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与《红楼梦》中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西方社会一直广泛传播,其影响涉及许多领域,正如他的学生荣格所说:“弗洛伊德的观点几乎影响了我们时代思想的一切方面。无论在哪里,只要人的心灵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都会留下它的痕迹,先是在精神病理学,其次是在心理学、哲学、美学、人种学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宗教心理学。”①当然,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在世界学人的眼里也是毁誉参半的。本文只想就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无意识(又即潜意识)现象进行一些探讨。

一、钗、黛二人的潜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而弗洛伊德在阐述意识问题时认为,最深层次原欲的潜意识才是最本质的意识。在他看来,人的意识从外到内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以之对应的是人的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中的意识是有意识的日常心理活动;前意识附在意识层之下,其中潜抑着许多往日的记忆,时刻准备着意识的召唤;而最下层的潜意识却是最活跃的精神原欲,由于潜抑作用,它也是最不容易跑上意识层面上来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文化修养承担着压抑原欲无意识的职能,使它不去触犯一般的行为规范。但人又有释放原欲无意识的本能,这就促使人侍机在歇斯底里、性行为、梦幻、写作等行为中去达成潜意识中的愿望,或是转化、升华它的原始职能。弗洛伊德在论述文学戏剧的作用时说:“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基本因素是通过…发泄强烈的感情?来摆脱一个人自己的感情的过程;随之而来的享受,一方面与彻底发泄所产生的安慰相和谐,另一方面无疑与伴随而来的性兴奋相对应;因为正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当一种感情被唤起的时候,性兴奋作为副产品出现,向人们提供了他们如此渴望的引发精神状态中潜能的感觉。”②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弗氏学说中的泛性论思想是使人咋舌的。那么,社会中人到底存不存在不遵循社会规范的深层潜意识呢?其实是存在的,但我们反对将它强调到泛性的高度。性只是物种生命的一种延续形式,它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文化现象。

既然潜意识是意识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从分析潜意识的行为表现就不难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一节关于薛宝钗潜意识外露的描写。宝钗独自来寻黛玉,发现宝玉先进了潇湘馆,在她欲去找别的姊妹时,一对迎风翩跹的蝴蝶却把她带到滴翠亭旁。没想到她竟在亭外听见了里面小红和坠儿的私下谈话:

宝钗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小红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

依照弗洛伊德日常心理分析的说法,潜意识的流露一般先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潜意识通常是以往事件的长期潜抑,甚至是早年潜抑在大脑中的童年记忆。其次,潜意识的流露往往在本人不注意的行为中由一些偶发事件所引发,使潜意识突然跳出。宝钗来到滴翠亭外听见小红和坠儿的谈话本属偶发事件(去潇湘馆找黛玉才是她的真正目的),当她打算回避而又不能的时候,对小红为人的一番推想和“金蝉脱壳”的前意识把她找黛玉和戏蝶之事从大脑中暂时挤开,潜意识毫无保护地处在一种待发状态。由于自我专注于应付外部世界,无暇顾及萌动的潜意识,这时,事情坏就坏在“咯吱”一声窗响突然出现,从自己最隐秘的潜意识中冒出了一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急中生智,而是一个接一个的偶发事件调开浅层意识后,最后本能动用的潜意识。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诱发她说出那句丧失人格的话有一个近因,即不久前她才去找黛玉,大脑中还潜抑着尚未完全遗忘“找颦儿”这一愿望(如果在前她找的是其他人,那么她意识中“嫁祸”的对象很可能会改变);而远因却是平时对黛玉的积怨,因为黛玉是她和宝玉之间的一大障碍。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而不惜嫁祸于人的行为在“情烈死金钏”一回又故伎重演,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无意识,后者是有意识。

和宝钗一样,黛玉也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子,但黛玉比宝钗被动得多,争取独立的意识更强,这是她悲剧的社会和个人根源。作品曾描写她和宝玉在园内偷读《会真记》,大概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书中精彩的爱情描写会对她深层的潜意识产生影响,从而第一次在少女纯结的心灵深处播下爱的种子。直到第四十回两宴大观园的时候,她心中的秘密才被鸳鸯的牌令从潜意识中揭出来;而当时除了宝钗而外,几乎无人知晓,有趣的是连黛玉本人也未觉察自己冒犯了禁语:

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

毫无疑问,完全是急促的对答使黛玉“说溜嘴”了,把禁书中的句子大胆地展现在贾母和众姐妹面前。黛玉和宝钗的潜意识全暴露出来;黛玉是一种人性的、自然的流露,而宝钗却是隐忍地、超我地去压抑潜意识。诱发黛玉“说溜嘴”的外因是鸳鸯行令中的“天”字,它从同韵关系上引出潜意识,但不说明黛玉意识深处的思维作用。弗洛伊德说:“我并不否认,有某些定律支配着字音的互换;但是在我看来,单是这些条件的存在,绝不足以造成言语上的错误。只要我们更深入更逼近地去研究、探讨,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原只是某种更不相关的动机临时借用的现成机转罢了。……”③看来,在其浅层意识中,黛玉无意识将自己认为最理所当然的词句暂时借用来了。一个饱学多识的女子有关“天”字的现成句子并不仅此一句,

但她偏偏挑上这两句,因为这两句最能表现她内心渴望的爱情;可悲的是,她的美好愿望流露了却一点也没觉察,仍旧不得不在现实封建的道德秩序中生活。人的内本质应该是“真”与“善”的结合,即美的体现。宝黛共读《西厢记》就是黛玉人性本质的一种创建,而此回的无意识流露却是她内本质在特殊情况下的反映。“本我”在大胆表现无意识的同时,“自我”也同时在工作。

二、宝玉与钗、黛、袭的痛苦关系

我们在谈到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以及与之相对的本我、自我、超我时,并不简单认为每个人的这三对关系都是均等的。实际上,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个人学识及先天气质的不同,这三对关系的比重也不一样。宝玉身上的这三对关系几乎平衡(他的超我及意识是在作品后四十回与宝钗的结合中得到表现的)。宝玉是一个用情不专者的说法实属误会,其实他非常渴望有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都健全的伴侣,遗憾的是,封建时代的妇女这三者是被分裂开来的,因此他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只能分割开来分别对待与之对应的女孩子,他自己也就和众群芳形成一种痛苦的关系。在《红楼梦》这部著作中,有三个女性分别在这三个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即:宝钗的超我、黛玉的自我、袭人的本我。她们都想和宝玉达到结合,但都因为自己不健全的内本质而在各自的结合中形成不同形式的痛苦关系。如下图:

宝玉| 袭人 |黛玉|宝钗

超我—→意识|||意识←—超我

自我→前意识||前意识←自我|

本我→潜意识|潜意识←本我||

从图中不难看出,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属于避开超我和本我的,是前意识与前意识的交往,亦即人的最本质核心的交往。而宝玉与宝钗的交往却是超我的,它促使宝玉朝社会规范方向发展,所以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很觉得累(这主要就前八十回而言)。另外,宝玉和袭人却是无意识与无意识的交往,特别是他与袭人初试云雨更是在宝黛二人身上所不可能发生的一种原欲的、本能的交往。随着作品向后发展,他和袭人的这种交往便自然断裂开来。因此,在袭人、黛玉、宝钗之间实际上形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者的排列。宝玉在她们之中痛苦地周旋,始终未能达到完美的结合,宝玉痛苦,她们三人也痛苦。克莱芒说:“…自我?——这一级是战斗的、防御的、保护的,它主要执行媒介的职能。弗洛伊德在描述这一级时,常常使用比喻:…自我?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④这最能充分说明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实质。

在这一点上黛玉就更加不幸了,因为她除了“自我”而外,其它三者都是很脆弱的。没有“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作保证,她和宝玉的结合就变得真诚和痛苦。和黛玉渴望这三者刚好相反,宝玉却是力求摆脱这三者才能与黛玉结合,因此他也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宝玉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想通过摆脱痛苦而获得幸福;黛玉是一个理想的人,她渴望通

过追求幸福而获得幸福。黛玉葬花一节最能说明他们二人的这种关系。黛玉除了一片真诚之心,其他一无所有,心中甚感痛苦;而宝玉虽拥有一切,却苦于自己最深底的一片真心难赋予妹妹。正如他后来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二十八回)这就说明宝玉有一种负重的精神压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宝玉和宝钗痛苦关系的实例。

宝钗生长在一个巨富之家,从小就在这个家庭里目染大社会的“经济”之道。后来虽然父亲去世,但对家庭和社会这样的大系统却有一种驾驭能力,比起黛玉来要强悍得多。那么,是不是说象宝钗这种超我意识强的人就无法接近,没有潜意识的流露呢?我们在前面分析了她“嫁祸于人”的潜意识,这里也不能不对她“少女天诚”的心性本质给予肯定。宝玉虽然不敢轻易冒犯她,但他还是渴望和她交往;宝钗也一样,但只是二人之间的障碍太多,心性也就痛苦。“黛玉葬花”以后,宝黛爱情进一步深入,黛玉告诫宝玉说:“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句辛酸的话非但没有拴住宝玉的心,相反却更加引起了宝玉对宝钗的注意。二十八回宝钗也因“金玉”之说而萌动了她隐藏的真心。她和宝玉、黛玉演了这样一幕:

……此刻忽见宝玉笑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那香串子呢?”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

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

宝钗见他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的,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以上第二段虽然是写宝玉的心理活动,其实客观上宝钗也陷了进去。第三段她用“你又禁不得风,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的话不自觉地来转移外部气氛,压抑自己内在的潜意识,形成对无意识的阻抗。而一句“呆雁在哪里?我也瞧瞧。”的失言终没有逃脱黛玉“一箭双雕”的一击;绢子打在宝玉脸上后,他俩才从潜意识中回到超我中来。清醒的黛玉和不可自拔的宝、钗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微妙关系的原因是:首先,宝玉所处家庭环境的相对宽松,又少贾政、太太等人的管束,这就形成了他活跃的思想。其次,黛玉在前对宝玉要少

接近宝钗的告诫是一种反向暗示。再次,宝钗也有接近宝玉的愿望。引发事件的楔子是宝钗手上的香串。宝玉发呆是因为他专注于内心的意淫,渴望在钗、黛错位的互换中达到无意识的愿望。

而已经忘掉了外界关系的宝钗在丧失超我以后,也不自觉地避开意识而很快朝本我无意识状态发展;但她阻抗无意识的自我能力很强,顾不得“男女授受不清”,扔下香串力求解脱,很快就与宝玉的意识走向形成相反的方向。再加上黛玉的出现,她与宝玉欲近不能的关系便在分离中痛苦地展示出来了。

三、《红楼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在现实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即经济关系。这无疑将人的社会性强调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但人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在人类向前发展的进程中,靠劳动制造工具不断摆脱自然属性就成了社会人自觉的行为。L?塞弗说得好:“对于所有其他各门与人有关的科学来说,历史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把自然的东西合乎逻辑地…改造为?历史的东西,这恰好也就是人的形成的秘密。因此,任何心理科学要是借口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个体生命起源本身,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毫无所知,那就是为自己封闭了通向真正科学的道路。”⑤遗憾的是,弗洛伊德所缺少的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他学说中的“人”这一概念往往都达不到严格的哲学高度,而他所说的“人”是具体、单个,有时甚至是偏离社会的。这样,他所阐述的“无意识”理论客观上到丰富了思维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里的不少内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文明程度的差异是人的自然属性不时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战争中非人性的野蛮、相对于时代精神之外的个人堕落等。但这丝毫不能说,构成社会的人就是一些潜藏着原始物欲的假面具。

艺术强调真实,社会生活也强调“真实”,但“生活真实”是以不背离“生活事实”而相对存在的。后者个别、片面,有时甚至是虚假的。生活真实由众多的生活事实概括、集中而来,是无数生活事实最本质的东西。生活也好,艺术也好,真实性是该事物“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完美的艺术和完美的生活一样,都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真实(尽管人类一直在追求纯而又纯的真实),它们总有相对于真实的众多个别“事实”,这种个别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事实”大概就是弗洛伊德理论所适于研究的对象了。因此,精神分析学不可能是完全科学的世界观,它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具体的认识方法,其软弱性也是很明显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红楼梦》中晴雯对宝玉达成潜意识情爱关系的日常生活心理的例子:晴雯之于宝玉是一个“上下有别”的丫环,临终前对宝玉的谈话最显其独立的品性和人格。在贾府的高压手段下,她美丽俊俏的外貌深处跳动着一颗刚烈的心。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可能轻易被接近的少女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她和宝玉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达成的情爱关系。第六十三回袭人、晴雯和芳官等人夜晚在怡红院内为宝玉做寿,又是划拳又是饮酒,闹了一夜。第二天有这样一段描写:

袭人笑道:“原来这么着才有趣儿;必尽了兴,反无味。昨日都好上来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曲儿!”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俱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

忽见平儿笑嘻嘻的走来,说:“我亲自来请昨日在席的人,今日我还东,短一个也使不得。”众人忙让坐吃茶。晴雯笑道:“可惜昨夜没他。”平儿忙问:“你们夜里做什么来?”袭人便说:“告诉不得你!昨日夜里热闹非常,连往日老太太、太太带着众人玩,也不及昨儿这一玩: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喝的把臊都丢了,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平儿笑道:“好!白和我要了酒来,也不请我,还说着给我听,气我!”晴雯道:“今儿他还席,必自来请你,你等着罢。”平儿笑问道:“…他?是谁?谁是…他??”晴雯听了,把脸飞红了,赶着打,笑说道:“偏你这耳朵尖,听的真!”平儿笑道:“呸!不害臊的丫头!这会子有事,不和你说!——我有事,去了回来,再打发人来请。一个不到,我是打上门来的!”宝玉等忙留他,已经去了。

从上面这段描写可以看到,真正清醒而又处于正常心理秩序的只有四儿和平儿两人。四儿对袭人和平儿对晴雯都做着同一种工作:即点破对方无意识的失态心理。特别是平儿对晴雯的一段对话更能说明晴雯对宝玉的这种微妙关系。它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在特殊的情况下会从无意识中释放出来。平儿此时代表的是社会属性一面,然而一贯自重的晴雯也有坠入自然属性的时候。头天夜里饮酒作乐使她被动地避开了大的社会环境,本我中的无意识处于开放状态,和宝玉他们缩短了距离,因此,第二天才以“他”相称。

现实生活中此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本来不太可能结合的青年男女往往会在共同的工作场合,在无意识的轻松玩笑中注意对方,越发了解,直至相互倾心。如苏联梁赞诺夫所拍摄的《两个人的车站》等一系列影片就表现了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即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可以把潜意识中人的内本质结合在一起,尽管两个人的社会属性有很大的差异。有人说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只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认真去了解爱情深刻的社会基础。如果真要给爱情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爱情是爱的双方在社会关系共存条件下人的自然属性的结合。世界观不同,反映在爱情中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明白什么是爱情,同时也应该明白爱情神圣的伦理内涵了。

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对《红楼梦》里的所有无意识现象都进行分析。如五十四回贾母讲了一个嘴乖的小媳妇是怎样吃了孙大圣的猴尿的故事,风姐就有一种无意识的表现:“好的呀!幸而我们都是夯嘴夯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她这种“不打自招”的声辩实际上就是自我对潜意识的一种阻抗,无意识地去潜抑自己的内本质,没想到反被尤氏给识破了。又如第七十五回贾母也有一个潜意识流露的例子:贾赦讲了一个母亲偏心儿子的故事,众人听了都笑,唯有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这句看似平淡的话无不潜藏着老人家世故深谋的心理活动,在众人欢笑的气氛中显得何等的

不协调。另外,尽管这部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曹雪芹本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最初笔调也有许多无意识的流露(这当然要配合版本学方面的成果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形成我们常说的“笔误”现象。

总之,《红楼梦》是最可以寻找出人物的无意识之作品了,因为它客观、现实、朴素,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产物,没有作者跳出来强加任何“高见”;相反,到是作者不得不痛苦地被他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撕裂得痛心疾首。这样一部谁也驾驭不住的作品,能有什么样的理论不在它的面前低头呢?弗洛伊德这个晚生的精神分析学家所发现的人类无意识,毫无疑问地自然在《红楼梦》中便早已存在了。这是祖国文化的骄傲。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论曹雪芹_红楼梦_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2012年6月刊 5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关于 妙玉的笔墨很少,就前八十回而言,全书中正侧面描写共六处, 仅仅数千言,可是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却排名第六,可见她在 曹雪芹眼中的特殊地位。就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此人物形象的研 究相对较少,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全面性和准确性来说 还稍显不足,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 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 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曹雪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介绍了妙玉的祖籍、家世、年龄以 及出家和到长安的原因。可知妙玉出身显贵,生于“读书仕宦之 家”,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书中还强调妙玉是贾府下贴“请” 来,可见来历不凡,区别于普通的尼姑、道姑。 曹雪芹对妙玉的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十一回:贾母等人 在大观园宴乐,酒足饭饱之后来到栊翠庵,妙玉对贾母的招待可 谓恭敬有加,但也仅仅是礼节性招待。刘姥姥在这期间吃茶用的 一只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了;与之相对比鲜明的是妙玉招待 贾母后,将宝钗、黛玉拉入自己的耳房内吃体己茶,宝玉尾随, 妙玉给宝玉用的杯是自己日常吃茶用的绿玉斗,这与妙玉对待刘 姥姥的举动形成了明显对比。本章回可隐约体味出妙玉视宝玉为 深察己意的知己。 第五十回宝玉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落第,被罚去栊翠 庵乞梅,侧面叙述了宝玉与妙玉的交接。作者没有具体描写乞梅 的过程,而对乞来的红梅作了细致的描写:或如蟠螭,或如僵蚓, 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有 学者这样评价 “(妙玉)象这枝奇美的红梅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存 在,要让人惊羡她的美,她的幽香。这正是妙玉的不安分,正是 妙玉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作者又写了宝玉乞梅归来的情形: 宝玉笑欣欣地擎了一枝红梅进来,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 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再者,宝玉《访妙玉乞红梅》诗中将栊 翠庵比作“蓬莱”,将妙玉比作“大士”,“嫦娥”,宝玉正面 的“乞梅”,妙玉侧面的“赠梅”,读者从中可从中体味二人惺 惺相惜的情谊。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妙玉粉笺祝 寿“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收到生辰贺帖后,如获至宝, 绞尽脑汁,写下“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的回帖,亲自送往栊翠庵。 可见,妙玉与宝玉之间虽不及宝、黛青梅竹马来往密切,却也是 互为知己,礼敬有加。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之夜,黛玉、湘云 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妙玉一挥而就“空帐悬文风,闲屏掩彩鸳。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诗句中抒发着一个满腹锦绣又春心 灿然的遁入空门的女儿的幽怨,表明了妙玉与同龄人共有世俗的 女儿情长,她以“槛外人”的身份注视着“槛内”的一切,可见“身 在佛门,心系红尘”的苦楚。“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犹步 萦迂沼,还登寂历原。”由此可知,妙玉又迥然不同于那些在世俗生活中的红楼女儿,于冷漠的现实还保存着几分清醒,不曾有更多的希冀。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跃然纸上,也让读者品味到了“闺阁面目”的妙玉。朱光潜先生言:尽管“《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一副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寥寥几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曹雪芹虽对妙玉惜墨如金,但妙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人物个性复杂又具悲剧性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书中,曹雪芹通过侧面描写来评价她。邢岫烟说她 “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李纨说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可见《红楼梦》中的人物对其评价不甚高,妙玉他们的眼中是不合时宜的。妙玉孤高自傲,自称为“槛外人”“畸人”。妙玉与宝玉赤诚相见,脾气相投。宝玉眼中的妙玉“超然如野鹤闲云”,说妙玉为“世人意外之人”,“二玉”的关系是惺惺相惜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没有把对方看作不齿相交的另类。曹雪芹在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对妙玉作了总体评价。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表明了曹雪芹对妙玉同情又否定的态度。“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谈的就是妙玉而对着的社会现实,不是遁入空门就可以改变的。作者不同意妙玉超于世人之上的孤芳自赏;另外,作者也认为个人自诩的“洁”、“空”是虚幻的,自欺的,这就是“何曾洁”“未必空’的含义。在《红楼梦曲》中,作者虽称赞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但对于她“视绮罗俗厌”的矫情言行,也指出会到遭到“人皆罕”、“世同嫌”的非议。 妙玉蔑视权贵,又不得不依附于权贵;本不是个‘四大皆空’的遁世者,又不得不羁留于佛门;内心深处对爱情生活有强烈的向往,想以禅悦思想解脱自己的苦恼,又无法遏止自己不能插足于现实的悲哀,妙玉的悲剧就在于此。关于妙玉结局,一直是红学界争论的重点,按照曹雪芹对妙玉的性情刻画来说,依妙玉强烈的叛逆精神,定当不堪为肮脏的世俗污染,妙玉命运的悲剧性收尾,也是必然的。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中说:“可见她到底逃脱不了那个浊恶社会环境给她安排的悲惨命运,故而批者发出哀哉之叹。”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曹雪芹通过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身处封建社会末期的豪门贵族,在大厦将倾、悲雾漫天的情势下,无论个体生命如何挣扎,都不可能从悲剧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怀着感叹、赞赏又同情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妙玉这个人物形象。 妙玉在《红楼梦》中有重要地位和典型性,就整部作品而言,起烘云托月和加深作品批判意义的作用。妙玉的独特、才情、矛盾、挣扎以及她存在的意义在《红楼梦》中是不容忽视的。论曹雪芹《红楼梦》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赵 可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摘 要: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并对其作相关理论研究,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妙玉 形象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论文题目: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姓名: 学号: 班级:文学院11级新闻2班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关键词:薛宝钗圆滑世故封建礼教 引言 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 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红学研究中就存在争议。有人以薛为尊,亦有人尊林而抑薛。历史上有邹弢与友人许伯谦因意见不合激烈争辩而几乎拳脚相向的故事,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时至今日,在红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不同派别的红学家又有了新的争议。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性格。有人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则端庄稳重温柔大度。而有的人则觉得薛宝钗冷性无情,虚伪奸诈,是个女曹操,林黛玉相比之下确实小家碧玉蒲柳之姿的温柔乡了。同一个人物形象竟让人有如此相悖而行的看法,确然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却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其人物刻画中描写的丰满、复杂和客观性。 虽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薛宝钗,然而有对比才有凸显,后续拙见是要对薛宝钗品评一二,却也不乏黛玉前来增光添彩。 正文

知书达理唤得八面玲珑,欲登白帝端称出奇守拙。 薛宝钗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中的大家淑女,做人上可以说作是八面玲珑。有人道薛宝钗虽说是个能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却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知书懂理的窈窕淑女,做起事来总是晓得自己要得到的是什么,要避让的是什么,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正是这种圆滑世故却也让人觉得可惜了,可惜了这么个才华横溢面貌羞花的闺秀却生生成了封建礼教下挣扎生存的一株草。 倒是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 帮凶是做什么的,帮凶是你给人一巴掌她还在后面再补上一脚的那个。要说薛宝钗在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时候还是帮凶,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薛宝钗做人圆滑,在封建社会的生存自有她的一套,可以说她说话做事乃至思考的方式都是依仗着封建礼教给她划出的界限来得,倒是不清楚她自己是否晓得自己的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不好的,但长此以往形成的行事风格和做事手法却让她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人,这便是受着迫害的人也要迫害他人,没高中的举子要被贪官压迫的,中了举人了又反过来压迫平民,这些放在封建社会却也是个常事,责怪不得。 薛宝钗着实是个封建社会中的聪明人,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个泥胚子,那她这尊陶铸的佛便是照着模子一板一眼模出来的,分毫不差,简直是为时势打造的好人物,真真是时势造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好一个女英雄。 这么个人,她圆滑守礼识时务,没有林黛玉那样的小性子,即便是有些小性子,却也知道隐藏的严严实实,绝对不让人瞧出来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倒是有些少年老成的味道,出于对于爱使小性子的人的厌恶,薛宝钗确实是让我好好地喜欢了一回。

红楼梦简单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封建社会,爱情,衰败 正文: 《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

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红楼梦重要情节梳理

《红楼梦》重要情节梳理,不想看书也没关系!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主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内容梗概 ?神话缘起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演说荣国府

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最新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分析)

冰山一枝梅 薛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喜欢涉及是非,懂得明哲保身,性格冷静随和。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宝钗自小丧父,母亲性格柔弱,哥哥又是那样的不成器。所以宝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当成大人看待,因为家庭原因,她和大观园里的一群小姐们相比,自然就显得相对稳重老成了。在接人待物方面,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随和大度使她获得了很好的人缘。我觉得人们不该认为宝钗完全是为了要成为宝二奶奶而处心积虑地搞好与贾府的人际关系,人缘好也可能只是她随和的性格使然。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

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不得不说宝钗经管能力也惹人赞叹,虽说凤姐“五辣”俱全,独揽贾府财政,但宝钗的经管之能也是不可小视的。在《红楼梦》56回,当凤姐因小产不能管理贾府时,宝钗与探春、李纨组成的“三驾马车”,将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宝钗提出了一箭双雕的改革方案,充分调动了园中各位管事“妈妈”的积极性,既节省了开支,又不致使贾府失了体面。因此,将经济大权上交,绝对放心。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充分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还记得在滴翠亭宝钗用金蝉脱壳的计量嫁祸黛玉,让读者寒噤这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虚伪、无情。当然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这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又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

权威红楼梦题库含解析(全面版)

权威《红楼梦》题库含解析(全面版)【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红楼梦》常识篇 一、单选 1.“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A A、小红 B、黛玉 C、探春 D、晴雯 2.“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B A、探春 B、秦可卿 C、小红 D、妙玉 3.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 A、入塾 B、抓周 C、挨打 D、魇魔法 4.贾政等人在大观园游的第一处庭院“有凤来仪”是后来的什么地方?D A、怡红院 B、蘅芜院 C、缀锦阁 D、潇湘馆 5.“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B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D、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6.《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D A、除夕 B、中秋 C、端午 D、元宵 7.《红楼梦》中涉及的外国地名中哪一个是虚拟的?C A、暹罗 B、海西福朗思牙 C、茜香 D、波斯 8.《红楼梦》的官职中哪个是清代实有之职?A A、永兴节度史 B、五城兵马司 C、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D、大明宫掌宫内相 9.《红楼梦》中最早说“乌眼鸡”一词的是谁?B A、小红 B、凤姐 C、晴雯 D、探春

10.除宝玉挨打外,书中还描写了贾府中谁也挨过父亲的责打? A、贾琏 B、贾蓉 C、贾兰 D、贾瑞A 11.香菱的本名C A.贾元春 B.史湘云 C.甄英莲 D.李纨 12.有凤来仪指哪间屋子A A.潇湘馆 B.衡芜院 C.怡红院 D.稻香村 13.元妃省亲时宝玉最后的那首杏帘在望是谁帮他做的B A.宝钗 B.黛玉 C.探春 D.湘云 14.起诗社时,探春给自己取名( ),黛玉笑她是( ) C A.秋爽居士\鹿 B.蕉下客\兔 C.蕉下客\鹿 D.秋爽居士\兔 15."任是无情也动人"是指A A.薛宝钗 B.林黛玉 C.妙玉 D.秦可卿 16.芦雪庵即景联句,首句是谁起的B A.李纨 B.王熙凤 C.探春 17.宝钗在滴翠亭听到了谁的对话A A.小红\坠儿 B.翠缕\侍书 C.晴雯\麝月 D.袭人\紫鹃 二、多选题 1.《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两个不是?()()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太虚幻境》 D.《金玉良缘》 E.《金陵十二钗》2.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

红楼梦(文字版)

研究人物:贾宝玉、甄宝玉 贾宝玉: 姓名贾宝玉(别名:宝二爷) 职业贾府公子 诗社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出生地金陵荣国府 主要特征叛逆,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 诗评: 西江月·(第三回)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基本概述: 1.出身: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高贵

2.外貌: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思想特征: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性格分析: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如秦钟)。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同时,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XX 指导老师学生XX: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容摘要 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

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常有人评价妙玉是清高善良的世外高人,据我看却不是如此。今天我单从刘姥姥到访栊翠庵这一章节对妙玉作一定评价。刘姥姥乃一介乡野村妪,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从乡间来到了大观园。她跨越了层层社会阶级,迈入了大方之家贾府的门槛。现在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曹公描述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讲到刘姥姥贪杯喝多了酒,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当下走至栊翠庵,我们看这妙玉如何应对。妙玉忙接了进去。素日众人皆知妙玉性情极冷,且不善于迎宾送客、应酬他人。今日难得这贾府最高权利中心齐聚他栊翠庵,出于客气,妙玉理应迎接,但依据他素日的脾气禀性,这忙忙地接了进去,想来又不符合妙玉的性情。这看来似乎矛盾。接下来,贾母等人要吃茶,妙玉竟揣摩贾母的喜好。贾母不吃茶味较为浓烈的六安茶,妙玉清楚贾母吃茶的习惯,清香淡雅的老君眉是最符合贾母的要求。从这一部分来看,妙玉是如此惠质兰心,清楚明白掌权者的喜好,竟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淡泊静心。另一边,伺候了贾母等人吃茶。妙玉将宝钗黛玉二人单独悄带至耳房,宝玉也随后跟了过来。妙玉为他三人另沏了一壶“梯己茶”,并用了上好的茶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他三人开小灶,算是他这一六根清净之人对宝黛二人及宝玉的另眼相

看。想来那时的妙玉,也不过是一个长期修行的普通人,只是眼界与品位略比旁人高一筹罢了。《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着实算当世的奇女子,文采非凡,气质独特。而宝玉更是“富贵闲人”“多情公子”,且他“女子是水做的,见了女子便觉浑身清爽”的言论,自然思想境界又比旁人高出一截。由此看来,妙玉对这三人的欣赏也表达出妙玉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如果拿出妙玉请宝黛等三人吃茶这一部分的细节来讲,又着实有趣。这里妙玉总共拿出四只茶具,两件是宝钗黛玉手中的“古玩珍器”,一件是妙玉常用的绿玉斗,另一件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除此之外,即使是“金玉珠宝”来作茶具他并不稀罕。单单是这四样,便可看出妙玉平日的品味不凡,他也是出身名家书香门第,对于审美与收藏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标准。我们再看他煮茶的水,不是旧年的雨水,就是珍藏几年的梅上雪。中国人自古尊崇茶道,以茶敬人,茶比人生。懂茶道、重清修的人不光对茶叶茶具有很高的要求,对煮茶的水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妙玉用来煮茶的水都出自自然纯净之地,洁净之水更加养身修性。连黛玉这一贵族小姐尚且尝不出这类雪水的独特,可见这梅上雪水的来之不易,更突显出妙玉的生活品位之高。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仅仅讲他的优点那就叫奉承了。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就不能让人敬服了。妙玉作为一名修道之人,应该更加懂得众生平等的道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班级:08市场营销 姓名:贾长正 学号:200810108

[内容摘要]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立的人物。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博学多才;她和宝、黛的关系复杂,却处理得当。但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读者的评价却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的。本文拟从薛宝钗的形象、性格特征以及她是如何处理与宝黛二人的关系这些方面着手,去解读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词]薛宝钗形象性格悲剧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很难让人下定语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文章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众人对她的评价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第五十七回)并且“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第八回)。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说:“当日有他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宝钗的父母是打算把她培养成“才人赞善”入宫任职的,对她的教养当然必不可少。甲戌本批注也指出她:“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如元妃归省时对他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就可看出。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9053730.html,) 〔《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雪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红楼梦》作者及作品简介,欢迎阅读。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

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2]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3] ,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 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4] 。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5]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 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3]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细腻的人情小说,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在《红楼梦》中,黛玉与妙玉具有相似的人物设定,这份相似使她们既惺惺相惜,又暗存芥蒂,直接导致了她们相惜、相异、相较的微妙关系。 标签:《红楼梦》妙玉黛玉关系 一、相惜 妙玉最早出现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匾额”中,林之孝家的报与王夫人:“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妙玉本是仕宦人家的大小姐,自小多病,经高人指点后出家,先后在蟠香寺、长安都中西门外牟尼院辗转。在师父圆寂后,妙玉本想回乡,却因师父遗言留京静待,为进入贾府创造了条件,不久后得王夫人赏识被邀入大观园。进贾府前,妙玉随师父修行,与父母难通音讯,正值芳龄却枯守青灯古佛;进贾府后,非主非仆,难以立足,虽有众钗作伴,然自己本是修行之人,与富家千金自有一层隔阂,却更添一份烦恼。而相比于妙玉,黛玉虽为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之女,怎奈贾敏已去,黛玉与贾母虽有血缘但从未谋面,难论亲情,兼之贾府众钗争奇斗艳,不争不抢的黛玉在贾母面前分量其实不多,所靠的无非是贾母对贾敏的那一丝眷恋罢了。 同无父母可依,同是寄人篱下,这些共同点让黛玉与妙玉之间自然多出一份同病相怜的情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撇开贾母和刘姥姥,“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三人独自在耳房内品茶,“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处妙玉让黛玉坐在她自己使用的蒲团上,可见妙玉对黛玉更加亲近。而接下来分杯斟茶也体现了黛玉在妙玉眼中的与众不同,妙玉将“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的杯子给了黛玉,“点犀”二字即喻心有灵犀,这就更加说明妙玉把黛玉视为知己。 二、相异 妙玉身为出家之人,自有一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世之姿。她的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如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刘姥姥用了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喝茶,在道婆将茶盏收回时“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舎不要了。”;二是精神上的洁癖,这点主要体现在对交往之人的选择上,整个贾府,乃至世上,可入妙玉法眼者恐怕屈指可数,就连与妙玉同作十年邻居,有着“贫贱之交,半师之分”的邢岫烟,也自知与妙玉难称一个“友”字,在宝玉提起她与妙玉的交情时笑言:“她也未必真心重我”。这样的性格难免遭人诟病,《红楼梦》里也有不少人物正面表示了对她的厌恶,如贾环曾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