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古今异义、同形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教学设想:先熟悉1998—2002年文言文高考题;结合课本上的附表加强直观感悟;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教学时间:2003/2/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要注意两点: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

来词,为数不多。

2)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

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

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二、高考题例:(见2002—1998高考题)

三、知识点讲解

(一)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

..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

..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

..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

..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

..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⑤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⑥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

..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④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②(廉颇)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

..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二)同形异义

◆勾画P155“常见同形异义词表”的易错或重点词语。

◆偏义复词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练习]“高考智星”P147/2 P148/10

(三)一词多义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例]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

1.战则请从.[跟随]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

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

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例]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

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

..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 草菅

..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扛画P149“常用实词简表”的实词或易错用法

(四)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

◆杠画P154“常用通假字例释表”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副词作状语

能愿动词+ 名词

名词+ 宾语

补语

[练习1]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

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具体见P145-(五)-1-(2))

[练习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练习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练习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2)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穷: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4)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④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四、应试对策(课本P145)

1.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词法地位推断词义;

①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3.根据文言句式推断词义;

①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②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4.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五、强化训练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

专题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6)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 (1)西被于流沙《史记夏本纪》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右为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5)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4)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滑稽列传》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已,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8、病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1.爱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⑥古之遗爱也(恩惠) ⑦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②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④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⑤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⑦衣食所安(养生) ⑧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 ①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④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⑤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②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③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④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本 ①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②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④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⑤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⑥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⑧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⑨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③鄙人?自称的谦词 ④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③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120个文言实词的词义回扣作业

120个文言实词的词义回扣 一组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 《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 《阿房宫赋》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 《过秦论》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 《六国论》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爱莲说》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 《陈涉世家》 (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 《六国论》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________ 《赤壁之战》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________ 《赤壁之战》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 《曹刿论战》 (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 《论语》 3.被 (1)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 《陈涉世家》 (3)恩被四泽,德被四海________ 《促织》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2)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3)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 《愚公移山》 (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________ 《〈指南录〉后序》 (3)予本非文人画士________ 《病梅馆记》 (4)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___ 《伶官传序》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 《为学》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出师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 《曹刿论战》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 《过秦论》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________ 《孙子兵法》 (4)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________ 《信陵君窃符救赵》 (5)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_______ 《触龙说赵太后》 (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记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结合成语记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1.安: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安闲自得: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计将安出: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 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被发详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考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13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论以后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首先是积累,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其次,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D 勒

石记之而还。勒:铭刻,可以联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解释为:刻。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三、根据读音推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再联系上下文,也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而“顿”并无“不锋利”的意思,此意应为“钝”的含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因此推断“顿”通“钝”,含义是“不锋利”。 四、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一定要有化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的意识。如:文言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上)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上) 文言学习 0205 1528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上)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导读: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 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7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异物) 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高考必备】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6.衣食所安(养生) 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单位)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生具有的) 7.本未倒置(树根,引申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10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1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正确了解词义。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测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句,并尝试总结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一些方法。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柳宗元 二、考点阐释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巩固练习】解释加点字,并说明理由: (2005湖北卷)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易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2021届高三语文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实词81-90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我行我素素餐尸位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素:一向 (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素:一向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素:一向 (2015·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