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

(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

(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

(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

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

第四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

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

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

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

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

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

2.当时情镜

3.所属团体的参照

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

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

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

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

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

(1)男子的支配欲

(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

(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

第六章社会动机

一、动机

(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

(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

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

(五)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

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

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

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七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

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

同生活

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

和评价

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2.当时的情境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性格

(3)认知者的需要

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归因的参照点

(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

(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

(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

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

第八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

(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

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

(4)逐步提出要求

(5)积极参加活动

(6)团体规定

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

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

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

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

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

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

(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

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

五、偏见具有的特征

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

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

二、流行

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

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2)有循环的特点

(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

(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范的作用。

(5)没有强制性,

(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

三、流言

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

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

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

(2)不安与忧虑

(3)社会危机状态

第十章相符行为

一、从众

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

的行为。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

(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

二、众从

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

(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

(3)权威人物的加入

(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

(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

(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三、服从

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

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

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

从众不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

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及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

可以发生利他行为。

(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

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

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3、情绪

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

(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

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

(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

(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所影响。

二、冷漠行为

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

(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

(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

(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

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

(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

(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

(2)担心的人安全

(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

(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

第十二章侵犯行为

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2、挫折——侵犯理论

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

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

(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

(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

(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

(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

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

(2)惩罚侵犯行为

(3)说服教育

(4)恰当的宣泄

(5)控制暴力电视

(6)培养成熟的个性

第十三章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

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

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

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

第十三章团体心理

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

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

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

(1)目标整合原则

(2)志趣相投原则

(3)心理相容原则

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 3、迅速发展阶段 (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 (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建设任务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 (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 1.提高自身素质 (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 (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 (3)提高自身素质 2. 提高实践能力 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 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两种研究倾向 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 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 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 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 ●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 ●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 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精心整理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4.5.67.8.问题。9.10.的过程。11.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非正式、稳定——不稳定、亲密——疏远、积极——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 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P243 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C.Moreno )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

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P299 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P299 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P299 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 20 。P322 21. 22.P351 23金盛华: 24P378 25 26P422 27 28 29.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在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P407 30.社会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P407 31.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411 32.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含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P212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首先,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定义强调的是理解行为的方式,主要目的、 方法、心理取向、情绪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分析状态和人格以及其他预测行为主要是基于实验,社会学取向也是为了研究不同层次的交流而进行的。例如,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分析中,社会变量(地位和角色)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观察。社会心理学定义几个有影响的定义奥尔波特(1968):这是一项研究,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真实或想象存在的影响 家庭的 迈尔斯(XXXX 年)3 件大事,4 个重要人物?1,1908 年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2。1919 年,冯特完成了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语言、神话和道德 发展规律的探索》3。1924 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快速 发展时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标准普尔应该而且确实有一个基础研究领域; 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 3.最可靠的方法是经验方法。 4、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中立的真理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

变革原则: 1.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是特定社会习俗运作的结果。 2.在研究领域不可能找到普遍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性的思维工 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怀疑的。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关注实际问题并指出应用 欧洲——注意问题的提出并指向理论建构2。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是1982 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对问题、沉思问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3,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异同。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收集数据,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部分是集约型战略伙伴理论。 第一,加强理论溯源 第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系、强化和模仿;第三,社会学习理论:应注意维持复制的再生产;第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收入与成本的社会交换收入澈本关系的维持收入第二 节认知导向的SP 理论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金盛华主编 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研究方法: 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非参与观察 (前者研究人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 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发生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人为安排的场面;而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二,在使用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

到观察,那么行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方面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自然(现场)实验 6.调查法(survey method)又称询问法。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一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自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用调查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问题。第二,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8.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种缺点更为明显。 9.档案研究法利用现存的档案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府或团体的文件记录以及书刊、个人信件、讲演、日记等。这些材料当初不是为专门研究某个问题而准备的,所以需要加以整理。档案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 1、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中心特质,120) 实验目的: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中心品质的作用。 实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被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实验过程: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关于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与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研究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 实验结果: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 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中心特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2、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P125) 研究目的: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 试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实验过程: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 实验结果: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 3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P252) 研究目的: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 实验材料:中文词汇或照片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2.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行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本章重点: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发生,发展。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目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在此,我们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1、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奥尔波特,1968) 2、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科学。(格根,1981)

3、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梅厄斯,1990) 4、社会心理学应当包括一切人际相互作用领域及各种社会影响。(弗里德曼) 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导论》,1995)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的宽广,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例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例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例如,传统,风俗,时尚,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例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

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1

《民航服务心理学Ⅰ》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民航服务心理学Ⅰ 总学时数:32 理论课学时数:16 实践课学时数:1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旅游英语(航空服务方向) 一、课程的性质 1.限选课; 2.专业知识类课程; 3.理论课、实践课; 二、课程定位 《民航服务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航空服务各岗位工作所要掌握的入门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树立民航服务理念,具备运用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技能服务于航空服务中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航空地面服务等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门化方向课程建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本课程是以航空服务专业各个岗位共同的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与旅客(货主)沟通及服务这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设置依据。通过了解有效沟通在民航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分析和掌握各类乘客和客户的沟通方式,学习各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以拟真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类冲突,继而提高服务水平。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四、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悉航空服务中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航空地面服务等各个岗位的服务规范、技巧和人际沟通要求,达到航空服务各岗位初级职业标准相关的要求, 2.职业技能目标 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应对服务过程中旅客或货主的心理变化 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识别并处理服务过程中旅客或货主特殊的心理需求 能运用服务技巧,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 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提升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航空服务各岗位的职业要求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富有爱心、责任心和合作的品质,并树立安全和服务意识,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五、先修课程 心理学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了解民航服务的要求和特点;理解人际沟通的含义及原则;分析在民航服务中人际沟通的影响因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复习

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的学科。 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先驱人物米德、发展人物林顿、海曼、戈夫曼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作用的理论。 主要观点: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智、自我、社会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社会与个人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制约,社会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心智和自我的发展,而个人又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把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种类型: 内部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如人格、态度与个性 外部原因: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 情境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2)凯利的三维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 境,三维理论遵循的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 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个变量:区别

性、一贯性、一致性。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取决于三个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稳定不稳定 内在能力努力 外在任务的难度运气、 态度:①态度的定义: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②态度的形成因素:环境(社会、家庭、同辈)、个体学习(观察-社会学习、强化、联想学习) ③态度的心理成分:瑟斯顿单成分说:感情 罗森伯格双成分说:感情、认知 瓦格纳三成分说:感情、认知、行为 脑激励法:奥斯本提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个人所没有的“脑激励作用”,促使人们找到更多更新颖、更独创的问题解决方案。 社会惰化: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从众:①从众的定义: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外显行为与内心看法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权宜从众:暂时在外显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 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 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 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理论3凯利的理论详见221页 归因偏差的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归因原则:1折扣原则2非共同性效果原则3利害关系原则 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验对自身的影响的现象。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首先,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定义强调的是理解行为的方式,主要目的、方法、心理取向、情绪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分析状态和人格以及其他预测行为主要是基于实验,社会学取向也是为了研究不同层次的交流而进行的。例如,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分析中,社会变量(地位和角色)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观察。社会心理学定义几个有影响的定义奥尔波特(1968):这是一项研究,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真实或想象存在的影响 家庭的 迈尔斯(XXXX年)3件大事,4个重要人物●1,1908年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2。1919年,冯特完成了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语言、神话和道德发展规律的探索》3。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快速发展时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标准普尔应该而且确实有一个基础研究领域; 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 3.最可靠的方法是经验方法。 4、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中立的真理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

变革原则: 1.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是特定社会习俗运作的结果。 2.在研究领域不可能找到普遍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性的思维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怀疑的。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 美国-关注实际问题并指出应用 欧洲——注意问题的提出并指向理论建构2。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是1982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对问题、沉思问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3,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收集数据,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部分是集约型战略伙伴理论。 第一,加强理论溯源 第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系、强化和模仿;第三,社会学习理论:应注意维持复制的再生产;第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收入与成本的社会交换收入≥成本关系的维持收入第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