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_比较和展望

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_比较和展望

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

回顾、比较和展望

孙贵珍,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THE COMMERCIAL SPATIAL RESEARCHES

IN CHIN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MPARE WITH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 1920’s

SUN Gui-zhen ,CHEN Zhong-nua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lan of commercial space has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in large urban areas of China,such as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etc.And the commercial spatial researches got more attention among the scholars in China.Meanwhile,the western countries could offer some help i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This paper briefly retrospected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on the commercial space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1920s.In terms of the researches'contents,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selection,which coexisted with and infiltrated into each oth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five schools have been formed successively on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es in western countries.And the researches of spatial selection consisted of location selection and market analysis.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theory system and the methodology system had been completed.One important research realm was effect factors of the commercial space,which turned from economic principle into the consumer's and the operator's behaviour,society property,institution framwork and cultural difference.In China,the commercial spatial researches begun sin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501009.html,paratively,quiet lots of achievements were made only in recent 20years,which pil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industry.But more attention were merely paid to demonstration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pro-theories mainly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Christaller while more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location selection researches since the 21century.But on all accounts ,little progress of theory or methodology was made.In order to evaluate this kind of researches in China rationally and find out it's deficiencies,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our country's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corresponding studies in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content,methodology and conclusion.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large gap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west in the field,especialy on the aspect of the process,the methodology 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researches.On this basis,the trend was probed into in this poper.Meanwhile,it was found that commercial space polarization,commerce suburbanization and virtual commercial space were the important realms of the commercial spatial further studies.Also,it pointed out that physical and social space should be infiltrated into each other during this kind of researches.

Key words:commercial space;retrospect and compare;commercial space polarization;commerce suburbani-zation;virtual commercial space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5-0078-06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25041)

作者简介:孙贵珍(197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E-mail:sunguizhenfish@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501009.html, 。收稿日期:2007-05-23;修订日期:2007-11-15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

78

2008年第5期总第103期

人文地理

提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方法,选取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成

果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时间纵断面上的梳理和空间横

断面上的对比,总结出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包括商业

空间结构和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依据研究时序和内容,

划分了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阶段,得出国内外在研究

范式、内容和成果等方面的异同。并对国内商业空间

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商业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商

业空间分异、商业郊区化和虚拟商业空间可以作为今

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商业空间;商业空间分异;虚拟商业空间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

商业空间是从空间的物质要素角度界定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1],城市内部和城市体系是商业空间研究的两个主要尺度。国内外对商业空间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空间选择两个相互并行、彼此融合的领域。

1西方商业空间学理论研究

西方商业空间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形成完整地理论和方法体系。西方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商业中心的性质、功能和商业空间等级结构,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主要包括区位选择和市场区分析两部分[2]。

1.1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根据研究时序和研究方法等,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细分为5个理论流派。

1.1.1新古典主义学派

该学派的影响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代表理论是中心地理论(Christaller,1933)和廖什景观(August L sch,1940)。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依据商业供给的等级性、中心性划分商业空间的层次结构,为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廖什,根据商店最大的销售范围和最小限界值构建起六边形的市场区,构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中心地系统,提出不同层次的中心地可能是连续分布的,但未必是等级分明的,完善了中心地理论[3]。

1.1.2商业空间分析学派

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盛行的“数量革命”,使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研究在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上得到重大突破,推动了商业空间分析学派的兴起,不过该学派的研究成果多体现在商业空间选择方面。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数量地理学家贝里(B.J.L.Berry,1965)和英国学者波特(R.B.Potter,1981)。贝里[2]应用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起商业空间形态的层次结构,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波特[4]运用多变量功能方程分析不同功能的商业区,总结出商业区功能性质跟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发展时期及社会经济性质等有着密切联系。

1.1.3行为学派

20世纪70年代,人在塑造商业空间结构中的作用得到重视和强调,有学者开始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消费者的认知、决策和行为,研究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形成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有贝里(B.J.L.Berry,1958)、赖斯顿(Rushton,1971)、道斯(Dows, 1970)和大卫(R.L.Davis,1972)等。贝里[5]提出三级活动理论,首次把消费者行为纳入商业空间结构的理论框架。赖斯顿建构了行为—空间模型,得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行为跟商业空间结构互相依赖。道斯认为商业设施有客观的物质存在和主观的意念存在两种形式,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程序。大卫[6]探讨了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消费者的行为对购物中心商业设施和层级结构的影响,构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

1.1.4结构主义学派

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遭遇大萧条,空间分析学派和行为分析学派对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日益暴露出诸如机械化、简单物化、孤立和封闭化等局限性,需要进行社会制度结构的深层次研究,鉴于此,一些地理学家运用结构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分析西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典型代表人物是道森(J.A.Dowson,1980),提出零售地理的制度性研究架构,突破狭隘视野,首次把商业空间看成开放的系统,将商业空间现象放到宏观的社会制度框架下[7],认为零售业的发展受组织形式、活动技术、商品、政府政策及区位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1.1.5后现代主义学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科学主义思潮受到批判,后现代主义兴起,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多样化、差异性和地方性等[8],在这种思潮引领下,一些学者在信息化、文化价值、人类体验等深层次上,关注城市文脉连续以及商业空间结构的表征和机理。分析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的消费理念与消费偏好,对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的间接影响[9]。此外,美国学者兰姆(Richar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501009.html,mb,1985)[10]通过对40个城镇商业网点的实证研究,归纳出六种类型的商业空间格局。穆尔迪(Murdie)等从消费者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商业空间(Harold Carter,1995)。Jackson et al(2000)从文化层面上研究商业和消费问题[11]。

1.2商业空间选择研究

商业空间选择研究跟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在时空上相互并行、融合。西方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主要包括区位选择和市场区分析这两个部分。

1.2.1区位选择

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数量革命,该研究借助计算机和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等,构建数学模型,对商业空间进行更为细致和务实的研究。格力奇(G.R.Golledge,1970)提出以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连续性行为变动为基础的区位选择模式,继而列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程序。李育(Y.Lee,1979)利用概率模型和最近邻统计方法,探讨不同业态零售店之间的区位影响。欧凯瑞(O.Kelly,1981)用动态的马尔科夫过程,构筑了多停留、多目的的购物行为下的零售设施需求模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79

孙贵珍,陈忠暖: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比较和展望

o

..

型。伯格斯和蒂莫蒙斯(Borgers,Timmermans,1986)提出消费者出行的描述性模型,预测旧城区商业区的零售设施总需求情况,发展了欧凯瑞模型。格叙和克拉伊格(Ghosh,Craig,1984)建立区位分配模型,分析整个销售网络内不同零售企业的空间竞争、共存关系,认为多目的购物出行导致竞争零售企业的分散分布,并探讨了影响分散度的因素[2]。1.2.2市场区分析

对市场区的研究可以分成行为和非行为两个流派。行为学派以赫夫(D.L.Huff,1963)[12]、赖斯顿(G.Rushton,1965)和卡德瓦拉德(A.Cadwallader,1975)为代表。赫夫从消费者选择和决策出发,利用概率论提出计算零售范围的公式。赖斯顿提出引力模型框架。卡德瓦拉德认为商店的吸引力、客观和主观距离以及信息量是影响市场区划分的3个决定性因素。非行为学派的代表理论是拉克斯麦南和汉森(Laks-manan,W.G.Hansen,1965)提出的社会引力模型及威逊(A.G.Wilson,1969)提出的熵基模式[13,14]。1.3西方商业空间研究评述

西方商业空间研究的历程,体现了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行为主义直至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地理学思潮影响的过程,体现了由归纳法到演绎法等的研究方法的演进和更替的轨迹。具体而言,主要以模型构建、数量统计分析和行为研究为典型特色。研究尺度上,从大尺度的国家和都市到小尺度的社区以及商业区、商业带等,不同层次的商业空间都有所涉及,总体上呈现宏观和微观研究并举的趋势

[15]

。典型代表有,全球商贸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弗里曼,

1973;琼森,1976)[16],全球化对零售业发展的研究(Wrigley,Neil,2000;Nebahat Tokatli,2003)[11],城市体系内商业在高级服务业非均衡发展中的先导性(W.J.Coffey,R.G.Shearmur,1997)[16]。

西方的商业空间研究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不断地突破、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理性人”到“满意人”假设的转变,经历了从偏重经济法则支配下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转向关注消费者、经营者的行为和社会经济属性、制度框架、文化差异等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决定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从封闭的、孤立的、单一的商业空间到开放的、联系的、多元的商业空间的过渡。

2国内的商业空间研究

2.1商业空间结构研究

国内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以中心地理论为支撑、大城市为案例地,验证商业设施的中心性和等级性。2.1.1对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是以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为支撑的商业等级体系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实证研究。徐放(1984)[17]采用现代地理学方法,研究北京市商业空间体系,对北京一级商业中心进行初步比较,开创了国内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先河。宁越敏(1984)[18]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了上海

的商业中心。吴郁文(1988)[19]采用类似方法,以广州市为案例验证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模型。

20世纪90年代,安成谋(1990)[20]借助中心地原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兰州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和优势度。杨吾扬(1994)[21]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探讨了北京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刘胤汉(1995)[22]利用中心地理论结合城市地理学和系统论,分析了西安市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2.1.2对中心地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21世纪初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又有新进展,一方面,摆脱中心地理论从结节地域角度构筑商业空间等级结构体系的模式,而从城市均质地域角度剖析商业空间结构。典型代表是陈忠暖(1997,1999,2001,2002)①,[23-25]、张水清(2002)[26]和林耿(2003)[27]等人,陈忠暖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因子生态分析技术,探讨了昆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和区位类型,继而研究了广州老城区零售商业的区位类型。张水清揭示了不同时期商业业态所对应的三种商业空间结构。林耿分析了广州市商业功能区圈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趋势。

另一方面,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商业设施供给的物质空间研究传统,开始出现需求角度的消费行为研究。2001年王德和张晋庆[28]结合消费者出行特征分析了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仵宗卿和柴彦威[29]等人以天津市为例研究了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

此外,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开始出现微观化趋势。阎小培(2000)[30]等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CBD 的功能特征和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蒋海兵(2002)[31]以盐城市为案例地,探讨了商业区内部不同规模和业种的零售网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应的商业空间结构,并从时间纵断面的角度,研究了商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和机制。2.1.3国内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国内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商业空间结构实证研究,曾是国内商业空间研究的主流,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多从中观尺度上探讨各城市内部商业等级体系、商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等,验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取得较丰厚的成果,为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的合理结构和优化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尺度局限在一个城市,已有微观研究的趋势,城市体系层面的宏观尺度还未涉及。以商业空间结构的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偏少。此外,研究对象侧重于商业客体(即商业设施),对商业主体“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行为研究不足。2.2商业空间选择研究

以21世纪初为分界,国内商业空间选择研究开始占主导,包括市场区分析和商业区位选择研究,多是区位选择研究,市场区分析较少。2.2.1市场区研究

国内对市场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结构演化和空间布局方面,典型代表有高松凡和蒋云红。高松凡(1989)[11]运用中心地理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北京的市场区,分析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分布的形成演变以及不同时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

80

2008年第5期总第103期

人文地理

期影响市场区的主要因素,蒋云红(1991)[16]从社会经济、贸易区和消费者角度分析了零售商业空间组织的市场。

2.2.2商业区位选择研究

国内对商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多是以传统区位论为基础的区位因子分析、区位格局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的解析,根据研究地域范围的大小,分中观和微观两种尺度。

(1)中观层面的商业空间选择研究

21世纪初,国内涌现商业空间选择方面的实证研究,以大城市为案例,研究商业业态(大型零售业)的区位选择因子、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等。

郭崇义和戴学珍[32](2002)从中观区位分析的层次,研究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发现,不同业态的大型零售网点在城市空间上的圈层分布规律,以及郊区商业与市中心商业共荣的商业空间格局发展趋势。许学强、周素红和林耿[33](2002)等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的区位选择因子,预测了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场多中心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时臻、白光润[34](2003)等人对上海的大卖场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林耿和许学强[35](2004)从产业关联、产业地域共生的角度探讨了商业空间的形成主机制,分析广州市商业业态时空变化趋势,得出零售业继续向心集聚的同时也将向郊区离心扩散,形成组团式协作和竞争的新商业空间格局。郑星[36](2006)等人通过分析武汉市的整体消费趋势和消费的空间差异,提出消费因素影响下的武汉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消费因素对零售商业设施布局的决定性意义。

(2)微观层面的商业空间选择研究

徐琼、倪军和白光润[37]等人借鉴生态系统学的共栖理论,探讨了城市微观环境下商业空间关联的形成机制、关联的类型、关联的效益。2001年白光润[38]等人又以上海市漕宝路为例,研究了大城市郊区新市街(新商业区的雏形)形成机制。2003年余向洋、王兴中[39]等人对城市社区环境下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研究的融合,迎合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体验性消费娱乐的新要求,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从感知的角度审视空间,从社区的尺度研究城市内部商业性娱乐场所。

(3)商业区位选择和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

张水清(2002)[26]揭示了商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提出商业业态的空间选择形成特定的商业空间结构,不同时期商业业态分别对应了“金子塔”形商业结构模式、多极分散格局和未来的三维商业空间。蒋海兵(2006)[40]以上海为案例地实证了商业业态区位选择跟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

(4)国内商业空间选择研究评述

国内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主要是以区位论和商业经营理论为依托,从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消费行为各层面,探讨商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子和商业区位形成的机制等,在区位因子分析中涉及到了消费行为。其中融合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因商业空间选择的结果可以表现为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商业集聚效应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商业扩散效应,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郊区新商业中心的兴起及新、老商业中心的共荣,最终形成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2.3国内商业空间研究评述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地理学界开始的数量运动,在论证方式、指标体系建立和数量方法等方面推动了商业空间研究[41]。大体以20世纪90年代末为分界,之前,以中心地理论为支撑,侧重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之后,则以区位论为基础,主要是商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市场区的研究比较少。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消费行为研究,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消费行为研究增多,但是相比较而言,偏重于商业空间的物质性,行为研究不深入,没有兼顾到商业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一体化。

国内商业空间局限在了城市内部,主要是中观(城市)层面的,宏观层面—国家和城市体系尺度上的研究尚属空白,微观层面的也有涉及,但是研究不足,业已呈现出进一步微观化的研究要求和趋势。

国内商业空间的研究,体现了数量地理、商业地理、营销地理、行为地理、历史地理和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体现了地理学、生态系统学、城市社会学和行为学等不同学科的渗透融合。

限于地理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商业自身的发展,我国商业空间研究在短短的20年中,以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针对本国具体城市商业的区位现象和表征作了初步解析,尚未抽取出一般的规律,也没有形成本土的、原创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体现了各种地理学思潮的综合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却没有留下鲜明的时代(地理学流派的时代)烙印。

3国内与西方商业空间研究的比较

地理学界对商业空间的研究,因中西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差异,存在研究范式等诸多方面区别。

3.1研究的起始存在较大的时差,发展的程度不同

国内商业空间研究起步晚,比西方的此类研究滞后了60多年。取得的成果广度和深度还无法跟国外的相提并论。国内商业空间的研究多为实证,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验证、变异和重构,尚未形成本土、完善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3.2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有明显区别

国内商业空间的研究多是经验性描述和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实证分析,数量模型、新技术手段也有运用,但是并不以之为重要凭借,多是时间横断面上的静态研究,时间纵断面上的商业空间动态研究偏少。西方的商业空间研究偏重于定量研究和模型的构建,数量和技术是其重要特色。这两种研究范式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两者结合则更科学。

3.3研究尺度雷同,研究趋势存在相似性

国内多是城市内部中观层面的商业空间研究,国家或城市体系尺度的研究尚属空白,已出现一些微观尺度的研究,并将越来越多[42]。国外商业空间研究也侧重于城市尺度,宏观层面国家或城市体系的研究略显薄弱,一般从总体上把握商业空间的变化,或是针对某一业态从国家层面加以探讨[16]。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都有宏观和微观并举的趋势。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81

孙贵珍,陈忠暖: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比较和展望

4国内商业空间研究展望

4.1商业空间分异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异,也即购买力的阶层分异,进而在商业业态、商业等级、商业分布密度和商业内部空间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43],因而,在商业空间研究中纳入社会和经济属性分析,探讨商业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和形成机制等将是社会发展形势所需。4.2商业郊区化

向心集聚和离心扩散始终作用于商业空间,这两种力此消彼长。商业郊区化是离心扩散力大于向心集聚力的表现,是商业空间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会导致商业空间结构的新变化。近几年对商业郊区化的因子分析和区位机制已初步形成较全面的研究,进一步科学界定商业郊区化的出现,结合商业设施供给研究,再从需求角度通过(消费者和经营者)行为分析去探讨商业郊区化的驱动机制,深入剖析商业郊区化跟人口郊区化、居住郊区化等的关系,以及商业郊区化对城市地域功能的影响等,这也将是商业空间研究深入的方向。4.3虚拟商业空间

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领了e 时代的到来,同时催生了新型商业业态—网店以及网上购物的消费理念,新型商业活动运行模式出现,促使商业的主体(消费者和经营者)和客体(商业设施)摆脱了空间距离的约束,从而形成基于网络的虚拟商业空间。本世纪初加拿大学者研究了网络对购物中心活力的影响,国内还没有出现虚拟商业空间的专门研究。随着网上购物相关法律、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诚信意识的提高,网上开店和网上购物必将普遍化、大众化,研究虚拟商业空间成为社会形势所需。可以研究虚拟商业空间对传统商业空间的影响、虚拟商业空间内商品类型、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特点等[15,22,44]。

注释:

①陈忠暖等,昆明市主城区商业地域结构的因子生态研究。云南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1997)年。

参考文献

[1]冯维波.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J].重庆建筑.青年论坛,2006,1

(6):31-34.

[2]杨瑛.2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空间学理论研究进展[J].热带地

理,2000,20(1):62-66.

[3]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61-173.

[4]Potter R B.Correlates of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retail areas:

an approach employing multivariate ordination [J].Professional

Geogrophy,1981,33(2):208-215.

[5]Berry B J L.A note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range of a good

[J].Economic Geography,1958,(34):304-311.

[6]Davies R L.Marketing geograph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tailing

[M].Methuen,London,1976.132.

[7]金相郁.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论[J].经济地理,

2004,24(3):296.

[8]马润潮,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

发展[J ].地理学报,1999,54(4):365-372.

[9]薛娟娟,朱青.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24(5):23.

[10]Richar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501009.html,mb,the morphology and vitality of business districts in

upstate New York viliages [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5,37(2):163-173.

[11]谢涤湘.广州市商业街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5:6,11,

18.

[12]Huff D L.A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shoppingcenter trade areas [J].

Land Economics,1963,53:81-89.

[13]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5-157,161-166.

[14]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7-203.

[15]管驰明,崔功豪.19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J].世界地

理研究,2003,12(1):44-53.

[16]林耿.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2002:12,13,20.

[17]徐放.北京市的商业服务地理[J].经济地理,1984,19(2):163-171.[18]宁越敏.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19(2):

163-171.

[19]吴郁文.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科学,

1988,8(3):208

[20]安成谋.兰州市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J].地理研究,

1990,9(1):28-34.

[21]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中心的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地理学报,1994,49(1):9-15.

[22]刘胤汉,刘彦随.西安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探讨[J].经济地理,

1995,15(2):64-69.

[23]陈忠暖,陈颖,甘巧林,等.昆明城市商业地域结构探讨与调整对策

刍议[J].人文地理,1999,14(4):21-25.

[24]陈忠暖,程一均,何劲松.城市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类型划分的探

讨—以昆明市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类型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2):227-230.

[25]蔡国田,陈忠暖,林先扬.广州市老城区零售商业服务业区位类型

特征及发展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2(5):42-46.

[26]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

2002,17(5):36-40.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

82

2008年第5期总第103期

人文地理

[27]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3,

18(3):37-41.

[28]王德,张晋庆.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J].城

市规划,2001,25(10):6-13.

[29]仵宗卿,柴彦威,戴学珍,等.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结构研究—以天

津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4):479.

[30]阎小培,周春山,冷勇,等.广州CBD的功能特征与空间结构[J].地

理学报,2000,55(4):475-484.

[31]蒋海兵,白光润.中小城市中心商业区内部商业空间结构探析—以

盐城市为例[A].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研究论文集[C].2004: 103-108.

[32]郭崇义,戴学珍.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J].经济

地理,2002,22(6):687-691.

[33]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

2002,26(7):23-28.

[34]时臻,白光润.浅析上海市大卖场的空间区位选择[J].人文地理,

2003,18(4):90-94.

[35]林耿,许学强.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4,59

(5):754-762.[36]郑星,刘旸,肖瑜.基于消费因素的武汉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布局

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6: 715-720.

[37]徐琼,倪军,白光润.论城市微观环境下的商业区位关联[A].城市经

济地理与微区位研究论文集[C].2004:75-80.

[38]白光润,王琳,曹嵘,等.新市街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上海市漕宝

路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4):81-85. [39]余向洋,王兴中.城市社区环境下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结构[J].

人文地理,2003,18(2):33-36.

[40]蒋海兵.上海市中心城区零售业态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

学硕士论文,2006:17-26.

[41]仵宗卿,戴学珍,戴兴华.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J].经济地理,2003,23(3):328-329.

[42]桑义明,肖玲.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回顾[J].人文地理,2003,

18(6):67-75.

[43]柳英华,白光润.转型期间上海市区商业空间演变研究[D].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79.

[44]仵宗卿,柴彦威.论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J].经

济地理,2000,20(1):118.

HUMAN GEOGRAPHY Vol.23.No.52008/1083

孙贵珍,陈忠暖:19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的回顾、比较和展望

(3)针对外国游客

采取紧急行动,改善卫生间的设施条件与性能状况。且如何消解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大理本地人与国际游客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冲突,是客栈经营者与管理者必须予与考虑的问题。

针对“须改进区”里各因子,得逐步改善客房布局的合理性、客房安全性、灯光寝具的舒适性、沐浴设施、餐饮卫生等方面的状况。

3.2.2建议旅游管理部门

建议旅游部门介入对民居客栈的管理,对客栈进行更专业的指导和规划。制定有效的民居客栈管理办法,从而使大理古城目前的民居客栈的经营,能发展成为一个有秩序、有规范、有标准的行业行为。避免带客吃回扣,引起游客不满,损害客栈旅游形象的现象。

3.2.3建议政府部门与客栈业主

建立完整有效的市场销售网络,打造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知名品牌。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和民居客栈业主一起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一种“民宿体验式旅游”影响,形成一种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各种销售手段和销售方式进行市场推广,如制作宣传小册子、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上作广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促销等。

注释:

①资料来源:大理市工商管理局古城工商所。

②“民宿旅游”即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就是介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感受当地的风俗民情。林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的发展研究——

—以龙胜平安寨家庭旅馆发展为例[C].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6。

③大理庭院经济,是以大理得天独厚的秀丽自然景观为背景,当地群众利用自己的住宅略加修缮装饰,融旅游、文化、娱乐、吃宿于一体,通过接纳游客而形成的一种经济。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79-83.

[2]宗晓莲.丽江古城民居客栈业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4):63-66.

[3]杨丽娟.同里民居客栈入住率大增[EB/OL]].http://www.wjdaily.

com/ReadNews.asp?NewsID=3393.

[4]符全胜.旅游目的地满意理论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9(5):90-9.

[5]连漪.汪侠.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旅游

学刊,2004,19(5):9-13.

[6]洪楠.SPSS for Windows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4.

[7]刘香玉.呼叫中心顾客满意度管理模型研究[EB/OL].北京鸿联九

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501009.html,/articles/show/7101.

2005/09/28.

!!!!!!!!!!!!!!!!!!!!!!!!!!!!!!!!!!!!!!!!!!!!!!!!!!!!!!!!!(上接第100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