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活着》与《老人与海》命运抗争意识比较

余华的作品《活着》主要讲述福贵从青年到老年一生命运遭遇,历经挫折,时间跨越相当长,从民国到文革这段波澜壮阔背景。福贵在时代变换中几次抗争,遭受失败,忍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而在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他与自然进行抗争,为保马林鱼,不惜生命与鲨鱼搏斗,赢回自己尊严。

一、农民与渔夫

在《活着》里主人公福贵,他出生在地主家庭,是地主家的儿子。他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将家产败光,他的身份由地主变成农民。他以农民身份试图去抗争命运,但他失败了。农民,作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他们生产活动充分体现农耕文化印记。福贵逆来顺受、隐忍的性格,折射出人物塑造上典型民族性格特征和文化。其实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是期望社会安定,那他们就可以安居乐业,这种思想能够对应在主人公福贵面对厄运所采取行为。

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连续没有捕到鱼,圣地亚哥很是着急,一方面他要自己生计,另一方他也要兑现他向小男孩承诺。圣地亚哥出海后捕到马林鱼,面对重重困难,表现出大无畏冒险的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种主人公气质充满海洋文化气息,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进取精神。对于依赖海洋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只有从海洋中获取,才能让生活下去,这也是圣地亚哥与鲨鱼拼死搏斗的重要理由之一。

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深刻影响小说人物塑造,无论《活着》中福贵默默忍受社会变更,还是《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不顾性命冒险精神与自然搏斗,体现不同价值选择和面对苦难人生态度。同时,福贵、圣地亚哥两者均有共同之处,两者均是小人物,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渔夫,他们都遭受厄运,对命运抗争。无论海明威还是余华,两位作者从塑造小人物为出发点,展现人内心深处特质,特别对生命的思考。

二、群体与个人

福贵作为《活着》当中的主人公,其实他开始并不孤独,有家珍、老母亲等人陪伴,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个个离而他去,他成为单独的个体。其实《活

着》里对生存的抗争,不是个人的抗争,是集体的抗争,突显当时社会普通群体在遭受悲剧性命运的抗争。家珍在福贵的老母亲去世,孤身一人抚养孩子,然后失去自己的儿子,她与富贵一起承受丧子之痛。这不是富贵一人的战斗,是整个家庭的抗争,是群体奋起的抗争。中华民族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一种群体的生命观,自始自终都不是独立的个体。

相反,《老人与海》的故事篇幅描写圣地亚哥去捕获马林鱼,他孤身一人前往茫茫的大海进行捕捞,虽与小男孩有交集,并未向他人求援。圣地亚哥曾对小男孩说:“我是不同寻常的老头”,就已经间接说明老人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捕鱼,富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形象,被刻画淋漓尽致,具有典型个人主义风格。他力图通过个人的力量对抗自然,极具挑战,一个人的渺小来显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建立起来高大的形象。

当然,无论是以福贵为代表群体,还是圣地亚哥个人,都是以命相抗争。人对命运抗争主要体现人类思想文化共性。

三、存在与消亡

“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体现余华笔下《活着》里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认为生命是万物而成,这种朴素的唯物观影响中国人对于生命观念,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所以中华民族注重生命连续以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说明福贵为什么他能在历经亲人生死离别,依旧有活下去的勇气,还有暗含福贵代表亲人继续活下去的,即使亲人已经消逝,他们仍然将生的希望传递给继承者。

同样,《老人与海》中提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体现精神无法被消灭,肉体可能被消灭,圣地亚哥抱着以死向生的决心,斗争下去,赢得精神上胜利,精神永存。

当然,两者有着一定相似性,人类的精神和意志都是不灭,是永存,不随肉体的消亡而消亡。二者区别在于如何对待不同消亡,福贵是存在对抗消亡,圣地亚哥以马林鱼的消亡对抗失败存在。

结语:人类对于命运抗争,不管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意识常常以极具积极一面去应对,展现出人类对命运不屈不挠,对于美好生活一种追求,这种精神激发出人们求生意识,以死向生,寻求人类自我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李明涛.向死而生.《活着》与《老人与海》死亡意识之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43

【4】.余华.我能否相信我自.[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 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 “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 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 on的意思。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 littérature immense。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 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但我们不应忘记,直到世纪之交,诺贝尔文学奖还多次授予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呢。由上,韦斯坦因总结,文学可分为“科学的”和“美学的”两部分里面也有像科幻小说这种属于两可的情况,但是,因为有诸如历史小说、散文、日记、自传等杂交类型的出现,这一领域往往不能划出准确的界限。他说:“从理论上讲,如果希望充分考虑文学研究,就应当限制研究非文学现象,而集中探讨文学现象。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文学界限之外。” 韦斯坦因主张一种“收”与“放”两相结合的“文学”研究。所谓“收”,是指他对“文学”范围的考察和规范,他所强调的立基于文学基础上的比较研究,他的“文学”研究所指,乃为出色的语言艺术品和文学性相结合的作品,而非一切文字作品,韦斯坦因和韦勒克一样,强调文学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他说:“文学研究如果降格成为材料的堆砌,它就丧失了尊严,因为不再判断其美学价值了。”所以他认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渊源,应该是英国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关注的题目;研究《高老头》中金钱的作用,则是传奇学者和经济史学家感兴趣的题目。此外,他将尼采定位为“诗人”,认为他可以进入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比较文学考试论文范文

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 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 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按现代的理解则是,老庄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代表,人应该顺应而存在,自然万物皆是一样,要按自然规定的天命运转。 然而,与老庄不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天”并不是最至高无上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人”与“天”有着同等的地位。希腊神话精神强调“人天合一”,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人即是神,而神即是代表天,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主宰着一切生灵的地位与命运。希腊神话体现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崇尚力量,它更加侧重以自我为中心,鼓吹冒险、占有、自我满足的思想,所赞扬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人天合一的本位主义。原始幻想中最有力者是希腊的天神,是创造一切支配一切的能者。希腊崇拜力量和知识的精神最初表现为崇拜最有力的天神,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天并不代表一切,也并不是天主宰人,人与天地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忍有时还能控制天。 二、关于“人”的地位 老子庄子认为,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杜绝人们自以为是,和“不知常,妄作凶”的行为。反对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人,更反对那些将政治强人与圣贤将主张、教条强加于社会与自然的主张。这是老庄“无为而治”、“大道自然”的“天人合一”。人应该要顺应自然而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同时要遵循天的规则。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低也不存在任何人比别人高一等,每个人都是顺应天命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地位一样的不同个体,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也许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到,老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将“天”放在首位的,天就是一切,人必须要顺应天命。而在希腊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人天合一”精神则是将“人”凸现出来的,“人“与”天“同等重要,甚至超越了”天“而存在,它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的。 希腊神话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为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甚至走极端的做法。古希腊神话,因为它的肯定人欲,所以就非常注意个体的独立,个体的利益,所以就非常多的宣扬个

《比较文学》小论文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 ——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

比较文学论文

插入部分标题: 1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 发展 孙振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2017级西班牙语班 学号:0171106022

摘要 对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来说, 1982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掀起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热潮的起点,但是真正引起大规模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 理解和思考应该是2012年,当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出现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时,莫言与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的相似性和区别性开始 引起各国的思考和争论的时候。Hallucinatory realism 先后被译为“谵妄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用以区别“Magical realism”——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毫不掩饰地提到那位前辈对他曾有过的影响时说: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 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 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尽管如此,莫言无疑是受到了马尔克斯巨大的影响,并作为中国当代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发展的代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容易 地能够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所以研究中国文学对于马尔克斯的借鉴、融合和发展, 通过马尔克斯与莫言作品的比较就可见一斑了。 关键字:马尔克斯;当代中国文学;影响与发展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发展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不到十年间开始 逐步兴盛,而其进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变热发酵却是大约在20世纪 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学术的说法实际上并非来自于拉丁 美洲,而是出现在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专著《后期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用来解释德国和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向。而从1948年委内瑞拉作家阿杜罗·乌斯拉尔·彼特在论著 《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中首次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评论拉丁美洲文学的创作现象,到1954年美籍哥斯达黎加裔教授安赫尔·弗洛雷 斯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全美文学教授协会年会上作了《论西班牙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报告并明确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来概括拉美当代文坛的一批令人注目的文学创作潮流,“魔幻现实主义”才开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拉丁美洲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起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马尔克斯也可算得上是20世纪对中 国文学影响最为巨大和持久的外国作家之一,以其为代表的拉美魔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与要求 一、写作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要求 1.每位毕业生必须恪守学术规范,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毕业论 文写作。不允许剽窃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作。发现类似问题,论文不予通过。 2.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论文应力求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创见,而不是对一般事物的简单叙述和 介绍,也不是别人观点和材料的堆积。 4.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材料扎实、文字流 畅。 5.论文字数:中文3万字左右;英文2万字左右。 6.论文写作所用语言:中英文任选一种。 7.上交的论文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的标准格式打印。 二、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和步骤 1.选题与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 (1)选准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一篇论文的 题目不能做得太大,不要做因条件限制难以搜集资料、难以 调查研究、难以完成的题目。 (2)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3)调查研究、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在本题目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各种不 同观点、论据、数据资料。 (4)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 (5)撰写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6)开题报告。由至少三名本本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开题小组,对选题和提纲进行可行性评估和具体建议。 (7)进行写作,反复修改。写作过程中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论证有 理有据,具有说服能力。文章的文字要简洁、通顺、流畅、 无错别字。凡引用文字、数据注明出处。写完初稿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写一份300字左右的论文内容提要(中英文各一 份),并附3到4个关键词。

比较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夏季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论文题目 盖格尔现象学审美价值论Criticism of Moritz·Gaiger’s Aesthetic V alue of Phenomenology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创造性解读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and Western Poetics ——The Study on the Creative Treasons in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Stephen Owen 法侬后殖民理论研究The Studying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about Frantz Fanon Mainland 对认知诗学世界理论的初步整合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of World Theories in Cognitive Poetics 叛逆与承担——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心理障碍分析 Rebel and Responsibily 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 Study of Zheng Min’s Poetic Theory 回忆与构建—《五号屠场》中的创伤记忆与集体记忆 Retrospection and Construction:Traumatic Mem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Slaughterhouse-Five 从唯美到耽美——对中日两国耽美文学现象的思考 From Aestheticism To Tanbism —— A Thought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Tanbi Literature 燕卜荪《含混七型》研究 A Study of William Empson's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人生自由的追求者——《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象征主义 The Pursuer of Life Freedom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V. 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 The ambivalence of V.S.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 in A Bend in the Rive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里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Study on the Chinese Images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约翰·费斯克后期文化理论研究 John Fiske’s Later Cultural Theory Research 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A Study of the “Father” Image in Philip Roth’s Works 叙述的张力:论托妮·莫里森新作《慈悲》的叙事技巧 Narrative Tension: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oni Morrison’s latest novel A Mercy 教育与联结—《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霍华德庄园》文化传承主题比较研究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60篇书目..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目录60篇: 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总第26期(19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国粹学报》总第47期(1908)。 3.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2、7期(1908)。 4.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7期(1908)。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杂志》70-86号(1919)。 6.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2卷3期(1921)。 7.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11月9日。 8.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 9.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10.梁宗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3月25-31日。 11.赵景深:《鲁迅与柴霍甫》,《文学周报》11月18日(1926)。 12.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2分(1930)。 1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原载《文哲季刊》2卷1期(1931)。 14.钱钟书:《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 15.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6.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文学评论》,1959年第4集。 17.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册。 1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9.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20.冯至:《杜甫与歌德》,《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6辑。 21.乐黛云:《尼采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钱钟书:《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23.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 24.张隆溪:《诗无达估》,《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25.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26.袁可嘉:《西方现代派诗与中国新诗》,《读书》,1985年第5期。 27.[美]勒内·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 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期末作业 题目:《西游记》与《荷马史诗》 中天神形象的比较课程名称:比较文学 系别:中文系 班级:10文本x班 姓名:XXXX 学号:2010笑嘻嘻小

《西游记》与《荷马史诗》 中天神形象的比较 从词典释义可知,天神指天上诸神,包括主宰宇宙之神及主司日月、星辰风雨、生命等神。例如中国文化里面的天神—玉皇大帝,他就是掌管神、鬼、人三界至高无上的天神,主宰着人间的干旱洪涝跟人的生死。本文就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与《荷马史诗》中天神形象的比较,来看东方神与西方神身上的共性,以及在对待人类时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中的天神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一、两部作品中天神形象的共性 1、都具有人的外形,法力高强,至高无上 无论在《西游记》还是《荷马史诗》中,天神的形象都是具有人的外形,都是至高无上、法力无边的。他们拥有较大的权力,比人享受更高的福祉。例如在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中,执管西方极乐世界的如来佛祖,他就是具有人的形体,并且能够永生。在小说中,佛祖的法力是最大的,他能够降服让掌管三界众生的玉皇大帝都奈何不了的神猴孙悟空,并且在小说的至始至终里都能够看出他的地位在佛教

里是至高无上的,法力也是最大的一位天神。号称能够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却飞不出他的手掌心;唐僧去西天取经本来就寓意着佛祖的至高无上,那就是人人都应该把心向佛,积善行德。 还有就是玉皇大帝,他是掌管神、鬼、人三界的天神,是天上天下众神之主,拥有至高地位,并且长生不老,与天地齐。他也是具有人的外形,同样,他也是作者根据时代所想象出来的统领三界的最高统治者,是人间统治者的化身。 在《荷马史诗》中,例如天神宙斯,他是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众神之主,天空、雷电、乌云之神。他是能长生不死的神灵。在奥林匹斯众神之中,他的权力跟法力都是最大的,即使有其他天神敢于之抗衡,但都不是他的对手。宙斯也是具有人的外形,毕竟他也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天神,寄托了人类赋予给他的法力跟权力。 2、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好大喜功,自私护短,参与人的活动 在《西游记》里面,天神跟人一样,具有人的共性。例如,至尊如来好大喜功,自私护短, 老于世故却又有些自我陶醉。好大喜功体现在,由于降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有功,玉皇大帝宴请并谢他,待回到灵山时,就对其下属们对此事夸耀一番、沾沾自喜。他的自私护短就体现在孙悟空遭遇金翅大鹏的刁难时,在孙悟空的质问下,承认与大鹏雕的亲戚

比较文学结课论文

我眼中的德国文化生活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做些说明。当第一次谈及另一个国家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但正如老师所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及接触到的有关这个国家的一切多是它所希望你看到的,希望你接触到的,但真正的异国生活却非本国居民不能了解。因此我的文章名为“我眼中的”德国生活。 为什么要写德国呢,其实缘由很简单,毗邻的德法两国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虽说是邻居,但两国民族的风俗文化却迥然不同,法国人在我们印象中更浪漫,更具情调(事实是不是那么回事只有眼见为实了),而德国人则更加懂得遵守规则与制度,似乎有些呆板。在课上老师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想起来蛮有意思的,据说天平在德国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厨具之一,而一个中国厨师是绝对教不会德国人做饭的,因为德国人不懂得什么是“少许”,什么是“一会儿”,他会问你“少许”是多少克,“一会”是几分钟?因为在德国人意识中没有这样模糊的概念,或许以我们中华民族曾因以为骄傲的儒家思想来看德国人会觉得他们不懂的中庸之道。其实说及中庸之道,我还想到了一个成语——物极必反,由此可以推断中庸是一种稳定状态,至少自以为是这样,但稳定也可以理解为保守并趋于腐化。以马克思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社会及他们的民族为了长期生存都必须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开拓新的领域,这就需要一种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态度而非人云亦云,勇于开拓的精神而非安于现状苟且生活。回望德国历史上有多少颗璀璨的明星,爱因斯坦、海德堡等诸多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等伟大的音乐家留下经典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世人耳旁;席勒、歌德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篇章。 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润,犹如面包需配黄油一样。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德国联邦政府迄今评出九所精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并对上述大学进行重点资助。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考核性质:开卷考查考核类型:小论文考核时量:120分钟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 1、标题:10分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 2、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意义分析透彻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 3、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标题提炼精准。(二级标题) 4、主要观点:20分。观点明确,观点正确(300字) 5、参考文献:10分。格式规范;数量(5条以上)三、论述思路:前言:一个备受关注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件一、爱情主题下的重合与交错1、爱情至上的主题诉求(同) 2、中国式的爱情变调(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爱情观(文化探源――结论)二、女性意识中的契合与背离 1、“自卑自虐”的女性心理(同) 2、主体意识的强调与缺位(异) 3、文化观照下的中西女性意识(文化探源――结论)三、审美风格上的趋同与陌生 1、紧张激越的艺术追求(中) 2、清空宁静的意境营造(西) 3、中西美学背景的差异(文化)结语:文化误读与艺术策略(结论)与《赵氏孤儿》当年在欧洲所引起的接受冲击波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所引发的反响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相同的接受方式却极容易让人将这两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事件”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谓相同的接受方式是指将异国的作品通过嫁接、改编,整合成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新作。这是一种创造性接受。当年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剧作《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成了西方式的悲剧《中国孤儿》,而如今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成就了中国当代影视新人徐静蕾的同名电影。该电影最近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获了一项大奖并引起了中外媒体、网络及观众极大的热情与关注,因此,该事件就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年轻艺人心血来潮的某种尝试,而应被看作是中西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深度碰撞,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同样意味深长。笔者实在不能责怪改编者,因为改编者所呈现的这份“空洞的爱”,是其潜在的“文化基因”造成的,或者说是无法避免的。老北平四合院中的特殊氛围,琵琶曲制造出的独特意境,使改编者不得不时时确认着自身的中国人身份,因此,表达起爱情来不免有

比较文学论文格式

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与要求 一、写作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要求 1.每位毕业生必须恪守学术规范,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毕业论 文写作。不允许剽窃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作。发现类似问题,论文不予通过。 2.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论文应力求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创见,而不是对一般事物的简单叙述和 介绍,也不是别人观点和材料的堆积。 4.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材料扎实、文字流 畅。 5.论文字数:中文3万字左右;英文2万字左右。 6.论文写作所用语言:中英文任选一种。 7.上交的论文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的标准格式打印。 二、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和步骤 1.选题与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 (1)选准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一篇论文的 题目不能做得太大,不要做因条件限制难以搜集资料、难以 调查研究、难以完成的题目。 (2)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3)调查研究、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在本题目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各种不 同观点、论据、数据资料。 (4)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 (5)撰写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6)开题报告。由至少三名本本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开题小组,对选题和提纲进行可行性评估和具体建议。 (7)进行写作,反复修改。写作过程中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论证有 理有据,具有说服能力。文章的文字要简洁、通顺、流畅、 无错别字。凡引用文字、数据注明出处。写完初稿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写一份300字左右的论文内容提要(中英文各一 份),并附3到4个关键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解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课程编号:S0102050501007课程名称:当代俄苏文学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Soviet and Russian literature 学分:2周学时总学时:40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当代苏联文学的历史进程(50—80年代); 2、文学创作中人与 自然、人与自我、人与历史、人与战争的主题;3、小型化史诗的形成与传统史诗的回顾;4、关于回归文学;5、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文学。 基本要求: 熟悉当代苏俄文学主要思潮的更迭,了解当代俄罗斯作家创作的最新情况。 考核方式及要求:提交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外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陈建华、倪蕊琴《当代苏俄文学史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李明滨等主编《苏联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3、薛君智《回归:苏联开禁作家五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年。 填写人:田全金审核人:

课程编号:s0102050501034课程名称:世界文学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学内容:1、古希腊文学与文化专题;2、中世纪文学专题;3、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专题;4、十八世纪文学专题 基本要求:阅读相关作品与文化著作,参与主讲与专题讨论,在全面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状况,培养从事研究的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及要求:完成专题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相关外国文学史基础知识及理论知识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世界文明史――希腊生活》(美)威尔·杜兰,东方出版社1998;《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三联书店1984。 2、《希腊文学史》(英)吉尔伯特·默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欧洲小说的演化》(美)吉列斯比,三联书店1987;《小说美学经典三种》(英)卢伯克、福斯特、缪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文学原理》韦勒克等,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 5、《浮士德研究》董问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填写人:王圣思审核人: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如果说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有些研究对象必须用这种方 法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对象之一要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别文学的元素,要么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的内容,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正是内化于文学现象中的国别文学或学科之间的距离。注意,这里讲的国别文 学并不仅是某一国的文学,我希望用national literature这个词,但汉语翻译似乎不能把国别+民族翻译成 一个词,毕竟也有像犹太文学这种在1948(以色列建国)之前只有民族文学而没有国别文学的现象存在。 而所谓“内化国别文学或学科的距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因为其包含两种或两种 以上国别文学或者学科的元素而必须采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而这两种或以上国别文学的元素在初期是有 一定距离的,但既然两种元素出现在同一文学现象当中,必然意味着至少有一种文学元素跨越了这个距离 而与另一个融合,而比较文学研究正是这种对距离的跨越对整体文学现象的影响。换言之,这种包含着两 种或两种以上国别文学元素的文学现象必须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上文提到的犹太文学。犹太人 在历史上的大流散让其文学创作必然包括其他国别文学的元素——

甚至包括以色列建国之后的希伯来语文 学,毕竟以色列结果之后吸纳了来自全世界的犹太移民——那么只采用国别文学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办法研 究此类对象的。而跨学科与跨国别文学类似,即某些对象必须要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比如宗教 文学,比如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比如对某文学现象从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等等。换言之,如果不采 用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某个文学现象的话,对该研究对象的研究几乎是没有办法进行的,所以要采用比较 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这是比较文学存在的意义之一。

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一篇博士论文基本上都有上万字,论文的写作难度要高于硕士与本科,这里提供了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128个,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写出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 1、回到一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范式研究 2、二战后美国艺术赞助体系与美国当代艺术崛起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30年发展进程研究 4、汉泰动词短语分析比较 5、隆德方言研究 6、儒教与琴理 7、中国电视剧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 8、百年沉浮 9、从“无我”到“有我” 10、反叛与重建 11、国际动漫市场展的理论、规律与功能分析研究 12、《红楼梦人物论》研究 13、王履“师造化”思想研究 14、“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 15、《文心雕龙》与《易》卦关系探微 16、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 17、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 18、文化遗产普遍价值思想历程研究 19、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 20、元代理学与社会 21、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 22、贾公彦《周礼疏》研究 23、晚清社会文化及风俗之变迁 24、中国城市区域大遗址管理运营研究 25、张之洞经世实学思想研究 26、张如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27、尼采遗忘观研究 28、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 29、波德里亚艺术理论研究 30、新时期蒙古文小说语言研究 31、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与宗教关系研究 32、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33、论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歌剧 34、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 35、苏格兰民族运动研究(1918-1934) 36、尤尔的《工厂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影响 37、否定性:从有限主体到绝对主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篇研究 38、生命的“逃逸线” 39、唤醒对他者的记忆 40、当代埃及小说中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关系 41、曼布克文学奖的文化生产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