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别化观察案例1

个别化观察案例1

个别化观察案例1
个别化观察案例1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案例背景:

今天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一些孩子选择了智慧屋的拼图,这个内容是结合主题投放的中国地图的拼图,拼板较多需要集体合作拼搭。孩子们对拼图很有兴趣也很有耐心。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安静地拼插着自己手中的拼板,过了一会儿,严宇昊开始烦躁起来,他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拼板有些失去耐心。

案例描述:

这时,他向我走过来说:“老师,你能过来帮我拼一下吗?”然后我走过去,对他说:“老师不能代替你拼,你自己的工作要你自己完成。”他一听,先是皱起了眉头,我坐在他身边对他说:“昊昊,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的怎样?”我见他大概拼出了头绪鼓励他说:“昊昊,你真棒,都已经拼好了这么多了,你看这部分和阳阳那部分是连一起的呢,老师相信你们一起合作一定能拼完。”说完,他原先皱着的小眉头舒展了很多,高兴地点点头,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不一会儿。阳阳,苏苏把自己拼完了的那部分拼图,加上昊昊那些合在一起,有的还顺势拿起其中的一小块图片给同伴,他们一边说一边拼图。我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真不错,已经快完成拼图了,呀!昊昊也拼了一大块了。”孩子们听了鼓励开心的继续拼着自己的拼图。

案例分析:

昊昊小朋友性格内向,做事情缺乏耐心和自信,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力总是不能很持久地保持,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求助于别人,所以当他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教师应耐心指导并给予鼓励,坚持要他自己完成,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锻炼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互相帮助。

培智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学生:高某某 学校和班级:特殊教育学校启智1班 计划时间:2013年1月—6月 一、学生基本情况: 1.高某某,2011年11月3日出生,2009年入学。从小由爷爷带大,幼儿园上的很晚,断断续续,接受学前教育不系统。父母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有很大分歧。妈妈比较溺爱,认为孩子很聪明,每天辅导,关注学习成绩;爸爸对孩子严厉,感觉孩子说话不清楚,语言发展不好,就应该多培养她跟人交往,锻炼她的说话能力。 2.行为特点:刻板行为明显。 (1)每天都要喝一袋奶,而且必须是某种牌子、某种口味的。(2)睡觉前一定会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找好,睡觉之前洗脸刷牙等程序一个都不会少,到八点了她自己就开始收拾准备睡觉,几乎是雷打不动。 (3)物品摆放整齐,每个玩具、生活用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有人把她的玩具地方挪动了会发脾气。 (4)喜欢蹦床、荡秋千、转盘等反复重复动作的游戏,而且转很长时间都不晕,每天都会要求爸爸带她去同一个小区的同一处健身场地玩。 3.语言特点:语言简单,断续,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

有时答非所问。 4.社会适应特点:喜欢与人亲近、交流,但有时存在恐惧心理,不懂与人正常交流的礼貌,对不喜欢的人或陌生人常常斜视。紧张时发出无意识的“嗯嗯”声音、玩手指进行缓解。 二、长期目标: 1.刻板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矫正,减轻对刻板行为的依赖,加深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使学生对适当行为有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体会到自主行为的乐趣。 2.社会适应行为矫正:一是减少紧张时发出无意“嗯嗯”声的次数。二是改掉扳手指头的依赖。三是减少对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斜视。四是帮助建立对陌生人的友善与信赖。 3.语言矫正:养成听话时与讲话者对视的习惯,加强目光交流,逐步形成听明白再表达的语言交流习惯。 三、短期目标 1.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会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文明行为的教育,安全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的教学,让其对陌生人形成客观的认识,降低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增加人际交往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降低对陌生人的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2.通过适时、适度的交换座位改变学习、吃饭、排队等常规中的位置,让其适应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减轻刻板行为的心理依赖。 3.课堂上,时刻注意纠正其在课堂回答问题紧张时发出“嗯嗯”声音、

小学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小朱 性别:男 年龄:十岁 (三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有时作业漏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 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小朱同学今年十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爷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小朱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

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小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并让他的爷爷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小朱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每天发作业本,他认真做,然后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小朱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朱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如何投放孩子感兴趣的区域材料 夏胄頔实录: 个别化学习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非常兴奋,都跑到了自己想玩的区域,插上了名额卡片。这个时候“京剧脸谱”名额已经满了。桐桐脸上露出了遗憾的表情,但是她没有放弃,问里面的小伙伴:“我还能进来吗”高弘熠果断地说:“不行,人已经满了”。桐桐还是拿着名额卡,迟迟不愿离开,不想去玩其他的区域。大概桐桐看到我在观察她,她走过来问我:“老师,我还能进去玩吗”于是,我对桐桐说:“现在京剧脸谱这个区域人已经满啦,你看看已经坐不下啦,你还有想玩的区域吗”桐桐摇了摇头说:“我就是想玩这个”。这个时候我看到“青花瓷”区域人比较少,我对桐桐说:“你看那里,也很好玩啊,我们去试一试好不好,说不定会很好玩哦。”桐桐也知道每个区域是有人数限定的。于是,她拿着名额卡来到了“青花瓷”区域,开始玩了起来。我观察到桐桐刚坐下时拿出了蜡笔和纸盘。但是没画几笔,她就开始摆弄蜡笔了。坐在小椅子上左瑶右瑶地东张西望。还在不断打扰旁边的小朋友,和他们讲话,打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游戏中。 分析: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知道每个区域都有人数的限定,并且能够很好的遵守这个规则。但是为什么有的区域总是有很多孩子愿意玩,而有的区域则少有人问津我想这和区域的设计以及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个别化学习。

1、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有情感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像桐桐对他来说她对画青花瓷图案已经很熟悉了,每一次都是拿着蜡笔在画图案。仅仅是这样一个画的动作,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兴趣,所以她就不愿意再玩了。 2、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进行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反思与调整策略: 1、材料太单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原有的材料基础上,不断增加更为丰富的材料比如说:褶皱纸、扭扭棒、炫彩笔等等,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个别化教育案例

. 个别化教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对象自然情况 郑XX,男,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 1、教育方面: 该生有一定认知能力,对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能够掌握一部分,但在课堂上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强制性的语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摇椅子、下座位,没有上课的概念,很容易受外界干扰,不主动发言。老师上课的内容只能接受一部分。 语数作业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督促才能完成,不能独立的完成。但是作业主要是自己进行书写。数学上,会数50以内的数。语文上,认识很多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进行简单的涂色,但有时会涂到外面,需要进行指导。喜欢唱歌、听音乐,会唱很多儿歌。听见别人唱歌,会拍手、会跟唱。 2、自理方面: 该生能进行自理,生活、自己的起居、衣物、书包等都是自己整理的,会自己穿脱鞋袜、衣物,会自己上厕所,自己提裤子。 3、交际方面: 课间与同学交往,一般都是被动进行,一般独自一人玩耍,不能与同学一道进行游戏。能与别人打招呼,懂礼貌,口齿较清楚,但是眼睛不看向别人。 4、情感方面: 比较开朗,听话,喜欢和熟悉的、喜欢的人亲近。每当看见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都会敬礼。不高兴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会发脾气。 5、运动方面: 动作协调能力较好,手脚能灵活协调一致地跑步、上下楼梯等,喜欢排球。喜欢听欢快的音乐,会跟着音乐的节奏不时的进行动作。 6、兴趣方面: 喜欢和熟悉的、喜欢的人亲近。每当看见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都会敬礼。 喜欢排球。喜欢听欢快的音乐,会跟着音乐的节奏不时的进行动作。 7、优势: . . 该生比较乖,很配合教师。 8、弱点: 不肯主动说话,需要有东西进行刺激。 9、教育需要: 根据该生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别人交谈不主动、不积极,虽然在家中家长也进行了

第4周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日期:2014年9月23日 班级:大6班 教师:戎碧云 案例背景: 最近男孩子们迷上了下棋,特别是下“飞行棋”,参与度很高。沈晨希和徐子雄在自由活动里,也常常和同伴一起玩。今天的区角时间一到,俩个人就一起进入了棋类区。 案例描述: 沈晨希和徐子雄在一起玩飞行棋,沈晨希甩出了一个“6”,然后就“孵出”一架飞机;接着又继续甩了一次,正好走到徐子雄的飞机的同一个格子里,沈晨希兴奋地将徐子雄的飞机拿走,放回到对方停机场,“哈哈,你的飞机正好被我吃掉!”徐子雄傻了眼,重新将飞机放回原来的地方,说道:“不可以吃掉的,我们可以一起飞的。”沈晨希说:“我和爸爸玩过的,就是可以吃掉的!”说完又把徐子雄的飞机放了回去,徐子雄被惹哭了,说:“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我和妈妈玩的时候就是不能吃的!”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让谁,游戏无法再进行下去。 案例分析: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没有游戏就没有幼儿的发展。棋类游戏,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可以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以及规则意识。但是,由于家庭中玩棋规则的不同,导致了两孩子在游戏中产生了矛盾,发生了争执。因为沈晨希与徐子雄的玩法不统一,又不愿意服从,所以徐子雄委屈而哭。此时,老师就要把握时机,介入游戏,引导幼儿自己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成功或失败时的情绪把握,不骄傲、不气馁,这些品质对幼儿来说一生受益。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以“猜拳”的形式确定游戏规则,继续游戏。一起讨论:什么时候、该怎样确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让孩子明白在游戏前可以根据人数的不同选择猜拳、少数服从多数或轮流玩等方法确定游戏规则,避免游戏中的争吵。 马陆以仁幼儿园

个别化教育案例

个别化教育案例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对象自然情况 郑XX,男,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 1、教育方面: 该生有一定认知能力,对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能够掌握一部分,但在课堂上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强制性的语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摇椅子、下座位,没有上课的概念,很容易受外界干扰,不主动发言。老师上课的内容只能接受一部分。 语数作业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督促才能完成,不能独立的完成。但是作业主要是自己进行书写。数学上,会数50以内的数。语文上,认识很多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进行简单的涂色,但有时会涂到外面,需要进行指导。喜欢唱歌、听音乐,会唱很多儿歌。听见别人唱歌,会拍手、会跟唱。 2、自理方面: 该生能进行自理,生活、自己的起居、衣物、书包等都是自己整理的,会自己穿脱鞋袜、衣物,会自己上厕所,自己提裤子。 3、交际方面: 课间与同学交往,一般都是被动进行,一般独自一人玩耍,不能与同学一道进行游戏。能与别人打招呼,懂礼貌,口齿较清楚,但是眼睛不看向别人。 4、情感方面: 比较开朗,听话,喜欢和熟悉的、喜欢的人亲近。每当看见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都会敬礼。不高兴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会发脾气。 5、运动方面: 动作协调能力较好,手脚能灵活协调一致地跑步、上下楼梯等,喜欢排球。喜欢听欢快的音乐,会跟着音乐的节奏不时的进行动作。 6、兴趣方面: 喜欢和熟悉的、喜欢的人亲近。每当看见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都会敬礼。 喜欢排球。喜欢听欢快的音乐,会跟着音乐的节奏不时的进行动作。 7、优势: 该生比较乖,很配合教师。 、弱点:8. 不肯主动说话,需要有东西进行刺激。 9、教育需要: 根据该生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别人交谈不主动、不积极,虽然在家中家长也进行了训练和强化,但不太稳定,较长的句子还不能说,字数较多的句子说时舌头不灵活,一直向下压着,只是在个别发时才能到位,分析出仍需要进行语言训练。 根据该生自理能力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分析要进行自理能力的训练。 根据该生不高兴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会发脾气,上课有时会乱跑的情况,分析得出该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行为习惯的训练。 该生的认知能力不强,对许多事物的认识都不够,比如颜色,大小、多少等,分析在认知方面要重点训练。(二)、行为情况 行为一:该学生看到小朋友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或者是小朋友犯了错误了,就抑制不住的笑别人。 行为二: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书写课堂作业,该生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就拿起自己的本子就写,也没有

小学生个别教育案例

小学生个别教育案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吴刚平博士曾说过: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评价应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就有了很重的责任。 记得刚刚接这个班时,班级里就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同办公室的老师早就向我提起过他。他是个被领养的孩子,可能是家长工作忙碌,对他疏于管教,因此他非常调皮,常常不做家庭作业。成绩因此每况愈下,最后家长决定办个休学,让他在四年级重读一年。 经过了解,我发现他还不仅仅是调皮,他还有偷拿别人东西的历史。这不,没有过多久,班级里有同学告诉我少了20元,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他。而他脸也涨得通红,辩解着:不是我。我当即说,在事情没有查清之前不要冤枉自己的同学,可能是放的地方记错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放学时分,我把他留了下来,跟他谈起了心。 我告诉他,其实老师心里很清楚,如果他能主动告诉我的话,我会很高兴,而如果查出来的话,那么他会多么的没有面子。人偶尔犯错是可以谅解的,而如果知错不改就不可以原谅了。他听了,点着头,我知道他心理开始动摇了,于是我告诉他,这会是我们之间的秘密,当然,父母那里我是得告诉一声的,征求他的意见。当时他还是有点觉得不能告诉父母,我让他知道,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告诉他们是为了他更健康的成长。最后他答应了。我让他把钱悄悄放在那个孩子的课桌里。第二天,我让那失钱的孩子再好好找找,他欣喜地告诉我找到了。这时候,他的头低着,一定是内心还有着难为情吧。 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因为上课经常不听,作业不按时完成,所以功课早已经拉下了很多,因此对学习也有了畏难情绪,越发觉得学习没有乐趣了。他不仅应用题不会分析问题,连计算也不过关。当时他做计算题时,我发现他竟然小数乘除法也不会。我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帮他补习,先从小数乘法教起。慢慢的他掌握了方法。而应用题

大班个别化学习案例分析

大班个别化学习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又到了个别化学习的时间了,幼儿插名片起了小小的冲突,棋吧名额已经满了,可还是阳阳他们央求我可不可以去棋吧玩。相比之下,我们的实验室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于是,我对阳阳他们说:“你看,棋吧已经满了,如果在进人的话材料也不够啊。我们的小实验室目前还有空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实验室。”于是阳阳,东东他们去小实验室玩了。阳阳摆弄了一会颜色变变变之后变开始东张西望,和附近的小朋友说话打闹;东东不停的更换着操作的材料,似乎也没静下心来。 二、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孩子是真实的、自然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卢梭说过: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区域化学习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型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需求,选择设计多种活动内容,以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而幼儿就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程,从而逐步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探究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探究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有情感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像阳阳对他来说自由摆弄颜色很容易,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兴趣,所以他就不愿意再玩了。 2、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进行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三、对策与思考 (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针对这个问题,我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所以除了保留原来的游戏程序外,还准备了各种材料,增加了难度,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个别化案例 (7)

喂小兔 活动内容:喂小兔 观察记录: 片段一: 宸宸拿起了桌上的夹子,很是兴奋开始给小兔喂东西吃,只见他把夹子举得高高的,瞄准了一只生梨,一会夹紧,一会送开,终于夹进了小兔子的嘴巴里。他特别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我给小兔子喂了一个大生梨。”我笑笑问他:“恩真棒,一个生梨够不够?”宸宸说“不够不够,还没吃饱。”“那还要吃几个呢?”“让我来数一数吧!1、2、3、4,要四个!”琪琪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放了一个,不过我还是笑笑让他继续。 宸宸似乎不那么顺利,他用两只手拿着夹子摇摇晃晃,怎么也拿不稳,但是他却不松手一直坚持着,于是我提醒他:“用一只手试试,捏的低低的,也许更稳。”他改用一只手拿夹子,只可惜依然摇摇晃晃,瞄准了生梨就用力的把夹子夹过去,生梨摇摇晃晃的,怎么也夹不起来。宸宸开始着急了,说:“老师我怎么也夹不起来。”这一次我握着他的小手,一起慢慢地移动,瞄准生梨,慢慢的“关上夹子的小嘴巴”,轻轻地将水果送进了小兔的嘴巴里,宸宸开心的拍起手来,又重新拾起信心开始努力。 思考与分析: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和喜欢的,这份材料的设计也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真实有趣,从宸宸表现来看,这个孩子完全被吸引在活动中,并且愿意反复尝试,不轻言放弃,值得肯定。但他却因为年龄较小,而显得个子比较矮小,小手的力气也不够大,很难拿稳夹子,在教师的帮助下让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喂小兔”的活动中我投放的材料时饼干夹和橡皮纸制作而成的平面水果。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要将夹子夹到最紧才能夹起,存在一定的难度。若是将橡皮纸制成的水果换成娃娃家内的仿真蔬果,将饼干夹换成大小不一的汤匙,可能会让月龄较小的孩子更易成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这样“喂小兔”这个活动中一共投放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勺子和仿真蔬果,另一种是饼干夹和纸质水果,可以给孩子不同的选择。 片段二:

个别学生教育教育案例

《一例弱智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个别学生教育教育案例 李晓是五年级的学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有一次,我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的帮助她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小队长,她也非常的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威胁”她,如果再不好的话,就把小队长标志收回来。这样的“威胁”对她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她的“官衔”,在一点点地进步。这个学期伊始的班干部换选中,她被学生们推荐为中队委员,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进步。 刘艳丽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我觉得我在培养学生的习惯的时候应遵循:以人为本,倾注师爱、良师益友,宽容以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页脚内容1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如何投放孩子感兴趣的区域材料 夏胄頔实录: 个别化学习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非常兴奋,都跑到了自己想玩的区域,插上了名额卡片。这个时候“京剧脸谱”名额已经满了。桐桐脸上露出了遗憾的表情,但是她没有放弃,问里面的小伙伴:“我还能进来吗”高弘熠果断地说:“不行,人已经满了”。桐桐还是拿着名额卡,迟迟不愿离开,不想去玩其他的区域。大概桐桐看到我在观察她,她走过来问我:“老师,我还能进去玩吗”于是,我对桐桐说:“现在京剧脸谱这个区域人已经满啦,你看看已经坐不下啦,你还有想玩的区域吗”桐桐摇了摇头说:“我就是想玩这个”。这个时候我看到“青花瓷”区域人比较少,我对桐桐说:“你看那里,也很好玩啊,我们去试一试好不好,说不定会很好玩哦。”桐桐也知道每个区域是有人数限定的。于是,她拿着名额卡来到了“青花瓷”区域,开始玩了起来。我观察到桐桐刚坐下时拿出了蜡笔和纸盘。但是没画几笔,她就开始摆弄蜡笔了。坐在小椅子上左瑶右瑶地东张西望。还在不断打扰旁边的小朋友,和他们讲话,打闹。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游戏中。 分析: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知道每个区域都有人数的限定,并且能够很好的遵守这个规则。但是为什么有的区域总是有很多孩子愿意玩,而有的区域则少有人问津我想这和区域的设计以及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个别化学习。

1、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物质、心理和有情感的环境,让幼儿获得充分的大量的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机会。像桐桐对他来说她对画青花瓷图案已经很熟悉了,每一次都是拿着蜡笔在画图案。仅仅是这样一个画的动作,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失去活动的兴趣,所以她就不愿意再玩了。 2、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进行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区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反思与调整策略: 1、材料太单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原有的材料基础上,不断增加更为丰富的材料比如说:褶皱纸、扭扭棒、炫彩笔等等,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剪灯笼》案例分析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剪灯笼》案 例分析 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剪灯笼》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孙老师指导的个别化学习《剪灯笼》,其目标为:1、感受剪纸民间艺术的美,了解挂灯笼是中国喜庆时的习俗之一。2、发展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灯笼图片(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葫芦形等),剪刀、手工纸、废纸篓。玩法分别为剪单个灯笼和双灯笼。 案例描述: 描述一: 师:把欣赏过的动物放到哪里?放

回到盘子里。(师边讲,幼儿边做) 幼A:给我一把剪刀。(教师将操作篮递给幼儿,幼儿分别从中拿了剪刀和记号笔。) 幼A:(边讲边剪)我是这样剪的,我和老师不一样。(教师及时用微笑回应) 师:你们今天想剪单个还是双个的? 幼:(有的回答单个,有的回答双个) 师:可以啊,不一样的也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师:(其中一个幼儿笔没水了,教师提醒到)换一头试试。 师:教师将操作篮放到桌子中间,并告诉幼儿剪下的废纸放在筐子里。 幼B:“我剪完了” 师:剪完了是吧?这是单个灯笼,并且鼓励说:要不要再挑战双个灯笼,剪两个灯笼试试看好不好?幼儿看了看材料,点点头,但她并没有继续挑战,

而是等到老师第二次巡视时又鼓励了一次才继续操作。(另外一个孩子也剪好了单个灯笼,教师同样鼓励着幼儿继续挑战双灯笼。 描述二 幼儿A:我的灯笼剪坏了。 师:(老师直接说)这个纸是不是太小了?要不要换一张大一点的?把小纸放旁边,拿一张大纸。但幼儿坚持拿着小纸操作。 幼儿c:我的灯笼剪坏了,但是我不记得从哪开始剪了。 师:那你去看看步骤图(幼儿去看步骤图时教师帮助幼儿分析步骤图上灯笼的减法) 案例分析: 活动中教师能及时鼓励幼儿挑战自己,这样的指导对于幼儿剪纸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及时有效的鼓励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方式。教师的指导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大班美术活动中的常规应是长期以来形

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学生:何子昂 学校和班级:怀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 计划时间: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一、学生基本情况: 1.何子昂,2003年3月29日出生,2012年入学。从小由爷爷带大,接受学前教育不系统。有智力障碍,说话不清楚,会自己吃饭,自己脱衣,自己穿衣。生活自理能力一般。 2.行为特点:刻板行为明显。 3.语言特点:语言简单,断续,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有时答非所问。 4.社会适应特点:喜欢与人亲近、但有时存在恐惧心理,不懂与人正常交流的礼貌,对不喜欢的人或陌生人常常斜视。紧张时发出无意识的“嗯嗯”声音、玩手指进行缓解。 二、长期目标: 1.刻板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矫正,减轻对刻板行为的依赖,加深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使学生对适当行为有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体会到自主行为的乐趣。

2.社会适应行为矫正:一是减少紧张时发出无意“嗯嗯”声的次数。二是改掉扳手指头的依赖。三是减少对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斜视。四是帮助建立对陌生人的友善与信赖。 3.语言矫正:养成听话时与讲话者对视的习惯,加强目光交流。 三、短期目标 1.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文明行为的教育,生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的教学,让其对陌生人形成客观的认识,降低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2.通过适时、适度的交换座位改变学习、吃饭、排队等常规中的位置,让其适应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减轻刻板行为的心理依赖。 3.课堂上,时刻注意纠正其在课堂回答问题紧张时发出“嗯嗯”声音、扳手指的行为,减少发声和扳手指的次数,并进行奖励,强化正面效果。 4.课堂和日常交往中,时刻注意强调学生与对话人的目光对视,善意的、微笑的对视可帮助她建立信心。 四、教育干预策略 1.营造良好的干预氛围。协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要共同为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行为交流环

个别学生教育教育案例

个别学生教育教育案例 李晓是五年级的学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有一次,我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我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慢慢的帮助她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小队长,她也非常的开心。可是,毕竟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是很难的,所以有好几次我都“威胁”她,如果再不好的话,就把小队长标志收回来。这样的“威胁”对她很有用,她为了“保住”她的“官衔”,在一点点地进步。这个学期伊始的班干部换选中,她被学生们推荐为中队委员,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进步。 刘艳丽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

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我觉得我在培养学生的习惯的时候应遵循:以人为本,倾注师爱、良师益友,宽容以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培智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个别化教育计划案例》 学生:高某某 学校和班级: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启智1班 计划时间:2013年1月—6月 一、学生基本情况: 1.高某某,2011年11月3日出生,2009年入学。从小由爷爷带大,幼儿园上的很晚,断断续续,接受学前教育不系统。父母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有很大分歧。妈妈比较溺爱,认为孩子很聪明,每天辅导,关注学习成绩;爸爸对孩子严厉,感觉孩子说话不清楚,语言发展不好,就应该多培养她跟人交往,锻炼她的说话能力。 2.行为特点:刻板行为明显。 (1)每天都要喝一袋奶,而且必须是某种牌子、某种口味的。 (2)睡觉前一定会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找好,睡觉之前洗脸刷牙等程序一个都不会少,到八点了她自己就开始收拾准备睡觉,几乎是雷打不动。 (3)物品摆放整齐,每个玩具、生活用品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有人把她的玩具地方挪动了会发脾气。 (4)喜欢蹦床、荡秋千、转盘等反复重复动作的游戏,而且转很长时间都不晕,每天都会要求爸爸带她去同一个小区的同一处健身场地玩。 3.语言特点:语言简单,断续,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有时答非所问。

4.社会适应特点:喜欢与人亲近、交流,但有时存在恐惧心理,不懂与人正常交流的礼貌,对不喜欢的人或陌生人常常斜视。紧张时发出无意识的“嗯嗯”声音、玩手指进行缓解。 二、长期目标: 1.刻板行为矫正:经过一学期的矫正,减轻对刻板行为的依赖,加深对行为本身的认识,使学生对适当行为有积极地理解和认识,体会到自主行为的乐趣。 2.社会适应行为矫正:一是减少紧张时发出无意“嗯嗯”声的次数。二是改掉扳手指头的依赖。三是减少对陌生人和不喜欢的人斜视。四是帮助建立对陌生人的友善与信赖。 3.语言矫正:养成听话时与讲话者对视的习惯,加强目光交流,逐步形成听明白再表达的语言交流习惯。 三、短期目标 1.班主任利用每天的晨会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文明行为的教育,安全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与陌生人交往的教学,让其对陌生人形成客观的认识,降低不信赖感和敌对感。 2.通过适时、适度的交换座位改变学习、吃饭、排队等常规中的位置,让其适应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减轻刻板行为的心理依赖。 3.课堂上,时刻注意纠正其在课堂回答问题紧张时发出“嗯嗯”声音、扳手指的行为,减少发声和扳手指的次数,并进行奖励,强化正面效果。 4.外出活动时,遇到陌生人或学生家长,注意观察和纠正其斜视的行为,正面强化。

(完整版)学生个别教育记录

2009-2010学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记录 编号:001 时间:2009.10.9 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姓名:性别:女年龄:10岁 2、所属班级: 3、存在问题及表现: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 4、分析问题成因: (1).幼年的创伤经验 经过谈心,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婚,这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交往中的挫折 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的人,由于“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往往不愿和别人交往。 5、采取的教育策略: (1)、端正认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缠绕;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恃比别人强,总想着自己的忧点、长处,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有的倾向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2)、优化性格。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长此以往,孤僻者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 编号:002 时间:2010.1.8 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姓名:性别:男年龄:9岁 2所属班级: 3存在问题及表现: 刘士正一年级时学习成绩较好,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二年级年级以后,他还是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写生字、做作业,作业做完就看电视,他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好,他觉得学习上不用费劲。但是上了二年级以后,他的成绩只处在中等水平。刘士正觉得成绩不好的原因完全是新换的老师老师没有以前的老师教得好,班上也没有学习气氛,自己太倒霉被遇到了这个老师,影响了学习成绩。 4分析问题成因:

幼儿园中班个别化学习观察案例

噜啦噜先生的自行车 案例背景: 《鲁啦鲁先生的自行车》这本绘本讲的是鲁啦鲁先生骑着自行从家门前出发经过树林、山坡等很多场景,鲁拉鲁先生和小动物朋友们融成一片,像他们一样嘻嘻哈哈,像他们一样从乱乱的,在不合常规的事情里找到乐趣。孩子们对这个绘本很感兴趣,每次自由活动的时候都喜欢三三两两的去翻阅。这个绘本里的场景是很吸引幼儿,于是我们在建构区提供了雪花片、乐高积木、木头积木和绘本里的场景。幼儿在建构区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去搭建绘本里的场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搭建不一样的场景。 案例描述: 片段一:多多来到建构区,他首先选择了雪花片,过了没多久他就用雪花片搭了一辆自行车,紧接着他用乐高积木搭了一幢房子,我走过去问他:“多多,你的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经过了哪里?”“”这是我为他设计的自行车,这是他家的房子,他从家门口出发。” 片段二:菲菲根据场景中的树林用乐高积木搭出了一片树林之后,他便无所事事的坐在那里,东看看西瞅瞅,我走过去和他说到:“树林里除了树还会有什么呢?”“对了,树林还会有小花、小草!”“那你可以让你的树林变得更加美丽吗?”“恩,好的。”紧接着,菲菲用乐高积木带了小花、小草!区角活动点评的时候我请两个孩子来说说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去了哪里?多多说到:“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经过了山坡。”菲菲说到:“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经过小树林。”“那噜啦噜先生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两个孩子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我。 片段三:分享交流的时间到了,我把孩子之前在建构区搭建的场景打印出来放在投影仪上。“这是我们班小朋友创编的噜啦噜先生的自行车,请你们来看一看,说一说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去了哪里?发生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一边说一边把自制的图书打开来,小宇连忙说到:“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经过了山坡,骑到山顶他觉得好累拿出水壶喝了杯水。”凯凯说到:“我觉得噜啦噜先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火山,你看上面红色的尖尖的像一团团火焰,他扑通一下跳下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案例

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学案例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的《多彩的民间活动》中,我们为孩子 们准备了剪纸、制作风车、制作蓝印花布、画青花瓷 等。每一个活动都准备给了丰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 次的和能力的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就拿剪纸来说,有 老师画好的图案,幼儿学剪天安门,有老师制作好的 剪天安门的步骤图,有画好的图案的天安门,有制作 好的模具的天安门,有天安门的图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的需要选择剪的方式。这样可以逐步的提高孩子的剪纸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不同层次的材料也能让孩子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相对于集体教育而言个别化学习活动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不均衡性等特点以游戏的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真正做到了让孩子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相对于主题活动而言个别化学

习活动重视幼儿个人的自主学习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幼儿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 如在主题《有用的植物》中,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认识各种我们生活中各种植物,并进行分类,展示,在个别学习活动中,孩子进行观 察、记录,还进一步进行拓展,了解到 更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植物,知道这 些植物在我们生活的用处,有什么功效。 如芹菜既可以做菜吃,又有降低血压的 作用。在制作八宝茶的过程中,幼儿还通过配茶、泡茶、闻香等了解不同的材料的作用、味道,在这过程中对植物有了更多地观察和了解。 幼儿总是以摆弄操作材料外显动作 方式反映内隐的心智活动幼儿活动伴随着幼儿动作开展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联合的探索性动作去感知、体验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 别案例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轻则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重则产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案例: 一、基本情况 小阳,女,11岁,是我所教班上的一个学生,两年前,从外地转来的。虽然也善言谈,但和同学关系一般,班上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不喜欢她。平时在课堂上,她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较弱,不自信,学习成绩差。学校遇到的难题和回家作业,都依赖父母教她。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几次测验,发现她的成绩明显下滑,去年一年下来,她的成绩不能说好,但是维持在中等或者以上,而现在,退步到班级最差的了,竟然不及格。一段时间的课余辅导,成效不大。 二、原因分析 1、儿童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影响着她 最初她来到这个班级,由于新环境的陌生,她会哭鼻子。但是,一年下来,全班同学都知道她爱哭,而且对于她的哭,也司空见惯了,不再是最初的安慰和开导。大家有时候都漠视她的存在,越是这样,她就越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课堂上故意拿别人的学习用品,课间故意碰人家等等方式。越是这样,同学们就越反感。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愿意去帮助她,她也不愿意去问同学。久而久之,她在班级上的好朋友越来越少,成绩也越来越差,她自己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2、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由于在学校时常“碰钉子”,容易被忽视,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给她讲解,所以就想回到家里去解决,家里就是她避风的港湾。父母亲对她的学习辅导是过于包办的,当她在做题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父母亲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她在学习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忽视了她意志品质的磨练,导致地后果往往是不利于培养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她的自学能力。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不恰当的做法,改善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她在班级里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提高学习成绩。 三、采取措施 1、经常谈心,帮助她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我会经常与她交流,使她能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开始,我找她谈心时,她经常是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捏着,一脸痛苦地表情。每次我尽量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她,你想要同学都喜欢你吗,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开始她点点头,不讲话。我恰当地让她抬起头来,予以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她说说。这时,她委屈地流着泪,老师,我也很想学习好,我也想让同学喜欢我,可他们就是不喜欢我啊我也没有办法听到这里,我感觉到教育的最好时机到了,顺势说,老师很乐意帮助你,但是你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努力啊,同学肯定会喜欢你的,你的成绩也会进步的。说到这里,她信服地点点头。接下来,我去做好班级干部的工作,先让他们宽容她、接纳她。体活课上,我安排她和我的课代表、班长等比较懂事的孩子一组,来进行下棋等活动。有时候,看到她们在一起很融洽,玩得不亦乐乎。下课后,也能看到她和同学一起嬉闹的情景。慢慢地,有更多同学也会去接纳她,和她一起玩。同时,我也在她玩得开心之余,与她进一步沟通,要让她发现同学们都是非常友善的,和同学在一起是很快乐的。她由此也改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