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声誉的分析代写论文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界定,国外研究一直未形成权威的或被普遍接受的结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总的来说,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一致也有分歧。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界定:企业管理当局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通过运用自身判断构造交易或直接影响财务报告对外披露,以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控制报表披露和安排交易。控制报表是在真实交易的基础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安排交易是管理当局利用自身判断构造影响盈余水平的交易。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也比较多,李琴、李文耀(2008)认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分为披露管理和安排真实交易,并对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了剖析。邵毅平(2007)、王辉(2007)、张萍(2008)对新旧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对比。但是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的不多,彭宏超和马广奇(2005)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常用的手段。石晓军和王海峰(2007)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并探讨了与非金融机构盈余管理手段的区别。简历大全/html/jianli/

(一)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主要的资产项目之一。《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债权和股权资产计提呆账准备金,它由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构成,其中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又包括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经营稳定性体现。贷款损失准备是利润减项,多提取会降低利润,少提取会增加利润。新会计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对关注类贷款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减值准备,对于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或以前年度贷款损失平均率法来计提减值准备。可见,不论是贷款五级分类的判定还是现金流量的计算,都可被商业银行管理当局加以主观影响。而且贷款损失准备在贷款资产质量变好,即可收回金额变大时,可以转回。这就为银行管理当局建立了一个蓄水池,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控制计提和冲销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两个阀门调节存量、控制流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上市银行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扣除时,随意性很强。在赋予上市银行如此大的判断空间时,有理由怀疑,上市银行将利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进行利润操纵。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通过调整贷款交易时间进行盈余管理

银行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调整贷款交易(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时间来管理盈余。商业银行经具有严监管性,银行需符合管理当局规定的

存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要求。贷款展期和借新还旧都是非常隐蔽的手段,通过二者可以改变不良贷款率和利息回收率,调节贷款利息收入。

(三)通过控制收支确认来进行盈余管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收支确认的原则,虽规定了收支确认的时间、金额等方面的原则性问题,但对收支确认的具体操作办法并没有进行特别的规定。如贴现利息收入、大额不确定费用的预提。我国商业银行对贴现利息收入的计量标准不一。《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中指出贴现贷款应以贴现票据的到期价值计量,贴现票据的到期价值与支付的票据贴现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贴现利息,计入贴现当期损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2002年度改变了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方法,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对贴现一度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使用收付实现制时,贴现到期的价值与所支付的票据贴现款之间的差额作为贴现利息,计入当期盈余。这会造成银行为实现当期盈余,在期末大量办理贴现,形成收入提前实现。商业银行发生的大额一次性费用,可以按适当金额预提。这为银行管理当局平滑利润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比如商业银行通过控制年终奖的预提的比例调整当期支出额,在收益较高时减少预提,在收益高时增加预提,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四)通过可控性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规定,取得的金融资产主要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计入所有者权益。在处置可控性金融资产是,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这为商业银行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银行在购入金融资产时,直接购入可控性金融资产或是将所购入的金融资产特意划分为可控性金融资产,在银行利润较高时不出售可控性金融资产,在银行利润较低时出售可控性金融资产,以实现盈余管理。而且金融资产是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额较大。

三、审计师声誉

审计师声誉定义为: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首先,审计师声誉是一种认知和评价,属于主观范畴,做出这种认知和评价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即客户、股东、债权人等);其次,认知和评价的客体是事务所与审计师个人履行投资者利益保护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毕业论文

国内外各项研究表明审计在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介机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提供的鉴证能提高银行信贷决策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程和代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贷市场上的柠檬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决策会基于会计信息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违约风险。因此会计信息

的质量越高,银行信贷决策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将越低,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将越小。然而由于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公司负债水平越高,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同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较为隐蔽,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难以评价。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治理机制之一是聘请审计师,高质量的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Becker等(1998)、Francis等(1999)、漆江娜等(2004)、吴水澎和李奇凤(2006)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更低,盈余质量更高。Blackwell等(1998)的研究表明经过审计的公司获得的银行贷款利率显著低于未经审计的公司;Pittman和Fortin(2004)、Mansi等(2004)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因此,银行会根据审计质量的高低来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从而配置银行信贷资源。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四、结语

商业银行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外部利益相关者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下尽可能多地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的能力和知识,那么,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商业银行管理层就无法运用较多的盈余管理来调节盈余,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不但应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而且应该加大宣传,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应提高注册

会计师的执业质量。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为其执业质量提出严峻的考验。有关部门和协会应该不断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促使注册会计师及时掌握新技能和新准则,不断提高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及专业胜任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 [摘要] 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的商业银行皆受到重创,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却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结合文献可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盈余管理行为虽然不违反会计管理准则,但其违背了会计信息重力性要求,使与其有利益接触的企业难以了解其真实运营情况,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doi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11. 003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1- 0008- 03 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中吸引了不少的金融投资者,但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却受到了质疑。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剖析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并且研究了这一行为管理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讨论了内外部治理体系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后果和降低的方法更加清晰;为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而使投资者能够有效识别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做到理智投资。 1 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

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不仅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还会加大整个国家经济的危机,造成经济衰退,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前几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由商业银行的盈余管 理行为造成的[1]。对此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完善市场对其的管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还有利于市场的真实、公平性,维护相关投资者的利益。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对其自身的长久发展有害,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能够认清目前整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了解这一行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进而有利于政府对商业银行这一行为进行政策研究和制定以及监督监管,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 2 盈余管理的概念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1 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分为广义上的盈余管理和狭义上的盈余管理。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披露管理。会计学家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等管理层有目的的对外财务报告进行 干预和控制,以获得自身利益。William和Kenneth也认为公司管理层利用构造交易和会计政策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 选择性的修改,误导与其利益相关的公司或者个人对其公司

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浅析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2007.02.06 09:10 作者: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徐斌来自:《银行卡受理市场》从2003年起,信用卡已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发卡行重点发展的信用卡产品。为了抢占先机、拓展市场份额,各家发卡银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一幕幕抢占市场的“信用卡大战”。在信用卡的产品推广中,各家发卡银行必然会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制定出不同的产品战略,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开办信用卡业务的开始,即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做到“未雨绸”,则是各发卡银行所要共同采取的策略。 一、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 分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是防范和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前提,只有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界定,才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策略,进而实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一般来讲,信用卡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信贷风险,二是欺诈风险。 (一)信贷风险 信用卡的信用消费与一般消费信贷业务,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所谓共性,即信用卡和一般消费信贷都是客户使用发卡银行或放贷银行核批的信用额度,对自身消费行为的一种支付。只要是在批准的信用额度内用款,客户就会得到银行的支付保障。但是,信用卡作为个人消费信贷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品种特性则表现在与一般消费信贷的区别方面。 信用卡比一般消费信贷更为灵活、简便,更能满足客户经常性的消费需要,给客户以随机性支付的保障。作为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提供这些优惠、便利信贷方式的同时,其背后总是要隐含着相应的信贷风险。 1.无抵押贷款的隐含风险。 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相比,信用卡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没有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人财务出现问题时,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因此在申请表上发卡银行要求客户填写他现有使用的银行及信贷产品,目的就是要评估申请人是否财政健全及是否已拥有过多的无抵押信贷款项。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审批员需小心及留意申请人的综合理财情况。 2.循环贷款的隐含风险。 由于信用卡是弹性还款方式,持卡人可选择部分或全部还款,只要是持卡人按最低还款额如期还款,且贷款的数额又未超过发卡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就可以继续用卡消费。又因发卡银行对持卡人最低还款之外的大部分欠款没有一个固定的回收时间,持卡人的财务状况又随着时间及其经济活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从贷款的角度看,时间愈长信贷风险愈高。通常如恶意透支及不还款,在发卡初期的6至12个月已可以观察。所以当一个信用卡客户与发卡银行拥有越长的交易流水,银行就有更多他的过往纪录,如消费类型、额度使用率、还款习惯等,可以参考。一些有长久时间,准时还款,使用循环功能的客户,我们应把他们视为良好客户。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利息收入往往占据了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近几年来,由农村信用社改组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了支持“三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的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农村商业银行面对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克服自身弱势,在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统一法人治理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要考虑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更要注重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要强化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通过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优化银行的治理行为。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由监事会、经理人等共同构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每一项业务的规定程序和手续,使业务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通过制度的有效运作提高业务开展的透明度,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二、协调商业化经营与政策性支农,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改制不改向”是农信社改革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也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要确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其经营业务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积极寻求政策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支农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来促进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促进支农业务的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一种自身经营管理和支农业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支农的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的决策要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化、民主化转变,力求做到定性、定量分析,为贷款项目提供必要性、安全性、效益性的科学依据;要抓住由原来的多级法人转化为一级法人的有利时机,实现贷款管理由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式管理,同时贷款监督由单项静态监测转向动态全方位监测;要实施审贷分离,发挥制约机制;借贷方式要由信用担保转向质押、抵押担保,用以减少或转嫁风险;要委派业务

恒大地产现金流管理案例分析

恒大地产现金流管理案例分析 恒大地产集团是目前中国十大房地产企业之一,2010年销售额局全国第二名,其年开发面积约69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已经超过5000万平方米,地产项目和储备分布在全国25个主要城市,拥有项目57个,覆盖高端、中端及中高端、旅游地产等多个产品系列。 恒大地产的现金流管理和一般的房地产企业的通常做法一样,依靠融资,以小博大,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用。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注册了恒大地产时,就确定了企业的策略是:用最少的钱拿更多的地,发展的实践持续更长。恒大的第一个项目——海珠区金碧花园,首期支付的土地款300万元,是当时恒大地产能从银行贷款的最高限额。从此,融资扩张成为恒大地产资金的主旋律。 在2007年,中国楼市形势大好,恒大获得多笔海外融资:1月,三家国际投行美林、德意志银行以及新加坡淡马锡,斥资4亿美元购买恒大8%的股份;8月,恒大通过端信担保,筹得4.3亿美元境外贷款和2000万美元境内贷款;9月,通过抵押恒大御景半岛项目,又从美林投资银行贷款1.3亿美元。至2007年年底,恒大共获得了约18亿美元的资金,也使得2007年底恒大的资产负债率达到97.02%。 依靠融资、以小博大的现金流管理是房地产企业长久以来的通产做法,房地产企业常常以少量的自有资金取得土地,在办理土地证之后,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获得项目资金,开发并预售,回笼自有资金,这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在2004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出台要求申请贷款的开发企业,自由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5%,土地款必须全部缴纳,并需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放款。应该说,政策导向倾向于限制这种以小博大的方式,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这种现金流管理模式,通过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其他行业。依靠融资,高负债经营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大特色,但是这种现金流管理策略存在以下一些缺点,使得企业更容易面临资金链危机: 一、政策影响严重,企业现金流波动较大; 二、扩展过快导致的销售与回笼压力; 三、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利于迅速扩大规模,但不容易掌控。 综上所述,依赖融资、以小博大的现金流管理方式,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容易将企业退在面临现金流危机的悬崖之上。恒大地产运用这种现金流管理策略,也曾面临过多次现金危机,但幸运的是每次都顺利渡过了危机,这与恒大地产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恒大地产目前的规模已经属于大型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能排在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前三甲,从而有很好背景去寻求投资方;期次恒大地产通过和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接触,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使得在国内银行贷款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最后,在近几年恒大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设,产品系列成熟,更易于标准化复制和扩张,同时也具有运用降价策略快速回笼现金流的能力。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XX农村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原则及政策要求,旨在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声誉风险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提升本行的声誉和形象。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行声誉风险的管理。 3定义、缩写与分类 3.1定义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本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本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声誉风险管理:是指识别、监测和控制声誉风险和应对各种声誉事件的全过程,是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缩写 无 3.3分类 声誉风险主要包括: 1)媒体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恶意歪曲本行形象的负面报道; 2)本行商业秘密被媒体知悉,可能或已经进行了报道; 3)在经营、管理或服务中出现了突发事件,引起了媒体关注或已经被媒体报道等。 4组织结构与职责权限 4.1组织结构图

4.2职责权限 4.2.1董事会职责 1)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并完善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2)对重大声誉风险事件按照适时适度、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3)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4)督促检查经营管理层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确保其采取必要措施,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声誉风险,及时应对声誉事件; 5)授权并听取经营管理层开展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4.2.2监事会职责 主要负责对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履行声誉风险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4.2.3经营管理层职责

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 [ 摘要] 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的商业银行皆受到重创,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却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结合文献可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盈余管理行为虽然不违反会计管理准则,但其违背了会计信息重力性要求,使与其有利益接触的企业难以了解其真实运营情况,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doi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11. 003 [中图分类号] F27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1- 0008- 03 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中吸引了不少的金融投资者,但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却受到了质疑。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剖析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并且研究了这一行为管理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讨论了外部治理体系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后果和降低的方法更加清晰;为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而使投资者能够有效识别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做到理智投资。 1 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 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不仅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还会加大整

个经济的危机,造成经济衰退,1998 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前几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由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1] 。对此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完善市场对其的管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还有利于市场的真实、公平性,维护相关投资者的利 、人 益。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对其自身的长久发展有害,还会影响到整个的金融经济发展。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能够认清目前整个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了解这一行为的影响围和影响程度,进而有利于政府对商业银行这一行为进行政策研究和制定以及监督监管,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 2 盈余管理的概念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1 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分为广义上的盈余管理和狭义上的盈余管理。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披露管理。会计学家Shipper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等管理层有目的的对外财务报告进行干预和控制,以获得自身利益。William 和Kenneth 也认为公司管理层利用构造交易和会计政策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选择性的修改,误导与其利益相关的公司或者个人对其公司进行错误的业绩判断。狭义上的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根据会计选择呈现经济效益。Scott 认为管理层具有自由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利,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自由的选

信用卡风险管理

图2和图1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图2统计的是使用信用卡超前消费,但逾期半年后仍未还款的信贷总额。根据图中数据来看,2008年至2011年逾期信贷规模有所起伏,尽管在2010年第二季度出现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增长。信用卡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保有量,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如果没有超过还款期发卡机构不得对消费情况和资金流向进行监管,导致信用卡面临较大的逾期风险,随着逾期资金规模的扩大,发卡银行的流动资金不断减少,给发卡银行带来较大的运营压力。 6.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定义 信用卡风险管理是发卡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这一业务工作量大且较为复杂,发卡机构在加快信贷资金流出的同时,也要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信贷资金能够安全收回。信用卡是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通过提供定期资金使用服务,并要求消费者为此支付一定的资金使用成本。信用卡具有明显的信贷特征,必然面临着资金损失的潜在风险,所以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明确,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关于信用卡风险的定义前文已经有所提及,是指银行在提供信用卡服务的同时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能够对银行正常运营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同等存在,我们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科学定量风险,最大程度上减少信用卡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7.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1.7.1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膨胀,对信用卡这一支付工具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信用卡消费成为极为普遍的消费习惯,而且近年来发卡机构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导致信用卡数量急剧增长,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虽然信用卡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发卡机构也从中获取了大量收益,但信用卡风险问题频出,对银行平稳运营造成一定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用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仍然不够健全,很多行为并没有被明确制止,导致这一行业出现众多乱象。商业银行在利益驱使下,盲目扩大信用卡发行规模,实行大量的优惠政策,为消费者提供过高的透支额度,导致出现大量的超前消费行为。而且信用卡管理技术水平不高,部分银行信息系统不健全,难以对各类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各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而且部分消费者缺乏诚信意识,对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长期无法偿还,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尽量减少不良信贷数量,确保商业银行能够正常运转。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分析 2.1 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问题凸显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在2015年第三季度时,国内信用卡消费资金在银行卡消费总量中占比为3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53%,而2006年占比仅为3.1%,可见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信用卡在拉动消费增长上具有重要作用,在2015年第三季度时,信用卡消费资金在GDP中占比为24%,而2006年仅有1.1%,表明信用卡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量增长。与此同时,信用卡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基本常识

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常识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社简介】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全国农村信用社首家改革试点单位,是由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同入股,经江苏省政府同意,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成立于2001年9月19日。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省政府领导下,负责行使对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行业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行、银监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江苏省联社把握全国率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平台,以控险为责任,以创新为抓手,突出“管方向、管班子、管制度、管风险”四项重点,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要求、又彰显江苏农信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捷足先行,实现了从崛起到蜕变,从突破到跨越的巨变;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改革、发展、支农相得益彰的科学道路。江苏省联社成立十年来,是江苏农信发展速度最快、支农力度最大、经营效益最好、员工热情最高、行业形象最佳的发展时期。 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共有62家基层法人单位(其中:农村商业银行5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4家),各类营业网点2956家,从业人员41129名,是省内金融机构中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服务群体最多的金融企业。2012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989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23.1亿元,贷款规模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存款规模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二,全省三分之二的法人单位存贷款规模位居当地金融机构之首,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省内金融机构的比例达96%,为促进江苏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成为拥有地方金融资源主要份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渠道,服务惠及社区主要人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抚今追昔,回顾江苏农信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有奋斗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有转型的阵痛,更有蜕变的欣慰。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将顺应深化改革大趋势下加快发展步伐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竞争能力;顺应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加大支农投入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顺应宏观调控大环境下加强企业管理的形势要求,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切实做到加快现代金融企业建设的方向不变,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减,防控行业风险的措施不松,稳健发展的步伐不停,在新的起点上增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再攀新高峰。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客服电话:96008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银行卡名称:圆鼎卡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1年11月,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年4月,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简介】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

(完整word版)现金流量表分析案例

现金流量表分析 一、现金流量增减变动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均有所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1.01%和35.48%,现金流出量的增长大于现金流入量的增长,导致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减少,数额为129205.46万元,下降幅度达128.04%。说明该公司2006年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比较弱。 (2)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97.90%和33.91%,现金流入的减少大于现金流出,使得该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现负增长趋势,说明该公司投资规模有所缩小。从2006年该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该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支出主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只有处置固定资产等收回的现金为该企业带来了少量的现金流入,小于支出的现金,最终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呈负增长。(3)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与05年相比无增减变化,现金流出量增长幅度达97.14%,并且现金流入量小于现金流出量,导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呈现负增长。 二、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1)现金流入结构分析 该公司各年现金流入量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是构成现金流入量合计的主要部分,在本年度达到了99.73%。该公司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比重很小,现金流出量也是绝大部分由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构成,所占比重达到了91.73%。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所占现金流量净额合计的比重却只有38.70%。从现金流量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的现金流入量几乎依靠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而本年度,公司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却能力大幅下降。 结合以上分析看来,本年度,公司在扩大生产,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大幅增加,但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在大幅减少,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需要特别关注,是进一步分析的方向。 2、结合公司的年报、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分析,公司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470331.66万元)小于本期的营业收入(483070.50万元),本期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都有所增加,说明当期业务收入变现能力低,应关注应收账款的质量;公司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421633.30万元)大于本期的营业成本(343858.43万元),而本期期末存货和预付账款的数额都大幅增加,说明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大幅增加是由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增加材料采购量,导致了存货和预付账款的增加。 3、公司本年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为317.22万元,现金流出量为21946.46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远远不能满足其现金流出。本年购置固定资产等所支付的现金为20246.46万元,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为1700.00万元。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8295.12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3184.74万元,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不能满足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说明该公司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规模的扩张需求,公司应该考虑是否要继续扩张规模,不能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扩大规模,这样会导致公司陷入资金紧张的状况,导致资金链断裂。 4、从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东方机电公司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是用来偿还借款和支付现金股利或分配利润。本年度通过银行借款筹集的资金为1000.00万元,而偿还借款的现金流出为2003.00万元,支付现金股利和分配利润的现金流出为22184.77万元。本期的借款连偿还债务都不够,更不用说分配现金股利和利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商业银行由于其所在的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其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不同于普通的工商企业,自2017年我国财政部 对《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了修订以后,商业银行的利润形成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 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展开研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制公司,从行业角 度出发其作为国家金融行业的核心,并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的任何动 作都会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变化。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大多数是来自于吸收的存款,这就会导致银行在风险收益以及委托代理过程中的 风险比一般行业上市企业高。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 或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引导基于公司经营业绩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 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1999)。盈余管理对投资方的利益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具有深远的价值,不但包括正面的影响,同时还包括负面的影响,为了深化其正面影响并控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对盈余管理予以监管及限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实施监管的先决条 件即明确管理盈余的基本概念。 盈余管理研究兴起于世纪年代,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这给证券市场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 不利影响。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和 盈余管理的对象等方面也与一般企业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研 究有利于丰富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另外,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商业银行 的长期发展是有害的,不但阻碍了商业银行的长期规划,伤害投资者利益,甚至 对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威胁。2017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 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通知,对金融资产的 分类、重分类和减值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盈 余管理研究开展极不充分,与现实中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复杂活跃并不相适应,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全面探究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的演进与发展,挖 掘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突破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方法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 的操作手段。一般来说,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一旦确定会计政策后,便不 能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够变更会计政策。由于各企业自身所经营 的业务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所以会计准则也为企业管理者准备了再选 择的机会。只要企业能够达到进行会计政策再选择的“门槛”,就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机制使企业乐于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 更来进行盈余管理。 (2)应计项目的调整和操纵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2281124.html,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孙巧寅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9期 【摘要】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在这之后我国的银行信用卡业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各个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使用信用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当然刺激了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但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基于此种观点,对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此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引言 自从1985年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发展至今,信用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拓展自身业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信用卡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积极拓展相关业务,开展信用卡营销服务,信用卡业务产生的利润也随之逐年上升。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巨大的利润促使下,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也同时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由此,银行信用卡的不良发卡比率呈现上升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不断提高,为信用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在保证行业发展不受影响的同时,控制信用卡风险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成为了商业银行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此种观点,对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提高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提高对于风险的预警能力;促进部门之间团结合作,加强沟通,以期为此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种类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 (一)信用卡的信用风险 在此种风险种类下,商业银行信用卡涉及的两大主体成为了其主要来源,即银行卡使用人以及银行。首先,在信用卡行业内部,银行在收到信用卡办理申请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申请人的收入信息以及经济水平进行核查,并且对其还款能力做出一定的预估,在必要的情况

现金流管理成功案例分享

现金流管理成功案例分享 现金流量是现代理财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 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 总量情况的总称,即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 出的数量。 案例背景: 主营儿童益智玩具,在东莞有自己的工厂。在去年,公司各部门的支出都超过了预算,加之产品种类增加、生产线扩建等原因,资 金一度非常紧张,险些发生现金流断裂的危险。公司曾多次开会讨论,各部门却都在推卸责任,始终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咨询专家分析: 现金流如同血液般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转中,销售、生产、仓储、采购等职能部门都有资金流入或流出,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 资金断裂,都会影响现金流的操作,使整个企业崩塌。因此,企业 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预估每个环节的现金流量,同时在经营过 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预算计划,从而保证现金流的顺畅。 现金流管理 提供的案例解决方案: (1)收入预估 根据历史的产品销售数量,结合市场趋势和竞争情况,制定销售量的预测;同时,结合市场均价、实际成本以及产品附加值等因素, 做出价格预测,最后得出业务收入的计划。 (2)成本预估

为了完成计划的业务收入目标,企业要结合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物料清单,计算产品的标准制造成本,并分析成本的构成,最终落到 相应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以及人工分配计划之上。同时,营销、 财务、管理等工作都会产生间接的费用,也要摊销在每个产品之中,计入成本。 (3)资本预估 当得出相应成本预算之后,便要结合现金情况,做出具体的融资方案。是靠股权融资、短期借贷还是长期借贷?同时,还要考虑融资 金额、融资成本、并购融资周期等因素,确保每个阶段都能有稳定 的现金流量,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就比如公司要扩建生产线,第一年购买设备需要800万,加上维护、年底原材料上线生产,需要投入近1200万。第二年开始,每批 次的产品销售额可达600万,一年两批便是1200万,除去成本及维 护费,利润为500万。 显然,回拢前期投入的资金,需要四年的时间,短期贷款明显不合适,会给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现金流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效果呈现: 公司在咨询专家的指导下,在2013年底完成了2014年的预算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企业战略部署等具体情况作 出调整,截止到今天,公司在现金流管理方面非常平稳,各部门也 没有出现严重超出预算的现象。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代理人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管理者经营业绩、确定激励水平的直接依据。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向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是不利的,但信息的扭曲必然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益相关者依据有偏的盈余信息进行决策,造成决策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总收益低于最优水平。已有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但收效甚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既有研究不同,本文将探索盈余管理的内在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措施,就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发掘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造成盈余管理的两大成因。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出于个人私利造成机会主义偏误,有意操纵公司报告的盈余水平,以最大化个人利益;由于控制失误的存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技术性错误难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导致非意愿性盈余信息计算偏差和真实活动执行偏误,同时由于业务流程不合理、缺乏有效制衡,为管理者意愿性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备受关注的两大机制,公司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造成的机会主义偏误,内部控制能够降低控制失误造成的技术性错误(方红星、金玉娜,2013)[1]。公司治理应该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抑制管理者机会主义偏误造成的意愿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应该可以降低控制失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抑制技术性错误造成的非意愿性盈余管理,并提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抑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然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究竟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迄今为止还是未解之谜。此外,相比于空间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质性损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2],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特别是抑制不易被察觉、实质性损害公司价值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考虑,为丰富对盈余管理影响因

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转型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转型研究 运营管理是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从广义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财富、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商业银行通过运营管理完成经营要素的排列组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已然成为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西方国家的运营管理体系重构是在金融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实行前后台分离、业务分段集中处理和端对端贯通操作,在总行或区域后台中心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型运营管理模式。随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状况及发展目标,系统性改革了运营管理模式。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在实施运营管理模式转型方面起步较晚。2012年以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沿袭的是“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的作业模式,服务效率低下、风险高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推进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集中化、专业化,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全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转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银行现行的运营管理体系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设计运营管理转型的战略规划。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并给出了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确立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第三部分为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及A银行的运营管理转型实践,通过对比国内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为A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为A银行运营管理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客户、相关部门员工和内部员工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全面评价现行的运营管理体系,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A银行运营管理转型战略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运营管理经验,并结合现实状况,设计A银行运营管理转型方案。

盈余管理的方式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应用 对同一经济事项,会计政策一般提供几种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会计估计则更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由于会计应计制的差别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了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外,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及为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在影响资产减值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其他资产已提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影响会计利润。对企业来讲,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对较大,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每年年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用寿命、净残值等进行判断和选择,这些判断和选择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以及未来一定期间的利润,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3.利用会计期间、时间跨度来调节利润。许多公司不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而是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会计收入、推迟结转成本,或者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迟确认会计收入,他们利用这样的方式对利润进行调节。 (二)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会计收益 利用关联方交易来操纵盈余是比较隐蔽并且常用的一种方式,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其主要方式包括: 1.委托或者合作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到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当上市公司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