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之生理性止血过程

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其方法是用一个采血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时间。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一、血管收缩

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这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小血管反应。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2.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3.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二、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内膜下损伤暴露了内膜下组织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以及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慢,利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填塞伤口;血管壁损伤后,血管收缩,少量血小板附着于内皮下胶原上,同时受损红细胞释放ADP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促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进而促进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在损伤处粘集成堆,最终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三、血液凝固

血凝系统被激活后,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了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共同构成的牢固止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生理性止血虽然分为三个过程,但是这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彼此密切关系。只有在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时,血小板黏附于易于实现;血小板激活后释放5-HT、TXA2又可促进血管收缩。活化的血小板可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血小板表面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还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从而大大加速凝血过程。而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此外,血凝块中血小板的收缩,可引起血凝块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而使凝块变得更为坚实,牢固封住血管的破口。因此,生理性止血的三个过程相互促进,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

以上是对生理性止血的一个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知识点汇总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知识点汇总 更多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 中公医疗卫生网对生理学各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做了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这些要求的点去有重点地复习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生理学。 1.绪论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等基本概念。 2.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分类(去极化与超极化)、特点与产生机制。 (5)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征。兴奋-收缩耦联。 3. 血液 (1)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3)生理性止血与凝血: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反应。 (4)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 4. 血液循环 (1)心肌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及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泵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每搏功与每分功)。泵功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生理性止血概论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以模板式刀片法测定,正常人出血时间(BT)不超过9分钟。 (一)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血管破损不大,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③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损伤后,由于内皮下胶原的暴露,1~2s内即有少量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上。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和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进而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使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聚集、黏着在已黏附固定于内皮下胶原的血小板上,形成血小板止血栓,从而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的止血作用。 3.血液凝固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4种,其中按国际命名法以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Ⅱ(简称FⅠ~FⅩⅡ,其中FⅤⅠ是血清中活化的FⅤ(FⅤa),已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在这些凝血因子中,除FⅤ、ⅠⅤ是 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而且FⅡ、FⅤⅡ、FⅠⅩ、FⅩ、FⅩⅠ、FⅩⅡ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能对特定的肽链进行有限水解;但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凝血因子的激活。如FⅡ被激活后表示为FⅡa、FⅢ、FⅤ、FⅤⅢ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子的作用,可使相应的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的催化速率增快成千上万倍。除FⅢ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且多数在肝内合成,其中FⅡ、FⅤⅡ、FⅠⅩ、FⅩ的生成需要维生素Ⅹ的参与,故它们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分子中均含有γ-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后可发生变构,暴露出与磷脂结合的部位而参与凝血。 2、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ΜⅡ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为ΜⅡa,ΜⅡ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ΜI 成为ΜI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FⅩⅡa还能通过前激肽释放酶的激活而正反馈促进ΜⅡa的形成。从ΜⅡ结合于异物表面到ΜIa的形成过程称为表面激活。表面激活所生成的ΜI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可激活FIX生成的FIXa。FIXa在Ca2+的作用下与FⅤⅢa在活化的血小板提供的膜磷脂表面结合成复合物(因子X酶复合物),可进一步激活Μ,生成Μa。 FⅤⅢa作为辅因子,可使FIXa对Μ的激活速度提高20万倍。FⅤⅢ或FIX的缺乏均可导致因子X酶复合物生成障碍,分别称为血友病A或血友病B。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在生理情况下,约有0.5%的FⅤⅡ处于活化状态 (FⅤⅡa)。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ⅤⅡa相结合而形成FⅤⅡ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四章感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 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 【思考题】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 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生理学基础知识点

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兴奋性。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 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 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阈刺激:刚刚引起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红细胞比容:每100ml 血液中被离心压缩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叫做红细胞比容,又叫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液体。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常以红细胞在第1h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动脉血压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消化:是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 肌肉舒张的反射。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渗透性利尿:如果原尿中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就大,必然要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这种现象叫做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动物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叫做水利尿。它主要是由于ADH 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所致。 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 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 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基础(生理学)笔记

医学基础1 第1,2,3,9,10章-笔记word版 电子笔记(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医学基础(一)任课教师孙启新

孙启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课程的教材: 《生理学》(第7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 关于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使用《生理学》,相关形态学内容在课内概略性讲解,学生必需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充相关解剖学、组织学内容。 主要参考书: 1.《人体机能学》第一版樊小力主编,中医药出版社2001,12 2. 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影印板) Fourth ed, Sylvia S. Mader. Mc Graw Hill Education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3.《人体形态学》第1版,任惠民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体的构成及基本组织 一.人体的构成 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肪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二.人体基本组织 组织(Tissue):由人体内形态相似、功能一致的细胞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 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a.被覆上皮(单层鳞状、立方、柱状,复层鳞状上皮 等) b.腺上皮(各种分泌腺上皮) 功能:保护、物质交换、分泌等。 2.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a.固有结缔组织(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 b.血液 c.骨组织 功能:连接、保护、支撑、储存(脂肪、钙)、运输、联系、免疫等。 3. 肌组织(Muscular Tissue)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功能:骨骼肌实现躯体运动,心肌、平滑肌实现内脏运动。 4.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功能:产生、传导和处 理神经信号、分泌。 第二节解剖学及其常用术语 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一、解剖学姿势与方位术语 上(头侧):近头端为上;superior (cranial); 下(尾侧):近足部为下(近尾部为尾侧)。inferior (caudal). 前(腹侧):腹侧为前;anterior (ventral);后(背侧):背侧为后,posterior (dorsal). 内侧:近躯干中线为内,medial;外侧:远离躯干中线为外,Lateral. 里面:靠近内腔为里面,internal;外面:远离内腔为外面,external. 近端:(肢体)近躯干部为近端,proximal;远端:远离躯干部为远端,Distal. 浅(外):靠近体表为浅;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superficial; 深(内):离皮肤表面远而距人体内部近者为深,deep. 2011.3-7 1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医学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含单项选择题100道、多项选择题100道、填空题100道、名词解释80道、简答题28道) (一)单项选择题(100道) 1.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C) A.心 B.肝 C.肺 D.脾 2.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进行气体交换 B.进行水液代谢 C.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D.进行血液循环 3.气管在4、5胸椎处分成(B) A.上下主支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 C.前后主支气管 D.大小主支气管 4.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C) A.消化器官 B.循环通道 C.发音器官 D.分泌器官 5.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叫做(B) A.鼻道 B.鼻旁窦 C.鼻甲 D.鼻前庭 6.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称为(D) A.咽腔 B.腭腔 C.前庭裂 D.声门 7.气管软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持开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C) A.呼吸作用 B.弹性作用 C.支架作用 D.固定作用 8.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于肺的地方称为(B) A.纵隔 B.肺门 C.肺尖 D.肺底 9.在组织学上,肺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又称为(B) A.肺间质 B.肺实质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10.肺表面具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肺泡表面力,保证肺泡结构稳定性,主要由(D) A.肺间质细胞分泌 B.巨噬细胞分泌 C.Ⅰ型肺泡细胞分泌 D.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11.肺叶由于叶间裂的存在而被分割,一般是:(A) A.左二右三 B.左三右二 C.左三右三 D.左二右二 12.肺的功能血管是(A)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支气管动脉和静脉 C.冠状动脉 D.腹主动脉 13.肺动脉发出的部位是(D)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 14.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A)A.呼吸B.吐纳C.换气D.新代谢 15.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叫(C) A.呼吸 B.吐纳 C.肺通气 D.新代谢 16.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B) A.呼吸 B.肺换气 C.肺通气 D.新代谢 17.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叫(C) A.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新代谢 18.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D) A.间脑 B.中脑 C.小脑 D.延髓 19.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是(A) A.CO2. B.CO C.NO2. D.NO 20.当CO2浓度轻度升高时,可以导致(C)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21.轻度低氧可以导致(C)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生理止血原理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关键词: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 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loytic system)。 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 (一)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表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除因子Ⅳ与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都属于内切酶,即每一种酶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因而不能将某一知肽链分解成很多氨基酸,而只能是对某一条肽链进行有限的水解。通常在血液中,因Ⅱ、Ⅶ、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个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这些因子才成为有活性的酶,这个过程称为激活。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一“a”字来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

解剖生理学基础1

药剂专业《解剖生理学基础》毕业前补考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内皮 2.椎间孔 3.滤过屏障 4.卵圆窝 5.基础代谢率 二、简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分类 2.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简述大循环的循环途径?(可用箭头表示) 4.简述微循的通路及意义? 三、填空题 1.反射弧由、、、、 _组成。反射弧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 __ __ 。 2.反应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颅骨最薄弱的部位是_ __。 4.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 ,和。 4.呼吸过程包括 _、 _、 _和。5.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_ _、 _和_ 。 6.心肌的前负荷指_ _,心肌的后负荷指__ _。 7.微循环是指与_ 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_ 。 8. 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质是______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参与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 9. 机体的能量70%来自__________,体内能量贮存和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__。 10. 我国成人安静时收缩压__________,舒张压__________,脉压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能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兴奋性 B.刺激 C.兴奋 D.反射 E.反应 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 E.糖蛋白 3.与产能有关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内质网 C.溶酶体 D.内网器 E.糖原 4.极化状态的形成是由于

A.钠离子内流 B.钾离子外流 C.钾离子内流 D.钠离子外流 E.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5.下列哪种细胞产生抗体? A.网状细胞 B.肥大细胞 C.脂肪细胞 D.浆细胞 E.成纤维细胞 6.属横纹肌的是 A.骨骼肌B.平滑肌C.心肌D.心肌和平滑肌E.心肌和骨骼肌 7.有关结缔组织的特点哪项为错? A.细胞数量少 B.分布稀疏 C.细胞间质多 D.结缔组织形态多样 E.以浆细胞为主8.构成神经组织的是 A.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B.神经细胞和神经原纤维 C.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细胞和基质 E.神经细胞和细胞间质 9.属上肢骨的是 A.胫骨 B.髋骨 C.腓骨 D.肱骨 E.跖骨 10.不参与胸廓组成的是 A.12个胸椎 B.12对肋骨 C.12对肋软骨 D.胸骨 E.锁骨 11.位于小腿外侧的是 A.髋骨 B.股骨 C.胫骨 D.腓骨 E.髌骨 12.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是 A.髋关节 B.肩关头 C.膝关节 D.肘关节 E.颞下颌关节 13.肱二头肌作用是 A.伸肘 B.前臂内收 C.屈腕 D.屈肘 E.前臂旋前 14.胸大肌可使臂 A.内收B.外展C.后伸 D.旋外 E.旋后 15.胃液中所含的消化酶能消化食物中的 A. 脂肪 B. 脂肪酸 C. 糖类 D. 蛋白质 E. 维生素 16.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肝板 B.肝细胞 C.肝血窦 D.胆小管 E.肝小叶 17.产生胆汁的细胞是 A.肝细胞 B.胆囊粘膜上皮细胞 C.胆小管上皮细胞 D.胆道上皮细胞 E.窦周隙的内皮细胞 18.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A.食道 B.胃 C.小肠上段 D.小肠下段 E.大肠 19.阑尾位于 A.左髂窝 B.右髂窝C.盆腔内 D.脐部 E.腹下区 20. 可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余气量 D.时间肺活量 E.肺总容量 21.保持胸膜腔负压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胸膜腔密闭 B.两层胸膜之间有少量粘液 C.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D.呼吸道保持通畅 E.胸廓具有弹性 22.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 A.喉前庭 B.喉室 C.声门裂 D.前庭裂 E.声门下腔 23.肺的呼吸部包括肺泡和 A.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B.肺泡管,细支气管 C.肺泡管 D.呼吸性细支气管,细支气管 E.肺泡管,终末细支气管 24.正常尿中不应出现的成分是: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即每公斤体重有 ml 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和的数量决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为 % 。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和。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和。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 O2 和 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医学基础知识水的生理作用

精品文档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了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水会是什么样子?这一切的无法想象都在告诉我们水的重要性。我们的人体中富含有丰富的水分,水对我们人体的生理作用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水是活细胞中最丰富的化合物,动物体内不含化学上的纯水(H2O),只含有包括可溶性的类晶体的水或结合到胶体上的水。即在动物体内存在有2种状态的水: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又称游离水)存在于细胞中,是指细胞外和细胞内体液中的水,且有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溶于其中,能够自由运动。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结晶水)则指胶体体系中与蛋白质、糖及盐类坚固结合,受到束缚的水,或存在于细胞内的水合离子和与纤维分子之间封闭起来的水,所以难于运动。由于水分子的极性与氢结合的性质,而具有一些独特性质,故水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具体来说,水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水是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体液集中分布在细胞内、组织间和各种管道中,是构成细胞、组织液、血浆等的重要物质。水则是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水是消化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胰液、肠液、胆汁等)中,水的含量高达90%以上。食物进入口腔、胃肠道后,要通过消化液的作用,才能被消化吸收。 三、水是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水作为体内一切化学反应的媒介,是各种营养素和物质运输的平台,所有这些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水。比如血液运送氨基酸、葡萄糖、氧气、酶、维生素、激素至全身,把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往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少数废物从汗液中排出。 四、保持稳定的体温 只有在水的帮助下,利用氧气,摄入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生热营养素才能代谢分解,放出热能保持体温。天热时多喝些水,可以促进代谢废物随尿排出,保持和增加血液容量,补充出汗损耗的水分,通过生热营养素的生热与体表出汗的散热,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 五、参与肌体的各种代谢 水可以帮助肌体吸收营养、消化食物、排除废物、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和体温,并在各器官之间起润滑作用。 总得来说,掌握基础概念与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为后期的模拟练习打下结实的基础,考生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 可编辑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人体的基本概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的基本结构概述 一、整体框架: 细胞大小和数目 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结构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结构:细胞质、内质网、核膜、细胞核、核仁、线粒体、 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中心体(动)上皮组织:有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核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 基本组织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细胞核大量的细胞间质(基质和纤维)构成 肌肉组织:有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流动镶嵌模型 > 1)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中脂质的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细胞膜的结构:膜外表面,有糖链。磷脂双分子层,有蛋白质镶嵌,贯穿于其中。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①不耗能(依赖电-化学梯度的势能) 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 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 分类:①单纯扩散②易化扩散 ①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特点: i扩散速率高 ii无饱和性iii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iv不需另外消耗能量v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用扩散通量表示。(mol or mol数/ (3)转运的物质: 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 ¥ ②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分类: i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钠离子通道) ii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蛋白的协助) (3)特点: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③选择性④饱和性⑤竟争性 ⑥浓度和电压依从性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概念: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 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Na+-K+泵、H+-K+泵等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③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感觉器官的功能。 1.何谓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 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双眼都在头部的前方,两眼的鼻侧视野相互重叠,因此凡落在此范围内的任何物体都能同时被两眼所见,两跟同时视某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有些动物的两眼分布在头的两侧,两眼视野完全不重叠,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侧面的光刺激,称单眼视觉。用单眼视物时,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这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单眼运动而获得的。用双眼视物时,两眼视网膜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物体时对它的左侧面要多看到一些,右服对它的右侧面要多看到一些,这样,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中枢处理后,便可产生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故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视觉。 2.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两者看物时在调节上有何区别?如何矫正? 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视近物时,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也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近视眼视远物时需要调节而视近物时不需调节,而远视眼无论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因此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则需戴凸透镜矫正。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 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 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 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 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 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 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 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 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 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 尔形成的。 5.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 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6.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 称为局部电流。 7.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8.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9.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0.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1.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2.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生理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填空 1、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类。 3、椎骨由椎体、椎弓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围成锥孔。 4、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 5、成对的脑颅骨包括顶骨、颞骨。 6、面颅骨共15 块。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舌骨骨。 7、在颈部作为计数椎骨标志的颈椎叫隆椎。 8、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肋骨。 9、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0、颈椎7 块,胸椎 12 块,腰椎5块。 11、颅底内面观由前向后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三个窝。 12、胸廓具有保护支持运动功能,其运动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13、脊柱的生理性弯曲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14、前纵韧带可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15、膝关节得骨性组成是股骨、髌骨、胫骨。 16、肌的形态分为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17、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 18、食管的三处狭窄分别位于起始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穿经膈处。 19、牙可分为牙齿、牙根、牙颈三部分。 20、胃的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 21、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合成,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 22、肝小叶的主要结构是肝板、肝血窦、中央静脉和胆小管。 23、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 24、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有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组,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有筛窦后组,开口于蝶筛隐窝的鼻旁窦有蝶窦。 25、喉软骨主要包括有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 26、壁胸膜可分为胸膜顶、肋胸膜、隔胸膜和纵膈胸膜。 27、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28、气血屏障的组成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 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9、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0、肾位于腹膜的后方,脊柱的两侧,左肾较右肾约低半个椎体。 31、输尿管具有三处狭窄,分别是在输尿管起始处、跨过髂血管处、膀胱壁内。 32、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前者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后者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 33、男性尿道的三处狭窄是内口、尿道膜部和外口,其中外口为最狭窄处。 34、子宫位于盆腔正中,在膀胱和直肠之间,子宫的正常姿势为前倾和前屈位。 35、内脏系统具有三个狭窄的器官是食管、输尿管和尿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