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园园:抗生素滴眼剂致药物毒性眼表损害分析

杜园园:抗生素滴眼剂致药物毒性眼表损害分析

杜园园:抗生素滴眼剂致药物毒性眼表损害分析
杜园园:抗生素滴眼剂致药物毒性眼表损害分析

文章编号:1007-4287(2008)09-1166-02

抗生素滴眼剂致药物毒性眼表损害分析

杜园园1*,王 跃2,吴 宏1

(1.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吉林长春13004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滴眼剂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但由于医师没有全面地了解药物作用机理或错误诊治疾病,导致临床上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眼表损伤发生率逐年增高[1,2]。临床上这种因药物引起的角结膜病变常在治疗原发病过程中出现,不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诊断困难,易与其他角结膜疾病混淆,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严重威胁视力。所以,临床眼科医师应关注抗生素滴眼剂对眼表的毒性作用,以预防眼表损伤的发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诊断药物毒性角结膜病变20例(27只眼),单眼15例,双眼6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70岁,平均37.5岁。20例患者中,外院按“病毒性角膜炎”治疗11例,按“细菌性角膜炎”治疗9例,所有患者均有局部频滴抗生素和/或抗病毒眼药史。患者就诊前治疗时间1周至6个月。

1.2 研究方法

1.2.1 裂隙灯检查 浅层点状角膜上皮混浊者8例12眼,假树枝状角膜溃疡2例2眼,角膜上皮水肿、混浊、糜烂和剥脱7例10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角膜基质层水肿,后弹力层皱褶2例2眼,表现为角膜溃疡,前房积脓1例1眼。患眼视力:0.05-0.8。1.2.2 微生物学检查 角膜溃疡患者均连续进行2-3次角膜刮片行细菌、真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刮片细胞学检查发现有水肿角膜上皮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

1.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滴眼液,局部滴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眼液,部分损伤较重的患者加用少量皮质类固醇眼液。

2 研究结果

2.1 15例20眼角结膜病变轻、用药时间短者滴用不含防腐剂人工泪液,3-7天症状恢复,角膜上皮混浊水肿消退,角膜透明,视力增加。5例7眼角膜病变重、用药时间长者加用低浓度皮质类固醇眼液,大约2-4周完全恢复。

2.2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男,11岁,双眼异物感、畏光、流泪8天,加重2天,外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予无环鸟苷和左氧氟沙星频繁点眼,1次/小时,共7天,查视力:右:0.6,左:0.2,双眼睑球结膜高度充血,睑结膜大量滤泡形成,右眼角膜上皮水肿混浊,左眼角膜上皮水肿混浊伴大面积糜烂剥脱,确诊后立即停用无环鸟苷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予上皮生长因子眼水、不含防腐剂人工泪液及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4次/日,治疗第二天双眼角膜上皮水肿消失,左眼角膜上皮糜烂明显好转,继续治疗一周后痊愈,视力:双眼:1.0。

典型病例2:男,52岁,左眼异物感、畏光伴视力下降半年,有脑血栓及左眼睑裂闭合不全病史,在外院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予多种抗病毒及抗生素眼水点眼半年,查体:视力:左:0.05,角膜水肿,瞳孔区可见溃疡面,周边角膜上皮及基质灰白色浸润,角膜内皮皱褶,前房下方可见少量积脓,呈黄白色粘稠状。连续进行3次角膜刮片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考虑原发病为暴露性角膜炎,长期滴用多种抗病毒及抗生素眼水至药物毒性角膜病变。停用原药物,滴用低浓度激素眼水、人工泪液及表皮生长因子眼水,口服复合维生素,3天后前房积脓消失,激素眼水减量后停用,继续滴用人工泪液及表皮生长因子眼液,口服复合维生素,1周后角膜溃疡逐渐缩小,3周后角膜溃疡痊愈,遗留斑翳,裸眼视力提高为0.3。

3 讨论

3.1 抗生素滴眼剂致眼表损伤的临床表现

抗生素滴眼剂的眼表损伤常发生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因不易与原发病鉴别而常被忽略。其表现常是非特异性的,根据用药时间长短及药物种类

1166

—Chin J Lab Diagn,September,2008,Vol12,No.9

*通讯作者

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损害结膜和角膜。角膜以浅层点状角膜上皮混浊最为多见,病变早期呈细小点状上皮混浊,没有强烈的眼部刺激症状,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和毒性程度的加强,可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糜烂、水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假树枝状角膜溃疡,其特征为树枝细小,可多个同时出现,无单纯疱疹性树枝状角膜溃疡的典型树枝末端膨大的特征,严重者出现上皮缺损及基质水肿浸润,角膜融解与穿孔。结膜表现为慢性乳头和滤泡增生、增厚和瘢痕化。结膜乳头一般较细小,可同时出现在上、下睑结膜,结膜滤泡主要发生在下睑或下穹隆部结膜。

3.2 滴眼液毒性的原因分析

机体方面的因素[3]:慢性眼病、干眼、多种眼药联合治疗者是易发生眼表毒性损害的高危人群,如干眼病患者因泪液循环较慢,药物容易在眼表蓄积,加之干眼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提供角膜上皮正常代谢的营养物质也减少,使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延长;幼儿和老人的代谢能力低,比起成年人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因药物在体内代谢所需酶的活性因各种族也有不同,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尽相同。

药物毒性反应机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可影响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引起结构或成分的改变而杀灭微生物,同时机体细胞也会受到药物的影响[4],如氨基糖苷类与非选择性抑制细胞的蛋白合成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线粒体DNA合成,诱导角膜基质细胞凋亡,从而延迟伤口愈合,严重者出现角膜溶解和穿孔[5];抗病毒和抗真菌药物可直接影响角膜组织的正常代谢。

防腐剂的作用:除药物本身的作用外,药品中的防腐剂也是导致药源性角膜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6]。防腐剂对眼表的损害作用主要通过如下途径:破坏角膜上皮的微绒毛,从而降低泪膜的稳定性;降低角膜细胞的增殖和活力,延迟伤口愈合;对脂质层有类似去污剂的作用,使泪液蒸发加速;减少结膜杯状细胞的密度,间接破坏泪膜的稳定性;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测显示可致结膜炎性反应、鳞状化生及结膜下纤维化。

另外,眼药水PH值过高或过低都对眼表上皮细胞有损害,正常眼药PH值要求在6.5-8.0之间。

3.3 滴眼剂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性眼表损伤治疗原则

预防滴眼剂的毒性作用时,最为首要的是早期全面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盲目将多种药物混合滥用,以免加重毒性损害的机会。熟练掌握眼科药物的作用机理,对症用药,同时减少用药次数和持续时间。另外,要尽量选择含有适量黏合剂的滴眼液,不含或含低毒性防腐剂滴眼液。

由于每一种滴眼液都可能有药物毒性,当眼表疾病控制不满意或病情加重时均应考虑药物毒性的发生。一旦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立即停止正在使用的滴眼剂,适量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生长因子眼液及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以保护角膜上皮,促进角膜上皮生长修复。对于症状重很难控制的患者,可适量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炎性反应减轻后应及早停用。

药源性角膜病变多由眼局部不合理用药引起,所以我们应在选择应用滴眼剂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规范用药,以预防角结膜毒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简介:杜园园,女,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眼表干细胞研究。

参考文献:

[1]Bernauer W.Ocular surface problems following topical medication[J].

Klin Monatsbl Augenheikd,2002,219(4):240.

[2]Corneal melts ass ociated with topically applied nons teroidal anti-infla mma-

tory drugs[J].Trans Am Ophthal mol Soc,2001,99:205.

[3]张 婧,卢 艳.眼科局部用药的毒性反应分析[J].国际眼科杂

志,2006,6(6):1409.

[4]M arino C,Paladino GM,S c uderi AC et al.In vivo toxicity of netilmicin

and ofloxacin on intact and mechanically damaged e yes of rabbit[J].

Cornea,2005,24(6):710.

[5]Scuderi A C,Paladino G M,Marino C,et al.In vitro toxicity of netilmicin

and ofl oxacin on c orneal ep ithelial cells[J].Cornea,2003,22:468. [6]张 琛,王志昕,邓世靖,等.防腐剂对兔角结膜上皮细胞毒性及

玻璃酸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8,28(2):85.

(收稿日期:2007-11-21)

1167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9月 第12卷 第9期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得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就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得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与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得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得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得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与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与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与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就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得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与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得明(肌注或静注0、25-1、0mg)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得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得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得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当氯霉素得血浓度>35μg/ml时即可使红细胞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

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恰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药剂量正确与否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 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 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 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 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1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酰胺类β—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 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 B.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 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中脑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 E.纹状体 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氟西泮 D.奥可西泮 E.三唑仑 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 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 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 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 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 ×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 A.水合氯醛 B.异戊巴比妥 C.地西泮 D.苯巴比妥 E.甲丙氨酶 ×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 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 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 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 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 8、地西泮不用于: 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 A.尼可刹米 B.纳络酮 C.氟马西尼 D.钙剂 E.美解眠 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均不对 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硫喷妥 D.巴比妥 E.戊巴比妥 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巴比妥 D.硫喷妥 E.以是都不是 ×13、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三唑仑 D.氯硝西泮 E.奥沙西泮 ×14、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分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分布一致? A.多巴胺 B.脑啡肽 C.咪唑啉 D.?-氨基丁酸 E.以上都不是 15、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原因是: 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 B.能诱导肝药酶 C.抑制肝药酶 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 E.以是都不是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adven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的定义: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非预期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反应。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正常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范畴。 反之:不合格药品,非正常用法,非正常用量,只要三者出现其中之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则不能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是医疗差错,甚至是构成医疗事故。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 据报道,1958年~1962年间,发生于西欧的反应停事件,导致8000多例海豹婴儿的出生,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ADR发生,据FDA报道,2005年ADR报告总数为464068份。轻者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引起死亡。 三、预防ADR的意义: 只要对ADR有了正确的了解,ADR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其意义在于: 1、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将医务人员称之为白衣天使,其扮演着人类健康守护神的角色,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一神圣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将ADR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身心健康。 2、行业竞争的需要:民营医院不具备公立医院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与之竞争,而如今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狭缝中生存发展,必须狠抓医疗质量,积极预防并减少ADR。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5T15:40:52.403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刘晓瑛1陈冬妹2刘晓瑜3 [导读]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 刘晓瑛1陈冬妹2刘晓瑜3 1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边卫生院江西吉安331409; 2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31409; 3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中医院江西吉安343700 【摘要】 目的:是为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主要从药物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9 0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69 01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有些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 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 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 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 4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 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 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 3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 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 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 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 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1) 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基本要求 学习要点 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特点:化学纯度较低, 同系物多,异构体多,降解物多,稳定性差。 二、鉴别方法:生物学法,理化方法。 三、特殊检查项目:异常毒性、热源或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无菌,组分分析,聚合物等。 四、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 (一)、微生物学法——通过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其原理恰好与临床应用要求一致,更能确定抗生素的医疗价值。 1、对于分子结构复杂、多组分的抗生素,生物学法是首选的效价测定方法。 2、本法的优点: 灵敏、用量小,结果直观 适用范围广:纯度好的、差的制品,已知或新发现的抗生素均适用,同一类型的抗 生素不需分离,可一次测定其总效价。 3、缺点: 操作步骤多,测定时间长,误差大等。 (二)、理化方法——适用于提纯的产品以及化学结构已确定的抗生素。 1、本法的优点: 迅速、准确、有较高的专属性。 2、缺点: 对含有具同样官能团杂质的供试品不适用,或需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校正。而且当该法是利用某一类型抗生素的共同结构部分的反应时,所测得的结果,往往只能代表药物的总的含量,并不一定能代表抗生素的生物效价。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青霉素族

(二)、头孢菌素族 二、鉴别试验 (一)、呈色反应 1、羟肟酸铁反应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在碱性中与羟胺作用,β-内酰胺环破裂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2、茚三酮反应 3、与重氮苯磺酸的偶合反应 4、硫酸-甲醛试验 第1页/共8页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2) (二)、各种盐的反应 1、钾、钠离子的火焰反应 2、有机胺盐的特殊反应(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的重氮化-偶合反应) (三)、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薄层色谱法(TLC) 3、中国药典收载的头孢菌素族药物和大多数青霉素族药物采用HPLC法进行鉴别。 (四)、光谱法 1、IR——各国药典对收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乎均采用了本法进行鉴别。 2、该类抗生素共有的特征峰: 1)、β-内酰胺环羰基的伸缩振动(1750~1800) 2)、仲酰胺的氨基、羰基的伸缩振动(3300cm-1±,1525 cm-1±,1680 cm-1±) 3)、羧酸离子的伸缩振动(1600 cm-1±、1410 cm-1±) 3、UV——利用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或利用水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 本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主要有高分子聚合物,有关物质,异构体等,一般采用HPLC法控制其量,也有采用测定杂质的吸收度来控制杂质量的。 (一)、聚合物——HPLC法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葡聚糖凝胶G-10(40~120?m)为填充剂,玻璃柱内 径1.3~1.5cm,床体积50~60mL;流动相A为含3.5%硫酸铵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取磷 酸氢二钠 2.19g和磷酸二氢钠0.54g,加水1000mL使溶解,调节pH值至7.0),流动相B为0.0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流速为每分钟1mL;检测波长为254nm。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用1mg/mL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细菌侵犯出现的脑部临床表现),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临床表现),脓肿以及蠕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 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如脑(脊)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有时用来指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但也可由自身免疫反应(如发生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如布洛芬)或骨髓腔注入化学物质引起。脑炎是脑组织的炎症,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脓肿是局限的感染,可在身体各部位形成,包括脑。细菌和其他感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由血行感染或直接感染通过穿通性外伤、手术或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入颅。 病理 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 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1)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2)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3)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4)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 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neuronolyticdemyelination),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periaxialdemylination)。后者可见于病毒感染时,也可见于脱髓鞘疾病时。炎性过程中引起脱髓鞘的机制可能有下列5种:①病毒对少突胶

抗生素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概述 一、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2.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3.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4.影响核酸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5.其他。 二、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1)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 四环素类、磺胺药、利福平等。 2)神经精神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青霉素脑病(Penicilline encephalopathy)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氟 喹诺酮类—惊厥、癫痫。 4)脑神经: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或耳毒性。 5)肝毒性: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类、磺胺药、抗结核药物、呋喃唑酮等。 6)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异常。 7)胃肠道反应: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8)其他:对牙齿的影响、灰婴综合征、颅内压升高、赫氏反应。 2.变态反应:Ⅰ、Ⅱ、Ⅲ、Ⅳ型。 3.二重感染: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肠炎、伪膜性肠炎、菌群交替性肠炎、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 1.青霉素G(天然) 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价格便宜。 缺点:不耐酸,故不能口服;不耐青霉素酶,耐药现象极为普遍;抗菌谱窄;可引起过敏反映。 1)抗菌作用: A.革兰阳性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破伤风、白喉、肺炎球菌、炭疽、消化链球菌; B.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C.嗜血杆菌属: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 D.其它:螺旋体。 2)作用机理: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赫氏反应,二重感染。 2.半合成青霉素 1)口服青霉素:青霉素V 2)耐酶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氟唑青霉素、双氢青霉素、氯氟青霉素。 3)广谱青霉素: A.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B.羧苄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C.酰脲类青霉素:美洛西林、派拉西林、呋苄西林。 4)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派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苯咪唑青霉素。 5)抗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 优点: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即为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病毒等,临床中依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部位不同 可分为:1.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2.脑膜炎、脊 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3.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不同,有 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之分 CNS感染途径有:①血行感染;②直接感染;③神经干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 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HSV 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 性脑损害,故HSE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I型和Ⅱ型,近90%的人类HSE是由Ⅰ型引起,6%-15%系由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 然后沿三叉神经各分支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数年后或机体 免疫力低下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诱发病毒激活,故约70%HSE起因于内源性 病毒的活化,仅约25%的病例是由原发感染所致,病毒经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 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人脑而引起脑炎。 儿童期发病的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的HSE系HSV-Ⅱ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二.病理 病理检查可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 皮质浅层和第3、5层的血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 期后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病灶边缘的部分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包涵体也见 于皮质及白质的星型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核内。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浸润。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007-6-27 15:02:25 【 大 中 小 】 【您是本文第 位读者】 抗菌药物是全球应用最广泛和滥用最明显药物之一,也是目前造成 药源性疾病、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就抗菌药物使用的有关 问题及建议,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供大家交流。 一、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 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经肝脏代谢,其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有二类:一是肝细胞损害,常见药物有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二是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和林可霉素类。 (二)肾脏损害:药物经肠道吸收后,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易导致肾脏损害。肾损害最常见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毒性强弱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类致尿路闭塞的危害性严重程度:磺胺噻唑>氨苯磺胺>磺胺甲基异恶唑。 (三)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引起耳毒性作用有两类:(1)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平衡失调,毒性频度为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2)耳蜗神经损害,造成耳聋,毒性频度为新霉素>卡那霉素>紫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链霉素>妥布霉素。 (四)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导致血细胞减少。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白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消化道反应:多见恶性、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以引起。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真菌类,甚至三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是恶性、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次可引起严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克林霉素磷酸脂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肌肉注射局部可出现疼痛、硬结及无菌性脓肿,其它还有皮疹、皮肤瘙痒、肝、肾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