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遒坠晨燃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李小娟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及其改革高度关注,关注的热点主要是高考的公平性,而在高考公平性的讨论中,焦点又集中于各省市之间。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和高校招生自主权现象.本文通过对高考运作中出现的社会舆论关注的两个“不公平”现象进行解析说明,从而认识高考制度本质的钹x_ff,-性.

[关键词]高考公平录取分数线招生自主权

[作者简介]李小娟(1974-),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温州325035)[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高考的公平公正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6YKS009)

[中图分类号3G522[文献标识码-I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67-03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和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它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综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规范性概念,具有相对性和情景性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主要反映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两个方面,体现了教育制度合理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种,通常是指考试公平和录取公平。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制度,是一项教育评价、人才评价制度,是一项遏制无效率、昭示社会公平的制度。高考以大规模统一考试、统一检测尺度的形式,给予了所有考生竞争的均等机会和公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制度其本质的公平性。制度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原则公平、操作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公平序列,而理想的、公平的高考理应保持原则公平——操作公平——结果公平这整个过程的一致公平性。然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各方面的外在因素造成了中间环节的不公平,从而导致了实际结果与理想原则之间的偏离,引起了人们价值判断上的“高考不公”。现笔者通过对高考运作中出现的社会舆论关注的两个“不公平”现象进行解析说明,从而认识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一、“倾斜的高考分数线’觋象

“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现象是现今教育界和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高考分数线是保护人们教育机会均等的最基本保障。它消除了以往人们凭借先天获得的利益因素(如金钱、权势和家庭背景等)而造成的机会不均等现象,以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来实现教育公平。但通过分析每年各地区的分数线可以看出,分数线存在着倾斜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一部分表层利益或现前利益受损者,通过个人的价值观判断,直接得出了高考不公的结论,甚至全盘否定高考制度;而也有一部分人则通过深层分析,看到了高考制度的本质,并认可了高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事物本质理性的分析和对公平的内涵性认识,笔者更赞同后者的定论一高考制度本质具有公平性。通过透析,

我们可以发现,导致高考分数线倾斜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数差异的客观因素,它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二是分数线倾斜的主观因素,它的形成造成了有序和无序并存的局面。.

(一)客观因素

1.历史角度。在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观念影响的科举时代,应举是读书人登进仕途的唯一阶梯,也是普通百姓改变平民身份乃至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其重要性日渐提升。在盛唐以前,科举考试内容以经术为主,由于北方士子往往更守先儒训诂,质厚但不善文辞,而“近水者智”的某些南方士子则正好相反,好文而轻经术,因此,北方人在这一时期的科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唐朝后期,科场开始崇尚文学性质十分突出的进士科,而冷落以儒家经术为主的明经科,北方士子在科场竞争中的优势开始逐渐减弱,加之北方地区饱遭战刨,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南北倒置现象出现。明初颁行“科举成式”后,科举制度开始定型化,但仍实行全国自由竞争,南方举人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这种地域问的不平衡Et渐严峻,虽在康熙五十一年通过分省定额取中制使得南北取中数额差距明显缩小,但其本身的差异仍旧延续着。如今,这种差异的影响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高考在考试科目、内容、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很多省份实行分省命题,但考核大纲一致,考核的知识点基本相同,难度也相近,在这种本质统一的情况下,考试分数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不可避免。

2.文化角度。历史发展的差异根源于地区文化的差异,反过来又进一步促成了区域问文化差异的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作为一种恒定的制约因素,其影响是深层和本质的,文化的沉潜性,使得其影响常常被人忽视,而文化的弥散性,又使得其影响不容人忽视。文化的历史越长久,其积淀越深,文化的根基也就越厚。文化的差异也折射出了教育的差异。一些文化发展落后地区,人们受教育的观念和意识相对薄弱,对高质量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不高,必然导致与其他地区教育结果的差异性。同样,因文化特色造成的侧重点不同,相应的教育侧重点也会出现偏差。这种地区性的文化差异,也将在考试分数上呈现出来。

3.经济角度.经济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不平衡,各地在教育水平、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师资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

一型竺!星!囫

 万方数据

差异。从教育水平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因其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仍然有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还有很多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据“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在14个省34个县的抽样调查,农村初中辍学率平均达34%,最高的为74.3%;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从教育经费看,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教育经费仅占48%,初中教育经费,农村仅占29%,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是中西部地区的近两倍,其中教育公用费用差距高达4~5倍。从教育设施看,大城市里的学校,宽敞的教室、电脑科技设备到处可见;而一些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却只有昏暗的危房、简陋的桌椅。从师资素质看,近年来我国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得非常快,很多城市小学、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接近100%,而农村同一学历层次的教师,比城市低30个百分点,教师学历不合格率高达70%。基础教育是高考的另一条无形的起跑线,但因为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这条无形的起跑线已经扭曲了,不一样的起跑线如何能跑出相同的成绩?

历史演变、文化差异、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高考这一考试程序后,出现直接结果的不平衡现象,即高考分数的本质差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高考原则的公平性,在这相对的客观环境下,必然会产生相对的公平。

(二)主观因素

1.积极的政策性改革。统一高考是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观点已成共识。但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考试录取偏于共性和统一,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僵化和陈旧,社会监督力度不够,高校招生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扩大等。因此,高考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统一高考制度下地区间分数的明显差异,源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在现今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若一味强调过程的绝对公平,只会完全丧失了高考制度的本质作用,无法保证其社会导向和调节作用。而且若只单纯为追求“考试的绝对公平”,按分数统一录取,那么,京、津、沪等大城市的高校,很可能出现生源被少数几个高分省份“瓜分”.本地生源却寥寥无几的局面,而地区问经济发展的落差又必然使外省的生源毕业后滞留在这些发达城市。这样的形势将会导致一些落后的边远省份重演录取“遗漏”的历史,更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而且也会对国家的统一安定埋下严重的隐患。

因此,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各区域的分数线进行政策性的积极调整,以实现整体的合理公平性,这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地区间分数的差异,并综合考虑如政治偏向、经济局限、人口、就业以及高等教育布局等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高考制度实行了分省统一录取制度,同时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例如对少数民族或边远落后地区考生、军烈子女、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等,可优先或降分录取,这便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谓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因为,社会发展总是需要先培植一些“增长点”,然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这是针对考试的不公平差异表象,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即有效的政策手段来控制和缩小省市间分数线的倾斜态势,从而获得整体性的公平,满足多数人的公平要求。也形成圈型苎!里!一了一个人为调节的有序的高考体制。

2.消极的不正当手段.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日渐泛滥,2005年陕西省铜川市报名参加高考的7798名考生中竟有近1/10为“移民”考生。这是一起多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参与的严重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同年海南省引进了2万多个“移民”考生,占全省考生的46%,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事件,更是让“高考移民”问题达到了白热化阶段。“高考移民”之所以被一些考生家长认同,是因其具有某种“合理性”。他们看到了现行高考制度因省而异的录取比例的不平衡,试图依靠自己的身份、“能量”,通过“以不公平克服不公平”的方式来获取心理的平衡感,殊不知“高考移民”本身的公平性又何在?这种通过钻政策或法律的空隙来追求公平的无法制意识或法制意识不健全的消极行为,非但不能解决表象的不公平,反而造成了更加严峻的不公平局面。“高考移民”迸一步恶化了高考分数线的差异,也使高考程序处于一个无序的恶性循环链中。对其实行封堵和严禁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公平问题,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来获得公平,保证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在公平目标和公平原则相结合的情况下,使程序的不平衡符合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切合性三大原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国家运用政策杠杆将分数向教育落后地区和需要教育作为保障的经济发达城市倾斜,以及封堵“高考移民”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考程序的相对公平而做出的正确举措。

二、高校自主招生现象

2006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两校采取以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高考分数只作为参考,或者是对比分析的“样本”。有人将此举称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也有人称之为“社会公平彻底失守的灾难”。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有1913人参加的网络调查,其中59.2%的人表示不赞同,认为此举可能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改革?复旦、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能否体现高考本质的公平性原则?

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巩固和完善现存制度而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的变革。自主招生改革是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质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单一地受控于高考指挥棒的模式,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即打破僵化的统一高考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趋向,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高考制度。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包括招生考试方式从统一到多元的实现,高校依据自身需求采用适当的考试方式选择合适的人才,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最终建立具有多元、适切和自主性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高校招生自主化,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又一良方。现分别从招生的制度、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分析高校自主招生所体现的高考公平。

(一)招生制度

多年来,统一高考制度对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平衡各地高等教育水平、改善高等教育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实现国民教育机会均等都起了相当大的历史作用,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

 万方数据

蕉坠晨燃

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与统一,发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然而,它也存在重才轻德、压抑考生个性和求异思维、缺乏特色和灵活性等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些缺陷越来越凸显出来。因而,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下,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多元化改革是由学生的多样性和高校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首先,学生不是同质的、单一的抽象群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人。正如阿伦特(HannahArendt)所言:“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同一个模子无限复制,所有人的本性或本质都完全一致,并且和其他事物一样可以预测,那么行动就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奢侈。”独特性意味着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评价所有学生,要尊重人的多样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次,各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不一致,培养学生的思路也各有特点,不同的高校需要的学生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高校选择录取学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丰富了高校的招生考试方式,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走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关键一步。今后,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会逐步实行分类考试、分类选拔,建立起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考制度。高校自主招生是对统一高考的补充和完善,它能更好地体现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二)招生主体

高校作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的主体,其招生自主权是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招生自主权是指高校在招生计划的制订、考试形式和科目的确定、招生程序的选择以及录取标准的规定等方面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校招生考试方式的多元化,为高校选择合适的学生提供保证,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多方位地保障了高考招生环节的公平性。

当然,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高校实行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并非都要自行举办招生考试。高校可采用统一的高考、委托专业化考试机构提供专门的考试服务或自行组织考试(在有能力的条件下),然后依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确定选拔的方式、内容和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相应的是教育公平和腐败问题,因为权力总是和腐败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复旦、交大改革的质疑大多出于对教育公平和腐败问题的担忧。正如阿克顿(JohnE.E.D.Acton)所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可否认,高校自主招生可能会产生腐败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而限制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否则就是因噎废食。实际上,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是大势所趋。防止权力滥用带来的腐败问题不应该限制乃至剥夺高校的自主权,而应该在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予以监督。复旦、交大的招生面试通过上海市与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媒体的监督,可以说是试图避免教育不公和腐败问题的有益尝试。总之,复旦、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是我国高校招生从“大一统…‘一刀切”走向不拘一格选人才,并努力做到在制度上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开、公正、公平的一步。

(三)招生客体

高考招生环节中的客体是高考考生,而高校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人才,不仅满足了高校对学生的特殊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使一部分具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进入合适的高校就读成为可能。高校招生考试并不是要将学生分出好坏,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学生,是否招到合适的学生是高校招生考试时应该考虑的关键。适切性不仅意味着选择适合高校需求的学生,也意味着选择适合学生和高校需求的考试方式。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也为高考发挥欠佳或志愿没有填好的学生提供了入学机会。以高校自主招生取代统一的高考模式,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所说,“我们不再仅仅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人”,为学生进人高校就读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为“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创造条件,这其实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

经分析可得,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实质是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质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在招生环节采取多元、适切和自主性的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均等机会和取得学业成就的最广泛的可能性,逐步推进并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三、结语

公平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也是构建理性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而高考的实施和运作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理解与操作,反映了人人享有教育资源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认同和信心,反映了社会的理性和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公平、公正的象征。

然而,高考制度的实现不是一个直线过程,它不可能实现完全绝对化的公平,正如高考分数线倾斜和高校自主招生这些热点问题一样,在体现高考制度公平性原则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面的因素,但它并不能成为高考制度的内部主要因素。因此,高考制度既是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必要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需要。酗

[参考文献]

[1]汪大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6-4)4-19.

[2]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2001(6).[3]樊本富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5]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3).

[6]胥建礼.陕西铜川涉及“高考移民”的109人受处[EB/OL].hap:l/news.xinhuanetcom/legalf2006-4掰16/content_4189276.htm.2006-4)2一16.

 万方数据

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

作者:李小娟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名:

教育与职业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8,""(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汪大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 2006

2.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期刊论文]-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分册 2001(06)

3.樊本富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4.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期刊论文]-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5.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期刊论文]-复旦教育论坛 2006(03)

6.胥建礼陕西铜川涉及"高考移民"的109人受处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立峰.Li Lifeng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兼论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湖北社会科学2007,""(9)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考竞争的加剧,"倾斜的高考分数线"渐趋显露.对此,考试公平论者认为应该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制度;而区域公平论者则认为应兼顾省区之间入学机会的大致均衡.其实,两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公正观,考试公平代表了个体主义的公正观;区域公平则代表了社群主义的公正观.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既是不同地域集团竞争教育资源的利益纷争,也是不同公正理论对分配入学机会的价值分歧;既是因人们理性自觉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更高水平的公正性期待,也是依凭有限理性建构的录取制度滞后于改革实践的客观存在.

2.学位论文王后雄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2008

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考不公平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

,它危及到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底线。高考不公平问题既有历史发展和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而造成的不公平,又有因政策设计而导致的不公平,而高考政策则是影响高考公平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试图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历史上的选才制度和域外高考公平实践,运用公平理论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高考政策是政府、高校与社会招考机构等组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权威性分配与调节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政府是高考政策制订和执行的主体

,政府的角色定位对高考政策取向至关重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政策分析为研究视角,运用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围绕着“政策视角下,什么是高考公平,高考公平的原则及标准,高考公平的现状、问题与原因,高考公平怎样实现”四个问题依次展开论述,力求实现近期操作性对策与长期制度性建设的有机结合。本文的结构可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指出研究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接着,概述国内外有关高考政策与公平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最后,提出全文的框架。 正文第一章,探讨高考公平的内涵与属性。这是本文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两个问题:首先,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是什么,这为本文研究高考公平做了基础性的理论铺垫;其次,高考公平的内涵与属性是什么,主要从高考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寻找对高考公平概念的理解,强调高考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公平、资源共享等内容,指出高考公平的本质属性在于消除社会不公,缩小阶层差距,保障公众受教育权的实现。

正文第二章,阐释高考公平的基本理论问题。综述国内外主流学派有关公平、正义的论述和观点,在综合各家理论合理之处的基础上,力图从高考公平的原则、标准和规则等维度提出相关理论命题。本部分综合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公平观,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正义论的高考公平观,并对高考政策公平的原则、本质和基础进行了分析。个体意义的公平原则有能力原则、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广泛原则和正义原则;地域意义的公平原则有平等原则、贡献原则、效用原则和平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考政策的公平规则体系,为制度公平的高考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评价政策的公平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或准则。本章比较系统地分析了高考公平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属性,阐述了高考公平是高考政策基本出发点的价值理念。

正文第三章,以公平规则体系和阶层再生产理论为理论工具,对高考分省定额录取政策、高考分省命题考试政策、高考自主招生政策、保送生政策、高考加分政策、高考科目设置政策和高考命题政策进行历史和比较研究,在参考国家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基础上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展现了大量的第一、二手资料,依据公平规则理论对这些政策分别从地域、城乡、性别、民族、阶层等维度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并对我国现实高考政策改进提出建议。同时通过研究论证了在渐进式社会转型中不同阶层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明显再生产特征的假设的成立。

正文第四章,转型期我国高考公平的现状、问题及成因。高考不公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原因,从高考政策制定的历史过程来考察高考公平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又要回归到现实,对目前我国高考公平的现状有一个总体性的估价,为此,本文首先对转型期我国高考公平问题的现状做一整体描述。在此基础上,主要讨论了高考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指出了现行有关高考政策公平性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中分析高考不公的实质及其负面效应,这是实现高考公平目标紧迫性需求的理由。此外,还详细分析了制约实现我国高考公平的深层次原因。

正文第五章,高考政策的改革与高考公平的实现。这是从政策层面分析我国高考改革应该围绕实现高考公平目标的路径选择。主要是研究如何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即研究高考政策的制定标准及模式。力图通过理念变革、法治建设、机制创新、政策改进等四个方面来改革我国高考政策,实现近期操作性对策与长期制度性建设的有机结合,以缩小高等教育差距,促进高考公平,为我国高考政策改进与制定、高考制度完善及高考改革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转型期我国高考公平实施与运作提供制度和实践上的保障。

结论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简略回顾本文关于高考公平和政策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回应,总结研究中所得到的启示。并为政策决策部门、高校和招考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对高考公平的强烈诉求,恰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要求。在我国,高考政策的失灵与失效,可能会加剧、损害高考公平的程度,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如何使高考不公平问题尽可能得到控制和缓解而不致于损害到“社会秩序”,就成为高考政策的最终使命。

3.期刊论文张大红.张彩虹.骆耀峰.ZHANG Da-hong.ZHANGg Cai-hong.LUO Yao-feng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偏好与公

平研究——我国高考全志愿填报模式设计-教育科学2009,25(4)

在我国现行高考志愿填报中,存在着偏好和公平性方面的扭曲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现行志愿填报制度和模式存在重要缺陷,本文以尊重偏好、体现公平为立论,在分析和研究现行志愿填报制度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选择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一一全志愿填报模式.

4.期刊论文江雪松.赖秀兰.张昌辉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由我国高考录取地域差异看受教育权平等-江苏高教

2007,""(4)

近年来高考录取制度的公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各省市区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纵深引发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孰优的热烈讨论.区域公平名下的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地域差异制度遮盖了地域歧视与地域特权,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法理内涵要求区域公平应是在考试公平基础上极度审慎的二次调整,只有调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

5.学位论文张和生“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追求高考公平的制度逻辑与政策配置200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明确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素有“举国大考”之称的高考在我国独特的体制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超越教育本身的社会密切关注的公共问题。由此,高考公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涉及伦理、管理、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难题。从宏观视野和内在逻辑上审视高考公平的价值取向、把握高考公平的政策内涵;全面疏理当前我国高考公平问题的主要表现,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内外根源和社会机理;寻求新形势下高考公平取向的改革策略,构建高考公平性建设的体制框架和制度体系,探索维护和增进高考公平的路径与措施等等,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针对一些取消高考的论调,有必要重新审视高考的公平价值。追求公平是高考制度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存在“立基”,也是高考制度演进和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在理解公平、教育公平与教育考试公平等概念的基础上,从高考的社会本质上把握高考公平的科学内涵,即机会分配的标准统一、合理,参考者的权利平等,考录程序公正、透明,高考功能促进公平等,并提出了高考公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对高考公平的制度取向、政策意义、理论依据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以明确追求高考公平的内在逻辑与客观必然趋向。

高考作为一项最大的社会竞争实践活动,公平问题一直贯穿于高考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首先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区域不公平,即“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实质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录取机会分配方式的不合理造成的区域失衡,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考生享有的权利不均等,主要是考生与招生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考生与招生高校在选择权上的不对等、考生在高校招生中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等。第三

,高考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考生身份造假、考试作弊、招生腐败、非法招生中介及诈骗等;第四,竞争结果产生的城乡、阶层、民族、个体等方面的失衡,违背了公平原则,偏离了高考的本旨。高考不公平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社会危害极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影响高考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讲是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碰撞、不同价值激荡和非均衡发展矛盾凸显带来的系列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资源稀缺与教育发展水平的落差,是影响高考公平的物质条件根源;体制矛盾与制度安排的失当,是影响高考公平的内在制度根源;价值异化与社会流动机制固化,是影响高考公平的外部社会根源。各种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导致高考利益的高度集中,即高考的高利害性,这是高考一切问题产生的社会本因。

人们对于高考公平性的不懈追求,总是在高考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中做出选择,以求从价值取向和操作层面在科学性与公平性之间寻求适度平衡。基于这一认识,未来高考改革必须把确保公平作为第一要务,在坚持统考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改革,以维护考生权益、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推进高考公平性建设的基本路径有:建立新型高考管理体制,实现高校招生自主和考试服务市场化

;改造现行高考模式,建立全国统考基础上的分类选考、多元选录的刚性考录制度;构建公开化、民主化、法治化的高考运行机制,为考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结构优化,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推进人才流动机制改革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高考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

6.期刊论文额尔敦吐.E Erduntu和谐社会视阈下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视角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又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特征.在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公平就是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因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公平,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文章中,分析高考录取制度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提出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若干看法.

7.期刊论文李小娟.LI Xiao-juan高考公平视角下的误差分析与改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3)

高考从本质上来讲是起点相同、机会均等的竞争,然而现行高考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实际结果与理想原则之间的偏离,影响了高考公平性的体现.从高考公平角度切入,分析高考公平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现状,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从而给高考改革提供新的启示意义.

8.学位论文聂敬彦教育公平视野下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研究2008

高考招生机会公平在社会公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高考招生中存在的机会公平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本文通过分析造成我国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原因,提出了改善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的建议。从理论上讲,这是对高等教育公平理论重要内容的研究;从实践上讲,可能对国家制定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公平为逻辑起点,从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的概念入手,用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的判别标准,对我国当前高考招生机会公平进行了分析,剖析了造成我国当前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高考招生机会公平的建议。

研究表明:1、高考招生机会公平对考生及其家庭、国家选拔人才和社会建设非常重要。2、我国当前高考招生存在较大的机会不公平问题。3、造成当前高考招生机会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有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是其根本原因;长期形成的高考招生格局是其历史原因;高考招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其人为原因。4、应该对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高考招生机会公平;取消加分奖励制度,改良配额制,各省区的分数线应该适当参考各省区考生比例和人口比例,按一定的权重最终确定。

9.期刊论文李新年高考公平问题的制度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6)

现行高考制度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带来许多不公平现象.从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入手,分析导致高考招生不公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以便让更多的人真正感受到高考制度的公平.

10.期刊论文朱金陵.ZHU Jin-ling公平与公正:招生改革的灵魂——云南高考30年改革前行的回顾与思考-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4)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考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其改革与发展牵动国民的心.本文以国家高考改革为参照系,通过回顾云南高考30年所走过的独特历程,展示云南高考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进展,反思其改革取向,为推进高考改革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正和云南多民族融合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4963541.html,/Periodical_jyyzy20080207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5日

浅谈学习对员工的重要性

浅谈学习对员工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所以的一切运行规律都是在她的推动下前进的,没有知识力量的作用,一切都将停滞不前,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个人均如此。 就企业而言,我们的生产技能、管理经验、服务水平等等都不是与生俱来就拥有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得来的。技术工人要做到技术精练,服务人员要做到热情周到,高级管理人员要做到驾驭企业向更高层次攀升,都在于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完美自己。只有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熟练的生产技能,学会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了服务水准,才能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才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都需要通过学习来充实。知识型员工是这样一些人:善于学习,善于抓住工作和生活中细微的东西,努力掌握本岗位的业务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是每个企业所需的人才,更是领导喜欢的下属。假如你想成为最出色的员工,那么,学习就是你一辈子的事。比如说我们烟台大宇项目部,由于我们所建工程已完工,维修基本结束.对此,夏经理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现在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利用现在的时间更好地去进一步学习公司制度与建筑方面有关的知识从而可以使自己在知识上充实自己,有机会运用到实践中去,使自己不断进步,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提高,以后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前景和进步,这也是公司进步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在闲下来的时间里我看到年龄大的老员工也在学习,看到他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求精神。为此我们感动不已,在项目认真学习、请教有经验的前辈,脚踏实地,认真总结,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不让自己的光阴虚度。争取为公司的发展作贡献。 总之,我们应当学习一切有用的东西来为己所用,服务于我们思创蓝石经济建设,使自身的价值有更好的发挥的余地,从而使我们公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一)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一) 公平责任原则是否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独立归责原则,历来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本文赞成肯定说,但不拟论证公平责任原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仅对其适用问题予以阐述。我国学者一般依据民法通则第132条来界定公平责任原则,即“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1]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公平责任原则有其独特的法律价值,它能弥补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但是,公平责任原则又不可否认的存在理论上的模糊性。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评述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时,在肯定了公平责任原则的特殊价值的同时,提出了该原则的两点不尽合理之处:“(1)民法通则第132条所谓的依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财产状况而言,法律所考虑的不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财产,财产之有无多寡由此变成了一项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有资力的一方当事人承担社会安全制度的任务;(2)是在实务上,难免造成法院不审慎认定加害人是否有过失,从事的作业是否具有高度危险性,而基于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从宽适用此项公平条款,致使过失责任和无过失责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功能,软化侵权行为法体系。”2]对此,大陆学者孔祥俊也有论述:“其一,公平责任原则一任法官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裁量’,适用标准模糊,弹性极大,使

行为人难以据此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故安全价值较低;其二,公平责任原则的广泛适用往往会威胁到过错责任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的安全价值。换言之,行为人依过错责任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不承担责任时,由于公平责任原则的存在,其对行为后果是否承担责任仍心无定数,从而累及该两原则的安全性。”3]因此,应对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加以限制,以期发挥其独特价值并克服其弊端。一、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应考虑的因素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考虑“实际情况”。此处所称“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损害程度损害的发生及损害的程度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客观前提。损害不仅包括受害人的损害,也包括加害人的损害,但在一般情况下,仅指受害人的损害。损害的事实,是指财产上的直接损失。对于间接损失,如果也要求加害人予以分担,则对加害人而言过于苛刻,容易导致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滑向极端,即完全倾向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形成事实上的另一种不公正。有的学者认为:“间接损失赔偿应以加害人具有较重的过错程度为前提,而公平责任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不仅没有较重的过错,而且根本没有过错,所以公平责任也不适用于间接损害赔偿。4]”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前提并不正确,因为在无过错责任中,即使加害人主观上确实不存在过错,也应该对受害人的间接损失给予赔偿。对于侵犯人身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也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我国民法学界通说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受害人、制裁违法等三项功能,5]但是由于精神损害本身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

“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 近年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上大学已非难事,但是考生和家长焦虑情绪反而不断增加。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各阶层之间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数量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差距日益凸显,这直接影响青年学子能否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教育焦虑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竞争之中的心理反应,“高考工厂”现象反映社会底层的教育焦虑。 “高考工厂”是阶层固化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扭曲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其位置的容量是不同的。社会结构的变动,从深层次上折射社会结构既定利益格局重组和阶层利益关系急剧变化的过程。社会学者李强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是一种倒丁字型,农村人口构成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的一横,是巨大的处在下面的社会阶层,而城市人口更多是构成倒丁字型结构的一竖的社会阶层。大量社会底层处于社会结构底部位置,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困难较大,当下的“富二代”“贫二代”就是社会流动固着化的集中表现。代际间发生职业改变、地位升迁的机率降低,突显了先赋性因素在社会流动和分层中的决定作用。社会资源先天性缺失而又得不到公平教育机会保证的底层子弟,升迁的难度将数倍于“富二代”阶层。当前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社会中上层集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影响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 “高考工厂”模式则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表征。2010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的评论,直指社会底层子

女在教育方面向上流动面临困难,其子女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减少,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机会亦在下降。教育向来被视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高考工厂”作为应试教育的成功样本,本质上是社会流动渠道单一化、扁平化的产物。 我国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甚至班级之间都存在着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象。根据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北京普通高中生师比为9.0,而河南生师比高达17.5,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县镇教师供给不足。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明显,城乡教育差距显著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教育资源远不比城市,高考竞争实际上是城乡学生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在过去高考形式单一的情况下,农村学生通过刻苦攻读可以取得高分,进入重点大学,而当高考形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时候,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就有所下降,学生的家庭资本和所在区域的教育条件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城乡教育差异悬殊背景下,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可谓是落后地区基础教育“逆袭”的典型。安徽偏远乡镇上的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90%以上。2013年河北衡水中学1 04人升入北大、清华,囊括河北省文理科状元。 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高考神话”,媒体将此类中学称为“高考工厂”,不仅规模大,吸收大量农村生源和社会底层子女,而且升学率极高。“高考工厂”的教学管理模式特征主要是:①学校实施严格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②视学生为学习机器、考试机器,节假日及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学习心得体会 本周三下午,我参加了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集中培训。经过认真学习并与同事们在会上积极讨论后,我对公司的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规章制度对公司全局的重要性,也让我反醒了自己平时工作中自律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下面浅谈一下我对这次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这次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对集团公司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系统学习让我们两部员工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接受新的工作。因此培训一开始我在思想上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训过程中更是认真学习做好笔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培训内容却是简明、精要。各部门领导的讲述更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最后x总的总结发言更是令我领悟良多,短短几个小时的过程让我的身心仿佛步入了另一方天地。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是自己与公司快速成长的保证,严格执行公司各项制度更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重大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各项规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断提高自己实际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照所学的制度,我发觉了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刻细致,不善于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不善于自我创新,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态度方面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培训后我认真思考,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我决定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来加强自我约束。 一、加强对公司相关的业务与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定要求,不断的充电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热爱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精业、敬业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默契度,增强集体荣誉感,以维护新合作形象为己任。 总而言之,通过培训,我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达到了学习的预期目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继续学习下去,不断的总结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福利制度与社会公平关系

论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系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为使社会成员能够维持基本物质生活,实现生存权提供援助和保证而设置的若干内容和项目的总和,是社会团体和个人必须遵守的工作规程和行为规则。它一般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补贴(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个方面。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以来,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则,社会保障制度从制订之初就天然的带有公平正义的品质和特征。 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其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失业者、工伤者等社会成员的生活,以调节收入差距,调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可见,其制度安排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公平正义是其根本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很快扩展到全球,尽管各国的保障制度内容、途径、方法有异,但维护公平正义始终是其制度选择的初衷和首要原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建立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公平,保证比较均衡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是其第一要务。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其

补偿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社会保障的“非歧视性原则”使社会任何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每一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内的社会成员而言机会是均等的,因而它可以促进机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因而它又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公平正义。 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是促进社会成员和谐生活的根本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从制订之初就天然的带有公平正义的品质和特征。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社会财富为手段,以正义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使命,将保护社会成员的权益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就是社会不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事实,农民并没有能够同城市居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在竞争的过程中,又受到诸多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造成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求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致贫返贫的概率,而且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虽然,我国政府开始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从长远看,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农民拥有国民待遇,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制度在事实上,天然就带有公平正义的影子,它的实施和完善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巨大的促进作

坚持公平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平等性原则临夏师范学校安秀芳 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培训,非常重视通过对学员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实现受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的目标。强调通过公平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员参与其中,为学员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员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受益,使其天性得以充分发挥,提高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现代课堂教学中,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实现教学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全体学生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保证 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把全班的学生教好”。平等性教学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教学内容、进度、难度等,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具体教育对象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平等参与,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使全体学生得到共同进步。 由于个体差异性,同样的教学内容,一部分学生领悟的快一点,体会的深一点,成绩就相应地好一点;而另一部分学生领悟的慢一点,体会的浅一点,成绩也就相应的差一点,但如果在教学中不坚持平等性教学原则,过度赏识成绩优秀的学生,轻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形成成绩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这种明显的好恶情绪在实施现代课堂教学时极易导致教学重点和教学设备的倾斜,自觉不自觉地围着少数“尖子学生”转,而占学生多数的“中间生”和“后进生”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导致部分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厌学,甚至弃学。这种整体与部分本末倒置的教育态度,会人为地造成教育对象在教育资源享有权上的不平等,严重背离了教育宗旨和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全体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国内外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是与对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成正比的。如果教师把自己与学生明显进行角色分化、自视高出学生一筹,端起老师架子,板着面孔教学,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就会使学生变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机械被动的学习,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导致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相互脱节,严重消弱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期处于这种不平等、不和谐、受压抑的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得不到很好培养、人格得不到充分尊重、个性得不到充分展示、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这就背离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显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中英项目在教师培训中更注重课堂教学中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式,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要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立足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警、自励、自律,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爱好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坚持平等性原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保证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考分、升学率的支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碗水端的太平”,课堂教学的功能被局限在学生的认识领域,强调考试科目,忽略非考试课程;强调教材内容,忽略社会现象;强调理论理解,忽略实践运用;强调定势思维,忽略创新精神;强调人为灌输,忽略独立思考;强调智能发展,忽略整体素质;强调各自为战,忽略团结协作。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的畸形发展,知识面狭窄单一,思维模式教条化,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不会学习,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公平

公平 名言 人要尊重自己,就必须抱有一种信念:公平对待他的同胞。——夏洛蒂·勃朗特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韩婴 世界之大,而能获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识。——笛卡尔 民主政体应避免这样两种极端,就是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孟德斯鸠 平等是各种善的根源,极度不平等是各种恶的根源。——罗伯斯庇尔 平等的第一步是公正。——雨果 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是公理的法则。——伊索 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我们在上帝面前,都同样聪明,同样愚蠢。——爱因斯坦 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屠格涅夫 既然承认人人平等,那么,不管谁做了相同的错事,便应该受到相应的裁判。——高尔基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 天不在人之上创造人,也不在人之下创造人。——福泽谕吉 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波洛克 没有共同权利的地方就没有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无所谓公正。——霍布斯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 我们生来都是平等的,是德行使我们有贵贱之分。——拉丁谚语

经典素材 交通部长超速行驶 (公平拒绝特权) 法国政府两位部长曾被发现在一条乡间公路上超速行驶。 这两位部长分别是交通部长德罗比恩和负责管理交通执法的内政部长萨尔科奇,他们所乘的轿车分别以98公里和103公里的时速在一条最高限速每小时70公里的路上飞速行驶。 据悉,他们都是赶去参加法国第一部自动路边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这一装置能够将超速行驶的司机记录在案。 交通部长办公室发言人称,德罗比恩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他还补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交通部长也不例外,赶去参加活动不是借口。” 龙永图谈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要确保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而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世贸组织的所有原则归纳到一点,就是要确保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这次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做出了一个重要承诺: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上的特殊性了。要执行的就必须公布,不公布就不能执行。这是对以往我们制定法律法规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它体现了世贸组织的透明度原则。 赵奢铁面无私 (维护公平要依法办事) 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号平原君,任赵国丞相,家有食客数千,颇有权势。他的家臣家丁因此倚势不遵守国法。有一年,赵国田部吏赵奢铁面无私,按法将平原君家9个不纳税的管事家臣全部处以死刑,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我秉公执法,原是为国家考虑。如果你的家臣不奉公守法,又何以叫国人守法呢?国人不守法,恐怕赵国也不巩固,你的荣华富贵也不存在了。”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哑口无言。平原君认为他是贤才,向赵王推荐。赵奢被任命管理国家的赋税,他办事公平合理,使得赵国国库充实,人民富裕。 曹操与满宠 (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曹操有个堂弟,名字叫曹洪。曹洪跟随曹操带兵打仗,立过许多战功,曹操对他十分信任与宽容。 有一天,曹操的侍卫报告:“丞相,曹洪有急事求见。”曹操说:“让他进来。”曹洪气喘吁吁地走进来。曹操问:“有什么紧急的事吗?”曹洪向曹操行过礼,说:“有。您快管管满宠吧,他要杀我的人了。这不是故意让我出丑吗?”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权力、权利和正义

权力、权利和正义 摘要:本文从一句关于权力、权利和正义的经典对白出发,谈到了罗尔斯的和洛奇克他们对于正义和权利的看法。虽然说罗尔斯和洛奇克他们两人都在谈自由主义,但是在关于正义、平等、自由的看法却是是相对立的。正是他们的不同观点而促使我们去分析比对,去思考关于真正的正义,以及权力、权利和正义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这是1994年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的著作所改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句经典对白。这句对白正是辛德勒所说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了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辛德勒的这番话不免会引起我们对权力、权利和正义之间的问题的思考。 一、正义的问题 何为正义?“正义”一词由来已久,在亚里士多德哪里,它主要用于人的行为。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正义的概念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做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罗尔斯明确的规定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他认为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天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

法自我选择的。而所谓的正义原则正是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处理这种不平等,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于人们生活前景夫的影响。 罗尔斯的“正义”的核心概念是平等,他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自由民主主义制度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罗尔斯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总意味着平等。他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一般观念:“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罗尔斯的这番论断反映了一种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一种尽力想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来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解决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将他的正义提升到“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概括了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提出了订立契约的“原初状态”。这是一种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假设,可以通过不同的合理设置使得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能进入这一状态。另外,罗尔斯还对此原初状态进行了三个条件约束:一是原初状态的人们处于“中等程度的匮乏”之中;二是原初状态的人们“相互冷淡”,即每个人对他人的利益不感兴趣;三是原初状态的人们位于“无知之幕”后面,即每个人对他本人和社会的特殊知识信息都一无所知。只有在满足这三个条件下的原初状态,人们才会必然选择正义原则,达成契约。而正义的原则是一种“词典式序列”排布的两个正义原则。一是平等自由的原则,即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二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即社会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首先是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

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

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Ⅱ) 引言(导言\绪论) (Ⅲ) 一、薪酬制定涵义、原则与作用 (1) 1.薪酬及薪酬制定的涵义 (1) 2.薪酬制定的原则 (1) 3.有效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2) 二、薪酬制定中体现公平性的意义 (2) 1.薪酬的公平性理论 (2) 2.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体系中的表现形式 (3) 3.公平的薪酬体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4) 三、当前企业薪酬制定中欠缺公平性的主要原因与现状 (5) 1.薪酬结构和等级设计不够科学 (5) 2.薪酬水平外部不公平 (5) 3.企业内部缺乏透明度 (5) 四、企业员工薪酬制定中把握公平性的对策 (6) 1.明确企业的薪酬战略 (6) 2.搞好薪酬市场调查 (6) 3.做好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 (7) 4.正确定位企业的薪酬水平 (7) 5.科学确定薪酬结构与等级 (8) 6.员工参与企业薪酬的制定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词 (11)

摘要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最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与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其中在薪酬制定中如何把握公平性原则是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薪酬制定的基本概念及薪酬公平性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当前企业中存在薪酬制定中的不公平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从确定企业薪酬战略、搞好薪酬市场调查、做好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确定薪酬水平和结构等级、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在薪酬制定中把握公平性原则的对策,并提出:薪酬制定中把握好公平性原则,是企业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企业薪酬制定公平性原则 Ⅰ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1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这里说的公平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代际公平”;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没有公平性,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为了当代人的需求而生产,很少考虑到未来各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负起历史的责任。因为与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而资源与环境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在于当代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的相对稳定。如,在使用再生资源时,应依靠其自然的收入,而不耗竭其“资本”,即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在后续时段中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而在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时,要尽量节约使用,提高其利用率,而且在逐渐耗尽现有资源之前,必须找到能够替代它们的新资源,保证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另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无损也尤为重要,因为有些环境污染与破坏一经造成,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要有效地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引发对后代人的不良后果。总之,在发展中要努力实现对资源的耗竭速率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和增长速率,对环境的损害速率,不能超过环境的恢复速率。只有这样才能世世代代的发展下去。 “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在资源占有及消耗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的发达国家还把一些消耗资源大、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建在贫穷国家,这样既消耗了那里的资源,又污染了那里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异。为了减少这种差异,创造代内公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首要任务是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主动从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以维护“地球村”的整体利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要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延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走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它的进程。因此,协调好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4.1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进程起着双重彼此矛盾的作用,在资源相对于人口显得丰富时,人口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对资源需求的过度,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因而,人口增加和劳动力过剩又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是一个人口适度

浅析日本高考制度

浅议日本高考制度 张家勇1朱玉华2 [摘要]日本高考包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两部分,二者成绩按照不同比重计入总分。除此之外,日本大学还为外国留学生、归国者子女等举办特别考试,也安排少量推荐入学名额。日本高考既保证了全国要求的统一性,也维护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性,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个别学力检查;前期日程;后期日程 近年来,中国高考改革成为各路专家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也是大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阶段,邻国日本就对我国产生过重要影响,了解一下日本现行高考制度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目前,日本拥有746所大学,其中国立大学87所,公立大学76所,私立大学583所。[1]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是统一的,私立大学则自己组织入学考试。由于日本私立大学社会声望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入学考试也存在很大差异,有高中校长推荐入学、调查书选拔、入学办公室考试等,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日本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包括文部科学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简称全国考试)、各大学自主组织的前期日程或后期日程(即个别学力检查)。录取依据是两次考试的成绩综合分,综合分是全国考试和高校自主考试各科成绩按照不同配点(比重)加起来的总分。全国考试和大学自主考试的各科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没有全国统一规定,各大学及院系可以自由确定,部分院系把全国考试成绩按照综合分的30%计入总分,高校自主考试的成绩按照70%计入总分;也有各占50%的案例。 除此之外,国立或公立大学为海外归国子女、二战后中国抚养者后代、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外国留学生及社会人安排特别考试(代表日本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高中生也可以通过特别考试入学),也接受少数推荐入学的考生(大阪大学2010年招收3240名新生,接受推荐生21名)[2]。推荐生通常要接受面试,推荐考生必须成绩优秀且对所报考专业相关研究和学术有浓厚的兴趣,负责推荐的高中校长必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通常要求推荐考生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全国考试,大学自主组织的个别学力检查则可能免考。 一、全国考试 日本高中和中国相似,都是高二开始分文理科,高一的时候所有学生都学习完全一样的课程,高二分科后就开始有所侧重。文科生的外国语要求比理科生高出很多,理科生的数学要求则比文科生高出很多。按照文部科学省的要求,所有高中都开设类似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日本全国性高考由文部科学省下属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组织,该中心是独立行政法人,1990年成立以来每年元月中旬开考,时间两天,目的是判定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习的完成程度。采用全国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大学包括所有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各大学利用该考试主要是判定考生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学力水准。 日本全国考试科目由六个教科(学科)构成:外国语、日本语、数学、理科、公民、地理历史,每个教科又有很多科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都是一个小时,考试题型全部是标准化选择题。外国语包括英语、汉语、法语、韩语、德语,考生可以任选一种。日本语包括 1张家勇(1972-),男,安徽金寨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教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2朱玉华(1976-),女,河南温县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组织部,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浅谈规章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浅谈规章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8-01-16T11:22:49.3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作者:徐德斌蔡永庆王海燕[导读] 也就是说无论是国还是家都应该建立法规对大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样一个企业若要想有效运转,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精心掌舵而且还要有一套标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徐德斌蔡永庆王海燕 中国重汽济南铸锻中心,山东济南 250200 俗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无论是国还是家都应该建立法规对大家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样一个企业若要想有效运转,不仅需要企业管理者精心掌舵而且还要有一套标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 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有法可依”的过程。在制度的建立方面,一些企业可以说是“典范”,各种规章制度应有尽有;而与之截然相反,一些企业除了成立企业必须的《章程》以外再无其他制度。其实如果仅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团队,可以没有过多的制度和规范,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如果没有一套管理体系,没有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在重大决策方面就会难以团结一心,因为没有层次上关系的约束,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如最简单的考勤管理,如不加以制度约束,那么员工的时间概念就会淡薄,迟到早退就会成为常态。其实企业制度不怕少,也不怕多,而怕只流于形式。 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在于维持企业内部的秩序。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和约束,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企业内部很容易就自乱,导致管理者有操不完的心、生不完的气,到头来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而如果把员工招聘、人事调动、薪金福利、考勤值班、绩效管理等企业日常事务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说明,在由各个部门负责落实,管理者自然可以腾出时间来考虑企业的发展大局。 此外,建立规章制度可以使杂乱的流程标准化、重复的流程简单化,节省企业大量的资源和成本。规章制度是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良性运转的有效工具和基本保障,它的建立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合法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才能够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必须要全面,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首先,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生产、经营、质量、技术、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在制定时,必须全面考虑,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其次,企业规章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在制定时,必须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充分论证,使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能靠闭门造车或者独断专行。 企业的规章制度还要公平公正,不能体现公平的规章制度即使在表面上再全面,再完整也不能说是科学的规章制度,其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不符合实际。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听到员工在抱怨“为什么……”,虽然不排除一些员工不明就理,但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员工对现有制度的不满,对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因此,在制订制度时应尽可能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会签批准,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要想加强制度流程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规章制度也要不断修订,做到持续改进。在企业中可以发现,各种规章制度制定的很多,也比较全面,但总会有某些规章制度不能跟上企业管理的发展,不能满足实际要求,有的规章制度甚至是几年前甚至更早的制度(大多是从其他老企业借鉴而来),现在仍然使用。很明显,这些制度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与其他的制度互相矛盾妨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因而,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使之符合实际情况,持续改进。 制定科学合理的一套制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制度,如果企业制定了制度却不执行形同虚设,那么还不如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制定制度,所以说规章制度制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使之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不徒有其表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员工“知道”有这么个制度。让员工“知道”企业规章制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制度在企业内部网站公开,使所有员工都能及时方便的查询到企业的相关规定,或是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安排适当考核等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员工虽不必熟练掌握也应该清楚了解企业的所有制度,需用到时可以迅速的找到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对照自己的行为,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制度的落实就会有一个良好开端。 二.公平公正的执行。想要使制度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就要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先做到,正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按制度办事没有商量没有例外,下属自然对制度心存敬畏,不敢轻易越轨。只有各层领导以身作则,执行中不偏驳,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有力的推进企业制度的有效落实。制度的约束可以让企业的每名员工都调整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还能体现公平原则,让制度说话,管理者才能从常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企业用正规化的制度进行管理,看似不讲情面,但对于维持整个团队的良性运转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制度的落实仅靠各层领导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保证制度一定能够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尤其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可以说是权力的直接掌握者,“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随时都有成为脱缰之马的可能,必然会出现人为偏离制度约束的行为,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只有系统、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规章制度有效执行。如果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泛泛而谈或表面约束,就要将制度细化分工、责任到位、相互监督、严格执行。 综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而规章制度在这中间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我们应当使所有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均得到保证,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执制度必严,违制度必究”,这样企业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陆兴健;搞好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政策与管理;1997年11期 [2] 燕希东;规章制度还是下墙好[J];中国有色金属;2009年05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