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错位_怪诞_隐喻_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的几种手法

错位_怪诞_隐喻_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的几种手法

错位_怪诞_隐喻_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的几种手法
错位_怪诞_隐喻_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的几种手法

第18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 No.6 2009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0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06-0052-02

错位·怪诞·隐喻

——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的几种手法

戴红稳 苏洁梅 李庆春 李美颜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蒋韵反复书写生命悲情,其小说弥漫着一股悲凉仓古之气,这与她善用错位、怪诞、隐喻等艺术手法相关。这些手法共同打造了蒋韵小说特有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悲情;错位;怪诞;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蒋韵是当代文坛有影响的女作家,先后荣获“上海文学奖”、“山西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奖”等荣誉。近30年,她创作了《冥灯》、《古典情节》、《旧街》、《相忘江湖》、《失传的游戏》、《大雪满刀弓》、《红殇》、《栎树囚徒》、《隐秘盛开》等近300万字的小说作品。单从“冥灯”、“红殇”、“旧街”、“失传”、“相忘”等具有感伤之义的小说命名来看,蒋韵小说给人初始感觉是写悲情。进一步阅读发现,其作品流露出一股悲凉仓古之气,她的不少小说不光打上了“悲”的底色,而且还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其实,这与作家善于采用怀旧的叙事方式,善于采用错位、怪诞、隐喻等艺术手法书写历史变迁,表现生命悲情相关。这些手法共同打造了蒋韵小说悲情书写特有的审美风格。

蒋韵小说反复书写与世俗的背离和诗情的错过的爱情,让有情人难成眷属,来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纵观蒋韵的系列小说,错位的爱情已形成两个基本模式。第一,外力迫使相爱男女分手模式,浪漫爱情遭到瓦解。如,上世纪60年代中叶,中国姑娘徐美明和留学中国的越南小伙子阮梅龙的真心相爱。但中越政治局势的紧张棒打这对鸳鸯,外力迫使阮梅龙回国。若干年后,徐美明出于无奈决定另嫁他人,本着对原越南男友阮梅龙刻骨铭心的思念,她选择了一个阮梅龙的替身,即在越南与美国佬打过仗,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被弹片削掉的中国军人刘某,在新婚之夜却要求新郎刘某说说越南(《鲜艳的季节》)。又如,岑清明和叶北刚从小就两小无猜,文革时期又共同到山区插队。插队期间,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两人信誓旦旦、海誓山盟。但迫于母亲的压力,叶北刚以当兵为由,放弃与岑清明的理想爱情,此举深深刺痛了怀有身孕岑清明。人到中年,叶北刚下海经营他的“云裳”服装,他与助手榆小姐工作默契,说话投机,彼此知心,两人可谓珠联璧合,但岑清明的报仇行动导致叶北刚女儿的死亡,使得叶北刚和榆小姐永远错过在一起的机会和可能(《红殇》)。这种外力迫使相爱男女分手模式不仅凸显了理想的、浪漫的爱情被残酷的现实淘汰出局,而且暗含着在强大的外力面前,相爱男女个人力量的微乎其微。理想、浪漫与世俗社会相互背离、错位,人生有太多无奈。

第二,施爱者和受爱者的错位模式。这种模式又有两个表现方式:一种是男性专注式,即“某男执着爱某女,某女却另有所爱”模式。这个模式的书写,少而又少,蒋韵对此惜墨如金,但还是有。如《心爱的树》的大先生。大先生深爱比自己小20岁的妻子梅巧,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上,给她排忧解难,但梅巧却爱着丈夫的一个弟子席方平。另一种是女性专注式,即“某女执着

收稿日期:2008-10-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桂教科研[2008]27号,项目编号:200805LX380)。

作者简介:戴红稳(1966—),女,安徽宿州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爱某男,某男却另有所爱”模式。这个模式的书写,在大量小说中俯拾即是,蒋韵对此泼墨如云。如《上世纪的爱情》的张采,张采深深地爱着有情有义的姚均平,姚均平却爱着曾背叛他的初恋情人赵佩先,还为赵去杀人。又如《红殇》的吴洁梅,吴洁梅爱丈夫齐文轩,她化名为“蕉下客”默默地为丈夫的创办又濒临停刊的杂志《国风》大量写稿,救了《国风》,救了丈夫。丈夫齐文轩却爱着另一女子白淑芸,吴洁梅带着爱的遗憾离开人世。再如段金钗、贺莲东都深爱她们丈夫,但丈夫们却朝三暮四地迎娶妖艳的女子为妾。段金钗吞食鸦片结束无爱的生活;弱女子贺莲东反成大家庭残局的收拾者(《栎书囚徒》)。还如老蒙娜着魔般爱着那个时代最完美的男生南征,为了引起南征注意,她不断改变自己。南征却认为她“是一个没有青春的女人,也许会结果,却永远不开花”……。在女性专注爱情的书写中,特别一提《隐秘盛开》的潘红霞。她以爱情为信仰,用爱上帝的方式爱着了一个滚滚红尘中的人——刘思扬。可是刘思扬的情感世界远离潘红霞,他先爱陈果再爱小玲珑后又爱着年轻的混血儿的女人。潘红霞至死不渝地暗恋,使作品平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

这些对爱情执著的追求者,用蒋韵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古典’的产儿,却在现代的生活中陷落……”,现实有太多的遗憾和错位,理想的、专注的爱情不仅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而且还遭遇了彻底性地毁灭,让人惊恐不已。蒋韵反复书写的错位爱情,脱离了世俗男女浓情蜜意,展现了古典情怀的现代尴尬,呈现出严肃沉重的意味:一个彻底地讲求欲望的当今时代,诗情远离了人类的生活,现代人错过了一切理想、道德和浪漫。蒋韵为我们书写了这一人类尴尬的处境。

时代的荒谬与残酷是蒋韵小说表现悲情重要内容。《少男少女》中的雨生有着丰富的心灵和出众的才华,这么一个小才女,在文革期间却因“家庭问题”而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不得不选择插队的道路。类似这种荒谬的内容在蒋韵小说中层出不穷。蒋韵非常善于使用怪诞、荒唐的场景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表现时代的荒谬、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悲情这一严肃主题。

阅读蒋韵的小说,有诸多荒诞的场景描写。场景一,为了让媳妇与儿子同房,婆婆带上本家沾亲带故的三四个男人把拓女子掀翻在炕上,棒槌起来,拓女子血肉横飞,昏死过去……婆婆挑开拓女子缝得像铠甲一样结实的裤腰,扯下沾血粘肉的裤子,吆喝着儿子“上”,并虎视眈眈监视儿子要了媳妇。婆婆盘腿坐在炕上,活像看两个牲口配种(《隐秘盛开》)。场景二,爱管闲事的女人族,为查证单身女子陈忆珠是否处女之身,冲进其房间边叫嚷“看看她的奶,看看她还是不是一个姑娘的奶了?早让人揉搓熟了!早变成狗奶!”边采取行动“扒下她的棉衣,扯下她的毛衣,撕开她的内衣”(《完美的旅行》)。这些荒诞的场景描写,既体现看客的荒谬、麻木,又反映了被看无可奈何以及做人的尊严惨遭践踏。场景三,范苏柳爬上烟囱的顶点,她完全不想自杀,烟囱下面聚满的人都认为她企图畏罪自杀。这里透露出一种非常残酷的荒诞,是理解的错位造成的荒诞。场景四,在妻妾成群的陈家,祖规“男人不纳妾”的字眼高悬在四有堂正厅“多福堂”之上。这样的家庭配上这样的摆设,确是荒唐、可笑、滑稽之致,让人哭笑不得。……

蒋韵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崇尚古典、浪漫与温情,她们向往诗意的生活,但她们恰恰与世俗与时代脱节,而难堪地活着。蒋韵一方面从她们的肖像、行动等滑稽描写,开掘出这一特点来,另一方面也暗含有对女性自我的某种反思甚至批判。夏平《古典情节》、老蒙娜《我的内陆》以及林琦等都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她们在现实这个物欲时代里,显得不合适宜,只留给社会“滑稽的母鸭般的背影”。苏红《大雪满刀弓》“总是挑那些最不适合她的颜色穿。那绝艳惊人的颜色往往把她逼到无路可逃的绝境,“她就像一个借了别人衣服穿的穷人,猩红如血的华丽的颜色恰恰丢失了贫弱的她自己,这真是一件荒诞的事”。文革期间做了十年牢的范苏柳,出狱后还活在过去的时代里,与当今时代脱节。她行为极为滑稽:每晚都在写思想汇报,用已经过去的上个时代的语言,向“政府”汇报自己的“活思想”以及学习心得。除事无巨细地汇报自己外,更多的是对别人的揭发,她周围的一切人都在她的监视之下。她被人们嘲笑和鄙视,她的余生成了笑柄。

蒋韵小说融情入景,寄景于情,情景交融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她笔下大量的客观景物,诸如“落日、落花、风雪、灯”等,都寄寓了作者主观的情愫:如落日西沉——生命终结,风雪交加——人生困境,落花满地——生命凋零、灯灭——人死。在这里,生命的消失与这些景物之间有了某种神秘的对应关系。

关于落日与灯的描写,因有诸多学者论及,在此仅谈蒋韵惯用的花草隐喻手法。蒋韵不是因为单纯爱花草才写花草,而是因为花草不仅是美的存在,更是生命的美的存在;花草夭折,不仅是美景不再,更是生命毁灭。蒋韵善用花草渲染生命欢乐,更善用花草隐喻生命悲情,展示人世的沧桑。第一,烘托青春流逝。《大雪满刀弓》开篇的“杨花似雪,落红满地”四字景物描写,烘托出婚后被困在陈家的新女性赵芝庭,青春丧(下转57页)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childre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4:92-104.

[13]V ogel S A. Syntactic abilities in normal and dyslexic children.Journal of Learing Disabilities, 1974,7:103-109.

[14]Siegel, L.S., and Ryan, E.B.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sensitivity , phonological ,and short-term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24 (1):28-37.

[15]Plaza M, Cohen 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syntactic awareness , and naming speed in the reading and spelling performance of first-grade children. Brain and Cognition, 2003,53: 287-293.

[16]Plaza M,Cohen H. Predictive influence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morphological/syntactic skill, and naming speed on spelling performance. Brain and Cognition, 2004, 55:368-373.

[17]V ogel S.A. Syntactic abilities in normal and dyslexic childre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4, 7: 103-109.

[18]Tunmer W.E, Hoover W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factors in learning to read. In: Gough P B, Ehri L C, Treiman R ed. Reading Acquisition. Hillsdale, N J: Erlbaun, 1992:175-224.

[19]Demont E, Gombert J 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a predictor of recoding skills and syntactic awareness as a predictor of comprehension skil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6,66:315-332.

[20]Muter V, Hulme C, Snowling M J et al. Phonemes, rimes,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kills as foundations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longtitud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5):665-681.

[21]Chen M J, Lan L L , Yung Y F. Development of component skills in read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3, 28(4):481-507.

[22]So D, Siegel L.S.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semantic, syntactic, phonological and working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poor Chinese reader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997, 9:1-2. [23]姜雪凤.2003年硕士论文《语音意识句法意识对初二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研究》.

(上接53页)失,极端郁闷的心境。作者还用“落英缤纷残红满园”比拟陈家“一桌子盛装的女眷”,她们青春不复,使人“有一种的迟暮之感”。第二,渲染羁旅之思。移居台湾的吴洁梅,在自家小院种上芭蕉,雨打芭蕉触动了她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几棵芭蕉总让她黯然神伤……早也萧萧,晚也萧萧的丰肥的蕉叶,使几十平米的小院有一种风声水起的无奈的凄怆”,她还化名为“蕉下客”写下了对家乡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篇章(《红殇》)。第三,预示爱情破灭。岑清明和叶北刚短暂的甜蜜的爱情生活,有一个绝妙的景物描写:“一朵孤零零的玫瑰冬寒十月在废墟上开放,这景观极具浪漫情怀可也绝对易于消亡”(《红殇》)。它预示岑叶两人没有思想根基的爱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破灭。第四,衬托内心怅惘。16岁的梅巧向往更大城市,渴望当画家,可命运偏偏安排她嫁了个大自己20岁的丈夫,她内心相当不安分。对梅巧的心理,蒋韵并不挑明,而是借景物槐树衬托:“那是一棵槐树,说不出它的年纪,枝繁叶茂,浓阴洒下,遮住半座院子。槐树是这个城市最常见的树,差不多是城市的象征。梅巧不喜欢这树老气横秋的样子,她就在画上修改这树,它恶作剧解气地把树叶涂成蓝色。一大片蓝色的槐林,有着汹涌的、澎湃的、逼人的气势,乍一看,就像云飞浪卷的大海,翻滚着激情和邪恶”(《心爱的树》)。第五,反衬生命凋零。蒋韵善用乐景烘托哀情,把生命的凋零写得相当美丽。这一风格在《栎树囚徒》中尤为突出。看看段金钗的死亡后的景物描写:“两百里外,洛阳城的牡丹盛开不败。六百里外,阳山的杜鹃盛开不败。牡丹杜鹃遥相呼应,为她壮行”。牡丹和杜鹃盛开不仅反衬人生命凋零,而且还烘托出死得其所。丈夫移情他恋,兄死儿亡,埋葬了段金钗自由生活的梦想和纯真的爱情,刚烈的她吞食大量鸦片……段金钗的死,是对爱情的坚守,是对现实世界的精神绝望,为维护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参考文献:

[1]蒋韵.大雪满刀弓[J].收获,1994,(4).

[2]蒋韵.心爱的树[J].北京文学,2006,(5).

[3]蒋韵.完美的旅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4]蒋韵.红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5]蒋韵.栎树囚徒[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6]蒋韵.我的内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7]蒋韵.隐秘盛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8]蒋韵.北方丽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第一二版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执教: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杨洁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热情。 2.学习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 3.通过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深刻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热情;学习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深刻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谈到《水浒传》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没错,六百多年的传播,《水浒传》的故事、人物、观念乃至语言都已渗透到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所以,当说到《水浒传》的时候,有很多的记忆会被激活。也许,小时候,你曾听长辈讲过水浒的故事,也许,你曾阅读过一些章节,也许,你曾看过几集电视剧。《水浒传》对我们而言,如此熟悉,但又如此陌生,因为我们还没有进行过整本书的阅读。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就让我们真正走近它、了解它、深入它。 二、整体感知,播下“疑问” 1.总体了解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2.质疑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是施耐庵(元末明初)?还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不过,近十年来,这两种说法都受到了一个强劲的挑战,一些学者认为,《水浒传》其实是明中叶的作品,那作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同学们,希望在大家心中播下一个小小的疑问的种子,将来也许有一天,你们能在更多的古籍中寻找到答案。 三.阅读方法一:关注目录与定场诗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请同学们速度目录,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与林冲相关的回目。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沈鸣鸣版)2019尔雅答案

…………………………………………………^_^………………………………………………… 1.1 1 【单选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谁的观点?( ) 答案:王国维?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2 ?【单选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请问是谁的观点? 答案:鲁迅?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3 【多选题】《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中包括( )。ABD ?A、阴阳家 ?B、名家 ?C、兵家 ?D、纵横家 4 【判断题】1904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对古典小说完全排斥。 ( ) 答案:√5 【判断题】胡适认为所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乌有先生亡是公”,即假托的名字。 ( ) 答案:×

1.2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唐代传奇?( ) 答案:《错斩崔宁》 ?A、《长恨歌传》 ?B、《错斩崔宁》 ?C、《虬髯客传》 ?D、《聂隐娘传》 2 【单选题】以下小说中题材类型不同的一部是( ) 答案:《世说新语》 ?A、干宝《搜神记》 ?B、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C、《世说新语》 ?D、《聊斋志异》 3 【多选题】以下属于爱情主题的唐传奇有( )。答案:《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A、《枕中记》 ?B、《莺莺传》 ?C、《李娃传》 ?D、《霍小玉传》 4 【判断题】凌濛初编撰了“三言”、冯梦龙编撰了“二拍”等小说集,开创了全新的文人拟话本小说。 ( ) 答案:错误 1.3 1 【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学。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 答案:胡适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3968387.html,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作者:张知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7期 摘要: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文学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创造者独特的洞察力,也需要读者有更高的感知能力去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以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隐喻为例,尽力找出张氏话语的隐喻世界,旨在分析文学隐喻的特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隐喻特性启示 作者简介:张知馨,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23-02 一、引言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纳入修辞学领域进行研究,现代隐喻学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开辟了 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它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隐喻不仅属于语言的,而且属于思想、活力、行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同。人们隐喻式的感知也由于认识主体的情感、 态度、联想使人们开阔了对客体的认识。张爱玲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怀着天才梦的作家,隐喻在其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隐喻已然渗透成为她的一种思 维方式,一个认识世界、理解时代的重要工具。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隐喻内涵 张爱玲在小说世界中执着地表达自己对于世界最为真实的体认感,她无情地将解剖刀指向 自己,还原最彻底的人性。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一) 一、填空(15分) 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今所传秦代民间歌谣仅首。 2.司马迁的现存作品,除《史记》外,还有《》、《》这两个单篇。《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的伟大著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3.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汉赋的创作进入了时期,代表作家是、。 4.建安“七子”的名称来源于《》,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 5.在南北朝诗人中,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推动七言诗体发展的是,集六朝之大成的是。 6.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北魏的《水经注》和北齐杨衒之的《》。 二、解释加点的词(15分)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大钧 ..播物兮,坱圠无垠.。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7.薄.霄槐云浮,栖川怍.渊沉。 8.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 三、默写(10分): 1.《短歌行》(对酒当歌): 2.《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四、简述题(20分) 1.概述乐府的多重涵义。

2.“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赠白马王彪》)四句,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3.略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类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五、论述题(40分): 1.以《李将军列传》和《苏武传》为例,谈谈《史记》和《汉书》人物塑造的共同特色。 2.根据你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的了解,试对这一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特点作一综述。

古典小说赏析之快嘴李翠莲记

古典小说赏析 《快嘴李翠莲记》 她由于一个古装电视剧而家喻户晓,在电视剧中,她心直口快、敢爱敢恨的性格为许多人所喜爱。这个人物原取自明代《清平山堂话本》所收录的一篇白话小说,《快嘴李翠莲记》。当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主角往往都可以一步青云,即使在当时的时期决不允许这样的反传统存在。《快嘴李翠莲记》中的主角既没有潇洒自在的生活,也没有了解她的知己,最终,她因为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最终削发为尼,以出家的方式了此残生。 小说中,李翠莲是一个“姿容出众,女红针指,书史百家,无所不通”的才女,但是她有个缺点,心直口快,甚至有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极端性格。由于她的针锋相对,这位反传统的奇女子再其出嫁后三天就被休婚,最后甚至连父母都将她扫地出门,最终只有“离了俗家门,便把头来剃。是处便为家,何但明音寺?”的结局。从作者的角度,似乎李翠莲的结局是最终脱离了世俗的枷锁,获得了自由,并且从此出家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但在我看来,却不然。 说到此,我便不得不开始分析作为小说主角的李翠莲的性格。这个才女不仅精通相貌出众,更是精通女红,无所不通,在现在来说就是男生追求的理想伴侣。但是这么一位可人儿却偏偏嘴快而且争强好胜。单说嘴快这一点,就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也没有一个人喜欢与这么一位遇事搅三分,说话没有余地的人交谈,更何况是这么一位得理不饶人的女子。而争强好胜这一方面,在现在也许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古代,作为一个真正聪慧的女子,更重要的是隐藏自己的才智,俗话说“大智若愚”便是如此。而这么一位女子,她“从小生来志气广”,并且“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么一位女子,在古代便是离经叛道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些人对这个人物很是同情,就现代观点和古代反传统的人看来,李翠莲是由于封建世俗所不容,由于人们思想淤塞顽固而导致的时代牺牲品,但就我个人而言,事实并不是如此。举个例子,试想新婚典礼上,如果新娘在婚礼上频频出口不逊,并且对公婆毫无尊重之意,婚礼结束后让自己的丈夫睡客厅,这样的女子及时在现代,试问又有多少位勇敢者愿意将她娶回家?这只是其中之一。再试想一下,又有哪位知书达理的女子会频频爆粗口,并且连连给他人难堪,甚至连自己的兄长嫂子也经常奚落?试问那些反传统的人,如果将这样一位奇女子娶进门,他会由衷的高兴吗? 在我眼中,即使时代如何变化,这样一种人都不应该是人们同情甚至因为她而谴责社会的理由。我想,作者的原意也许并不是批判社会,而有可能仅是对这样一种性格的嘲笑。而对于出家的这个结局,我更想问一句,出家便意味着自由吗?谁又能保证她不会因为嘴快而被其他寺庙赶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开篇的无所不通的才女形象,更像是作者对后续故事中人物所暴露的性格缺点的一种讽刺。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主角的抗争精神,我觉得这也是这篇文章表现出的最正面的元素之一。虽然这位奇女子出言不逊,屡屡表现出言辞上的不理智,但值得学习的是,她

英文小说中隐喻的汉译

英文小说中隐喻的汉译 摘要:隐喻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情达意,是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因此,隐喻相应地在文学翻译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隐喻翻译效果的优劣对整部作品译文质量和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本论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理解隐喻,探索英文小说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英文小说;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这种修辞手法表达出的语言比平铺直叙更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与此同时读者可以获取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隐喻性的语言往往成为作者传达情感、展现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相应地在文学翻译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隐喻翻译效果的优劣对整部作品译文质量和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对于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能否在准确翻译原文的同时成功地传递出隐喻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喻意,也成为翻译作品传神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隐喻的定义和要素 (一)隐喻的定义 人们对隐喻的传统看法是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替代或者比较的方式,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没有指明两个事物的共同点,而是用一个具有形象意义的词来直接称为。隐喻和明喻不同,它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所以又称暗喻。表达方法通常为:A是B。 (二)隐喻的要素 隐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是对喻体比喻的对象,喻体用来类比本体,基本上是人们所熟悉的人或物,喻义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性。想要充分的理解隐喻,需要明白本体与喻体的类似性是意义转换的前提,喻体的性质在阴雨中映射到本体上面。 三、英文小说中隐喻的翻译 纽马克 (Newmark) 指出:“隐喻的翻译展现了翻译家们各种选择方式,因此对隐喻的翻译是所有语言翻译的缩影,在对隐喻翻译的时候,译者可以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隐喻可否保留,(2)如何传达喻体形象(转换或放弃),(3)修辞手法的表现方式,(4)隐喻的含义应该清楚的表达。基于上述因素,在翻译隐喻的时候,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译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和人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具有相似性,所以不同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基于这些相似之处,人们往往会选择相同的相同的喻体。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可在例如一个好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中,喻体形象和修辞意义以及隐喻方法都可以保留。例如:The ghostly winter silence had given way to the great spring murmur of wakening life. This murmur arose from all the land, fraught with the joy of living. 译文:那阴森可怖的严寒寂静让位于复苏万物的伟大春天的低语,这种低语来自整个大地,充满着生活的欢乐。在英文原文中,春天被比作人的“清醒”和“低语”。直译既保持了本体的形象和特征又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二)转换 有的时候汉语和英语之间虽然有共性,但是对隐喻直译会比较生硬,容易让读者迷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转换成明喻,使喻义更加清楚易懂。如: She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A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指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2、思维模式:指一定的社会人群在接收、反映、思考、加工外界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一是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结构特征;二是重视现实人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 三是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答:儒学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受此影响,古代小说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道德性格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的功能。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答: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紧紧抓住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传统文化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组合,试图恢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并使二者由分裂状态恢复到本来的统一状态。具体借人物王冕之口攻击八股取士制度,以“文行出处”与八股取士相对。将儒家倡导的名教与魏晋的超脱加以整理组合,塑造了几位“真儒”形象。既向往正统儒家的礼乐思想,又欣赏魏晋名士洒脱不拘的人格。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与六朝志怪相比,唐传奇在以下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 A、借佛道中人表现人生现实,如《温京兆》, B、人与神怪交往,目的在于写人世,如《任氏传》, C、从不可理喻的神仙变为游侠,如《虬髯客传》, D、运用佛道观念写人生的感悟,如《枕中记》, E、将佛道观念化为艺术想象的手段,《离魂记》, F、直接叙写人世,较少佛道观念,如《李娃传》。

中国小说鉴赏-古典小说与人物分析

古典小说与人物分析 【摘要】人物,情节,发展为小说三大要素,而对于我,觉得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为小说的灵魂,为其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对于不同的小说来说其描写人物方法与其人物形象的特点各有所长,却又有相似之处。《三国演义》中将人物真人真事与传奇事件结合,《水浒传》中将人物的相似与相异进行对比而突出。就此,对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文章主旨与情节发展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物形象描写手法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正文】 (一)《西游记》 作为最早接触到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可以说伴随了自己的童年。其中,孙悟空的武艺高强,勇敢机智,唐僧的善良坚持,猪八戒的胆小懒惰,沙和尚的忠厚老实都令我印象深刻。进入大学,却又对小说中人物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形象。在大家印象中,唐僧除了不会武功之外,其他的方面都十分优秀,但如今上课之后仔细想来,到觉得他除了泛滥的善良以及对求佛之路的坚持之外简直一无是处,反倒是曾经觉得太过无法无天的孙悟空却优点多多。 唐僧作为西天取经路上无可争议的领袖,其信仰虔诚,不畏艰险,但又在遇到妖怪时胆小如鼠,不是吓得说不出话来,就是坐立不稳从马上翻滚落地。对那些纵容下属的菩萨神仙也异常恭敬,却对百般维护自己的大徒弟万分苛责,在大徒弟打死妖怪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念紧箍咒,“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其反映出来封建家长权利的滥用,在古代父为子纲(师傅地位与父亲相当),其中家长对后辈的过分管控以及家长权利的滥用被表现十分生动夸张。其对内对外如此冲突的表现,归根结底为权利腐朽的结果,正如那清末政府,对外屈膝对内欺压百姓镇压起义,其权利机构的腐朽已经不堪入目。而现如今,那些在领导面前谄媚,对下属苛刻的人,不也正是由于手中的权利腐朽而作祟?这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而被视为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我却认为是一个有情有义,胆大心细的汉子。他不畏强权,大闹天宫;他在师傅的多次误会下,仍敬职敬责,就算被师傅赶走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即以人本主义为基准的文化发生转变的重大时期,它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观念和价值体系和文化核心的根本转变.如中国的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和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现代文化三大时期。 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上主要以诗歌为主,从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原始时代的祖先的可贵艺术创造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劳动生产有密切关系。 第三,尚善态度,崇尚自然的美好,含蓄隐秀。 第四,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传奇是唐代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六朝志怪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文言写成,主要记述社会上名人的奇闻轶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的一些作品。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和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它内容上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

古典小说艺术研究试题(详细)

一、中国古代小说两大系统及几种体式和代表作品 两大系统分为文言系统和白话系统,文言系统分为志怪、志人、杂传、传奇等四种体式。白话系统多指说唱艺术,包括曲艺、话本、章回等体式。文言系统中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祖冲之《述异记》等;志人小说代表作有刘义庆《世说新语》郭澄之《郭子》裴启《语林》等;杂传代表作品有《燕子丹》《西京杂记》等;传奇盛行在唐代,代表作品有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等;白话系统中曲艺的代表作品有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等;话本代表作有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章回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点: (一)直面社会人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正义感(同情弱者,反对邪恶,主持公道),伦理感(宣扬伦理纲常,忠孝节义等),道德感(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 2.艺术理念上首先重视真实性:史传文学的影响,其他艺术的借鉴,如“神似”“境界”。(二)中国古代小说重视情节性 1.情节的单向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缺陷:封闭性;但有的也具有开放性如《金瓶梅》)。 2.人物动作性(少心理描写,在情节发展和人物语言动作中体现)。 (三)叙述语言精练简介。 (四)体质不同形成艺术特点的各异(白话作品文言作品文白相间韵散结合)。 (五)篇章结构千姿百态(片段、;一生段落划分、章回结构) 三、远古神话的小说史意义: 1.从叙事角度看,我国上古神话多记叙,少描写,多梗概,少细节。比如《淮南子.本经训》羿除诸怪的神话,每一次战斗都是如火如荼的。2风云诡谲,这种叙事结构已成为后世降妖伏魔小说之祖3宏大的时空观念4千变万化的神怪形象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5审美特征奇崛多变,壮丽瑰伟6文化精神的滋养:崇神尚德 四、中国古典小说的功能: 1、观念载体,传播工具:例如魏晋志怪小说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用小说来表现和宣传道教思想,展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道德教化:上古时期的神话作品中已有初步展现出道德教化、规范秩序的功能,唐宋以后的小说家开始将其作为小说的基本思想价值,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正面意义 3、娱乐功能:不同小说体式适应不同人群的娱乐需要,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能在小说中获得娱乐满足,小说还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 五、魏晋志怪志人小说的异同及对后世的影响:不同点:志怪小说主要记录事件志人小说主要记录人物 共同点:1.题材类型:二者都主要记录当时的奇人怪事,题材具有同一性。其同一作者的作品有些是志怪,有些是志人,刘义庆的《幽明录》和《世说新语》就分属这两类小说 2写作特点一致:以“志”为尚,着重于记录,所以都将“真实”放在第一位,表现形式上都以笔记体为主,细节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长短不拘特点表现明显。两类小说主要由主要内容决定创作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对应小说的长短程度。 3、影响:A.叙事范型有不同层次。a.有的只是某些情节构成要素的相似,如刘义庆《幽明录》中《卖胡粉女子》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陶绣》。b..有些地方虽不能与后世小说做简单对应,但背景相似,情节相近,仍值得关注,例如《搜神记》中的“李奇”和《西游记》中的灵感大王。 C.实际上,当时的小说已有初步的叙述范型,如《搜神记》中“父喻”表明当时小说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一个能使人产生心灵感动的契合点。d.从影响看,有一些叙事范型更为清晰重要,如神仙洞窟类作品。《幽明录》中的《刘晨阮瞻》即为代表,对后世神怪小说创作影响重大。B.思维方式。a.从思想文化上看,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对后世影响广泛。例如《搜神记》中《干将莫邪》的故事就体现了鲜明的忠臣意识和复仇意识、侠客精神、雌雄观念等,在后世作品中均得以沿袭和发展。b.志人志怪小说中的因果报应观念也成为大中古小说创作的一个出发点和基本叙事结构。C.总之,魏晋为中古小说文体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原初形态的文本形式,对后世的启发表现在题材类型、艺术特点、叙事范型思维方式等方面,还在小说理论建构中,南宋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是最早的小说评点之作,提出了一些小说创作的的重要见解。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222011321081058 姓名:伍贤龙 教师:郭川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

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统 王诗凯201403080823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成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现象来认识,自然也没有人来揭示它的艺术特质,对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考察。这对于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杨树增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眼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 作者的创造,还在于他把一个本来与这个凶杀案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拉了进来,让陈宫原来非常崇拜曹操,说他和曹操生死与共,用陈宫的眼睛来看曹操,起初崇拜曹操,后来和曹操一起杀人,等到杀错人再杀人,两个人分化了,“错位”了。这就更有戏了,更有性格了,就有小说了,就有艺术了。这艺术还不够,陈宫就想,这个家伙原来以为他是好人,现在这么赖、这么菜,我怎么能和他在一起?夜里起来的时候想把他杀了,但是还没有杀。陈宫转而一想,我当时跟他跑,是为了国家,现在我无缘无故把他给杀了,也是“不义”,我不干了。于是,陈宫溜掉了,跑掉再也不见他了。 陈宫后来去辅佐吕布,很有谋略。吕布这个家伙,很有本事,打仗很行啊,刘关张三个人打他一个打个平手,但是他没有头脑,(听众:有勇无谋。)不但有勇无谋,而且言而无信。不讲信义。这在《三国演义》可是很严重的道德缺陷。陈宫很有谋,他却不能听从良谋。吕布还有一个毛病,相信老婆。后来陈宫好多计策都没听,都由于听老婆的话,包括一个著名的小老婆貂婵。陈宫后来被捕。曹操很得意:你怎么样啊,那天跑掉了,现在又被抓住了!陈宫大义凛然:你明为汉相,实为汉贼!今天我被你抓住了,一死而已!曹操抓住了陈宫的心理弱点,他是个孝子,说:你死得倒轻松,那你老妈怎么办啊?陈宫也抓住曹操的心理弱点,他说:你现在提倡以孝治天下,你不会为难我的母亲。曹操居然被他打动了,把陈宫杀了,却很好地款待他的母亲,给他养老。 这里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水平有多高啊!老是说人物要有个性,怎么才有呢?在这里告诉你,让原来志同道合的人,在一件事情上分化,情趣和感觉发生“错位”,势不两立。就像在一个美女面前,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感觉“错位”一样,就有个性了。你知错不改,俺就不跟你干了,从此以后势不两立,死在你手里也无所谓。“错位”的幅度就越大,艺术水平就越高。我觉得,我有责任来讲一讲陈宫这个人物在小说结构中的功能。 首先,让读者又用陈宫的眼睛来看他作恶。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非常成熟的手法。一般的小说只是通过作者的眼光看人物,坏蛋,坏透了。光是这样,可能单调。除了作者鄙视他,又弄一个人来看他,构成双重视角的错位,这个视角,和作者不一样,原来非常尊敬他,情愿为他而放弃官职、身家性命逃亡,做他亡命天涯的战友。但是,看到他第二次把对他十分友善的人杀了以后,良心上就受不了。这个人物的功能,就是从崇敬到厌恶曹操的凶残。对这样的人物,我无以名之,暂且名之曰:“错位中介人物”,让这个人物和主角(一个或者多个)发生感觉的“错位”,发生冲突。这是《三国演义》作者驾驭得很熟练的艺术的法则(如在草船借箭中赤壁之战中让鲁肃夹在周瑜和诸葛亮当中)常常运用得很出神入化。 这种人物的“错位”结构,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想像、虚构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因为,这种想像和虚构和古典诗歌的审美显示了极大的不同。在诗歌里,情人可以心心相印,生死不渝。而在小说作品中,情人、友人如果一直心心相印,生死不渝,就只有诗意,但却没有性格可言了,所以在成功的小说中,情人友人,不管原来多么情投意合,最后都是要发生分化,心心相错。两个人,各有各的感觉,即使是受得昏天黑地,也要误会,闹矛盾,闹憋扭,对同一事物拉开感觉的距离,才有性格可言。《西游记》如此,《红楼梦》亦如此。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感情知觉没有分化,没有错位,没有误解,没有吵吵闹闹,哭哭啼啼,就没有《红楼梦》了。而在《西游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感觉,一直不和朋友的感觉“错位”,随大流到底的沙和尚,就一直没有生命。照此推理,如果陈宫眼看曹操一错再错,一杀再杀,陈宫的感觉如果没有什么分化,一直和他一样,这个人物就浪费了。就像《西游记》中的沙僧了。陈宫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英语翻译中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