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班级姓名

一、课程标准解析

二、复习回顾旧知识: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请讲以下名词用示意图来概括。

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

软流层(岩浆)、外核、内核、岩石圈。

2、地壳是一个圈层。

3、地幔介于和之间。

4、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

了岩石圈。

三、自主学习: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和

三大类。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也称之为)。

(1)根据下左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填写字母名称。

A:B:C:D:

(2)写出下右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A:B:C: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⑨:⑩:

(3)下图中字母表示各种岩石的地壳物质循

环的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在字母d、e、f、g中,表示冷凝作用的

是,表示重熔再生的是,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②在a、b、c中,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的岩石是,由岩浆冷凝而成的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侵入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喷出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2.沉积岩 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原有岩石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 例题 1 (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解析】①过程是由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生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变质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7min)石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C.④D.⑤ 【解析】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整理使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课程学习目标〗姓名:_______________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知识体系梳理〗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1.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又从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又叫做__________________;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__。 二、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以CO2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_的形式循环。在碳循环过程中,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产生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将会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对生物圈和人类造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l、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二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 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 物质循环。 知 识 体 系 考纲解读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 划分及其特点。2.理解三 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 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 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实线N:纵波。 分类传播特点

考点应用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所通过物质的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 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较快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横波(S)固体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不连续 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速度变 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 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 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举例分析最薄最厚处的地壳)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 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 很大 解读图文详解P41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比缺少硅铝层,密度更大。2.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考点应用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 [误区警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比较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教案精修订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 考点知识复习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景观图或区域图示,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现实,以等值线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风向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结合特定条件下气象数据或气象图像资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特点及其影响。4.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名 称 特征界面 A层 ___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 ____千米 a______ b古 登堡界面

_ B层___ 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 部存在c____________,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 层 地 核 分C外核、D内核 2.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A____ ____ 岩 侵入 岩 岩浆侵入 ______________冷凝 形成 花岗岩 喷出 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 成 _________ B_______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 碎屑物质经搬运、堆 积、固结成岩形成 ________、砂岩、 页岩 C________岩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 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 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 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 ? ??a表示 b+c表示外力作用 d表示 e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示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岩石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本部分内容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特别是对三大岩石形成过程的理解,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高中地理知识繁琐复杂,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本节讲述的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教材首先介绍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一、选择题 1.花岗岩是一种()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有() A、花岗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3、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4、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5.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 6.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B、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沉积岩 C、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石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D、岩石是构成地貌,但不是为人类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7.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成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完整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106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106 kJ,但其中118 761×106 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括号内,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 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 的传递效率为20%。 (5)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60%。 (6)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细胞呼吸消耗。 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2.由上面能量流动图解看出:A为生产者,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同时发生的物质变化是把大气中的CO2合成了有机物,B、C为消费者,A、B、C及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同时发生的物质变化是把有机物分解,释放CO2返回到大气中。 课堂导入 下图为美国耗资2亿美元建立的地球生物圈2号。它是透明的,为什么呢?

生:需要输入光能。 师:同时,它又是封闭的,难道它不需要外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吗?学完这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后,我相信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个问题了。 探究点一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请阅读教材P100~101,结合P101图5-11和温室效应示意图,完善下面的碳循环模式图,并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碳在自然界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CO2的形式存在。 2.自然界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含碳有机物储存在生产者体内,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往下传递,最终流向分解者。 4.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学燃料的燃烧都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CO2的形式归还大气。 5.由此看出,碳循环其实就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所以,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 6.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答案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8.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又有什么危害? 答案CO2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高,进而导致温室效应。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归纳提炼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习题精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习题精选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李庆敏 【真题回放】 1.(08,江苏)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答案】B 【解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主要是冰川堆积产生的,而雁荡山陡崖峡谷则是由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2.(07.广东)“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侵蚀作用 【答案】 D 【解析】水滴石穿属于水蚀作用。 3.(08.广东)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答案】 A 【解析】解析:B、C、D三个选项都主要是侵蚀作用形成的。 【预测】 )热点地区(四川震区、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区域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图、地形剖1(. 面图结合,考查地质构造、地貌景观、人类活动的关系。 2)流域水文、水系、地质、地形等特点与流域开发与治理。( 3)汶川地震,主震、余震的灾情分析、成因分析。(

、重大地质事件、地质灾4)重大工程建设(找水、找矿、找油、找气、交通、水利)(害,考查板块构造、板块运动。 )以景观图为题材,聚焦热点区域,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特点。5( 【模拟演练】 重庆、8级地震。)东经103.4度发生(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月1.2008年512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问题。 1)地震发生过后( .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渐高A.北京昼长逐渐增长B C.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2(。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 【答案】(1)B (2)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繁,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 2.图9为我国西南某地的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图10是图9中沿NM线的部分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补画完整10MN线的地形、地质剖面图。(1)该地区的地形为,在图 该地质构造为什么会形成这,根据岩层弯曲特征,该地的地质构造应是(2)种地形? (3)某地质考察队,在该地区找到了有色金属矿床和石芽、石笋、石柱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你认为有色金属矿床和喀斯特地貌应分别分布于A、B、C三地中的哪一地?并说明判断理由。 (4)依据科学发展观,如果利用当地资源对图示区域进行合理的开发,请简述其开发的方向和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山地画图(形态正确,顶点正确;地层分布正确,注意每个地层与地表高程的交点及对应图例) (2)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残留成为山岭 (3)有色金属矿床应位于C处,有色金属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相关;喀斯特地貌应位于A处,因为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 (4)发展方向:①该地区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可以以这一旅游资源为依托进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旅游产业;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然要素),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经济林木等),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③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等,注意问题:①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植被的保护,以免水土流失而造成严重的“石漠化”现象;②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产生;③注意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方式。 二、知识梳理 1、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 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实例——碳循环 (1).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相同的即。 (4).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具有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 3、与社会联系——温室效应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度,与通过生物的 和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大致相同。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 速增加造成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不可分割。能量的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 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三、预习自测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 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 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 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4.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 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 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课内探究案】一、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共44分) (2019·海南卷14~15题)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3.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2017·浙江选考B卷8~9题)三清山和雁荡山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三清山以独特而丰富的花岗岩造型而著名,雁荡山以巨厚的流纹岩层造就了秀丽风光。下图分别为两山地著名景点照片。据此完成4~5题。 (犀牛望月)雁荡山(思春女神)三清山4.两山地主要组成岩石的区别表现在A.成因分类不同B.化学成分不同C.冷却速度不同D.物质来源不同 5.形成两山地著名景点相同的地质作用有A.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和风力作用C.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2日,墨西哥科利马火山喷发,形成数千米高烟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据此完成6~ 8题。 6.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墨西哥火山喷发的是A.①B.②C.③D.④ 7.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A.② B.③ C.④ D.⑤ 8.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A.a B.b C.c D.d 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25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9~11题。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总结:

人教A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方式。 二、预习内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 (1)存在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____ 作用或________ 作用,从生物群 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__ ,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____ 的形式通过_________ 传递。 (4)温室效应: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学习重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二、学习过程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的理解 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 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________ 的驱动。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 ,因此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可以在________ 与______ 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 .碳循环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__________ 和______ ,传递形式为______ 。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__________ 与_____ 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_______ 。 *一些化能合成生物也可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物质循环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兴趣探索自然环境的一些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上容易混淆,因此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定义要做以解释和区分,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图片和大理石产地的学生介绍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岩石分类和成因。 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简要的示意图并叙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课的课标基本要求,因此运用书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受自己的归纳理解能力的限制,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重点难点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查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的试题。所以咱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尽管昨天已经讲了,但是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好。今天咱们再加强一下。 【探究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 浆

二、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 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 成的。 三、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 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碳循环 自主学习 活动2:观察教材101页图5-11 ,思考下列问题 活动3: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自学检测 1. 碳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的形式是( A. CQ B. 单质碳 C. 碳酸盐 2. 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 C. 组成生物体的 C H ON P 、S 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 学习任务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 活动1:尝试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学检测 4. 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产生温室气体 B ?需要能量驱动 C ?不依赖于水 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都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 B. 都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C. 碳循环以无机环境的 CQ 为起点,能量流动以光能为起点 D. 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总结提升】 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 【巩固达标】 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 为大气中的CQ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 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由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途径; (7 )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 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循环的形式; ) D. 含碳有机物 D .具有全球性 ) "f”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 100-P 103 页,独立完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_________ 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碳循环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 (3)循环途径: (4)循环模式图(据课本P 101图5—11完成下图): 产生CO 2 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利用CO 2 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5 )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我们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课堂探究 分? A:;B:;C:;D: 合作探究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____ __作用、__________作用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学会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分层 名称特征界面 A层 __ 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 a__________ b古登堡界面 B层 _ 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 c____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 2. 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某地地下30KM 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晃 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成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_______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_____________冷 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 ____ B_______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形成 ________、砂岩、页岩 C_______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