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验三—第五组

实验三—第五组

实验三—第五组
实验三—第五组

实验三——第5组

一、实验内容:利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婴儿死亡率与文盲

率之间的关系

1、实验目的:

掌握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基础的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

2、实验要求:

(1)对所给予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估计

(2)对做出的回归模型做出经济上的解释

(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和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

------64个国家婴儿死亡率与文盲率之间的关系

1、问题的提出

婴儿的死亡率是研究一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决定于一国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而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既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制度的要求,也是改进世界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婴儿死亡率(CM)的大小不仅与经济水平有关,同时也与女性识字率(FLR)、人均gnp(PGNP)、总生育率(TFR)有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婴儿的死亡与妇女是否为文盲两者之间没有必要的因果关系。但是从理论上说,随着妇女文盲率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婴儿的成长环境,从而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因此在本次试验中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当然,影响婴儿的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实验中,我们先考虑其中影响婴儿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女性识字率,人均gdp,总生育率。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回归关系,并建立模型。最后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2、指标选择

本次试验指标我们选择64个国家的婴儿死亡率CM、女性识字率FLR、人均GNP PGNP、总生育率TFR。

3、数据来源

4、实验步骤

1)先验的预期CM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婴儿死亡率CM应该与妇女的识字率FLR成负相关关系,与人均gnp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与总生育率TFR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A做CM与FLR的散点图(如图1)

图1 婴儿死亡率CM应该与妇女的识字率FLR的散点图

通过婴儿死亡率CM与妇女识字率FLR的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CM 与FLR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先验的结果一致。

C做CM与PGNP的散点图(如图2)

图2 婴儿死亡率CM应该与人均gnp PGNP的散点图

通过婴儿死亡率CM与人均gnp PGNP的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CM与PGN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先验的结果一致。

通过婴儿死亡率CM与总生育率TFR的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CM与TFR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先验的结果一致。

F做CM与TFR的散点图(如图3)

图3 婴儿死亡率CM应该与总生育率TFR的散点图

2)做CM与FLR的回归模型

由以上分析以及散点图显示,CM与FLR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本次试验中将FLR 作为被解释变量,将CM做为解释变量。做CM对FLR的线性回归模型。(如图)

CM=—2.390496*FLR+263.8635

T -11.20917 21.58395

P 0.0000 0.0000

R^2 0.669590

F 125.6455

实验结果:

i.妇女识字率FLR每增加1%,婴儿死亡率将降低2.4%

ii.查表的T(62)=1.9989,计算得到的解释变量前的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11.21远大于1.9989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不能为零。计算得到的常数的T

值的绝对值21.58远大于1.9989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常数不能为零。

iii.查表的F(0.05,1,62)=7.0622,计算得到的F值为125.6455远大于7.0622,拒绝原假设,F检验通过。

iv.拟合优度0.6696明显不够理想。

3)做CM与FLR、PGNP的回归模型

在本次试验中将CM设为被解释变量,FLR、PGNP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如图)

CM=—2.231586*FLR—0.005647*PGNP+263.6416

T -10.62927 -2.818703 22.74109

P 0.0000 0.0065 0.0000

R^2 0.707665

F 73.83254

实验结果:

i.妇女识字率每增加1%,婴儿死亡率就降低2.23%;人均GNP没增加1%,婴儿死

亡率就降低0.0056%。

ii.查表得到T(61)=1.999624,计算得到的解释变量FLR前面的系数的T值的绝

对值10.63远大于1.9996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FLR前面的系数不为零;

同理,计算得到的解释变量PGNP前面的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2.8187大于1.9996,

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PGNP前面的系数不为零;同理,计算得到的常

数的T值的绝对值22.74远大于1.9996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常数不能为零。

iii.查表的F(0.05,2,61)=3.1478,计算得到的F值为73.8325远大于3.1478,拒绝原假设,F检验通过。

iv.模拟的多元线性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077,不是十分理想。

4)做CM与FLR、PGNP、TFR的回归模型

在本次试验中将CM设为被解释变量,FLR、PGNP、TFR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如图)

CM=—1.768029*FLR—0.005511*PGNP+12.86864*TFR+168.3067

T -7.1287 -2.9343 3.0709 5.1170

P 0.0000 0.0047 0.0032 0.0000

R^2 0.747372

F 59.16767

实验结果:

i.妇女识字率每增加1%,婴儿死亡率就降低1.768%;人均GNP没增加1%,婴儿死

亡率就降低0.0055%;总出生率每增加1%,婴儿死亡率就增加12.869%。

ii.查表得到T(60)=2.000298,计算得到的解释变量FLR前面的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7.1287大于2.000298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FLR前面的系数不为零;

同理,计算得到的解释变量PGNP前面的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2.9343大于2.000298,

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PGNP前面的系数不为零;同理,计算得到的解

释变量TFR前面的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3.0709大于2.000298,说明可以拒绝原假

设,解释变量TFR前面的系数不为零;同理,计算得到的常数的T值的绝对值5.1170

大于2.000298说明可以拒绝原假设,常数不能为零。

iii.查表的F(0.05,3,60)=2.7581,计算得到的F值为59.16767远大于2.7581,拒绝原假设,F检验通过

iv.模拟的多元线性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474。

5)方差分析

通过excel可以做的CM与FLR、PGNP、TFR的模型的方差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发现:FLR(妇女识字率率)、P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TFR(总生育率)是联合不显著的;当然在不考虑多重共线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上述结果是正确的。

5、实验总结

实验从一个变量模型到多元回归模型,解释变量多少的界定标准主要来自于校正

判定系数R^2是否随着解释变量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增大,同时考虑校正后的模型

是否通过了统计检验,特别是F统计检验,当F值逐渐增大时,拒绝零假设的理

由就越是充分;实验最后得到的最理想的模型为模型三,得到的判定系数约为

0.75,说明本实验还有继续增加解释变量的空间,当然实验选定的三个解释变量

已经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可以说妇女识字率(FLR)、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PGNP)和总生育率(TFR)就是决定婴儿死亡率(CM)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模拟量输入通道包括、。 2、为了将A/D转换器中的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漂移电压降低,常采用 技术。 3、克服键抖动常采用的措施、。 4、总线收发器的作用。 5、最基本的平均滤波程序是,改进型 有、、。 6、多斜式积分器有,其优点是,还有一种是,其作用是。 7、在通用计算机上添加几种带共性的基本仪器硬件模块,通过软件来组合成各种功能的仪器或系统的仪器称为 或。 8、ADC0809,假定REF+=+5V,VREF-接地,则模拟输入为1V时,转换成的数字量为,若REF+=+2.5V,VREF-接地则模拟输入为1V时,转换成的数字量为 9、数字存储示波器可预置四种触发方 式、、、。 10、智能仪器自检方式有三种、、。 二、简答(每题5分共35分) 1、简述自由轴法测量原理。 2、系统误差的处理方法。 3、简述三线挂钩过程及作用。 4、智能仪器的设计要点。 5、若示波器屏幕的坐标刻度为8×10div,采用10位A/D,2K 存储器,则该示波器的垂直与水平分辨率各为多少?

6、简述线路反转法原理。 7、简述D/A双极性输出电路原理 三、综合 1、(20分)在一自动控制系统中,有温度、压力、流量三个待测量,试设计一测量电路,要求使用8位A/D,4位LED及相关逻辑电路。 (1)画出硬件连接图 (2)写出器件型号(CPU、A/D) (3)根据连接图,写出三通道的地址。 (4)简述测量过程。 2、(20分)下图为某一通用计数器框图 (1) 要测量10Hz的信号,试计算应选用的时标及闸门时间。 (2) 简述测量过程 (3) 其最大计数误差是多少? (4)为减小误差,应采用什么方法?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因中值滤波满足比例不变性,所以是线性的滤波器。() 2. 基准电压Vr 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零位误差、增益误差的校正效果。() 3. 测量获得一组离散数据建立近似校正模型,非线性校正精度与离散数据精度无关,仅与建模方法有关。()

三羧酸循环过程

三羧酸循环过程 乙酰-CoA进入由一连串反应构成的循环体系,被氧化生成H?O和CO?。由于这个循环反应开始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oxaloaceticacid)缩合生成的含有三 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称之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citratecycle)。在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是关键步骤,草酰乙酸的供应有利于循环顺利进行。其详细过程如下:1、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酰CoA具有硫酯键,乙酰基有足够能量与草酰乙酸的羧基进行醛醇型缩合。首先柠檬酸合酶的组氨酸残基作为碱基与乙酰-CoA作用,使乙酰-CoA的甲基上失去一个h+,生成的碳阴离子对草酰乙酸的羰基碳进行亲核攻击,生成柠檬酰-CoA中间体,然后高能硫酯键水解放出游离的柠檬酸,使反应不可逆地向右进行。该反应由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synthase)催化,是很强的放能反应。由草酰乙酸和乙酰-CoA 合成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调节点,柠檬酸合成酶是一个变构酶,ATP是柠檬酸合成酶的变构抑制剂,此外,α-酮戊二酸、NADH能变构抑制其活性,长链脂酰-CoA也可抑制它的活性,AMP可对抗ATP的抑制而起激活作用。2、异柠檬酸形成柠檬酸的叔醇基不易氧化,转变成异柠檬酸而使叔醇变成仲醇,就易于氧化,此反应由顺乌头酸酶催化,为一 可逆反应。3、第一次氧化脱羧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异柠檬酸的仲醇氧化成羰基,生成草酰琥珀酸(oxalosuccinicacid)的中间产物,后者在同一酶表面,快速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NADH和CO2,此反应为β-氧化脱羧,此酶需要镁离子作为激活剂。此反应是不可逆的,是三羧酸循环中的限速步骤,ADP是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激活剂,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剂。4、第二次氧化脱羧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NADH·H+和CO?,反应过程完全类似于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氧化脱羧,属于α?氧化脱羧,氧化产生的能量中一部分储存于琥珀酰coa的高能硫酯键中。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也由三个酶(α-酮戊二酸脱羧酶、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和五个辅酶(tpp、硫辛酸、hscoa、NAD+、FAD)组成。此反应也是不可逆的。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受ATP、GTP、NADH和琥珀酰-CoA抑制,但其不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控。5、底物磷酸化生成ATP 在琥珀酸硫激酶(succinatethiokinase)的作用下,琥珀酰-CoA的硫酯键水解,释放的自由能用于合成gtp,在细菌 和高等生物可直接生成ATP,在哺乳动物中,先生成GTP,再生成ATP,此时,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和辅酶A。6、琥珀酸脱氢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催化琥珀酸氧化成为延胡索酸。该酶结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而其他三羧酸循环的酶则都是存在线粒体基质中的,这酶含有铁硫中心和共价结合的fad,来自琥珀酸的电子通过fad和铁硫中心,然后进入电子传递链到O?,丙二酸是琥珀酸的类似物,是琥珀酸脱氢酶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物,所以可以阻断三羧酸循环。7、延胡索酸的水化延胡索酸酶仅对延胡索

排序算法比较实验报告

信息学部算法分析 上机报告 学号0901******** 姓名陈龙 指导老师秦明 时间2011.11.1~11.23

一.上机实验题目 实验1 比较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区别。 实验2 利用贪心算法对背包问题进行求解。 二.算法设计思路 归并排序: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重复步骤直到某一指针达到序列尾,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 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快速排序: 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0,J=N-1;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key,即key=A[0];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J-1),找到第一个小于key的值A[J],并与key交换;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I+1),找到第一个大于key的A[I],与key交换;重复第3、4、5步,直到I=J;(3,4步是在程序中没找到时候j=j-1,i=i+1,直至找到为止。找到并交换的时候i,j指针位置不变。另外当i=j这过程一定正好是i+或j-完成的最后另循环结束。) 背包问题: 用子问题定义状态:即f[i][v]表示前i件物品恰放入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则其状态转移方程便是:f[i][v]=max{f[i-1][v],f[i-1][v-c[i]]+w[i]} 。可以压缩空间,f[v]=max{f[v],f[v-c[i]]+w[i]}

三. 源程序 归并排序 #include #include # define N 50 int b[N],a[N]; int n,i; void Merge (int low, int mid,int high) //合并 { int i; int l=low,h=mid+1,k=l; while ((l<=mid) && (h<=high)) //部分合并 { if (a[l]<=a[h]) b[k++]=a[l++]; else b[k++]=a[h++]; } if(l>mid) while (h<=high) b[k++]=a[h++]; //转储剩余部分 else while(l<=mid) b[k++]=a[l++]; for (i=0;i<=high;i++) //将b数组转储到a a[i]=b[i]; } int Merge2 (int l,int h) //分类 { for (i=0;i

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doc

《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专业 说明:实验课时数为8节课,可从以下实验中自行选取8学时进行实验 实验一模拟信号调理实验(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运算放大器和电阻电容构成的有源波器。 2. 掌握有源滤波器的调试。 二、实验学时 课内:2学时课外:2学时 三、预习要求 1. 预习有源低通、高通和带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2. 已知上限截止频率fH=480Hz,电容C=0.01uF,试计算图1所示电路形式的巴特沃斯二阶低通滤波器的电阻参数,运放采用OP-07。 3. 将图2中的电容C改为0.033uF,此时图2所示高通滤波器的下限截止频率fL=?。 四、实验原理及参考电路 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中输入信号往往包含有一些不需要的信号成份,必须设法将它衰减到足够小的程度,或者把有用信号挑选出来。为此,可采用滤波器。 考虑到高于二阶的滤波器都可以由一阶和二阶有源滤波器构成,下面重点研究二阶有源滤波器。 1.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电路如图1所示。可以证明其幅频响应表达式为 图1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图2 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式中: 上限截止频率 当Q=0.707时,这种滤波器称为巴特沃斯滤波器。 2. 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如果将图1中的R和C的位置互换,则可得二阶高通滤波器电路,如图2所示。令 和 可得其幅频响应表达式为

其下限截止频率 五、实验内容 1. 已知截止频率fH=200Hz,试选择和计算图1所示电路形式的巴特沃斯二阶低通滤波器的参数。运算放大器用OP-07。 2. 按图1接线,测试二阶低通滤波器的幅频响应。测试结果记入表1中。 表1 Vi=0.1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 3. 按图2接线,测试二阶高通滤波器的幅频响应。测试结果记入表2中。 表2 Vi=0.1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 4. 将图2中的电容C改为0.033uF,同时将1的输出与图2的输入端相连,测试它们串联起来的幅频响应。测试结果记入表3中。 表3 Vi=0.1V(有效值)的正弦信号 六、实验报告要求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的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 的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的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 n do key←A[i] //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 sorted 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 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比A[0] 小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的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和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和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和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的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 low, high) A[0]←A[low] //用数组的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智能仪器综合设计实验指导

智能仪器综合设计实验指导 一、实验的目的 《智能仪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的目的是把教材、课堂教学以及相关课程知识和技术综合运用,以达到巩固消化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及整机系统开发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开发产品和科研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根据课堂学习的仪器总体结构设计方法和构思,自行选题。 2.根据选题要求和储备的元器件,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 3.应用开发工具对系统进行调试。 三、设计过程 在智能仪器的开发和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准则及要求,其次制定系统方案,最后是方案的具体实施。设计准则及要求,就是使设计的智能仪器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设计,使其具有较完善的操作性能,同时要求智能仪器可靠、安全、实用、性能价格比高。制定系统方案,是根据设计的任务要求提出几种设想、规划,并且加以比较推敲,选择一种认为是可行、较好的方案作为初步方案,然后对系统的指导思想、技术原则、技术指标、可靠性、性价比进行方案评估,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系统的设计方案。方案实施需要对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部分进行调试,在各部分通过之后,在进行统调,从而完成智能仪器的实际。下面就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案实施过程的一些主要步骤加以说明。 1. 确定系统规模大小。系统总体方案确定之后,则首先要预估系统软、硬件规模的大小,硬件核心部件选型,容量,对外的I/O数,通道数,模块数等。 2. 软、硬件权衡分配。在既定的总体规模中再进一步权衡。哪些模块用硬件完成,哪些可以用软件完成,合理调整好硬、软件搭配。原则上讲,硬件功能软件也可以完成,反之亦然。但在不同场合,软、硬件将各有特长,要是系统达到较高的性价比,必须使系统有恰当的软、硬件比例。一般地讲,硬件速度快,但应变灵活性小,扩展功能要另添部件;而软件处理速度慢,但变更灵活性大,添加功能只要对软件作适当修改即可。至于价格,硬件是需较大投资,软件相对小些。软件和硬件在逻辑功能上是等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其软、硬件功能分配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配要根据系统的要求而定。提高硬件功能的比例可以提高速度,减少所需的存储容量,有利于监测和控

单片机课程设计-智能仪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应用—智能仪器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姓名:高红斌 日期:2013年12月1日 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应用—智能仪器 一、设计要求及目的 本实验通过一个单通道通用型智能仪器的软硬件系统设计,将这学期学过的单片机原理加以综合运用,以此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要领,本次试验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一路电压信号输入和两路报警开关量输出控制功能,其中信号电压范围0—5VDC,AD采样分辨率8bit,数码管显示信息为:以为参数字符和三位十进制采样值,控制参数有两个,即下限报警值L和上线报警值H,当采样值大于H时,高位报警继电器接通(用LED 状态灯D1亮表示);当采样值小于L时,下位报警继电器接通(用D2表示);当采样值介于L和H之间时,两路报警器功能均被解除(D1和D2均熄灭表示) 二、实验环境

微型计算机一台,proteus软件,keilC编译器。 三、元器件列表, 图表 1 四、实验原理 本实验选用了一只六联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器,按照动态显示原理接线,其中段码通过锁存器74LS245驱动后接于P0口,位码则有反相器74LS04驱动后接于。A/D转换器采用逐次逼近方式的芯片ADC0809,其并行数据输出端直接连接于P2口,4个控制端CLOCK,START,EOC,和OE分别接于,采用查询法等待转换

结束,转换时钟利用定时器中断产生。四个面板按键通过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与单片机接口,其移位时终端与单片机的TXD引脚相连,串行数据端(1和2脚)与单片机的RXD引脚相连,串口输出功能采用汇编语言与C51语言混合编程实现。 软件系统采用一个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的程序,模块之间相互依赖,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程序有主要的两个功能模块组成——控制模块和菜单模块。这两个模块能够同时运行。这里,“同时”的意思是指用户进行菜单操作的时候,程序还能采集数据并进行控制。 图表 2 软件系统结构组成 “控制”和“菜单”这两个主要的模块都是建立在其他小模块的基础上的,比如控制模块建立在A/D转换和LED 显示的基础

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

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智能仪器》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实验时间 同组同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4年4月 实验一多路巡回数据数据采集系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模/数(A/D)转换的工作原理。 2.掌握芯片ADC0809与微控制器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3.掌握芯片ADC0809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实验用到的模块有“SMP-201 8051模块”、“SMP-204 译码模块”、“SMP-101 8位A/D模块”、“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 2.短的20P、40P数据线各一根。 3.长的一号导线3根,转接线一根。 三、实验原理 ADC0809芯片是一种8位采用逐次逼近式工作的转换器件。它带有8路模拟开关,可进行8路模/数转换,通过内部3-8译码电路进行选通。 启动ADC0809的工作过程:先送信道号地址到A、B、C三端,由ALE信号锁存信道号地址,选中的信道的模拟量送到A/D转换器,执行语句 MOVX @DPTR,A产生写信号,启动A/D转换。当A/D转换结束时,ADC0809的EOC端将上升为高电平,执行语句MOVX A,@DPTR产生读信号,使OE有效,打开锁存器三态门,8位数据就读到CPU中,A/D转换结果送显示单元。编程时可以把EOC信号作为中断请求信号,对它进行测试,用中断请求或查询法读取转换结果。实验原理参考图1-1。 图1-1 多路巡回数据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原理图 本实验中ADC0809的8位模拟开关译码地址为: IN0= 8800H IN1= 8801H

IN2= 8802H IN3= 8803H IN4= 8804H IN5= 8805H IN6= 8806H IN7= 8807H 四、实验内容步骤 1.将“SMP-201 8051模块”和“SMP-204 译码模块”分别插放到“SMP-2 主控制器单元”挂箱的CPU模块接口和译码模块接口上,将“SMP-101 8位并行AD模块”插放到“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A/D转换模块接口上,将“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插放到“SMP-4键盘与显示单元”的显示模块接口上。 2.用20p的数据线将“SMP-2 控制器单元”挂箱的J7和“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J1相连,用40P的数据线将“SMP-2 控制器单元”挂箱的J8和“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J2相连,再用一号导线将“SMP-201 8051模块”上的、分别和“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的DATA、CLK相连,“SMP-201 8051模块”上的和“SMP-101 8位并行A/D模块”的/0809INT相连。 3.用短路帽端接“SMP-204 译码模块”的J1的2、3端,J2的2、3端,J3的1、2端,用短路帽短接“SMP-101 8位并行AD转换模块”中的J1的2、3端。 4.将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调节旁边的“调节电位器”,使其幅度为零)接入到“SMP-101 8位AD转换模块”的CH0; 5.安装好仿真器,用串行数据通信线连接计算机与仿真器,把仿真头插到“SMP-201 8051模块”的单片机插座中; 6.检查上述模块及接线无误后,打开电源开关,打开仿真器电源; 7.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选择仿真器型号、仿真头型号、CPU类型;选择计算机通信端口,测试串行口。 8.打开文件夹“实验程序”下的“8051程序”中的“0809显示.c”源程序,运行程序,通过调节电位器改变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幅度0~5V(最大值为+5V),则显示的数值为模拟信号经CH0通道AD转换后所得数值(范围为00H~0FFH) 9.将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调节旁边的“调节电位器”,使其幅度为零)并联接入到“SMP-101 8位AD转换模块”的CH0—CH7,修改程序,进行标度变换使其显示值和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一致,编译无误后,使其分时按下述格式显示各路数据。格式为:A—,其中A为第几路通道,为所测电压值。 五、实验参考程序(见“实验程序”下的“8051程序”中的“0809显示.c”源程序 六、实验报告 1.画出程序流程图。 2.用c语言编制实验程序。 3.调试结果分析 实验二温度测量

智能仪器实验一示波器检验

不稳定的显示或黑屏转换成有意义的波形。示波器在开始采集数据时 来在触发点的左方画出波形,示波器在等待触发条件发生的同时连续地采集数据 发后,示波器连续地采集足够的数据以在触发点的右方画出波形。 1 .信源: 触发可从多种信源得到:输入通道,市电,外部触发。 1 )输入通道:最常用,可任选.被选中作为触发信源的通道 ,无论其输入是否被显示 实验一示波器的校准及主要性能指标的检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LDS2.610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出厂设置内容。 2、掌握LDS2.610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原理说明 数字示波器是数据采集,A/D 转换,软件编程等一系列的技术制造出来的高性能示波器。 数字示波器一般支持多级菜单, 能提供给用户多种选择, 多种分析功能。还有一些示波器可 以提供存储,实现对波形的保存和处理。 数字存储示波器 DSO ,Digital Storage Oscilloscope :将信号数字化后再建波形,具有记 忆、存储被观测信号的功能,可以用来观测和比较单次过程和非周期现象、 低频和慢速信号, 以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测到的信号。 模拟示波器的带宽是一个固定的值, 而数字示波器的带宽有模拟带宽和数字实时带宽两 种。数字示波器对重复信号采用顺序采样或随机采样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带宽为示波器的数 字实时带宽,数字实时带宽与最高数字化频率和波形重建技术因子 K 相关(数字实时带宽 最高数字化速率/K ), 一般并不作为一项指标直接给出。从两种带宽的定义可以看出,模拟 带宽只适合重复周期信号的测量,而数字实时带宽则同时适合重复信号和单次信号的测量。 厂家声称示波器的带宽能达到多少兆, 实际上指的是模拟带宽, 数字实时带宽是要低于这个 值的。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数字示波器凭借数字技术和软件大大扩展了工作能力, 早期产品 的取样率低、存在较大死区时间、屏幕刷新率低等不足得到较大改善, 以前难以观察的调制 信号、通讯眼图、视频信号等复合信号越来越容易观察。 数字示波器可以对数据进行运算和 分析,特别适合于捕获复杂动态信号中产生的全部细节和异常现象, 因而在科学研究、工业 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基本概念: 触发:触发决定了示波器何时开始采集数据和显示波形 ,一旦触发被正确设定.它可以把 ,先收集足够的数据用 ?当检测到触

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一】需求分析 课程题目是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一共要设计八种排序算法。这八种算法共包括:堆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折半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 为了运行时的方便,将八种排序方法进行编号,其中1为堆排序,2为归并排序,3为希尔排序,4为冒泡排序,5为快速排序,6为基数排序,7为折半插入排序8为直接插入排序。 【二】概要设计 1.堆排序 ⑴算法思想:堆排序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每个待排序的记录仅占有一个存储空间。将序列所存储的元素A[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元素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元素。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 for(j=2*i+1; j<=m; j=j*2+1) { if(j=su[j]) break; su[i]=su[j]; i=j; } su[i]=temp; } void dpx() //堆排序 { int i,temp; cout<<"排序之前的数组为:"<=0; i--) { head(i,N); } for(i=N-1; i>0; i--) {

temp=su[i]; su[i]=su[0]; su[0]=temp; head(0,i-1); } cout<<"排序之后的数组为:"<

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是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实验课程。该课程与本科生的许多专业课(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海洋自动观测技术)有着较强的联系。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课是通过实验手段,使学生获得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分两个层次进行: (1)验证性实验。它主要是以单个传感器和基本测量电路为主。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电路,仪器设备和较详细的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来验证传感器的有关理论,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内容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电路,拟定出测试方案,搭建基本测量系统,最后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 6 -

2.设计思路: 在内容安排上,除安排常用传感器实验外,还要把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贯穿于每个 实验内容中。因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是检测技术及海洋智能仪器实验教 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验所使用的传感器的选用方面,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具体实施时,重点放在使用 方法和功能上。对内部结构和原理不去详细分析。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 (2) 掌握基本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原理 (3) 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分类,来源,误差处理方法 (4) 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和初步设计 本课程的内容编排顺序为:(1)箔式应变片性能—应变电桥;(2)移相器及相敏检 波器实验;(3)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偶;(4)P-N结温度传感器;(5)热敏式温度传感 器测温实验;(6)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位移、振幅测量;(7)霍尔传感器;(8)电涡流 式传感器的静态标定;(9)扩散硅压力传感器;(10)电容式传感器特性;(11)光纤传感 器位移测量、转速测量;(12)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13)数据采集处理。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后置课程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海洋自动观测技术。 二、课程目标 学习和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的使用方法。 掌握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箔式应变片、电感传感器、电容 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热电偶、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磁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特点、 - 6 -

智能仪器课程设计

测控系统课程设计指导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检测与控制实验中心万文略、彭小峰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杨泽林、杨继森、庄秋慧 课程设计目的 测控系统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智能仪器理论和实验课后安排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2周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仪器设计的一般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功能较为完整的仪器。并写出设计研究报告。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上获得智能仪器设计的经验,掌握仪器设计的步骤、过程和方法。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智能仪器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题目:基于PN结传感器的温度测量仪设计 智能仪器的组成一般包括: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CPU及外围电路、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电路(键盘、显示)、数据记录、转储(保存、打印)等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CPU及其外围电路,AD转换电路,键盘和显示电路。本文对其中关键部分做简单介绍,以使学生能更容易地进行课程设计。 1.半导体二极管的温度特性 选择1N4007整流二极管,其正向偏置工作时PN结上的结电压满足 (式1-1) α,γ是由PN结参数决定的常数 Ugo:硅半导体在OK温度时禁带宽度与电子电荷q的比值。 由式1-1可以看出,PN结具有负的温度系数特性。 据文献记载,当温度变化一度时,结电压变化2mv左右。由式1-1可知,温度变化曲线为指数型非线性变化。其正向偏置电流应保持恒定。 2.放大电路设计 (1)选择放大器 PN结的结电压变化是一个微弱信号,结电压在温度每变化1度时大约变化2mv左右,所以需要进行放大后才能被后续电路处理。选择合适的集成运放来设计放大电路,选择运放时应考虑运放的温度系数,共模抑制比,输入失调电压,带宽等。 可供选择的运算放大器有OP07、LM324等。

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 实验名称:几种排序算法的平均性能比较(验证型实验) 实验目标: (1)几种排序算法在平均情况下哪一个更快。 (2)加深对时间复杂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任务: (1)实现几种排序算法(selectionsort, insertionsort,bottomupsort,quicksort, 堆排序)。对于快速分类,SPLIT中的划分元素采用三者A(low),A(high),A((low+high)/2)中其值居中者。(2)随机产生20组数据(比如n=5000i,1≤i≤20)。数据均属于范围(0,105)内的整数。对于同一组数据,运行以上几种排序算法,并记录各自的运行时间(以毫秒为单位)。(3)根据实验数据及其结果来比较这几种分类算法的平均时间和比较次数,并得出结论。 实验设备及环境: PC;C/C++等编程语言。 实验主要步骤: (1)明确实验目标和具体任务; (2)理解实验所涉及的几个分类算法; (3)编写程序实现上述分类算法; (4)设计实验数据并运行程序、记录运行的结果; (5)根据实验数据及其结果得出结论; (6)实验后的心得体会。 一:问题分析(包括问题描述、建模、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程序实现的技巧等):1:随机生成n个0到100000的随机数用来排序的算法如下. for(int n=1000;n<20000;n+=1000) { int a[]=new int[n]; for(int i=0;i

智能仪器试题及答案解析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 因中值滤波满足比例不变性,所以是线性的滤波器。() 2. 基准电压Vr 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零位误差、增益误差的校正效果。() 3. 测量获得一组离散数据建立近似校正模型,非线性校正精度与离散数据精度无关,仅与建模方法有关。() 4. RS232 通信采用的是TTL电平,因此它的传输距离比485 短。() 5. USB协议为设备定义了2种供电模式:自供电和总线供电。在自供电模式下,USB设备不需要任何外接电源设备。() 6. LCD显示器有静态驱动和叠加驱动两种驱动方式,这两种驱动方式可在使用时随时改变。() 7. 智能仪器中的噪声与干扰是因果关系,噪声是干扰之因,干扰是噪声之果。( ) 8. 软件开发过程的三个典型阶段是定义、开发和测试。() 9. RAM 测试方法中,谷值检测法无法检测“粘连”及“连桥”故障。()

10.曲线拟合要求y=f(x )的曲线通过所有离散点(x i ,y i )。() 二、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1 )~(4 )各部分的组成为:( ) A. 放大器、A/D 转换器、D/A 转换器、计算机 B. 多路开关、放大器、A/D 转换器、计算机 C. 多路开关、放大器、D/A 转换器、计算机 D. 放大器、多路开关、A/D 转换器、D/A 转换器 2. 仪器采集数据中存在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基本数据处理顺序是:( ) A. 系统误差消除→数字滤波→标度变换 B. 数字滤波→系统误差消除→标度变换 C. 标度变换→系统误差消除→数字滤波 D. 数字滤波→标度变换→系统误差消除

智能仪器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一、LabVIEW 编程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LabVIEW 图形编程环境。 2、 熟悉前面板、方框图、快速和下拉菜单、选项板、VI 和帮助文档。 二、实验内容 构建一个如图1所示的虚拟温度测量仪 图1 虚拟温度测量仪 本例模拟常用的温度传感器——AD590,AD59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将温度数据 线形变换为电流信号,其转换公式为: I k temp =? 其中I 为电流,temp 为温度,k 为温度系数。整个温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如下:AD590 将温度数据转换为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变为数字信号,由虚拟温度测量仪显示电流数据,计算出温度数据并显示出来。 为了设计方便,用一个随机数据代替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流数据,同时假设 1/k A K μ= 假定AD590的线形温度范围为0℃~100℃,即273.1K~373.1K 。 三、实验步骤 1、 在前面板和框图上创建、选择、删除、移动对象。 2、 单步调试代码、插入探针在程序执行时观察数据,加亮执行观察代码执行。 3、 完成实验要求的虚拟温度计的设计。 四、实验结果(包括前面板,后面板) 五、实验调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LabVIEW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顺序结构。 2、学会在LabVIEW中使用定时函数。 3、了解移位寄存器的使用。 4、熟悉公式节点。 5、熟悉反馈节点。 二、实验内容 在掌握以上labview程序结构的基础上,编程完成以下实例: 1、while loop.vi:while循环 2、feedback.vi:反馈节点的使用 3、fomular node.vi:公式节点的使用 4、register.vi,移位寄存器的使用 5、布尔case.vi:case结构,(0,1)结构 三、实验步骤 1、熟悉编写虚拟子程序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2、熟悉教学软件中给出的应用实例。 3、编程调试实现实验内容中规定的5个实例,实例的Front panel 和Block Diagram都在附录中给出。 四、实验结果(包括前面板,后面板) 1:while loop.vi 2:顺序结构.vi 3:feedback.vi 4:fomular node.vi 5:register.vi 6:布尔case.vi 五、实验调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报告-(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报告 一、需求分析 问题描述:在教科书中,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结果只给出了算法执行时间的阶,或大概执行时间。试通过随机数据比较各算法的关键字比较次数和关键字移动次数,以取得直观感受。 基本要求: (l )对以下 6 种常用的内部排序算法进行比较:起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 (2 )待排序表的表长不小于100000 ;其中的数据要用伪随机数程序产生;至少要用 5 组不同的输入数据作比较;比较的指标为有关键字参加的比较次数和关键字的移动次数(关键字交换计为 3 次移动)。 ( 3 )最后要对结果作简单分析,包括对各组数据得出结果波动大小的解释。数据测试:二.概要设计 1. 程序所需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 typedef int BOOL; typedef struct StudentData { } Data; typedef struct LinkList { Data Record[MAXSIZE]; int num; // 存放关键字 int Length; // 数组长度// 用数组存放所有的随机数 // 说明BOOL 是int 的别名 } LinkList int RandArray[MAXSIZE]; // 定义长度为MAXSIZE 的随机数组 void RandomNum() // 随机生成函数

void InitLinkList(LinkList* L) // 初始化链表 // 比较所有排序 2 . 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 BOOL LT(int i, int j,int* CmpNum) // 比较 i 和 j 的大小 void Display(LinkList* L) // 显示输出函数 void ShellSort(LinkList* L, int dlta[], int t,int* CmpNum, int* ChgNum) void QuickSort (LinkList* L, // 快速排序 void HeapSort (LinkList* L, // 堆排序 void BubbleSort(LinkList* L, // 冒泡排序 void SelSort(LinkList* L, // 选择排序 int* CmpNum, int* ChgNum) int* CmpNum, int* ChgNum) int* CmpNum, int* ChgNum) * CmpNum, int* ChgNum) void Compare(LinkList* L,int* CmpNum, int* ChgNum) // 希尔排序

快速排序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快速排序算法 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姓名班级学号:钱煜中 142501 14250120 实验时间:2016.12.2

快速排序原理 一、实验原理: 快速排序算法quick sort主要是利用分治递归的思想进行排序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首先从待排序的原始序列a[p,…,r]中选取一个元素a[q]作为分界点(pivot),然后将序列分为两个子序列,左边子序列a[p,…,q-1]元素的值都小于分界点m,右边子序列a[q+1,…,r]元素值都大于分界点的值,此时得到的序列命名为a’,而a[q]应该处于其排好序后的正确位置。然后利用递归的思想,对左右两个子序列a[p,…,q-1]和a[q+1,…,r]再分别进行排序,直到子序列的长度为1结束,序列有序。 其中,选取a中的基准分界点的方式有多种,或者选择序列的首元素a[p],或者选择序列的尾元素a[r],或者选择序列中间位置的元素a[(p+r)/2],或者取这三个元素按照大小排序后的中间值。 例子: a = [38, 81, 22,48,13,69, 93, 14, 45, 58, 79, 72],取[(left+right)/2]处的元素作为分界点(pivot)的值。具体第一次分区过程如下:

因此,第一次分区,以69为分界点,结果为: a’= [14, 58, 22, 48, 13, 38, 45, 69, 93, 81, 79, 72]。 二、实验代码 #include int fast_sort(int *a,int i,int j,int *p,int **b) { int k,temp,f,g; g=*p; g=(12*g)-12; //intf("成功进入快速排序 g=%d\n",g); k=i; i++;

智能仪器实验指导书

《智能仪器》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实验时间 同组同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4年4月 实验一多路巡回数据数据采集系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模/数(A/D)转换的工作原理。 2.掌握芯片ADC0809与微控制器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3.掌握芯片ADC0809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实验用到的模块有“SMP-201 8051模块”、“SMP-204 译码模块”、“SMP-101 8位A/D模块”、“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 2.短的20P、40P数据线各一根。 3.长的一号导线3根,转接线一根。 三、实验原理 ADC0809芯片是一种8位采用逐次逼近式工作的转换器件。它带有8路模拟开关,可进行8路模/数转换,通过内部3-8译码电路进行选通。 启动ADC0809的工作过程:先送信道号地址到A、B、C三端,由ALE信号锁存信道号地址,选中的信道的模拟量送到A/D转换器,执行语句MOVX @DPTR,A产生写信号,启动A/D转换。当A/D转换结束时,ADC0809的EOC端将上升为高电平,执行语句MOVX A,@DPTR产生读信号,使OE有效,打开锁存器三态门,8位数据就读到CPU中,A/D转换结果送显示单元。编程时可以把EOC信号作为中断请求信号,对它进行测试,用中断请求或查询法读取转换结果。实验原理参考图1-1。 图1-1 多路巡回数据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原理图 本实验中ADC0809的8位模拟开关译码地址为: IN0= 8800H IN1= 8801H IN2= 8802H IN3= 8803H IN4= 8804H IN5= 8805H

IN6= 8806H IN7= 8807H 四、实验内容步骤 1.将“SMP-201 8051模块”和“SMP-204 译码模块”分别插放到“SMP-2 主控制器单元”挂箱的CPU模块接口和译码模块接口上,将“SMP-101 8位并行AD模块”插放到“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A/D转换模块接口上,将“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插放到“SMP-4键盘与显示单元”的显示模块接口上。 2.用20p的数据线将“SMP-2 控制器单元”挂箱的J7和“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J1相连,用40P的数据线将“SMP-2 控制器单元”挂箱的J8和“SMP-1 信号转换单元”挂箱的J2相连,再用一号导线将“SMP-201 8051模块”上的P1.0、P1.1分别和“SMP-401 静态显示模块”的DATA、CLK相连,“SMP-201 8051模块”上的P1.2和“SMP-101 8位并行A/D 模块”的/0809INT相连。 3.用短路帽端接“SMP-204 译码模块”的J1的2、3端,J2的2、3端,J3的1、2端,用短路帽短接“SMP-101 8位并行AD转换模块”中的J1的2、3端。 4.将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调节旁边的“调节电位器”,使其幅度为零)接入到“SMP-101 8位AD转换模块”的CH0; 5.安装好仿真器,用串行数据通信线连接计算机与仿真器,把仿真头插到“SMP-201 8051模块”的单片机插座中; 6.检查上述模块及接线无误后,打开电源开关,打开仿真器电源; 7.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选择仿真器型号、仿真头型号、CPU类型;选择计算机通信端口,测试串行口。 8.打开文件夹“实验程序”下的“8051程序”中的“0809显示.c”源程序,运行程序,通过调节电位器改变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幅度0~5V(最大值为+5V),则显示的数值为模拟信号经CH0通道AD转换后所得数值(范围为00H~0FFH) 9.将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调节旁边的“调节电位器”,使其幅度为零)并联接入到“SMP-101 8位AD转换模块”的CH0—CH7,修改程序,进行标度变换使其显示值和实验屏上的0-30V直流稳压电源一致,编译无误后,使其分时按下述格式显示各路数据。格式为:A—BB.C ,其中A为第几路通道,BB.C为所测电压值。 五、实验参考程序(见“实验程序”下的“8051程序”中的“0809显示.c”源程序 六、实验报告 1.画出程序流程图。 2.用c语言编制实验程序。 3.调试结果分析 实验二温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了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基本原理、性能;掌握测温方法以及数据采集和线性标度变换程序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仪器 智能调节仪、PT100、AD590、温度源、温度传感器模块,传感器实验箱(一);“SMP-2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