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复习大纲

犯罪学复习大纲

犯罪学复习大纲
犯罪学复习大纲

犯罪学

一.名词解释:

1、犯罪饱和法则:犯罪饱和法则是菲力在化学中的饱和定律启发下以犯罪统计学研究

为基础提出的关于犯罪数量及其变化的犯罪规律。无论是自然犯罪

还是法定犯罪,在总量上都是持续增加的,但每年的变化有时候增

多,有时候减少,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积累成为一系

列真正的犯罪浪潮。由此可见,它与某种类似于化学定律的法则相

一致,我称之为犯罪饱和法则。就像一定量的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溶

解一定量的化学物质,而且不多也不少那样,在有一定的个人和自

然条件的社会环境中,也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不多也不少。

2、紧张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是指利用不同人群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解释犯罪原

因的一类犯罪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分为三个相互交叉的分支,紧张理

论为其中一个分支。紧张理论用财富和不平等分配、挫折、获取成功的

替代办法等来解释犯罪行为的产生。

3、犯罪场:存在于潜在犯罪人的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侵犯对象因素、社会控制疏漏。

4、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

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

过小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

动。国际上对恢复性司法较为通行的的定义是: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案件中,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

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5、被害烙印: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将这一经历积淀、内化,从而在心理

或生理上显现的短期不易消除的某种症状、标志或特点。(百科,跟老

师笔记大致相同。)

标签理论:是犯罪社会化过程理论的一种,又称“社会反应理论”、“贴标签理论”或者“标定理论”,这组理论用破坏性社会互动和遭遇解释犯罪原因和犯罪生涯,即认为任何行为都不取决于事物的本性,而取决于社会的解释方式。P53(书加笔记)

6、标签理论(标定理论,labelling theory):

又名社会反应理论,是一组用来解释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以司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反应系统,在赋予人们行为以特定属性之后产生的,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反而会促使犯罪的发生,揭示了社会反应机制的犯因性特征。

7、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

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百科,应该差不多就这样了吧~)

8、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

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反映了亚群体自我

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用的属性。(老师的PPT)

9、自然犯:所谓“自然犯罪”,是指那些文明社会都认为是犯罪并用刑罚手段进行镇

压的行为。从特征上讲,这类犯罪时违反了任何年龄的任何人都具有的基

本的利他情操的犯罪行为。

10、法定犯:亦称人定犯,是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R.Carofalo 1852-1934)最早提

出的一种相对于自然犯罪的犯罪类型,是指由于特定法律的规定始被认为

是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11、社会结构理论:是指利用不同人群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类

犯罪学理论。分为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化越轨理论三个相互

交叉的分支。

12、社会生态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成为芝加哥学派。社

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化导致城市社会多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

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简答题:

1. 犯罪人的属性

答:(1)人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2)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3)人性的“善”与“恶”

(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1)反社会性:犯罪人的人格所呈现出的与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相悖的质量或倾向。

犯罪人人格:个体因所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反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倾向。

2)征表:A. 具有错误的信念体系

B. 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挫折状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C. 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D. 不良性格特征

E. 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习癖化

2.被害人的特性

答:(1)、被害性: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人格倾向性等诸主观要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其被害的内在总的倾向

性。

a.被害的倾向性,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被害情景的那种心理、生理或外在的驱力或可能。

b.被害的受容性,指被害人的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隐患而不加控制的特性。

c.被害的敏感性,指被害人具有容易受到他人感染、控制,容易顺应或接受被害的环境的特性,如轻信、无主见等。

(2)、互动性,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乎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

(3)、可责性,被害人对于自身的被害往往也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因而也常常具有某些应当受谴责或可以被指责的特性。

3. 犯罪黑数概念及其研究方法。【PPT加课本】

答:犯罪黑数是犯罪明数(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的相对概念,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总数。根据犯罪行为隐匿程度的不同,犯罪黑数可分为绝对犯罪黑数、相对犯罪黑数和可疑犯罪黑数。

其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验方法;(2)参与性观察;(3)罪案自报;

(4)被害人调查(NCVS);(5)询问知情人

4. 文化传播与犯罪的关系。【PPT】

答:(1)文化传播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调适,造成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甚至动荡;

(2)文化传播中的调适与整合;

(3)人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伴随移民的必然是文化传播。

5. 文化变迁与犯罪的关系

答:(1)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具体的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

进而导致犯罪。

(2)由于文化-社会变迁意味着文化与社会本身的价值、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或转换,出现真空。

(3)文化—社会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功能层面的状态,但不能从价值上进行完全否定。

(4)认识文化变迁对犯罪的影响,进行有效犯罪预防。

6. “最好的刑事政策就是最好的社会政策”的理解

答:此话出自于德国19世纪法学家冯?李斯特。社会政策是社会问题的控制阀,而犯罪也是一定社会问题的反映。

(1)社会政策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政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2)社会政策可以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3)当政府和政党有能力通过社会政策的完善来解决社会问题时,更愿意运用社会政策而非刑罚手段。

(4)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 论述题:

1. 论述犯罪预防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

答:概念:广义的犯罪预防,指国家、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慑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策

略与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犯罪预防是一种事前预防,是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为唯一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

基本原理:(1)犯罪预防与人类社会自我发展同步原理。

(2)社会控制适度原理。

A. 协调好社会控制与社会自由的关系。

B. 协调好社会控制与人的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C. 协调好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3)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

A. 结构整合(社会结构理论)

B. 价值整合: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4)成本——效益原理。

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治理犯罪的根本方针,它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条

战线通力合作,依靠人民群众,综合各种手段,治理社会治安,减少违法犯

罪,保障社会稳定。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①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原则;②法制原则;③协调

原则;④科学原则

(3)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分类:

A. 以措施采取的时间为标准,分为犯罪防范和犯罪控制。

B. 以采取措施的主体为标准,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4)以实践中采取的做法为标准,分为控制模式、医疗模式和社会基因模式。

(5)以所针对的预防对象为标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6)基于不同观点,所采取的不同预防模式:减少犯罪机会(被害人角度)、改善社会控制(社会混乱观点)、刑事立法调整(立法角度)。

我国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积极预防社会预防——社会完善:社会、文化原因

心理预防——人的完善:心理原因

控制预防治安预防——针对潜在犯罪人和机会

刑罚预防——刑罚目的在刑罚制定、适用和执行过程中实现

2. 论述犯罪的原因结构体系的构成、特性及其关系

答:(1)犯罪原因结构体系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多要素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和构成关系,我们可以从个体和非个体两个方面的来描述该动态体系的构成:外因和内因.

(2)所谓外因是指犯罪个体之外引起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

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例如时间和地理条件

等。社会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比如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小区因素和家庭学校等。而文化原因就是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

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环境的诸

因素及其过程,包括文化冲突、犯罪亚文化等。

(3)犯罪原因的内因是存在于犯罪个体的内在因素,它可以非为四个方面:意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心理变态因素。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

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生理因素,主观因素是心理因素和意识因素。其中,生理

因素(条件性、相关性)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在主观因素中,心理是基础性的

(必然性),意识是决定性的,心理因素是个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动因,则意识因

素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驱力。而对于心理变态因素,狭义的心理变态专指

“人格异常”或“人格变态”,广义的心理变态还包括精神疾病。

(4)犯罪原因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它表现出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特征表示影响个

体犯罪的主体内外因素是有机整体,应当从整体综合地考察各种因素的作用。

犯罪原因结构体系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引起

犯罪发生的原因,既不是单一的因素,又不是不分层次的多元性因素的简单集

合,而是由多种犯罪因素有机组成的原因系统,犯罪原因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

存在着内在联系。它还是一个动态结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

犯罪人那里,犯罪原因系统的内容和结构也各不相同,这表现了它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篇一: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加工贩卖医疗废物 青岛即墨李某某等人自2012年8月起,多次从收集、储运的医疗废物中,盗取30余吨塑料医疗废物加工贩卖,从中获利2万余元。经即墨市公安局立案侦查,2014年8月14日李某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起诉。 170余吨废料污染环境 贩卖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 犯罪嫌疑人丛某某等8人自2010年起从潍坊、青岛、烟台及江苏省宿迁、睢宁等地医疗机构大量收购病人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针管等医疗废物,经过冲洗、分拆破碎加工后,贩卖到外省牟利。徐某某等5人被移送审查起诉。 在景区倾倒 200余吨废酸 7月28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将从江苏购买的废酸倾倒于嘉祥县卧龙山镇卧佛寺村卧龙湖景区,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经查明2014年3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先后购进200余吨废酸非法处置。 本报记者杜洪雷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我们党始终强调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砥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正确途径。 ---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贪污受贿案例相关链接贪污贿赂行为,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变相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挪用公款的行为,或者拥有不能说明与合法收入差额较大的财产或支出的合法来源的行为、隐瞒境外存款的行为。

犯罪学笔记

第一专题 一、犯罪学的内涵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龙勃罗梭)(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李斯特)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四)社会反应犯罪学:有助于对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批评的分析激进派从社会制度角度进行分析(阶级矛盾) 二、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是集有刑事学科之大成的学科 (二)奥地利学派(汉斯格罗斯) 犯罪现象包括—规范:从法律角度;事实:程序诉讼影响犯罪的环境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学科 (三)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克内西) 将犯罪看做社会现象,研究刑事立法,行为人的行为,社会反应 (四)传统的(狭义)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及规律 三、我国犯罪学的定义 (一)对定义的表述 1.传统表述: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预防的科学 2.评价:传统犯罪学的局限性现代犯罪学的中立性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1.犯罪现象:犯罪现象论 (1)宏观角度:社会现象 (2)微观角度:个体现象 (3)犯罪人角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统计学医学社会学 2.犯罪学原因: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论 (1)刑事政策(2)犯罪预防的模式 四、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的区别 2.研究内容的区别(犯罪学研究实际情况、原因、防治,刑法研究规范) 3.研究方法的区别(犯罪学注重实证、经验,刑法学注重分析比较) (二)犯罪学与形式政策学:研究内容的重叠与区别

形势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刑法对策,即研究采用何种刑法最有效,故需研究现行刑法,提出批判行评价,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犯罪学通过全面解释犯罪原因,制定各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政策,以此构建完整的预防体系。 (三)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收集、检验和运用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两者对犯罪预防的关注程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刑事侦查中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专题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犯罪学 古典犯罪学派产生于18世纪后期,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古典犯罪学派奠定了当今世界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 (一)古典学派的思想基础 1.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契约论: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人生而平等(2)人的本性自私邪恶(3)人们通过缔约形成社会和社会规则,共同赞成和反对某些东西(4)社会有权惩罚人 (二)古典学派的学科性质:犯罪学学派刑罚学派刑法学派 (三)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1.犯罪原因: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学说:(1)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2)刑罚的标准:罪刑等价主义,以客观行为为基础(3)刑罚的作用:抵消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和快乐从而预防犯罪,衡量刑罚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危害性程度 3.立法问题:(1)法律的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文少 (2)法律的公布(3)法律的规定—应明确规定犯罪及所适用的刑罚 (四)对古典学派的评价 1.优点:(1)容易施行,法官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2)废除了以前理论和诉讼中任意判刑的现象 2.缺点:(1)不人道不公平(2)仅考虑犯罪人所造成的损害,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心理状态(3)按照抽象和理想进行的,没有涉及具体现实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实证主义犯罪学派是对使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其理论学说的统称,产生于19c后半期,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 1.校园违法犯罪案例 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 (外出嫖娼) 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

外国刑法纲要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学习笔记 第一章刑法与刑法理论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p3 1、犯罪法和刑法、保安处分:原则上以习惯为区分,但学者 指出“刑法”更注重规范,而“犯罪法”更注重事实“,保安处分”则是指以人身危险性为基础,预防为目的的矫正、感化、医疗等举措。 2、刑法属于公法、司法法、实体法。(注:行政法和司法法的 区别,行政法的指导原理为合目的性、司法法的指导原理为法的安 定性——即法的明确性,能够被公民理解和预测) 二、刑法规范: p4 1、相较于民法规范,刑法规范法律要件明确,法律效果严密 2、刑法属于裁判规范或行为规范之争: 裁判规范:如果出现 A 的情况,就导致 B 的后果 行为规范:不得从事 A 行为,应当从事 B 行为 有学者认为,行为规范是从刑罚法规中抽象出来的内在文化规范;有日本学者认为,行 为规范是内在于刑罚法规自身的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如果没有这种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则 刑罚规范本身也无法存在,因此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在社会伦理上也是不被允许的,但两者 存在区别。伦理上不被谴责的行为可能成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伦理上被谴责的行为也不一 定为犯罪行为。 3、E.Mezger (德国法学家梅兹格)首先提出刑法规范分为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评价规 范即一个行为是否有害,由刑法规范进行评价。决定规范即刑法规范在命令人们实施行为时必须 作出符合

刑法的意思决定。 三、刑法的机能(作用):p5 1、自由保障机能:来源于罪刑法定,即刑法通过制约国家刑 罚权的行使,保障行为人不受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进而保障国民的个人自由及其他利益的作用。 2、法益保护机能:对特定的法律利益加以保护的作用。注意: 刑法的第二次性质(补充性质),即刑法在法益保护的角度是对其 他法律所保护法益的补充,只有当其他法律不足以保护该法益时, 刑法才发挥作用——这种刑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被称为刑法的第 二性质。 3、行为规制机能: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从而 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机能。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 罪并给与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价值的(评价机能),同时命令行为人作出不实施这种行为的决定(决定机能),与前述的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相对应。 4、自由保障机能和法益保护机能之间的博弈,现代刑法采纳 罪刑法定,即是对部分法益的放弃 四、刑法谦抑主义:p7 刑法的谦抑主义:刑法适当、谦虚的适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补充性;二是不完整性——直译:断片性(由补充性延伸而来,不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宽容性,即便收到侵害,且其他 法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必毫无遗漏的处罚。——【日本】平野龙一谦抑主义不仅包括刑法的解释和适用,也包括立法的谦抑主义 第二节刑法理论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 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起来到深圳。2004年12月26日,刘某在103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一、犯罪原因 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 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 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 极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2]。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 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 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 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 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A、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 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

班级管理案例模板

注意破窗理论 犯罪学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他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他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整齐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过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那破窗不但没有及时维修,大楼反而多了几个打烂的玻璃。如果有人打坏了玻璃,而这扇窗户不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就是“破窗理论”。学生正处于模仿性最强的阶段,一旦有学生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老师如果不及时的制止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在班上蔓延,而且传的很快很广。因此我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一旦发现不良的行为,马上制止,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记得一个学期,我因为参加培训,几天没有去班里观察,结果班里竟然成了牌馆。后来问那些本来还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为什么也跟着去打牌,他们说,看其他同学在玩,自己也很想玩,就也去买了牌来玩。从这件事我得到启示:当班里出现“破窗”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弄清楚真相,防止出现更多的“破窗”。其实这就是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只是他们模仿的是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只要及时的指导教育,让他们趁早从迷途中返回。 成立“人生帝国” 我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一个“小小帝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有大致的学业方向和人生方向;还有自己的座右铭,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应是一盘散沙,而应是一个“国家”整体;不应是乌合之众,而应是精锐之师。 班主任工作是方法,更是技术;是技术,更是学问;是学问,更是科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是艺术,更是事业。是方法,就要求优中选优;是技术,就要求精益求精;是学问,就不能亦步亦趋;是科学,就不能故步自封;是艺术,就要求常做常新;是事业,就要求为之献身! “三气”:大气的胸怀、正气的操行、霸气的野心。 “三心”:即信心、恒心和决心。 谨慎使用表扬和批评 班主任工作中要少批评,多评价;少表扬,多鼓励。 我们的教育己从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型了。有良好人格的学生走向社会后,需要知识时他会去学习知识,需要能力时他会去培养能力。他会抓住更多的机遇,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批评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认识,批评的落脚点应该是达成共识,批评也应该互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随意的表扬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膨胀学生的虚荣心,降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才会出现我们有的经常受到表扬的三好学生,心理非常脆弱,一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于

犯罪学复习问题(不传播)

2013-2014-2学期 《犯罪学》总复习思考题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 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犯罪案例分析样本

至今“未破”恐怖白银市连环性变态杀人案姓名:吴川和班级:09教育一班学号:20090512405 有一节课听了老师的变态案例,突然发现自己对变态案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在新闻上浏览了许多变态案例,例如碎尸、、连环强奸案等等。终于锁定了白银市连环杀人强奸案;虽然不是身边的亲身经历、但是意义颇重····· 因为去了巫山支教,所以也写下了自己的点点感受······· 案情回顾 从1988年6月份开始,在白银市区的市民中间一直有传言称,白银市出了一个“杀人狂”,这个“杀人狂”专门选择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子作为下手的目标,大部分作案时间选择在夜间,采用尾随、盯梢或者长期观察后,直接进入所选女子居住地,进行强奸杀害,或者杀害奸尸。更为可怕的是,残忍的凶手杀人后,都要切割受害人不同身体部位的器官或者组织带走。十几年来已经有近十名年轻女子被杀人狂杀害,而且案件一直悬而未破。这一恐怖的传言像消息在市民中传开后,恐怖的阴影一样笼罩了铜城长达十六年,人们特别是女性,几乎个个谈狂色变,大白天几乎也不敢单独出门,孩子上下学都要家长接送,妻子、姐妹上下班也要等亲人护送,人们整日在一种提心吊胆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白银市公安局还向社会公布的一份《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不仅证实了“白银确实出了个杀人狂”的社会传言,也向人们公布了案情,并悬赏20万缉拿凶手。 十四年九名女性惨遭不幸 下面是警方向社会公布的从1988年至2002年的十四年间,九起残害女性案件的主要案情。 1、1988年5月26日17时许,居住在白银市白银区永丰街接177-1号的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被害于家中(以下简称88.5.26案件),警方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 2、1994年7月27日下午2时50分许,白银供电局一名女性临时工石某被人杀害于其单身宿舍内(简称94.7.27案件),被害时19岁,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3、1998年1月16日下午4时许,家住白银区胜利街88-6号,29岁的女青年杨某被害于自己家中(简称98.1.16案件),调查证实杨某被害的时间为1月13日,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X24CM的皮肉缺失”。 4、1998年1月19日下午5时45分,家住白银区水川路6号的女青年邓某被害还于家中(简称98.1.19案件),被害时27岁,勘验时发现,受害人“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左乳头及背部有30X24CM的皮肉缺失”。

犯罪心理学—微课课堂

微课课堂—犯罪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概论 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公众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 电影:沉默的羔羊 电视剧:犯罪心理千谎百计 现实中的犯罪人:疯狂犯罪人变态犯罪人天生犯罪人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对策 犯罪心理分析分为: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犯罪人格说犯罪类型论 犯罪心理对策分为:犯罪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犯罪心理画像证人证言心理审讯与供述心理犯罪危险性评估犯罪心理矫正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或然性学科:可能性推断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揭晓、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犯罪测量与描述 犯罪预测与控制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犯罪人的动机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人质危机谈判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法庭心理专家证人 犯罪人危险性评估 犯罪行为矫正技术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基本原则: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如“监狱犯罪实验” 研究策略:横向/纵向个案/群案 描述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 相关研究:“暴力电视”与攻击行为 因果研究: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控制变量与条件 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个案法 主要困境:犯罪人的对抗性犯罪因素的复杂性实验的难度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精神分析的犯罪观 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

精神医学:无意识与性本能 精神疾病与犯罪动机同源 精神分析五大理论 第三节行为主义的犯罪观 。。。。 第四节犯罪型人格 概述: 典型案例:杨新海案 概念:具有犯罪行为驱动力的身心组织(精神面貌) 第五节犯罪人 第六节清醒的“疯子” 精神病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天生的犯罪人 人格障碍的极端表现 非精神病状态(思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外部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是一种仿佛的精神病状态) 这类人通常被描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CD 极端的自私:自我中心化 无道德感,无罪责感:悖德狂缺乏同情心,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犯罪手段残忍:本能化具有典型的病理性犯罪的特征 持续性:难以矫正 精神病态 冷酷无情人格特质 内心阴险与精心算计 日常生活中善于伪装 检测工具: 精神病态检测清单 法律责任处置方案: 极刑:危险性持续存在 终身监禁+强制治疗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 矫正措施: “中途之家”:重新社会化(西方实验失败) 认知-行为疗法:移情能力(效果不好) 症结来源:早期心理创伤遗传负因(P质/MAOA) 第七节恋童症 恋童症是性变态的一种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9章犯罪与越轨 19.1 复习笔记 一、基本概念 1.越轨的概念和越轨与犯罪的关系 (1)越轨的概念 越轨是指对某一社群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给定规范的不遵从。越轨概念既适用于个体行为,也适用于群体活动。 (2)越轨和犯罪 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越轨的概念比犯罪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约制。因而,越轨研究可以考察的对象纷繁多样。 2.犯罪学与越轨社会学 (1)犯罪学关注的是受刑律制裁的各式行为。犯罪学家感兴趣的往往是犯罪的衡量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旨在减少社区犯罪的政策。 (2)越轨社会学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律范围之外的行为,这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广泛认为是越轨,而这些越轨的观念又是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说明犯罪与越轨: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性张力和缺乏道德调控所导致的结果。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抱负与可获得的报酬不符,这种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的动机。 (1)犯罪与失范:涂尔干与默顿 ①失范 a.失范概念最初是由涂尔干引入的。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又还没有新的来替代。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b.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必要成分。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它履行了两项重要的功能,首先,越轨具有一种调适功能;其次,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限维持。 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犯罪的根源定位到了美国社会的结构本身。根据默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缺乏机会平等的一种副产品。相对剥夺感是越轨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③对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与实现它们的有限手段之间的张力,默顿区分出五种可能的反应类型: a.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既接受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接受实现这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完整版)《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63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63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一、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案情] 被告人:某甲,男,33岁,前苏联人,副驾驶员。 1985年12月19日,被告人某甲与机长某乙等机组人员,在原苏联境内驾驶47845号安一24型民航客机,执行某市民航局101/435航班任务。当飞机飞到东经118。09’00",北纬52。40’00”上空时,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机舱出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动驾驶仪,持刀威逼驾驶飞机的机长某乙向中国方向飞行,机长被迫改变航向,19日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某县某乡农田里。 [问题] 某甲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判决]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某甲以暴力手段劫持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飞入我国境内,其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了犯罪,应依照中国刑法论处。 [法理分析] 本案涉及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被告人某甲虽是外国人,但我国司法机关有权对其犯罪行为行使司法管辖权。因为:第一,某甲劫持航空器,已违反我国参加的《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的通知规定,“如发生外国飞机被劫持在我国降落等有关涉外事件,应按我国法律,并结合上述三个公约的有关规定处理”,同时符合我国《刑法》第九条所规定的中国应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第二,我国《刑法》第6条第13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某甲不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有关刑事责任问题,不需要通过《刑法》第11条之规定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即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某甲的犯罪行为虽始于我国领域之外,但其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依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属于我国领域内犯罪,所以,应适用我国刑法,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 [案情] 被告人:严某,男,38岁,中国公民,我国驻某国大使馆的汽车司机。 被告人严某先后利用驾车去机场接送外国人员、代表团成员的机会,在驻在国首都机场行李处多次进行盗窃,陆续窃得大量外币现钞,以及手表、照相机等财物,共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 [问题] 严某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是否应依我国刑法论处? [判决]

世界各类法律书籍下载链接

百余本法学书籍下载来源:李阳的日志 00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下载地址:00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002宋功德《法学的坦白》 下载地址:002宋功德《法学的坦白》 003冯象《政法笔记》 下载地址:003冯象《政法笔记》 004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 下载地址:004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 005德国刑法典(德文版)Strafgesetzbuch 下载地址:005德国刑法典(德文版)Strafgesetzbuch 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下载地址: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007奥本海《国际法》 下载地址:007奥本海《国际法》 008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下载地址:008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009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下载地址:009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010苏力《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 下载地址:010苏力《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 01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下载地址:01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012卢梭《社会契约论》 下载地址:012卢梭《社会契约论》 013洛克《政府论》 下载地址:013洛克《政府论》 014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下载地址:014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01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下载地址:01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016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下载地址:016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017波斯纳《法理学问题》 下载地址:017波斯纳《法理学问题》 018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 下载地址:018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 019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下载地址:019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02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下载地址:02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022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 下载地址:022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1)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成都体院两个大二学生,从租住屋骑电瓶车上学的路上,在高升桥路口,与好又多一男员工发生擦挂、争吵。二人随即下车,一人飞起一脚踢向该男子,另一人在该男子没倒地前又踢一脚。两人随即骑电瓶车去学校。该人当场死亡。警察根据天网信息,3小时即在教师抓获了两人。两人听说刚打倒的人已经死亡,随即瘫软在地,嚎啕大哭。 分析: 案例中两体院大学生因争执而故意伤人,行为冲动而致人死亡,《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同时,还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后果的发生,是犯罪故意。以此来看,体院两大学生因一时冲动而故意伤人,被警察抓获时才认识错误,但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这两个案例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其中两个原因:无知与冲动。 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浅薄。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大学生尚未真正踏入社会,行事易冲动。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做事很多时候不会考虑后果,不知轻重。 大学生犯罪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要预防或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加强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中,也要完善他们的人格。

犯罪学案例分析

犯罪学案例分析 作者:朱奕彰论文时间:2011/11/6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学号:1110305106 一、引言: 在当今健全的法制体系下,有一些比较复杂并难以判断的犯罪学问题,如强奸罪的另类变形,婚内也有强奸么;多重人格分裂的犯罪定义问题,犯罪人格与好人格共存,如何判定其犯罪性;以及正当防卫的界限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些案例亦使法官们很头疼。 二、摘要: 本文通过多个犯罪学案例分析,并对上述的三个问题予以了讨论,结合犯罪学理论,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均为本人个人分析结果,其中不足之处,望老师予以指导。 三、正文: (1)“婚内强奸”? 案例:吴某经常半夜喝酒晚归,每每醉酒常无理要求其妻子王某与其发生性关系,王某不肯,吴某则责骂殴打她,强迫其进行同房,王某实在受不了,于2009年5月将丈夫以强奸罪告上了法庭。 讨论:本案中是否能判吴某强奸罪? 分析:刑法236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强奸罪构成的核心要件就是“违背妇女意志”。不违背女性意志的,便不是强奸罪。但问题是,婚内强暴性行为违背妇女意志吗?对此是有争论的,主流观点认为不宜按强奸罪认定。因为一方面,

性行为是婚姻契约的内容之一,谈不上违背女性意志。另一方面,司法上也很难认定,故此案中不能判吴某强奸罪,但因其经常无理责骂并殴打其妻子,并强迫其同房,亦不能说其无罪,判他家庭暴力罪是完全于情于理的。 结论:婚内一般不算强奸罪,性质恶劣者,一般予以家庭暴力处理。 (2)多重人格分裂的犯罪定义: 案例:(来自电影致命ID)主人公麦肯.丙佛,小时候父母双双离开了他,把他抛弃在汽车旅馆,给他造成了童年的阴影,更可怕的是他母亲还是个妓女,这些悲惨的遭遇使得其产生了分裂人格,总共10个,而这其中有一个是犯罪人格,并在某一天犯下了杀害6个人的血案,其余9个皆为正常人格,问是否该判麦肯死刑? 讨论:犯罪人格与正常人格共存,如何定义其犯罪行为? 分析:首先分析主人公的责任能力,责任能力的内容包括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缺乏这两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意味着没有责任能力,因而都不能导致刑事责任的承担。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呢?一是人的年龄,二是人的精神状况。 很明显该案例中被告人年龄已满18岁,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段,至于其精神状况?其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是属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种,这与纯粹的精神病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所作的事情完全没有意识,并没有认知能力及控制能力,故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而多重人格分裂者要分两类看:当其因人格分裂,导致出现认

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犯罪学是刑法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犯罪现状、原因与对策,因此直接关涉到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和公民的自由等等重要利益。犯罪学理论浩若烟海,且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犯罪学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已经相当发达,但在中国还是新兴学科,值得学习和深入研究,犯罪学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实践性学科,是实用理科手段较多的一门学科。 Crimi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riminal law, it involves the status quo of crim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us directly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public interest, citizens' personal and property rights and citizens' freedom and other important interests. Criminology theory is vast, rich, colorful, fascinating. Criminology in the West, especiall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untries have been quite developed, but in China it is still a new discipline, worthy of learning and in-depth study, criminology is also a cross-discipline, practical science, is a practical science. 2.设计思路: 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以及本科生培养的要求,按照通说的观点,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内容编排按照课程内在的逻辑结构进行和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设 - 1 -

犯罪学课堂笔记

第一讲犯罪学导论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的概念 社会危害+处罚;[许]P3,[王]P67; 社会: 1、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要素:人,环境,文化; 3、结果分层 我国四种分层理论:(1)十阶层理论;(2)社会断裂理论;(3)倒丁字形理论;(4)四个利益集团理论; “十阶层理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的需要群体犯罪现象 三、犯罪学的概念 [许]P3; 五、犯罪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认识规律(犯罪规律) 2、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的制定 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的发展 意志自由 21世纪刑法的趋势:(1)刑罚的轻型化((犯罪多元论);(2)死刑的废除; 六、研究犯罪的态度和方法 (一)态度 1、采取现实主义 2、消除对犯罪人的偏见和差别观念 3、不要被犯罪学常识所迷惑 4、树立正确的研究伦理观念 (1)知情后同意 (2)资料机密性原则 (3)价值观中立 (4)研究与资助 (5)对研究对象的干扰与损害尽量减少 (二)方法论 1、树立因果关系理论,用因果关系分析每一个犯罪现象; 2、树立整体观; (三)具体方法 1、群体比较法 2、对特定对象长期跟踪研究法 3、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

4、案例研究 5、犯罪人的经历分析(发达犯罪学) 6、大量抽查方法 七、犯罪学和现代社会 1、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犯罪的态度 国家社会有时与犯罪学对待犯罪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存在差别;国家与个人对待犯罪的态度有时二者存在着紧张关系; 2、情报化(信息化)社会与犯罪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对犯罪手段、犯罪率、犯罪结构、犯罪类型的影响; 3、老年化社会与犯罪 4、国际化社会与犯罪 第二章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犯罪学产生之前的思想渊源 (一)恶魔论:犯罪——恶魔附体——驱魔 (二)原罪论:人类始祖犯罪《圣经》亚当夏娃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二、西方犯罪学的历史阶段 (一)古典学派犯罪学 1、背景:启蒙运动:人性(自由)、民主、科学 2、犯罪观点: (1)自由意志论(核心观点):认为任何人只要达到年龄,除精神病外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 (2)人性自私论:人是邪恶自私的,犯罪是人本性的体现; (3)功利主义、重利主义论:人不选择守法行为而选择犯罪行为是人们功利主义观念使然; 3、犯罪预防的观念: (1)法律控制论 (2)心理强制论 (3)报应刑论 4、评价 (1)该种理论对当时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8年的法国刑法典就是依据贝卡里亚基本思想制定的; (2)由于过分强调自由意志,并作为社会施加刑罚的基础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与现实社会状况不符,因而使法国刑法典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如自由意志程度不同,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对自由意志也有影响,人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 (二)实证派犯罪学 1、背景 (1)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政府与民众都十分担忧; (2)各门现代科学(能力守恒、生物进化论)的发展,过去许多困惑的问题逐渐都得到了解答; [古典学派的犯罪理论很发达而社会犯罪却不断增加,说明古典学派的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2、杰出代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