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

1、空穴来风:原义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流,普遍而畅流无阻地吹送而来,不分贵贱高低吹到每一个人身上。现在你单单以为是我一个人享有的风,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3、美轮美奂:典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晋国祝贺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张老说:“多么高大,多么华美!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了。”赵文子说:“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这就是全尸而跟从先大夫葬于九原了。”于是向北面再拜叩头,表示感谢。君子称他们是一个善于赞美祝福,一个善于祈祷免祸。4、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中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一个成语。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任命他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他去处理。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杜甫对杨氏兄妹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5、侃(kan)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踧踖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这个时侯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中性词,不固定做为褒义贬义解释

“郑当其冲,不能修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7、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

8、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9、一言九鼎: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10、首鼠两端:’”表做事犹豫不决。

西汉时期,丞相田蚡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夫等去祝贺。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抄斩,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田蚡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11、溢美之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12、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毛遂在自荐的时候遭平原君拒绝,平原君以锥子和布袋作喻,说毛遂没有能耐,毛遂则继续以锥子之喻反驳,后来毛遂得以跟随,果真起到重要作用。

13、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三折:“贵脚踏于贱地,蓬荜生光。”宋·王柏《回赵星诸书》:“专使远临;俯授宝帖;联题累

牍;蓬荜生光。”

14、不可收拾:不可收拾,成语,收拾:整顿,整理。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15、出奇制胜:中文成语,奇指奇兵,奇计;制胜指取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另有同名电影、电视剧。

16、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出自《诗经·大雅·下武》。

17、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后又引申为“为人所信服。深孚众望,令大家深深信服”。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18、义无反顾:义:应该做的事;反[1] 顾:回头看。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绝不回头。义:道义;反顾:向后看。指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宋·张孝祥《代x得居士与叶参改》:“王、戚、李三将忠勇自力;义无反顾。

19、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

20、望其项背:项:脖子的后部。背:脊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望其项背,也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通常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21、差强人意:差:尚,略,还;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地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只有吴将军率军有方振奋人心,有他就算有一国了。

22、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23、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淝水之战中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24、敬谢不敏: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25、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26、鬼斧神工:形容事物之神奇巧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指自然造就的)[本义有争议],也可以用来形容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非自然)

梓庆切削木头为鐻(古代的一种乐器,夹置钟旁,为猛兽形,本为木制,后改用铜铸)。他用木头削雕成一个鐻,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见到它的人都特别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好像出于鬼神之手。见到这个鐻后,鲁侯问梓庆:“你是用什么法术制作它的?”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在制作时,我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利,集中心思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好它。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然后在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合适的木材。与此同时,心目中有了鐻,然后用手雕刻出来;不用加修饰就已经做成了。作品和天一致,鐻之所以像是鬼神所做就是因为这个。

27、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28、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出自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29、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神情。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

战国时期,说客苏秦游说连横之策没有成功,穷困潦倒地回到家里,妻子不理睬他,嫂子看不起他。他潜心学习,学问大增。后游说赵王合纵抗秦,一举成名,衣锦还乡。妻子吓得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侧目而视,嫂子跪拜谢罪。

30、良莠不齐: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出自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31、无所不至:至:到。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32、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出自①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切记不是明天的黄花。

33、评头品足:品:评论。原指轻浮、无聊地评论女子的容貌。现泛指对人对事或物多方挑剔,随便评说。

鲁班刻凤凰时,许多人来看。凤凰头刻出来时,有说像仙鹤的,有说像老鹰的,还有说像野鸭子的。大家哄笑了一会,就散了。凤凰刻好了,头顶像白云,脚爪放着耀眼的光,人们重新围拢起来,说着各种赞美的话,后来就传出了“瞧着鲁班刻凤凰---评头品足”的话.

34、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厉公为了不让那些王族公子留在国内无所事事、坐享其成,就把他们分别派遣到别的国家去当官。其中一个叫姬周的公子就被派到周国的单襄公身边做家臣。姬周是个十分热爱祖国的有志青年。他身在国外,却处处把国家的大事小事牵挂在心头,凡是遇到晋国人,他总要问长问短,不厌其烦。听到好消息,他会喜形于色,满面春风;听到坏消息,他就双眉紧锁,忧心忡忡。单襄公看在眼里,钦佩在心头,他嘱咐身边的人说:“姬周是个有志有为的青年,他身在异国他乡,心却始终与祖国休戚与共,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果然,不久晋国大乱,晋厉公被杀,姬周立即被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悼公。那年,他才14岁。

35、置之度外: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词)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36、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37、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1、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贡禹多次被免职,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多年布满的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2、春秋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讨悦取宠的,一是竖刁,自宫入内,二是易牙,烹子媚君,三是卫开方,弃亲求荣,他们相互勾结祸乱齐国,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这三子(宋苏洵称之)无以施其伎俩。管仲一死,这三子高兴得不可耐,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宠帽来,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三人得势入宫廷,终将齐桓公筑高墙围之,将其饿死。此语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指坏人得势,互相庆祝。贬义词。

38、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39、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中。

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把西汉分封的各诸侯王降为平民,将周边分封的少数民族王降为侯,句町王不服,就派廉丹和史熊去攻打句町,他们强征民夫加重捐税,都大夫冯英上书劝他不要劳民伤财。王莽罢免了他,后又觉得冯英无可厚非。

40、不胫而走:比喻消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41、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42、茕(qiong)茕孑(jie)立;孤身一人,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出自晋代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3、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出自:《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4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5、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46、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

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示例:闲官之挫折,无足轻重,不足~。

47、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48、咬文嚼字: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语本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明·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但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实际上,“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49、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50、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十七世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预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51、忍俊不禁:褒义词,忍俊不禁的笑容,多用于形容人的笑容。唐·赵璘《因话录·征部》卷五:“尚书省二十四司印,故事,悉纳直厅。……杨虔州虞卿任吏部员外郎,始置柜以贮之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

52、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以指自己应当的不可推卸的事。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堪旁贷者再无一人。”

53、参差不齐:本意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出自汉·扬雄《法言·序目》:“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54、绘声绘色:意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出自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讲故事的绘声绘色,发议论的激情满怀。

55、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56、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语出《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57、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58、不可向迩:形容人或事物让人难以接近。出自《尚书·盘庚上》。商朝时期,盘庚上台后迁都到殷,王公大臣强烈反对,并在私下议论,盘庚十分生气,就召集他们当面训斥,说他们互相勾结,用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来吓唬和煽动民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3]

59不可终日:指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出自《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60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易与“一发而不可收拾”混淆,前者含褒义,后者往往含贬义!

61、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62、如丧考妣(bi):是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可参见《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考”和“妣”最初是指父亲和母亲。

63、汗牛充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64、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因以“叹为观止”。

65、赏心悦目: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畅。语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果然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66、不可开交:(只用于否定)没法解脱。{例}:这几天很忙以后在找他吧。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无法摆脱。

67、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68、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69、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70、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清·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者也。”

71、休戚与共:“休戚相关”和“休戚与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但”休戚与共”侧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休戚相关”体现利益关系密切

72、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73、相濡以沫:水干涸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74、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75、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辙。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

76、面目全非:谓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语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鲁迅《坟·杂忆》:“现在却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几间破屋,也无门窗;若有门,则是烂洋铁做的。”

77、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78、不足为训: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不足:不值得;训:准则,教导,规范。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79、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两用成语。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八十三:“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之类,平铺直序(叙),以为古今未有此体。”

80、不耻下问:语出《论语》。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请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要别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这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

81、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82、水落石出:指潮水退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语出1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2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83、望尘莫及:指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84、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85、改头换面:谓只在表面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出处唐寒山《诗》之二一三:“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朱子语类》卷一○九:“今人作经义,正是醉人说话。只是许多说话,改头换面,说了又说,不成文字。”

86、语重心长:形容言辞恳切,有分量,意味深长,含有丰富情感。

【出处】清·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87、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出自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88、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亦作“一蹴而成”、“一蹴而得”。出自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89、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出自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90、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语出晋陆机《文赋》:“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91、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语本《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宋朱熹集注:“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明袁宗道《读》:“循序渐进似非圣人一贯之学矣。”

92、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

93、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三国志·吴志·孙坚

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冢上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淮南子·本经训》:“五采争胜,流漫陆离。"

94、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95、奇文共赏: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评。晋·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9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出自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史记·魏世家》:“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

97、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出自:《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98、不知所云:出自《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不知所言”和《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顾瞻门馆,惭恋交会;伏纸流涕,‘不知所云’。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天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99、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语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100、情不自禁: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出自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101、振振有词: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102、目无全牛:目无全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103、石破天惊:石破天惊,此成语出自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而一些媒体多用其指惊人消息,属误用。104、相敬如宾: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

[4]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105、信笔涂鸦:成语。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出处:唐·卢仝《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用“信笔涂鸦”形容书写拙劣或胡乱写作。常用作自谦之词。

106、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出自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107、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比喻上行下效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邹国国君爱戴长长的帽带,百姓也跟着佩戴。最后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108、意气用事: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 ——张帆 1.恃才傲物【恃】:指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也指自高自大。 萧子显是南朝梁人,历官国子祭酒、侍中,迁吏部尚书。他学问很好,然颇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平常见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可皇上非常敬重他。四十九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将要入葬了,家人请求谥号,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恃才傲物”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尚带有褒奖之意,偏重在其才学之高。后来这句话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则多用为贬义,偏重在自负其才而傲慢。 2.分道扬镳【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3.暴殄天物【殄】: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4.瓮中捉鳖【瓮】: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5.万目睚眦【眦】:睚:眼角;眦:眼眶;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6.耳熟能详【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7.方兴未艾【艾】:方:正在;兴:起始,兴起;艾:停止,完结。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出处:《清波杂志》等 8.尔虞我诈【虞】: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9.白驹过隙【隙】:驹:少壮的马。过:越过。隙:缝隙。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成玄英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陆德明释文:“郤,本亦作隙。隙,孔也。” 10.中流砥柱【砥】: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11.杯盘狼藉【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典故: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40个成语解释出处

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5、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释义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8、摧眉折腰: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9、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10、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11、见贤思齐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成语典故]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一)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

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解释、出处及例句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成语解释】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例句】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本就体弱多病的老王哀毁骨立。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 【成语解释】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祥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后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征兆。形容异常的现象。 【成语出处】《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例句】战争之前,将军观测天象,只见白虹贯日,凶吉难测。 暴虎冯河:bào hǔ píng hé 【成语解释】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字词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例句】暴虎冯河之人,历来难成大器。 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 【成语解释】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字词解释】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疏:“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因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百发百中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百发百中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导读:【成语】: 百发百中 【拼音】: [bǎifābǎizhòng] 【解释】: 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 【举例造句】: 高夫人亲眼看见她的弹弓~,心中十分喜欢和同情她。 【成语典故】: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就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 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养由基(湖北襄阳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

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分成语积累及其解释

急流勇退【解释】: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出自】:宋〃苏轼《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释】: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出自】:《淮南子〃兵略训》:?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晋〃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林林总总【解释】: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出自】: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居高临下【解释】: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出自】:《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 排山倒海【解释】: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出自】:《资治通鉴〃齐纪高宗建武二年》:?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宋〃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杳无踪迹【解释】:一点踪迹都没有。谓不知去向。 唇齿相依【解释】: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出自】:《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不假思索【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出自】: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觥筹交错【解释】: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南腔北调【解释】: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出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特立独行【解释】: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出自】:《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一挥而就【解释】: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出自】: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拍案叫绝【解释】: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出自】:唐〃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言不及义【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耋耄之年【读音】dié mào 【解释】高寿,还可指老年人;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势如破竹【解释】: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格格不入【解释】: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出自】:《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死得其所【解释】: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出自】:《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乐此不疲【解释】: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惨绿少年 “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 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母亲不 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 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看 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 补阙杜黄裳。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 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 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蹇人上天 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 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 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 并不小。他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 在他称帝前,天水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 可上,地上安得民!”这首童谣讽刺隗嚣,你一个跛脚汉,口口声声“要上天”,如果你 都能上天去,地上早就走光没有人了。 此后,“蹇人上天”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能之事。没想到,“蹇人上天”还真的和 “你咋不上天”这句流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博士买驴

刻舟求剑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刻舟求剑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本文是关于刻舟求剑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zhōuqiújiàn] 【解释】: 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出处】: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举例造句】: 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 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

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后生可畏成语出处及解释

后生可畏成语出处及解释 导读:【汉字书写】:后生可畏 【汉语注音】:hòushēngkěwèi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用于称赞年轻人。 【后生可畏的意思】:后生:后辈,指年轻的一代人;畏:敬畏,佩服。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前人,他们是令人敬畏的。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 【后生可畏的近义词】:少年老成、后来居上、后起之秀、长江后浪推前浪; 【后生可畏的反义词】:老大无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望尘莫及、一代不如一代、不可企及、每况愈下; 【后生可畏的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经常外出游历呕心沥血地宣扬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天,孔子外出乘车的路上,看见有一个小孩儿站在一旁观看其他几个孩子玩耍。孔子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孔子说:“因为他们在一起玩就是厮打在一起搞得汗流浃背,这样身体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玩。”说完以后这个孩子

便一个人去玩沙堆了,过了一会儿,他就把一个城堡堆好了。孔子又好奇的问他:“我的车子路过这里,你却在这里用沙筑造城堡,为什么不避开我的车子呢?”小孩回答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城堡要避开车子,只听说过车子要绕着城走!”孔子感到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非常了不起,于是他夸奖小孩说:“你懂的道理很多呀,尽管你是个小孩子。”这孩子又说:“我听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鱼出生三天就会游泳、马儿出生三天就能跟着老马走,我懂得这点儿道理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孔不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侯不能因为自已学富五车经验丰富而因此小看年轻人。 【后生可畏例句】 宋.苏轼《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继翁,你是向来讲究笔墨的,你请到他,这是一定高明的了,真是后生可畏!” 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后生可畏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后生可畏造句】 先生可敬,后生可畏,人们乐此不疲将它作为人类社会进化提升的至理名言,道德经典。 当几代发愤图强的创业英雄并肩而立时,尹明善、柳传志们一定欣喜于马云们的后生可畏。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个成语典故地出处,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地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地大智慧. 、一鼓作气(曹刿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地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地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地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地人. 、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接竿而起(陈胜)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

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急!!!!) 浏览次数:1807次悬赏分:5 |解决时间:2007-4-24 15:09 |提问者:香榭阁主 注意:是成语!!!不要其他的,只是成语!!! 请表明出处(不要只写章回,至少写上句子吧) 知道难了点,不过我有急用,谢谢了! 问题补充: 谢谢你的回答,可是请看清楚我的注意事项,不要只写出章回,那样的成语对我没用。 最佳答案 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熟能生巧寻花问柳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绝【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无可如何锦衣纨裤饫甘餍肥一技无成茅椽蓬牖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自怨自叹高谈快论荣华富贵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青天白日青红皂白炎凉世态不可胜数自相矛盾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追踪蹑迹好货寻愁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伤时骂世父慈子孝称功颂德从头至尾酌酒吟诗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粉妆玉琢惯养娇生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

成语出处及本义

大千世界〖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解释〗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天女散花〖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解释〗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水涨船高〖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解释〗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本来面目〖出处〗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

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头头是道〖出处〗《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解释〗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自作自受〖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解释〗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

霉。 自欺欺人〖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解释〗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同床异梦〖出处〗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解释〗异:不同。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处〗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一)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其一)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

庄子成语及出处大全

1、哀莫大于心死 语出《庄子·田子方》。心死违背天性比人死更可悲,后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灰意冷,思想停滞。 2、安常处顺 语出《庄子·养生主》。原指顺应自然便无所牵累,逍遥自在。后指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 3、安室利处 语出《庄子·徐无鬼》。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4、安危相易 语出《庄子·则阳》。指平安与危难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5、白驹过隙 语出《庄子·知北游》。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转瞬即逝。 6、百舍重趼(茧) 语出《庄子·天道》。在途中住了上百宿,脚下起了层层茧,形容旅途劳苦。 7、苞苴竿牍 语出《庄子·列御寇》。送人礼物,并且附以书信。指行贿请人办事。 8、奔逸绝尘 语出《庄子·田子方》。形容奔驰得非常快。 9、避世绝俗 语出《庄子·刻意》。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同外界来往。 10、变化无常 语出《庄子·天下》。变化很多,没有定规。 11、冰解冻释 语出《庄子·庚桑楚》。比喻困难、障碍或疑难完全消除。 12、不及之法 语出《庄子·骈拇》。比喻高不可及,无法实用的法式。 13、不急之察 语出《庄子·天地》。指不急需考察的事情。 14、不系之舟 语出《庄子·列御寇》。比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15、不近不情 语出《庄子·逍遥游》。行为不合乎人之常情,或情情行为怪癖。 16、不上不下 语出《庄子·达生》。形容两头都没有着落,进退都困难。 17、不生不死 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指超出生死的境界,无所谓生与死。 18、不肖子孙 语出《庄子·天地》。指品行不好,不能继承父祖事业的子孙。 19、不言之化 语出《庄子·徐无鬼》。意在言外的话。 20、不言之言 语出《庄子·徐无鬼》。意在言外的话。 21、不易之道 语出《庄子·天道》。永久不变的规律。

滥竽充数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导读:【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yúchōngshù] 【解释】: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举例造句】: 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 【成语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

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