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含义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广义发展心理学又称种系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心理是指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狭义发展心理学又称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点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英国达尔文在1876年发表《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最早采用日记法对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的的报告之一,因此被人们看成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先驱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青少年心理学》,将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展到青少年期,还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是智力测验的奠基人,他与西蒙编制了最初的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荣格提出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分期的观点,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927年美国的霍林沃思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主张研究人的心理的全貌,古迪纳夫出版了《发展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

德国的巴尔特斯提出了毕生发展的思想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2.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

3.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

5.伦理性原则,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用的方法。

2.观察法的种类

(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3.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二)实验法: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

(三)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

(五)临床法:由皮亚杰倡导

(六)自我报告:日记、访谈、问卷

七、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试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

(1)研究的样本大。

(2)省时、省力。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3)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

3.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

(1)系统性差。因为这是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造成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3)取样复杂。要比较两组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

(4)世代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

1.概念: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1)系统性强。通过对同一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2)可揭示因果关系。通过考察被试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被试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

3.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1)研究持续时间长。

(2)样本会逐渐减少。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3)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

(4)影响纵向研究结果精确性的最广泛的因素是文化历史的演变——同质效应。

(三)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1.概念:也称时序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2.聚合式交叉设计优点: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此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跨文化研究

1.概念:也称交叉文化研究,是通过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跨文化研究对探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心理的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事实材料。

七、发展的三大领域: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八、发展的基本性质: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的含义

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并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

二、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三、关键期

1.概念: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

2.实际价值:在关键期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起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

1.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掌握早起发展特点

2.高尔顿的观点:

3.双生子实验

五、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

1.母亲的年龄

2.母亲服药

3.母亲情绪

六、毕生发展观的主要的主要思想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七、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理解)

八、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深刻理解)

九、行为主义的发展观(理解)

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代表人物除了华生,还有斯金纳和班杜拉

2.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3.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 1. 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 2. 将其条件反射理论用于实践(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

4.班杜拉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观察学习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

(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介绍“波比娃娃”的经典实验

(攻击性,性别角色的获得,亲社会行为)

(3)观察学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生成-动机

(4)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了自己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

?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十、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他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十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最近发展区(ZPD)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影响婴儿健康发展的因素:

(1)母亲的自身因素对婴儿的影响:①、母亲的体重②、母亲的身高③、母亲的孕史④、母亲的营养⑤、Rh因素⑥、母亲的年龄⑦、母亲的疾病⑧、母亲的情绪状态

(2)药物及烟酒;

(3)母亲所处的环境:化学物质、辐射、高空飞行

(4)激素;

第四章婴儿期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①、视觉偏爱法

②、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③、诱导电位法

④、高振幅吮吸

2、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3、深度知觉是对物体远近、深浅的知觉。

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会爬婴儿已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4、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

①反射图式(0-1个月)新生儿反射

②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

表现出关于自己身体的简单动作习惯;对事件进行有限的预期

③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

儿童的行动有意重复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有趣的影响;模仿熟悉的行为

④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表现出有意的或目标导向的行为;对事件的预期改善;模仿与自己以前的行为稍有不同的行为;客体永久性(AA寻找)

⑤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AB寻找)

用新方法作用于物体,探索客体的属性;模仿陌生的行为;能在几个地方寻找藏起来的物体

⑥心理表征(18个月-2岁)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部表征,能解决感知运动问题,能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延迟模仿,玩假装游戏。5、客体或客体永久性概念

最初由皮亚杰提出,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6、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发展急剧迅速;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7、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8、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儿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方式——随年龄发展变化。他把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称作图式。

第五章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一.思维的起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他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包括两个过程:

(1)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2)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二、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分化(即约1周岁);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思维”。(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两个特点:

1. 还没有形成“守恒”。(“守恒”实验研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2. 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如“三山”实验;)

3 .不可逆性

4 .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 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 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1、直觉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2、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检验。

韦默和伯纳的实验(1983):男孩Maxi 把巧克力放到厨房蓝色柜离开,他不在是妈妈把巧克力放到了绿色柜。让被试判断,Maxi 回来后会到哪里拿巧克力。

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从而能正确地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以词为界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

呀呀语阶段(连续音节阶段),5个月进入,9个月达到高峰。

从呀呀语开始,儿童的发音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一是

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声音。

3.模仿发音-说话阶段(9-12个月)

语词理解

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是对语词

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分离。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此时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说,称被动性语言。只有出现主动性语言(1岁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

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婴儿最初的单词通常是他们熟悉的食物的名称。

大致出生10至13个月,产生最早的单词。

18个月起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骤增”。

6岁词汇量大约10,000个。

在各个年龄,语言理解都先于语言产生。

语言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

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2.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说(言语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

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3)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

(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关键期。2——11、12岁。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

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

社会交互作用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语言学习天赋的主动的儿童观察和参与社会交流,从这些经验中,儿童逐渐发现了语言的功能和规律性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深刻理解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3、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4、深刻理解智力测验的信效度、常模、智力的分布。

●5、了解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量表。

●6、掌握比奈——西蒙量表(见黄p251—)

一.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智力结构理论

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

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

心理速度。

2.卡特尔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

应性的能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是经验的结晶。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这种智

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三种较小的一般因素分别是视觉能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从发展的角度,他通过研究发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

过程。

●从出生到15岁,这两种智力显示同样的迅速加速增长曲线。然而到15岁以后,两条曲线开始出

现分歧,晶体智力曲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只稍许上升,而流体智力曲线则继续直线上升后急剧下降。

第二节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的编制

●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常模的制定。常模是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

参照点。

●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信度的种类有三种:稳定

性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真正能准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效度有三种:内容效度、结构效度、

准则关联效度。

●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价一个编制好的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测验的信度

●信度的含义可靠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一致的结果

●信度的种类再测信度、等值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

测验的效度

●效度的含义有效性,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变量造成因变量的改变

●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二、常见智力测验

● 1 .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智力测验常摸量表的首创者。

●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1916年,推孟,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

●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采用离差智商,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 4. 婴儿的智力测验(格塞尔发展程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自然条件、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卡特尔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3、智力测验常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有哪些?

●4、简单列举斯坦福-比奈量表中的相关项目。

●5、简单列举韦克斯勒儿童量表的相关项目。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本章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几种儿童先天的情绪表达。(见绿p169)

2、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过程。

3、理解婴儿微笑的发展的几个阶段。(见黄p303)

4、深刻理解情绪发展的学习理论。(见绿p173)(见黄p292)

5、理解怯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6、了解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7、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儿童情绪概述

(一)情绪及其组成成分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

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生理、表情和体验三个基本成分。(生理成分、表情成分、体验成分一种情绪是三种成分的结合,不同成分之间会相互影响。)第二节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华生的实验。

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发展的过程受母—婴相互作用的质量影响。母—婴关系建立得越好,自我

发展的就越早。哈洛的实验P295

知觉再认理论——婴儿害怕陌生人是因为与他们熟悉的人相比,又相似又不相似,所以引起焦虑。

社会认知理论——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会影响儿童的

情绪。

生态学理论——强调情绪交流的作用和生物成熟及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劳伦兹的动物研究

一、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一些主要情绪的发展婴儿生来就有表达各种基本情绪的能力吗?(幸福、惊讶、恐惧、生气、悲伤和厌恶)

出生表现出几乎所有的基本情绪。

2~3个月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对成人面部表情做出反应。

3~4个月对生动而活跃的刺激做出大笑反应。

6~8个月情绪表现得到很好的组织,并与社会性事件相联系。经常生气。恐惧和怯生开始出

现。对熟悉的养育者具有明显的依恋,出现了分离焦虑。

7~12个月

婴儿把面部表情看作有组织的模式,对面部表情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社会性参照出现,婴儿经

常对惊奇的表情中微妙的神态大笑。

18~24个月

自我意识到的羞怯、难堪和自豪开始出现。表述感情的词汇迅速发展。婴儿开始理解到,他

人的情绪反应与他们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不同的。情绪的自我调控改善了。出现了最初的同情表现

鲍尔贝等研究婴儿微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0—5周):自发微笑,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3—4周起):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由外部刺激引起,对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更容易微笑。

第三阶段(5、6个月起):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婴儿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东西,对不同个体做出不同反应。

◆社会参照作用婴儿就具有了社会参照能力,他们主动地从不确定情境中的一个可信赖的人那里寻求

情绪信息。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

二、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一)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情绪更富有稳定性

(二)儿童的害怕情绪

? 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影响怯生的因素P309(见绿p177)

?(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

亲密程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

(三)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

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让患者逐渐地接近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

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班杜拉的实验表明: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

地帮助儿童减少害怕。

(四)简述华生的害怕情绪形成的实验(见黄p15)

本章思考题

?1、儿童先天的情绪表达有哪些?

?2、简述婴儿微笑发展的阶段。

?3、简述婴儿哭泣发展的阶段。(见黄p304)

?4、简述华生的害怕情绪形成的实验。

?5、克服害怕情绪可以使用哪几种方法?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深刻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2、深刻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

3、了解卢文格和凯根的理论。

4、理解性别角色形成过程。理解性别同一、性别角色同一的概念。

5、深刻理解依恋的发展过程。

6、深刻理解艾斯沃丝的依恋测量及类型。

7、深刻理解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8、理解同伴研究的方法。

9、理解游戏的类型。

10、深刻理解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

11、了解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

一.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包括性爱的本能活动,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对自我的爱、对双亲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爱和普遍的人道的爱、对艺术品的爱、个人对国家的爱以及抽象的爱等等。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

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于嘴唇与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以及咬和吞嚼等活动。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

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在肛门周围。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其符合社会要求。肛门初期的快感主要来自粪便的排出。肛门晚期的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克制。

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

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这个阶段决定一个人未来对异性的顺应情况。此阶段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

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

弗洛伊德认为,进入潜伏期,儿童的性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在这个时期,儿童前几个阶段出现的矛盾冲突完全消失。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阶段。于是儿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

这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女孩在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上一个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防御性冲动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采取禁欲的办法;二是采取理智化的解决办法。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

1. 心理发展的动力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

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区别

(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2.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P332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1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玛西亚等人对同一性状态的研究

玛西亚根据探索和投入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P337-338)同一性实现、同一性延缓、

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混乱

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最初的个性或气质托马斯、切斯把儿童气质分: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慢慢活跃的儿童

2、体貌与体格的影响

3、成熟速率的影响

托马斯和切斯划分的三种气质

●容易型(约占40%):这类儿童能在婴儿期很快地形成日常生活习惯,通常比较乐观,容易适应新

的环境。

●困难型(约占10%):这类儿童生活习惯不规则,接受新鲜的经验很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慢热型(slow-to-warm-up child, 约占15%):这类儿童不活跃,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大胆,较少

顾虑。心情状态消极,对新鲜的经验适应很慢。

●混合型另有35%的儿童不适于上述三种类型。他们表现出各种气质特征的综合。

第三节推动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因素——家庭

一、早期的依恋发展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母婴依恋

弗洛伊德最先指出,婴儿对母亲的情感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许多关于依恋后果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依恋也一直是理论争论的重要问题。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都很注重喂养在依恋建立中的作用,尽管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或原因出发的。行为主义认为,当母亲满足了婴儿的食物需要,婴儿就学会了喜欢她温柔的看护、温和的微笑和慰,因为这些事件与压力的减轻是对应的。

2 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贝)

●第一阶段(0—6周):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6周—6、8个月):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婴儿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

更多的积极情绪。

●第三阶段(6、8个月—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婴儿的分离焦虑

和怯生出现。

●第四阶段(18个月—2岁后):交互关系形成期,分离焦虑下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离开和出

现。

早期依恋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

4 西方学者划分的婴儿依恋的类型(p359)

1.B型: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靠近母亲,更多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这类婴儿约占65—70%。

2.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也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约占20%。

3.C型: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其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

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他们也不能放心地重新回去游戏,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l0%·—15%。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鲍姆琳德教养方式的二维分类(p367)

戴安娜·鲍姆琳德(D. Baumrind)通过观察父母与他们学前期的孩子的交往,收集了有关儿童教养行为的资料,分析出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要求性。一些父母为他们的孩子确立高标准,要求孩子达到这些标准。另一些父母很少强制,也很少试图影响孩子的行为。第二个维度是反应性。一些父母能够接受他们的孩子,并保持对孩子的反应性。另一些父母是拒绝性的、缺乏反应性的。要求性和反应性的不同结合形成四种儿童教养方式

第四节推动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同伴

一、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同伴研究的方法——社会测量技术同伴提名同伴评定

儿童同伴关系依据社会接纳性所划分的类型如下

(1)受同伴欢迎儿童:受同伴正向提名较多。

(2)被拒斥儿童:受同伴负向提名较多,又可分为被拒斥-攻击型和被拒斥-退缩型。

(3)矛盾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

(4)被忽视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很少。

(5)一般的儿童:除以上四种以外的儿童。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婴幼儿的早期交往

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互动阶段互补性互动阶段

2.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塞尔曼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个阶段:(p378)

●(1)3-7岁,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2)4-9岁,单向帮助阶段

●(3)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4)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5)12岁开始,友谊发展最高阶段,择友严密,保持友谊时间长。

三、社会技能的学习

1.观点采择

塞尔曼采用两难故事的方法研究了儿童的采择观点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角色采择分成四个阶段: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阶段0:(3-6岁)自我中心的或未分化的观点

●阶段1:(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阶段2:(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

●阶段3:(10-12岁)相互角色采择

●阶段4:(12-15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2、游戏与交往技能

儿童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

游戏的种类

按照游戏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分P379

●功能性游戏

●构造性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

第五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意识

主体我——客体我

●美国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指的是将自己视为行为的主体即动因的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的,并

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

●客体我是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即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

●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出现。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参阅刘P212)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有人称“前自我评价”。

(1)依从性和被动型

依从性: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当作是自己的评价,基本是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被动型:评价不是出于自发的需要,而是成人的要求。

(2)表面性和局部性

表面性:集中于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

局部性:只会对某个具体行为作出评价。(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情绪性: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对权威的评价及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偏高。

不确定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不稳定。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时高时低,尚无规律可循。

自我控制的实验研究——延迟满足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3、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因素有哪些方面?

4、婴儿的依恋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5、艾斯沃丝使用了什么方法将儿童的依恋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6、简述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7、根据不同的标准,游戏可分为几种类型?

8、什么叫做“点红测验”?

9、自我控制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攻击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2、理解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3、深刻理解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4、深刻理解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5、深刻理解班杜拉的攻击实验及其社会认知理论。

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独创的临床谈话法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p407)

(1)前道德判断阶段(2-4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能有很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

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能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

二是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

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4、5-8、9岁)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

处于这个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不根据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9、10岁以后出现)

(4)青少年时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阶段(p410)

(1)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阶段1是法律道德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

阶段2是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2)习俗水平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阶段3是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阶段,儿童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好人”,儿童通过“做好人”而寻求认可。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里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是社会体系和良心阶段,儿童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也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

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在后习俗或原则性水平,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和接受了的原则。

阶段5是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认为可以通过协议、契约、客观的公正和适当的过程等形式,把各种观点结合起来。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是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儿童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抽象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第二节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类强化(班杜拉)

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学习和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称为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奖励自己;而当其行为违反了这个规则时,就惩罚自己。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2、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写上字母即可)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3、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6、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7、MESH 方程分别指 ; ; ; 。在BP 法中用M 、E 方程求解 。 8、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10、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 而 的状态。 二、单项选择题 1、气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2、根据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B.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C. HNK 为分配组分,LNK 为分配组分; D. HNK 为非分配组分,LNK 为非分配组分; 3、公式V i L i i f f K / 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 A.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B.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C.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D.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N表示() 4、在设计变量中,e a A.装置设计变量数 B. 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C.单元可调设计变量数 D. 装置固定设计变量数 5、HNK表示() A.分配组分 B.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6、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A. 相对挥发度 B. 分配系数 C. 相对选择性 D. 回收率 7、分离丙酮-甲醇的共沸物,加入下面哪种物质可使的丙酮成为轻组分?() A. 水 B. 乙酸甲酯 C. 正己烷 D. 乙醚 8、图Ⅰ中的汽相浓度变化曲线,描述的是图Ⅱ中的哪个区域?() A. 属于1区 B. 属于3区 C. 属于4区 D. 属于6区 三、判断题 1、在共沸精馏中,共沸剂的加入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根据物料平衡严格控制。( ) 2、物理吸收过程的吸收热,对理想溶液来说就等于溶解热。( ) 3、在用焓做换热器热量衡算时。不同组分焓值的基准态可以不相同。( ) 4、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塔内会出现恒浓区,同样在最少理论板下操作塔内也会出现恒浓区。( ) 5、对于萃取精馏塔,在溶剂回收段,原溶液中各个组分的分离作用仍很大。( ) 6、所谓最低共沸物,是指共沸物的沸点温度比构成共沸物中任一组分的沸点温度都低。( ) 四、名词解释 1、分离媒介: 2、萃取精馏 五、简答题 1、如何核实闪蒸问题?(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3、请将萃取精馏与共沸精馏相比较,说明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超滤属于 、 过程;沉降属于 ;共沸精馏属于 、 过程。 A. 平衡分离 B. 传质分离 C. 机械分离 D. 速率分离 2. 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 、 或 。 3. 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焓处于 ;从动力学来看,相间 。 4. 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 循环中。 5. 推导Underwood 公式所用假设是:1) ;2) 。 6. 根据右图中恒浓区(阴影部分)的位置, HNK 为 ,LNK 为 。 7.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 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形式是 。 8. 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 。 9. 化学工业中最常使用的结晶技术是 和 。 10. MESH 方程分别指 ; ; ; 。 11.分离过程是将 分成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12.平衡分离过程是借助 ,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 ,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 的两相中 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13.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 混合物的分离,其特点是有 发生,依据 的不同,传质分离过程又分为 过程和 过程。 14.活度系数的基准态是指活度系数等于 的状态。 15.从动力学上讲,相平衡是指相间 为零的状态。 16.膜分离过程包括 、 、 、 、微孔过滤、气体分离等多种分离过程。 (第6

17.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1);(2)数。 18.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要求的两个组分称为,其中相对易于挥发的组分成为,不易挥发的组分称为。 19.相平衡指的是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着而的状态。 20.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的传质分离过程。 21.分离媒介包括和。 22.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交换反应、、五步。 23.相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有、两种计算方法。 24.最小理论塔板数与无关,只取决于。 25.萃取剂的作用是和。 二、简答题 1. 试描述“逆行精馏”效应,实际操作中如何减弱或消除? 2. 萃取精馏流程中,溶剂加入口如何确定?解释原因。 3.某厂一多组分精馏塔,正常操作时塔顶底产品都合格,乙班接班后操作两小时分析发现塔顶产品不合格,请你告诉操作工如何调节操作参数? 4.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的定义是什么?利用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进行反应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有什么优点? 5.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6.画出萃取精馏的流程简图,指出萃取剂的加入位置,并说明原因? 7.计算最小回流比所用恩特伍德公式的假设条件是什么?当简单精馏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时,当轻重组分均为分配组分和均为非分配组分两种情况下,塔内恒浓区的位置分布情况。 8.物理吸收过程与精馏相比,传质特点是什么?吸收塔内气液相浓度和温度如何变化? 9.如何判断闪蒸问题是否成立? 10.简述简单分离塔序排列的五条经验原则。 三、综合题(20分)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卷(附答案)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绝密★启用前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桂林山水甲天下。图1为“桂林山水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波浪侵蚀 2.构成桂林山水山体的岩石主要是 A.岩浆岩B.玄武岩 C.花岗岩D.石灰岩 3.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独立性 2012年7月27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英国伦敦夏令时(较区时快1小时)20:12开幕。图2为“甲、乙、丙、丁四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A.7月27日3:12 B.7月28日4:12 C.7月28日3:12 D.7月27日4:12 5.奥运会期间,甲、乙、丙、丁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图3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 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 A.①过多B.②受阻 C.③过快D.④增大 7.此次北京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图4为“甲、乙两城市1月、7月均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甲、乙两城市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B.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C.甲、乙均位于北半球 D.甲、乙均位于南半球 9.下列城市中,气候特征与甲城市最相似的是 A.哈尔滨B.乌鲁木 齐 C.上海D.拉萨 图5为贡嘎山、二郎山、峨眉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①-⑦分别代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自然带。这三座山均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四川省境内。读图完成10—11题。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真题(地理)word版有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有答案)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30题,共30题60分)、判断题(第31题~第40题,共10题10分)、综合题(第41题~第44题,共4题30分)共三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二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胜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4.答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综合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区时)2014年10月22日10时28分,太 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图1为“太阳黑子与木星、地球大小的对比 图”。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时,北京时间为 A. 21日21时28分 B.22日15时28分 C. 22日13时28分 D. 22日23时28分 2.太阳黑子强烈爆发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B.引发严重的低温冻害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形成大范围的雾霆天气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图2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提高建筑物高度 B.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图3为“某地貌景观图”,图4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 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5~6题。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docx

《分离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分离工程中,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传质分离过程用 于___________ 混合物的分离。工业上的传质分离过程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膜分离的推动力可以是________ 、_______ 或___________ 。 3.相平衡状态下,从热力学上看,整个物系自由焙处于_;从动力学来看,相间_______________ □ 4.宽沸程混合物闪蒸的热衡算更主要地取决于_________ ,因此将热衡算放在________ 循环屮。 5.MESH方程分别指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o 6.分离媒介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o 7.吸收过程是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而达到分离有关组分 的传质分离过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交换的步骤分为________ 、、交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步。 9.液液平衡的分离因子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o 二、选择题 1?膜分离属于()。 A.平衡分离 B.吸附分离 C.机械分离 D.传质分离 2.下列不属于速率分离过程的是()o A.超滤 B.反渗透 C.过滤 D.电渗析 3.公式KU〕f:适用于下面哪种情况?()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溶液,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4.在设汁变量中,表示() 装置设计变量数 B.单元固定设计变量数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 解析word版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 卷解析word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时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I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解析:1,巴黎是东一区,我国使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相差7个区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巴黎的区时为2月2日15:51-7=2月2日8:51,选B。答案:B 解析:2,图中右

侧太阳照射点在南半球,应该是冬至日12月22日,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所以2月2日要继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段时间,最接近①的位置。答案:A。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背料 D、向斜解析:3,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岩浆,华山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侵入岩。答案:C解析:4,图2的陡崖是断层面,是地层上升的结果,选A。答案:A 图4为“xx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工程学的概念:生物工程学亦称生物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学科,生物工程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 2、生物分离工程的概念: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因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又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3、生物分离加工过程按工艺流程顺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和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 1、发酵液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 (1)组分大部分是水; (2)产物浓度低; (3)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的胶状物; (4)含有培养基残留成分; (5)含有代谢副产物; (6)含有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等有机杂质。 (一)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 1)改变发酵液中固体粒子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2)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 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总之,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 1、菌体的分离(正确控制发酵终点); 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 3、蛋白质的去除; 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 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工序的操作顺利进行; 7、调节适宜的pH值。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一)凝聚和絮凝 1、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使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降低而发生沉淀) 2、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加热法 ①降低发酵液的粘度; ②去除某些热变性蛋白等物质; ③降低悬浮液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滤饼的孔隙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十分容易。 关键取决于产品的热稳定性。 (三)、调节悬浮液的pH值 全细胞的聚集作用高度依赖于pH的大小,恰当的pH能够促进聚集作用。 一般用草酸、无机酸或碱来调节pH值。 (四)加水稀释法 主要适用于离心沉降分离发酵液预处理过程。同重量悬浮固体的发酵液,稀释到适当倍数,对后续的离心沉降分离速度非常有利。 (五)、加入助滤剂法 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在滤布上预涂或按一定比例混入悬浮液中。(六)、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 加吸附剂法是使细菌细胞吸附在吸附剂上的方法;无机盐在发酵液中形成庞大的絮状物,把发酵液中的悬浮粒子裹住,吸附在其中。 (七)高价无机离子去除法 1、Ca2+的去除常用草酸去除; 2、Mg 2+的去除常用磷酸盐去除; 3、Fe 3+的去除常加入黄血盐,也可加入碱化剂。(八)、可溶性杂蛋白质的去除法 1、等电点沉淀法; 2、热处理法; 3、化学变性沉淀法; 4、吸附法。 (九)色素及其他杂质的去除方法 常用的脱色法有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 3、发酵液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发酵液过滤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含所需产物的细胞(菌丝)或发酵液;二是为了去除发酵液中的固形杂质。 影响因素:(一)菌种,菌种决定了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如真菌较粗大,易过滤,不需做特殊处理,用真空过滤即可;而放线菌较小,且菌丝体细而分枝,过滤困难,需进行预处理。 (二)发酵液的粘度,1、发酵条件,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组成、未用完培养基的量、消沫剂、发酵周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图案清晰版)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8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时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1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 答3~4题。 图2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 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 背料 D.向斜 图4为“2018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6.3月1日到3日,英国的天气变化过程是() A.气压升高,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B.气压下降,风速减小 C.气压升高,晴天转为雨雪天气 D.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变率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图5为“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 A.变率大的地区是热带地区 B.变率大的地区海拔较低 C.纬度高的地区变率均较小 D.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变率较小 8.下列四地年平均降水变率特征与其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丁两地均较小——受信风影响 B.甲地较小、丙地较大——受季风影响大 C.乙地较大、丁地较小——受寒流影响 D.乙、丙两地均较大——受海洋影响小 图6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10.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图7为“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从赤道到 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①→④→⑤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⑥→⑤ 12.影响自然带③→⑥→⑤地域分异 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 水分 C.地形 D.洋流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完整)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曾文奇 一、教材解读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磁铁"和“我们自己”两个单元组成,其中“磁铁”单元7课,“我们自己”单元6课,还有一个“科学阅读”内容,两个单元合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二、学情分析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磁铁”单元的学习学生是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因为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见过、玩过磁铁,对许多磁现象有一

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就成为教学的起点。 “我们自己”单元是继“植物”和“动物”之后的第三个有关生命科学的单元。从一年级开始,不同的观察活动都将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作为一个活动重点来处理,学生对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所以在感觉器官的认识活动中,重点呈现了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世界所具有的学习功能的表现,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出从感觉入手到知觉判断的过程。 三、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