响论认为采取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存在着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方向的。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股票期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是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激励对象可以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内,以原先确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激励对象是否行使该权利,由持有者自行决定,持有者可以放弃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也可以行使购买股票的权利,如果行使了就是一种激励。限制性股票是上??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授予管理者一定数额的股票,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如工作年限、绩效目标等,管理者才被允许出售具有限制性的股票,从中获取利益,大多数限制性股票采用定向发行的方法。股票增值权是公司授予管理者一种权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什么是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靠80年代的胆大妄为,即“胆商时期”,90年代靠的关系,即“情商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1世纪是X 倍速变化的时代,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持续成功了。 当内外部环境和客户的偏好发生变化,即商业模式需要变动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没有来得及调整就遭受灭顶之灾,壮志未酬身先死。原因是当今时代与企业以前适应的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高成本、低利润、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经济一体化、消费者主权 2、产能过剩:现在的中国经济本质上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耗今天的产能过剩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就是在这个非连续性时代,使自己的行动保持内在连续性的人。”---经营哲学家汉迪 企业不仅要在时间维度上敢于颠覆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大胆突破现有市场游戏规则,整合一切创新资源,进行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创新,同时还要在空间维度上,对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扬弃性的学习、借鉴和模仿。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扬弃,就是要复制“模式的成功”,而非复制“成功的模式”。 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从一个企业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却不一定会成功;今天成功的商业模式,明天却不一定还能适用。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要学会系统思考和框架性构思,而非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必须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以价值整合为核心,系统审视和思考企业的整个商业运营流程,寻找关键创新点并确立创新课题,构思企业整体的创新框架,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客户价值实现与创造的逻辑。它的内涵可以描述为: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内部是一个小系统:产、供、销、研发;企业外部有个大系统:产业链、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银行、政府、媒体等等。 客户价值最大化、内部化或利益相关者、整合、高效率、系统、赢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九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这九个要素缺一不可。 “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南和动力源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概念,它有四层含义: 1)客户包括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员工和社会,其中消费者是主导,只有消费者的价值实现了,后四者的价值才能实现; 2)根据需求不同来确定消费者进而细分市场,而不是相反; 3)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给予超值的服务; 4)客户不仅仅是指公司外的,也包括公司内所有创造价值的员工。 衡量公司内部管理是否高效率有两个最直接的指标:客户化——所有的下游都是上游的客户,让下游满足是上游工作的标准,它是建立在流程化管理基础上的;货币化——公司内的各部门和个人创造价值的度是可以考量的,内部关系不是靠行政来调节,而是靠利益来调节。

股权激励研究的背景说课材料

股权激励研究的背景

股权激励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股权激励的背景 我们了解到,在阿里等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造就了许多百万富翁。股权激励已然成为众多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手段。随着市场经济逐渐规范,以前公司都是给予员工工资和奖金,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很多公司招不到员工,老员工幸福感不强,面对公司的发展,必须要考虑股权激励的模式。 这种制度的设计产生于美国,主要是那个时间段美国适用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非常高,导致个人所得税税负比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者的积极性[1]。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美国股份制企业数量逐渐攀升,在这其中委托代理问题就频频出现,股权激励制度很好地替公司解决了这一问题。股权激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激励对象达到设定目标或业绩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经营者和所有者拥有共同的目标,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股权激励制度逐渐开始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探索股权激励制度。 1972年,上海首次引入了企业股权激励制度试点方案。到2002年,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工作的试点意见开始发布。政策层面发布相关文件, 在2007年为了调整因为股权激励的制度的影响,中国证监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处理,对于职工因此而取得的相应的股息分红进行了确认和尽量。在2008年这段期间就有大量的有关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开始出现,其中国资委就发布有关上述的相关问题通知,2016年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有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部门规章。 这些年来,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一个法律更加规范、市场更加自由、制度更加灵活的社会,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条件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就需要越来越成熟。 1.1.2股权激励的目的 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名言,他说:“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关键的核心在于人力上,人力是企业获得财富的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人力管理能力主要在于是否能够留住企业的人才,适当和定性的供给,则无事不成。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显,不管是国企老总还是私企老板,只要谈到股权激励,他们当中一定都还有正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股权激励并不是挽救一家倒闭公司的万灵药,但它又是企业前进的车轮之一。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快70周年、从以前的引进外资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从以前计划经济到现在市场经济占主导,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面临着全面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今世界,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人才。在中国中,几乎每天有两家公司关闭,超过8000万家中小企业倒闭,预期寿命只有2.9岁。例如,世界通信、通用汽车、而安然和起亚两个大公司也都因此而进入了破产宣告。在2014年9月,我们国家的总 [1]熊姣.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117

动态股权激励模式的股权激励

动态股权激励模式的股权激励计划简介动态股权激励模式与其他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同点在于,其目的也是为了改变完全按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使公司的人力资本与金钱资本一起参与公司剩余利润的分配,进而刺激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关键员工努力工作,增加公司的剩余价值,这也同时达到了金钱资本的所有者—股东的投资目的。 具体而言,动态股权激励模式是以企业管理层、销售、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为激励对象,把股东所有权与盈亏分配权进行分离,实行按劳、按资、按贡献分配“三位一体”的分配制度,同时建立起人才竞争上岗等配套制度,以实现股东与经营团队的共赢。 以下为动态股权激励模式的基本操作方式: 一、确定股权激励计划的关键人(激励对象)和关键岗位(激励对象所在工作岗位) 动态股权激励作为股权激励的一种,不是全员员工持股,而是针对公司关键人员的股权激励。确定关键人员,实际上就是确定激励对象的范围。一般而言,企业关键人员就是董事会成员、经理层、核心业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具体的关键人员和关键岗位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二、根据激励对象所在岗位的重要性,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岗位股 1、岗位股的总量和每个岗位的具体配置数量亦由企业根据注册资本以及净资产等因素予以确定。

2、激励对象缴纳一定数量的岗位股抵押金,缴纳抵押金的具体数额由公司根据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予以确定。 3、岗位股是一种虚拟股权,激励对象在岗期间享有岗位股的表决权和分红权,离岗时由公司退还其当初所交的抵押金并收回其持有的岗位股股份。 三、激励对象出资购买一定数量的风险股 1、激励对象所购买的风险股实际上就是公司的实际股份,激励对象对风险股享有公司股东可以享有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分红、表决权和处分权。 2、激励对象购买风险股的价格按照购买时企业的每股净资产的价格确定。 3、激励对象购买风险股的数量按照不少于其被授予的岗位股的数量确定。 4、激励对象购买风险股的资金来源既可以是自筹,也可以是向银行借款等。 四、每年度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授予员工“贡献股” 1、公司每年授予激励对象的“贡献股”实际上是一种业绩股,是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确定的。 2、激励对象获得的贡献股实际上是获得的一种奖励性质的股份,所以激励对象无须出资购买,是免费获得的。 3、激励对象对获得的贡献股同样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包括但不限于分红权、表决权和处分权等。

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2011年09月 浅议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文/李建花 摘 要:股权激励制度早就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广泛采用,实践证明在提升企业价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尤其是在对企业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家鼓励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以便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从股权激励制度的涵义和种类出发,讨论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股权激励;必要性;委托代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138-01 财经视点 股权激励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运用较早,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提升企业价值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美国誉为“新经济的推动器”。近年来,股权激励制度成为我国学者和企业讨论的热点,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所谓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关键员工进行的长期性的激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主要有四种: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模式、业绩股票激励模式、股票增值权模式。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防止经理人的短期行为,降低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等。 一、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缓解上市公司委托代理矛盾 产权相互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上市公司中,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而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者是接受所有者委托的经理人或代理人,这就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长久的发展,经理人则更看重个人利益和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完成,这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冲突。传统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奖金、工资、或者绩效工资等形式,都是立足于企业的短期收益,容易引发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年薪高达2300多万元,仍然没能避免道德风险,上演了令国人震惊的“中航油事件”。 由于上市公司中契约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的存在,需要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达成一致的利益目标,以杜绝短期行为的发生。股权激励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营运而生的,通过将股东的部分剩余收益索取权让渡给管理者,实现两者利益的一致性,进而激发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对股票交易的时间进行限制,使得管理者的收益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可以有效的降低其道德风险。 二、股权激励制度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委托代理成本 由于上市公司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所有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由此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代理成本。具体而言,代理成本由两部分构成: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前者主要包括支付给管理者的工资、奖金、福利分红等,后者则是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而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股权激励制度能够促进管理者与股东的权益趋于一致,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动机和导向也趋于一致。这样,管理者在在进行决策时,会十分慎重。尤其是对企业应对重大的决策时,会不断请教专家,广泛征求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反复进行斟酌考虑选择最佳方法。这样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发生,减少上市公司隐性成本的发生。 此外,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支付给管理者的是一种股票期权,这种收益是要依靠管理者努力工作得以实现的,在管理者获得收益的同时,所有者的利益和企业的价值也会相应增加,因此,管理者的收益实质上是通过自己的管理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的,并不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支付,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的增加,也不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 股权激励制度能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经过对上市公司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上市公司也按着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公司治理机构,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权利机构,初步建成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受到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够成熟,部分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一人独揽大局,许多权利机构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对上市公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企业设立专门的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激励制度的实施,特别规定独立董事要必须要占到大部分比例,这有利于完善企业的董事会。此外,股权激励制度还要求上市公司要加强监事会建设,充分发挥监事会在股票交易中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构。 同时,成熟的法人治理机构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前提保障,不同治理机构的之间的权利制衡,可以有效防止管理者借助股权激励谋取私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发挥作用。 股权激励制度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结构。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效率、综合竞争能力。股权激励制度能够体现出管理者自身的价值,同时可以为有能力的管理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股权激励制度对于人才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为企业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赋予其管理者和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核心技术人员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这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收入,最终能否成为真正的收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员工的能力,无法胜任的员工最终将会被企业所淘汰,有才能的优秀人才将会被企业重用。第二,股权激励制度能够为上市公司留住优秀人才,维持公司人才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上市公司赋予的股票期权并不能一次性进行全部行权,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批完成,如果管理者在此期间管理者离开公司,将会失去剩余部分的收益,这在无形中维持了企业人才的稳定。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管理者的才能和潜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与制度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加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邯郸市市政工程公司参考文献: [1]李莎.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J].现代商业.2010(15). [2]张樊.我国股权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J].2010(1). [3]南乃心.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几点认识[J].资本市场.2007(2). 138 2011.09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 (2)

商业模式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即BusinessModel是企业创造价值、销售价值和传达价值的方式。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商业模式的内容 商业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价值主张、供应链、目标顾客;也有的文献把他分为四个部分:客户的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能力、关键流程。 在文献中使用商业模式这一名词的时,往往模糊了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类作者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作者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

同的: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后一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一些由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参考模型(R e f e r e n c e M o d e l),用以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参考模型 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这些要素包括: 价值主张(Value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Customer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 a r k e t S e g m e n t a t i o n)。

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广西大学商学院覃少波 【摘要】近年来股权激励在公司内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本文通过分析2010—2014 年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的关系、股权激励的效应等方面。 【关键词】股权激励激励动机影响因素高管行为公司绩效 一、引言 股权激励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十分重要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中,公司股东拥有的所有权与高层管理者实际掌控的经营权相互分离,企业中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大股东的利益有可能会被损害,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股权激励应运而生。股权激励作为公司薪酬结构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

让企业经营者能够获得公司以股权形式给予的经济权利,并将公司员工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更好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这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问题,从而降低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股权激励被正式引入我国公司治理的时机较晚,但其被视为更加完善的公司激励机制,在我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市场的积极反应。2006 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文件的颁布为标志的股权激励改革,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拉开序幕。随着股权激励实施的逐步推行和规范,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潮。本文将从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的关系、股权激励的效应等方面,对近几年来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寻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股权激励相关文献综述 (一)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动机 吕长江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具有两类动机:激励型动机和福利型动机(或非激励型动机)。冯星等(2014)引入Black-Scholes 模型对实施股权激励动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介绍

附件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介绍 一、概念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指控股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其衍生权益为标的,通过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形式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管理、技术和业务骨干进行长期性激励与约束的机制。 二、政策依据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主要政策依据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6〕175号)、《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8〕171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暂未发布)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第126号)、《关于修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决定》(中国证监会令第148号)等。 三、实施关键点 根据国资委和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将实施股权激励的关键要点进行了分析,情况如下:

(一)实施条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要求具备6项条件,即:1.公司治理规范;2.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一半以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全部由外部董事担任;3.内控制度健全;4.战略明确,资产和财务良好,业绩稳健,近三年无财务会计、收入分配和薪酬无违法违规和不良记录;5.与激励相对称的约束机制; 6.其他条件。 (二)激励工具。 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有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方式。限制性股票是指将一定数量的股票以较低折扣价格授予激励对象,只有当完成预定目标后,激励对象才可行权并从中获利。 (三)标的股票种类和来源。 标的股票可采取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增量)、回购本公司股份(存量)的方式取得,资金由股份公司自有资金及个人资金支付,股份公司不得对激励对象提供贷款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 (四)激励对象。 1.股份公司高管,对业绩和发展直接影响的管理、技术和业务骨干,可作为激励对象。 2.股份公司国管领导、独立董事、监事,未在上市公司

浅析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浅析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摘要】:激励问题是管理界一直在探索的话题,是一个世界性和永久性的课题,也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发人力资源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鉴于此,文章粗浅得分析了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股票期权; 股权激励; 激励模式 在经济管理界,任何一种现象从出现到盛行,背后必然有其理论依据。股权激励是现代公司激励的主要形式之 一,股权激励制度产生的经济学依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就其实质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把企业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围绕着风险分配所作的一种契约安排,是由米契尔·詹森(Michael 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 H Meckling)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及其所有结构》中首次提出的①。委托-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代理人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二是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即让他成为惟一的剩余权益者)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从而产生代理人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减少代理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所有者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风险收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变量。所以委托代理理论的关键是委托人如何设计相应的制度,并且如何在这种制度下保证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同时也是有利于委托人的。制度设计通常需解决两类约束问题:一是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s),即需保证代理人愿意从事委托人委托的工作;二是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s),即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也是有利于委托人的。将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于公司实践,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通常是指委托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代理人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而这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委托代理理论是关于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激励制度来驱动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的理论。由于委托人无法观察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也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选择或者观测成本太高,只能观测到产出(公司业绩),所以委托人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合同以促使代理人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股权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股权激励的作用和意义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胡燕来所属栏目: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哪些?股权激励是公司股票、股份或股票与股份的增值权 , 以某种方式授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 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的一种制度安排。 股权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股权激励是公司股权的增值权,以某种方式授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的一种制度安排。 笔者认为,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乃至企业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无论企业的形态和资本结构如何,无论是否是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一般来说,企业的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所有者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收益,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所有者,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个人收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双方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行为方式的不同,且往往会发生员工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实施股权激励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成为企业的股东,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因此有效弱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企业利益的共同体。 二、业绩激励 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为公司股东,具有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力。经营者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好坏而获得奖励或惩罚,这种预期的收益或损失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会大大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后,能够分享高风险经营带来的高收益,有利于刺激其潜力的发挥。这就会促使经营者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能力。 三、约束经管者短视行为 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年度奖金等,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务数据,而短期财务数据无法反映长期投资的收益,因而采用这些激励方式,无疑会影响重视长期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客观上刺激了经营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引人股权激励后对公司业绩的考核不但关注本年度的财务数据,而且会更关注公司将来的价值创造能力。此外,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不仅能使经营者在任期内得到适当的奖励,并且部分奖励是在卸任后延期实现的,这就要求经营者不仅关心如何在任期内提高业绩,而且还必须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保证获得自己的延期收人,由此可以进一步弱化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长远竞争能力。 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当员工离开企业或有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时,将会失去这部分的收益,这就提高了员工离开公司或“犯错误”的成本。因此,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稳定人才。 另外,股权激励制度还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不仅针对公司现有员工,而且公司为将来吸引新员工预留了同样的激励条件,这种承诺给新员工带来了很强的利益预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聚集大批优秀人才。(文章来源:胡律师网)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定义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定义

商业模式定义 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已经成为挂于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的壹个名词。几乎每壹个人均确信,有了壹个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就有了壹半的保证。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它包含什么要素,又有哪些常见类型呢? 用最直白的话告诉大家: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简言之,饮料公司通过卖饮料来赚钱;快递公司通过送快递来赚钱;网络公司通过点击率来赚钱;通信公司通过收话费赚钱;超市通过平台和仓储来赚钱等等。只要有赚钱的地儿,就有商业模式存于。 商业模式是壹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壹次出当下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今天,虽然这壹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壹个权威的版本。目前相对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商业模式是壹种包含了壹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Capital)等借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壹价值且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壹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且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1] 人们于文献中使用商业模式这壹名词的时候,往往模糊了俩种不同的含义:壹类作者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壹类作者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这俩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壹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后壹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了壹些由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参考模型(ReferenceModel),用以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壹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的跟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 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不壹而足。商业模式是壹种简化的商业逻辑,依然需要用壹些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 价值主张(Value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5564661.html,收集)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Customer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arket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Channels):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通常所说的客户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和此关联。 价值配置(ValueConfigurations):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ies):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且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合作关系网络。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BusinessAlliances)范围。 成本结构(Cost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Flow)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壹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壹个参和者和其于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壹个参和者的潜于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于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壹类企业于市场中和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Strategy)的壹个组成部分。而将商业模式实施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设置、工作流和人力资源等)及系统(包括IT架构和生产线等)中去则是商业运作(BusinessOperations)的壹部分。这里必须要清楚区分俩个容易混淆的名词:业务建模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 —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契约理论及委托—— —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是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主流。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契约设计的基本动因。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很清楚他的决策(努力等)如何影响所观察的业绩,而委托人对这种影响并不确定,这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最早对信息不对称范畴加以规范和分类的是阿罗(ArrowK.),他将信息的不对称性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划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产生于契约行为发生之前的信息称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由契约签订后无法观测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对称信息,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 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企业契约,“在这种契 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 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 些服务,包括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 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 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 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 动”。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①所 有者和经营者;②股东和债权人;③企 业与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 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 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企 业代理链条上的全部委托代理关系,所 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 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代理问题。 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可以归结为 两个方面:其一是,经营者直接侵蚀所 有者的财富;其二是,经营者不尽心尽 力为增加所有者的财富而工作。因此存 在着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 代理成本定义为三部分的总和:委托人 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以及由 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 契约损失。 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 不对称的环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 的委托代理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在此情 境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进行企 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调整。剩余索 取权则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 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要求权。在一个 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总收入肯 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 量。因此,不可能企业的所有者、债权 人、经营者及工人均以自身投入获得一 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 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剩余。剩余可能 是负的,那就意味着以投入来承担损 失,所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就意味着分 担企业的风险。 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企业内 部,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有两种途 径:其一,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并且由 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其二,是分配给经 营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承担风险), 让其承担决策的一部分财富效应。与经 营者业绩相联系的报酬契约(如股权激 励)就属于这一类。 控制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风险 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分 类,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 偏好两种行为。一般认为企业经营者都 有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即避免向那些 期望收益很高,符合所有者长期利益, 但风险很大的项目投资;同样,出于对 自己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关注,经营者 还会避免那些预期收益高,但投资周期 长的项目。当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过 大风险时,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会更加 突出,从而导致短期行为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 以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 代表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研究和 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 本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促进 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人 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对 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 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对人自身生产能力 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 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经济学 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和发展,周其仁认为,企业是一个人 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 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 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广州刘进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 22 现代企业2008?5

T集团“定增式”股权激励案例研究

T集团“定增式”股权激励案例研究 近年来,我国股权激励体系在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成熟起来。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的角度来说,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传统的股权激励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10年,证券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创新的股权激励模式,它将“定向增发”与“股权激励”相互结合,形成了“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并逐渐被大多数上市公司所接受。企业实施“定增式”股权激励计划,新股有发行成本低、定价灵活、无固定的解锁条件限制、募集资金速度较快等特点,因而近几年实施“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呈井喷式爆发。 企业实施“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除了能够募集到足够多的流动资金,还能够获得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定增式”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股权激励模式,不仅仅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它通过让公司高管和投资者持有公司相当数量的股票,达到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本文选择“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这一热点议题作为切入点,选择电器行业中发展比较好的T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种新型的股权激励模式。 在研究股权激励与定向增发的理论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又对“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及激励效用进行分析。对T集团实施“定增式”股权激励方案的效用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对比分析、比率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最后重点研究了T集团的短期市场效应,从整个市场的影响、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最后得到T集团“定增式”股权激励的评价,并对“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的有效推行,必须有公司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同步配合。内部稳健且有效的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外部制度环境也需要同步进行优化。本文认为“定增式”股权激励模式在确定被激励对象的范围、股份锁定时间和价格制定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企业外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和企业内部的监督治理环境不成熟所造成的。 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这种创新的股权激励模式本身应该扩大激励对象的范围,延长股份锁定时间并明确定价基准日;公司应该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规范化

什么是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作用

什么是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作用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企业薪酬制度的一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中广泛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有利于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转变为长效机制。什么是股权激励呢?下面是整理的什么是股权激励,欢迎阅读。 什么是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法。 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条件的给予激励对象部分股东权益,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股权含义股权是指:股东对其所投资的股份公司所享有的权益。[2] 股权激励是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法,属于期权激励的范畴。 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有条件的给予激励对象部分股东权益,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1] 股权激励区别向合伙组织投资,股东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向法人投资,股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所以二者虽然都是股权,但两者之间仍有区别。 向法人投资者股权的内容主要有:股东有只以投资额为限承担

民事责任的权利;股东有参与制定和修改法人章程的权利;股东有自己出任法人管理者或决定法人管理者人选的权利;有参与股东大会,决定法人重大事宜的权利;有从企业法人那里分取红利的权利;股东有依法转让股权的权利;有在法人终止后收回剩余财产等权利。而这些权利都是源于股东向法人投资而享有的权利。 向合伙组织投资者的股权,除不享有上述股权中的第一项外,其他相应的权利完全相同。 股权和法人财产权和合伙组织财产权,均来源于投资财产的所有权。投资人向被投资人投资的目的是营利,是将财产交给被投资人经营和承担民事责任,而不是将财产拱手送给了被投资人。所以法人财产权和合伙组织的财产权是有限授权性质的权利。授予出的权利是被投资人财产权,没有授出的,保留在自己手中的权利和由此派生出的权利就是股权。两者都是不完整的所有权。被投资人的财产权主要体现投资财产所有权的外在形式,股权则主要代表投资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内容。 股权激励关系法人财产权和股权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点: 一、股权与法人财产权同时产生,它们都是投资产生的法律后果。 二、从总体上说股权决定法人财产权,但也有特殊和例外。因为股东大会是企业法人的权利机构它做出的决议决定法人必需执行。而这些决议、决定正是投资人行使股权的集中体现。所以通常情况下,股权决定法人财产权。股权是法人财产权的内核,股权是法人财产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