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肠道蛔虫感染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肠道蛔虫感染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肠道蛔虫感染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肠道蛔虫感染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

肠道蛔虫感染

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

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

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

肠道蛔虫感染的相关资料

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

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肠道蛔虫感染

简介: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部位:腹部

科室:消化内科

检查:

胃肠道CT检查

解脲脲原体

粪寄生虫卵

立克次体补体结合

芽生菌补体结合试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大多数病人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病人有过近期驱虫治疗。

1.腹痛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腹,

呈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大汗淋漓,病人常采取弯腰屈膝体位,以手按腹,两手呈欲将衣衫撕破之势,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续数分钟或10余分钟后缓解,这是虫体退出或整个虫体进入胆管或暂时安静不扭动之故。发作过后缓解期病人可毫无症状如同常人或轻度右上腹隐痛。这种发作时剧痛难忍和间歇期如同常人的明显差别,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腹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约1/3病人吐出蛔虫,后者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部分病例整个虫体进入胆管亦可无痛。

2.无或仅轻度黄疸是本病的另一特点。因为虫体圆滑活动,不易完全堵塞胆道。若后期继发感染及炎症引起胆管梗阻可伴有明显黄疸,这见于20%病例。

3.寒战、发热多发生于发病24h后伴胆道感染者。

4.腹部体征 本病早期剑突下或右上腹仅有轻微固定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严重的症状、轻微的体征是本病的又一特点。皮肤巩膜可有轻度黄染,如压痛范围扩大,需警惕出现并发症之可能。

诊断

诊断依据为:

1.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尤其伴有“钻顶痛”,缓解期如常人者。

2.腹部剧痛时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吐蛔虫或便蛔虫史。

3.症状重体征轻,仅在剑突下和右季肋部压痛。

4.超声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内有线条状游动的虫体。

5.ERCP示胆道内蛔虫,或内镜直视下见十二指肠乳头有蛔虫嵌顿。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

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

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诊断:

如有并发症,则应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腹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泌尿系结石、肠痉挛等鉴别,对上述诸病之鉴别,只要仔细询问胆道蛔虫病早期的“症征不符”的特点和绞痛忽起忽止,止后若无其事的特征,虽因并发症的出现而掩盖,也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的。

相关检查:

胃肠道CT

解脲脲原

粪寄生虫

立克次体

芽生菌补

相关疾病:

小儿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病

肠道血管畸形

淀粉样变病的胃肠道表现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

相关症状:

反复感染

蛔虫感染

肠粘连

腹痛

黄疸

发热 寒战

寄生虫名词解释

伴随免疫:活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对体内原有成虫没影响,但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 包囊:肠腔内的滋养体随宿主肠内容物下移过程中,虫体分泌囊壁,形成包囊,包囊也是某些原虫的感染阶段。 薄壁卵囊:占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宿主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繁殖,造成宿主自身体内重复感染。 保虫宿主(储蓄宿主):某些人体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卵至成虫期,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 不完全变态:某些昆虫生活史分为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若虫体小,其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很相似,仅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如虱、臭虫等。 成节:为绦虫链体中部的节片,其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 虫媒传播型:原虫完成生活史需在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再接种人体,如疟原虫。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一旦体内寄生虫被完全清除后,这种免疫力也随之消失。如血吸虫,疟原虫。 带虫者:有些人虽然体内有寄生虫寄生,但无临床症状,而用常规的实验诊断方法却可检出,并可成为传染的来源。带虫者是否出现症状与感染的虫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营养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如许多蛔虫感染者表现为带虫状态。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钩虫寄生于人体可造成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导致贫血。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浅,故而将此种贫血称为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人被叮咬或蚤粪污染受损皮肤而获感染。 复发:疟疾初发后红内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经虫媒传播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重新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复发。 感染方式:寄生虫侵入人体的特定方式。如蛔虫含蚴卵被人吞入,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主动钻入人的皮肤。 感染阶段:指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阶段。 感染期:寄生虫必须发育到一定的时期方能侵入人体继续发育,这一特定的时期称感染期。例如,蛔虫的含蚴卵,钩虫的丝状蚴才能感染人。 感染途径:寄生虫侵入人体的特定入口处。如蛔虫经口感染,钩虫经皮肤感染。 共栖或叫片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结肠内阿米巴寄生于人肠道内,但不致病。 钩蚴性皮炎:指钩虫感染期,幼虫钻入皮肤后形成的局部炎性病变。患者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包,最后结痂脱皮而愈。 何博礼现象:血吸虫虫卵成簇产于宿主组织内,肉芽肿急性期易液化,出现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称~。 厚壁卵囊:80%,在宿主细胞或肠腔内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孢子化的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呈感染性。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长期共生,双方受益,缺一不可。例如,牛、马胃内的鞭毛虫能产生消化植物纤维的酶,不但自己得到营养,也有利牛马的消化;鞭毛虫的残体还能为牛、马提供必要的蛋白质。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而当宿主免疫力下

肠道蠕虫感染

消化道蠕虫病锁定 消化道蠕虫病的传染是虫卵和幼虫。传播途径可自口、皮肤及自身感染等。其感染可以水、蔬菜和动物为媒介。致病原因和患病严重程度除与寄生虫数量多少有关,寄生虫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也很重要。蠕虫寄生人体后可掠夺宿主营养,排泌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阻塞某些消化道或挤压,破坏某些组织而致病。宿主可通过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对虫体及其产物发生各种反应。 (Helminthic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我国地处温、亚热带、其地理、气候及土壤条件均适合肠道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故蠕虫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农村及儿童发病率高。本节重点叙述消化道蠕虫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及肝吸虫病。 消化道蠕虫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我国仍需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精神文明、有计划性地普查、普治,尽快消灭几种危害较大的消化道蠕虫病。 2蛔虫病 (Ascariasis)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图2-9-1)。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3临床表现 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4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导致我国学生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很多,除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因些使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的经期失血使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忽视了膳食铁的补充,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有关贫血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老师和炊管人员进行宣传、指导,在现有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平衡膳食的意识。 2、膳食指导 对在校就餐的学生要逐步实行营养午餐;对非在校就餐的学

生加强指导,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治疗 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并将学生、特别是患病学生的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中度贫血以上的学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学生,通知家长去医院诊治,并重点观察。 二、龋病与牙周病的防治措施 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校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采取以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2、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 通过卫生宣传,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学生的有效刷牙率达到80%以上。 3、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4、龋齿充填: 对体检中发现有龋病发生的学生,建议去医院进行龋齿充填。 5、涂氟保护牙齿: 配合市区防疫部门以及口腔医院对在校学生进行氟化泡沫护牙,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三、营养不良及肥胖的防治措施 营养不良有多种,各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营养不良之一,主要

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临床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 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2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用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意识障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3.06%,低于无意识障碍患儿的97.41%(P <0.05);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均低于无肢体冰凉、无呼吸困难、无心率加快患儿(P<0.05);使用乌司他丁、未使用血管活性药、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未使用乌他司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使用机械通气患儿(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均为影响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干预,同时可多使用乌司他丁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重癥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多发于年龄≤3岁的学龄前儿童且发病率较高[1],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并发症严重以及死亡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2]。由于患儿感染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高,造成意识障碍、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严重临床症状[3-4],目前已成为儿科及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临床疾病,了解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儿预后[5]。本文通过研究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临床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更好地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240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儿均经咽拭子或肛拭子检验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6];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支气管炎、肺炎、肺发育不良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患儿。其中男142例,女98例,年龄1~10岁,平均(4.3±1.2)岁。1.2 方法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激素、乌司他丁、血管活性药及机械通气治疗。记录患儿的发热、皮疹、意识障碍、肌阵挛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肢体冰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的临床体征发生情况;是否使用激素、使用乌司他丁、使用血管活性药以及机械通气的治疗方式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比患儿不同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式与预后效果,分析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参照2011年《肠道病毒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7],疗效判定如下,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呼吸正常,肺部水泡音消失,无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神经系统和心率恢复正常;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基本正常,肺部水泡音减弱或消失,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亦基本恢复;无效:体温高热、呼吸困难依旧,肺部水泡音,依赖血管活性药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心率加快;死亡:

建湖县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调查

建湖县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调查 发表时间:2015-02-02T15:19:55.22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邵林刚1赵雄文1王立春2李永春2[导读] 了解江苏省建湖县人群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连续开展该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邵林刚1赵雄文1王立春2李永春2 (1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建湖224731)(2建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建湖224700)【中图分类号】R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建湖县人群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连续开展该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两年同时采用改良加藤法调查分析该地区不同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结果:女性感染率略高于男性,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3,P<0.01);菜农感染率最 高,荡区与水网居民次之,城郊居民较低,四者间感染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4.28,P<0.01);随着父母文化层次的提高,子女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就越好,感染率就越低,5种文化层次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61,P<0.05)。结论:在有效控制肠道蠕虫病后期防治工作中,不但要抓好健康教育与宣传发动,还要做好改水改厕工作,更要强化病人粪便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肠道蠕虫病的传播;特别要重视加强菜农、水产养殖等这一群体的综合防治,采取每年开展1-2次的集体驱虫服药,从而保证重点人群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有效控制成果。 【关键词】肠道蠕虫;有效控制;感染率;建湖县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eopleJianhuCountyofJiangsuProvince,intestinalwormseffectivelycontrolthesitua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infection,Toprovideareliablescientificbasisforfuturecontinuous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thedisease.Method:TwoyearswithKatoKatzmethodsurveyofintestinalhelminthinfectionindifferentpopulationinthisarea.Result:Theinfectionrateoffemaleishigherthanthatofmale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P>0.05);Theinfectionrateofresident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betweenthethree(X2=10.73,P<0.01);Theinfectionrateishighest,Dangdistrictresidentswithwaternext,suburbanlow,Amongthefourinfectionratewas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ascomparedto(X2=14.28,P<0.01);Withparentsculturallevel,children'spersonalhygieneisalsobetter,theinfectionrateislow,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5kindsofculturelevel,(X2=11.61,P<0.05)。Conclusion:Intheeffectivecontrolofintestinalhelminth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workinthelate,Notonlytograspthehealtheducationandpropaganda,alsodoagoodjobofimprovingdrinkingwaterandlavatorieswork,muststrengthenthepatientmanuremanagement,Propagationfromthesourcecontrolofintestinalhelminthiasis;Special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farmers,to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ofaquacultureofthisgroup,Takeeveryyeartocarryout1-2timesdewormingmedication,Inordertoensurecoverageofthefocusgroups,furtherconsolidatecontrolresults. 【keyword】intestinalworms;effectivecontrol;infectionrate;Jianhucounty. 为继续巩固我县肠道蠕虫病综合防治的工作成果,不断了解有效控制后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给有效控制后完善制定好防治规划和继续开展蠕虫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于2012年至2013年分别对县内4个村和8所学校4928名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整群分层随机选择所辖的城郊、水网、沿荡、蔬菜各1个村及村所在地的中、小学校各1所为调查点。共抽取4928名有效人群为对象,其中居民2790名,小学生1076名,中学生1062名;男性2576名,女性2352名。同时还对8所中、小学校2138名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2方法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规范标准,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进行镜检,发现虫卵者,即为阳性。粪量为41.7mg,每片中检虫卵数乘以24,为克粪虫卵数(EPG)。 2结果与分析 2.1感染情况调查人群4928名,感染180名,感染率3.65%。其中,男性感染率3.22%(83/2576),女性感染率4.12%(97/2352),女性略高于男性,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X2=2.84,P>0.05);居民、小学生、中学生感染率分别为4.41%、2.88%、2.45%,三者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3,P<0.05),但小学生与中学生二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X2=0.39,P>0.05)。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1.蛔虫幼虫在体内游行阶段,皮肤痒可出荨麻疹,发烧、咳嗽、肺部有炎症表现;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痛、肝肿大,肝功能不正常,幼虫带入细菌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肝压痛;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增高等。个别孩子由于幼虫到脑子中游行可引起抽风或脑膜炎。 2.蛔虫成虫在小肠中阶段可刺激肠壁,分泌毒素,排泄废物并吸取小儿的营养。常见的症状是在脐周围阵发性肚子疼,腹部柔软,喜欢揉、不拒按;食欲不好,有的喜欢吃不该入口的东西,如炉渣、土块、塑料袋等,我们叫这种现象为“异食癖”。由于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也可以引起精神不振、易怒、夜间咬牙。 3.平时成虫在小肠定居,当环境不适合便乱窜起来,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小儿在发烧时,蛔虫就可以乱窜引起严重腹痛、呕吐、吐出蛔虫,虫子多纠缠成团时,堵住肠子上下不通,发生蛔虫性梗阻;蛔虫见孔就钻,可以钻到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病情严重,患儿因腹痛打滚哭闹、出冷汗;如蛔虫钻到阑尾就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右下腹剧烈疼痛。从阑尾再钻出可引起腹膜炎等危险病症。 怎样发现孩子患有蛔虫病? 1、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便秘或腹痛(多为肚脐周围痛)。 2、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却身体消瘦 3、有时头痛、兴奋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4、晚上睡觉常流口水或磨牙齿。 5、脾气急燥。 6、在小儿身上会出现“虫斑“,一般有5种: (1)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 (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 (4)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 (5)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 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相兼出现。 7、喜欢挖鼻孔。 有蛔虫的孩子,不一定出现上述全部症状,但至少有2-3种以上。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患上了本病,需去医院做粪便检查。 如何防治儿童蛔虫病? 预防本病要教育孩子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啃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粪便处理。如果得了蛔虫病,可服用驱蛔灵,每岁约一片,分二晚服完;或宝塔糖每岁服二个,连服两个晚上。一次驱虫不一定能达到肃清的目的,治疗一个月后如再检查大便阳性,再服驱虫药。目前广泛应用肠虫清有一定疗效,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常见病 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  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 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心里卫生、安全措施等与健康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了解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教育部明确规定,将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健康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并列,作为基层学校应完成的学校卫生四大基本任务。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 凡裸眼视力低于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

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做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于病毒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经常开窗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

寄生虫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2)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3)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5)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6)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7)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为带病者 (8)多寄生现象: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时,称为多寄生现象 (9)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10)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现象为异位寄生

(11)消除性免疫指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12)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 (13)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原虫,如疟疾)后,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免疫力 (14)伴随免疫: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患者门静脉内仍有成虫寄生和产卵,但宿主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这种免疫称为伴随免疫 (15)机会性致病性原虫:有些原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后并不引起临床症状,暂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增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这类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 (16)虫媒病:这种病原体由节肢动物生物性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 (17)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为变态 (18)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完全变态。(19)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不需要经过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 问答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及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1915204.html,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及治疗 作者:包进李晓春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1期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与细菌感染难以鉴别,容易被忽略,且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易造成新生儿病房暴发流行。一旦感染暴发流行,病情复杂、难预见、难控制和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必须引起新生儿医生的高度警惕。积极采取效措施,隔离并治疗患儿,强调洗手是控制感染扩散、截断感染传播径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住68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中,男35例,女33例;发病日龄3~27 d,平均16.3d;足月儿60例,早产儿8例。58例(85.3%)首发表现为发热,体温波动于37.6℃~39.5℃,热程3~9 d。有3例患儿表现为为低体温,体温波动于35.6℃~36.2℃。1例有尖叫表现,1例反应差,其余均无抽搐、前肉隆起、肌张力高等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腹泻、腹胀,7例有少吃、少哭、少动的表现。 1.2 辅助检查白细胞数为(6.5~10.0)×109/L 21例,(10.1~25.0)×109/L47例;中性粒细胞50%38例。心肌酶中LDH HBDH增高者33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查采用肠道病毒(EV)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16(CAl6)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粪便及脑脊液的肠道病毒。68例患儿人院后第2天即行粪便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均异常,1.25×104~6.23×107copies/ml,16例行脑脊液病毒检测,阳性者6例,1.69×104~6.56×108 copies/ml。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正常8例,细胞数异常8例,波动于(20~236)×106/L,其中,以单核细胞为主5例(6 2.5%),以多核细胞为主3例 (37.5%),蛋白轻度升高0.6~1.76 g/L,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CRP检测正常范围,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 讨论 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属于小RNA病毒科,型别众多[1]。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由柯萨奇病毒B和埃可病毒引起,肠道病毒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绝大多数致死性肠道病毒感染由埃可病毒Ⅱ所致。在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3%,从患病新生儿体内分离的病毒株常与同一时间社区流行株一致。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产道或生后获得感染,可因母亲、医护人员或新生儿问交叉感染在婴儿室引起暴发流行。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特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无症状,但是也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新生儿败血症等,可造成多脏器的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从患儿的体液如脑脊液分离出肠道病毒方可确诊[2]。文献报道肠道病毒在脑脊液及粪便中的检测率分别为43.9%和70.8%,提示粪便的阳性率高。若无临床表现,仅粪便分离出肠道病毒,不能诊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又称似蚓蛔线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人体感染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能阻塞肠管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还可进一步发展成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有钻孔乱窜习性,往往侵入胆管、阑尾、眼、鼻、耳、皮肤、腹腔、肝、肾、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蛔虫生活史 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 阶段。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21℃~30℃)的条件下,约需2周,受精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这种含第二期幼虫的蛔虫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故称感染性虫卵。 人经口误食的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后,幼虫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钻进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达肺部,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完成第二及第三次蜕皮,然后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人吞咽动作经食管、胃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完成第四次蜕皮后成为童虫,再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解1、附图1)。 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约为23.4万~24.5万个,估计全球的外环境每天约被1014个蛔虫卵所污染,其中许多可发育到感染期。虽然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2~18个月,其危害的病程往往不超过1年,但在流行区反复感染是常见的。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 (二)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5-肠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实行价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和新型肠道病毒型至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对胃液中的、胰液中的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敏感。、和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和。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和。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 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急性胆囊炎 蛔虫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

肠道病毒感染病情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肠道病毒感染病情症状 导语:生活当中很多的朋友们,会被一些疾病而困扰,就比如说有的朋友还经常会出现的肠道病毒感染,这一现象总是让朋友非常的苦恼,有的朋友们会出 生活当中很多的朋友们,会被一些疾病而困扰,就比如说有的朋友还经常会出现的肠道病毒感染,这一现象总是让朋友非常的苦恼,有的朋友们会出现腹泻的原因,那么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有关于肠道病毒感染我们该怎么办。 (一)呼吸道感染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群及B群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又称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 ixanthemata),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见于婴儿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潜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疹、疱疹及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四)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型引起,尤以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或散发。初起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试行) 一、背景 我国有近1.8亿学生,其中85万余所中、小学校,在校中、小学生1.7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生约占90%,中学生占82%。做好在校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尤以肠道蠕虫感染率极高,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多年来,学校卫生工作者,在防治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以来,在全国19个省20个县开展了农村学校卫生试点工作,把学生蛔虫病作为学生主要常见病之一来抓,经过两年的努力,蛔虫感染率有了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的经验。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生肠道蠕虫感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以往的防治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之肠

道蠕虫重复感染严重,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肠道蠕虫感染率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卫生行为,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二)大幅度降低并控制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目标 以蛔虫感染率作指标,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中、小学生感染率,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这一总目标分两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5年):城市:降至25%以下,目前已低于25%的,降至并控制在15%以下;农村:降至35%以下,目前已低于35%的,降至并控制在25%以下; 目前已低于15%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降至并控制在10%以下。 (二)第二阶段(1996年至2000年):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1995年末已低于15%的,降至5%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摘要 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 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 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 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 2.1脊髓灰质炎病毒

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消灭脊髓灰质炎最根本的手段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断绝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在人群中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两种不同抗原:D抗原和C抗原。D(dense,致密)抗原:具有病毒RNA,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N(native)抗原;C(coreless,无核心)抗原:不含RNA,是D颗粒经56 ℃灭活,RNA释放后形成的无核酸空心衣壳,故又称H(heated)抗原;不同型别病毒C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但D抗原无交叉反应; 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所致疾病是脊髓灰质炎。中毒机理: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上呼吸道,咽喉,肠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局部粘膜和淋巴结中增殖—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带有受体的靶组织(脊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节细胞、运动神经细胞等)—在靶细胞中再次增殖后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及临床症状。 检测方法第一是微生物学检查,检测方法:病毒分离检查:取咽漱液、粪便等样本,细胞培养出现CPE;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病毒核酸测定。第二是防治:口服减毒活疫苗或者注射灭活疫苗. 2.2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2]对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据它们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A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弥漫性骨胳肌炎,导致驰缓性麻痹。B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局灶性骨胳肌炎,导致痉挛性麻痹。通过型特异性抗原,经中和试验。Elisa方法等可以对各型进行鉴定。所有的b组及a组的第9型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在b组内病毒之间有交叉反应,但是a组病毒没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a组某些型别的型特异性抗原可在37℃引起人类O型红细胞凝集反应。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