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堂思想政治课(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课新的起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为自我发展树立目标和理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及报效祖国的信念。懂得应从日常点滴做起,实现人生价值。

能力:学会制定一般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致规划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

知识:理解树立目标和理想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目标的实现与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识要点】

1、确立理想、制定目标,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确立目标是我们在新环境中成长的需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保证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进人少年时期,我们开始思索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这标志着我们朝成熟的社会成员与合格的公民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目标。

制定计划应当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体现自己的个性,并且留有一定的余地。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当然,自己的计划最终还要自己拿主意。

3、干里之行,始于足下。

没有行动的理想、目标和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按预定计划,不断努力、奋勇向前,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自我发展树立目标和理想。

2、教学难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通过一、二课的学习,学生对新环境的感受转到了对新角色的体验,从了解新学校到认识新同学,对照小学认识了初中生活,对未来的初中生活充满憧憬。在学生对中学新生活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很多学生自觉地开始设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不足,很多学生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独立性较差,执行力较差,致使很多好的计划最终成为纸上谈兵。要通过教学,使其感悟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2、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广泛搜集名人名言,搜集古人、今人关于理想的小故事。

2、课前让学生在彩纸上写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留下一部分或另准备一张彩纸,以备当堂制定计划。

3、准备影像资料,如:歌曲《我的理想》、《我的未来不是梦》等。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三课新的起点(板书)

导入新课: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理想》烘托气氛,调动同学们的情感投入。

进入中学,我们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规则,需要承担新的角色,我们又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新的征程需要我们确立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开始新的努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材料:

讲述三则名人少年的故事。(毛泽东、周恩来、陈景润)

有位少年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的理想。他在中学读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全部的费用只有几块大洋,而1/3的钱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非常单薄。他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时寂静无声。听了片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

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却都没有成功。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动了数学群山,摘取了数学王冠上这一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他的姓氏为名的定理。

我们再来看这个资料:

多媒体出示资料:哈佛大学对一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没有目标的占27℅,人生目标模糊的人占60℅,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占10℅,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占3℅。25年后,这些人有了不同的境遇:

有清晰的长远目标3℅成功人士、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有清晰的短期目标10℅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人生目标模糊60℅有稳定的工作,过着安稳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没有目标27℅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大都生活在生活底层

教师问:听完这几个故事,看了这份跟踪报告,你感悟到了什么?

讨论:感悟:目标、理想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回答:

教师: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事业成功了一半。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也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那什么是理想呢?

理想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多媒体)

活动一:感悟名言

(多媒体展示中外名人有关理想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少年时期)

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李大钊(中国)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名言、品位名言,然后请学生谈谈理想对个人、对生活有什么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教师:在大海中的船只上,远航的水手一定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航向,否则他们不会到达目的地。现在,我们就是正准备扬帆起航的“水手”,那么,你的“彼岸”在哪里呢?进入少年期,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表明我们已经向成熟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尽管它不成熟、不明朗,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大致的方向,清楚自己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你的理想是什么?

活动二:说说我的理想。

让同学拿出自己写好的理想,与小组同学讨论自己的目标是否有意义,是否合适。

(让学生感悟到制定目标和理想时要注意符合实际,要有可行性。)

学生发言中的理想可能有崇高远大的,也可能有不恰当的或不切实际的带有朦胧色彩的、不确定,甚至有的学生没有理想,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就像人的翅膀。明确目标,确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理想不是空想或幻想,应符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能实现的。从而引导学生将心中朦胧的理想进行整理定位,使之清晰。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后引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现阶段我们的国家有什么理想?你的理想与祖国的理想有什么关系?通过怎样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师引出:个人的理想追求要同国家、民族、人民的理想统一起来,我们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也就是在为实现全国人民共同理想而奋斗。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师:理想只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目标的一个设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怎样实现我们的理想呢?就需要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环节: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引导学生制定实现理想的正确而具体的计划。

师:这句古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事先有正确的计划,就容易成功,否则就可能失败。

多媒体展示:小玲的故事

自习课上,小玲翻开语文课本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下节课就要上数学了,老师要求提前预习,于是他就翻开了数学课本。这时,她听到同桌正在读外语,马上想到外语作业,于是又急急忙忙地翻开了外语课本。她头脑里乱糟糟的,想法很多。下课铃响时,小玲还在冥思苦想,整整一节课,她什么也没干成。

师:请你思考:小玲一节课这么忙,为什么什么也没干成?

生:她没有制定这一节自习课的学习计划,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

师:因为没有计划一节课荒废了是小事,如果因为没有正确计划而使你的远大理想变成空中楼阁,那你将会遗憾终生。从小铃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回答:要使远大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就需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

[请你点评]:我们来看看张川同学的学习计划,请你分析它们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习计划

(一)目标:各科总成绩由全班第四十名进入前三名

(二)措施:

1、早晨5点钟起床,朗读。

2、上学路上,背10个英语单词。

2、遇到困难请教同学或老师。

4、中午做一个小时的作业。

5、下午回家:A、4:30回家写作业B、6:00吃饭C、6:30复习英语

D、7:10复习语文

E、7:50复习数学

F、8:30复习政治

G、9:10预习H、10:00睡觉前,背10个英语单词

制定人:

监督人:家长,老师、同学

制定时间:×年×月×日

(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归纳小结)

张川的计划优点:(1)计划明确具体。(2)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计划。

不足之处:(1)计划不切实际,目标定的太高。

(2)时间过长,没有注意劳逸结合,科目过多而每一科时间太短,没有留一定余地。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制定计划应注意的事项:

(1)计划要明确具体。大到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计划,小到一天的计划,都要力求具体、明确。

(2)计划要切实可行。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

(3)计划要体现自己的个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或避免自己人的弱项。

(4)计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可以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或补充计划。

活动:计划大变身—制定修改计划

1、根据制定计划的注意事项,结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写出自己的近期目标。

2、制定出具体的计划。

3、小组交流每个人的计划,并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加以修改完善。

学生谈收获。

教师引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当然,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计划最终要靠自己拿主意。

第三环节:执行计划。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没有赚到的钱》。

埃米是个可爱的姑娘,却有一个坏习惯,在做一件事时,不是立刻行动,而是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准备工作上。在她住的村子里,索顿先生开了一家水果店,卖一些本地产的莓子等水果。一天,索顿先生对家境贫困的埃米说:“你想挣点钱吗?”“是的”。她回答,“我想买双新鞋,可是家里没有钱。”“好的,埃米。”索顿先生说,“我今天在格林家的牧场里看到许多漂亮的黑莓子,谁都可以去采摘。你把你摘的全部卖给我,一夸脱付你13美分。”埃米想到能挣钱,高兴极了。于是飞快地跑回家,拿了一个篮子,打算立刻去摘莓子。这时,她下意识地想到最好先算一下采5夸脱莓子能挣多少钱。于是,他拿出笔和一块木版,算出来是65美分。“如果能采12夸脱呢?”“天哪!”她算了一下,“我可以挣一美元56美分呢。”埃米又算了下去,如果她采摘50、100、200夸脱时,索顿先生会付给她多少钱。就为算这些花了她不少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她不得不下午再去了。吃过饭,她就匆忙拿起篮子赶往牧场。许多男孩子在午饭前就已经在那里了,好的莓子几乎被采光了。可怜的埃米最后只摘到1夸脱。

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安排得较好,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条件;

2、课堂容量略多了点,应有一定的删减;

3、多媒体还可以精简一点。

4、合作探究部分学生不够主动,应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13册第10课《学习服装搭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能够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服装搭配,是成为自我形象的展示,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让学生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趋于美好。通过学习这节课,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将了解服装设计知识,并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服装的意识。本课压缩了原教材的部分知识点,侧重于服装的款式、种类、色彩,其余搭配条件一带而过。本课教学设计多以学生自主活动展开,把看、想、说、练四方面巧妙结合,便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与单纯学科教育的显著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色彩应用于服装的一般规律。 (2)服装款式和配饰的搭配规律。 2、能力目标: (1)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形、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鼓励大家做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色彩、款式、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合理搭配服装。 2、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评论、创造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双休日我去登山,家里有四套衣服,我穿哪一套好呢? 提供服装图片A、B、C、D四种不同志款式,由学生直观欣赏并做出选择。 教师揭题:时代的变化发展,使服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所以人们对着装美的追求尤为迫切。服装不仅是个人的审美和素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那你们想知道怎样合理的搭配服装,才能穿出品位吗?板书课题《学习服装搭配》。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录像:街上行走的形形色色的路人和不同场合的着装(有特点的)让学生欣赏,分析画面(美与不美),并用自己的观点评述。 学生讨论(略) 2、师生互动:指出画面中搭配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怎样搭配才算美?搭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为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3、归纳总结:服装搭配定位 (1)不同年龄 (2)不同性别 (3)不同种类 (4)不同款式 (5)不同色彩 (6)不同场合 (7)不同职业 (8)不同个性 (9)不同配件 教师小结:我们通常以服饰和言行举止来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这种以服饰为手段追求完美的努力是为取得别人的好感、尊重和理解。这是一种对外界友善的表示。 二、活动实践 1、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撰写要求及模板

2012年全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教学设计与反思”撰写要求及模板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罗斯福上任第二天,就开始推行“新政”。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将采取什么手段解决经济困境? 师:“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 “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的呢? 师:那么,“新政”具体有哪些主要内容呢?(出示投影材料,并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个别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小额存款实行保险;宣布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约30%。 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写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蓝鹰标志。《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干预、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或签定合同。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规定每周至多工作40小时,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 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并以增收面粉厂、纺织厂和屠宰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税,来补贴减耕农民的经济损失。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和电站,不仅使30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几百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师:通过了解新政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是通过什么方式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换句话说,就是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什么显著有不同?各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总结)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方位干预,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显著特征。首先,下令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扶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扶持了大金融资本家。其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的各项措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了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的规定调整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再次,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缓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最后,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一方面减少了失业人数,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另一方面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茶陵枣市中心小学:段青勇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56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6人,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接受能力有限,应多采用实际实物来认识数,比如中国的五大山的山高,万里长城,世界几大河流的长度,让学生有一个实陵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 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精神,这是因为你们不但人长得好,衣服也搭配 得很漂亮,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联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以兰兰的故事为线索进行新课教学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兰兰。周末到了,兰兰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游玩,她邀请大家也去,你们愿意吗?不过兰兰在游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解决。大家有信心吗? 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一些,兰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活动一:穿什么衣服 兰兰从衣柜里拿出一些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板书)

活动二:配菜 不但穿衣需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搭配的地方。兰兰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准备到餐厅吃午餐。到了路口,兰兰看到有两家餐厅,到底选哪一家好呢?我们先分别看一看快乐餐厅和便民餐厅吃什么菜?(读一读),你们知道什么叫荤菜吗?什么叫素菜?穿衣服讲究搭配漂亮,吃饭讲究怎样搭配呢?为了能够营养均衡,每份午餐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来配菜,比一比哪一家有更多的配菜方法?好吗? 怎样的搭配才叫做“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谁来试一试搭配一份午餐?我们先来研究快乐餐厅的菜谱,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吗? a.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卡片摆一摆,配一配,试着配菜。 b.小组长把各种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看哪一组方案既完整,有简便。 c.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d. 可是现在听起来很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别人一听就明白 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e.怎样按着一定次序搭配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摆一摆。 f.除了这种次序,还有没有其他次序? g.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 听一听。 h.比较记录方法,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2).我们再来看便民餐厅的菜谱,同学们能用我们刚学到的有序搭配,来帮兰兰搭配出便民餐厅有几种配菜方法吗? a.同桌先讨论,再请同学汇报 b.比较:两家餐厅哪一家有更多的选择? b.为什么?

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 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 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 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二)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1搭配问题。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 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两个数码孔可以分别为0~9中的一个数字,你知道这个密码箱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吗? 二、探究新知 例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 乙:十位上不能是0。 甲: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 乙: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它们分别是:10、13、15 把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例2、用1、3、7、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生先讨论然后回答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有13、17、19.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1、37、39.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71、73、79.十位上是9的两位数有91、93、97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12个两位数。 比较例1和例2: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生先讨论然后回答: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三、知识运用 1.拉动纸条,看看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记录下来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3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第2课时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等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衣服搭配,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游戏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认识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装置;同时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刚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必修《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源。②掌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③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本校五(3)班59名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对课前教师布置的准备活动能积极准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比如要求用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展开想象拼图案,就能很好的准备。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学习数学经验,善于合作,勇于面对知识挑战,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激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学得好坏无所谓,参与探究学习比较困难,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去认真感知、猜测、实验和思考,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得位置,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体看他们爱学数学,爱参与探究,希望有学习成功的快乐。 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容,这一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容: 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导入,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 (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想: 第一层次:在不违背教材创设生活情境的情境激发兴趣的原则下,将玩具恐龙换成了玩具小狗,接着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并简单渗透左,右侧面. 通过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出现一些生活中的观察物体的现象:如观察恐龙,书本,汽车;进一步观察并验证,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层次:出现观察茶壶图.增加了从物体上面和下面观察得到的影像,使观察提高一个层次. 第三层次:出现正方体组合,将对物体的观察引向对几何形体的观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这样的安排,从简易到难,逐步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狗玩具,茶壶,图片,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背面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就知道是谁了.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物探究,从四个方位观察小狗 1,确定方位: (1)师:今天老师请了小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它吗 (2)课前准备好的玩具小狗,放在桌子中间,脸朝黑板.请你想一想,你坐在小狗的哪一边 (3)反馈:告诉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边是几号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本位观察. (1)请小朋友脸朝小狗坐好,头不要偏,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它的什么小组内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一套衣服图片,一个活动卡,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握手游戏 师:王老师听说我们旧堡小学的同学呀非常喜欢数学,我很想和你们交朋友,都谁想和我做朋友?师走下讲台和学生握手。(漏掉一、两个学生,无序地和学生握手)师:我太开心了,刚刚想和我交朋友同学都握了一次手么? 生1:没有 师:啊我怎么这么糊涂,我把我出现的问题记下来,我遗漏了。板书遗漏! 生2:老师你还跟我握了两次手 哦,我还重复了。板书:重复 师:那怎么出现问题了呢?其实数学就是这样,我们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能不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和每位同学都握上一次手还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一个组一个组地握。 生:一排一排地握。 师:对,一个组一个组地握;先和男生握,再和女生握;一行一行地握……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握的,只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漏掉一个人。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象握手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搭配中的学问) 二、新课 1、衣服搭配 (1)师:看!他是谁? 生:是小丑!

师:对,是马戏团的小明星小丑奇奇,他也听说咱班同学非常聪明,也想让大家帮帮他,愿意帮他吗? 生:愿意 师:(出示课件)奇奇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来,谁想帮他选一选? 生:我选尖帽和绿裤子。 师:说说理由 师:你注重颜色的搭配,你真有艺术的眼光! 生2:我用蓝帽子来搭配格裤子! 师:是呀!做为小丑越滑稽,越奇特,大家就越喜欢看!看来白搭百有理,怎么搭都可以! 师:那最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来摆一摆说一说!听清要求: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边说,另一个同学快速记录,怎们简单就怎么记,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 (2)生摆一摆,议一议。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注意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3)汇报,说一说。 师统计,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下面请几个小组的代表队说说你们的意见,其它同学仔细听。 生1:用上衣搭配不同的裤子。生小组汇报边操作边展示。找出3种 师:还有没有比他更清楚的? 生2:展示,6种搭配方法。 师:你是怎样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的?能不能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教生,反馈找的少的同学你学会了么? 问:怎么连?你说说? 师演板,其余生观察。 师:这就做到了有顺序,这就是搭配中的学问,只要我们做到了有顺序,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了。 师:刚才我们都用帽子搭配不同的裤子,那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用。。。。。。 生:用裤子搭配帽子。 提生,课件展示连线。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裤子搭配帽子,也可以用帽子搭配裤子。不管怎样搭配,我们都要做到有顺序。 师:刚刚名同学都是用文字搭配的,有没有更简洁的搭配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基本信息 课题新人教版《数学》第二章第二节合并同类项 作者及工作单位罗学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合并同类项,知道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严谨求实、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2)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 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图

三下数学广角搭配二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文档

三下数学广角搭配二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数学广角———搭配(二)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2页例2搭配问题。 钱塘江学校傅玲玲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 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同学们,儿童节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 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 法。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 法,三件下衣就有3 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

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教学设计意图与分析〗 我选择的这节课是节活动课,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目的,主题是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整个课堂活动设计都是本着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主线展开的,并注重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注重各环节展开的逻辑性。课堂由迈克尔·杰克逊的一曲Heal the world 引入,然后观看一段有关世界环境问题的对话。先要学生操练这个对话,掌握一些有用的短语句式。之后请学生把这段对话表演出来,再此,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接下来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对话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一个判断对错的活动。但活动的题目不是我出的,而是由学生根据对话的内容自编自创,收上来,再由学生抽签确定句子,判断正确与否。这之后,走出教材要求学生仿照刚才的对话自编自演新的对话。下一个环节调动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并加以讨论,而且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由这里自然过渡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激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凝缩为一句句精练的宣传语体现在黑板上,给大家以警示或号召。整个设计由教材内到教材外,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连,体现了明确的逻辑性。 2.注重体现learner-centred approach 和task-based approach。这两点是相辅相成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初是学生的对话操练、表演,然后是针对

话题自编题目相互判断对与错;再到自编对话演练句式,之后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周边破坏环境、破坏家园的现象,再到学生讨论并展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以在黑板上书写下精练的宣传口号来结束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布置学生以明确的任务并要他们自由思考讨论去完成,这样的设计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此必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必然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以pair work或group work 完成的。在此过程中给了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我调整和进步的勇气,同伴的表现势必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他人。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同伴的优点和缺点,这势必成为鞭策自己的一个途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相比之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给了学生老师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合作学习中的这种进步是自然的,是更有效的,是传统的教师手把手教学所不能比的。同时,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承认。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也被给予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解决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方法是多样的,他们开动脑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张贴告示,或者利用言论,或者通过网络,或者运用海报,这无疑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巧妙的组合》教案与反思

教案《巧妙的组合》课题《巧妙的组合》计划课时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巧妙的组合是在学习过的三种基本形的基础上,安排的一堂设计绘画课。巧妙的组合其中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超越单纯基本形的概念,发现新的图形结构形式。*感受透叠图形及着色后产生的效果。许多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相互穿插后,原基本形被打破,失去本身的意义,巧妙的组合由此产生了新的图形结构,而在作业过程中,又可能发现新的形状和现象,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由于学生个性的原因,新图形给人既与原基本形完全不同性质的感受,又有区别于各人的造型特点和色彩效果。通过对完成后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也能感受到画面的疏密、虚实所产生的效果。 教材巧妙的组合中呈现了部分学生作品,提示学生可从作品中发现一些新的形象。教材选登了著名画家米罗的美术作品《太阳、人和鸟》。通过欣赏,分析画家怎样运用三种基本形和画,以激发学生联想。 这类作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儿童容易作业,也易出效果,一般都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学习形与形相透叠的表现方法和透叠图形的涂色方法。 *在组合透叠练习中感受新的平面组合形式,形成调控画面的意识。*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透叠的表现方法和涂色方法。教学难点自由组织画面,注意遮挡关系。 教具 学具 准备 色彩工具,皱纹纸,剪刀,双面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基本形的回忆、归纳到认识透叠图形,理解透叠的涵义,再到对作业步骤的分析、归纳,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施以回忆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三种形的透叠效果。可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也可从欣赏完成的范作入手,让学生比较、分析单独的形和透叠图形之间的区别,明了透叠的涵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 趣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几种用彩纸剪好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圆形、 方形让学生认出来。 2、圆形、方形、三角形是独立的三个形状,它们感到非 常孤单,想交朋友。你们想不想帮它们解决这个困难呢? 今天我就来学习这一课:《巧妙的组合》(板书课题) 学生欣赏 情景创设,激发起 学习的兴趣。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归总问题》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2课时的内容一《归总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归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乘再除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 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总问题O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熟练解决归总问题。 3.关键: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

1 .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能栽多少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习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 第一环节:板题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种过蔬菜吗? 去苗圃园区看一下蔬菜种植吗? (课件出示一些蔬菜种植图片)你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番茄种植园区看一 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2.阅读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 预设: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把它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教师适时板书)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能栽多少行这个问题好吗? (师板书:能栽多少行?) 3.出示目标: (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 (2)了解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