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比较文学学科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二战后繁荣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2.“比较文学”一词出处:

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篡了一本各国文学选集,以《比较文学教程》命名。法国学者维尔曼于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在1829年出版著作《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接替他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

3.中国的“比较文学”

1904年黄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各种西文的“文学”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西文的“比较文学”中,“文学”实际上只是文学研究的意思。

中国的“文学”专指文学作品。

4.外国学者的定义

法国学者最早提出定义。(卡雷、基亚)PPT

美国学者的定义。(享利·雷马克)PPT

苏联学者的定义。(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PPT

5.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三种文学关系:事实联系、价值关系、交叉关系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6.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PPT

7.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

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是从多国文学现象中探讨一般规律。

8.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可比性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的比较文学

(一)史前史

贺拉斯、维吉尔、普鲁塔克;中世纪的欧洲(但丁);18世纪启蒙运动(伏尔泰)18世纪(……)PPT

(二)学科史PPT

(1)学科的诞生:

1,杂志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3,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1870年,俄国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讲座。

4,学位论文与工具书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此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2)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巴尔登斯伯格PPT

梵·第根: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法国学派的宗师。

著作是《比较文学论》。

法国比较文学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这个学派仅仅承认“文学关系”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宗,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3)比较文学的开拓:美国学派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教堂山会议”),耶鲁大学的雷纳·韦勒克以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尖锐批评法国学派。

韦勒克提出:“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代表美国学派的观点。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哈瑞·列文的《比较的基点》(1972年)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建立主题学研究。

研究特征:在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PPT)

(4)俄苏比较文学研究

1870年,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维谢洛夫斯基从研究“影响”、“借用”等问题入手,揭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日尔蒙斯基: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

坚持历史类型学研究传统,侧重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注意到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不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5)东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略)

西班牙:1947年,第一届比较文学座谈会在马德里召开,1976年成立比较文学

学会。

匈牙利:开展比较文学最早的国家。

前南斯拉夫:1967年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大会。

阿拉伯世界:1961年,希拉尔在开罗的阿拉伯国立大学作有关比较文学的讲演,出版《比较文学与阿拉伯文学》讲演集。

印度:1908年,泰戈尔主讲过“比较文学”。雅达普尔大学1956年建立比较文学系。

日本比较文学发展略早。

二、中国比较文学

(一)史前史

1、萌生: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研究法,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合本”(PPT)

早期佛典的直译与意译

释道安(314-385)力主“直译说”,提出“五失本三不易”(PPT)

鸠摩罗什(344-413):意译

2、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大量译介西学

严复(1854-1921)译《天演论》、《原富》(《国富论》),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林纾(1852-1921)译西方小说。

认识到文学的社会价值

梁启超把历来被轻视的小说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简单、零碎甚至牵强附会的文学比较(王先生论施耐庵;王国维;鲁迅《摩罗诗力说》)PPT

3、成熟:五四前至1949年

钱钟书《谈艺录》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在中国内地开始复兴

标志: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

1984年,《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创刊。

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学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办公。

三、现状与前景

新形势要求比较文学研究突破原来单纯关注文学问题的理念,更多关注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要求比较文学突破原来的“欧洲—西方”文化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特别在东西方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1991年8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次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中国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第三章比较文学基本类型及研究方法

1.比较文学体系划分:

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平行研究: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历史类型学研究;跨学科研究阐发研究

接受研究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影响……影响研究……赵氏孤儿改编)

影响传播的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

放送:爱伦·坡先在法国和欧洲产生影响,而后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接受:莎士比亚戏剧对古罗马、同时代意大利作家的接受。

传播途径: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和评论者,研究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

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的移植、改编和模仿(PPT)

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四个步骤、挑战……

3.平行研究

平行比较方法: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外、象征、格律等的比较,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思潮与运动的比较。

民族性是平行比较中“异”的基本表现。

平行研究的范围虽然远远大于影响研究,但它必须依据于“可比性”和“文学性”。历史类型学

4.阐发研究

研究内容: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在跨学科研究范围内,阐发研究是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或用别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注意事项:阐发研究绝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

5.接受研究(PPT)

6.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PPT)

第四章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1.神话与民间文学

神话……

民间文学:英国学者威廉·约翰·汤姆斯提出“民俗学”的概念

比较:神话自然应被包括在民间文学的范围内。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无名氏的集体创作。民间文学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神话发展演变而来。自觉的艺术创造。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讲述者、传承者的个人因素。

2.研究历程

起因:1793年,英国的詹姆斯·麦克弗森出版所谓的莪相史诗。1765年,英国的托马斯·帕西出版《古英诗钩沉》。

(一)德国:神话学派(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神话)

赫尔德:第一个采用“民歌”概念,最早搜集民间文学的学者之一。1778年,搜集了德、英、北欧诸国、拉脱维亚、波兰等地的民歌民谣的《民歌集》(后改为《歌中的人民之声》)出版。

约瑟夫·戈莱斯的《德国民间故事书》研究16世纪以前流传在德国民间的“浮士德”、“海蒙的孩子们”之类的传说和故事。比较分析《尼卜龙根之歌》和北欧英雄传说,指出《尼》只是一个巨大的神话中流传下来的一部分。《亚洲神话史》(1810)一书中提出一切神话起源于东方的论点,并提出世界上只有一种自然诗——神话的设想。

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格林童话集》(即《儿童和家庭童话集》)。1835年,雅科布·格林出版《德意志神话学》。19世纪初,包括雅科布·格林在内的一批德国语言学家从语言上证明,欧洲各民族语言形成之前存在着雅利安民族和雅利安共同语(印欧语)。

马科斯·谬勒:“太阳神话说”:人类的共同神话是太阳神话。

谬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二)人类学派

安德鲁·朗,弗雷泽,哈特兰

(三)芬兰学派(历史地理学派)

卡尔·科隆:其父老科隆把流传在民间的同一故事的异文,按内容和流传的年代、地域加以排列比较,卡尔·科隆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聪明狐狸的故事》,发现芬兰的多数民间故事是从俄国和瑞典传来的。

AT分类法:安蒂·阿尔奈(科隆的学生)创造出一套十分精确的民间文学的分类方法,并出版《故事类型指南》一书。

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思·汤普森增补修订阿尔奈的索引,引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故事,作了大量的、更加艰苦细致的分析比较工作。

(四)心理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派用泛性观的模式研究一切民间作品。

荣格派提出若干原型。

(五)结构主义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的结构研究》(单元/“神话元”)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728)比较研究100个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出31种功能

第二节文类学

1.文类学研究概述

2.西方文学分类史:

柏拉图《理想国》:“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模仿叙述”(合唱队的颂歌)、“混合叙述”(史诗)三种说故事的叙述方式。

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作品“因为模仿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划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

歌德《诗歌的自然形式》:文学“真正的自然形态有三种:‘叙述清楚的’、‘热烈激动的’、‘个人表现的’——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施莱格尔兄弟《论戏剧艺术与文学》:“抒情的、史诗的、戏剧的这些概念都是文学名词,用来表示人类一般存在的基本的可能性。”

西方文学三分法:叙事类(史诗类)、抒情类(诗歌类)、戏剧类

3.中国文学分类史:

《诗经》:风,雅,颂

《尚书》:典,谟,誓,诰,等等。

曹丕《典论·论文》“四科八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陆机《文赋》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刘勰《文心雕龙》:韵文十七种,无韵文十八种。《文心雕龙》论各种文类遵循的法式(……)PPT

中国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古代:有韵文(“诗”)与无韵文(“文”)。

稍后“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五四时期接受西方分类标准,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与四分法并存。

4.缺类: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

5.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隅

(一)印度佛教-中国小说

佛教变文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

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我国六朝时代志人志怪小说,篇幅短,每篇一个故

事,平铺直叙。唐初王度《古镜记》结构大变,在一个主要的故事中穿插许多小故事

(二)十四行诗

(三)小说文体比较

Romance:“爱情故事”、“传奇小说”, 如:The Arabian Nights and Treasure lsland are romances.(《一千零一夜》和《金银岛》都是传奇故事。)

novel :“有情节、有人物、有动作、有对话的长篇故事”, 如:the novels of Dickens (狄更斯的小说)

fiction :小说总称, 特指“虚构的、杜撰的故事”, 如:We want facts, not fictions.(我们需要事实, 不要杜撰的故事。)

西方小说发展三阶段:史诗-中古传奇-长篇小说

中国小说源流:[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话本—[元明清]小说(四)悲剧

中西悲剧比较

第三节主题学

1.主题学的定义

2.主题学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19世纪初,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史雷格尔和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等开始研究民俗学。

(二)发展

法国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研究范畴分类时,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即“流传学”,强调主题学研究要对对象的渊源性、相互之间的流传、关联和影响等进行实证探究,形成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特征。

1929年至1937年,法国学者保尔·梅克尔编辑了一套主题学丛书。二战后,德国学者弗伦泽尔开始编纂文学主题词典,1962年出版主题学专著《文学史的丛剖面》,1966年出版主题学理论专著《题材与主题史》等。

1968年,美国的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他认为作家对题材

的选择是一种审美决定,观念性的观点是结构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是媒介中固有的。

美国的维斯坦因《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1968)、弗朗索瓦·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1974),专章论述主题学。

由此,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足,成为比较文学学界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三)中国的主题学研究

发端于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1928)、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1927)70年代末,钱钟书的《管锥编》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对主题学研究的质疑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根本不值得展开。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美国的雷纳·韦勒克把主题学视为历时研究的外部研究,采取排斥态度。在美国比较文学界广泛流行的《比较文学:方法与展望》(1961年)没有收录有关主题学的论文。

确立研究地位:1954年,基亚出版《法国小说中的大不列颠:1914—1940》3.主题学研究四个层次:

题材研究、人物研究(情节、人物和一定的艺术形式)、母题研究、主题研究(一)母题母题与主题

(二)题材:题材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其中包括人物及相宜的姓名,它是摆在读者眼前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或是想象中的生活。

(三)其他术语:

情境: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母题和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潜在部分,情境(以及结构等)是作品的外现部分。每一个特定的情境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

意象: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只有当意象作为一种中心象征,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时,才可以成为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节媒介学

1.媒介与媒介学:

(1)媒介的定义

(2)媒介的分类: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与材料媒介(人们主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学,也主要通过译本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所以,对于翻译的研究是媒介学的核心,形成“译介学”或“翻译研究”)

(3)翻译研究:翻译史的研究;翻译理论的研究;某些具有重要地位的译者、译作和翻译风格的研究,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

两种语言、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贯穿在上述研究的过程中。

广义的翻译:以今译古和以内译外(以外译内)。以内译外是指翻译外国的作品,翻译少数民族的作品。

2.翻译史

(一)汉译佛典

(二)近代中国的翻译活动

晚清: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20世纪初,建立了一批翻译机构和翻译刊物。晚清最初所译多为兵政类、医学类,后来逐渐增加文学类。

“五四”以后,翻译事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不仅译作的数量大大增加,质量也较前有显著提高。

(三)欧美翻译史

三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3.翻译理论

(1)比较文学视角: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和人民心灵的桥梁,为文学影响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只有承认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研究它作为一种媒介产生的影响才有价值和意义。

(2)译介学发展主要事件:

1931年,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正式讨论“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首先关心的是译本是否完全、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提出译者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应完成的工作。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中提出研究译者和译作中有很多“心理的”、“历

史的工作”可做,重视翻译研究。

1982年,布吕奈尔、毕修瓦、卢梭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中说,“和其他艺术一样,文学首先翻译现实、生活、自然,然后是公众对它无休止地翻译。所以,在无数的变动作品和读者间的距离的方式中,比较文学更喜欢对翻译这种方式进行研究。”“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使读者的数量增加,而且还是发明创造的学校。”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或《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研究已经由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女性研究、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已经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目。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把翻译研究视作一门主导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做它的一个有价值的、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

(3)传统的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

(4)比较文学的翻译学研究

缺乏对应词:logos,道,功夫,饺子……

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歪曲:

山——hill, mountain

River ——江,河

江+ 山= 国家

数字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特定文化意象的传递:龙,the Milky Way……

人称、时态差异

4.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传统翻译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equivalence)是必要的,其评判准则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法国埃斯卡皮(1918-2000)在《文学社会学》(1970)中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但他理解中的“创造性叛逆”仅仅是语言环境与语言外壳的转换。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译者、读者、接受环境都是其主体。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

“归化”:表面上是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表达原著的内容,其深处是程度不等地用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

“异化”: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

2.误译与漏译

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误译是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或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

有意的误译:译者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手段进行翻译。或译者为了强行引入或介绍外来文化的模式和语言方式而误译。

有意漏译与无意漏译

3.节译与编译

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4.转译与改编

特殊型创造性叛逆,共同特点是都使原作经受“两度变形”。

转译(又称重译):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的文学作品。改编是作品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语言文字的转换。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5.译者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剧作;傅雷译巴尔扎克。

6.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史

翻译文学:原作生命的延伸。译者:原作的读者,译作的作者。

中外共识:翻译文学是民族(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翻译文学史:一部文学史,具备一般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作家、作品和事件。

作家:翻译家、已经被“同化”了的外国作家。

作品:被翻译了的外国文学作品。

事件:文学翻译事件,翻译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的事件。

第五节形象学

1.形象学研究概述

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8)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示范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让-马丽·卡雷(1887-1958)在《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中定义形象研究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被后人视为“形象学”奠基者。

1951年,卡雷的学生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辟一章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概述法国的形象学研究。

受到批评……弊端……(PPT)

发展(理论与实践)

2.后殖民主义与形象学

后殖民主义: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它认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形成的种种规范、观念已经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无形中制约着当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解剖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PPT)

后殖民主义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与形象学相通。

3.女性主义批评与形象学

4.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

5.西方文学中的异国异族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6.套话: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的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7.社会整体想象物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

社会想象实践的两极: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1)作品/作者—整体想象物

把神话强加给公众舆论;传播一个已在舆论中存在的神话;与集体描述背道而驰(2)意识形态:作家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偏向于认同性,强化本群体的身份。

(3)乌托邦:偏向于相异性。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

(4)法国文学中的第三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以让-玛丽·勒克莱齐奥的《荒漠》为代表的小说把它想象成一个对立于现代异化的都市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始空间;

以让·拉斯巴耶的《诸圣的阵营》为代表的小说把它想象成一个与文明、现代的西方世界相对立的野蛮落后的危险的空间。

(5)中国再生式故事情节

(6)“美洲的发现”

英国清教徒对美洲大陆的想象和预见唤起巨大的激情和推动力,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子、布道文、清教哀诉中把欧洲人的殖民掠夺行为合法化、神圣化,并最终积淀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

发明一整套宗教语汇……

第六节比较诗学

1.“诗学”

(1)“诗学”一词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陈中梅认为,此处“诗学”指“关于作诗的艺术”,诗人是“制作者”,一首诗是“制成品”。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一书中探讨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

古罗马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贺拉斯的《诗艺》(ArsPoetica)。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布瓦洛的《诗的艺术》(L’art Poetique)。因此,诗学(poetics)即一般的文艺理论。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研究中新提出的名称,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2)七艺:“三艺”:文法、修辞、辩证、逻辑;“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希腊创立,4世纪被公认为学校的课程,中世纪教会学校列入基础教育部分。五世纪的教士卡佩拉(MartinusCapella)首先为七艺命名。

2.比较诗学研究史

1963年,艾田伯(RenéEtiemble,1909-2002)在《比较不是理由》一书中首次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自己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3.大陆的先行者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先行者梁启超。

王国维:直接援用西方文论阐释中国文学与诗学的先驱。

朱光潜:1942年出版的《诗论》是中国四十年代四大诗论之一,比较诗学的经典之作。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钱钟书:《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管锥编》(1979)是钱钟书在1960和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采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兼及大量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管锥编个例……大陆其他研究成果……)

4.刘向愚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写出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代表作《中国的文学理论》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艺术四要素(作品[work]、宇宙[universe]、作家[artist]、读者[audience]),将中国文学理论归结为六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他让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其他理论传统进行比较,目的是“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

刘:“我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注意到本书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而不再仅仅以西方的文学经验为基础去建构一般的文学理论。”

(艺术四要素间的关系PPT)

5.台湾:叶维廉

1983年,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全书由五篇论文组成,也是作者主持的《比较文学论丛》之一。

叶维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Poetics)”、“共同的美学据点(Grounds)”。他认为比较诗学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文化模子(思维模式)的层面,找到不同体系文学“汇通”的“据点”。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指出:“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实际上,叶维廉自身亦未能真正跳出西方文论的框架。

中西比较诗学的基本态度

比较是为了探求不同文化体系文学“汇通”的据点,而不是用一种理论去强求另一种理论。

这样的比较研究不是比高低,而是比特点;不是为证明某方比另一方高明,用这一方来否定另一方,而是为进一步的综合打基础,为互相之间的学习与借鉴寻找客观的根据。

6.中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差异

(1)西方文艺理论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一脉相承,具有分析性、逻辑性等特点,讲究完整的体系,术语运用也有一定的规范。

中国的批评家多半是实践家和鉴赏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术语概念,如“神韵”、“性灵”、“境界”、“风骨”、“气”等,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2)中西比较诗学中的术语与范畴比较

先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之处,总结这些对应范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把这种比较所得上升为理论,得到一种综合性的意见,从中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加以阐述。

钱钟书考察“神韵说”

王元化《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3)周来祥:西方偏再现,东方偏表现

东方和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但西方偏重于形式的和谐,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内容的和谐;

“东方和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更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东方和西方虽然都强调描写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事情,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戏剧、小说)特别发达,相应地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相应地创造了艺术意境的理论。情与理的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艺术意境的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世界美学思想的一个可贵的贡献;

东方和西方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但西方侧重真与美的结合,中国更侧重美与善的结合,强调文艺的教化作用。

(4)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

“模仿—情感”是西方文学史的发展模式。其他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情感—表现”的诗学。(PPT)

(5)其他中西美学表现形态比较研究……

第七节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比较研究

1.概述

文学流派: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学派……宗派……)

文学思潮: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受一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所推动,在文学上形成的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

(文学思潮与文学发展……)

2.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兴趣点……

(一)文艺复兴之前

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学

中世纪封建时期文学

两次“前文艺复兴”

1.加洛林文艺复兴:奠定西欧统一的基督教文化基础[查理大帝768年称王,800年称帝]

2.12世纪的文艺复兴:创造中世纪学术

(二)文艺复兴

传播路线:

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法国:拉伯雷,“七星诗社”(16世纪)

西班牙:塞万提斯

英国:“大学才子派”(16世纪80年代),莎士比亚

德国: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运动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但两人最终交恶。

终生都是天主教徒,但尖锐地批评了他认为骄奢过度的当时的罗马教会,甚至拒绝接受后者授予的红衣主教地位。

影响最大的活动是1516年印刷发行希腊文新约圣经。

为了抢在西班牙主教之前出版,伊拉斯谟没有做详细考据,只是把手上的希腊文手稿编排出来,如有异文便选看来最流畅的。他找不到启示录的最后一部分,便用三世纪时武甘大拉丁文圣经倒译出来。此圣经后来被马丁·路德译为德文,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民族语圣经。

(三)17世纪巴洛克潮流

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文学

沃尔弗林《艺术史的基本概念》

(四)古典主义

席勒、施莱格尔兄弟、歌德、圣伯夫

韦勒克:《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概念》

(五)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与“古典主义”相对的一个特殊术语使用

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后

(六)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三标准:客观性、典型性、历史性

(七)象征主义

一个流派:1886年9月18日,法国诗人让·莫里亚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1891年9月14日,莫里亚斯宣布“象征主义”已经死亡。

一场法国的文学运动:以波德莱尔为开端,以魏尔伦和马拉美为活跃期,以莫里亚斯标举“象征主义”为确立期,以瓦雷里的“新象征主义”为结束。

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时期和运动:上承现实主义时期和运动,下启以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为开端的现代主义运动。时间上,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一战”前夕。空间上,以法国为中心,辐射欧美各国。

3.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

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西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易卜生个性主义。

创造社:西方浪漫主义。以日本留学生为主。

“新月派”:维多利亚诗风,英国湖畔派。

20世纪30年代:

“普罗文学”:苏联“岗位派”、日本共产党福本和夫左倾路线的理论、苏共“拉普”、日共“纳普”。创造社,太阳社。

“新感觉派”:日本新感觉派,法国都会文学。

(1)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独尊现实主义

(2)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五四浪漫主义文学

(3)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文学和艺术

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写作一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汉语言专业写作(一)00506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 1、写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或传播方式。 2、写作活动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3、写作活动的操作过程:准备阶段:素材积累、写作动机触发、选题的形成;构思阶段:聚思(写什么)与立意(主旨)、运思(文章整体设计)与谋篇(剪裁与布局);行文阶段:表达与行文(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文章修改润色。 4、语体:不同的文类和文体有不同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点。 5、文艺语体:注重表现力丰富的修辞手段、注重表达的丰富性和高度的内涵;注重语言艺术自身的美感。 6、科技语体:精确严谨凝练。 7、政论语体:严密的逻辑性、注重说服力、感染力和鼓动性。 8、事务语体:表意明确、直接。 第二章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1、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科领域术有专攻的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应当是热爱生活,能体察生命之美的人;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 2、写作者能力构成:对人类情感和心理世界的体察与领悟力;对客观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感知与想象力;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3、对情感的体察在写作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领悟生命价值、理解人性的起点。 4、为什么说“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最能显示作品境界的是作者融入其中的价值判断。 5、提升自身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大量的经典阅读中不断汲取和借鉴,留心领略文章的语言技艺。 第三章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1、写作思维及其意义:为写作做准备的阅读与选材,到构思、赋形和成文的全过程。主要关注写作意识的建立。 2、形象思维:基于事物间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比较而展开的思考,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 3、抽象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和模型。 4、逻辑思维:对于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规范,运用概念、判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种属关系-分类-重新整理-建立合理秩序)分为演绎和归纳。 5、灵感思维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亢奋行、突破性。 6、目的思维:明确写作意图,明确建立两个意识: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7、形式思维:包括文体、结构、修辞。作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 第四章写作素材的积累 1、素材概念:既指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也指在写作目标出现前,作者生命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比较文学 考试 参考

1.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1)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催化了比较文学产生。(2)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也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比较意识在欧洲的觉醒。(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 2.自然科学发展三要素:(1)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起源》(2)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哲学《实证哲学教程》(3)泰纳首创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第一个提出了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来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 3.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科学,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或不同学科与文学的比较为对象,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优劣、高低,而是为了比较异同、总结规律、寻找渊源。 4.比较文学的性质:(1)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2)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5.雷马克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6.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1)1886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2)1887第一种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科赫《比较文学杂志》(3)1987高等学校中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戴克斯特法国里昂大学 7.法国学派: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8.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2.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在学科上,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5.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9.第一个系统地、全面的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出版了《比较文学论》一书,这是法国学派的奠基作 10.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维斯坦因 11.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1.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展开跨学科研究3.但对“总体文学”的提法4.地域上,美国学派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12.中国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鲁迅、茅盾、吴宓、梁宗岱、陈寅恪、陈铨、范存忠、朱光潜13.中国学派用西方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的人物:王国维、吴宓、古添洪、陈慧桦 14.中国学派现当代代表人物:季羡林、钱钟书、杨周翰、贾植芳、乐黛云 15.中国学派的特点:1.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积极开展中西诗学即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通过中西文论的印证,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也通过中西文论的对比、互补,促进更为科学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 3.在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同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4.赞同前苏联学派的观点,同意将同一国家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15.影响研究:是指对超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练习纸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影响适时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16.影响研究的基本过程:放送、接受、传播途径 放送主要包括放送者、放送路径和放送效果三大要素 17.现代媒介的类型:环境媒介、个人媒介、文字媒介、声波媒介、影像媒介、电子媒介 18.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19.影响研究的步骤;(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与考订(3)假设的证明(4)能以事实为依据去探明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路径 20.平行研究:简单说就是一种有别于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影响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它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异同或互动,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 21.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1)从研究对象来看,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比较文学试卷和答案

(一)闭卷考试试卷及答案: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4)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二.名词解释:(15) 1.比较视域 2.套话 3.他者 三.简答题:(45) 1.简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 2.简述迷狂说与妙悟说的异同 3.简述比较视域的特点 四.论述题:(36) 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6)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15) 2.文道论 3.注视者 4.理念说 三.简答题:(45) 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 3.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关系 4.简述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的三重构造 四.论述题:(34) 举例说明比较视域中不同民族文学的对话过程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答案 一.填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二.名词解释:(15) 1.(答:强调主体性。比较文学的本体) 2.(答:一个民族反复用来描述异国和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3.(答:形象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三.简答题:(45) 1.(答: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种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2(答:不同。1。理智与非理智。2。狂热与虚静。3。神赐与积累。同。1。强调直觉。2。与宗教有关)3(答:1。流动性与联系性。2。开放性。3。自觉性) 四.论述题:(36) (答:1。变异性。2。综合性)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答案

自考英语本科英美文学选读教你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整理加强版

美文学这门科目庞大之极,堪称英本自考之最。自己一个人看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用说能不能看下来,能记住多少实在不好说! 我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望对你有用,帮你顺利通过! 1.题型分析: 一般来讲,肯定是这种类型:a.单项选择题(40道,40分) b.引文简析(无非就是问问作者是谁,出自哪个作品,主题意象什么的,4道,16分)c.简答题(4道,24分)d.论述题(无非就是分析加读后感,20分) 经验:你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重点当然是单选了,分数大,又好得分,实在不行还可以蒙。建议尽可能把书看一遍,但不要看作者生平,那肯定不会考。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不用去背,如果你汉语文学功底好,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2.比例分析 据本人统计,历年来英美文学的国考试卷中英国文学占52%,美国文学占48%。(2003年4月例外,其中英国部分58%)其中,可以看出 单选题:前22题肯定为英国部分,其余为美国部分。 大题部分:基本上是一人一半,各占50% 经验:书上共652页,英国411页,美国241页。英国作家共38位,美国15位。其中,美国部分中,诗歌作品也比较少,比较好确认。结论:死学美国,顺带英国。 3.内容分析 历年命题的趋势逐渐由课文内容向选读作品转移,选读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验:课文内容作到大体了解,但要特别重视作家艺术特色。选读部分加大力度,多注意书上的注释及选文大意和某些细节,尽量作到能用英语复述。实在不行,也至少作到能用汉语复述。 4.真题解析及预测 自学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率高,所以历年试题是必惫的复习材料,不可缺少。有人说:“一套真题等于3套模拟题!”这话绝对没错。所以要花大力气在上面。记得我考那回就有一道10分大题和前一年的一模一样。 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在2000~2002年中,连续考了三次。 经验: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去年的。去年的10分大题大致如下: a.《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婚姻 b.《白鲸》选文作品复述几分析象征意义。 ================================================ 4月14日]投机取巧教你过英美文学[压题篇] 本文是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的最后一篇,收录北京市2004年4月10日英美文学考试的试题(除选择题外),是我在北京自考论坛处网友处所得,特此对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二、1、Thomas Gray:Elegy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段 2、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n garden,考的是他俩站在河边,那个女孩*在他肩头,他觉得自己年轻懵懂,而且泪流满面。 3、Emyly Bronte的Whuthering Heights里面Hethcliff在他lover临死之前的那段表现,还问了narrator 是谁 4、Emlily Dikinson的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问那个blue Buzz是什么意思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