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苏教版《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一、聆听颁奖词,感受叶欣。

师: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片段。

1、播放《感动中国》叶欣的颁奖词。

2、师: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一课,读----永远的白衣战士。

二、了解非典,体会风险。

1、“非典”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谁能谈谈你对“非典”的了解。

(生:可怕、传染性强、威力大、传染性强……)

师:非典就是恶魔,杀人于无形。所以课文中说抗击非典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3、说起战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生:许多人在抢救、许多人死亡……)

师:是啊,有战争就有死亡、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就成了非典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4、出示句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句子,要把战争的味道读浓点。

三、抓住词句,研读课文。

师: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叶欣——这位白衣战士是如何与非典型肺炎进行战斗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出能高度概括叶欣工作状态的那个比喻句。开始读书吧!

(一)抓重点句,感受非典的传染性强。

1、出示句子:“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2、谁想读。

3、要想读懂这句话,我们先来读读这三个词语。

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4、能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吗?

5、再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师:人不是机器,可叶欣却把自己当成了机器不停地工作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多了不起呀!

6、看这个词(课件出示:“死神”变红色),读。

师:死神指的是什么?(非典)

师:与“死神”面对面地争夺生命,一不小心,“死神”就可能吞噬掉叶欣的生命。这样的风险又何止是高,这简直是生命之险啊。

7、快看看课文,哪句话让你感受到了“非典”的传染性特别强。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

8、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有关非典的数据,谁能把你印象最深的数据写出来。

(2003年3月死亡173 5月底死亡332人死亡率11% 感染5327人

医护人员感染1000人左右抢救1人3名医护人员倒下医护人员占感染者的四分之一)

)

师:看来,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所以课文中说叶欣所从事的工作是————高风险的。

(注:在学生填写的资料上住上:高风险)

(二)抓重点句,体会“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1、孩子们,请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还有哪些句子能看出叶欣从事的工作是“高风险”的?

①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新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叶欣的工作高风险?

(和病人密切接触两个小时,很容易被传染的,从这我感受到了高风险。)

师:这句话还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省略号省去了叶欣救治梁先生的很多工作,这可以看出叶欣工作的高强度。)

(“终于”说明了叶欣的工作效率很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梁先生就脱离了危险。)

(“迅速”可以看出叶欣作为医护人员强烈的责任心。)

(“娴熟”说明了叶欣精湛的医术。)师:这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护士长呀!

师:多么感人的镜头呀!谁愿意读一读。

师:说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男孩子来读读。女孩子也来读一读。

②随着医院“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叶欣的工作高风险了?

(“急剧增多”说明非典传染的特别快,和患者接触就加大了风险,这儿也看出了叶欣的工作是高风险的。)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

(从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可以看出叶欣的工作特别忙,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这体现了她工作的高强度。)

师:叶欣作为护士长,带头加班,这种行为就叫做——“身先士卒”。当其他护士可以正常上下班时,叶欣却为了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多么崇高的精神呀!

师:感受了高风险,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能体现出叶欣工作的高强度?

③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师:从哪个词语能体会出叶欣工作的高强度?

“另一个”不仅说明了叶欣工作的高强度,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已经抢救了好多患者,这又体现她工作的高效率。

师:此时的她,早已疲惫不堪,可仍然坚持着工作。难怪课文中说: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从刚才找到的这几个句子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小结:孩子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描写叶欣工作状态的句子。(出示中心句)读。

2、课文学到这里,杨老师心中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问。医院中,只有叶欣一个人的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吗?其他医务人员就有没有风险了吗?工作强度就不大了吗?

可课文为什么只提到了叶欣的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呢?

(2月8日就开始加班,将近一个月;她是护士长,带头去抢救病人。)

(三)抓住叶欣的话,感受她崇高的精神。

1、师:面对危险和死亡,叶欣从来就没有害怕过。她所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出示句子: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a)叶欣说这句话时,语气是——斩钉截铁的。

b)什么叫斩钉截铁?

c)谁能用果断的语气把这句话读出来。

2、面对危险,叶欣冲在了最前面。这种精神就叫做——“身先士卒”。

3、平日里的叶欣,对待同事总是面带微笑,可如今却变得——“声色俱厉。”什么叫“声色俱厉”?

4、这么需要人手的时候,可叶欣却声色俱厉地把同事们关在门外,为什么呀?

师:叶欣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多么崇高的精神呀!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多么感人、多么真挚的情怀呀!如果你是叶欣,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注意,把她改成我)

5.这想法默默地埋在她的心底,这想法让她做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6、让我们进行时空连线,听听叶欣的战友们是怎样说的?

7、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①师:叶欣为了抢救患者,为了保护战友,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可她是机器吗?孩子们,她是血肉之躯呀!又怎能经受住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从2月8日到3月4日,叶欣接连续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中奋斗了将近一个月。最终,她倒下了。”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七自然段,然后跟老师合作来读。

3月4日清晨,叶欣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病房 --------, --------,---------。虽然上班前她就感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 -------,---------。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中午刚过,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经过检查,叶欣染上了-------。

②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心疼)

8、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对叶欣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她吗?

出示:的叶欣。

(舍生忘死、救死扶伤、舍己为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争分夺秒、永不疲倦、全力以赴……)

8、这就是叶欣!这就是叶欣所代表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四、内涵探究,体会“永远”。

师:多少人的努力,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在殡仪馆中,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出示:永恒的微笑)。孩子们,在课文中有一个词是“永恒”的近义词,哪个词呀?

学完了课文,谁知道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白衣战士”呢?

五、练写颁奖词,感悟真情。

师:还记得对叶欣的颁奖词吗?(齐读)这就是对叶欣一生的写照。孩子们,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给叶欣——这位人民英雄写一句最真挚的感言,好吗?

(伴随着音乐,学生写颁奖词)

师:其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像叶欣这样勇于献出生命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课件出示牺牲在非典战场上的医护人员名字和图片)是他们用爱心传递着爱心,用生命点燃着希望,谱写了一曲曲高扬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民心中————永远的白衣战士。

我想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

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

她的人。有一位熟悉她的医学专家曾经这样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

的追求。”面对这样一本人生的书,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对她说。“作为同事:护士长,我

——作为孩子:妈妈,我——作为病人:叶大姐,我是您曾经救护过的病人,我——作为学生:叶欣

《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来喝水吧》绘本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来喝水吧》阅读教学设计 【绘本简介】 随着一只犀牛让开位置给两只老虎,三只巨嘴鸟缩着翅膀在一旁等候,故事揭开了序幕。一页页读下去,愈来愈多动物来到水池旁饮水,数字也愈变愈大;但戏水的青蛙却一只一只地减少,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喝水吧》不是一本简单的图画书,它既是故事书,又是解谜书,还是地理书和数学书,更是一本认识世界的书。作者葛瑞米·贝斯带领我们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发现之旅:从非洲大草原到亚马孙雨林,从北美洲森林到澳大利亚内陆沙漠。 这是一个隐秘的水洼,不同种类的动物们,依次来到这里,他们只想把水喝饱。没有激烈的、你死我活的争抢,只是表面上和谐但是水洼的主人——青蛙在数量上的减少,却潜藏着可怕的危机。青蛙的减少、水洼的缩小,其他动物一个比一个增多的对比变化,即演绎着万物以水为中心的依赖关系,也演绎着自然界你多我少的变化法则。所以说,这也是一本解读自然之谜的图画书。不仅如此,作者在每页书的画面里,还藏着其他十种动物和作者的签名,需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等着你来找! 这也是一本特别的世界地理书。前十幅图远景画面中的十个地区(详见书后提示和导读手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泰姬陵(印度)、巴西基督像和伊瓜苏大瀑布(南美洲)、喜马拉雅山、美国总统山(北美洲)、江河溪流、万里长城(中国)、欧洲建筑(英国大本钟、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铁各种教堂)、加拉帕戈斯群岛、澳大利亚巨石。它不仅展现了世界各地着名的自然景观,也有文明古国悠久的人文景观。深度阅读我们会了解到世界的昨天,思考我们的今天,期待我们的明天。 说它是一本数学书,是因为作者还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将精美的画面与儿童数字的认知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字具象化,让儿童在感知生活事物中认识数字,理解数量。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部很好的数学教材。 这是一本认识世界的绘本书。如果我们跟随孩子那充满童真的眼睛走近它,跟随孩子的翅膀飞翔,就会看到一个深邃、博大、充满无穷奥秘的世界。

苏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 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 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今年的十月份我们国家举办了哪两件大事吗? (指名口答,表扬学生关心国家事业) 在今年的10月12日我国的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十运会也在 奥体中心顺利的展开。我们还知道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还成 功的发射了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你们知道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有哪些区别吗? 二、发散练习,定向复习 1、出示神六和神五的比较表 我想比较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在飞行时间上有什么关系呢?你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列式呢? (指名口答,师板书:21÷119 119÷21) 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做 2、出示神州六号飞行速度的内容 神州六号大约5400秒绕行地球一周,地球一周的长度大约是 42660公里。 你能求出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吗? (指名扣答,师板书:42660÷5400)

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呢? 3、下面我们来看看十运会的情况(出示赛况奖牌榜) 东队的几倍吗?怎样列式? (指名扣答,师板书:113.5÷101.5) 4、谈话:大概了解了神州六号和十运会的情况之后,我们能深 刻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和江苏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而这 些都是我们从以上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上得出的。 三、比的意义 1、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看这些算式,我们都是在把谁和谁进行比较呢? (指名分别口答) 2、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有一个字频繁的出现了,是哪个字? 板书:比 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例如:根据第一道算式,我们可以说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飞行时间的比是21比119,板书:21比119 你能照样子说其他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指名扣答,师依次板书) 到底什么叫做比呢?请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比来说呢?(同桌相互讨论,再指名扣答) 板书:两个数想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3、你能根据这个十运会的奖牌榜说说哪两个量的比是几比几 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开火车说) 四、比的读法、写法及名称 1、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符号和字母表示的写法,比也不 例外,21比119就可以写作21:119,板书21:119 你知道“:”叫什么名称吗?这个式子怎么读吗? 打开书53页,自学第一小段和下面的算式,看看你还能知道什么?(学生自学2分钟,指名扣答,师相应板书: 21 : 119 = 21÷119=3/17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生齐读一遍) 2、你能用符号法来写出这三个比吗? (生写在随堂本上,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你对他比的写法还有什么建议吗?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优质教案设计 2019-06-0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大班美术活动:替换想像画教学设计

大班美术活动:替换想像画教学设计Large class art activities: teaching design of re placing imaginary painting

大班美术活动:替换想像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培养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的五官的能力。 2.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记号笔、白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1.小朋友你们知道神笔马良吗?他有一支神奇的笔,你想要什么它就能画什么,一会儿就变出来。今天马良来到我们这里想带给大家一份有趣的礼物,大家想要吗? 师:快看马良在干什么?他为什么画了一个圈?

幼:他想画一个西瓜、想画轮胎、想画太阳。 师:他到底想画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看!是什么呀? 幼:是小男孩的脸。 师:原来是一个小男孩的脸,可是他有趣在什么地方呢?马良的神笔本领可大了,它可以变成很多很多的东西,别急大家继续往下看。呀!变成什么了? 幼:马良把小男孩的眼睛变成了瓢虫。 师:马良的神笔厉害吗?那接下来又会变什么呢?马良想请小朋友为他加加油。 幼:神笔神笔变变变。。。。。。 师:神笔把小男孩的五官都变了,是不是很神奇呀?你们喜欢他的礼物吗? 幼:喜欢。 师:马良除了要送给小朋友礼物还想考考小朋友,看看他出了什么难题? 二、掌握替代物品形状的五官相似 (1)将物品替换五官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说课稿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 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 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t匕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

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后,掰!J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内容:课本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一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怎样替换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 准备题1:(课件展示)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以下9个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独立解答,指名汇报 准备题2:(课件展示)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以下3个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又是多少毫升呢? 独立解答,指名汇报 追问:这两题为何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板书:一个未知量)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了未知量的个数: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想。】 二、体验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以下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 大杯的1 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同桌交流、讨论、汇报)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板书:两个未知量 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想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课件演示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谈话:解这题时,我们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对比归纳,引导得出:它们都是先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再解决问题;在替换过程中,要抓住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三、变换练习,深化知识 1.例题变换练习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认识比苏教版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8、P69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图。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3杯牛奶) 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32;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2÷3=32 3÷2=2 3 谈话: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可以用减法来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的知识——认识比。(板书) 二、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两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师: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 32,也可以表示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想一想: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也可以表示为什么?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比较两种说法的不同,渗透‘比是有序的’。 (2)知道了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你们知道在数学中该如何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看68页例1部分,尝试了解比。 (3)介绍比。根据回答板书(前项比号后项)并讲解比的读、写。 师小结:两个比是有顺序的,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位置。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进而根据“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5)课件出示“班级情况简介:63人,男生40人,女生23人”,请同桌用比的知识互说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6)完成试一试。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来看下面的几幅图,说说你都发现了哪些比?都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A、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B、交流。 C、再认识:如果现在要清洗油渍比较重的物品,你建议选择第几瓶?为什么?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过渡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人数与人数、体积与体积之间同类量之间的比,其实比还可以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你们看: (1)电脑出示例2 读题的同时明确已知的是路程和时间,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求出谁?(速度)方法是什么?(路程÷时间=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汇报,择机板书除法算式。 (2)交流: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两者关系,谁能说一说:小军和小伟路程与时间的比

替换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凤阳工小王亚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生:1个苹果的重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出示第二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一个梨是多少克?怎么想的?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学 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替换的方 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课件)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 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仔细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 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根据这些关系,你能用替换的策略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2.交流两种替换过程,屏幕演示,然后列式。(教师板书) 3.教师小结小结:这样的等量替换后将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倾情诵读,咀嚼涵咏,总结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水与生命教案

水与生命教案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水与生命 2教案冀教版】水与生命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各自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将已有的认识做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观察水”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学习中的宽松和愉悦。通过活动2使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关注我们周围的水环境,从小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等。从而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五种感觉综合感知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发现过程,并能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2.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水槽、塑料袋、烧杯、牛奶、石块。 拓展活动:水果、水果刀、纱布、杯子、天平。 课时建议: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请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看得见,摸得到,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没有它就活不了。 学生:水! 教师: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水,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啦!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水能喝,能浇地;水能洗衣服;利用水的力量还能发电;水可以灭火;没有水,动植物都会死;水会使铁生锈。)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真多,对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多看、多想,我们就能多知道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观察水。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水 1.学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水吧,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做观察水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利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手,并与牛奶和石头作比较来发现关于水的秘密。我们来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记录在本上。(学生分组,教师巡视,不时与学生交谈。学生活动非常踊跃,边玩边交流,有的学生在记录。) 2.交流讨论 教师:怎么样我的小科学家们?请把你的发现先在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再告诉大家。 学生:水是冰凉的,没有味道。 学生:用手搅动水,水会冒泡,还有哗哗的声音。 学生:水抓不住,一抓就流到水槽里。 学生:水是透明的。一个东西放进水里,外面可以看见。 学生:往塑料袋里加入水,在塑料袋上扎几个眼,水会往外流,细细的。 学生:水是白色的。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和的奇偶性

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自然数和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和的奇偶性与算式中奇数与偶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2.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了解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卡片,双面磁铁,学习材料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明确探究方向 1.提问:还记得奇数与偶数吗?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和的奇偶性。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和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该怎么研究? 明确:举例子,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2个数相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开门见山。把目光聚焦在“要研究什么问题?”

以及“该怎么研究?”这两个大问题上,构建开放的探究课堂,启发学生智慧,渗透数学探究方法。】 二、自主探索,体悟探究过程 1.探究两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举例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材料。 要求: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观察发现。 提出要求:观察填好的表格,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例子充分表达,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交流完善:同奇同偶和是偶数,一奇一偶和是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举的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进行充分的表达,经历逐步抽象出结论的过程,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对发现的三个结论进行再加工和完善,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验证归纳。 提问:刚才的发现到底对不对呢?你想怎样验证? 学生活动,充分验证。 追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刚才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有没有找到反例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