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一、简答题

(一)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描述和测量。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

(2) 解释和说明。心理学不仅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而且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一般心理学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整合来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特点。

(3) 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心理学家往往通过测量一个人的现在和过去,来预测他将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例如,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学习策略,就可以预测他在学校学习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或提高学习水平等。

(二)例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1)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同的意识状态:

①睡眠与梦。②催眠。③白日梦和幻想。

④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2) 意识的作用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本身具有的功能,对提高人类的适应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因此,人可以将心理活动集中在即刻目标信息上。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三)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1)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

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①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

器官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

象。如“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②生

理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

甚至可能暂时停止。而紧张注意时,心跳则会

加快,拳头握紧。③无关动作停止。高度集中

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

(五)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包括: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

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

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但

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

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

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

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

空间特征。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

习的效率。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

务、个体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影响注意广度的主

要因素。一般来说注意的广度随个体年龄的增

长而增长。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

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

动。注意的分配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进行的

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还取决

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

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

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转移和分心相

区别的是,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更换注意的对

象,而分心却是由于注意受到干扰或影响,被

动的离开了需要注意的事物。比方说,您正在

写研究报告,需要查某一方面的资料,注意主

动地从写研究报告转移到查阅资料上,这是注

意的转移;在开会的时候,手机铃声突然响起,

注意受到了干扰,被动的离开了当时的会议内

容,这是分心。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

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新

活动)的性质。如果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高,

或对新活动不感兴趣,注意转移就较困难、缓慢。

(六)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

哪些?

(1)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

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2)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①大小恒常性是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改变而改变。

②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的知

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变化而变化。

③颜色恒常性是指人不因照度导致的物体

颜色变化而保持对其颜色知觉恒定。

(七)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

(1)感觉通道的特性,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

上,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一

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越多,性质越复杂或越生

动,人们就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短。反之,事

件发生的较少,性质简单或枯燥,人们就倾向于

把时间估计得很长。

(3)人们的兴趣和动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

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估

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

很慢,出现对时间长度的高估。在期待某物的出

现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不愿意出现的事

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八)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

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

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

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1)肌肉线索主要是指来自于眼部肌肉的深

度线索,这类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所谓调节,

是指当眼睛聚焦于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会发

生曲度的相应变化。与晶状体相连的肌肉会将这些

变化信息传递至大脑,从而帮助我们判断距离。辐

合是指眼睛随距离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

物体上。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双眼视线是平行

的。但当注视15米以内的物体时,双眼必须向内

侧会聚。眼部肌肉会将这种会聚的变化传递至大

脑,由此产生深度知觉。

(2)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

线索。由于二维图形的深度知觉靠一只眼睛就能感

受到,所以单眼线索也被称为图形深度线索。这类

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

理梯度。

(一)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

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

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

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从

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

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1)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

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个

体经过心理加工,将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如声音、

形状、颜色等)转换成抽象的心理表征并存储于大脑

中。编码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

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在整个记

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而且是以不同的形

式存在着的。新的信息必须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

形成联系,并融入旧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成功编

码。

(2)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

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

在人们的头脑中。存储的时间可长可短,视记忆的

类别而定,短则几秒,长则几年甚至终生。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

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提取时,个体将

编码后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再解码的过程,

将信息还原为编码以前的形式。记忆的好坏是通过

信息提取的质量表现出来的,曾经记忆过但不能提

取的信息,实际上就等于被遗忘的信息。

(二)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Tulving)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三)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1) 编码和提取失败。

一方面,可能发生信息编码的失败,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了编码,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提取出来。

(2) 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步减弱的结果。

(3) 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 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四)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复习,是很难保持在记忆中的。只听讲不复习是任何课程也学不好的。因此可以说,复习是记忆的关键。那么,采用怎样的复习策略才能达到巩固记忆的最佳效果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1) 及时复习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记忆完成后的最初时刻。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复习,一个小时后就会有5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这说明及时复习对巩固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内容尚未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

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去长久保存。

(2) 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复习并不只是单纯地、机械地重复所学的

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从而影响记忆效果。采用

多样化的复习,可以使人感到新颖,能够激发

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

建立新的联系,这样就能更牢固、更灵活地掌

握所学知识。

(3) 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的效果并不单纯地取决于复习的次

数,还与复习的时间安排有密切联系。刚学过

的内容应该及时复习,且适当增加复习时间。

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时间和次数可逐

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以逐渐加长。连续地进

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复习

称为分散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

复习,因为集中复习容易对大脑活动产生抑制

性的积累,而分散复习则有较多的时问问隔来

消除抑制,更有利于联系的巩固。

(五)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

用?

(1) 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

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

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某个人的相貌)、听觉表

象(如想起某首歌的旋律)、嗅觉表象(如想起玫

瑰花的香味)和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的动作)

等。

(2)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有:

①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比如,在挑选一件衣服时,想出衣服穿在

身上的效果有助于作出更好的选择。工程师在

审阅建筑图纸时,往往会通过头脑中想出的建

筑物的实际形象来帮助分析。

②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

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头脑中关于某个概念的记忆,既可以通过语

言的形式进行编码,也可以通过表象进行编码。

表象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

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在一

定的条件下,语言和表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六)想象有哪些功能?

(1)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2) 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 代替的功能;

(4) 生理调节的功能。

(七)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

骤?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

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

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手段—目的分析是启发

式策略种最常见的是一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Simon)曾系统地研

究过手段~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它

的基本步骤包括:

(l)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

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

到子目标;

(3)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4)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

问题解决。

(八)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①新颖性

②流畅性

③灵活性

④精致性

(2)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①准备阶段②酝酿

阶段③顿悟阶段④验证阶段

(九)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 语言的基本特征

①语言的结构性②语言的产生性③语言的

意义性

④语言的社会性

(2) 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

志,它的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②交流和表达功能

③思维功能

(十)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

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

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

要来自于思维。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

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

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从出生

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

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

儿童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

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

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

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十一)语言的产生包含那几个阶段?

(1) 构建阶段

语言活动是一种受到目标指引的活动,人们表

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是为了影响别人,达到一定目

的。在这一阶段,讲话者会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

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

构建想要说得话。

(2) 转换阶段

在这一阶段,讲话者会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为

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

(3) 执行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

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一)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1.考核知识点: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2.解答提示:

(1)情绪的成分。

情绪是一个多成分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以

下三种成分组成的。

①主观体验②外部表现③生理呼唤

(2)情绪的功能:

①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②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③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④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三)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173—178#

1.考核知识点: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的观点。

2.解答提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 坎农—巴德学说。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

(3) 认知评价理论。

代表人物有阿诺德和理查德。拉扎勒斯。该理论也称认知—评估理论、情绪评估—兴奋学说,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既承认情绪的生物因素,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随时发生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评价中。

(四)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考核知识点:动机的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2.解答提示:

(1)动机的特点有:

①动力性;②指向性;③隐蔽性;④活动性;

⑤维持性。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

的需要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

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它表现

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

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

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

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尊重的需要,它

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

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

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

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

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

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

行为的力量。

(五)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

系。

1.考核知识点: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

关系。

2.解答提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

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

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

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

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

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

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

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

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

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

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等。这些不同的

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

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

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

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

(2)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

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

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

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

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

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

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

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

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

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

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

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

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

的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

(六)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

极作用?

1.考核知识点: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

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

沟通。

(1) 师生沟通

①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良好的师生沟通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

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感受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问的温暖,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良好的师

生沟通有助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发挥积极

的教育作用。学生对自己所尊敬的老师的一切言

行往往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仿效。良好的师生沟

通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

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交流和友谊,也能起到使

学生“爱屋及乌”的效果。

②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在课堂背景中要实

现良好的师生沟通,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

“接受”、“理解”。教师的品质,以真实为先,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

种理想的交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接受”指

的是教师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能完全接受学生在

碰到某个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并且接

受学生达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满足。这样的教师能

将学习者看做一个具有许多感情、许多潜能的不完

善的人。“理解”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

察世界,敏锐地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

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

样,学生可以相信教师确能全面把握自己的优缺

点,从而发展起教师与学生间“快乐与共”的行为

来。

(2) 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

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

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同伴并可能取代

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果

缺乏同伴沟通,儿童的社交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

足,常常会引发一些不正常的问题状态和行为表

现。研究发现,在学校环境中,社交状况不良的儿

童会表现出高焦虑、低自尊、情绪不稳,出现回避

行为或攻击行为等一系列不正常行为。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有重要影响。同伴间的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

演习、观摩及模仿的机会和场所,提供了榜样和强

化的作用,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学习、巩固和

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则。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

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他人角度看

待问题影响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有效地获得信

息,有效地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人际问冲突,

有效地解决团体中的问题,能与人合作。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许多研究表明,

同学之间的友好或敌对的交流,对学习有很多影

响。在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伴关系中,同学之间相互得到支持和鼓励,更能发挥学习的潜力。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

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进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教学目标,体会彼此交流、指导与支持的重要性;组织课外的兴趣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他们优势互补。

(七)能力是如何分类的?220—222#

1.考核知识点:能力的分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

(l)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和最一般的部分。

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如品酒师需要敏锐的嗅觉能力、建筑设计师需要准确的空问知觉能力、数学家需要高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等。

(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学生模仿老师的举止、青少年模仿影视明星的装扮等。

创造能力:指人们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

能力。如作家通过构思新的人物形象,写出一

部新文学作品的能力;科学家研制出一项新发

明的能力等。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把能力分为认

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

储存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

操作能力:是指个体指挥自己的肢体以完

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

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

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

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等都

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

能力和操作能力。

(八)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考核知识点: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2.解答提示:

能力理论主要包括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

说、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加德纳的

多元智力理论和沙洛维与梅耶的情绪智力理

论。

(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二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和统

计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

1927年英国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

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

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

它是人的基本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

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

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

相关。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

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

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

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许多特殊因素与某

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

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 和S两种因素参

加。

(2)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三维结构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吉尔福特(J.P.Gui1ford)。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即内容、操作和产品。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

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

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

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

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

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

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

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

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

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

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

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

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

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

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见下图)。

图1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

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

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

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

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

是巨大的鼓舞。

(3)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多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

出的。

加德纳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

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

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

显的智力行为。

第一种,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

说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第二种,逻辑—数学

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

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第三种,空间智力,包括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第四

种,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

力。第五种,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

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第六种,社交智

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第七种,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

力。

(4) 沙洛维与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心理学界对情绪

智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Salovey)和梅耶(Mayer)。

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

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这一概念经过他们多

次修改,最后概括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

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

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

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九)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

何?

1.考核知识点: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解答提示: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为:

(1) 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2) 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

同;

(3)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

(4) 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十)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考核知识点:能力差异的主要表现

2.解答提示: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能力的类型差异

(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人格有哪些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

由哪些成分组成?

1.考核知识点:人格的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的成分

2.解答提示:

(1)人格的特性有:

①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②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③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④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

①气质

②性格

③认知风格

④自我调控系统

(三)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1.考核知识点: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2.解答提示:

性格的结构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

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②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③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

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意志特征。

②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

③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

①强度特征。

②稳定性特征。

③持久性特征。

④主导心境。

(4)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

①在感知方面的差异。

②在思维方面的差异。

③在记忆方面的差异。

④在想象方面的差异。

(四)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

方法。

1.考核知识点:人格理论

2.解答提示:

(1)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

具代表性的观点

①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强调无意识过程,弗

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

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人格是由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本我的目

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

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在通常情况下,

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

展。如果三者失去平衡,就难免导致个体生活

适应困难,甚至诱发心理异常。

②人格特质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其代

表性的观点是:认为人格存在一些特质维度。

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

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人格特质理

论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

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

续性。

③人本主义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

杰斯。其代表性的观点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

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

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

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④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

奇克森特米哈伊。其观点是:提倡研究积极的

人格特质;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

作用;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

(2)人格测评的方法

①自陈式量表测验。

②投射测验。

③情境测验。

④自我概念测验。

(十)什么是沉浸体验?哪些活动中容易出

现沉浸体验?

1.考核知识点:沉浸体验

2.解答提示:

(1) 沉浸体验的含义

沉浸是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1988年

提出的用来描述人的高度投入状态的概念,比如

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气呵成”、“才思如泉

涌”的状态都可称为沉浸体验,它是个体幸福的

一个重要来源。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当人们从事

一种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需

要一定的技能并受内部动机驱动时,就会产生沉

浸体验。沉浸体验只发生在全神贯注的活动过程

中,它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忘我,或者自我释放状

态。完成活动任务后,重新出现的自我仿佛更强

大了。在沉浸体验中,人的时间知觉会发生奇妙

的变化,一个小时过去了就好像是刚刚过去了几

分钟。

(2) 哪些活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

研究发现不同的活动产生沉浸体验的频率

是不同的。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如参加体育运

动、看电影等最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而闲逛、休

闲等活动中出现沉浸体验的时候非常少。

能够产生沉浸体验的活动一定需要人们运

用较高的技能才能完成,并且有可能接近人的极

限。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认为自己是可以胜任的,

有能力完成它。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卡尔2002年

提出,技能和挑战是产生沉浸体验的必要条件,

在沉浸体验产生时,个体所面对的活动是高挑

战、高技能性的;面对的活动如果技能性、挑战

性较低,人们的体验表现为冷漠;面对的活动如

果是高挑战性、低技能性时,人们就会体验到焦

虑,因为活动超出了自己的可控范围;而当人们面

对的是低挑战,而自身又具有中等程度的技能水平

时,就会觉得无聊。

二、论述题:

(一)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

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

理学对象的具体内容是: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

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

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

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

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

语等。人们通过感觉与知觉获取外界的信息,感觉

是对事物个别属性或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红的颜

色、高的声音等。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如看到

红旗、听到一个曲调、摸到一本书等。这些感知过

的事物还会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需要的时侯能再

现出来。如我们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现在想起来,

他们的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这种保持个体经验

的过程就是记忆。人们能利用头脑中保持的事物的

形象,能构想像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如人们创

作的孙捂空、猪八戒等就是想像出来的形象。人们

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地、概括地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

判断和推理,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

思惟。如人们对物种进化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认

识和设计一部新的机器等等。

②动机与情绪。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

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爱、厌恶、满意、不

满意等主观体验就是情绪。事业的成功、朋友的支

持、家人的聚会使人感到愉快和喜悦;而工作的失

利、朋友的不和、家人的争吵使人感到难过或愤怒。

情绪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它又对情绪产生重要

的影响。

人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是在

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

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例如一个人想成为一名医生,为大众解决病痛之苦,这种内部的动力成为推动他学习的动机。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性质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③能力和人格。人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使人们之间形成差别。这些心理特征有的是暂时的、偶然的,有的是经常的、稳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像,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暴躁,有人反应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软弱等这是人格差异。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2)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人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的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团体和个体一样,有团体的需要、利益、价值、规范、舆论、意志和目的等心理特征。一个团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它团体。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它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二)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

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

图形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空间上

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几条线段

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指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

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性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

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三)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原

因。

(1)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

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有的是对

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

的是对象所处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

式进行感知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2)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

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人

们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要受到过去经验的影

响,错觉产生也有一部分来自这种影响。比如,

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

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

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用于

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以潘佐

错觉为例,由于两条相交直线提供了线条透视,

夹在它们中间的两条横线在深度上被分开了,

上方的线条应该比下方的线段远些,而画面上

的两条线段实际上相等,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

影也相等。按照知觉恒常性的原理,人们在知

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看起

来离得更远的线段看得更长一些。

(一)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

据。

(1) 加工水平理论。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

(craik&Lckhart,1972)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

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

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

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

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

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

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2)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

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

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

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

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

让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问题分为三

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三种由高

到低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

字形:这个词是大写的还是小写的?

语音:这个词与WEIGHT(重量)押韵吗?

语义:这个词能否填人这个句子:他在街上

碰到_____________。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

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

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

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图

4—5)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

加工水平说。

(二)试述记忆的三种加工模型中,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根据信息保存时

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1)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

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

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感觉

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保存时间大约为0.25~

2秒,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感觉记忆不只局

限于视觉,其他感觉通道如听觉、触觉和嗅觉等

也存在感觉记忆。

(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

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在电

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

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

理的中转站,这些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只有那些经过复述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

系统,否则就会消失。

(3)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

中长时间地保留下来。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

库,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生。它的容量没有

限度,它存储着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我们

的一切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选择策略。

(4)检验策略。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二)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

节的策略。

1.考核知识点:加工水平理论

2.解答提示:

(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

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

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

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

绪。所以情绪调节既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

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也就是说,情绪调节实

际上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过程,使自己的情绪状态

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的需求。

(2)情绪调节的策略

①回避和接近策略

②控制和修正策略

③注意转移策略

④认知重评策略

⑤表达抑制策略

⑥合理表达策略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三)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

能感。

1.考核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解答提示: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能力感。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

(2)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让他们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6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出

现的错误,不应当讥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

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

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

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

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它对调节人的

行为很重要,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

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

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

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

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

我效能感。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

动机和外部动机。

1.考核知识点:动机的激发

2.解答提示:

(1) 内部动机的激发

①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

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的教育行为,会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

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

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

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②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教师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

保学生的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可提供最佳

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

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在面临中等难度

的任务时,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

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

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

错误和失败的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

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

创造更像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

现。

③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

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

略,不仅是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

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可采取变化刺激,通过用不定期的小组讨

论、电影、客座教师授课、变化座位安排、实地

考察、提问与回答、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

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

另外,在课堂上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

理困惑”,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得到真正的

结论。心理挣扎并不一定总是非常有趣,冲突、

不确定性问题可能包含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

答案、解决、发现和回答问题在情绪上是令人愉

快的。

(2) 外部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

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

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激发学生的

动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

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

高。

②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

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

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

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

这种情况下,个体必定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相互

促进关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同伴成功又有利于

自己成功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

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

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③正确运用奖励

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

异。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针

对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奖励,让每个

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和获得奖励的乐趣,可以

给那些总是落后的孩子们更多的信心,使他们以积

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④慎重使用惩罚

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

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

验惩罚。

首先,惩罚要及时,一旦发现违规,应尽可能

迅速地开始惩罚工作。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惩罚之前

有义务事先给予警告。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让人们

了解到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其次,惩罚应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教

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如果教师对同一种违规

行为时而给予惩罚,时而熟视无睹,教师就无法树

立起真正的威信。惩罚应该与特定的过错相联系,

而不应与违规者的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

说,惩罚应该指向不良行为而不是学生自身。

⑤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在教育环境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实施的强化措

施是通过社会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通

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其他行为进行表扬和批评

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

多于批评。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

扬会造成学生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

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

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批评当然不如表扬

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

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当然,过

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怀疑、

憎恨等不良的后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

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

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

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

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

公正。教师态度的不公正,往往是引起学生发生意

义障碍的重要原因。

3.注意:联系实际谈。

(五)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1.考核知识点: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2.解答提示: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接人待物的知识、文学写作的知识、数学四则运算的知识、英语语法知识等。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如游泳、开车、跳舞等是操作技能,口算等是心智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

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

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

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

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

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

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

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

3.注意:论述题要进行适当阐述或说明。

(六)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1.考核知识点: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

2.解答提示: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

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

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

(1) 遗传素质

(2) 环境和教育

(3) 实践活动

(4) 人格特征

3.注意: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一)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1.考核知识点: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2.解答提示:

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

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

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

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

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

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

改变也要容易些。

最后,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

如速度、强度、灵活性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

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

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如有的人乐于

助人,有的人自私自利等,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

之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

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

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

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

现形式。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

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

则会表现得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

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

人表现出温柔细心。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例如,同是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

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

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

最后,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

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

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

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

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二)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考核知识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2.解答提示: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

(1) 生物遗传因素

(2) 家庭环境因素

(3) 早期童年经验

(4) 学校教育经验

(5) 社会文化因素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三)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考核知识点: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解答提示:

(1) 宣传说服者特征

(2) 信息特征

(3) 渠道特征

(4) 信息接收者特征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四)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

1.考核知识点: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

2.解答提示:

友谊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都强调,友谊在个体

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

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还能够为儿童提供社会支

持。具体来讲,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

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友谊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友好关系,儿童可以在

这种关系中体验到真诚的关爱,因此可以消除儿童

的孤独感;在陌生场合或受到潜在威胁压力的情况

下,有朋友在场可使儿童感受到情感支持,增强信

心和勇气。研究发现,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

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

纳的发展。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

乐机会。

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

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

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发展。福特等人研究发现,让儿童两两组合一起看

电视卡通片,朋友组合的儿童比非朋友组合的儿童

获得了更多快乐。研究者观察到,朋友组合者的大

笑和微笑次数更多,朋友间有更多的交谈和互相注

视,也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反应,如分享彼此的情感

等行为。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

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

矛盾冲突解决过程中,如果一方表现出谦让、分享、

沟通、合作和道歉等行为,就会给另一方作出解决

矛盾和冲突的榜样,儿童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反过来,当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

另外处在友谊关系中的儿童,有更多的直接交流思想、自我表露的机会,由此他们可以获得自我了解、建立自信、去自我中心化的社会技能,而这些技能对成人期稳定的恋爱和婚姻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

的同盟。

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其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

3.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论述。

(五)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1.考核知识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2.解答提示:

下面七条是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

极心理(如猜疑、嫉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

全感。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

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

把工作和学习看做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

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

更有成效。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

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

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

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

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

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

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

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

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

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6)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

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

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

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

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

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

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

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论述。结合生活实

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六)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

策略。

1.考核知识点:增进幸福的策略

2.解答提示:

增进幸福的策略,除保持身体健康外,还有

以下五种: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

增进幸福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

关系,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到亲密关系、给人以归

属感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提高幸福感。研究发现与

和自己相似的、能够友好清晰地沟通、相互宽容

谅解的人结婚,与大家庭保持频繁来往,和少数

人保持亲密友谊,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

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

研究发现,强烈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紧密

相关,但与人工环境不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

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

天气、阳光灿烂、温暖而不炎热的气候下人们报

告的积极情感更多。因此,多接触这些自然环境,

人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

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

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

高幸福感。满足胜任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任务

富有挑战性,能够运用本身有内在乐趣的技能,

在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成功,工作任务

具有内在一致的系列目标。

(4)适度休闲。

与一群朋友参加合作性的休闲活动,如音

乐、舞蹈、身体锻炼计划、兴奋性活动(如水上游

览、冲浪等)能够带给人巨大的快乐。休息,放松,

适度休假也能够让人享受宁静中的舒适。所以适

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

(5)正确对待得与失。

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西方人赞赏“在巨

大的成功和胜利面前只期许一点小小的幸福,在

很小的损失和失败时就准备接受幸福的一个巨

大降低”。我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中西方都强调淡然对待得与失,即可长

久保挣陕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3.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谈。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2020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理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 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作者:————————————————————————————————日期: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 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 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 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 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 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 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岁实验的条件等不断改进,得到了一些可信的和有一定 科学价值的心理资料,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利用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国际性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 艾宾浩斯理论的意义: 1、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达尔文强调人与动物的历史连续性,在动物心理和人类意识这一鸿沟之间建立了桥梁。 2、发展观点、历史方法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3、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关于个别差异等,都成为了心理科学研究的课题。 4、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对机能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5、但是达尔文忽略了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发展心理学不能仅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 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简述题: 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 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3.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 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 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两大部 分。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和 验证期。 A.马斯洛 B.勒温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C.默里 D.罗杰斯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 5 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和。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8、气质的 4 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9.能力是一种()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10. " 一俊遮百丑 "、 " 一坏百坏 " 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分)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1 、自我意识 1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三、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⑶学习过程可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与答案

论述题 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喝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量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与强化,平定分数是要求稍稍放宽些,并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Ps值在0至1之间。Ps = 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 = 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 = 0,表示确信必然失败。用公式可表示为: 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 1 ? Ps,即当I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 同前面一样,If = 1 ? 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这些学生的动机。研究表明,这种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能抵制不可靠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学校进行的智力测验中能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