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而要把带入到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带入到非常熟悉的客观世界中。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的潜能,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再创造形象,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发现生活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歌的美就像音乐美一样,读诗歌就要像欣赏音乐一样。那音乐来说,音乐美,首先能够引起听觉上的一种享受,从而导致心灵上的愉悦。人类爱贝多芬,爱莫扎物,爱中国古典乐曲不是没有理由的,即使什么也不懂,可是在命运的氛围里,你会感受到与大风大浪的搏击,在田园交响曲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蓝色多瑙河,感受到河流静静流淌的悠闲,在二泉映月中甚至能感受到月照二泉的那份悲凉的心绪。因此,我认为读诗读诗,就要读出诗的内在音乐感诗歌通过语词之砖瓦建构起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或亭台楼阁,小巧别致,曲径通幽;或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威风凛凛;或草庐茅屋,朴实简陋,自由无束。在这些屋舍里,容纳着大量的语意内涵,它是语言留下的跳跃性的空白,富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或许不能够自己来创作这样一个空间,但是我们却能够用自己心灵去感受已经创造好的空间。

是的,当你进入了这个酌字量句的空间时,诗歌给你留下了无数语义上的空白,而这份空白,恰恰是要每一个品诗人用心去体会的。在星星变奏曲中,我可以感受到悲凉,你可以看到希望,他可以看到不平,某人又可以看到一种愤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读一首诗时,其感受都是不同的。之所以诗歌比其他文体所能产生的效应更大,就是因为诗歌中的大量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填补过程,就欣赏诗的主观内化过程

当你任由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纸上泼洒完毕之后,就该回过头来斟词酌句了。上乘的诗歌语言都是富有张力的。所谓张力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比如戴望舒的《断章》:“但愿她温温的眼波,荡醒我心头的春草。”“荡醒”二字首先让我们人的眼波联想到春水碧波,眼神的荡人心魄就如春水撩人情思,令人喜悦舒畅,这喜悦舒畅又像春风中刚醒来的自由伸着懒腰的春草。这二字运用得多么生动传神,耐人咂摸寻味,叫人浮想联翩。另外当代诗歌中人们更推崇机敏干净的语言。运词的机敏干净体现在语言像人一样能体现一种智慧,并且有一种透明的质感。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柔软”一词就体现了一种质感,“湖”比喻就表现出了一种机敏。而由湖水、萤火虫、星星、睡莲组成的意境又那么的清新可人。

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

手法。排比可以增加诗歌的厚度和气势,有助于作者情感的充分表达。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就大量使用了排比,把对乳母大堰河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拟人能够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加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邵燕祥的《致空气》中通篇使用了拟人,“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你把丁香的芳芬吹送给我。”写出了空气给人的温柔的感觉和诗人对周围世界的美好感受。比喻能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灵气。纪弦的“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不但用比喻写出了槐叶飘落的轻盈,更引发人们对美的想像

要把你的感悟思考化成美丽的诗行,还要借助联想和想像。诗歌以含蓄为美,为写物而写物,为赞美而赞美,诗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诗歌的内容必须是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的。所以学习写诗应该从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入手。看到一种事物可以寻找和它有关联的事物,可以是外形上有关联的,也可以是内在精神实质上有关联的。比如看到圆可以联想到月亮、太阳、月饼、苹果、橘子、古井、零、球、镜子、光环等具体事物,也可以联想到亲人的团圆、生活的周而复始、圆满的结局和梦想等等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再如看到荷叶可以联想到雨伞、裙子,在进而想到家的温暖、母亲的呵护、绿罗裙的少女、绿色的小船等等。比如在《地之子》中,李广田由土地联想到了襁褓和母亲的怀抱,这联想把大地给予孩子的温暖和柔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又如:余光中在《风铃》一诗中,由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联想到了自己的心,进而由风铃的“叮咛叮咛咛”的声音展开想像,想到心灵在“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抒发了自己对远方人儿的思念。再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写道:“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天上的星星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诗人心中一颤,他想到了诗,想到了蜜蜂翅膀的颤动。写出了内心情感的波动。

大千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同样的事物,有着同样的色彩,同样的形状。诗人之所以能从中淬炼出诗歌来,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花儿是没有思想意识的,但是废名能被花儿的绽放所感动,看到花儿的微笑,看到花儿对石块的回报,也能看到石头粗糙的微笑和他善良的牙齿。能看到自然的和谐和美好,想到用微笑面对一切,不管是冷遇还是冰冷。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都归功于他的善于思考。

在阅读中积极地去联想与想象。从而在脑海中展示画面,在联想中让学生品尝美。

好画即是一首好诗,让人美不胜收,而佳画的诗意往往让人从联想中品尝,让人陶醉,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描绘一幅画。自己的画,结合画面特点理解诗的含义通过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这时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

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整个画面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一种悲凉美。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在联想中抒发眷恋之情,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余韵。这里,作画品画的过程便是想象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之一,但是难度极大,实际操作可能有诸多不易。四、开展想像,在习作中让学生再现美。联想与想像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联想与想像,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所以,用散文的笔法再现诗歌内容则是联想与想像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是否得以运用的根本表现。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将诗歌中的相关意象链接为一篇精美的散文。这一步应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那么,在进行书面想像之前,使用适当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实施起来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但它对于接下来的想像与联想则又显得十分的重要:这是前提条件。其次,要引导学生把握并摘取诗歌中的意境。要想有效地完成想像任务,必须抓住诗中的意境,即“泉眼”、“细流”、“树阴照水”以及“无声”、“晴柔”等关键词。然后结合诗歌的主题、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最后的散文片段。第三就是要明确写作方法: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核心是描写,这也是联想与想像的主体部分,应作为重点进行必要的详写;而议论或抒情作为全篇的点睛之笔,篇幅上不必啰嗦,有时甚至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了。第四,不能把联想与想像看成是简单的翻译,甚至就是进行完全的翻译。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歌的内容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又是一年的梅雨季节,密如牛毛、细如花针的雨绵绵不断。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是一片湿润。池塘更是微波荡漾,池塘边的草地一片新绿,在雨水的冲刷下,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到了夜晚,当黑幕悄悄的降临,一切也就都归于平静了。只剩那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青蛙还在此起彼伏地叫着。塘边的一间小屋,门还开着,屋内的灯仍旧亮着,发出微弱的萤火。旁边一位须发银白的老者端坐在一张小小的棋桌边,凝神于棋子,偶尔抬起头向外张望着什么。他是在等待相约的老友吧。时间已经过了半夜,他依旧坐在棋桌旁,或许是为了打发一种无聊,他不时地欠着身子拨弄着灯火,而刚落下的星火一会儿就熄灭了。一切都悄无声息,只有那雨声、蛙声、敲棋声……正确把握情与景的交融,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充分领悟诗中主人翁心情的失落,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写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应该说,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做到了把联想与想像贯彻到诗歌教学中去。

既然诗人常常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创作诗歌,用文字将自己所见的景物有机地组合在诗中来共同表现一个统一的主题,那么,作为读者,在读诗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我们才能

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如我们读到《夜》中的“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一节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景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在心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美景:银星万点的大河、银波微漾的小溪、浸水的原野,闪着银色光芒的青草,动静结合,明暗交错,视听结合,意境如此静谧,美好。当然,我们还可以此句为原点,进一步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一些描写月光的美文佳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样以诗解诗,以文解诗,也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在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中,我们就可以和诗歌产生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培养

诗歌是文学的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它往往只撷取生活中最强最深邃的印象,其情感和内容往往是跳跃的,犹如高温高压后形成的钻石,才发出璀璨的光芒。正因为如此,诗歌本身的字数并不多,而内容却很深广。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补充作品,使钻石的各个侧面都在学生心中熠熠闪光,从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全词音韵和谐,手法高超,形象壮美,气魄宏大,实在是一首杰作。如果学生只是读读看看,只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写作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下面三句为突破口,启发展开联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让学生体会“寒秋”,让学生仔细品味它所蕴涵的感情色彩。似乎使人联想到茫茫天地间,寒风凛冽,万物萧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北国风景。这就是由“寒秋”两字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中,有一个人“独立”,可想而知此人一定是傲然挺立在寒意中,巍巍秀拔,卓尔不群。那么这四个字,一个胸襟博大,意志坚定,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青年革命家形象便跃然纸上。更何况眼前又有湘江浩浩荡荡北去,将人的目光引远,心胸引大,脚下又有橘子洲,果橙叶黄,秋意浓浓,为独立之人作陪衬,这副壮美的图景也就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联想过去学到的名作名篇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激情,那么再读下文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等写景记事的佳句,对毛泽东当时的壮志豪情就会异常深刻,而使自己真正置身其中领悟到更多东西。

诗歌用想象力进行再创造,能打破头脑中的种种束缚,使自己思想如“万斛泉源”,这样就能读出诗歌的奇妙之处。江苏省中学高级教师周红蕾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母吟留别》中,应用层层深入的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以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因为这是诗人由现实进入梦幻的过渡,原作很简单,一笔带过,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在她的引导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积极展开想象,有的说,诗人在皎洁的月色指引下,衣袂飘飘,驾风而来,轻轻的掠过满湖平静如镜的湖水,又飘然走远。有人说,

诗人脚踏白云而来,不时还抬手遮着月光急切地遥望天姥山,这一想象得力于孙悟空的腾云驾雾。还有些同学又想到“乘龙”而来,驾着“太阳神的金马车而来”等等。这时周红蕾老师又引导学生说:“诗人是否一定以人的方式出现呢?我们的想象能否更奇幻些呢?于是课堂气氛又一次热烈起来。这次大家的想象无边无际,精彩纷呈。比如有一个学生想向诗人化身为一颗星星,溶溶夜月之下,清清湖水荡漾生波,蓝黑的天幕上忽然有一颗巨星划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向天姥山飞去,留下的一条光带还弦人之目。这个想象符合“飞渡”的意境,与李白才气横溢,人称“诗仙”的形象也很吻合,是非常有创造性地想象。最后周红蕾老师让学生们各自把自己想象到的景物写成一篇小文章。她这一节课上得很成功,很有新意,不仅全面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与联想教案

3.2---3.6课程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3.2 星期一上午第四节(11:10—11:55)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第二课时3.3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9:05—9:50)学习“赏析指导”、《将进酒》 第三课时3.4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9:05—9:50)《阁夜》及杜甫诗歌鉴赏指导 第四课时3.5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10:15—11:00)《虞美人》、《苏幕遮》 第五课时第四节(11:10—11:55)点击高考,结合前两单元总结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第六课时3.6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3:00—3:45)自由命题仿写或创作诗歌,分享阅读,评点周记 第一课时: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2、领悟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 【教学过程】 1、点评上一篇作文情况:(15—20分钟) 2、课程导入: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使我们的写作更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前不久,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一个有关于"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该研究透露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信息,比如,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幻想力和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想象力也被认为是一种21世纪的竞争力。有才艺的同学想象能力也会比一般人来的丰富,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离不开想象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有位小学老师问孩子们:谁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呀?有个可爱的小孩子就说:因为他被爸爸打屁股了!你觉得这个答案好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反而在退化,但是在写作的殿堂里,我们可以尽情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神采飞扬。之前的优秀习作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 那么,想象与联想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究竟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注意听哦,讲完了我可要考考大家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都像没见到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问1:你猜这个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他。”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4922885.html,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 作者:李一岚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9期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该文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从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三个方面就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古诗词有效教学,作一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联想想象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前,苏州市各高中选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重视;二是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等;三是面对古诗词,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展开欣赏古诗词的重要要素——联想和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细细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学生正是缺乏了联想和想象,才说不出个中体会,道不明期间内涵。 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它以少量的文字包孕丰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样也是诗词鉴赏的触发媒介。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固然是心骛八级、神游万仞;而读者在品读时,必然也需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思接千载,寻求诗词之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来引领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如下三方面为抓手。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志向的载体。诗人的不同经历和社会体验会激发其不同的思想情感并融入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古诗词教学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诗背景对解读诗词,理解其内涵起到关键的作用。引导学生循着诗词中的情感联想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经历,由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作背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如能由诗人生平展开联想,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指导学生在诵读该诗后,找出隐含诗人情感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问及这两句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否矛盾时,学生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此时已失去抱负,对现实已消极至极;但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李白此时的心态还是很豪放的。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诗人的生平,此诗为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李白一生欲为国家出力,最终病倒在赶赴战场的路上,虽然一生屡遭挫折,但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和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00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供背诵的古诗篇目;从1993开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继承这笔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一定数量优秀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古典文学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应试技法的议论就多起来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上。 因为诗歌是运用精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联想、想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感受、愿望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是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的。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的诗情。 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时,联想和想象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是否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是否养成联想想象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联想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鉴赏古诗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理解诗句含义要运用联想想象。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三层:第一层叙写周瑜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字里行间流溢着词人赞美和羡慕之情,第二层叙写词人自感苍老,壮志未酬。两相对照,顿生叹惋之情。从这两层字面上看,对别人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叹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强烈地渴慕建功立业。这不难理解。第三层词人洒酒寄情,抒发了“人生如梦”的超脱旷达的情怀,也就是说词人认为建功立业又怎么样,人生短暂,何必自苦。这是字面的意义,也好理解。如果仅从诗句字面意义理解,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问一句:第一、二层表达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慕,第三层抒发的是对建功立业的鄙弃,在同一首词中,同一阕词中,前后竟会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如何理解?看来,要理解这首词深层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运用联想、想象,去深入揣摩词人当时,当地的处境,心境及思想心理的微妙的变化。联想到词人因用诗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谪到黄州的处境;想象一下词人自知北宋国力衰微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时刻关心边境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的心境。当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时,词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貌似旷达超脱,实是无可奈何,这是词人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曲折的反映。赞颂周瑜也好,自叹苍老也好,洒酒寄情也好,看似矛盾,实际都极其真切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烈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 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而把中间过程或某些情节省略和跳过。这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实写出的一些片断,把省略和跳过的(虚写的)中间内容想象出来,把形象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间,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首联先写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思念雁群的情景,可是颔联却突然展示出高远云天中它那孤单纤小的身影:云海茫茫,路途遥远,它却不避艰难在那里追寻。同时描写了它心意的执著坚定:它望断远处云天也不见自已同伴的身影,但它却好像已经看见了一般;它声声哀鸣,虽不见同伴的应答,却又像已经听到了同伴的召唤。在首联和颔联之间,作者就运用了虚缺的写法,将孤雁先在近处追寻,追寻不到时并未放弃努力,而是千回百转,越追越远,越寻越高,直到高飞云天这样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省掉了。我们鉴赏这首诗时,首先就应当根椐上下文已写出的部分,运用由部分到整体的相关联想填补虚掉的内容,想象出它追赶雁群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孤雁的执著精神,把握它的完整形象。 2、有些诗歌还常常只是集中突出地展示事物本身的姿态,而不去交代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任何背景材料,鉴赏时要善于透过事物本身想象出它的广阔背景来。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只是集中笔墨突出地描写石头城的现状:群山环绕、潮水默默拍击、冷月当照(这是实写),对它的历史却只字不提(这是虚写)。鉴赏时就应该通过实写的眼前景象,运用相关或相反的联想,把它过去的无限繁华热闹想象出来:如春风吹送,彻夜笙歌,人声鼎沸,欢乐无时等等。在联想中体验作者的那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有些诗歌还经常通过比喻、象征、比拟、夸张等方式,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鉴赏时应该抓住这些虚拟的形象去类比想象实体事物,从而把握实体形象的特征。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鉴赏时应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作者自已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4、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借助于希望、借助于推测、借助于回忆等等。鉴赏时应抓住这些虚笔联想到它们折射出来的现实。如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通篇写梦,表面上写的是对住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处境的凄凉。作者对他当前的处境不置一词,而是通过梦中生活的繁华进行反照。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鉴赏时就应该抓住梦中情景,从反面想象作者的现实处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天上的街市》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浅析《天上的街市》中联想与想象的运用语

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浅析《天上的街市》中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诗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有关传说来描写天上的美好生活,用自然来表达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其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开头便展开联想,从远远的街灯想到了无数明亮的星星,又从明亮的星星想到了街灯,这样的联想使得天与地融为一体,也为下文写天上的美好生活做了铺垫。接着,作者写道,天空中有一个繁华的街市,街市中陈列着很多人间珍宝,由于没有写出具体是什么珍宝,这再一次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这首诗写作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郭沫若深深感到痛苦和失落,他愤恨黑暗,向往光明,也许郭沫若所说的珍宝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对我们来说或许可以把这些珍宝当成是能让心灵安静的东西。 从文章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对比的想象手法让我们看到远的是现实中的街灯,近的是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这是诗人的情感投射,开篇即让我们感受到矛盾的心理,由于梦幻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美好所以他能够让让我们很轻松地走进想象世界的意境,所以说,天上的街市不仅仅是一个街市,而且是一个场景,用来铺垫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还是在守护着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的吗?没有。诗人用了一个“定然”—— “定然骑着牛儿来往”。随后诗人写到,在美丽的夜里,牛郎织女一定提着灯笼在珍宝无数的街市中闲游。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已经颠覆了这个让人伤感了千年的神话。尤其是诗中所使用的“定然”一词,也是表明诗人肯定这样的世界存在,也让读者的脑海中充满了意境美。从上述可以看出,诗歌和散文都是用联想与想象来做到珠联璧合,《天上的街市》就是将联想和想象结合到一起,再用大量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时,不仅显示了诗歌本身的神韵,也让我们看到了其精妙之处。 二、运用平凡语言构造出最优美的境界 本诗创作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第三次从日本回国,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刚过,面对着军阀混战,面对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政治统治,郭沫若痛心疾首,就好像他在《星空》集中写的那样:“啊,深说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蓄着多少的苦闷?”这些都能表现出,诗人对祖国未来憧憬破碎后内心的真实写照。古代诗歌讲究辞藻华丽,而现代诗则讲究纯真明朗,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勾勒出美妙的意境。现代诗是1912年才真正兴起的,在此之前很多人写过现代诗但是没有摆脱古代诗歌的范畴,从郭沫若的现代诗集出现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才形成,郭沫若将现代诗把握得炉火纯青并为现代诗奠定了浪漫主义情调,也可以说郭沫若就是现代诗的奠

想象联想的诗

想象联想的诗 【篇一:想象联想的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思家”二字,第三、四句却写家人谈论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这种巧妙的构思,使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示例2】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的作者想象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之思念,衬托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 【示例3】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中的想象. 赏析: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示例4】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诗的后两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三、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 【示例5】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思考: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赏析: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表达的是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 【示例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考:这首词是如何写出而今之“愁”的? 赏析:上片回想自己青春年少时候,纯真烂漫,对于“愁”没有深切体验,却强说愁.下片写现在的愁闷.国家民族的不幸,自己的坎坷经历,使作者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忧愁和悲愤,这与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有天壤之别.这样,以过去的无忧反衬出而今的“愁”之深. 四、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 【示例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联想、想象与诗歌

联想、想象与诗歌 ——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创作手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拓展学习,能够初步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创作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以及诗歌本身的美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运用联想和想象,初步创作诗歌。 ●学习课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学习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2、预习致疑,摘出较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这首诗歌中,比较典型的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创作手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拓展的 现代诗歌中学习并赏析这两种手法给诗歌带来的魅力。所以在拓展延伸、课外作业设计中突出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 2、这首诗是一个点,通过这个点带出诗歌的面。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课前热身 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诵《天上的街市》。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他建立考试制度,亲自授课,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有一次考试,他出了一道题目——“深山藏古寺”。你们觉得以下哪个人的画作会成为宋徽宗心中的第一?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为中国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齐白石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呢,蛙声顺着山涧飘出了十里。 这两个故事,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息息相关,那就是联想和想象的创作手法。 三、整体感知 1、熟悉诗歌,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思考: 在这篇诗歌中,作者描写了描写了“天上的街市”,那么他是直接就描写天上的街市吗? 他在描写街市的时候,描写了街市的哪些内容? 四、学习联想与想象 (1)讨论:下列这些诗歌,是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的? 他走进我的办公室里,样子好像少了98条腿的蜈蚣。 啊,这瞌睡,这瞌睡像十除以三。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2)运用自己想象和联想,为下列这些句子,写出一个优美的下句。 晚上在澳大利亚的草原躺着,很静,没有一点声音,就像。失眠是什么?。 什么是雨?。 (3)诗人想象的天上街市都有什么?你认为这是一个的天上街市?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的联想与想象 诗歌,而要把带入到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带入到非常熟悉的客观世界中。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的潜能,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再创造形象,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发现生活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歌的美就像音乐美一样,读诗歌就要像欣赏音乐一样。那音乐来说,音乐美,首先能够引起听觉上的一种享受,从而导致心灵上的愉悦。人类爱贝多芬,爱莫扎物,爱中国古典乐曲不是没有理由的,即使什么也不懂,可是在命运的氛围里,你会感受到与大风大浪的搏击,在田园交响曲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蓝色多瑙河,感受到河流静静流淌的悠闲,在二泉映月中甚至能感受到月照二泉的那份悲凉的心绪。因此,我认为读诗读诗,就要读出诗的内在音乐感诗歌通过语词之砖瓦建构起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或亭台楼阁,小巧别致,曲径通幽;或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威风凛凛;或草庐茅屋,朴实简陋,自由无束。在这些屋舍里,容纳着大量的语意内涵,它是语言留下的跳跃性的空白,富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或许不能够自己来创作这样一个空间,但是我们却能够用自己心灵去感受已经创造好的空间。 是的,当你进入了这个酌字量句的空间时,诗歌给你留下了无数语义上的空白,而这份空白,恰恰是要每一个品诗人用心去体会的。在星星变奏曲中,我可以感受到悲凉,你可以看到希望,他可以看到不平,某人又可以看到一种愤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读一首诗时,其感受都是不同的。之所以诗歌比其他文体所能产生的效应更大,就是因为诗歌中的大量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填补过程,就欣赏诗的主观内化过程 当你任由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纸上泼洒完毕之后,就该回过头来斟词酌句了。上乘的诗歌语言都是富有张力的。所谓张力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比如戴望舒的《断章》:“但愿她温温的眼波,荡醒我心头的春草。”“荡醒”二字首先让我们人的眼波联想到春水碧波,眼神的荡人心魄就如春水撩人情思,令人喜悦舒畅,这喜悦舒畅又像春风中刚醒来的自由伸着懒腰的春草。这二字运用得多么生动传神,耐人咂摸寻味,叫人浮想联翩。另外当代诗歌中人们更推崇机敏干净的语言。运词的机敏干净体现在语言像人一样能体现一种智慧,并且有一种透明的质感。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柔软”一词就体现了一种质感,“湖”比喻就表现出了一种机敏。而由湖水、萤火虫、星星、睡莲组成的意境又那么的清新可人。 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

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诗歌部分)

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诗歌部分) 文学创作要立足于现实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是又不能直面于对现实的描述,创作者应当从中提炼出值得讴歌或者鞭挞讽刺的某个侧面,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基调和铺垫,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氛围进行渲染,对感情加以浓化,哪怕只是几种同一意境下联系在一起的几个意象,也会相互交织,相互弥补,相伴而生万象,使意境更加完美丰满,使感情的升华更具鲜活的背景,景,情,人,境,相携而生感,从而增添其图画感,立体感和美感,让人读后,自感画面就在眼前。 记得,五月的一个早晨,沿着倪伦河河岸晨练,空气有点儿清凉,漫空中弥漫着阵阵的槐花的清香,沁脾怡心,顿觉浑身舒然,猛吸一口,却又全无,一会儿却有直逼鼻息。河堤上绿树层层,洋槐,李子,塔松,绿杨,冬青,碧草,弓桥卧波,堤转径曲,翠鸟婉鸣,流水潺潺,晨练者来来往往,太极,练声,各从其好。那意境,顿感身心愉悦,诗情顿生,于是,联想想象,形成一个意象共生的晨景画面:晨清春凉叶色浓,径曲堤转鸟弄情。一桥枕水水微动,小亭之上有歌声。《倪伦河晨景》 有时候,当你看到某一个场景素材或者值得动笔的意象,不能就景言景,就事论事,要展开联想,拓展其空间容量和景物的内容与内涵,增添相关的人、物以及细节。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抒情更要借用多重意象的交叠和融汇,最后达到对境中的最重要元素(人或者动物)的活动的描写,或者升华到哲理的思考,并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水到渠成的同感。 现在正值杨柳絮绒飘飞的季节,看絮绒飘飘,漫天飞舞,若雪花轻飘,并有絮绒团团旋旋,汇集路边,簇簇涌涌。偶有风来,旋而不见,而空中依然,人行路上,侧头遮面,以防絮绒入鼻迷眼,仍却是絮绒满头,紧锁眼眉。便想象着有孩童,互相追逐,跳起身脚,手抓绒团,然后伸到眼前,鼓起腮帮,猛力吹飞,继而欢呼雀跃。联想到有孩童,捧起路旁团团绒团,扬手猛撒,絮落眼前,如天女散花,转身而笑。于是画面顿生,有感于此,写出《柳絮》:谷雨前后柳絮天,漫天飘飞路旁旋。谁家儿童追欲捉,误入鼻息也迷眼。低头侧行手遮面,絮绒翩翩落发边。更有孩童竞相嬉,捧起絮团散眼前。 画面清晰可见,逼真,让人动情,想象的空间极为广阔,甚至读者读后,在想象的同时无形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自己的亲身影像,参与其中,想象着自己的童年。 创作中有时还可以,甚至需要通过进行联想和想象,把相似的,同类的,相关的,相对的意象或者情节,细节,连在一起,共同造就一个和谐共生的氛围,使场景意境化,使含量丰富,使内容充实,使人物和画面更鲜活。 先想像一下下面的意境,然后展开联想。 前天南风一夜吹,第二天,春暖花开,万木醒眼,一切欣欣然,舒筋展骨,连冬眠的蛙也耐不住寂寞,蛙鼓声声,聒噪不停,近一阵,远一阵,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甚至第二天,晨练时,路旁的沟渠内,仍然传来,脆脆的蛙鸣,伴着婉转悦耳的鸟鸣,响在略有清冷的早晨,引数不清的晨练者驻步,指指点点,话语中颇多讶异。 但是昨晚,一夜的雨,夹着几阵风,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第二天,雨还在时断时续地下着,低洼处积满了水,倪伦河两岸,大理石方砖砌成的路面上落满了杨树的绒团,伴着一颗颗枯黄的柳穗。河塘两岸,柳树已经逐步褪去了鹅黄,泛着浅绿的光泽,雨中的杨树梢上湿湿的绿。站在三楼上,遥看楼前甬路旁的法桐,枝桠伸展,新叶满枝,急切的样子,着急

运用想象与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

运用想象与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解感受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中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只注重于诗歌的表层大意,而忽略了诗歌的深层意蕴,以至于对诗歌的表情达意、意境等方面的理解有所欠缺。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理解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阅读与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学;想象与联想;意境 一、诗歌与诗歌教学 曹丕《典论·论文》中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自然包括诗歌。纵观历史,凡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无不受诗歌的滋润和哺育,屈原、曹操、文天祥、毛泽东等,诗歌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伟大成就增添了灿烂光彩。 朱光潜先生强调多读好诗大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纯正的文学趣味,他以为:“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而“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个性化色彩最浓烈的文体。诗歌中强烈的感情容易与青少年的个性表现产生共鸣,民族自豪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爱国家、爱人民、爱自然、友谊、友情等都容易被激发出来,并且长期地保持在记忆中,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诗歌具有形象性,诗人主要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具有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就不能按照所反映对象的自然时空顺序推导,也不能将其思想感情发展的全部流程一一呈现出来,而是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并将其拼接一处。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水平。而诗歌以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著称,诗歌教学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捷径。我们的诗歌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乃至创造诗歌的能力。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贯穿一些仿写诗句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二、在诗歌阅读中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中学生初读诗歌往往只是局限在字词句表层意识的理解上,而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不能通过联想去体味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想有机地理解各生活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必须具备联想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陶冶情操。然而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使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注意对生活经验的感悟,从而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思维跳跃性大,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才能很好地去理解全诗。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诗歌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不能传其“神”。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 一、什么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二、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先说联想。 作为古诗中的联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现示例解说如下:1、古诗中的相似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在这里,就用了相似联想。这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所以他在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这一处联想,既写出月光的皎洁,又点出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古诗中的对比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的主旨是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痛。然而作者未从正面去描写,而是运用联想进行了四个对比:一者动与静,“誓扫匈奴”“五千貂锦”;二者生与死,“不顾身”与“丧胡尘”;三是前方与后方,“无定河”与“春闺”;四是人与鬼,“梦里人”与“河边骨”。通过强烈的对比,把疆场将士英勇战死的壮烈,遗骨河边的凄凉,以及家中仍作生人思念的悲惨,全盘托出,井然呈现,既深化了主题意旨,叉反映了多个层面,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古诗中的相关想及其运用: 如唐代章碣的《焚书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与“坑灰未冷”相关的是秦始皇,与“山东乱”相关的是秦始皇、刘帮、项羽等人。这里用相关联想,意在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