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文综历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

1.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

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A. 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 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 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D

根据题目中的法国确立政治制度的方式经历了武斗、合法斗争等,故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题目中并未提到其在反封建方面的彻底性,故B项错误;

和平和暴力都是政治制度建设的方式,说哪种方式取代哪种方式并不正确,故C项错误;法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均发生了不断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解读能力.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艰难曲折,最后1875年以一票之多确立了共和制政体.学习时要注意其艰难的原因、过程、最终确立的标志、意义等.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

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A

从材料的信息和所知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故A符合;

材料中虽分首相和议会,但“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同时联系所学,首相对皇帝负责,故一切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排除B;

责任内阁制度下,内阁掌握行政权,同时受议会约束,但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因此,不是责任内阁制,故排除C;

德国国王拥有实际的大权,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看出,德国的议会对国王权力没有限制能力,国王掌握行政权,控制立法,联系所学,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因此带有封建专制色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权力相对较大的联邦议会受皇帝控制,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内阁由首相控制,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受议会控制,故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第1页,共10页

文综历史

3.“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

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D

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D;

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故排除;

BC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存在在君主,故排除.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1871年宪法的特点.了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德国君主、首相及议会之间的权力关系,认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所知识运用的能力.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宪法规定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的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但是也设立了议会,体现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特点.此外,宪法的基本内容和与英法美等宪法的比较也需要掌握.

4.“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

‘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B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1875年宪法不是脱离法国国情而是根据法国国情通过的,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国1875年宪法不能维持长久,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说明没有得到两派的竭力支持,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需要掌握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考查对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

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C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以后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A项错误;宪法颁布后德国开启了民主政治化的历程,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与史实不符,所以B项错误;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所以D项错误;依据“由联邦参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可知此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正确。故选C。

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

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 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 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根据教材所学,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代表社会中不同阶层行使国家权力,如果领取薪俸和报酬可能会受到政府控制,破坏本身民主和议员职能,所以该措施可以反映出当时德意志初步建立起民主政治,故C项符合;按《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是德国代议制的特点,但与题干所反映的内容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原因.

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要求掌握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德国代议制的特点,认识德国的统一和帝国宪法的制定对德国发展影响.

7.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

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 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 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C. 政府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 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约和特赦权力

C

解答本题关键抓住时间“1880 年”这一信息分析问题,当时法国刚刚确立共和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了以上政策.故选C.A项错误,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不可能借助工人阶级的力量;B项错误,共和制确立后,民主派的力量超过了君主派的力量;D项错误,总统有特赦的权力.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的共和制,本题的解答关键是结合知识解读材料,并抓住时间“1880 年”这一信息,分析问题.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民主共和政体,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高考的考点,学习时注意从其背景、标志、特点、评价等几方面把握.

8.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

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第3页,共10页

文综历史

D

根据所学,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帝国皇帝拥有一切大权,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所以与之相符的是D项,故D 正确;

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B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故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主要通过统一战争、建立德意志帝国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与英国相比有很大区别,德国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君主实际上拥有一切大权,加上容克贵族掌握国家大权,使德国在走上帝国主义时带有封建军事性特点.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权力相对较大的联邦议会受皇帝控制,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内阁由首相控制,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受议会控制,故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9.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

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

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

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

宪制的特点是()

A.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 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 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B

根据材料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议会的权力小,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A项,国王牢牢控制着议会,排除;

B项,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符合材料,正确;

C项,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排除;

D项,材料无法体现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议会的权力和地位.

本题考查德意志议会的权力和地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评价.

10.“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

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对这个国家政体的评述,准确的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A

符合法国的政体特征;B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C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D 中“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D符合题意。故选D。

11.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

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B

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C项表述错误,国家元首不需对议会负责,只要对皇帝负责;德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皇帝,故D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负责.3、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4、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1、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权力极大,各邦有一些民政自治权.2、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3、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4、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没有实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5、建立军事警察制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理解,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12.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

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

A. 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 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D

根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排除;

联系所学,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为主实行王朝战争统一,材料中也体现,普鲁士国王成为帝国皇帝,说明普鲁士实际上高于各邦的政治地位,故B项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根据材料中分析,对皇帝的称号上变化,反映了各邦国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历史上各邦长期分裂的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德意志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行的统一,本质上是普鲁士统治在德意志的延伸,因而普鲁士在帝国中享

第5页,共10页

文综历史

有独特的地位.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主要通过统一战争和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与英国相比有很大区别,德国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君主实际上拥有一切大权,加上容克贵族掌握国家大权,使德国在走上帝国主义时带有封建军事性特点.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和改革选考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

“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

——据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1)特点:①发展速度,世界领先。②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③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④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原因:①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民族自信心增强。②科技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③企业制度不断创新。

(2)影响:①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②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③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

(1)本题主要考查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共同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一“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和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特点。原因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当时中德两国的社会

大背景的相关知识,可以从国家政治和政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企业的改革等角度入手,可以答出: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民族自信心增强;科技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不断创新。

(2)本题主要考查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本国和对世界的角度入手,从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可以答出:影响: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③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

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63种200余件,县丞、主簿等有60种,典史仅19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擅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典故纪闻》卷四)……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编自完颜绍元《轻松为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交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编自黄发红、陈一鸣、姚蒙等《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第7页,共10页

文综历史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规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实行官邸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

(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官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从材料一是直接总结答案即可,例如,“目的”从“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就可以总结为“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特点”从“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可以总结为“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再例如,从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可以总结为“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的”。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的异同,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的相同点主要从中国和西方都为官员提供住房、根据官员的等级提供住房、并且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非常明确地法律规定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的不同点主要从“提供住房的人员范围不同、是否加纳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公房制度紧紧局限于官吏,而西方不仅仅为官吏提供住房,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住房。中国古代公房是不需缴纳租金的而西方是要交纳租金的。既然实行官邸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官邸制以制约住房腐败的设想,那么在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时主要从“反腐、倡廉”两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论述即可,即实行官邸制既能起到反腐败的作用,也能起到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的作用。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0年以前,欧洲的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结合还刚起步,科学革命的科技成果也尚未成熟,欧亚非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微乎其微。但为什么军—工—学的复合组织最终只在欧洲开花结果?为什么在英国突飞猛进后,法国、德国和美国立刻起身直追,但中国却是欲振乏力呢?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中国缺少的是欧洲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夕之间内化。之所以法国和美国能够很快跟上英国脚步,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和英国共享一套最重要的故事和社会结构。

——据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请围绕材料中观点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证。

(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说明,也可反驳材料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观点:欧洲领先中国有一个长期准备、累积潜力的过程。从文化上看,文艺复兴承认鼓励物质享受与冒险精神;新教伦理为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外衣;启蒙运动维护天赋人权,重视保护私有财产;自然科学产生并迅速发展,尊重规律,认识,征服自然成为普遍心态。明清时期理学兴盛、科技创新乏善可陈;统治者对内加强思想授制,对外秉持中国中心观,缺乏向外扩张的兴趣。从经济上看,欧洲通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和市场问题,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宏大,但主要目的在于宜扬国威,并未与其他国家建立长久贸易联系。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从政治上看,17—19世纪欧洲国家通过资产

阶级革命陆续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通过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如英国颁布专利法等。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府对内加强重农抑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综上,工业革命前虽然欧洲面对中国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但却在累积独特的潛力,直到工业革命最终爆发。(其他现点论述,材料中时间为1850年,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考查对欧洲领先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论证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也可反驳材料观点或者提出新的观点。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论题)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就答案示例观点而言,注意从“思想文化层面”、“经济(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层面”、“政治制度层面”分别展开对比、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据要充分。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点评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持观点(论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

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

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1)背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政体的正式确立(法国共和派领导推动);工业革命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启蒙运动推动自由、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教会仍控制教育权,阻碍社会发展。

特点:政府主导;立法推动;教育逐渐世俗化;推行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重视师范教

第9页,共10页

文综历史

育。

(2)变化趋势:教育改革者由地方督抚(政治家)为主转变为知识群体(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教育指导思想由中体西用转变为民主共和);教育对象上逐渐趋向男女平等;逐渐消除科举制残余。

影响: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冲击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1)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教育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结合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及法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来回答。第二小问:法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依据材料信息从主导者(政府)、方式(立法)、新趋势(世俗化)和内容(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方面来概括。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变革,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教育改革者、教育宗旨、教育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民主政治的巩固、经济发展、教育现代化、民主思想传播、冲击传统观念和提高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去回答。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三)

《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三) 第六章政治统治体系 一、应掌握的名词:政治统治、政治机构、政治统治体系、政治体制 二、填充练习 1.政治统治体系的一般特征归纳为、、、。 2.从政治统治体系的全过程来讲,存在着一个、和最终的过程。就其中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体系来讲,都有一个、和的发展过程。 3.政治统治体系变化的方式有方式和方式。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这一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是、、和。 5.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概念实际上是的原则和的原则相结合而得出的结论。 6.我国是领导的,以为基础的的国家。 7.权力结构是指、、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中、两权必须服从权。 8.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在当前的关键点:一是,二是。 三、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统治体系?它的实质是什么? 2.政治统治体系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3.政治统治体系与其它社会体系之间区别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中所包含的系统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统治体系? 7.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国家机构 一、应掌握的名词:国家机构、分权制衡原则、《政府论》、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司法独立、不告不理 二、填充练习 1.国家机构主要包括:、、、。 2.君主制下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是;在资产阶级共和制形式下,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通常是民选的;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我国,处于国家机构最高地位的是——及其常设机构。 3.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4.《政府论》的作者是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在分权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的是。 5.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和行使。 6.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元首制可分为、、。 7.资产阶级的立法机关有和之分。 8.议会监督政府权的形式大体分三种:、、。 9.当今实行委负制政府体制的国家为数不多,以和为典型。 10.资产阶级司法机关奉行的司法原则:、、。 11.实行法官保障制度包括、、和等内容。 三、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形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和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2.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 3.图 1 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 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 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 5.图 2 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 .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B .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 .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 6.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朝代宗室世族庶族待考证 唐玄宗32434 唐宪宗 11923 A.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B.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 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 7.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 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 8.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视之为圣人,被尊称为“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血缘制度的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9.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 .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 .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10.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君主专制的加强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C.经济作物的扩大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1.福州开埠后,茶叶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1855 年这一数字是15,793,700 磅, 1860年就达到了40, 000,000 磅。这一变化反映了() A.福州成为东方经贸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中英贸易获得大幅增长D.西方崇尚东方生活方式12.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 .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3.1895 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 生表明 () A .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4.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 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 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 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 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 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第四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第三节美、日、欧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界也称为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本章重点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建立和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对第三世界初级产口的掠夺。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幅度的经济体制与政策调整:普遍建立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调整所有制形式;广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并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 3、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财政赤字扩大,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 4、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个人权利、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原则以及法治原则。一般都实行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与司法制度。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多重的两面性,它是历史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但是仍存在局限性。 5、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重大变化: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阶级斗争趋势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政党的纲领政策趋势向中庸;利益集团的影响巨大。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④意大利的J.拉帕隆巴拉等人根据政党执政方式和政党特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执政方式分为独霸型和轮流型,把政党特性分为意识形态型和实用型,两者结合交叉,又分为独霸-意识形态型(如德国纳粹党)、独霸-实用型(如日本自民党)、轮流-意识形态型(如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轮流-实用型(如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 ⑤按各国政党力量对比,英国的史密斯把政党制度分为平衡、分散和不平衡三种形态。平衡形态即两个大党或两个政党集团能获得90%以上选票,而且彼此相差不多,因此谁都无法长期执政,总是轮流执政,如奥地利和联邦德国。分散形态即主要政党数目多,票数分散,因此需要联合执政,如荷兰有7个主要政党,其中两大党分别只拥有1/3选票。不平衡型即某一大党长期独占多数,其他各党都竞争不过,如日本自民党。S.亨利格按政党不同政治倾向,把政党分为右翼、中右、中左、左翼,再依各党所得不同票数的百分比,把政党制度分为北欧型(指中右和中左政党占优势)、南欧型(指中右和左翼政党占优势)和日本型(中右政党占优势,中间派次之,左翼最小)。西方学者对政党制度的上述5种分类法,以第一种最为流行,为大多数人所采用。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 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 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do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自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议会民主制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形式经过了从兴到衰的发展历程。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每个国家都把建立议会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正是这样,继英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后,议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国。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趋向。产生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是代议制本身的问题,如普选过程中出现的贿选等腐败现象,以及由于政党制度的引入,造成议会权力的虚化,议会传统权利不同程度被弱化,议会往往只是通过政府的议案而已。同时议会本身的决策模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议会无法满足决策所要求的效率原则和及时原则。另一方面,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只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采取放任的态度,由市场来调节。所以说,那时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由于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导致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干预理论成为各国政府的指导理论。为缓解危机,政府必须扩大职能,增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垄断资本主义极为注重对资源的掠夺和控制,这就推动行政特别是行政首脑进一步高度集权。 与行政集权独裁制相比,行政集权民主制仍保留议会,且议会仍发挥它的作用,只是弱化了许多;仍实行普选制,并继续扩大公民的普选权。行政集权民主制实现了民主制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即权力中心从议会转移到行政,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构成了它的特点。 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政治上的权力的到进一步扩大,但这些发展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另一方面,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张,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普遍干预。正是这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行政集权民主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行政集权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机构和管理人数的膨胀以及行政开支的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又导致职能交叉并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官僚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行政集权民主制下的民主就陷入了危机,行政官僚弊端严重,政治腐败普遍存在,政治丑闻频频曝光。 只要现代社会发展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行政集权民主制就不会发生动摇。 (二)走向体制外的政治发展:团体政治和社群主义应运而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名义上是“主权在民”,历来都宣称自己是全民国家,但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是资产阶级统治。选举制度是民主实现的保证,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选举实行限制,人民的权力根本无法实现。19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行业、职业和人群的利益在分化,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中附带了自己的偏好,因而不可能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利益格局的细分和利益表达要求的高涨导致“利益集团”的出现,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集团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力图影响政府做出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一、典型的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与法国的总统制 四、德国的政体演变 五、俄国的政体演变 一、典型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1 、二元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 在历史上,采取这种制度的典型国家是1871—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仍然是君主。 2、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 英国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到19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先后采用这种制度。二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实行这种政体。跟二元君主制不同,议会君主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其职责大多是 礼仪性的,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第三,作为政府或政府核心的内阁不仅由议会 产生,而且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 、议会共和制 议会君主制的君主是世袭的,议会共和制的总统则有选举产生。在现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希腊等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与议会君主制类似,议会共和制的内阁必须和议会保持某种协调关系。当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时,或者内阁辞职,或者解散议会。(责任内阁制) 4 、总统制 在议会制下,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执行议会的立法。在总统制下,以总统为首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互相分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法国自从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后,实行的则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俄罗斯也是总统制国家。 ?5、法西斯独裁政体 二战前夕及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凭借暴力夺取了政权,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使国家机关警察化和军事化。两国在名义上保留着议会,实际上国家的权力完全被法西斯首领所掌握。同时期的日本虽然保持着二元君主制,但是在逐步完成军国主义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专制独裁的性质。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议会至上 历次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原因类型选择题

选择题专项训练2 原因、影响类 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2.中国古代,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由此可以看出,郑、宋、齐、秦等姓出现与下面因素相关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确立 C.早期政治制度 D.儒家思想 3.“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 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 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 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 5.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A.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B.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 C.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推荐文档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 普法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 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