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模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模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模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模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人们对其毁誉参半。撤点并校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但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错在于其导致教育不公凸显、教育责任转嫁、学生发展受损、教育资源浪费、乡土文化断裂等问题。对这些错误认真反思并进行理性纠正,是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

进入新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这类学校的存在与教育领域倡导的均衡发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对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的布局进行调整显得十分必要。20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上学难、辍学率回升、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

马克思指出: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①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倍加关注。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提升了办学效益,可以为农民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种教育效益的提高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失学。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远远超过免收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农村贫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当政府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启动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关系的重新平衡,确保教育公平。②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补偿措施,农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灭。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的均等。一般来说,人们把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的教育不公

凸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起点均等上。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明显的效率价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节约办学资源,虽然其中也提到质量和公平,但这是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的。所以,许多地区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中小学适龄人口的递减速度。由于盲目大规模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致使新一轮的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出现。

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不伤害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保证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理解政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同时,也提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等一些前提条件。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断章取义,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曲解化、简单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第二,进行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撤点并校时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了解,制定的规划不合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功利性。比如,有的地区确定学校布局只按照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由于地势崎岖有些在地图上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实际走起来可能要三五公里。为了解决因调整而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合理的布局规划尤其重要。第三,启动补偿机制。国家应该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方式对农村家庭进行经济补偿,改善其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上的不利处境。

二。

从普遍意义上说,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而义务教育满足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而被归属于纯公共产品领域。③为了保障人们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国家必须承担起对义务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国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大快人心。然而,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渐深入,许多农民发现刚刚卸下的担子又重新压在肩上,而且更重。由于合并后上学路途遥远,家长会选择陪读或者让学生住校,由此而付出的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和陪读产生的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了几年前所交的学杂费。同时,家长还为孩子的上学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不惜代价尽力维持,也有的家长由于不堪负重让孩子辍学。政府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进行撤点并校,而农村家庭为了孩子上学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本应由政府、国家承担的责任正悄然转嫁在农民身上。

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政府负有主要责任,撤点并校使农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在公平享受义务教育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需要建立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农民要比城市居民付出更多的义务教育成本,就会使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家庭生活更为窘迫,

处境更加不利。所以,为实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政府应该对农村家庭因撤点并校而付出的成本买单。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进行中必然有很多学校面临着整改、扩建,而要整改、扩建就需要有资金扶持。因此,设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非常必要。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无力承担,所以该项资金由中央财政拨款支付更能确保撤点并校工作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的撤点并校预算方案,管好、用好布局调整资金,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三。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在教育实践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以学生的权益为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生遭遇新的“上学难”问题,近年来频发的校车事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差,后勤保障措施跟不上,难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理能力较差,长时间的寄宿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小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使学生失去了情感上的寄托,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会对其心理形成巨大的挑战。虽然随着时日推移,学生的自理能力会逐渐增强,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如果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筹码换取办学效益的提高,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保证撤点并校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得到保护,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首先不是考虑经济效益,而是要考虑人的发展。不能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缩减教育经费的目的,把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农村学校,把布局调整目标错误地定位为在某一时间范围之内农村学校数目的减少量。使农村学生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布局调整的终极目标。

试行小班化教学策略。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历史上形成了分散办学的局面,进行“一刀切”式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不太合理。所以,可以探索建立“高集中低分散”的办学模式,保留小学低年级教学点,确保年龄较小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这些教学点要采取小班化教学策略。班级规模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班级规模越小,学生受到的关照度越大。④在农村学生受教育状况整体处于弱势、农村办学条件较差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也是一种对于农村孩子的补偿。

建立标准化寄宿学校。为确保寄宿制学校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生活服务,需要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应从软硬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来说,应该提高食堂、宿舍、水房、厕所、医疗室等生活设施的标准; 从软的方面讲,学校应该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尽量为学生打造温暖如家的学校生活氛围。同时,要注意丰富学生住校

生活,重视心理疏导,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失落、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

四。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办学效益就是提高学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然而,随着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撤并,人们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撤点并校带来的效益。对新合并的学校来说,由于原本的教育规模有限,相应的扩建措施又往往滞后,导致巨型班级的出现,而扩建校园需要的投资要远远超过正常的教学投资。对被撤掉的学校来讲,有些可移动的资源会相应纳进并入的学校,但在搬迁过程中会产生资源损耗,还有一些不可移动的资源只能丢弃,最为典型的是校园和校舍。学校被撤后,人去楼空,有的学校被废弃,一片凄凉; 有的学校成了饲养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的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会不会撤掉、自己会不会是合并后的校领导没有把握,所以在撤并学校之前大肆挥霍学校经费。如此种种,都与撤点并校之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南辕北辙。

由于长期形成的分散办学的局面导致多数学校的容纳能力有限,撤点并校必然要先建再撤,要建设就需要有经费。然而,政府关于撤点并校的资金不足,没有办法保证建成足够数量的标准学校。有些学校虽然建成了宿舍,但没有食堂、水房,成为“半拉子”寄宿学校。还有些学校规模本来较小,又无力扩充,但作为保留校只能硬着头皮接收生源,导致班额过大,学校难以承受。撤点并校的初衷是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农民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似乎除了上学路途更远,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善。面对此情此景,农民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的私立学校,导致许多农村学校趋于空巢,造成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浪费。

要避免农村撤点并校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撤点并校之前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克服撤并工作的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探索最适合当地农村的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确保调整后的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提升,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留住农村学生。其次,对被撤

掉的学校的资产合理确定归属,确保学校资产不被私人占用,保证教育资源用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上。最后,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对学校的财务运行进行严格监管,避免撤并学校之前各校争先恐后花钱的现象。同时,加强对撤点并校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合理统筹,防止腐败和浪费现象发生。

五。

杜威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应保证适当地传递一切社会文化

遗产。⑤农村中小学是乡村文化的存储地,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对广大村民来讲,它不光是传递知识的场所,也是村屯的文化中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学校的撤并,农村失去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导致乡村文化的断裂和乡村文明的失落,使原本就比较贫瘠的乡村文化更加荒漠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一所学校的价值,多数情况下,要等到惋惜地看着学校失去时,才能明白。”⑥学校的撤并带给村民的并不仅仅是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教育支出增加等问题,乡村文化的失落也会成为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农村学校代表着乡村文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撤点并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不能因学校的撤并导致乡村文化的断裂和荒芜。为了保证乡村文化的延续,首先要保证学校的服务半径不能过大,不能使正规的文化传递机构离村民过于遥远。其次,要合理利用原有校舍。可以利用闲置的校舍进行村民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生产能力、传播乡村文明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把农民纳入到教育体系内,可以弥补农民心中失去中小学文化中心的失落,可以继续发挥学校在乡村文明传播中的阵地作用,保证乡村文化的传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对此我们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可因噎废食。撤点并校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家长、学生等。对于政府来说,撤点并校可以节约经费、便于管理。对于家长来说,有可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必须为此付出更多教育成本,心理上要承受对于孩子的担心、对失去乡村文化中心的失落等。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以安全隐患、生活及心理上的挑战为代价。

所以,撤点并校工作应该考虑各种利益主体,不强制撤并,减少各方矛盾冲突,并且要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政府应从保障民生的角度出发,理性看待撤点并校之利弊,正确理解政策,合理执行政策。国家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益,是在保证每个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所以,布局调整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调整过程中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进行科学规划、坚持循序渐进、搞好后续管理等基本原则。面对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反思,剖析原因,并且要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127 页。

②赵晶: 《乡村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保障研究———以四川省 X 县

为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7 页。

③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13 页。

④Blatchford. P. The Class Size Debate: Is Small Better?

⑤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年,61页。

⑥崔多立: 《应重新评估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效———黑龙江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调查》,《教育探索》,20XX 年第 3 期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 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其次,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许多学校现在已经出现一人一班的现象;而有些地区却一个教师管理几个班级,不用说发展素质教育,恐怕完成教学任务都已经是个问题。 2.教育经费紧缺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镇的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址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因此,通过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工作正在改变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这一政策推行九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 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 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而教育又是多方面的,无处不在的,满足教育需求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志愿者参与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和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为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创造条件。 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研究谈一孔之见,以求共勉。 一、发挥成人校一校多功能作用,主动落实“学有所教”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尤其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自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适合终身教育建设要求,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与活动,坚持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同时推进;另一方面发挥中心校作用,指导村(企业)办学。

1.以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为抓手,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中等学历教育。 目前,我市在成人校接受中等学历教育的在籍生达537人。 小纪镇成人校与有关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联办的中专班,167人在读;武坚镇成人校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开办了机械应用技术中专班,192人在读;宜陵镇成人校坚持走以职养成之路,开办了焊接技术中专班,在校生总数达178人。 大专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 目前,各校利用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培养计划等,与各有关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及以上成人学历教育班,在籍生达645人,20个班。 培训对象多为镇、村、组及企业领导干部、种养殖大户、中青年党员骨干等,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园艺等专业。 武坚镇成人校开设了企业管理、园艺专业大专班,245人参加学习。 邵伯、樊川、大桥、小纪、丁沟等镇成人校与江都电大联办了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大专班。 小纪镇成人校利用学校网络(西南大学网络远程教育江都教师进修学校辅导站)组织开展成人大专、本科学习,在读学员47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上半年,通过成人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的达638人。 各镇成人校充分发挥农村自考辅导站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社

撤点并校调查问卷

关于撤点并校情况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队伍的成员。据我们所知,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已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现在我们想就这一情况对您进行一个访谈,您的帮忙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感谢您对我们活动的积极支持! 一、当地负责人员卷 1、本地在撤点并校中撤掉多少个原来的学校?合并成多少个? 2、撤点并校后对原来的校舍及师资资源,有没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指导应用? 3、对于合并后的中心学校,本地都投入了哪些建设?效果怎样? 4、对家庭住址距离中心学校很远的贫困学生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5、本地在撤点并校中采取的方式是? A 示范手段(即宣传动员方式如就撤点并校中的布局调整征求村民的意见) B 强制手段(未征求村民意见,强制撤并) C示范强制手段相结合(如,告诉村民,如果不撤并将不会派最好的老师到村学校任教,村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6、本地在实施撤点并校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村民不支持 B家长不理解 C教师怕下岗 D学校不配合 E学生担心上学路远 F其它 7、对于在当地实行撤点并校制度,您的看法是?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思路:1-4题,调查当地撤点并校的现状; 5题了解当地撤点并校所采取的方式是否科学,民主 6题调查本地在撤点并校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7题了解撤点并校在本地的整体实施效果及支持度,了解本地人的建议,以作

参考 二、中心学校教师和校行政领导卷 1、请问,您是该校原有的老师,还是撤点并校后,调过来的老师? 2、撤点并校后对原来的校舍及师资资源,当地是如何处理的? 3、学校以前和现在的硬件资源和师资情况相比,是否有所改善? 4、您觉得,撤点并校对您的教学是否有影响? 5、有无学生因撤校并校带来的家庭困难辍学或是未选择住宿? 6、对于本校的学生住宿情况,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开展与住宿生的 思想交流,了解住宿生的相关情况? 7、对家庭住址距离学校很远的贫困学生,当地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8、本地在撤点并校中采取的方式是? A 示范手段(即宣传动员方式如就撤点并校中的布局调整征求村民的意见) B 强制手段(未征求村民意见,强制撤并) C示范强制手段相结合(如,告诉村民,如果不撤并将不会派最好的老师到村学校任教,村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9、对于在本地实行撤点并校制度,您的看法是?有什么好建议呢? 思路:1-7题了解当地撤点并校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影响; 8题了解当地撤点并校所采取的方式是否科学,民主 9题了解撤点并校在本地的整体实施效果及支持度,了解本地人特别是老师这一知识分子的想法和建议,以作参考 三、家长卷 1、您孩子就读的学校距家距离有多远?交通方便吗? 2、您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和原来的学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3、撤点并校后,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什么变化? 4、撤点并校后,您和您的孩子在生活上有受到什么影响吗? 5、撤校并校后您在您孩子上学所支付的费用减少了没有?

论农村拆点并校

论农村拆点并校 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两免一补”的政策推行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上学应该不用交钱,至少费用应该大减才是。但是实际上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反而增加——对农村有重大影响的这项政策就是“撤点并校”。当村里的学校被撤掉以后,学生就要集中到中心校上学。村到中心校有公路和班车的,学生就要付钱坐车,许多村离中心校远,不通公车,要走三、四个小时到中心校去上学。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但在8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

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师资补充和保障研究

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师师资补充和保障研究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教师师资保障 什么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撤点并校”实施的背景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主旨内容就是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其原因在于,首先,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学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原则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次,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撤点并校”可以集中生源和师资力量,在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亦可进一步减轻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压力。再次,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求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后,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有利于推动社“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末以前的中国,我国农村学校的布局理念在于“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农村的小学包括“教学点”和“村完小”两种。“撤点并校”就是把撤掉办学点并将之并入乡镇的中心校内。

会公平的发展。 (二)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1)的数据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十一年间,全国小学学校数减少了25.01万所,在校生人数减少了2617万人,分别约占2001年数据的50.90%和20.86%。自1997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有80所小学消失,其中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平均每天消失64所。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和学生锐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点、农村小的减少。 (三)“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后产生的成效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实现了对“碎片化”的教学点的整合。这一改革不仅使得学校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同时在教学质量方面也有了一定提高。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源的投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1、“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改善了办学条件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首先体现在学校办学点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以往在“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原则指导下,农村教育资源呈现出“散、多、小、劣”等问题,未能体现规划资源的理念,同时办学条件也令人质疑。政策实施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撤并、新建途径,针对“散、多、小、劣”等情况进行了整改。与此同时,在宏观方面国家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注入了现代信息社会必备的实验室、机房、远程教育设施等电子设备。在学校建筑方面,不仅新建了教学楼,同时还整改了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农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每一个公民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学习者的身份从传统教育的对象变成了学习的主体、由他律转变成自律。学习型社会以人为中心,创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和学习组织,为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和服务。我国学者也综合学习国内外对教育型社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胡梦鲸教授认为:“学习化社会是指人人均能终生学习的理想社会。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得以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消除。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的天赋潜能,使其成为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他还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终身化、全民化、人性化、系统开放化、资源统整化等趋势。“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通过回顾各界学者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学习型社会的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任何人在其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实现个体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第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中心,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人逐步展开,如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人们需要进行设置。第三,学习型社会旨在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体自身价值,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为个体发展提供帮助,二者相互作用。第四,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整合资源、统筹协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各种教育机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创造、提供教育平台。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型社会中,人们普遍具有学习意识,在其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权

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

摘要城市社区教育在国内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农村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有模式还不成熟。因此对农村社区内涵及功能的正确认识及对已有模式的分析对于构建成熟的模式和完整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教育功能教育模式 An Inquiry into the Model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LiuLiping,LiuHehai AbstractUrbancommunityeducationdevelopmentinChinahasbeenverymature,butonruralcommunities,educationisstillatanearlystageofexploration,andtheexistingmodelisnotyetripe.Therefore,a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meaningandfunctionsofruralcommunitiesandtheanalysisofexistingmodeforruralcommunitiesiscriticaltothebuildingofamaturemodelandthecompleteeducationsystem. Key wordsruralcommunityeducation;educationalfunction;ed-ucationalmodel Author's addressSchoolofEducation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241000,Wuhu,Anhui,China 1前言 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对于培养新型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社区教育却发展缓慢,相关模式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因此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2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2.1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所进行的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内各种学习和教育的活动[1]。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社区:它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要素;(2)学校:学校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中心,是其实施教育的主体;(3)教育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等;(4)参与者:全体社区成员,他们既是社区教育的接受者,又是实施者。 2.2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社区教育,决定其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在于为农村社区服务,为农村社区全体成员服务[2]。同时它作为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内各种学习和教育的复杂活动,也决定其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大致可以归纳为: (1)提高居民的素质促进其终身教育的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给予补偿教育,而且是终身的:一方面使每个人的特性得到发展,使人人关心社区,参与教育,支持教育;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为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激发互助合作精神,增强社区感情,从而提高成员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教育是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 (3)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使学校和社会形成更好的互动,双向的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改变了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改变了学校脱离社区的状况,也改变了单一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社会更好地支持学校。 (4)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补充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晋升必不可少的工具,社区成员在广泛地参与社区教育时,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自己的民主和法制意识,还增强了其生态环境意识[3]。 3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已有的模式 3.1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是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性的社区教育。其优点在于:不仅具有一定的政府主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度,更有利于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区各界资源;缺点在于:容易产生流于形式的弊端,行政色彩浓重。3.2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由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的,以中小学校为主体,通过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该模式近年发展成为成人教育,并且突显出其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有功能与价值。其优点:有利于资源共享,将学校成果与社区居民分享,社区参与度强;缺点:教育资源不够丰富,覆盖面窄,有一定的局限性。 3.3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以农村社区教育体为载体,社区教育体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通过理事会以及文明社区总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手段,进行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其优点:有利于同区域内政府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进行业务沟通及有利于社区教育系统内资源重组,发挥其办学优势。缺点:在与传统学校教育综合改造、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的相容性、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认可度、社区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理事会作用发挥等诸多方面还尚需完善。 4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以上国内社区教育已有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但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模式的构建都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4.1定位问题 首先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定位为非封闭,非单一办学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3-0071-02 (下转第73页) 71

农村撤点并校

农村撤点并校 简介: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收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1、农村学校撤并师资力量加强 学生集中教学,师资力量会更强,一些硬件条件也会更好。向城区集中,带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还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校舍利用率,便于管理(留守儿童) 2、离家远交通问题凸显 “小孩总是贪玩的,没有在家长的身边,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很多寄宿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一些比较顽皮的孩子,离开家长以后,没人看管着,在学习上更容易放松。“寄宿的孩子多了,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活上也要更加留心,老师有时候也管不过来。”不少家长特意放下家里的农活,专门租房负责照顾孩子,周末的时候再回去帮忙做一些农活,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不少负担。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负面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交通费的话,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并校之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人满为患,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寄宿学 生 远离家乡去求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 产生的问题: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所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学生人数达五六千、近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如此巨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营造、

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柿树中学周其中 近年来,在我县乃至全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纷纷撤并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从优化育人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来说,肯定有一些可取之处,对此本人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从身边的事实以及从网上浏览的一些信息来看,草率撤并,这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值得思考。 一、违背了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由此可见,法律对义务教育如何发展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甩下包袱,将一些所谓的薄弱学校纷纷撤并,以此来说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其实,谁知道,这些学校的撤并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现在,有些地方,方圆二十里内(有些地方范围更大)无一所中小学校,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就开始陪读,直到高中毕业,一陪就是十几年。有人做过估算,陪读孩子,一年少则几千元,多则一、两万,十几年就是几十万啊,而且那些陪读的家长都正直壮年,白白的浪费了劳动力。我认为“陪读”是中国教育的怪胎,是家长对学校管理的不信任,是人民群众多教育的不满意。也许有人说,陪读,早就有了,与学校撤并无关,但我觉得,撤并学校更加催化了陪读的普遍,人为地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减轻人民负担,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背道而驰。 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据初步了解,撤并的一些中小学校,都存在这几种情况:低价变卖、周边群众非法侵占、闲置荒废。众所周知,在当年“两基”验收时,为了达标,这些学校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基金投入,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而撤并后有的学校则被低价变卖,连同土地一起,价钱甚至还不到当初投入的十分之一!而且这点钱更不可能上缴国库,摇身变成少数人的“活动经费”,而那些被周边群众侵占的、或者闲置荒废的,久而久之,也都不了了之了。也许有人说不必大惊小怪,咱共产党现在有的是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光环,还在乎这点小钱?是啊,我国现在是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再说,即使有钱了,就能如此浪费吗?就能让少数人慷国家之慨吗? 三、潜在的安全隐患大。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很多领导逢会必讲的一句话,殊不知,一些农村学校的撤并,就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被撤并的学校一般都是地处偏僻的地方,交通本身就不方便,能够到条件好的学校去陪读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得到就近的学校继续上学,而现在去的学校,最近的都在十里以外,有的甚至超过二十里路。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还不具备住宿的条件,学生只能早出晚归,途中的安全谁能保证?谁去监管?而且运送学生的车辆又多为无证经营,其中甚至不乏“三无”车,超载是不言而喻的。2010年12月27日,在湖南衡南就发生了三轮车运送小学生时坠河,造成14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 笔者曾经对部分家长河车主做过调查。车主们告诉我他们的苦衷:以一辆核准七座位的面包车计算,如果每趟只能运送七名学生,每位学生每学期400元,总共就是2800元,一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石练中心成技校兰火庆内容摘要:遂昌县作为浙江省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因社区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起步较晚,各项教育资源整合相对欠缺,成技校社区教育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更为薄弱。因此,我们农村社区教育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公益事业单位及民间团体协会、基层组织作用,根据各乡镇成人创业、就业需求,量体裁衣,创建具有遂昌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本文结合石练中心成技校近几年组织社区教育的模式和成效,就如何发展社区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创业就业教育模式 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巩固社区教育实施基础 遂昌县系浙江省偏远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薄弱,如单靠社区学校自有软件和硬件配备不能满足社区教育中开展各类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为此,必须打破社区教育资源单位和部门的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社区教育硬件资源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汇总,作为进行教育培训活动的选用资源,并与涉及单位沟通联系,实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2、整合社区教育软件资源一是整合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社区成人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核心,汇总当地各类专门人才建立兼职教师

队伍人才库,选聘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作为社区成人教育中的备用师资,为区域内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提供必备的师资支撑。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社区成员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建构相应的课程,开发符合学员需要的乡土学习资源。 石练中心成技校是近几年成立较晚的社区教育学校,起步晚,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这并未影响到该校为社区举办各类专业技术性强的培训班,如该校不具备单独开办电工班的师资和培训专用设备,就聘用遂昌县职业中等学校专任高级教师任授课老师,租用该学校的电工教室,先后成功举办了初级、中级两期电工培训班。在开办盆景制作等培训班时,因无适合学员的课程资源,石练中心成技校便和聘用的盆景制作老师一起,根据学员的学习需要,为学员定制了一套通俗易掌握课程并汇编了相应的教材。 二、发挥社会多边力量的作用,形成社区教育合力 公益事业单位和各种民间组织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体之一,并逐渐成为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1、发挥公益事业单位如医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石练中心成技校在今年举办的一系列保健知识培训当中,就聘请了人民医院、地方卫生院专业的医生组成宣讲团,分别在石练、焦滩、龙洋等乡镇为当地的中老年朋友送上了实用的保健知识讲座。宣讲团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健康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

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撤并学校主要是撤并农村乡村管理下的初中和小学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实行。 迫于这些方面的压力,199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对一些办学条件和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明显改变的薄弱学校,予以撤销或与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合并[3]。 基于这些中央部门出台的文件,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而撤点并校政策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的一个具体实施策略,此阶段我国部分地方也开始对农村地区一些教学质量较差的中小学、人数较少的教学点进行撤并。此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在东部的发达地区首先试行,撤点并校实施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撤并为重点,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主要还处于各地的具体尝试性实践,只是对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小范围内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这一阶段的撤点并校属于可控范围,其积极面得到发挥,如实现了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地区教育效益和质量、减少了教育支出。为后来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做铺垫,属于撤点并校的酝酿阶段。 (二)撤点并校政策的起步阶段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整体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撤点并校受到国家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的二元城乡结构以及农村地区一直是小学是由村级办学,初中是由乡级来办,使得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均衡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堪忧,县城学校与乡村地区学校学生所受的教育质量越发不平衡;而2001年我国对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撤点并校来减少教育开支成为各地政府的首选;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此时期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对大城市的发展限制,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政

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城郊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农村的结合部位,是城市与乡村间的过渡地带,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社区之外的第三类社区(或称“边缘”社区)。城郊结合部社区的存在、演变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关系着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农村社区的发展。研究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对提高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水平、促进城郊结合部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郊结合部的特点及其社区教育 (一)城郊结合部的特点 其一,过渡性。城郊结合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也有异于典型的农村;它既有城市的因素、成分,也有农村的因素、 成分;它既包括了部分特殊的城市社区或乡村社区,也包括了部分“城中村”。因此,其空间结构和内部有机构成与主城区及农村地区必然具有继承关系或延续关系,具有城市与农村两种形态的过渡特点,是城乡空间结构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管理体制与农村管理体制的过渡地带。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其二,动态性。城郊结合部的动态性不仅表现为空间地域的变化,如今日的城郊结合部是昨日的郊区,是明日的市区,而且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变等方面。其三,边缘性。城郊结合部既有城市居民,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导致人口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地域功能结构、劳动分工结构复杂,是城市管理难度最大的地区。城郊结合部社区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因而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 其四,复杂性。在城郊结合部地带,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居在一起,在这里不仅聚集着城市周边乡镇的经济、商贸和人口,同时也聚集着城乡不同的文化和信息等资源。所以,城郊结合部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范围虽小,但叠加的对象却是很广的。 (二)城郊结合部的社区教育 城郊结合部的复杂性决定了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复杂性,使其社区教育较普通社区教育增添了较多的问题。以 “村改居”为例,由于城市发展和扩大的需要,原属城郊村庄或土地被征用后,撤村建居的农村人口现转为市民,其居住区归社区管理,该居民群体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准、生活习惯、文明意识等等都与城市发展要求距离较大,加上他们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切都成为社区教育和管理的障碍。加强城郊结合部社区建设,使居民养成符合现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虽然农民离田进城,但要适应新角色、形成新观念、培养新习惯,都需要长期教化和积淀。城郊结合部的社区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问题,它不仅可以影响和培育当地社区居民的社会观念、 生活方式和职业素质,而且可以使他们早日养成组织性、 纪律性、社会性的观念和参与合作的精神,并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中,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同时,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还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无力从其他教育领域满足学习需求、在社区中处境不利的底层人群和特殊人群,如待业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破损家庭人员、社区中的家庭妇女和老人,以及新生人员等,满足他们急需的、全方位的、正规学校覆盖不到或不能很好满足的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充分显示了其受教育的公平性,有效地填补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然,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对于建设城郊结合部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样一种重要的社区教育,却常常被我们的政策部门所忽略,被我们的研究部门所忽略。 二、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认识 第一,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必须以全体社区成员为教育对象,特别要关注那些在社区中学习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终身教育问题,要坚持全员覆盖原则。第二,社区教育培训必须满足和适应社区成员广泛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化教育体系。第三,社区教育培训要瞄准社区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开发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要根据社区人员 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于洪卿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城郊结合部是城乡空间结构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管理体制与农村管理体制的过渡地带,有 着特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提高对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认识,健全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整合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资源,加强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的针对性,是解决当前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城郊结合部;社区教育;资源中图分类号:G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13-02 113--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

公平与效率视野下农村“撤点并校”的影响及思考 万芳 【摘要】本文以“撤点并校”政策解析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写起,分别从公平与效率角度下分析了该政策给农村中小学学生、教师、当地政府与农民带来的好处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对该政策未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公平;效率;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缘起 2001 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是所谓“撤点并校”。1 这个政策产生的背景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的办学体制上看,农村中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在未来的日子里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于是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二、从公平角度分析“撤点并校”政策的现状 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权利是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应该公平地被每一个人所享有,包括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须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等。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只有缩小在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地区差距,才能谈到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其中的关键是要将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西部边远省份及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公平对待每个教育对象。2 (一)“撤点并校”的优势 1.教学条件趋于公平 1百度百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859149.html,/view/2990502.htm?fromTaglist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6—2007 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谈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谈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 错” 谈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人们对其毁誉参半。撤点并校有利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但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错在于其导致教育不公凸显、教育责任转嫁、学生发展受损、教育资源浪费、乡土文化断裂等问题。对这些错误认真反思并进行理性纠正,是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 进入新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这类学校的存在与教育领域倡导的均衡发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对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的布局进行调整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上学难、辍学率回升、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①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倍加关注。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提升了办学效益,可以为农民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种教育效益的提高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失学。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远远超过免收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农村贫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当政府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启动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关系的重新平衡,确保教育公平。 ②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补偿措施,农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灭。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的均等。一般来说,人们把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的教育不公凸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起点均等上。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明显的效率价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节约办学资源,虽然其中也提到质量和公平,但这是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的。所以,许多地区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中小学适龄人口的递减速度。由于盲目大规模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致使新一轮的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出现。 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不伤害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保证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理解政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