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口述史的展现与应用

口述史的展现与应用

口述史的展现与应用
口述史的展现与应用

口述史的展现与现实应用

——《大家来做口述史》读书报告口述史,即口头历史,就是通过对当代人物的访谈,将储存在当事人或知情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经历,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的手段,为历史留下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我国著名口述史学者杨祥银教授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可见,所谓口述史,即是指经由访谈、观察与调查等方式对人们具有特殊意义的口传历史记忆的搜集与记录。

口述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记载历史的方式,但口述历史作为一个史学类别进入正统的历史研究领域确实一件很晚的事,与当代史学价值观念的平民化趋势和当代历史变迁的频率加快有密切关系。1948年美国人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口述史研究室。随后,口述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呈现方式逐渐在全世界很多国家流行起来,成为历史研究的热门领域。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作为口述史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内容深刻翔实,对口述史研究的诸多领域颇有建树,本文以该书为依据,拟对其做粗浅的分析。

一、口述史与口述档案

美国口述历史运动根植于哥伦比亚、加大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大学的档案馆收藏。在开始之时,这些收藏就不属于个别研究计划,,也不是为了撰述专门书籍之用。而是当做搜集回忆录的一

种方法,专门为提供一般研究之用。

口述史通过录音以及文本的形式做成口述史档案之后,就使本身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参考依据,可以说,口述史存档是口述史资料化正规化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口述史档案是口述史研究计划的最终成果资料。

那么,作为口述史资料化成果的口述档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口述历史对于正史而言,是最好的研究参考资料。它能够给人系统的广泛的情报信息。

如《中国知青口述史》便讲述了一群生于特殊年代的普

通大众的生活奋斗史,而他们的生活奋斗史却浓缩为一

部特殊的中国当代史。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学

生而言是难得的资料。上层历史与普通大众互相辉映才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实用性。口述史档案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历史

研究上,中国现阶段的口述历史发展主要基于近现代

史、当代史资料的搜集。例如文革史,细菌战,改革开

放等,找到“活”的历史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其次,历

史资料的现实性也体现在公众的知情权上,随着信息公

开力度的逐渐加强,人们对个人权利的重视,历史不再

仅仅是国家的,也是人民的,人民有权了解历史的真相。

第三,口述档案生动地再现历史。与那些文献史料不同的是,

口述史档案是把历史平民化,使其拥有大众的特点。从

文字与统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那一刻起,历史便有了

“正史”和“野史”的区别,不识文字者被排挤出了历

史,“历史的过程”变成了“书写的过程”。官方对于普

通社区和人民的记载是有限的,而口述史给了我们一个

机会,那就是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和

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增添了几份平民化的色彩。历史

不再只是上层社会和社会精英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不同

社会阶层的历史,也是社会边缘群体的历史。

二、口述史与大众传媒

1、无线电广播与口述史:口述史与无线电广播关系密切,因为两者

都与记录人的言语有关。以至于有人认为口述史是“专为广播量身定做的”。

广播制作的成本与拍摄纪录片相比更经济实惠,而且在全美各地社区都有广播电台,从大城市到小乡村,甚至在大学校园都在播音。全国性和地方公共电台的成长,尤其刺激了电台制作和播放历史实况记录的兴趣,也是很多基金单位推出了很多以口述历史为基础的广播节目。

像这样的以口述史为基础的广播节目播出的有很多,节目的内容多以访谈的形式,访谈的对象多种多样,可以是矿工,教师,小生意人,农民,公众人物等。这类的访谈节目通过广播的形式扩

大了口述史传播的受众范围,增强了口述史作为历史承载的一种有利方式的影响力,同时借助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回访了声音背后的故事,很好的保存了记忆,以更生动的言语方式重新建构了历史。

2、光碟、网络与口述史:在人们的观念里,传统历史学家对于技术

的依赖并不多,他们需要的往往只是一堆历史资料就够了,所谓“故纸堆里做学问”。

但是口述史学者对于技术的选择是谨慎的,在接纳任何新技术时,他们都要确保这项新技术是否足够可靠、耐久。尤其在口述史档案的存档方面,档案馆十分重视对录音、录影带的长期保存。另外,往往值得口述史学者注意的是,新技术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到采访的过程,影响到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和睦、坦诚的关系,甚至是否会使口述史访谈成为一场表演。“任何媒介的使用都会影响到对受访者的选择,影响到对这种媒介回答内容的收集”。

当然,新技术的使用对于口述史工作并不是一项缺乏益处的尝试,相反,新技术往往改变口述史的工作方式,将学者从繁重的工作中部分解脱,而且,新技术还带来口述史展现形式与存在形态的改变,这是我们都乐于看到的。

这些新技术应用的典范就是光碟和网络,本文着重谈谈网络的影响。

将口述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对于广大利用者而言,它更易于管理,自控,富有吸引力。将研究资料上传到网上后,使得任何人都可

以接触并使用它们,这对于口述史资料的推广,口述史理念在世界范围的宣传无疑有革命性的意义。

另外,很多口述史网站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口述史档案放在网上,配以教师手册或者教学计划,可以为当地的学校提供教学服务。网站复制的光碟也可以贡献于当地的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

“网络模糊了国界,研究者能够在网上参观英国图书馆国家声音档案馆;到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阅读访谈,跟随南非开普敦大学大众记忆中心的工作;核对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口述历史和民俗收集,或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录音记录,所有这一切都无需签证、护照或机票。”口述史档案电子化使得口述史资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信息的储存、获取、传播更为便捷,可靠。

三、口述史与个人记忆

口述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采访人对受访者个人记忆的挖掘和记录。个人记忆不仅能提供公共历史信息,还能提供个人生活、情感经历、、心灵历程、社会关系、语言特性、个性心理、身心状况乃至记忆方式、记忆能力、表达方式和表述能力等多方面信息。

个人记忆可丰富人类生活的数据信息库,是包括历史信息在内的广义的人文资源。以往的传统历史文献往往着重于历史大背景书

写,侧重于历史的整体脉络与关键的历史事实,对于人们的个体记忆有着实质上的忽略。而口述史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口述史学者可以通过口述史计划的形式,对于受访者进行回忆的引导与梳理,从而帮助受访者唤起过去的记忆,重新建构起历史的架构。这就是对受访者个人记忆的一种拓展,这是口述史在解读个体历史方面所做到的其他历史书写模式难以取得的成就。

不过,口述史学者在访谈过程中获取个人记忆时应该注意:受访者作为见证人是否可靠?他们是否有资格提供一手资料,抑或只是在传递二手信息?他们最早的观点是否带有个人的情绪倾向或者偏见?受访者是否大量遗忘了那些对他们不重要的往事?抑或事实太过平淡无奇不值得回忆?受访者现在回忆那件事有何不同感受?他们的证言是否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件证据契合?

历史的直接参与者的回忆是不容忽视的珍贵史料,如何获取受访者的个体记忆关键在于掌握访谈沟通的技巧。

四、口述史与公众记忆

“与个人的记忆相比,公众记忆指的是关于过去的集体观念。公众记忆包括象征符号和故事,它们帮助一个社区定义和解释在现实条件下如何记忆(或想要记住过去)过去。”公众历史是由组织的工作,其目的在提供民众既正确又有意义的历史,而口述历史正是达到这类目标的最当然的工具。公众历史与口述史关系密切,

两者所吸引的工作者和响应的人士有别于传统史学著作所吸引的。

实际上,口述史并不仅仅是言语表达,它还是社会操演,有具体的场景和听众,有具体时空的限制,有具体时空条件下的手势和表情。藏人的格萨尔,蒙古人的江格尔,柯尔克孜人的玛纳斯,以特殊的记忆形式进入说唱者的操演并不断加深、重现、重构或重造地方公众记忆。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公众记忆并非只存在于大脑中,它存在于表演、仪式、冲突、风俗等社会活动之中。社会活动组合建构了公众记忆。口述史并不需要文字史一样要“落到行动中”,因为它的操演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口述史的操演本身就是一种立体的公众记忆。

五、结语

口述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记录方式,对于我们重新解读和诠释历史与现实,以新的视角看待世界有很大的启发,《大家来做口述史》这本书作为口述史领域学术研究权威的代表,有助于广大历史研究者颠覆旧有的历史观念,拓宽历史研究思路,启发学术创新思维,谨以此文向该书作者唐纳德·里奇致敬,以感谢其在口述史领域所做的贡献。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口述史规范与要求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调查规范与要求 一、介入访谈与传承人基础信息 1、引入相关内容,概括本次口述采访的简单成行过程,包括场景、时间、人员的介 绍等。 2、传承人姓名、年龄、职业、特征描述、生存现状及从事该行业简单经历等。 二、采访内容及要求记述内容 1、讲述者的学艺与从业经历,作为传承人的家族、师承及社会关系的描述。对讲述者的学习和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2、对讲述者所从事的艺术品类(或民俗)的制作技艺和过程的记述,尤其是具有 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的记述和整理,挖掘出所记述的艺术门类的规律性的东西。 3、对讲述者的艺术创作或表演的心路历程、生存(生活)状况及获社会认可(含荣誉与挫折)、感受和体会的记述。 4、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介绍,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5、对讲述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和创作相关的习俗和文化事项的记述。 6、对记述者对所述内容以及当前行业、社会的评介和分析、感想。 三、录音要求 录音要求清晰完整的数码文件格式,长度不限。可以事先整理、合并后再分主题排列。可用数码录音笔或手机录音。 四、拍摄图片要求 每个传承人拍摄的图片数量(含插图)20——50幅以上。图片质量要求:清晰的数码图片,像素在800万以上(或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放大(至16开大小)后不模糊。或清晰的反转片、正片。 五、关于图片拍摄范围 图片是与录音和文本相互呼应的重要内容,对口述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人证(合作人、参与者、目击者)、物证(实物及历史文献记载、老照片等)、传承人作品、使用工具、相关的生活环境、民俗活动、工作照、制作工艺流程、相关的地图、路线图插图等,都可以纳入图片的使用范围。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

《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 在上面先写下你的理想或者说你想要怎么样的生活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你觉得你该怎么样去成为这样的人 再写下你现在所遇到的问题 一条一条的写 写完后你再回头看看你的最初写下的东西 最后对比下你所需要做的和你现在所迷茫的 我想你会很快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个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 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1.“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 通过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同伴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不过,在比较时,要寻找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2.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人人都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且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怎样 评价自己。当然他人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认识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有较大的相似性,则表明你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好、较成熟,如果客观评价与你自己的评价相差过大,则表明

你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需要调整。 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应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 3.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点,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性格、才能和优势,不妨寻找机会表现一番,从中得到验证。 您何以试着用一张白纸,左边写自己的优点,右边写自己的缺点; 把您最好的朋友选三个,您照上面的方法分别写对她们的优缺点评价,让他们分别写对您的缺点评价,一一对比和讨论,就会发现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问题了,百度搜索妙康催眠可以详细咨询答案.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步入大学校门,大学生便开始在学习知识、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而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首先要完成好自我认知这门功课,这样才能为将来更好地规划、发展自己。 一、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由心理学我们知道,人不但能认识到外界的客观事物,而且对自已的心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 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 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口述史

原标题:公益组织自发为50名老人记录口述家史 晚报记者朱蒙雪报道 祖母的一纸遗训,令多年家庭纷争终化解;外祖父的数枚勋章,每一枚故事却再难追溯……当长者渐次凋零,他们的个体记忆要怎样留存,由个体记忆构成的城市记忆又将如何传承?目前,有一个叫“绿梧桐”的公益组织正筹划开展一项名为“口述家史——记录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的公益行动,首批计划在全市选取50名老人,为他们收集整理家史、家谱及家训。口述历史 城市由一个个家庭组成,个体记忆能直观展现城市的变迁,民间记忆里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 一纸祖母遗训消弭多年家庭纷争 这项公益行动的发起人吴烨宇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如今在一家教育管理集团担任高管,兼任上海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监事会工作。他告诉记者,“口述家史”公益行动的设想萌生于他90岁的老祖母留下的一纸遗训。 原来,在吴烨宇的祖母去世前两年,老宅传来“可能拆迁”的消息,在吴烨宇的叔伯一辈引起不大不小的纷争,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变得“疙里疙瘩”。待祖母去世后,一家人在老宅清点遗物,发现一本巴掌大小、用旧纸片缝制而成的小本子。小本子前几页写着各子女的电话,后几页却用大号字体一笔一划写着“你们要兄弟团结、家庭和谐”。 “这其实是遗训。”吴烨宇说,“我当时偷偷看了在场的长辈,有的哭了,说对不起母亲。”多年的家庭纠纷因这份遗训化解,长辈们当即表示不再为拆迁一事相争。由于老祖母并未接受教育,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后认得一些字,能留下亲笔手书的字迹不易,作为长孙,吴烨宇得以保留这份遗训。 这件事令吴烨宇感触颇深。在他看来,随着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分散成一个个小家庭,城市中的家庭功能正被日益削弱,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代际关系等方面经常会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冲突,虽然原因复杂,但都与现代城市家庭不太注重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有关联。为此,他倡议发起这项为普通家庭收集、整理家史的公益行动,以期改变家庭在城市变迁、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功能,留存城市变迁中的民间记忆。 年轻人不懂得追溯自家老人往事 今年2月,“绿梧桐”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始着手筛选口述者、搜集相关资料、多次访谈、整理访谈记录等工作。经过好几个月的筹备,他们制作出一本口述家史的样册。“绿梧桐”执行总干事王晓婕向记者展示了这本样册——厚质牛皮纸封面、黑底白字内页的16开册子共十来页,完整呈现了本市一位大学退休老教授(注:口述者不愿在媒体披露更多详情)的人生履历,包括出生、成长、求学、择业、婚恋、子女、住宅变迁及家庭重要成员经历过的事、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等,还收集了这名口述者亲笔写下的家训,由口述者亲笔签名,附口述者在人生各阶段的照片、家庭合影及访谈的音频、视频。 日前,在徐汇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举行的公益项目推介展示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本口述家史样册前驻足良久、摩挲不已。这位老先生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最近正在回忆、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希望让小辈知道那些久远的故事,但在音频、视频的保留方面深感力不从心,看到有年轻人自发为长者做口述家史的记录,他觉得很欣慰。 长者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儿孙们可曾仔细珍藏?这也勾起了王晓婕的心事,她想起在自己小学时就相继过世的外祖父母。“我的姥爷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有很多勋章,可我完全不了解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王晓婕说,“学历史的时候每次看到…长征?就会想起姥爷,他还在世的时候我太小了,现在只能通过旧照片、儿时的模糊回忆来思念逝去的姥姥、姥爷。”在王晓婕看来,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祖辈的了解相当有限,也不会想到去询问、倾听他们的故事,当老人过世后,许多东西便再也无从追溯,留下的是永久的遗憾。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 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一定要有录音为依据。以口述史料为主编写成的历史为口述史。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判断口述史书可以用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原始录音,以供核对;二是要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排除幻想乱编的内容。口述史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口述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特别适用于表述人类生活中各种基本联系。口述的心理效果是远胜于呆板的文字的;文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能够反映其中语气的深浅份量。当然口述史并不是要取代文字史,它们各有其适用度,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 (二)口述史重视的是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尤其在假冒伪劣“历史商品”太多的时候。 (三)口述史所运用的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不能象传统史学那样仅在书房中翻

3.知道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a)

中考考点:3.知道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a)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 1、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②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来完善自己。 2、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最了解的人是自己,因此,要想全面认识自己,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一般而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既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的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在集体中能否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否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会对了解自身有一定的帮助。集体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更全面、更客观。 ④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才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以更新的自己面对新的一天。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努力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不足,才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以新的自己面对新的每一天。 课堂练习: 1.小青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本上写道:“本学期学习退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小青认识自我的途径是 A.他人的态度 B.自我观察和反省 C.考试的成绩反馈 D.集体综合评价 2.《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训诫和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感慨,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有 ( ) ①读史书②照镜子③自我反思④倾听他人评价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通过他人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下列名言和谚语揭示的道理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④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_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_曹幸穗

《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 第4期(2002年):335—342 C hina Hist or ical Mate rial 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No.4(2002)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曹幸穗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100026)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应邀在“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专题报 告,是作者对口述史工作和学术活动的一些思考,可供口述科技史工作者参考。 摘要: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和史料组合系列化的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 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 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三个相互关联的阶 段的若干采访加工整理程序来进行。 关键词:口述史;史学研究;应用价值;工作规范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98(2002)04-0335-08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举办这次“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就科技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的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我感到很及时,很有必要。作为项目组的成员,我想趁此机会谈谈自己对口述史的一些思考和感受,籍此抛砖引玉。 1 口述史发展概述 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口述史形式古已有之,代不乏人。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写道,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询之老成”一句,说明他也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是,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 y)是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20世 收稿日期:2002-07-10 作者简介:曹幸穗(1952—),广西桂平人,农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J CX2-W6)

中国近代史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张剑201010213115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441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赵荣霞 2015 年12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 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 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xx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有什么好东西,也

口述传统与口述史学的发展

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的文化机制 陈梦熊(西南大学文学院)邮编:400700 摘要:口述传统是口述史学得以形成的文化机制,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是神话和史诗,二者共同构建起口述传统影响“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在神话和史诗写定之后,口述传统并为退场,它的延续和保存为“口述史学”提供了成为现代学科的基础材料。我们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讨论了“口述史学”的学科构成要件,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口述传统;口述史学;口述;案头 中国史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口述史学”学科的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口述史学”的学科定位、“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等相关问题发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下述两个层面来界定“口述史学”:“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史学的分支学科或综合性学科)”,又或者“将口述史学视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1上述界定方式立足于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口述史学”的形成机理。我们认为“口述史学”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有关,它是文字形成之前人类用以保存本民族的文化所唯一可以利用的方式(所谓“结绳记事”则是处于口述与案头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尝试从“口述传统”的角度分析口述史学的逻辑缘起,认为口述传统是促成口述史学学科形成的内在文化机制。 一、神话与史诗——中国口述史学的早期形态 口述史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口述传统逐渐让位于案头形式的史书撰述。《礼记·玉藻》即有“左史记动,右史记言”之说;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其说难以确考,惟可肯定者是中国很早就设置了记录国家大事的史官,并由此形成润泽后世的“史官文化”。今日被视为史学最早形态者不过是文字进入成熟阶段后,当时人或后世人的补录,却非历史的早期面貌。中国上古社会最早的历史已经无法看到文字记录,仅可从神话、史诗中一窥其貌,而神话与史诗正是中国口述史学的最早形态。 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史诗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学术反思。蒋智由在1903年的《新民丛报》发文指出:“如‘盘古开辟天地,头为山岳,肉为原野,血为河流,毛发为草木,目为日月,声为雷霆,呼吸为风云’等类,最简枯而乏崇大高秀、庄严灵异之致。”2所谓“简枯”是强调中国早期神话的杂乱面貌,显现不出体系性,明显与西方神话不同。鲁迅先生也说:“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3他认为中国神话、史诗都保存在“小说”中,而神话、史诗正是上古历史的口述表现形式。当时学术界纠结于中国神话为何不发达和汉民族为何为形成史诗的问题,并未关注“神话”、“史诗”的理论本体意义。现代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宏大面貌,不仅证明中国却有史诗的存在,也印证了口述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 以史诗为例,它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的例证。“在得到写定之前,它与书面语言并无什么关联。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构成了史诗的材料,而民间的传唱活动孕育了史诗, 1徐国利、王志龙:《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9页. 2《新民丛报谈丛》第36号,1903年。 3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近代史论文最终版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华侨近代科技文化研究 姓名:宋伟彬班级:130709班学号:3113002009 摘要:我们通过探究比较古代与近代五邑地区的科技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了海外华侨的回归,政府大力支持,地理位置优越,当地重视教育等四大推动五邑地区科技文化进步的因素。纵观近几年五邑地区的科技文化的发展,发现其仍处于与国际科技文化接轨阶段,吸收和接纳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了比较好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文化比较与发展,发展因素,华侨贡献,中国第一 五邑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华侨聚居地之一,在外国科技文化在大中华的传播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近代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正处于落后并奋起直追的状态下,五邑地区迅速实现了由人工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并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理念,还开创了很多的“中国第一”。为五邑地区的崛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更为地区的长远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近代,五邑地区科技文化的发展这么快,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讲述五邑地区科技文化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 一、海外华侨 在近代以前,福建、广东一带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计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而根据《下南洋》一书,老百姓出洋的原因,大都是经济的压迫,约占到69.95%。沉重的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些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但总的来说是为了过上好的生活,甚至是体会当一下富人的感觉。而当时的南洋诸国,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劳动力,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华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下南洋,有的还是被“卖猪仔”卖到那里的。 进入近代以来,国家处于外忧内患的局面,海外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回到五邑地区,为地区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理念,为五邑地区科技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陈宜禧,台山人,是新宁铁路的设计和创始者,也正是他集资修建铁路的;冯如,恩平人,是中国最早从事研究飞机的研制、设计、制造者,曾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司徒壁如,恩平人,是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者之一。他们大多数都在国外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可以在国外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舒舒服服的过上一辈子的。但他们的强烈的民族复兴感,伟大的爱国情怀,自我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的安逸生活,带着先进的科技文化理念和资金,回到了五邑地区,为五邑地区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带回来的资金部分用于五邑地区科技文化的研究,使得许多的项目得以顺利的进行,就如对乐士文1号的研究。 无论是在交通运输业,还是在工业等诸多行业,都有五邑华侨的身影。总而言之,华侨们对五邑地区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是明目可见的,不可磨灭的,将永远地谱写在五邑地区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