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029

教学科研

JiaoXueKeYan

教师·TEACHER

2018年6月Jun.2018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作者简介:邓立娟(1980—),女,黑龙江安达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HDJYKY2017C033)的研究

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18-0029-0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被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那么,在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值得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思考。而在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内容,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品质的提升,这实际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研究认为,高中阶段是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初步成熟期。所以笔者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以梯度有效的问题带动学

生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练的语言中呈现微言大义,基于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深入有效的问题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备课环节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组织提问,这是教学智慧,直接关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问题要切中要害,避免反复烦琐。《论语·述而》说道: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就《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笔者按“预习问题”和“研读问题”两个梯度,分别设置了如下问题:

预习问题之主问题:为什么郑伯要“克段于鄢”?

①姜氏为什么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②姜氏偏爱共叔段表现在哪些地方? ③朗读第七自然段,该段说“段不弟”,请问“段不弟”体现在哪些地方?郑庄公的态度或反应如何?④庄公对武姜是怎么样的态度,有何变化?⑤如何理解“遂为母子如初”?⑥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是关于战争的文章,具体战争描写在哪?本文侧重点是什么?

研读问题之主问题:“我”眼中的郑庄公:

①为什么古代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贬斥郑庄公(如金圣叹)?②郑庄公是真孝还是伪孝?③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郑庄公这个人?④是(谁)什么原因导致兄弟至亲最终兵戎相见?⑤文中郑庄公、公叔段、武姜、颍考叔,你最欣赏谁?最不欣赏谁?为什么?

预习问题的设置属于第一梯度,主

要是结合问题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脉络、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目的是基本读懂;而研读问题属于第二梯度,需要学生在第一梯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主要目的是读通读透,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梯度问题的设置中,旨在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深入思考,进而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质疑与批判的方式探究

文本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形象分析向来是本篇课文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对郑庄公的评价,我参阅不少资料,却发现难以按照通行的解读来给学生分析和讲解。对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大多定性为“阴险狡诈、虚伪薄情”,比如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结合文中的几句话对郑庄公做这样的评价:“佗邑唯命”(四字甚毒);“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也说“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的丰满形象”。但反复研读教材,感觉这样的评价不够立体全面。于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来探讨郑庄公的形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倡导质疑与争辩,结果学生的思考与解读令人欣慰。

学生对郑庄公的评价分为三种态

旨在思维发展的文言文教学探微

邓立娟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广东?广州?510800)

——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微】新课改的九种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探微】新课改的九种教学模 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必然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应改革与发展。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新课标为基准,对于语文教学新模式做了几点尝试性阐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始终以教师 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素质教育相悖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实践能力的建构过程。语文知识结构只有通讨学生本身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一种素质技能。因此,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让学生练,让学生验证,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自己的语文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教育存在着困难与挑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2.启发式教学,发掘兴趣潜质 在启发式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语文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开放式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4页word资料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必修四中的篇目,教参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体现先贤治国思想”和积累文言知识。上课时,我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也配合学案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生机。通过平时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都感觉味同嚼蜡,无论文章难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就《季氏将伐颛臾》而言,要识记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难,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上课时学生比较麻木机械,因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奋点。他们对于春秋末期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没有什么感觉,战或者不战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没有多少兴趣,纯粹是为了记忆而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便试图寻找到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决定在原有教学目标之外加上新的目标:体会一位师长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 以下是课堂片段实录: 师:孔子认为该不该讨伐颛臾呢?为什么? 生:孔子不同意讨伐颛臾,认为是“社稷之臣”。(我的学生都能找到第二段的这句话来回答,只是回答得不完整,需要教师补充。)师:孔子不赞成这件事,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听到要讨论孔子的心情时突然精神起来。) 生:不高兴,生气了。

师:哪里看得出孔子生气了? 生:对冉有直呼其名,还用了反问句。 师:对,孔子反问“何以伐为”?说明他很不赞成这件事。大家对于老师生气的细节都找得很准确,是不是平常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呢?(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特别是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那听到老师批评自己,冉有这个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呢? 生:没有,他狡辩,推卸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师:哦,冉有是不是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犯了错误经常说:“不关我事”这样的话呢? 学生笑起来,看到学生精神饱满,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点拨学生根据谈话背景,人物身份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强调孔子和冉有就只是师生关系,学生顿时很有兴趣尝试。 最先来尝试的两位同学朗读得并不好,但很有积极性。于是我范读了一次,让他们明确这是孔门师徒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自己和老师之间谈话的经历。并对一些语句在朗读时的具体处理方法做了详细讲解。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要读出孔子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生气与震惊,语速应该比较急,“过”字要读出对冉有的责备,应该重读;“何以/伐为?”要体现出怒气,也要读得重些;“且/尔言/过矣”中“且”字可以稍微拖音,要读出老师教育学生时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按理类推,觉得“则将焉用彼相矣”也应该重读来体现孔子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 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 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 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 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 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 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 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 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 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 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 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 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 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 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探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探微 发表时间:2017-01-12T17:33:18.69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作者:陈琳琳[导读] 教师开门见山地阐述学习目的,也是一种好的导入法。(广安市邻水县九龙镇中心小学邻水 638500)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顺利地进行教学,必须在上课伊始,就得运用注意的规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新课的导入,往往“讲课开头易”,即流于“板书课题,介绍作者”的老模式,千篇一律,学生没有激情,自然影响新课的讲授,因此生动的导语设计就特别重要了。生动的导语会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顺利地 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一、开门见山,情感阐述,直接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地阐述学习目的,也是一种好的导入法。它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入的:同学们,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无不为自己民族拥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深感自豪,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古诗词,来领略我们民族的风采。这样的导入对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祖国文化的兴趣,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感召力。 直接导入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导入方式,但往往如前所述,流于“板书课题,介绍作者”的老模式,艺术的直接导入在前或后,应有一段饱含情感的阐述,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孚情”。情感是激发感染,接受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课堂开始前,充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好表现等特点,来酿造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氛围,使课堂主体、客体融为一体,形成课堂自然结合力,才能使课堂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主休作用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充分显示,使师生同乘的小船,同心协力地驶向教学目的任务的彼岸。 二、设置悬念,以“导”设疑,以疑激趣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诗情画意的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如:在了解《跳水》后,我先出示一幅彩色插图,然后设置:孩子爬上高高的横木遇险,这时,除了用枪逼他跳水外,还有他法吗?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情高涨,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呼直升机来救”,有的说“甲板上铺上几张厚厚的被子,让孩子跳下来”,有的说:“派水手爬上桅杆,杷孩子抱下来”,还有的“……”。这个问题的讨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正当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时,教师又及时引导他们回到文中:在当时的环境里,还是船长使用的这个办法最好,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如派直升机,太耽误时间,因为当时孩子已经“两腿发抖”了,时间一延误,难免不摔下来,丧失性命;如果派水手爬上桅杆去把孩子抱下来,这也是同前面一样的道理;如果铺被子的话,孩子在那么高的位置跳下来,也极有可能发生危险。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船长机智、果断、遇事临危不惧的人格魅力,揭示了课文中心思想,也教育了学生学会冷静,机智地处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疑”是趣的源泉、思的契机。思维永远是问题的开始。疑越多,大脑的思维就越活跃,教师适当地在课前设置疑问,制造疑问,有助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善于设“疑”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心理上不确性,启发学生多思多疑。如教朱德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子: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板书“母亲”二字,让学生谈谈“母亲“,体会母亲在每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对板书中“母亲”与预知的课题产生惊疑后提出这样的设问;伟人心中的母亲会是怎样的?简介作者后,再用白色粉笔将课题补充完整,这样,学生的精神会为之一振,既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课文中心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去。 三、抓住特征,解释课题 有些课题中的字词能反映课文中心,在理解上又有些困难,教师可采用释题导入法。这样,在解决疑难中就能突出课文中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白杨礼赞》中的礼赞,它的意思就表示崇敬和赞美,敬与赞的对象是白杨,一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作者为何要去“礼赞”它?理解了题意,学生就会带着深深的疑问去深入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又如在讲授《阿里山的云雾》时,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云雾,问:大家都见过雾,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云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阿里山的云雾又是怎样的?同学们又知道阿里山是什么地方?带着这些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同学们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先让其演唱,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四、归纳总结,以“导”结束 结束语,就是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对这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加以归纳总结的语言。好的结束语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清理思路,指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如:在学完《可爱的草塘》一文后,我对照幻灯机出示的彩色画面,动情地说:“北大荒的草塘,大如大海,绿如碧玉,欢像孩子,动似波浪,那里还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故事。同学们,北大荒竟有这样的美,竟有这么丰富的物产,不正是表明作者对祖国大地无限深情的爱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浏览一下北大荒草塘的美景吧!请听配乐课文朗读。”这样,再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感。 以上是就语文课的导入技能的一些探索的总结,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导入技能,才能灵活多变地自如运用。在授课中常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师自身也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了能力,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才,同时,还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品尝创造的喜悦,真是其乐无穷。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文言文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显然有些尴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如何进行改进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在这里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教学对策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记录载体,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但现代汉语是白话体,是趋于口语化的,因此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接触的少,生疏感就多一些。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加之升学考试的因素,教师认识不足,学生重视不够,文言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言文无论教书内容还是考试分值都明显少于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根据升学考试指挥棒走,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文言文考试多一点,文言文教学时间就多一点,文言文训练也就多一点,考试分值少一点,则反

之。甚至有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实用价值低,只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很少更多涉及课外更多的大量优秀古文,以为学一点考试够用即可,导致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对古典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初中文言文教学显得特别困窘局促被动。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文言文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方法简单,教法僵化,程式单一,往往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教学过程无非是介绍作者、背景,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然后进行枯燥地句式归纳、大意分析、主题归纳,死记硬背等,轻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诵读鉴赏与自主品悟,不注重理解,使得大量文质兼美古诗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缺如,以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反三”的情况较为普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实现?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认识,改变对文言文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感情,提高学生

(完整word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原文及翻译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原文及翻译 1、李邕鉴真迹 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封氏闻见记》 【译文】 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2、范仲淹以工代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译文】 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对他们说:”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_游晗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游晗 (福建省罗源一中,福建福州350600) [摘要]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其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工作中的难点。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许多语文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但由于文言文知识点琐碎、灵活性强等特点,满堂灌的方式很难见到成效。本文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04-0173-02[收稿日期]2017-12-26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是因为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工作没有凸显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忽略了文言文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思想[1]。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工作常常避重就轻,不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思想,转而考查学生对于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通常会将文中常考的知识点提取出来重点讲解,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记忆零散、细致、无关联的知识点,无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背离了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初衷。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独立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背诵记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借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学积累,掌握理解运用我国古汉语的能力。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 (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落后 首先,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部分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直接将辅导书上的文章翻译和试题答案分发给学生,片面地强调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情况,缺乏对于解题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讲析,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 其次,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很多老师仍采用“串讲”模式,老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迷迷瞪瞪。对于课上知识学生无法做到当堂理解、课后消化,只能在下课后翻看课上快速记录的笔记,学习效率低下。 再次,老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够充分。虽然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已掌握了如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并没有实现借此提高上课效率的目标,在本质上,只是换了一种更便捷、更快速的进行“高效填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能覆盖所有的知识内容,却不能改变气氛沉闷、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华而不实。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为了讲得透彻、讲得详细、讲得全面,往往会将知识点整理得特别完善,并将整理后的内容直接交给学生。我们不能否认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但在这件事上教师确实存在越俎代庖的行为[2]。过于轻松的获取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致使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到枯燥乏味,心生厌倦,学习效率底下。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如果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高,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原因: 1.学生难以理解古今文化差异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古人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作者当时的情感,致使文言文学习浮于表面,未能企及文中之精华,学生难以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2.望文生义现象严重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习惯于用已学的知识去推测陌生的字、词、句的翻译[3]。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明显,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知识,对于字词的活用也是一知半解,随意地凭借主观臆断来进行文言文翻译,致使失分严重。 3.学生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33卷第4期Vol.33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7年4月 Apr.2017 [作者简介]游晗(1964-),男,福建省罗源一中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