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风俗画

宋代风俗画

宋代风俗画
宋代风俗画

浅议宋朝风俗画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一派,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到了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

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北宋在农业和工业

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

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

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

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北宋开始,外地画家常在京城的街上卖画,到南宋末,还有放弃在画院任职的机会而宁愿在御街画像的。显然后者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更为独立。

北宋开国伊始,翰林图画院接收了来自五代西蜀、南唐的皇室图画院的画家,宋代的

各朝君王对图画院这个制度很重视,沿用了前代画院制度,让有名的画家在朝廷的褒奖下,发挥优异水平。当时画家的官阶已经位居可穿紫服、佩鱼的三品高官,这也是画家地位全

面提高的标志,其沿革体现了皇室对艺术的赞助,促进了宋朝绘画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背后,是民间绘画行会。宋代都市文化在推进经济繁荣方面更甚前代,因

为其受众,不再是世族,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举办庙会时,大殿后摆满买卖

图画的摊位,后廊则经营画像的生意。行会组织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活力。为了出奇制胜,就要有新花样问世,也使绘画题材专门化。因此有长于画儿童的“杜孩儿”,长于画宫殿

建筑的“赵楼台”,都根据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图画。

同时,翰林图画院也选拔与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宋徽宗赵佶创办翰林图画院之后,十分重视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首先,选拔人才。宋徽宗认为,绘画不仅是一门

伎术,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必须像科举一样通过考试方可进入画院学习,这既起到

了提升画家地位的目的,也提高了进入画院学生的门槛,更为画院、国家选拔出更为优秀

的绘画人才。其次,培养人才。宋徽宗对绘画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侧重,甚至常常亲自参

与画学的教授工作。如北宋时期擅攻山水的着名画家王希孟在其刚入画院学画时画而不工,而宋徽宗则认为“其性可教”,遂亲自诲谕、授其笔墨技法,令王希孟画技精进迅速,最终在

半年时间内绘成千古鸿篇《千里江山图》卷

其中,描绘世俗生活的画佳作频出,都十分诙谐,生动。郎传世作品有:《货郎图》《花篮图》《村医图》等。

《货郎图》描绘北宋农村风俗,货郎担上各色什物,引来农村妇女和孩子们,还有一

条小狗,颇富生活情趣。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

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

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应有尽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

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

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体现了宋朝经济的繁荣。那些令

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耕织图》,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

三推,皇后亲蚕,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男耕女织,这

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

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

楼的《耕织图》中,诗把画衬托得更加有韵味,充满田园气息。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

的内容更像是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学著作,有人将它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说是一部有韵的农书。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

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在任县令时,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

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

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

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

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

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村医图》为李唐所作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为村民治病的情形。图中树荫下,

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

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

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

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

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

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

予很大同情的。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北宋风俗画的一大佳作。在表现手法上,以

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

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

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

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

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推独

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

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

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

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

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

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

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

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

气息。。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

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浅谈宋代人物画发展的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浅谈宋代人物画发展的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宋代绘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风俗画作为宋代绘画繁荣的中坚力量之一,对它的研究于当今画坛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由于宋代风俗画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画史中的相关记载较为匮乏、零散,对它的深入研究带来较大阻力。本文试通过现存史料参照传世作品对宋代风俗画的兴盛原因及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析、研究。笔者期望通过对宋代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中所造就的风俗画的分析与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了解写实绘画的生存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有所帮助。时代造就艺术,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成不同风格的艺术。本文系统研究了宋代风俗画的存在环境,并根据传世作品,分析了它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及成就.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风俗画的兴盛背景,首先追述了它的历史渊源,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了它兴盛的社会背景,最后从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绘画发展以及绘画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宋代风俗画繁荣的文化艺术环境。 第二章,介绍了宋代风俗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并对部分传世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这一部分指出,宋代风俗画吸收了姊妹绘画的营养为其服务,体现了绘画艺术的综合魅力;它发展了绘画的写实画风,并使之成熟完备,形成了与唐代画风迥异的朴实风格;由于对人的关注的觉醒,其画面的主角由神佛而为平民百姓所替代;题材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元、明、清的风俗画骤然衰落,版画、年画、插图等贴近平民的艺术代替风俗画成为民间流行的大众艺术。最后,本文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风俗画对当今绘画创作的启示。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一、引言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 1.《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和马、骡、驴等牲畜共50多头、匹,车、轿共20多辆、顶,大小船只20多艘。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的工商、交通、风俗、服饰和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宋代风俗画教案

教案 【课题名称】宋代风俗画的兴起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找宋代风俗画艺术的独特性。 难点:将宋代风俗画与其它朝代风俗画作对比,总结其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风俗画的概念、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画作、对比等方法,深入了解风 俗画的内涵、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己赏析风俗画作品,能够感受到作 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及本幅画作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问题导入)提出“什么是风俗画”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 二、讲授、探索 师生一起总结出风俗画概念、探索其发展历程。 三、作品欣赏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四、讨论、探究 分组讨论、探究《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

五、展示、点拨 小组分享、交流讨论内容。老师进行点拨。 六、拓宽眼界 欣赏其它风俗画作品。 李嵩《货郎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等 【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内容:宋代宫廷院体画与宋代文人画。 【板书设计】 宋代美术 ——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一、白描独立成科 二、风俗画的兴起、繁盛。 1、背景: ①民族融合、②经济发展、③政治氛围宽松、④市民阶层形成 2、作品欣赏 ①构图、布局: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②笔法、色彩:笔法细致、设色淡雅。 ③内容:丰富、富有趣味。(2)李嵩:《货郎图》 三、宋代宫廷院体画与宋代文人画 风俗画的兴起、繁盛

一、时代背景: ①民族②经济③政治氛围④市民阶层 二、代表作: (1、)构图、布局: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笔法、色彩: (3、)内容:2、李嵩:《货郎图》 三、意义影响:

风俗画

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如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历史背景对于风俗画这一概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和系统的论述,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有文字记载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晋明帝司马绍有‘人物风土图传于代’。”顾宝光的《越中风土图》就是直接以风俗画命名的作品,这是目前画史文献资料上最早明确的关于风俗画这一绘画门类的作品. 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画面。如将军崖的岩画、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舞蹈纹盆》等。虽然这些描绘事物的线条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年代,这些线条却令现代人为之折服、赞叹. 早期风俗画存在于汉代的辽阳、望都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及帛画等类中,内容有舞蹈射猎、车马出行、百戏、农耕、宅院、历史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风俗画的早期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了中国。宋朝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因而使许多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能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对那些上层贵族有所抑制,下层人民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有一例便能说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视察,张其贤献十策,他回来后就对宋太宗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其贤,汝异时可用自辅。”后来宋太宗继位后,张其贤来考进士,宋太宗将一百多名士子不用,“盖为张其贤”,曾传为佳话。科举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带来了更生活化更世俗化的艺术审美标准. 宋代帝王对书画艺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爱,同时也更重视画院、画学的建设。宋朝建国不久,宋太祖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画。开国之初,宋太宗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是宫廷画院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画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书画具精,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有“千字文卷”传世。于宋朝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学。画学初建于国子监,后于大观四年改隶于翰林院图画院。宋徽宗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整顿和健全画院组织。这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有着完整健全的学制。它的招生、考试以及课程安排系统而周到。画院画家的职位,分学正、艺学、柢侯、待诏等级。画学所招收的学生,无论士流、杂流,凡是经过太学合法的考试,合格者都可入学。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载:“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如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据说自第二名以下,都画空舟系于岸边,唯独第一名不同,他画一人卧于舟尾,横一孤舟,表现诗意并非无人无舟,仅无人渡水而已,人舟皆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标准是“意高韵古”,不推崇模仿古人,而以能否体察诗意,是否具有创造力为上,这对提高画院画家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宋代画院、画学的设立,也推动了风俗画在当时的繁荣. 还有一部分画家,由于其高超的技艺,早已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也被从社会各个阶层发掘进画院。如画家高益,本是于都市做小买卖的,被太宗近戚荐入画院,随后,高益又推荐“架舟来京”的市井画家燕文贵进入画院。宋代画院的不拘一格,便使得其画家组成结构多元化,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兴盛的重要因素. 三、繁荣的经济宋初,统治阶级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宋代的农业特别发达,尤其在江南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称颂这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在工商业上,宋代的都城改变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处)与市(商品交易之处)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规定,晚间夜市开放。北宋都城东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由封闭式的坊市分离向开放式的坊市合一转化的典型。东京街道拓宽后,临街的坊墙被拆除,住户被允许临街修盖凉棚、楼阁、门市,这种制度实质上也是允许人们沿街贸易,面街而居。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于柳陌花街,按管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揍,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当时北宋鼎盛时期,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就有四五十个,东京的总人口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当时的东京,是国际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型商业都会之一. 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里,聚集了无数小商人与手工业者,从而形成了市民阶层。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也追求高雅的诗歌绘画欣赏活动. 但他们的审美需求又带有一定自己阶层的特点,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或市民生活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绘画艺术等专门的市民文化。多彩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笔下绘画的新题材,这种以社会的中下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 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 作。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 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 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 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1) 装裱匠以假易真 《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宫廷,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 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 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2) 汤装裱恩将仇报 据清代顾塑公的《消夏闻记》载:太仓王(yu)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情后,强行索要,王(yu)不愿,就请一 高手(即黄彪)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yu)巡抚两浙时,有一姓汤的裱画师,生活十分困难,王(yu)把他带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荐 给严世蕃。当王(yu)的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汤裱画恰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是假的"。严世善听后,十分恼火, 恰值俺塔入寇大同。王(yu)当时为苏辽总督,御寇无术,严氏党羽借机弹劾王(yu),因此被杀。 (3) 陆夫人绣枕藏画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宋代风俗画

浅议宋朝风俗画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一派,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到了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 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北宋在农业和工业 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 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 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 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北宋开始,外地画家常在京城的街上卖画,到南宋末,还有放弃在画院任职的机会而宁愿在御街画像的。显然后者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更为独立。 北宋开国伊始,翰林图画院接收了来自五代西蜀、南唐的皇室图画院的画家,宋代的 各朝君王对图画院这个制度很重视,沿用了前代画院制度,让有名的画家在朝廷的褒奖下,发挥优异水平。当时画家的官阶已经位居可穿紫服、佩鱼的三品高官,这也是画家地位全 面提高的标志,其沿革体现了皇室对艺术的赞助,促进了宋朝绘画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背后,是民间绘画行会。宋代都市文化在推进经济繁荣方面更甚前代,因 为其受众,不再是世族,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举办庙会时,大殿后摆满买卖 图画的摊位,后廊则经营画像的生意。行会组织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活力。为了出奇制胜,就要有新花样问世,也使绘画题材专门化。因此有长于画儿童的“杜孩儿”,长于画宫殿 建筑的“赵楼台”,都根据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图画。 同时,翰林图画院也选拔与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宋徽宗赵佶创办翰林图画院之后,十分重视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首先,选拔人才。宋徽宗认为,绘画不仅是一门 伎术,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必须像科举一样通过考试方可进入画院学习,这既起到 了提升画家地位的目的,也提高了进入画院学生的门槛,更为画院、国家选拔出更为优秀 的绘画人才。其次,培养人才。宋徽宗对绘画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侧重,甚至常常亲自参 与画学的教授工作。如北宋时期擅攻山水的着名画家王希孟在其刚入画院学画时画而不工,而宋徽宗则认为“其性可教”,遂亲自诲谕、授其笔墨技法,令王希孟画技精进迅速,最终在 半年时间内绘成千古鸿篇《千里江山图》卷 其中,描绘世俗生活的画佳作频出,都十分诙谐,生动。郎传世作品有:《货郎图》《花篮图》《村医图》等。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一) 【内容提要】 宋代绘画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渐增多的田园画促进了题画类田园诗的产生;以农村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风俗画沛然兴起,带动了田园风俗诗的创作;绘画中常见的讴歌太平的主题也向田园诗中渗透。宋代诗人还将宋画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情调合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是宋代田园诗的创作手法之一;诗人注重捕捉瞬间景象,开拓四时体则明显借鉴了绘画对时空的独特表现方式;宋代田园诗中异常丰富的动植物形象和细腻精工的艺术风格,与绘画的取材和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宋代绘画田园诗 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①。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门类——诗与画,都在宋代蔚为大观。诗与画一向被认为是姊妹艺术,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两宋时期,它们更是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代画家善于从诗歌作品中获得灵感,汲取养料。据南宋邓椿《画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名人画图语录》等记载,北宋末画院考试诸工,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等,以考察画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促使其创作的画面更富有诗意;北宋画家郭熙则往往借助诗歌开启画思,其子郭思曾记录下十余首诗,自

云皆是“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旁搜广引,先子谓为可用者”②;画家甚至学习诗人的艺术构思来作画,《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记曰:“(李公麟)盖深得杜甫诗体制,而移于画。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宋代诗人更是深受绘画的影响。有宋一代,诗人们对绘画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南宋邓椿曾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亦寡矣。”③宋代出现过许多工于绘画的诗人,仅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类,就提到了十七位著名的文人画家。比如苏轼,“画得寒林,已入神品”;李公麟“以文学有名于时”,其《陶渊明归去来图》、《山庄图》、《卜居图》,不仅“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是后人常摹之本;晁补之爱画幽逸山水,陈无己独爱其迹,称赞其为“前身阮始平,今代王摩诘”;晁说之亦善画,其兄补之曾作《题四弟横轴画》,激赏其精湛画技与高逸人品。此外,米芾、刘泾、苏过、宋子房、程堂、范正夫、颜博文、朱敦儒、廉布、李石等,亦均是能诗善画之士。 宋代有的诗人虽然不擅长绘画,却精于品评。如张舜民“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每所经从,必搜访题识”④;苏门弟子李廌撰有《德隅斋画品》一卷,所录名画凡二十二家,各为叙述品题,辞致皆雅;黄庭坚、苏辙也写有许多有关绘画的题跋,其中不乏深邃独到的见解,反映了他们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此外,藏

试论宋代绘画

试论宋代绘画 ——概括及印象最深的画家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 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五牛图》 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鉴赏 《汉宫春晓图》堪称仇英的代表作,与沈周、文徵明、唐寅为画史合称“明四家”。 《汉宫春晓图》原件为绢本,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在此长卷中用精细的工笔画,描绘出春季宫闱中妃子、宫娥的日常琐事,一百余人,百人百态。人物中有梳妆、

吹奏、弹唱、斗草、观书、赏画、图像、戏婴。其中还有引人注目的围棋活动。棋枰上布子寥寥,纵横棋道清晰可辨,弈棋、观弈诸人包括旁侧执扇侍从都专注棋局,眉目传神。 四、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年代: 五代(原迹已佚失,今版本为宋人临摹本) 作者: 顾闳中顾闳中的原迹早已佚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认为是存世最古的一件摹本,一说是北宋摹本,一说是南宋摹本。此图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无款。 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唐宫仕女图》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宫仕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张萱、周昉作。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臣禄东赞来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原系外戚,本是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为下嫁松赞干布被唐太宗册封为文成公主)当时的阎立本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把这一历史事实定格成《步辇图》,这幅画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类同于现在的新闻照片,属于纪实性历史画,史称“历史纪实画”。 八、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富春山居图》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中国美术史――五代宋元美术(考研复习用)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 一、填空题。 1、.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苏汉城),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等。 2、五代山水,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3、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钟《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4、北宋花鸟画家较为重要的是(崔白)和(宋徽宗)。 5、宋代人物画代表成就主要有(武宗元)为代表的宗教画,(李公麟)为代表的白描人物画(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以及(张泽瑞)为代表的历史风俗画等。 6、山西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 7、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李成)。 8、元代墨梅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冕)。 9、(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塔。 10、列举两位“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苏轼)(黄庭坚)。 二、选择题。 1、元初画坛提出复古思潮的是(C) A刘松年B马远C赵孟頫D夏圭 2、从绘画题材来看,《清明上河图》应属于(A) A.风俗画 B.历史故事画 C.山水画 D.人物画

3、下列画家不属于宋代文人画的画家有(D)。 A米芾B文同C苏轼D崔白 4、宋代画家范宽被誉为宋画第一,代表作品有(A)。 A《溪山行旅图》B《富春山居图》C《鱼庄秋霁图》D《柳鸭芦雁图》5、.宋代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者是(A)。 A.苏轼 B.王维 C.米芾 D.米有仁 三、判断题。 1、北宋画家黄筌和徐熙其作品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称(错) 2、南宋四家发展了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偏角山水”,刘松年被认为是开创这种新风的宗师(错) 3、倪瓒的山水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的风光,意境清幽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借《青卞隐居图》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错) 4、董源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善于水墨山水,如《潇湘图》(对) 5、钧窑属于青瓷系统。(对) 四、名词解释。 1、马一角,夏半边 2、六要论 3、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4、米氏云山 5、青山绿水 五、简述题。

历代白描人物画概说

历代白描人物画概说 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古代人物 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

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图卷顾恺之晋代

洛神赋图第一卷全卷顾恺之晋代 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

宋代绘画的形成背景、艺术名家、经典作品及独特之处 一、宋代绘画形成背景 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 名手如林,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又一古代绘画中心。 ⑵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队绘 画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细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创造。 ⑶由于城市繁荣和对绘画需求量增加,一些画师们的创造涌入城市商业市场,不少技艺卓 绝的画家活跃在社会上,有的则被贵族官僚延请或被召入画院,对促进宋代绘画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⑷宋朝在建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先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手及西蜀、南唐两地的画 院画家,宋代皇帝又都不同程度的爱好书画,重视画院建设,因此,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尤以徽宗时最为突出,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 ⑸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都有精深的文 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即兴抒情之作,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追求主观意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为明清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⑹世俗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在不同阶层范围中发展又相互影响,涌现出不少优秀 画家及作品,预示着宋代绘画的深入与提高。 二、名家、作品、独特之处 宗教画: 高益: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白描人物: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维摩诘图》 减笔人物画:

宋代色彩分析

宋代工艺美术风格确定在北宋后期,徽宗时代为其典型,如果将唐宋两种典型做个比较,则唐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贵族,宋如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士子。人们对汉、唐、宋的文化十分推崇,从工艺美术看,大体上汉代的典型是灵动瑰奇,唐代的典型是富丽华美,而宋代的典型是优雅清隽。典型要靠装饰和造型显现,装饰又至少可以分解为色彩和图案两个方面,下面主要简述宋代绘画、陶瓷、服饰、漆器、织物等色彩特征。 一、宋代的色彩 1、绘画色彩: 毫无疑问,宋代绘画缺乏唐代那种深沉宏伟的气魄和昂扬勃发的精神风貌,但在使用和发展绘画语言,力求达到物象的形色情态的逼真自然并使之传神表意的技巧上极为精湛纯熟,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类题材创作并驾齐驱,众彩纷呈。尤其是北宋绘画的伟大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颠峰。在中国绘画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转折都是在北宋开始的。宋代享誉千古的巨匠大师如群星闪耀,为后世百代所仰慕和效仿,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绚丽的时代。 (1) 山水画色彩: 两宋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画论重视自然、天机、气韵、追求天真平淡。主张表现无穷深意。山水画逐渐呈现由以重着色转向重水墨淡彩的风格,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丰腴、绚丽、隽永的深意,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使作品摆脱了早期秾丽的色彩,主要采用了中低明度、纯度色调。 (2) 花鸟画色彩: 两宋花鸟画已形成宫廷“院体”和文人水墨两大派系,各派系在不同时期又有一定发展变化,可谓“派中有派”。北宋初流行工笔重彩法。北宋中期崔白创“水墨淡彩法”,笔法灵活,敷色轻淡。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画院崇尚写实,使宫廷花鸟画更趋工整精细,物象形态真实生动,但亦富华贵感,并带有柔媚倾向,南宋承继此风,遂成为宋“院体”花鸟标准风格。 (3) 人物画色彩: 宋代人物画在题材开拓方面成就突出,画法也有创新,北宋初武宗元的道释人物画所运铁线描细劲流畅,中期李公麟所创白描法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力,末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宋代风俗画中的宏篇巨构。南宋时期梁凯的减笔人物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宋代人物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采用纯度较低棕黄、蓝绿色,运用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使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较少色调的运用突出了宋代人物画朴实无华的特征。 宋代绘画虽然依旧沿袭了唐代的“随类赋彩”,但是在色彩方面最明显的体现是从工笔重彩转向水墨浅绛,水墨渲染在效果上追求清幽雅逸的意趣,与青绿重彩的华贵富丽形成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反映了中国画的色彩从重彩美向淡彩美进行转变的倾向。从色彩上来分析,色相主要以棕色调为主,红、蓝、黄

宋 人物绘画作品赏析

宋人物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发达的社会经济,为宋代绘画提供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的绘画题材。风俗画是宋代人物画的一个特色,以表现村童闹学、耕织、货郎、七夕夜市等题材的作品,生动记录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拓宽了以帝王、圣贤、贵妃为主的人物画格局,并被后世固化为中国人物画的永恒题材。同时,宋代画院为宋代绘画的发展聚集了人才,一大批画院画家将用于表现山水的水墨画法用于人物画的创作中。题材的扩大、形式的增多,为这时期人物画的^ 发展开阔了前景。 蕃王礼佛图 蕃王礼佛图宋赵光辅绢本设色纵28.6 X横103.5匣米(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赵光辅,生卒年不详,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太祖时为图画院学生,擅画佛像、人物、鞍马。此图表现了各少数民族番王、首领朝拜佛祖的场面。画面左边为端坐莲台之上

的佛祖,诸番王作朝拜状。画面气势宏大,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不相同,生动形象,是宋代人物画的优秀作品。朝元仙杖图 朝元仙杖图宋武宗元绢本墨笔纵44.3X横580匣米(美)纽约名德堂王季迁藏 武宗元(?-1055),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此卷是北宋年间道观壁画的粉本,描写道教传说中的众仙去朝谒元始天尊的行列。全卷应为八十八名神仙,但缺失最后一名神将,故计八十七名(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与此卷构图相同,但缺失最前一名神将,故也是八十七名神仙)。此图用“铁线描”,劲挺流利,深得唐代吴道子的遗韵。绣栊晓镜图 绣栊晓镜图宋王诜绢本设色纵212 X横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诜(1037-约1093),字晋卿,太原(令属山西)人。官驸马

都尉、定州观察使。喜好书―画,其画风受李成、王维影响,被称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图中描绘一妇人对镜沉思,仪态端庄,一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仲手去盘中取食盒。用笔细膩圆润,设色芙妍丽清秀,景物表现细致,画面有一种安逸、闲适的气息。宋仁宗皇后像 宋仁宗皇后像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72 X横16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宋仁宗时期曹皇后画像。图中皇后坐于正中,左右各一侍女,一捧长巾,一捧唾盂,人物安排有序,符合惯例。皇后头戴釵冠,身着硃宝及环佩。人物造型准确,神态肃然,设色华丽、优美,是宋代人物肖像画的优秀作品。 浴婴图 浴婴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35.8 X横35.9厘米(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表现了古人为婴儿洗澡的一个生活细节。画面气氛活泼、欢快、温馨、亲切,所画妇人慈祥、婴孩天真无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调。图外“周文矩”题款系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