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1、什么是社会学,它与其他社会科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但在研究过程中,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常有研究主题上的重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如何理解“揭穿真相”?

对于复杂的社会事物,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揭穿真相”,才能探究到真实。那么什么是“揭穿真相”呢?社会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与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同,要更为复杂。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这种穿透“凭经验”、“想当然”的社会表面现象的过程,被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称为“揭穿真相”。能够穿透“凭经验”、“想当然”,这一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运用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和互动论视角分析体育与社会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体育的功能:现代人没有几个不热爱体育的,很多人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并且观看体育比赛,用社会学术语可将体育定义为: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身体的比赛活动。针对个体而言,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那么作为社会设置,体育有哪些功能呢?

1、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非工作时间有很大增长(双休日,黄金周),人们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为释放社会能量提供了宣泄渠道,其方式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社会所鼓励的。

3、体育为社会提供了模范角色。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追逐和仿效的对象。

4、推动经济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可带动广告、体育用品、旅游、餐饮、交通部门的经济增长,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可使首都每年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将有极大改观,所有这些又成为有利条件,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到北京的建设中来。

世界杯与经济

2002年韩日世界杯,使主办国游客人数增多,(中国人就有4万,不得不请针对中国人的厨师),该年售出约15万个飞火流星球,而平时每年只销售足球4万个。使纪念品模型销售量大增,韩国教练为厂家拍广告片提高知名度,出版畅销书《希丁克的指挥艺术》。韩日世界杯使韩国收入88.8亿美元,日本258亿美元,不包括提高国家形象在内。

5、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80年代,阿根廷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足球使国民具有心理上的自豪感。第13届世界杯(86年)的阿英之战,是继马岛海战(领土争端,马尔维纳斯岛)之后的阿根廷复仇之战,马拉多纳越过五名后卫,打进最完美的一球,后又借上帝之手再进一球,终以2:1战胜英国,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上,阿根廷过早失利,又给深陷金融危机的整个阿根廷民族带来深深的悲哀,因为足球是国民唯一的精神寄托。“谁的眼泪在飞,巴蒂斯图塔的眼泪……”

(二)冲突论视角

体育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体育也具有阶级、种族、性别、区域不平等的特点。

有一些体育活动如赛马、高尔夫球、赛车都是有钱人的活动,其他一些运动则是典型地起源于穷人或穷人参与的,如拳击,常与城市贫困相联系。冲突论认为,这样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倾向于或远离于某一种运动的现象,是代代相传的。

贫困落后的地区,体育很难有发展。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

有时人们认为体育中并无种族不平等,但社会学的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非白种人在职业体育中享有的高收入的机会大大高于在其他职业中的非白种人,但事实还有:几乎所有运动队的经理、老板都是白种人。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管理者和各种裁判人员,非白人所占有比例都很小,除篮球、垒球、拳击、橄榄球以外的职业体育中,非白人所占比例很小。

在体育历史中几乎都是以男人为取向的体育运动,妇女在这样的历史中没有地位,这也反映出一定的歧视和不平等。1896年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妇女几乎被排斥于所有竞技项目之外,现在,妇女在体育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

(三)互动论的视角

用互动论的视角理解体育,表现在运动员参加比赛是面对面的互动过程。参加者将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和比赛规范。从人们参与体育的方式可以看出比赛乃至生活的意义。

4、如何理解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知识,可概括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技术。

(1)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2)研究方式:也称研究法,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3)具体的研究技术指的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特定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规程。比如调查研究过程中的问卷法、抽样方法及统计分析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都是具体的研究技术。

5、社会研究过程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仔细陈述研究问题并形成假设;第二阶段产生研究计划——用于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计划。第三阶段,就是收集资料,随后是分析资料,检验假设。资料分析和假设验证完成之后,研究者可以得出研究结论,最后一个阶段是公开出版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的准确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评估。

6、试述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在最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学家使用两种研究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它们分别来自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一)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用于研究可以用数量来测量的变量--例如收入、年龄和教育水平。定量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它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比信息,只有对这种信息才有可能进行计算,并进而对资料作更广泛的定量分析。定量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因而更客观、更科学。只要有可能,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使用定量方法。

但是在人类事务中有许多情况不能用数量来测量,至少用数量表示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有些社会学家会觉得定量方法可能还会损害和歪曲所研究的社会现实。

(二)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运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社会现实,而不是进行数量的测量。定性方法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它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在

研究社会互动时,研究者使用这种方法。

在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法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方法。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7、文化差异与统一的原因说明。

由于每种独立的文化都要适应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特殊性。同时所有文化都具有共性,这就是文化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普遍性。

(一)文化的差异

文化生态学家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虽然自然条件非常重要,但与社会条件相比,后者的影响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中。这里的社会条件或者说社会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口构成,社会发展规模,法治环境、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政府的管理力度以及与别的文化相联系的程度。它们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管理方式,人们如何组织起来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以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二)文化的统一

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同时,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已证明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普遍性。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普遍性的九个方面:第一,语言;第二,物质特质,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工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第三,艺术;第四,科学,如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第五,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节、礼仪等;第六,婚姻家庭与其社会制度等,教育制度、继承制度等;第七,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第八,政府,如整体、司法、法律程序等;第九,战争。为什么会存在文化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人种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是类似的,如都有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局限性。如都要处理生老病死问题。社会要保持其目的性,就不可能脱离像教育、经济、婚姻家庭制度等需求。所有这些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导致了一些文化普遍性的存在。

8、文化分析有哪些理论视角?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考察信仰体系、礼仪、制度或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时,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文化的这个方面能够存在?”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为什么某个文化特征能够存在?”是由于这个特定的文化特征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承担了什么功能呢?”这是功能主义者进一步感兴趣的问题。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曾是英国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开创者之一是马林诺斯基。

(二)冲突论的视角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通过这一视角,社会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其原因是什么。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

(三)生态学的视角它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间关系的。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周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文化的基本特征、本质及功能是什么?

创造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是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我们从文化的创造性中寻求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共同生活需要,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衍生或创造出来的。简单地说,文化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面的反映。这就是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功能: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②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③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

《社会学概论》作业(二)

1、什么是地位和角色,它们的关系怎样?

一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所处的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地位与角色的关系:地位与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地位一定通过角色行为表现出来。没有地位,角色就无从谈起,没有角色,地位也不好捉摸。

2、结合现实理解为什么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存在差距?

前者指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即社会所定义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后者指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即某人实际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承担角色,人们应尽力了解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要求与期望。在现实中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往往存在差距,不相匹配。

比如有些法官、商人、记者、家长,或者对照我们自身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来看。

产生差距的原因:①角色期待是一种外在力量,对角色的实际扮演在更大程度上是扮演者对自己角色期待的理解和认识,即角色领悟,没有领悟好,角色表现就不好;②领悟了角色期待,但做不到,或是个体原因如意志力不强、道德水准不高等,或社会因素,管理不严等造成的;③还有一种情况是领悟了该角色的角色期待,但拒绝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期望去扮演。④最后一种情况是由于社会对角色期待不清造成的,尤其是对待那些新近出现的角色。

3、继续社会化对成人的意义?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是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是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个体由单身到成家,由上学到工作,又换新的工作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发生角色的变化和新知识的不断学习。

4、什么是社会互动,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所谓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的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做出回应。

主要形式有是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1) 个体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2) 合作是这样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有些共同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个人或群体

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3) 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和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4) 竞争就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

(5)强制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的互动形式。

5、什么是集合行为,说出几种有代表性的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集合行为可以分为集群行为和大众行为:集群行为是集合行为最普遍的形式,表意集群、社会连带集群和行动集群,他们所产生的行为都是集群行为。另外,在分散的人群中发生的集合行为称为大众行为。大众行为的参与者虽然彼此互不相识,但他们都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大众行为的表现形式有恐慌、大众歇斯底里、灾后行为、谣言和流行等。

6、分析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也许是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其他初级群体包括同辈群体,如小时候的玩伴儿和青少年帮伙;一些邻居朋友圈和成人社会俱乐部;在复杂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工厂工人的派系,学生的朋友群体,军队里战友等。

初级群体的正面作用:①在人们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冲突时,初级群体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因为初级群体接纳的是整个个人,它给人以“某人站在我这边”的感觉——这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支持;②在日常生活中,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如此重要,以至当个人遇到不幸或打击时,都可以从初级群体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负面作用:一些初级群体会压抑个体的个性,从而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一些人不得不从他们的家庭中挣脱出来,寻求自己的独立发展。

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典型人类社会组织,如军队、大学、商业公司和政府机构都是次级群体。次级群体的普通成员,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关系而互动,感情联系很少。这种非人格特征,反映了次级群体的目的,达到务实的目标,而不是提供情感支持或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与初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次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在商业往来方面更为有效,它是现代城市与工业社会独特特征。正面作用:①在人们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冲突时,初级群体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因为初级群体接纳的是整个个人,它给人以“某人站在我这边”的感觉——这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支持;②在日常生活中,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如此重要,以至当个人遇到不幸或打击时,都可以从初级群体那里获得安慰和理解。

负面作用:一些初级群体会压抑个体的个性,从而限制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一些人不得不从他们的家庭中挣脱出来,寻求自己的独立发展,我们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许你就是其中一个。

7、群体规模扩大后,对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有哪些影响?

影响之一:影响成员的参与程度。群体大了,成员平均参与群体活动就少了。群体越大,群体对成员的约束感进一步增强,促使人们收敛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影响参与度;

影响之二:群体规模扩大后,人们参与机会减少,可能导致机会分配不平衡,容易产生群体内派别,出现少数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影响之三:群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群体扩大,会使成员间差异增大,摩擦增加,再加之沟通机会少,人际关系会转向群内关系,成员间的亲密感下降。

8、在组织分析中科层制理想类型的描述是什么?

在20世纪早期,马克斯·韦伯对科层制进行了经典性分析,科层制理想类型的描述如下:

◇全体员工分化成较小的部门,这就是办公室和局。每一个局的责任都有详细描述,在办公室人员的工作预先都有严格的规划。

◇权责分明。雇员都处于一定的等级制度中,每人都对上一级的监督者负责。这种结构有利于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基于专业技术资格之上的人员用工制度。在科层制中,常常是聘用具备某一特定资格的人员来工作,诸如一定的文化程度、多年的工作经验等等。聘用某人是基于其个人资格最适合于某一工作需要。

◇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了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规章严格限制了雇员发号施令的工作权威,它不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偏好来随意改变。

◇在科层制中确立了一套科层制职业发展的方式,根据职位、资历和业绩,以可以享有的工作年限、有价值的服务等形式来对员工进行晋级、提拔和酬赏。

9、科层制的正面特征和缺点。

◇建立科层结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然而科层制还有另外几个正面特征。

(1)它极大限度地减少了有关个人的情况对工作的干扰等许多潜在问题。

由于设计科层制的原则在理论上不依赖于某个个人及其人格特征,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个人的民族、种族及性别等方面的偏见对组织运作效率的干扰。

(2)科层结构也增加了工作的连续性。

虽然从事某一工作的个人经常会有变动,但是雇员是忠诚于整个组织而不是忠诚于某一个人。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也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以及维持工作的连续性。

◇科层制也有很多缺点。正是那些提高效率的工作程序可能会产生问题。

(1)科层制可能会使工作僵化,高度正式的结构可能会窒息主动性和创造性。

(2)科层制还会导致寡头统治——由极少数人统辖整个组织。

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将高度集中于那些最重要组织中处于最高位置的少数人手中。这样的危险总是存在。

(3)科层制还可能使雇员产生过分谨慎的态度,极力希望维持现状。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

1、社会分层的后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分层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无论对社会成员个体还是对社会整体,都有很大影响,从长远看,影响社会变迁。处于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生活机会上,在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中,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往往不一致。社会分层也会导致社会反应:已有的不平等分层格局阻碍了机会的平等分配时,下层群体中的社会成员的正常努力受挫后,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严重时会发展为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分层会产生群体意识。在群体意识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各群体间可能以妥协和合作的方式联系,也可能以对抗的方式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当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时,下层群体的力量足够强大,实现愿望的合法途径缺失后,在精英人物领导下,以革命的方式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分层格局,从而实现社会变迁。

2、如何理解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第一,收入,收入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第二,职业,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地位是人们的首要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第三,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它全面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因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已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这被称为个人的教育投资),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这被称为教育的经济效益)。提高文化水平对于增加个人收入作用明显,这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普遍规律。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因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已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这被称为个人的教育投资),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这被称为教育的经济效益)。提高文化水平对于增加个人收入作用明显,这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普遍规律。【1】

第四,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大小影响一个人性格、态度及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及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大的共同之处。

3、社会流动的意义?

一个社会中社会流动的状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1)对个人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具有较多社会流动机会的社会中,这种愿望是可能实现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可以通过合理的地域或职业流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地点或工作岗位。从本质上讲,向上流动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向下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

(2)对社会来说,正常的社会流动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社会流动首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有效地缩小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并因此缓和因社会分层而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

缺乏社会流动会使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僵化,矛盾尖锐,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其次,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选拔人才。

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分布,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并促进社会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讲,每个社会都要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对社会流动加以适当控制,避免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和盲目的职业流动与地域流动,有碍于正常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秩序。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对这些地区是有损害的。

社会流动已成为评价一个社会的分层体系良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大的社会是开放社会,是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发达社会,依赖自致身份地位;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小的社会是封闭性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前工业化社会一般相对封闭,特点是更依赖于先赋性身份地位。

4、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流动情况看,社会分化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加快了社会流动;注重个体利益,已成为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中重要的行为特征;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户口对社会流动制约作用逐渐淡化。

5、功能主义与冲突论关于家庭的观点是什么?

功能主义者所强调家庭具有社会化、情感支持、彼此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功能对社会保持良好状态并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冲突论的理论家们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庭。他们强调,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有些家庭成员比其他人对家庭的贡献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人被男人统治的历史。

6、如何理解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

核心家庭是一个两代人的家庭,由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通常不和别的亲属住在一起。如果一个家庭包括了三代及三代以上的成员,就叫做扩展家庭。

家庭结构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朝核心家庭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相联系。

当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时,典型的情况是,年轻的家庭成员离开土地和乡村,搬到城市去,在那里找工作,这常常削弱了他们与留在乡村的家人的联系。一旦到了城里,家庭就会为了求职或别的原因(如好的居住条件、更适宜的气候、退休等),不断地搬迁。因此,农业家庭很可能是扩展家庭,与一块儿土地密切联系,而工业家庭则是核心家庭,有更大的流动性。扩大家庭的减少就是这样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促成的。与在工业社会中的穷人一样,农业社会的扩展家庭提供了一种经济上的实惠。而工业社会的扩展家庭可能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实惠。

伴随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个人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流动性。在扩展家庭里,个人的需求通常从属于大家庭的需求。

核心家庭的弊端:虽然个人从很多责任、义务中解放出来,但同样地,别的家庭成员也不再对他负有责任义务了。由于现在家庭单位更小了,所以感情和经济支持就更有限了,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情、陪伴和帮助的家庭成员也就更少了。结果就可能导致个人的社会孤独感的增加。在我们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使我们对家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不曾减弱,我们常常记挂着出身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并且依旧相互帮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1 讨论内容:如何认识社会 讨论主题:如何认识社会?要求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社会理解的方式和途径,得出应该从哪些角度认识社会。(要求条理清晰,字数不低于800字。) 社会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答:1、社学学中的“社会” 社会的涵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 2、社会的类型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论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3、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先生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4、具体社会的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等。 5、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表现于宏观社会和具体社会之差异,还表现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复杂性,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相比有十分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由组成社会的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变动性,社会是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性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制度的翻新,也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乃至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变化。(要结合实际) 社会学概论作业2 讨论主题: 材料一: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判断题: 1. 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对) 3.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对) 4.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对) 5.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对) 6.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7. 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错) 单选题 1.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4.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5.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6.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 系密切) 7.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一个社会学家(韦伯) 8.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 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多选题 1.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三种形式 2.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3. 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 4.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5.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6.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 主义) 7.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非正式的) 8.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 阶级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二: 判断题 1. 马克思主义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对) 2.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梁启超,在1891年。(错) 3. 人的需要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发展的前提。(错) 4.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践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5.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对) 6. “文化类型”说是由韦伯提出的。(错) 7. 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错) 8.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的社会的特征是劳动。(对)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错) 单选题 1.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 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3.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4.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朋友谈心) 5. 由父母及未婚女子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6.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8.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9. 我国消灭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0. “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安全的) 多选题 1. 我国农村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2.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温饱、享受) 3. (社会控制论、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 4. 人类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5.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 掠夺关系) 6. 集体行为的类型有(骚动、传闻、社会运动) 7. 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象征性设备) 8. 未来社会学学派分为(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9. 我们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规范需要) 10. 社会控制的目的实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法律 和道德规范) 11. 需要是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它具有(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 判断题: 1. 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实施社会控制的对象。(对) 2. 交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3. 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复式角色。(错) 4. 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错) 5. 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人以上的角色,就叫做角色丛。(错) 6. 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对)单选题 1.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3.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5.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说法(“文化类型”说) 6.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乐主义) 7.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9.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 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从) 多选题 1.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2. 社会交往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个人成长、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 根据互动的性质区分交往的类型有(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4. 家庭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 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5.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 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6. 根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7.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 8.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畜牧业、商业)从农业 中分离出来 9.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高、同质性高) 10.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一家一户单干、大聚居小分居) 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参考答案 判断题: 1.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对) 2.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法律规定来实现的。 (错) 3.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和剥削制。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测评答案 属于哪种需要。 安全的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实证哲学教程》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血缘家庭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核心家庭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突发性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朋友谈心 一词源于 中国

一般而言,家庭具有哪些功能 经济功能 生物功能 抚育和赡养功能 休息和娱乐功能 以下属于次级社会群体的是 机关 政党 军队 学校 根据互动的性质,合作性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适应 模仿 同化 暗示 以家庭亲属关系为标准,家庭可以分为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扩大家庭 联合家庭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下列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 一般是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按照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社会群体可以分为初级社会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

人进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有哪些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复式角色是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 错误 理反应。 正确 角色丛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 错误 。 正确 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正确 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 错误 次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错误 集体行为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的、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正确 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 正确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正确 下列不属于正式组织的是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