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院校双导师教育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双导师教育模式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4696552.html,

高职院校双导师教育模式的探索

作者:曹克晶卢鑫琪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3期

摘要:高素质的“双导师制”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保证。通过分析“双导师制”建设存在的必要性和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建设“双导师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双导师制;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经发挥到极致。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而双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弥补。

一、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职类院校中个别院校对导师制进行了初次尝试,“导师制”是模仿本科类导师制的一种浅层次的尝试,其主要形式有综合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五种,其建设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共性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高职导师制模式是模仿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高职导师制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

2.高职导师制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这种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学校对外的宣传功能,其取得实际效果与普通高校导师制相比存在差距。

3.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因此,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二、“双导师制”深化的路径选择

“双导师制”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重点是完善“四个平台”建设。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陇西县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坚持加强联系、强化学习、丰富载体、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着力破解“去向难掌握、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党员难管理、作用难发挥”五难问题,全面构建城乡流动党员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一是加强联系,破解“去向难掌握”问题。以开展党组织关系集中排查为契机,针对流动党员人流大、较分散的特点,深入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的“党员双找”活动,采取乡村便民服务站点平台查找、县直相关部门联合查找、县乡党建网站在线查找等多种方式,先后排查联系流动党员800多名,逐一建立了流动党员档案,使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二是强化学习,破解“教育难开展”问题。建立党支部委员与流动党员“1+1”结对联系机制,采取电话、QQ、微信等方式,实行每月至少推送1次学习资料、每季度至少了解1次思想动态、每半年至少交流总结1次学习成效的“三个一”定期学习联系模式,为流动党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确保每名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不掉队,使他们“离乡不离党”。 三是丰富载体,破解“活动难组织”问题。充分利用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流出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对流出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其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

生活情况,对参加活动不经常的党员,落实流动党员回乡补课制度,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对个别流动党员家庭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党组织及时确定邻居、亲戚或辖区内学校教师结成帮扶对象,最大限度地帮助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为他们全身心工作、安心创业提供了保障。 四是健全机制,破解“党员难管理”问题。制定出台《陇西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办法》,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明确党员流出地党支部书记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结对联系人员直接责任人职责,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人。同时,实行流入地、流出地双重动态管理,加强与流入(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与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 五是搭建平台,破解“作用难发挥”问题。加强与外出地党组织对接联系,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我为家乡建设添光彩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流动党员自觉发挥示范带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作用。目前,累计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安装路灯200盏、硬化文化舞台700平方米,建立种养殖基地36个,联系发展致富大户82户,示范带动208户贫困农户在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中增收致富。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把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变成自我

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研究

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2-05-29T14:24:07.67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上)供稿作者:李颖奎 [导读]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得到了加强。 李颖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得到了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生存危机和挑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加强素质教育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由于在观念上和认识上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把素质教育做到核心位置。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在他们看来,素质教育是长期才能见效的软任务,眼前最重要的是传授知识的技能。有些学校的教师没有把素质教育作为分内的事情。认为只要“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就尽到职责了。有些学生还没有认识的到素质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对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扩大发展空间考虑较少。 (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管理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全日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主要是知识的提供者,学生几乎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地点、考核办法的选择上,学生基本处于完全服从的位置。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古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专业设置狭窄 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的短期需求,专业设置的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分强调针对性、实用性的对口专业反而会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瓶颈”。 (四)人文教育缺乏严重 目前,由于职业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形成了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等,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二、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有个性、有特点。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推进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制定素质教育规划 人才培养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在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素质教育,如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每一门学科与社会、与人类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针对当代学生的独立性、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情商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只有20%归功于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即情商,如人的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意志培养,使他们懂得爱而且具备爱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素质就是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的那些基本的稳定的要素。是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中应具备的条件。我们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这是一种特殊的素质,特定的品质。它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勇于坚持真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这种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其他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方向,工作态度和效益,教师具有同质转化性,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形成。 2.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热爱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水平,这是教育功能所决定的。教育要促进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发展,这种发展往往体现在一批又一批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只有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促进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 3.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育科学知识,广博的相关联的知识。 4.业务能力素质。教师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是开拓教育教学新领域的必要条件。 5.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人的一切言论行为总是受心理素质支配的,教师也不例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教育学生。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讨论、讲授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教师根据学习某一课程的最基本要求提出讨论题,提示学生:这些问题是本课程的主线,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或课堂上找到,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综合和理解。每名学生上课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靠学生们自己去阅读、理解、归纳和总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双导师制 一舒卫英,沈金辉 “人才培 摘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j 专业推行了”双导师制”,通过做好导 师选聘,重视学生实践,强化评估测 定,加强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提高 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提升 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了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 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双赢.今后,会展f 专业要重点完善制度体系,管理体 系,评价体系,协作体系等四个平台! 的建设. 关键词: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 养体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对 “双导师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 一 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 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探 索.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 展专业的”双导师制”为例,对构建能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与道德指导 同步的”双导师制”作进一步探索. 一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容 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为期二年,j 在大二期间即为学生配备两位导 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原则; 上,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 人,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f 识指导;校外导师则以师徒形式通过 双向选择,自愿结对,校外导师指导 学生数不超过3人,其任务侧重于学1 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 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I

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等方面的训练.} (二)导师资格与职责 在”双导师制”的实践中,校内导 师由本学院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J 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治学严谨,经 验丰富,身心健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了解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和 各教学环节,并担任会展专业一门以上主要必修课程教学工作.其主要职j 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 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专f 业拓展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校内导师还j 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 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工作.f 校外导师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 企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专业员工担任, 行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i 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 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J 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校外导师还负j 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 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f 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f (三)”双导师制”实施步骤 1.夯实基础,做好导师选聘 在校内导师的聘任上,采取个人} 申报与各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经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由院长聘任, 聘期二年.校外导师则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企事业单位按”双导师制”规 章选派,资料报送学院专家组审批, 学校需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导 师到位后,学院着手开展学生”双导

英语情趣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英语情趣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2-01-12T15:04:04.8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2月总第88期供稿作者:张冬梅 [导读]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趣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相吻合。 张冬梅山东省邹平县黄山实验小学256200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趣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相吻合。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在英语课上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我进行了书面调查。 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对英语课的要求是(以得分多少为序):1.教师授课幽默,课堂气氛轻松;2.教学内容丰富充实;3.教育形式活泼多样;4.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又发现,五项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游戏类型是(以得分多少为序):1.快速反应;2.竞赛评奖;3.角色扮演;4.听说训练;5.师生对话。 调查结果使我意识到,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寻求知识、获取成功、发挥创造、享受欢愉和欣赏美感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在探索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师素养等多方面对英语课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一、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小学生寻求知识的心理需要。 1.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新奇情境。 小学生所学的英语材料一般比较简短,形式单一,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地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上学到的不仅有少量单词或一小段对话,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富有生气的语言材料。 2.适当增加内容,扩大知识面。 针对学生好学的心理,我们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教学内容,如Look、Listen and Learn课本第一册等。 3.注意新旧知识的串联,做到以旧引新、以新温旧。 我悉心钻研小学教材,对学生已学的和要学的内容非常熟悉。这样,复习旧课时就能为新课埋下伏笔,教授新课时能很好地复习已学知识。于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滚雪球似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二、着意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以满足小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需要。 1.设计比赛性游戏。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如:在进行模仿性游戏操作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在练习礼貌用语时,设计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擂台赛;在单元复习时,设计各种活动,评出“黄莺奖”、“鹦鹉奖”。获奖多者可免去口试等。比赛性游戏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设计比赛性活动。 我除了设计课堂小范围的竞赛游戏之外,还设计了一些跨班级、跨年级的竞赛活动,如评比“拼单词大王”、开展“问不倒”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扬先进,鼓励进步。 我非常注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点滴变化,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4.创造机会,鼓励实践。 近年来,我还开办了英语角,设立了英语电视台,创建了英语俱乐部,成立了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英语学习的成功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积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生发挥创造的心理需要。 1.激发灵感,发展学生即时应答的能力。 我常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对已学语言材料的运用。如:教师做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让学生对此即时作答,学生常会从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应答。这不但显示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为今后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2.启发思维,展示学生运用语言的才能。 我经常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活动,用来启发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如:设计“我是小小礼仪员”,让学生练习已学的礼貌用语;设计“五好家庭演讲会”,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及父母职业;设计“苗苗艺校招生”,让学生谈各自的兴趣爱好;设计“新春联谊会”,让学生正确运用人称代词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创造性,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 1.授课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 教授新课时,我经常穿插一些游戏,如比赛、表演等,以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如:教对话Happy Birthday时,先教唱歌曲《Happy Birthday》,然后发头饰让学生扮演对话中的角色。 2.操练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操练时开展游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英语招呼语时,我设计了“向七个小矮人打招呼”的游戏,游戏中还配上了欢快的“士兵进行曲”,学生见到了童话中熟悉的人物,乐不可支,争先恐后地运用刚学的句子同他们打招呼。 3.复习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上复习课时开展各种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教完1—10的数字后,我们让学生带来他们最喜爱的溜溜球,一边玩,一边数,学生们既玩了球,又复习了数字,一举两得。 总之,情趣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

素质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什么是素质教育?具体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难题。而且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 “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不过,一个案例改变了我的观念。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中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教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师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不同,但不管结果如何,它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途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途径研究论文2019-01-07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对整个学校的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相关工作的优点,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做出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掌握一门技术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增加优势竞争力。高职院校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运用何种方法教育管理学生显得十分重要。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完善和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只有将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显露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为管理工作带来良好结果,才能更好的为高职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高校院校管理工作模式没能够与时俱进 管理学生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处负责,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采用模式。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处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处的教师对工作中的问题不够负责。[1]此外,高职院校对专管学生教育问题的教师,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够负责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业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在近几年有所提高,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高职院校在信息化上也做的毫不逊色。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向前发展。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实际工作中,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由于工作性质有一定限制,使得教师的管理业务没有得到提高。这种原地踏步的业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不能跟学生的实际需求很好的联系起来。 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性不高 高职院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时,存在很多问题。最显眼的问题是,平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关注度较多。但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管理,并没有太多实际措施。经常出现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较差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做出改变,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不能把教育管理精力大幅耗费在单项问题上,不能做什么事都应付检查。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

党支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

党支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能够激发党员学习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存在问题 (一)党组织设置形式存在问题 1. 单一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要求。随着农村经济市场进程的加快,形成了除传统农业外的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尤其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各种专业经济实体和产业协会,使得部分农村党员的活动越来越多地突破行政村党支部的范围,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动。但传统设置模式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分割状态,难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优化配置,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不能满足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职能的需求。随着城郊建设的发展,农村小城镇化逐渐成型,社会化分工更加明确。由于组织体制和知识能力限制,村党组织在领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3. 一成不变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难以适应农村党员从业流动性和多样性的形势。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

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增多。这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以地域划分党组织,不分职业、年龄而同一化地进行组织活动,在客观上制约了党员的个性化发展,也使得党组织的凝聚力日渐削弱。 (二)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 1.村支部班子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有些农村党支部班子片面推求经济发展指标,支部日常工作围着村务转,不愿把精力放在党务工作上;有少数村支部班子不健全,缺乏带头人,组织生活基本陷于瘫痪,没有了凝聚党员的核心,党员的教育管理便无从谈起;有些村多年不发展党员,新鲜血液得不到输送,使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日趋老化。 2.党员管理难。农村青年党员发展难。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优秀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另外,受不良风气和经济利益驱动,农村一线的青年农民政治思想退化,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造成有的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流动党员管理难。大量农村党员外出,也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困难,特别是目前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仍比较低,在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培训、就业、子女上学、权益保障、困难帮扶等方面的服务相对较少,使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存在流出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党组织也找不到流动党员的问题。党员组织生活开展难。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对教育活动从思想上不重视,甚至个别党员担心开展活动占用自己的时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较强以及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双导师制”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提升教学效率;会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导师制”研究,以此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标签:“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索;分析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教学主要指的是校内的指导教育以及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院校与企业的融合,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在自身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探索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并且“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探索,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现今来看,在新课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导师制”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所指的导师,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中的指导老师,而双导师则是指一位学生会由两位指导老师进行全面指导:一位导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而另外一位导师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外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让学生在社会中更有效地发展与进步。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他们可以是从事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在教学中手把手地教,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导师必须经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全面掌握,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以此来促进学生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该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必须充分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也要由企业派遣相关的专业人员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掌握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而“双导师制”的实施,将会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企业的有关制度以及生产流程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并且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进行探索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二、高职院校教育中“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领会生本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模式

领会生本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模式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笔者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科特点,立足课堂,积极实践,探索出相对高效的“情境导学——探究释疑——感悟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境导学 教学情境指教学活动开展时的教学环境以及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也指教学双方(师生)之间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两者和谐统一。当前,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理论无味、讲解无趣、听课没劲,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层层设疑、环环相扣,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这样创设情境: 1.创设开放民主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过于强调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为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常常采取表演、竞赛、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社会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考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在教学“挫折是把双刃剑"时,就“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挫折既是好事又是坏事。一方面,挫折会给人带来痛苦、压力和打击,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挫折会消

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于强者来说,挫折则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进发巨大的力量,“吃一堑,长一智”,丰富人的生活体验。这种让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更能使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创设新异奇特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就要适时创设新异奇特的教学情境。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新闻、漫画、寓言典故、古今中外的文学故事等材料来创设情境,效果明显。如在教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先用课件展示了小故事: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一群不速之客悄悄潜入原始森林……“铁枪李”(悄声):“工具都准备好了吗?”“神夹赵"(兴奋):“准备好了,就等猎物上钩了。”一会儿,一只小黑熊欢快地在雪地上打着滚,乐滋滋地玩 耍着。“哎呀,不好!"小黑熊发出一声惨叫……可惜!它已无法摆脱猎人为它准备好的“神夹”。“抓住了!抓住了……"“铁枪李”、“神夹赵”欢呼着向到手的猎物跑去。这时,躲在树上的小猴子发出了一声感叹:“别高兴得太早,最终倒霉的还是你们人类自己!"然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对小猴子的感叹是怎样理解的?通过如此新奇有趣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创设使学生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作者:杜华平发布时间:2014-11-28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那么,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肯定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改变。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新时代的教育理论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新的教育形势和环境下,已经无法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了。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重要特点是关注过程性评价。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改革,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新课程改革相对接。根据我们这一年的亲身体会,现将我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一、评价内容多样 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只看重分数,这对学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一个个标准模件,我们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看看谁合格谁不合格。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我们常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校从评价的内容上,要求老师们不要只注重一个用分数来衡量的结果,而更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等。换言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更看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时,他的学习结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进步了。 如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在不断肯定中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教师通过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判断,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提要本文讨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发展时期,人们开始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认识。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五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高专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客观规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努力做好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长远意义。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深入研究探讨当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局面,是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他们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有很高的个人目标,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他们也努力过,付出过,竞争过,而由于“命运”不如人,未能如愿,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高兴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甚至逃避现实。 2、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但进校后,由于自身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差,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经过高考的无硝烟战争,尝尽了高中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肩负着家人、朋友和自己的期望,艰难地度过了高中生活。如今,进入了大学生活,有些学生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加上传统想象中大学生活是自由、轻松、美好的,促使其进一步放松自己,他们认为没有了新的挑战,没有了竞争意识,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支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17一

支部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17一: 近年来,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够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办事效能和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善,在推动经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党员的先进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制约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基层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肤浅分析。 一、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党员教育培训重视不够。根据《党员教育问卷调查统计表》统计数据,在被调查的党员中,近40%的党员不能按时参加学习,其中农村和企业单位党员占30%左右,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0%左右。原因归根为部分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党性锻炼;部分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流于形式,体现在口头上、文件上;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单调枯燥,缺乏实用性与吸引力;农村年轻党员外出务工较多,年老体弱者又不愿意参加学习,机关事业单位的重心都在经济建设上,党员也把主要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工作上,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也都倾向于抓中心工作,对党员教育和管理逐渐放松。 2.教育培训制度执行不严。规范的制度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部分党支部未能认识到开展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党员的学习纪律要求有所放松,造成制度执行不严。同时,党支部对不能长期按时参加学习的党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凸显出了当前党员教育的短板。 3. 党性观念淡薄问题突出。一部分党员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放松自我教育和管理,宗旨意识不断淡化,把自己完全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甚至个别党员组织和纪律观念淡薄,不带头履行义务,对党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随意发表反动言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但起不到典型引领作用,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二、成因分析 1.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党组织没有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党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可有可无,时紧时松,制度不严,措施不力,对党员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2.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不全面。有的党组织面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形势,找不准管理定位,不能结合党员层次、 行业、群体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 3.落实力度不大。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中形式主义严重,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少数党组织及部分党员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身业务的拓展和政绩的树立,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太虚,做再好领导也看不见,忽视了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对履行组织生活的义务没有放在心上,把个

“双导师制”

外国语学院“双导师制”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优化我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和环境,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特制订《外国语学院‘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如下: 一、导师的选聘 高校导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选聘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要求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校外导师从中小学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骨干教师中(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选聘。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导师职责 高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既要对我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又要对中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指导,还要对中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师进行在职专业化培训; 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到高校参与指导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指导师范生从教角色转换,对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从教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三、2012.9-2013.6 “双导师制”名单 高校导师:朱莹、阚放(带队实习教师) 校外导师:许玉辉、王俊琴(“基础教育发展讲座”课程任课教师)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8-04-03T10:30:35.89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1期作者:高金菊 [导读]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模式的探索已经势在必行。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小学校高金菊 【摘要】在国家大力号召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教育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也在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而进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科学教育新模式 1.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索现状 在我国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一个非主科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享受不到更多的课程安排,这就让学生在学习科学上出现学习时间短,学习精力少,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这也让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缺少专业的科学学科教师,大都是由一些从一线教学工作上暂退下来的教师或者是由一些年轻的教室兼任的。这也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造成了困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利弊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的教育专家的注意,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模式的探索已经势在必行。 2.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索中存在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概念模糊、小学科学教育思维过于陈旧两方面问题。 2.1 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概念模糊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上,许多学校、许多教师都存在着改革概念模糊、不清楚改革的意义的问题。怎样去做才算改革?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而这些疑问的主要是因为小学科学教师对教育改革本身的不了解,对小学科学教育本身的不重视造成的。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以成人的学习能力去学习科学自然是驾轻就熟,却忽略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的现状、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而在小学科学教育得改革过程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概念模糊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 2.2 小学科学教育思维过于陈旧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学思维观念过于陈旧的问题。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许多教师以自身的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为傲,认为自己的教学手段是最符合学校的实情的。然而,苟日新,每日新,日日新。时代前进的步伐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时代前进的步伐更是需要人们去积极跟随的,在我国最近提出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达成朋友关系,甚至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以及课堂节奏安排等交到学生手里,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系列的教学理念更加有利于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维过于陈旧的问题是需要广大小学科学工作者去正视的。 3.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索发展的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探索发展的有效策略主要有:落实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打造新型科学教育课堂;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思维创新,培养先进科学教育思维两方面。 3.1 落实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打造新型科学教育课堂 在小学科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创建过程中,首先需要突破的难关就是将教育改革落实到底,落实到小学科学课堂中去,落实到小学科学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中去。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中,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对教育改革概念模糊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更加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校方及相关部门重视起来。从小学科学教师出发,从课堂教学核心入手,将教学改革真正的落到实处。例如:校方可以组织会议,和教师一起研讨,什么是改革,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哪些问题。让教师体会到改革的意义,改革的必要性。在国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后,校方也要组织研究,让教师深刻的领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如此一来,才能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落实到底,打造新型的科学教育课堂。 3.2 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思维创新,培养先进科学教育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固化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推行的一大阻力。部分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思维、新的教学模式一再贬低,这样的做法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更会给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困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小学科学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的配合国家的号召,将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与自身教学思维的不断创新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好的知识盛宴。例如:在学生学习生物与环境时,以种子发芽的条件为例,通常这一章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来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