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历史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doc

高二历史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doc

高二历史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doc
高二历史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doc

高二历史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背景:二战使苏联国际声望迅速提高,军事实力增强,但经济却遭到极大破坏。

1、经济发展(成绩):1946——1950年,苏联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使国民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

2、问题:

(1)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权力过于集中,实行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滋生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2)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造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

(2)在抑制西方思想渗透、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东欧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法西斯力量失败。

(2)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

(3)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2、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个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不完全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

3、包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东欧八国)

4、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东欧的确立:

原因: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1947年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影响:A、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祈祷了一定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B、随着这一地区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弊端日益暴露,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蒙古、越南、朝鲜、新中国)

1、蒙古:

1911年,在沙俄支持下,宣告自治;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雅尔塔会议密约“外蒙维持现状”(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1946年中国政府承认了外蒙独立。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

1948年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占领朝鲜北部和南部;冷战的影响下,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两国: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越南:

1945年8月越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9月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45年法国重新入侵越南,历经9年反法斗争,1954年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法国被迫签定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解放(印度支那三国独立——越南、老挝、柬埔寨)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过程: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2、标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联、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3、社会主义阵营的组成:苏联、东欧7国(南斯拉夫除外)、东亚4国

4、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5、瓦解:6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遭破坏。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

内容:(1)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2)他作了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影响:(1)一方面,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会后,苏联国内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恢复民主,健全法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一度造成了东欧政局的动荡。

2、赫鲁晓夫的改革

(1)重点放在农业

(2)失败原因: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几年赶上美国,20年建成共产主义)——左倾冒进,急于求成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在其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的生活改善不多。在其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50——70年代)

1、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国产生了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

2、概况

七、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结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典型例题

1、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结果如何?从中应得出哪些启示?

(一)背景: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②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执行,忽略本国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艰难。

(二)内容:

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贯彻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②改革经济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三)结果:

苏联、波兰的改革成效甚微,但负面影响很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经济困难严峻。

匈牙利成效显著,农业发展较快,经济平稳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南斯拉夫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民族问题开始尖锐起来。中国人民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

(四)

启示: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②坚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2、“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和中断说明了什么?

出现说明:东欧国家要求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中断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阻力大曲折多,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说明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已发展到武装干涉别国内政的程度。

第四节美苏争霸

一、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二战后——50年代)

1、关系:战时合作破裂,转向对立对抗

2、双方对外战略:

美国(杜鲁门)极力遏止苏联,对苏联发动冷战

苏联(斯大林)采取措施揭露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二、美苏争霸(50年代——80年代)

1、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战后斯大林时期,是美苏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对外战略,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美苏争霸斗争愈演愈烈,可分三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美苏争霸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则转攻为守。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

(3)8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美苏争霸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美苏争霸的实质和教训

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实质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必然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1)美苏长期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的威胁,是历史不得安宁的根源,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损人又害己。

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争,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到70年代后期,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但双方不轻易动武,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说明高科技显示出巨大威力,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敢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四、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的美苏对华政策及原因

第一阶段: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新中国的发展与壮大感到严重不安。

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当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

由于苏联霸权主义野心的恶性膨胀,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

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同中国改善关系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害怕中美实现某种联合进行反苏,所以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台关系法》,向台湾提供武器,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成为中美矛盾的一个热点。根本原因是美国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口是心非,玩弄两面派手法。

典型例题

1、概述美国外交政策几个阶段及特点。

①1783年~1897年,大陆扩张阶段

政策:门罗主义、泛美主义。范围:美洲大陆。

特点:力图在拉美建立地区性霸权。经济:比较薄弱,不具备争霸世界能力。

②1898年~1945年,海外扩张阶段。

政策:门户开放、大棒加金元政策、金元外交。范围:由美洲逐渐向亚洲、欧洲转移。

特点:海外扩张倾向加强,积极参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经济: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③1945年~当代,全球争霸阶段。

政策:冷战政策、尼克松主义、星球大战计划、里根主义。范围:全球。

特点: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企图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经济:二战后,美国实力膨胀,成为世界霸主。

第五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略)

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

一、概况:

1、前提: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

的根本原因)

2、特点:亚洲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3、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高速发展。1968年,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第二次高潮;70年代,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四小龙都奉行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工业化。其中,韩国、新加坡成为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第三次高潮:8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中国自70末80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东盟国家在80年代以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二、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1、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60年代起飞,70、80年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实现了工业化。(韩国成为工业巨人,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1)原因:(一抓二改三参与)

A、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

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科技产业。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2)新加坡(东南亚国家)

A、独立:1958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自治,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

立共和国。

B、基本国情:国土小、人口密度大、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地理位置优(马六甲海

峡)

C、措施:①依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②大力发

展科技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稳定社会秩序。

D、结果:经过20多年努力新加坡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工业

化国家,国际金融中心,著名花园城市。

(3)韩国(东亚国家)

A、独立;1948年在美国的扶植下,建立大韩民国。

B、措施:①60年代起制订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②大力引进外国

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如进口替代工业、出口工业、不均衡战略);

③鼓励出口。

C、结果:经济稳定高速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巨人,90年代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D、问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军人掌政和大资本家

相结合带来的贪污腐化。

2、泰国和马来西亚(东南亚)

(1)概况:8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同新加坡和韩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速度已经超过。(2)措施: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东盟),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

二、南亚(印度)

印度:——发展缓慢,但较稳定,9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

(1)独立:1947年通过孟巴顿方案获得独立,1950年成为共和国。

(2)措施:50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3)成果: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基本实现粮食自给③科技成就巨大(计算机软件技术)

(4)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阻碍经济发展

三、西亚国家经济发展

1、概况:(1)各国自然条件不同,发展方式不同,速度不平衡;(2)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富裕。

2、措施

(1)同西方石油垄断集团进行斗争

A:原因:西方大国控制石油财富B、措施:1960年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斗争C、结果:70年代后全部或部分控制了本国石油工业

(2)利用石油发展本国经济

A、团结发展中国家产油国,集体提高油价,增加石油收益

B、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化工和其它工业

C、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3、成就

(1)建立起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沙特、科威特迈入富国行列(3)伊拉克、伊朗富裕程度较低(原因:人口多,消耗大;1980——1988两伊战争)

典型例题:

1、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日本经济发展还得力于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开支小这一有利因素,特别是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2、如何认识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告诉我们,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这是亚洲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时它还告诉我们,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仍然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艰巨任务。

3、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怎样机遇?发展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面临机遇:

①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和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②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③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情况:

①新加坡和韩国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②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③西亚产油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本国的石油工业,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面临问题:

①由于亚洲各国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所以人均产值较低,仍长期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②由于长期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上的动荡;③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所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中国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①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突出世界各国人民对此问题的思考和对应该汲取的教训的掌握。

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③战后苏联和东欧的改革、出现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后果。

④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⑤“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应着重从其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角度思考。

⑥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层面思考。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知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巩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重点) 3、知道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及其影响。(难点)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文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教材,梳理基础 1.1917年3月爆发了全城总罢工,并演化为武装起义,推翻了专制统治1 1月在领导下,又爆发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并宣布退出。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发动了武装干涉,为了集中人力、武力、财力应付局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1921年,俄共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 4.1924年列宁去世后,掌握党政大权,1925年联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 方针。 5.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 6.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二、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读图或文字,将你的理解写在教材相关位置旁边 1.阅读p28的相关内容,谈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2.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征收制的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图2-11、13,归纳一下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相关因素。 三、精读教材,系统分析 1.有人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而来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对珍格格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从十月革命的特点与结果方面展开) 2.斯大林体制与君主专制体制有什么样的区别,并简要评价其利弊。 整理本目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发展经验教训 对中国的启示 伴随着1917年10月20日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大量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尤其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巅峰。但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兴盛,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随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被颠覆。这些挫折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是各国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的爆发。 种种挫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会失败,苏东剧变只是具体道路上出现了某些困难。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经验教训十分必要。 一、苏联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曾经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刻,今天依然存在。从新中国建立起,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当时的中国从工农业体系到军队组织架构,

充斥着苏联的气息,因此其兴衰经验最具参考意义。 1.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 苏共早期,党对国家拥有绝对领导权。苏共在建立政权时经历了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但是领导人们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从战时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共领导集体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积极镇压国内反动势力,为建设国家奠定了基础。后来又独创性的建立了五年计划制度,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强化了重工业的地位,在短短十年间将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现在看来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发展模式有种种弊端,但是它们在短期内凝聚了人心,使苏共在国家获得绝对的领导地位,因而苏共获得了坚强的政策执行力。这一点可以从二战期间苏共对卫国战争的领导上看出来。冷战期间,苏联在大部分时期力量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是凭借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取得的成就依然十分令人惊叹。到了80年代后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部分苏共领导人,没有看清形势,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自毁长城,导致人心涣散,最终酿成大祸。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分裂分化图谋,近些年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我国面对的形势更严峻。近些年来敌对势力抛出“军队非党化”,“多党制”论调就是意在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当年肢解苏联时的伎俩如出一辙。在这个国家,是党在凝聚人心,党的坚强领导将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当今时代下,要加强而绝非弱化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这个有着复杂国情的多民族国家完整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苏联到最后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力量的颠覆,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01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 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 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2019年整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卷(B卷) 问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在A、B、C、D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卷。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4.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筹算法②地动仪③《授时历》④《黄帝内经》⑤《齐民要术》 A.②①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⑤③ D.⑤①④③② 5.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的是 A.人是无知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完善自己 B.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D、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7.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1 简述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2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3 由苏俄和我国的实例展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先来讨论一下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苏俄所走过的经济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其主要措施包括:(1)对大型和中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由苏维埃政权实行严格监督。(2)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国家对工矿企业实行实物供应制,生产资料由国家无偿供应,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直接分配(3)日用消费品实行配售制度。禁止私人贸易。(4)实行余粮征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收到国家手中,由政府垄断粮食贸易,禁止私人进行交易。(5)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这些措施在当时对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直接实行共产主义经济会怎么样呢?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列宁写到:“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 1921年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同,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这样,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的迅速恢复和高涨,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为振兴工业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可靠的基础。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列林逝世后,斯大林实行了他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

人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真题及答案 1.(2018.浙江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喻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元朝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 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 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 答案B 2.(福建文综)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定时由首领官……禀奏皇帝”可知,中书省在决议时需要经由多个大臣商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需要由皇帝定夺,这体现了集体议决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由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可知,中书省并非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A项错误;分割权力是为了邮弱和C项错误,由材料“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得知D 错。 3.(2018.天津文综)朱嘉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正确项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错误项分析: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 答案:B 4.(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卷共29小题,满分100分。答题需认真读题,审慎思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4.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5.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6.《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吉安县二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和谐中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 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兼爱”、“非攻”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 D.重农抑商 3、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电力的火花”将取代“蒸汽大王”而统 治世界。促使这一“取代”实现的理论突破是 A.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C.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D.爱迪生发明电灯 4、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时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时就很厌恶孟子,亲 自对《孟子》一书进行删减。下列语句中最有可能被朱元璋删减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④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对他这种气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某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论文。下列选题不正确的是 A.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以发展实业为首务——康梁的维新思想 C.辛亥革命后的逆流——尊孔复古 D.有请“德赛”两先生——新文化运动 7、某班几个同学正在用文学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 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8、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 出现的是 9、“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举 动上多么文雅!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表明作者 A.赞扬了人的自然属性 B.讴歌了人的理性世界 C.肯定了人的尊贵 D.描写了人的潜在力量 10、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 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自然权利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说 11、《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 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12、在高二某班的一堂关于启蒙运动的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你认 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启蒙思想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②18世纪中叶,启 蒙运动进入了高潮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徐汇区2019年高二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

徐汇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 高二(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满分100 分时间60分钟 注意: 1. 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 检测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商周时代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 2. 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3. 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行省制 4. 以下能正确反映东汉末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是() 5.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丝绸之路,其开拓者是() A. 秦始皇 B. 张骞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6.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隋唐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7.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8.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9. 西方历史上,以“皇帝”名义推行《民法典》发生在()

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 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 C. 日本武装倒幕运动时期 D. 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 10.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主要倡导() A. 专制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共产主义 11. 某位历史学家曾经指出:“拿破仑日后承认,造成他失败的因素,除了甲国的广大空间外,就是乙国的工业力量。”文中所指的乙国是() A. 俄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普鲁士 12.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 A. 从根本上废除了君主制 B. 首次阐述天赋人权思想 C. 确立了人权和法治原则 D. 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3. 右图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部分商品进 口税率的变化,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 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是() A. 林则徐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15.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开幕式上,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和骄傲,主要是因为 A. “光荣革命”成功 B. 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 C. 日不落帝国建立 D. 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16. 在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使清政府成为“木偶”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 A. 抵御列强入侵 B. 维护清朝统治 C. 创建新式海军 D. 实现自强求富 18. 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三权分立 B. 三民主义 C. 脱亚入欧 D. 实业救国 19. 下列有关历史变迁特征的叙述中,可称为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大变局”是() A. 商周之际,王国变为封建 B. 元明之际,行省变为内阁 C. 三国时代,统一变为分裂 D. 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 20. 以下主张不能准确体现民国初年民众愿望的是() A. 发展民族工业 B. 收回领土主权 C. 实现国家强盛 D. 征服世界称霸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控制与反控制国际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结盟独立自主 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对防御帝国主义的进攻、保障社会主义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成果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o~期是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间的贸易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2.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哥伦布的主要贡献在于() A.开辟了从欧洲前往印度的航路B.开辟了从欧洲前往中国的航路 C.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D.发现了巴哈马群岛 3.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 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的突破 C.航海的结果对各自支持航海国家的影响不同 D.航海的动机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4.葡萄牙、西班牙最早组织新航路开辟,从政治上来说是由于() A.两国君主都有进行海外扩张的野心B.两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两国所处地理位置最为有利D.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在促使人类历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隔绝走向联系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封建君主制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D.殖民扩张的结果 6.“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该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富()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B.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7. 15世纪西欧出现了“寻金热”,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金银缺乏 C.统治者奢侈腐化,浪费了大量财富D.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 8.西欧的扩张对世界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引发了商业革命B.瓦解了封建统治 C.推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D.形成了新兴阶级 9.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最主要的前提是() A.荷兰人善于经商B.尼德兰革命的成功 C.荷兰的商船吨位居世界首位D.其他殖民国家已经衰落 10. 17~18世纪中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主要在下列哪些国家间展开?() A.荷兰、法国、英国B.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C.西班牙、荷兰、英国D.英国、法国、美国 1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英法战争②《航海条例》颁布③(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④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12.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A.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海外掠夺B.中央集权、手工工场、圈地运动 C.海外贸易、殖民战争、手工工场D.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13.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其媒介是() A.资本主义制度B.坚船利炮C.物美价廉的商品D.新式机器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二历史上学期期... 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持该观点的学派在下列哪个朝代有 可能得到重用?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清朝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 想准确的理解是 A.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 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 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某课题小组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收集的如下材料中,最有史学 价值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选出四个备选项中的最佳答案涂在答題卡上) 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了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的国有制 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6.《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己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 A.“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 B.“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C.“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D.“嗣后各省开星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8.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税,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枢机构设罝调整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 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1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佃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3.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