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挥财政政策功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的经济管理手段对经济运行具有很强的启动、调整和刺激功能。我国在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不断强化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并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宏观调控经验。但由于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未充分发挥,尽管我国经济连续二十几年高速增长,逐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却变得十分突出,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保持经济强劲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来完成这一战略性任务。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统一,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结构优化,二者相互推动,共同促进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理论在当今世界已经受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学者的接受和认可。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侧重于对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分析,侧重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太重要的,部门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都不可能增加总产出,即不存在结构效应。如果把这些学者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表示为这样一个链状循环: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的差额(剩余):资本积累——对劳动需求增加——劳动就业增加——生产扩大和产量增加——剩余再次出现——资本积累……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把结构因素排斥在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结构因素的作用变得十明显与关键。一些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帕西内蒂等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及历史分析,深入地提示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指出,经济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结构调整有利于淘汰无效需求产品,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二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结构调整可以改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三是结构转换产生出新的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与经济增长理论相比,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均没有把结构因素排斥在外来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也表明,经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变换始终如影相随、相伴而生,相促运行。

二、财政政策的经济结构调整功能及其机制

市场机制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市场无法确定其长远的发展方向,本身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加之不完全竞争市场、外部性、外溢性等因素的存在,结构调整过程就不得不考虑政府财政的参与。从财政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来看,财政通过国家预算、国家税收等形式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然后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财政需要处理好利益分配、积累与消费、中央与地方、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重大经济结构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因此国家财政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财政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缺口”,更要把重点放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防止结构失衡推动总量的失衡。

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结构调整功能,是与其政策体系各组成部分具有的结构性机制分不开的。从财政政策组成部分来看,无论是收入政策、支出政策还是预算政策等都体现着结构调整机制的因素:在税收政策中,通过调整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税收

负担水平,来对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开征的具体税种及其税率、优惠政策对消费、投资、收入、贸易等领域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调整功能;在国债投资中,通过调整国债投资规模和方向来影响财政收支结构、社会总供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国债本身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等对市场流通性、当期偿债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等到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在支出政策中,政府的财政支出通过方向、流量及力度的变化,决定并调节生产结构、投资结构、技术结构、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政策的动向,通过处理好各种支出的比例关系来权衡各方面的轻重缓急,适应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三、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实践

(一)美国结构性财政政策的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逐渐兴起、发展和壮大,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美国政府抓住机会,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以刺激供给增长和创新活动为核心,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和出口成长为龙头的结构性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1)实施大辐减税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辐上升,激励供给和内需增长。(2)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大辐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增加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通讯等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其他公共工程投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环境。(3)放松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和进入管制,让市场和竞争机制起主导作用。(4)确定以知识和技术领先为核心的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鼓励出口的措施和法规。这些措施的实施,尽管遇到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很大(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高利率)、但取得的成效却十分明显,不仅完成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引导出美国九十年代以低失业率、低膨胀率和股市繁荣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新态热势。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还使美国重新夺回了新技术革命的领先地位,将日本、欧盟等竞争者大大甩之于后。

(二)日本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政策的运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充分运用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发展经济,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和措施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集中发展煤炭和钢铁来推动整个工业的加回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社会各方面对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又加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投入。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胀滞”阶段,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从1982年开始,日本政府实施了以调整政府职能、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有三个转变:从“能源消耗多型产业结构”转向“能源消耗少型产业结构”,从“贸易立国”转向‘科技立国“,从”外需推动型经济“转向”内需推动型经济“。在政策上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文教科技费用的支出,加大对科研和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行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财政、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次结构调整政策使日本经济重新恢复到增长局面。此后,由于日本政府没有看到基础设施投资波及效果下降的新形势,继续将投资重点偏向基础设施,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泡沫经济,导致了日本九十年代经济的下滑,财政岌岌可危。

四、发达国家财政政策调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美、日两国财政政策运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的加深,各国都加强了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力度。借鉴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经验,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发挥税收政策的结构调整优势。税收制度构成要素中的税种、税率及优惠政策等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美国政府在八十年代的大辐减税举措中,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极大鼓励了消费和投资,对在贫困地区投资的企业减免税及其他优惠政策鼓励了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企业方面,由于受到了再

投资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和加速折旧的刺激,计算机及软件、汽车制造业、零售业和和广告业等行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同时对科研和实验部门的税收优惠推动了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税收政策相比,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因素,在今后的改革中应加强税收政策在这方面的作为:在税种调整上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以及增值税转型的步伐,为企业公平竞争和技术改造创造条件;在税收优惠上要以产业优惠和技术进步为主,区域优惠要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充分服务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二)调整和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从各发达国家财政政策运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通过不断地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流量及重点服务于不同时期的结构调整目标,其支出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向科研、教育等公共领域倾斜,如美国科研经费总额占GDP的比例自二十世纪以来来一直维持在 2.4%——2.7%之间,科研支出无论是增长率还是绝对数都基本达到了10%以上的年递增速度;二是注重对老工业地区的扶持,如日本政府对结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衰退产业和地区发放生产补贴和需求配给,解决这些产业和地区衰退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注意减少和取消某些不合理的行政支出;增加科技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逐步引导企业自主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对教育,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再就业教育及特别教育的支出,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补贴和技改贴息,帮助其实现产业转换和技术升级。

(三)强化国债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国债(公债)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显著功能主要有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面国债的规模、品种和投向在微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也相当显著。日本政府通过增发建设国债来确保住宅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也是充分运用国债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结构优化。随着我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通货紧缩阴影,民间投资得以恢复,甚至某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投资局部“过热”,今后国债政策应在控制总发行规模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结构调整功能,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用适当规模的短期的国债资金代替,改善财政收支结构,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倾斜,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三是可以考虑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充实和丰富社会保障基金,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四是利用国债资金以较低利率贷款给技术改造企业,引导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一套带动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试卷答案(95分)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卷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正确 错误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正确 错误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正确 错误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正确 错误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正确 错误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正确 错误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正确 错误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正确 错误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正确 错误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错误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正确 错误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正确 错误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正确 错误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正确 错误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正确 错误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正确 错误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正确 错误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A产业结构 B制度结构 C组织结构 D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A制度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从到遏制,2006 年到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GDP 的比重仅为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足15%,处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三大工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三大工具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范围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少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 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①财政措施: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能够及时、稳定、可靠地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当社会总需求水平低于总供给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相对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则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府还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影响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实现政府的财政目标。 ②财政信用措施。 财政信用措施指政府运用信用原则所采取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公债、财政贷款(周转金)。 公债是财政筹集资金、调节经济、实现预定的财政目标的手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核心提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在工作中,我们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本期“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节能减排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能减排思想不动摇,工作不松懈,力度不减弱,步伐不放缓,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一、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财政”。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由此也决定了和谐社会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与之相配套。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建设的要求 1.公共财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共财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公共财政所履行的收入和资源配置职能是以政府与市场活动边界的准确界定为前提的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因此,公共财政主要致力于解决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行政失效。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公共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重要内容;最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司法体制机制,需要公共财政发挥保障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公共财政而建立起的制度性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制约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各项制度建设滞后,难免产生各种不和谐因素。诸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地区、城乡差别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以上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制度和财政政 策分析 1

经济学基础(2)财政制度 会计基经济学基础(2)财政制度础---第二章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制度及作用1,定义:财政制度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机构和制度`(一整套税收机构个税收制度)及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开支机构和制度2,职能为政府活动筹集必要的经费,并适当的分配使用这些经费3,当前采用分级管理的财政制度4,分为中央`地方`中央和地方财政 第二节宏观政策目标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一,通货膨胀问题定义: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其本质就是市场上过多的货币和有限的商品与劳务费供给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贬值一般以物价指数来衡量物价指数: 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比表示

实例:就单个商品来说,一般以某一时断为基期,以该期的价格为基准价格Po 以后第t期的价格为Pi`则该商品的价格指数为Pi/Po*100% 描述通货膨胀的为价格总指数`一般是加权平均数(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 2,三种物价指数A 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或者零售物价指数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费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B 批发物价指数 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C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费大价格变化的指标 一般消费指数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多数情况下都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3,依据通货膨胀的增长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A 温和的爬行的增长率低`速度慢`危害较轻 B 加速的奔驰的增长率高`一般都在两位数以上`对经济影响明显 3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96分卷。60道题,12.5学时)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6分卷。60道题,12.5学时) √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发展阶段的制度及技术约束,使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 2、生活性服务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会呈先降趋势。 ×3、麦克曼霍夫是第一个对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即两者的净产值之比。 √ 4、改革开放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5、造成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 √ 6、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较大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 7、当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就能进一步

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的速度。 √ 8、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 ×9、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重及劳动力比重在三个产业中都是最大的。 ×10、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比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程度慢。 √ 11、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 12、“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 13、社会主义国家:先从重化工业开始。 ×14、沿海发展战略——19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 ×15、1980年代中期形成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特区的建立。 √ 16、由于生产环节中利润差异导致资源配置向高附加价值部门的流动。其规律有一定的负作用。 ×17、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 18、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9、区域的发展就是一个()的演变过程。 产业结构 制度结构 组织结构 政治结构 20、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了解和()。 制度 研究 管理 投资 - 2 -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1.财政支出结构的涵义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开始从功能型向管理型、技术型转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导致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财力薄弱,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配置好有限的财政资金具有特殊意义。 2.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 2.1社会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的预期目标应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之间,对经济增长相关性存在差异。但是也普遍认为,维持性的行政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经济性和公共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因此,在安排财政支出总量和项目支出结构时,应高度关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适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才能达到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2.2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当前公共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致使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等存在诸多不和谐。公共财政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社会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方面投入大都具有公共特性,在财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突出重点,尽可能多地将财政资金满足这些社会事业的需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 3.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的一种新机制和新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间职能和财政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源,具体如下: 3.1科学合理确定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界定是影响财政支出效率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支出范围,科学确定的政府职能前提下,财政支出范围就会确定到正确的领域。确

财政支出与GDP的关系

财政支出与GDP的关系 周方召2004-05-13 16:35 摘要:许多文献已论证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作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财政支出结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和GDP的相关关系,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尝试探讨存在财政风险和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怎么样淡出,以避免财政风险的扩大,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GDP;经济增长;财政风险 Abstract:Many documents have already proved the role of fiscal policy on accomplishing economic growth, we analyse the relev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GDP from the structural angle of expenditure on the basis of what forefather’s study, and study the facilita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Besides, we try to probe into at the situations of financial risks, how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 avoi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financial risk,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 further. Keywords: financial expenditure; GDP;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risk 一、文献回顾 一国经济增长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要求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情况下,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凯恩斯主义者运用IS-LM模型并依据存在的流动性陷阱、投资陷阱、工资刚性等前提条件阐明积极财政政策增长效应,不过,凯恩斯主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只是一种短期效应,认为政府财政支出对于GDP的增长存在着乘数的效应,但是这种增长只是短期的,在长期的范围内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可以实行一定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已经有许多的文献研究了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Arrow和Kurz(1970)将政府公共投资支出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新密市分校周明杰 I.教学目的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 2.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3.理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4.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II.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员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念,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III.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难点:经济发展的内涵以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IV.教学过程 步骤一:新课导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于十七大,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得到深化,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而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实现这一转变,它与调整经济结构是高度相关、相辅相成的,其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现和依托。所以,本讲专题课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在剖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路径。 步骤二:讲授新课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 我国的GDP数据: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二种:一种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种增长方式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在原有技术水平基础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而实现。另一种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6.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公共经济学

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且会产生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武器装备的生产技术可以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军事上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会推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本文计量模型2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防支出的结构弹性为正,即在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将上升0.004个百分点,但由于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外部性,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它支出的比重。 ④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标准的资源配置理论来说,社会总资源最终不是用于投资,就是用于消费。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特别是提高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同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消费性支出过多的增加会挤占生产性支出应有的份额、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可能会阻碍到经济的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通过对我国1952-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结构产出弹性虽然为正,但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即在公共支出规模既定前提下,行政管理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只上升0.0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的相当部分被用于应付行政管理支出的不断膨胀,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其应有的份额,并挤占了其他项目所需的支出,从而削弱了整个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现实状况是一致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财力保障,但其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机构臃肿,行政管理费用呈现加速膨胀的态势。因此在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整。 6.2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6.2.1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财政支出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途径。调整支出结构不仅是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和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质上就是首先按社会公共需要的标准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对社会公共需要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保障。据此,当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对财政改革的要求,转变财政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使财政支出逐步退出市场性、竞争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