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文明发表稿件

生态文明发表稿件

从总体布局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李士达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所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总书记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这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展开论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报告第二部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

重要的创造性成果。

2、在思想上

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生态山东建设大会。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里写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节能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

今年3月,菏泽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菏泽建设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菏泽,从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生态体制不断完善四个方面推进生态菏泽建设。

赵润田说,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菏泽市将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动工业化。继续把推动工业化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菏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人力资源和一定的海外石油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按照绿色、循环、低碳要求,大力推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最高端的设备,避免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搞好资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做到园区化、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追求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构成社会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自然基础。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没有坚实的根基。生态危机,也必定会引发深刻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将生态问题视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生态政治的高度推

进制度创新,制订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保证社会的生态安全,以此推动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们牢固地确立生态意识,在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指导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才能在全社会推动“生态理性人”的成长。在社会建设中,也只有明确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互渗透和互促性关系,才能以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生态山东建设大会。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里写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节能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为基本目标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前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逐步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科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不断深化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十七大以前,可以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几次中央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内在地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观,视人类与自然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着眼于“自然—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协调和统一,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内涵上理解,“两型社会”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

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型社会”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科学界定。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至今,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完善时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强调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涵。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一是大力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化。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化,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环节。二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规模化。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应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比重,大力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有了“绿色制造”,才能“制造绿色”。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在注重发展生态工业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从而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和国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我们创建一种人类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新关系,并在这种新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生态化、智能化、低能耗的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

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

,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追求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构成社会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自然基础。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没有坚实的根基。生态危机,也必定会引发深刻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将生态问题视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生态政治的高度推进制度创新,制订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保证社会的生态安全,以此推动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们牢固地确立生态意识,在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指导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才能在全社会推动“生态理性人”的成长。在社会建设中,也只有明确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互渗透和互促性关系,才能以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了人民群众应有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这有机联系的五大权益。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在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中国人站在时代的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在新世纪成为中国一项全民事业和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也与中

国发展的进程紧密相关。

从国际背景看,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在享受自身智慧创造的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面临和经历着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和危及人类家园问题的双重挑战,不可持续的发展的问题尖锐地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领导人面前,伴随发展而生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踵而至。

创造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三赢,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求得发展的生态文明新社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自己的绿色计划。如新加坡1992年制订了本国的绿色计划,2002年又提出了到2012年的新绿色计划。1996年美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美国计划,1998年欧盟确定了建立绿色欧洲的发展战略,1999年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国策。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他们在经济领先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无一不呈现山川秀美的动人景象。世界上绝没有穷山恶水的现代化,以森林覆盖率为例,发达国家普遍在20%~60%之间,如日本为66.8%,美国为23%~29%,德国为30.7%,法国为27.3%,芬兰为65.8%,远远高于我国的水平。这些现代化国家都把走向生态文明看作是提高

21世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从国内情况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们的经济发展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和高

昂的经济成本。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环境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世界银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们在西部调查测算损失大约为11%左右。这几个数字强调的角度不同,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大概就是10%。由于过于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基本上是走的是一条靠高投入实现数量和规模扩张之路,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了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

现在看来,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

重要的创造性成果。即, “可持续发展, 就是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

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

接一代地永续发展。”①这一表述既总结了生态

文明的实践成就, 也概括了生态文明的理论成

果。大体来说,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

的过程中处理人(社会) 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

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方

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一般

来讲, 生态文明是指和谐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

环境和条件, 良性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

产业, 健康有序的可持续运行的机制和制度,

科学向上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 协调创新

的可持续的科学和技术,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的

自由、全面、充分与和谐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

面进步。通俗一点讲, 生态文明就是一个囊括

一切与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

果的“大口袋”。总之, 必须在生态文明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者的

纵观历史,近代中国被西方翻天覆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边缘化,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百年动荡、百年屈辱的祸根。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中国不但是落伍者、局外人,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被掠夺者、挨打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站立起来的中国成为主动追随者、奋力追赶者、积极参与者。睡狮醒来了,中国发力了,竟然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又来临了,中国何去何从?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碳排放实现与经济增长脱钩甚至下降。只有这一次,我们才有机会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站在同一阵营中,成为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引跑者。

综上所述,21世纪的世界潮流,就是绿色工业革命与绿色发展。我国正处于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绿色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生态赤字缓慢扩大;工业化时期,生态赤字迅速扩大;现在已到了必须转折的临界点,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缩小生态赤字,使中国在21世纪率先走向生态盈余。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关

系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挑战固然严峻,机遇更加难得。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