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继间措施方案

中继间措施方案

中继间措施方案
中继间措施方案

高泾南路顶管中继间措施

编制:

复核:

审批:

日期:

目录

一、中继间出现的原因及中继间的原理及数量------------------1

二、中继间的构造、组成、拆装--------------------------------------3

三、质量保证措施-----------------------------------------------------4

四、安全保证措施-----------------------------------------------------5

五、中继间的使用和注意事项-------------------------------------7

一、中继间出现的原因及中继间的原理及数量

1、本项目污水工程设计为双排管(北侧为主管,南侧为辅管),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18m侧分带下,主管埋深在5—15.3米,工作坑开挖深度也超过5米,均为深基坑作业施工,且顶管距离长度达到62米,地下土质情况复杂,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层为:填土、黄土状土、细中砂、圆砾、粉质粘土。

填土①(Q4ML):黄褐色,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系等,土层厚度0.4m~0.5m。

黄土状土②(Q4aL):褐黄色,硬塑~可塑,湿~饱和。具针孔及发育,可见小颗料钙质结核及云母片,偶见蜗牛壳,结构松散。土层厚度4.40m~8.30m,厚底深底5.7m~8.0m。

细中砂③(Q4aL):褐黄色,稍密~密实,颗料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可见云母碎片,颗粒均匀,级配较差;该层夹粉土薄层。层厚0.4m~2.9m,层底深度6.1m~10.8m。

圆砾④(Q4aL):黄褐色或杂色,中密~密实,饱和。该层以中粗砂填充为主;颗粒成份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等。

粉质粘土⑤(Q4aL):褐黄~灰黄色,硬塑~可塑,饱和,土质均匀,含氧化铁条纹,粘性较好,含钙质结核,见少量蜗牛壳残片。水文地质条件

2、地下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中间报告实测2012年9月的勘察结果,实测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7.9m~8.9m,属潜水类型,勘察期间所测地下水位接近年地下水位的低水期水位。根据调查,耕种灌溉

时水位明显上升,旱季抽水灌溉时,地下水位下降显著,夏季阴雨连绵时,地下水位可大幅度上升,故场区地下潜水位年变化幅度建议按3.0m~5.0m考虑。

3、中继间原理:解决长距离顶管的顶力问题主要是考虑如何克服管壁外周的摩阻力。当顶进阻力即顶管掘进迎面阻力和管壁周围摩擦阻力之和超过主千斤顶的容许总顶力或管节容许的极限压力或工作井后靠土极限反推力,无法一次达到顶进距离要求时,应采用中继接力顶进技术,实行分段使实施每段管道的顶力降低到允许顶力范围内。采用中继接力技术时,将管道分为数段,在短与段之间设置中继间。中继间将管道分割成前后两个部分,中继油缸工作时,后面的管段为后座,前面的管段被推向前方。中继间按先后逐个启动,管道分段顶进由此达到见效顶力的目的。采用中继接力技术后,管的顶进长度不在受后座顶力的限制,只要增加中继间的数量,就可延长顶进的长度。中继接力技术是长距离顶管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4、中继间置数量及安装位置中继间安装的数量及位置应通过顶力计算,中继间的数量及其在顶进管段轴线上的位置应根据管道与土层的摩擦力计算来决定,设备的顶力使用应按设备顶力设计的70%-80*考虑储备力

F=F0+RSL

式中:F=总推力(KN)

F0=初始推力(KN)

R=综合摩擦阻力(KPA)

S=管外周长(M)

L=推进长度(m)

F=200KN+20kpa*6m*18m=2360(KN)采用8台50T顶镐顶力为400T,其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中继间内布置一台油泵带动8太50T小顶镐组成的中继间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全体顶进总长度50米,除去12米剩余38米,摩擦力为:

F=F0+RSL=200+20*6*38=4760(KN)

工作坑采用一台油泵,320T顶镐2台组成的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没有必要加第二组中继间

二、中继间的构造、组成、拆装

1、中继间的构造,中继间主要有壳体(钢板制)与千顶组成,千斤顶分布固定在壳体上,安装独立的电、油路系统,壳体(机身)结构强度应符合实际顶力的要求。周边千斤顶分布应该下半部间距小,上半部间距大,中继间与前后管的连接缝不得大于1.0CM。中继间设备拆装要方便。

2、中继间的组成,中继间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水密性,并且要加工精确,安装方便。其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短冲程千斤顶组(冲程为15-30cm)规格,性能要求一致;

2、液压、电器与操作系统

3、壳体和千斤顶固件,止水密封圈;

4、承压法兰片;

液压操作系统可按现场环境条件布置在管内分别控制或管外集中控制。中继环上午壳体应和管道外径相同,并使壳体在管节上的移动有较好的水密性和润滑性,滑动的一端应与管道特殊管节相接。

3、中继间的拆除,顶管到达终点后,应立即开始中继间的拆除工

作。拆除的空间由后面顶进设备向前顶进至管口连接。

A、中继间的拆除工作事先制定拆除方法,安全措施用交底单

形式对实施人员进行指导和教育,保证施工安全,设备完好。

B、拆除中继间应事先将顶镐、油路、油泵、电器设备等拆除。

拆下的油路与辅助连接嘴用棉丝搽净封堵,拆除零件要保存好。

C、拆除顺序:先顶侧、再两侧、后底侧。

D、拆除后机器,附件立即返回库房,清洁整理,保持完好。

三、质量保证措施

在安装一次管子的某个部位,把这段一次顶进的管道分成若干个推进区间,在顶进过程中,先确定管底标高,待测量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试顶,待调整各项指标参数后,中继间方可先把管子推进一小段距离以后,在由主顶的油镐推进最后一个区间的管子,每次推进20-30cm。

1、测量

在正常顶进中,应每顶进50~100cm 时,测量一次。中心测量:根据工作井内测设的中心桩、挂中心线,利用中心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轴线中心偏差。高程测量:使用水准仪和高程尺,

测首节管前端内底高程,以控制顶进高程,同时,测首节管后端内底高程,以控制坡度。工作井内应设置两个水准点,以便闭合之用,经常校核水准点,提高精度。一个管段顶完后,应对中心和高程再作一次竣工测量,一个接口测一点,有错口的测两点。

2、纠偏:

当测量发现偏差在10~20mm 时,采用超挖纠偏法,即在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在偏向侧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施加顶力后,使偏差回归。

当偏差大于20mm 时,采用千斤顶纠偏法,当超挖纠偏不起作用时,用小型千斤顶顶在管端偏向的反侧内管壁上,另一端斜撑在有垫板的管前土壁上,支顶牢固后,即可施加顶力。同时配合超挖纠偏法,边顶边支,直至使偏差回归。

四、安全保证措施

1、沿工作井四周设置1.2 米高的固定护栏,采用1.8m高的彩钢

板进行围挡,工作井四周要挂闪光灯和相应的警示标语。

2、挖土施工时工作井必须设置爬梯,供人员上下井用。使用的卷扬机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

3、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工作井,不得堆放在工作井四周2 米范围内。

4、顶管作业人员必须戴硬安全帽。

5、严格遵循土方开挖程序,控制均匀挖土,防止发生偏位,严重倾斜或管涌等现象,做好作业前和施工中的通风换气工作,每次进入管道时,保证管内通风,以免导致人身事故。

6、吊车、起重设备由专人操作和专人指挥,统一信号,预防发生碰撞。吊车靠近工作井边坡行驶时,加强对地基稳定性检查,防止发生倾翻事故。吊管下工作井时,注意安全。

7、加强机械设备维护、检查、保养。机电设备由专人操作,认真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超负荷作业。

8、开挖前详细了解沿线管线资料,做好沿线管线保护措施。

9、作业人员轮换制。每个作业人员在管内作业时间不得超过1 小时,

避免劳动强度过大引起危险。

10.顶进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洞口必须有施工人员照应,洞内用不大于36 伏照明灯照明,每班作业时必须有合格的电工当班。

11、利用轴流式抽水泵在工作井设置的集水井内进行抽水,保持井内无积水,抽水时,施工作业人员不得站立在积水范围内。

12、采用卷扬机垂直牵引出土时,井下不能站人,工作井上平

台的作业人员出土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13、管外配备专职监护人员,密切注意入管作业人员状态,每

一分钟对管内人员进行呼喊,或用一条绳子每隔一定时间拉一下作业人员,在得不到安全的反馈情况下立刻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14、井上配备相应药品。作业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紧急救援的培

训,并进行实地现场考核合格后才施工。

15、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有关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各机械的安全

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全部用电设施必须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五、中继间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中继间有时也称中继站或者中继环。是安装在一次管子的某个部位,把这段一次顶进的管道分成若干个推进区间,在顶进过程中,中继间先把管子推进一小段距离以后,在由主顶的油镐推进最后一个区间的管子,每次推进20-30cm。中继间的供油方式:但因管径小,安装设备完毕后,中继间顶进过程中所挖土方暂时放在前几节管中,在中继间顶进过程中,中继间油缸推到行程后,自己不能缩回,因为他是单作用油缸,待主顶镐推动后,方可拆除中继间的油泵,并将油泵移至管外,即可将存放的土运至管外,测量完毕,再将中继间油泵移至到中继间,安装完毕后方可挖土顶进,如此循环作业。待管子顶通后,中继间分布,分段的拆除,边拆除一段边顶进后区间的管子,预防拆除空间太大造成塌方伤

人事故,中继间拆除完毕后管子即可合拢。

中继间使用前应事先应事先将中继间安装好,并实验其液压系统与电器系统保持完好。中继间开始顶进时,工作坑的千斤顶要顶在轨道接好的管子上,防止中继间向工作坑方向退移。中继间与前后的管壁接牢,以防中继间因设备布置重量不平衡,在工作中产生旋转。中继间工作时,操作人员必须站在千斤顶的无油压侧(活塞缸顶头侧)以防油压侧出事故。中继间的工作顺序是:第一中继间顶完后卸油压开始第二中继间顶进,最后开始工作坑千斤顶的顶进,完毕,开始第一轮的循环顶进。中继间采用自动控制时须有专人巡视,发现故障立即断电。

顶管施工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顶管施工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一、顶管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有顶管2处,所有顶管材质均为d800钢筋混凝土管。具体为纬二路W1~W4(140m)和W5~W26(945m),本工程采用人挖机顶顶管法,与顶管相配套的工作井和接收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工作井和接收井根据检查井位置间隔布置,即每只工作井向上、下游两头开顶,顶完后工作井、接收井作为管线的检查井,具体工作井、接收井的做法见后设计图。 二、沉井施工 1、沉井施工流程 基坑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刃脚垫层施工→立井筒内模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封砌预留孔→井点安装及降水→凿除垫层、挖土下沉→沉降观察→铺设碎石及混凝土垫层→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素土回填。 2、基坑测量放样 根据沉井设计图纸,沉井基坑开挖深度取1.5米,沉井刃脚外侧面至基坑边的工作距离取2米,基坑边坡采用1:1。整平场地后,根据沉井的中心座标定出沉井中心桩、纵横轴线控制桩及基坑开挖边线。施工放样结束后,须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工。 3、基坑开挖

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基坑开挖边线确定后,即可进行挖土工序的施工。挖土采用1立方米的单斗挖掘机,并与人工配合操作。基坑底面的浮泥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和干燥。为防止流砂及管涌产生采用在基坑边设置一套轻型井点降水,在底部四周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相通,集水井内汇集的雨水及地下水及时用水泵抽除,防止积水而影响刃脚垫层的施工。 4、刃脚垫层施工 刃脚垫层采用片石垫层、砂垫层和混凝土垫层共同受力。 (1)砂垫层厚度的确定 砂垫层厚度H可采用如下计算公式计算: H=N/B+γ砂H≤[σ] 根据计算结果,无论是工作井还是接收井,砂垫层厚度H均为 30(厘米)。 砂垫层采用加水分层夯实的办法施工,夯实工具为平板式振捣器。 (2)混凝土垫层厚度的确定 混凝土垫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公式计算: h=(G0/R-b)/2 根据计算结果,混凝土垫层厚度h为20厘米。 混凝土垫层表面应用水平仪进行校平,使之表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5、立井筒内模和支架

中继间技术措施方案

中继间技术措施方案 解决长距离顶管的顶力问题主要是考虑如何克服管壁外周的摩阻力。当顶进阻力即顶管掘进迎面阻力和管壁周围摩擦阻力之和超过主顶千斤顶的容许总顶力或管节容许的极限压力或工作井后靠土体极限反推力,无法一次达到顶进距离要求时,应采用中继接力顶进技术,实行分段使实施每段管道的顶力降低到允许顶力范围内。 采用中继接力技术时,将管道分成数段,在段与段之间设置中继间。中继间将管道分割成前后的两个部分,中继油缸工作时,后面的管段成为后座,前面的管段被推向前方。中继间按先后次序逐个启动,管道分段顶进由此达到减小顶力的目的。采用中继接力技术后,管的顶进长度不在受后座顶力的限制,只要增加中继间的数量,就可延长管顶进的长度。中继接力技术是长距离顶管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二、中继间置数量及安装位置中继间安装的数量及位置应通过顶力计算,中继间的数量及其在顶进管段轴线上的位置应根据管道与土层的摩擦力计算来决定,设备的顶力使用应按设备顶力设计值的70考虑储备力。F = F0 +RSL 式中:F 总推力(KN ) F0初始推力( KN) R综合摩擦阻力(KPA) S管外周长(M) L推进长度(m) F =200KN +20KPA *6M *18 M =2360(KN)采用台顶镐顶力为,其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中继间内布置一台油泵带动台小顶镐组成的中继间能够

满足施工的需要。全体顶进总长度为米,除去18 米,剩余38 米,摩擦力为: F =F0 + R S L =200 +20 *6 *38 =4760 (KN )工作坑采用一台油泵,顶镐台组成的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没有必要加第二组中继间。 三、中继间的构造中继间主要有壳体(钢板制)与千斤顶组成,千斤顶分布固定在壳体上,安装独立的电、油路系统,壳体(机身)结构强度应符合实际顶力的要求。周边千斤顶分布应该下半部间距小,上半部间距大,中继间与前后管的连接缝不得大于、。中继间设备拆装要方便。 四、中继间的组成中继间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水密性,并且要加工精确,安装方便。其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短冲程千斤顶组(冲程为)规格,性能要求一致; 2、液压、电器与操纵系统; 3、壳体和千斤顶紧固件、止水密封圈; 4、承压法兰片;液压操作系统可按现场环境条件布置在管内分别控制或管外集中控制。中继环的壳体应和管道外径相同,并使壳体在管节上的移动有较好的水密性和润滑性,滑动的一端应与管道特殊管节相接。 五中继间的使用与注意事项中继间有时也称中继站或中继环。是安装在一次管子的某个部位,把这段一次顶进的管道分成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最终修改)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工程概况 一、编制依据 1、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所提供设计图纸、招标文件;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4、《市政排水工程质量检验标准》CJJ-90; 5、《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 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7、《顶管施工技术》余彬泉、陈传灿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8、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在施工安全、工地治安、人员健康、环境保护及土地租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标准。 9、建设同类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用于本合同段施工队伍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力量情况。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拟建设污水管道约2.893km,主管管径D500~D1000管道,限流管管径D300~D400,管材主要为:DN500采用HDPE管,倒虹管采用钢管,顶管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管,其余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管。施工方案为明挖和顶管结合施工。 顶管工作段为WC22~WC25长113米,WC25~WC29长164米。 顶管矩形工作井尺寸为7米×4.9米,圆形接收井尺寸为7米。 根据设计图纸顶管共2段共设顶管工作井1座,接收井2座,工作井设于WC25,接收丼设于WC25、WC25。 地质情况:根据地质报告中间成果,详见附件:钻孔柱状图 本工程顶管方式采用泥水平衡法。

第二章工程特点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一、工程特点 1、本工程平面位置按排水工程管道走向依次布置,施工线路较长,施工放线及结构的模板、钢筋施工的方案必须周密,重点控制。 2、由于本工程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情况,因此必须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3、本工程施工历经雨季,所以抓好雨季施工是重点。 4、本工程施工场地要根据工程施工需要迁移,在每相临两座工作坑之间进行流水施工是本工程的施工特点。 5、本工程顶管位于挖方区,埋置较深。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进行施工测量和现场放线工作。 2、确定管线范围内及施工需用场地内所有障碍物,如管线、电线杆、树木及附近房屋等的准确位置。 3、按施工平面布置图修建临时设施,设置装、运临时用水的设施、安装临时用电线路,利用工作井内集水井进行机械排水。 4、进行顶管所用设备的加工制作。 5、根据顶进长度,准备好各类管线和所需的辅助物(固定架等)。 三、技术准备 1、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做好定位点控制,施工测量和现场放线工作。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 分析第25卷第3期 2008矩 非开挖技术 TrenchlessTechnology V01.25.No.3 June,2008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吴坚胡丽娟z (1.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浙江耀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考虑到超长距离顶管施工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详细介绍 了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 中采用中继间这一关键技术的方法,并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具体说明采用中继间 的 方法和成功经验,为我国的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提供指导. 关键词:超长距离顶管,中继间,接力顶进 1我国超长距离顶管技术的现状 超长距离顶管是为了满足大口径管道穿越江河或地面构筑物,通向水域等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项敷设管道的新技术.从1987年我国完成第一根超长距离顶管以来,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已完成的我国超长距离项管工程简要介绍于表1.

通过这些年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我国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顶进设备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超长距离顶管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顶管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在沿海一带,顶管施工已被广泛应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具管形式多样化,性能更加完善; 2)新型中继间的应用; 3)超长距离混凝土顶管的快速发展; 4)高压供电的采用; 5)长距离泥水输送技术; 6)曲线顶管测量技术等. 其中,采用中继间接力顶进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一般顶管中,中继问使用的数量很少,控制简单,对其性能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而在长距离顶进中,中继间的数量少则七八个,多则近二十个,这就需要简单实用的办法对这么多的中继间进行操作控制,同时,由于中继间的使用频率很高,需要中继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下面对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2中继间接力顶进技术 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为增加顶进距离,可以采用的措施有许多,如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玻璃纤维管或钢管;减小管壁与土的摩擦阻力,如采用注浆减摩.但是,上述这些措施往往难以满足长距离推进的要求,而中继间技术的出现为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提供了可能. 2.1中继间的型式 中继间,有的也称作中继站或中继环.中继间的结构主要由壳体,油缸,密封件等部件组成.中继问的供油方式一般是在中继间附近安装一台中继间油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docx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一般要求: (1)管径小于、等于800mm时,不得采用人工方法掘进。 (2)采用敞开式掘进顶管,土层中有水时,必须采取降水等控制措施。 (3)人工挖土,土质为砂、砂砾石时,应采用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4)顶管施工中,渗漏、遗洒的液压油和清洗废液等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清洁。 (5)采用密闭式掘进顶管,管口与掘进机、中继间的连接和管道间的接口必须严密,不得漏水。 (6)施工前,应根据顶进方法、管径、最大顶力等对后背结构、顶进设备、中继间等进行施工设计,确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7)利用已完成顶进的管段作后背时,顶力中心应与已完成管段中心重合;顶力必须小于已完成管段与周边土壤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背管口应衬垫可塑性材料保护。 (8)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和穿越房屋、轨道交通、铁路、道路、公路和地下管道等建(构)筑物时,宜采用密闭式机械掘进顶管。 (9)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监测点,设专人对施工影响区内的地面、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进行观察量测并记录,确认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2.设备与辅助装置 (1)施工前,应根据顶进中的最大顶力选择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 (2)施工前,必须对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进行检查,经试运行,确认合格。 (3)安装导轨应安装在稳固的基础上;导轨应安装直顺、牢固;设在混凝土底板上的导轨,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且不得低于5MPa时,方可安装。 (4)拆除顶进设备必须在停机、断电、卸压后进行;拆除的设备和材料,应随时运走或按指定地点码放整齐。 (5)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应完好;防护装置应齐全有效;后背结构及其安装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油泵压力表使用前应经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标定,并形成文件。 (6)安装后背墙体应平整,并与管道顶进轴线垂直;方木、型钢等组装的后背,组装件之间应连接牢固;后背墙体应与后背土体贴实,缝隙应用粗砂等料填充密实;现浇混凝土后背的结构尺寸和强度应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后背墙体埋入工作坑底板以下的深度应符合施工设计要

中继间技术措施方案

中继间技术措施方案 一.中继接力原理 解决长距离顶管的顶力问题主要是考虑如何克服管壁外周的摩阻力。当顶进阻力即顶管掘进迎面阻力和管壁周围摩擦阻力之和超过主顶千斤顶的容许总顶力或管节容许的极限压力或工作井后靠土体极限反推力,无法一次达到顶进距离要求时,应采用中继接力顶进技术,实行分段使实施每段管道的顶力降低到允许顶力范围内。 采用中继接力技术时,将管道分成数段,在段与段之间设置中继间。中继间将管道分割成前后的两个部分,中继油缸工作时,后面的管段成为后座,前面的管段被推向前方。中继间按先后次序逐个启动,管道分段顶进由此达到减小顶力的目的。采用中继接力技术后,管的顶进长度不在受后座顶力的限制,只要增加中继间的数量,就可延长管顶进的长度。中继接力技术是长距离顶管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二.中继间置数量及安装位置 中继间安装的数量及位置应通过顶力计算,中继间的数量及其在顶进管段轴线上的位置应根据管道与土层的摩擦力计算来决定,设备的顶力使用应按设备顶力设计值的70%—80%考虑储备力。 F = F0 +RSL 式中:F——总推力(KN) F0————初始推力(KN) R——综合摩擦阻力(KP A) S——管外周长(M)

L——推进长度(m) F =200KN + 20KP A * 6M * 18 M = 2360(KN) 采用8台50T顶镐顶力为400T,其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中继间内布置一台油泵带动8台50T小顶镐组成的中继间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全体顶进总长度为66米,除去1 8米,剩余3 8米,摩擦力为: F =F0 + R S L = 200 +20 * 6 *38 = 4760 (KN) 工作坑采用一台油泵,320T顶镐2台组成的顶力远大于设计顶力,故没有必要加第二组中继间。 三.中继间的构造 中继间主要有壳体(钢板制)与千斤顶组成,千斤顶分布固定在壳体上,安装独立的电、油路系统,壳体(机身)结构强度应符合实际顶力的要求。周边千斤顶分布应该下半部间距小,上半部间距大,中继间与前后管的连接缝不得大于1.0cm。中继间设备拆装要方便。 四.中继间的组成 中继间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良好的水密性,并且要加工精确,安装方便。其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短冲程千斤顶组(冲程为15-30cm)规格,性能要求一致; 2. 液压、电器与操纵系统; 3. 壳体和千斤顶紧固件、止水密封圈; 4. 承压法兰片; 液压操作系统可按现场环境条件布置在管内分别控制或管外集中控制。中继环的壳体应和管道外径相同,并使壳体在管节上的移动有较好的水密性和润滑性,滑动的一端应与管道特殊管节相接。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第 2 页共 6 页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t——管壁厚度(m) 将式(15)、(14)代入(12)经变换位置后得 (6) 式中:q——管子顶上的垂直均布荷载(kPa); a——管子法向土压力取值范围,可参见表 q=We+P(7) 式中:We——管顶上方的土的垂直荷载(kPa); P——地面的动荷载(kPa)(现阶段顶管施工的埋深较深,地面的动荷载可以忽略,即取p=0) (8)r——土的容重 c——土的内聚力(kPa); Be——管顶土的扰动宽度(m) Ce——土的太沙基荷载系数(土的有效高度) (9) 式中:K——土的太沙基侧向土压力系数(K=1);μ——土的摩擦系数(μ=tgφ) (10) 式中:Bt——挖掘的直径(m);Bt=Bc+0.1 在一般的泥水平衡顶管所适应的土质中,根据经验a与C′的取值 第 3 页共 6 页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17229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Technical measures for pipe jacking safety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1.一般要求: (1)管径小于、等于800mm时,不得采用人工方法掘进。 (2)采用敞开式掘进顶管,土层中有水时,必须采取降水等控制措施。 (3)人工挖土,土质为砂、砂砾石时,应采用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4)顶管施工中,渗漏、遗洒的液压油和清洗废液等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清洁。 (5)采用密闭式掘进顶管,管口与掘进机、中继间的连接和管道间的接口必须严密,不得漏水。 (6)施工前,应根据顶进方法、管径、最大顶力等对后背结构、顶进设备、中继间等进行施工设计,确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7)利用已完成顶进的管段作后背时,顶力中心应与已完成管段中心重合;顶力必须小于已完成管段与周边土壤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背管口应衬垫可塑性材料保护。 (8)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和穿越房屋、轨道交通、铁路、道路、公路和地下管道等建(构)筑物时,宜采用密闭式机械掘进顶管。 (9)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监测点,设专人对施工影响区内的地面、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进行观察量测并记录,确认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2.设备与辅助装置 (1)施工前,应根据顶进中的最大顶力选择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 (2)施工前,必须对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进行检查,经试运行,确认合格。 (3)安装导轨应安装在稳固的基础上;导轨应安装直顺、牢固;设在混凝土底板上的导轨,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且不得低于5MPa时,方可安装。

顶管工程施工方案96689

顶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概况 ×××路位于×××。道路红线宽度为100米,为机非分流的城市快速路。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15.5米,管径为φ1200,平均埋深为6.5~7.0米。顶管工程分二段,第一段从21#井开始,穿越×××向东,在35#井处向南折入泵站至泵站进水闸门井,长度约632米;第二段从51#井开始至52#井结束,主要是穿越×××,长度为120米。 顶管工程工作量:752米管道顶进(φ1200)、6只顶管沉井、2只顶管工作坑。 第一章 沉井施工 沉井施工程序: 基坑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刃脚垫层施工→立井筒内模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封砌预留孔→井点安装及降水→凿除垫层、挖土下沉→沉降观察→铺设碎石及混凝土垫层→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素土回填。 第一节 基坑测量放样 根据沉井设计图纸和工程地质报告所揭示的地质情况,沉井基坑开挖深度取2 米,沉井刃脚外侧面至基坑边的工作距离取2米,基坑边坡采用1:1。整平场地后,根据沉井的中心座标定出沉井中心桩、纵横轴线控制桩及基坑开挖边线。施工放样结束后,须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开工。 工作井、接收井基坑布置示意见附图。

第二节 基坑开挖 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基坑开挖边线确定后,即可进行挖土工序的施工。挖土采用1米3的单斗挖掘机,并与人工配合操作。基坑底面的浮泥应清除干净并保持平整和干燥,在底部四周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相通,集水井内汇集的雨水及地下水及时用水泵抽除,防止积水而影响刃脚垫层的施工。 第三节 刃脚垫层施工 刃脚垫层采用砂垫层和混凝土垫层共同受力。 1.3.1砂垫层厚度的确定 砂垫层厚度H可采用如下计算公式计算: N/B+γ H≤[σ] 砂 根据计算结果,无论是工作井还是接收井,砂垫层厚度H均为 60(厘米)。 砂垫层采用加水分层夯实的办法施工,夯实工具为平板式振捣器。 1.3.2混凝土垫层厚度的确定 混凝土垫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公式计算: h=(G /R-b)/2 根据计算结果,混凝土垫层厚度h为10~15厘米(工作井为15厘米,接收井为10厘米)。 混凝土垫层表面应用水平仪进行校平,使之表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四节 立井筒内模和支架 由于顶管沉井高度达8米左右,因此,井身混凝土分三节浇捣,内模同样分三节按装。井筒模板采用组合钢模与局部木模互相搭配,以保证内模的密封性。 刃脚踏脚部分的内模采用砖砌结构,宽度与刃脚同宽。井身内模支架采用空心钢

顶管施工方案说明书

6-1 顶管施工概况 穿运地涵顶管段的轴线采用直线布置,为过水能力为30m 3 /s 、内径尺寸为、外径为、长的钢筋混凝土顶管。顶管采用“F ”型接头式钢筋混凝土管,顶管共分3孔。管间净距,管顶覆土厚~ m ,顶管顶高程,底高程。在顶管范围内分布的土层有③2、④1、④2、⑤1、⑤2层。其中③2、④2层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土质差,京杭运河以北该二层土厚度相对较厚,顶管基础座落在④2层上,京杭运河以南顶管基础座落在⑤1、⑤2层上,土质较好。 顶管施工平、剖面图见附图6-01。 6-2 顶管施工工艺 ⑴ 顶管施工流程 见下图: 6-3 顶力计算 Φ3500mm 顶管全长 553m ,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穿越的土层主要为层④1粉土、层④2淤泥质粉质粘土和层⑤1粉质粘土。对顶管机头和管节的顶进阻力进行估算。 ⑴ 顶管机正面最大阻力: Pt =r(H+2/3D)tg 2(45o +Φ /2) =+2×3) tg 2 (45o + o /2) =394kN/m 2 N =1/4πD 2Pt =1/4π××342 =5463kN ⑵ 采取注浆减摩措施时,553m 管道摩阻力: F 摩 =K πD 1L =5π××553 =39338kN ⑶ 总顶进阻力: “6-4 的布置”),顶进实际最大顶力就是100m 管道摩阻力:

F 实= KπD 1 L 1 =5π××100 =6535kN 式中: N —顶管机正面阻力(kN); Pt —被动土压力(kN); r —土容重(kN/m3); H —最大复土深度(m); Φ—内摩擦角(o); D —顶管机外径(m); D 1 —砼管道外径(m); K —砼管道单位面积摩阻力(kN/m2),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取5 kN/m2; L —砼管道长度(m)。 6-4 中继间的布置 ⑴中继间的布置 根据以上顶力的计算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为了减少顶进阻力,提高顶进质量,减少地表变形,施工中必须采用中间接力顶进。 当总推力达到中继间总推力40%~60%时,设置第一只中继间,以后每当达到中继间总推力的70%~80%时,设置一只中继间。中继间的总推力为9000kN,使用中继间推进砼管道的长度: L 1 =9000×75%/(5π×)=103米 第一只中继间设于顶管机尾部处。以后每隔100米设置一只中继间,设置5只,余下的53米由主顶承担。每条顶管初步设置6只中继间,当主顶油缸达到中继间总推力的90%时,就必须启用中继间。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中继间的布置可以作必要的调整。 ⑵顶进实际最大顶力: 根据中继间的布置,顶进实际最大顶力就是100m管道摩阻力: F 实 = KπD 1 L 1 =5π××100 =6535kN 6-5 后背(座)设计 顶管的后座由钢后靠、后座墙和工作井后方的土体三者组成。在顶进过程中,各个油缸推力的反力均匀地作用在顶管的后座上。对顶管后座的承受力进行估算。 顶管后座的承受力R为:

传统中继间的结构形式及沉井等

传统中继间的结构形式 传统中继间主要有前加长型T型套环、特殊管、后特殊管和中继间油缸、均压环等组成。前部是一个与T型套环相类似的密封圈和接口。中继间壳体的前端与T型套环的一半相似,利用它把中继间壳体与混凝土管连接起来。中继间的后特殊管外则设有两环止水密封圈,使壳体虽在其上来回抽动而不会产生渗漏。 中继间油缸被夹箍固定在壳体上。油缸不论数是多少均应均布在壳体内。油缸头尾两头均与均压钢环联接,均压钢环与混凝土管之间有一环衬垫。衬垫多用厚20mm左右的松板或夹板做成。在推进过程中,中继间油缸推到行程以后,自己不能缩回,因为它是单作用油缸。只有当后部往前推进时,中继间的油缸才能缩回。管道顶通后,拆除中继间油缸,继续推进直至合拢。 第四节沉井工程施工 沉井适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深坑、地下室、水泵房、设备深基础、墩台等工程。 沉井的结构类型较多,通常采用钢、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几何形体,有圆形、方形、矩形及多边形等。其中圆形沉井构造简单,易于控制下沉位置,受力(土压、水压)性能好,应用较广。从施工作业角度讲,沉井形式以圆形和锥形的方案较好。为减少下沉摩擦阻力,刃脚的形状和构造,应与下沉处土质条件相适应,在刃脚外缘设200 300mm的间隙,将井壁表面作成1/100坡度。 沉井和沉箱的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及质量控制程序,详见图3.31所示。 一、一般技术要求

在组织沉井或沉箱工程施工之前,应为施工提供下列技术文件资料。 (1)施工区域内的地质勘察、水文资料,以及地下隐蔽工程(管线及构筑物)资料,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2)施工设计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底文件。 (3)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4)有关施工所需的试验报告及文字材料。 (5)邻近已有建(构)筑物的结构与基础等的详细资料,对其使用功能、安装性能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及制品的品种、规格、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X的规定。 地基处理。在松散软弱地基上进行沉井、沉箱制作,应对地基进行处理,以防止由于地基受力后产生不均匀下沉而引起井(箱)身裂缝。为此对松散软弱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 测量控制及沉降观测。按沉井和沉箱的平面设置测量控制网,进行抄平放线,布置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标准桩,进行定期沉降观测,并作好观测记录(详见附录7)。 平整场地。平整场地至设计要求标高,按施工区域现场平面图的布置,作好排水沟、截水沟,确保道路畅通。安装施工设备及水电线路,经试水、试电合格后,方可正常运作。

顶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顶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3) 第二章沉井施工 (3) 第一节基坑测量放样 (3) 第二节基坑开挖 (4) 第三节刃脚垫层施工 (4) 第四节立井筒内模和支架 (5) 第五节钢筋绑扎 (5) 第六节立外模和支架 (6) 第七节浇捣混凝土 (7) 第八节养护及拆模 (8) 第九节封砌预留孔 (8) 第十节井点安装及降水 (9) 第十一节凿除垫层、挖土下沉 (9) 第十二节沉降观察 (10) 第十三节铺设碎石层及C15素混凝土垫层 (10) 第十四节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 (10) 第三章顶管施工 (11) 第一节机头选型: (11) 第二节顶进设备及顶进工艺 (11)

第三节管道内辅助管道的辅设 (13) 第四章工程质量 (14) 第五章施工技术管理 (14) 第一节质量管理 (14) 第二节进度管理 (16) 第三节安全管理 (17) 第四节文明生产管理 (18)

第一章工程概况 ×××路位于××市区。道路红线宽度为100米,为机非分流的城市快速路。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南侧15.5米,管径为φ1200,平均埋深为6.5~7.0米。顶管工程分二段,第一段从21#井开始,穿越×××向东,在35#井处向南折入泵站至泵站进水闸门井,长度约632米;第二段从51#井开始至52#井结束,主要是穿越×××,长度为120米。 顶管工程工作量:752米管道顶进(φ1200)、6只顶管沉井、2 只顶管工作坑。 第二章沉井施工 沉井施工程序: 基坑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刃脚垫层施工→立井筒内模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封砌预留孔→井点安装及降水→凿除垫层、挖土下沉→沉降观察→铺设碎石及混凝土垫层→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素土回填。 第一节基坑测量放样 根据沉井设计图纸和工程地质报告所揭示的地质情况,沉井基坑

顶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江东南路(南外环路—污水处理厂)工程 顶 管 施 工 安 全 方 案 编制人:职务(称): 审核人:职务(称): 批准人:职务(称): 批准部门(章): 温岭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二00四年七月

顶管施工安全方案 顶管施工法是一种采用不开槽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工艺,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及现场作业人员认真学习设计图纸,深入调查和掌握顶管段的土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弄清地上、底下构筑物的结构、高程及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能、水源、电源等主客观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施工场地布臵图,在确定施工管理及劳动组织的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江东南路工程顶管工程量较大,本次顶进的距离大概在1400米左右,管径2200。在顶进前,根据设计图纸,最大顶距段需对工作井进行后靠稳定性验算,根据计算,沉井的后靠是稳定的,满足顶进要求。对于施工用电,考虑到顶进设备施工电耗较大,采用50M2电缆,严格按照三相五线制接入。下面就工程实施工程中一些重点工序安全措施分述如下: 一、顶管工作井 1、顶管工作井的位臵,水平与纵深尺寸,支撑方法与材料平台的结构与规模,后背的结构与安装,井底基础的处理与导轨的安装,顶进设备的选用及其在井底的平面布臵等均在施工方案中有经计算后的详细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任意更改。 顶管工作井距高速公路、河道、各种地上及地下构筑物的安

全距离,一般可根据土质和安全坡道与有关单位共同确定,如果因施工现场的条件、土质、管道的永久构筑物的位臵等原因不能满足安全距离要求,采取安全措施方能保证安全施工时,该措施和有关单位共同商定外,必须经上级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能实施。 2、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上下工作井应走安全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3、使用吊车往井内运各种材料时,应有信号工指挥,起重臂下严禁站人,材料应捆绑牢固,井内人员应站在安全位臵,架空输电线路下严禁使用吊车。工作井上下不得随意抛掷工具等物品。 工作井的四周要有防雨水进入井内的措施,井外的临时排水设施应保证畅通,工作井底要安装有效的排水设施,保证井内的安全。 4、工作井底的基础结构,必须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规定施工,确保基础的稳定安全,对导轨的规格尺寸,材质事先都应检查验收,混凝土基础的排水盲沟在施工中要注意排水的有效性和与排水井保持畅通。 导轨安装时,应牢固地用道钉固定在方木上,两跟导轨的高程应保持一致,木导轨与管外皮接触处抹角的铁皮应钉牢。 基础和导轨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其稳定性。 后背应与顶进方向垂直,后背与井壁之间的填充材料应分层

箱涵中继间法顶进施工技术

箱涵中继间法顶进施工技术 刘学军(五公司) 摘要:本文已襄渝二线工程ZDK567+492 1-3.0m钢筋混凝土框架顶进箱涵为例,介绍了在确保既 有线运营安全的情况下,对既有线路加固、开挖工作坑、后背制作、滑板制作、箱身预制、顶进施工等 框架箱涵顶进施工工艺进行了阐述,并对顶进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纠偏措施做了介 绍,以推广该技术。 关键词:箱涵,顶进施工,纠偏措施 桥涵顶进施工是利用机械设备的顶推力,将预制好的桥涵结构主体,顶推穿越既有建筑 物或既有结构设施下伏土体的一种施工方法。其适用于在不断绝交通的前提下穿越公路、铁路、城市的道路。具有对既有交通影响小、减少土方开挖量、少占地、安全、快速、经济等 优势,在工程实践中被大量采用。为确保被顶线路的行车安全及施工安全,必须在顶进作业之 前对既有线路(一般指铁路和公路)进行加固。顶进施工有一次顶入法、对顶法、中继间法、 对拉法、解体顶进法、开槽顶进法、多箱分次顶进法、顶拉法等多种。施工前应视情况因地 制宜,合理选用经济实用的方法。结合工程实际,重点介绍中继间法的施工方法和体会。 1、工程概况 襄渝二线铁路安康至梁家坝段,在蒲家至双龙区间ZDK567+492处,设计有一孔净空 为3m宽,3.5m高钢筋混凝土盖板箱涵,与既有电气化铁路无缝线路正交的顶进箱涵,涵身 全长32.24m,涵身分五节。本涵设计3~7涵节(3+4×5m)采用分段中继顶进施工,即3~ 7涵节分节段并排预制,中继顶进。出入口及1~2涵节为整体式基础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涵顶覆土为粉质粘土厚度1~5m。此段既有线路为曲线段,坡度-7.8‰,线路采用60 kg/m 钢轨,轨枕为1 760根/km。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和现有施工机具情况,决定采用中继间法施 工,顶进施工前采用P50钢轨组合纵横梁吊轨对既有线加固。 2 施工工艺 2.1 开挖工作坑 工作坑是预制和顶进框架的工作场地,工作坑的位置,应根据铁路两侧地形,场地大小及土质情况全面考虑并要有利于施工、运输及后背设置。该涵工作坑设在线路左侧,采用P50钢轨桩结合M7.5浆砌片石后背。 工作坑的开挖尺寸按以下原则确定: 工作坑长度=框架底板长度+千斤顶长度+横梁厚度+后背地梁厚度+0.5m =23+1.5+0.5+0.5=25.5m

中继间措施方案

高泾南路顶管中继间措施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日期:

目录 一、中继间出现的原因及中继间的原理及数量------------------1 二、中继间的构造、组成、拆装--------------------------------------3 三、质量保证措施-----------------------------------------------------4 四、安全保证措施-----------------------------------------------------5 五、中继间的使用和注意事项-------------------------------------7

一、中继间出现的原因及中继间的原理及数量 1、本项目污水工程设计为双排管(北侧为主管,南侧为辅管),污水管位于道路中心线两侧18m侧分带下,主管埋深在5—15.3米,工作坑开挖深度也超过5米,均为深基坑作业施工,且顶管距离长度达到62米,地下土质情况复杂,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层为:填土、黄土状土、细中砂、圆砾、粉质粘土。 填土①(Q4ML):黄褐色,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系等,土层厚度0.4m~0.5m。 黄土状土②(Q4aL):褐黄色,硬塑~可塑,湿~饱和。具针孔及发育,可见小颗料钙质结核及云母片,偶见蜗牛壳,结构松散。土层厚度4.40m~8.30m,厚底深底5.7m~8.0m。 细中砂③(Q4aL):褐黄色,稍密~密实,颗料矿物成分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可见云母碎片,颗粒均匀,级配较差;该层夹粉土薄层。层厚0.4m~2.9m,层底深度6.1m~10.8m。 圆砾④(Q4aL):黄褐色或杂色,中密~密实,饱和。该层以中粗砂填充为主;颗粒成份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等。 粉质粘土⑤(Q4aL):褐黄~灰黄色,硬塑~可塑,饱和,土质均匀,含氧化铁条纹,粘性较好,含钙质结核,见少量蜗牛壳残片。水文地质条件 2、地下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中间报告实测2012年9月的勘察结果,实测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7.9m~8.9m,属潜水类型,勘察期间所测地下水位接近年地下水位的低水期水位。根据调查,耕种灌溉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最新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最新版)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最新版)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t——管壁厚度(m) 将式(15)、(14)代入(12)经变换位置后得 (6) 式中:q——管子顶上的垂直均布荷载(kPa);

顶管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顶管专项施工方案报验申请表

第一章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起点为富乐大街西北侧,破口向西后,向南沿青春路东侧机非隔离带西1.5米位置至青春路环岛,穿越岛后,电力路经沿青春路西侧机非隔离带西侧11m、16、5m、28.5m至滨海北路,自滨海北路折向东,沿滨海北路北侧路缘石南1.5m位置向东至北斜街后折向南至新贤街村项目地块内,电力管道在青春路环岛北侧、南侧、穿越青春路及穿越滨海北街4段采用新建Φ1050顶管内敷12Φ150+2Φ100M-PP管。 第二章顶管施工工艺 1、测量放线 工程开工前组织测量人员到现场进行测量放线交底,作好定桩记录。按设计提供的水准点在施工范围内引测,设置临时水准点。设置沉降观测点,在工作坑、顶管施工范围内的建筑物、电杆、管线等位置放置沉降观测点。 2、施工安排 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查明顶管作业范围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对于无法拆迁的障碍,作好保护方案。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工作井的土方开挖,及时采用钢筋砼支护。工作坑至设计高程后,即进行砼封底,后靠背设置,进行顶管设备的安装调试。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顶管穿越施工。 3、设备安装 (1)导轨安装

导轨安放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位置,安装时严格确保导轨中心线与管轴线重合。导轨坡度与管道设计坡度相同,本段顶管导轨面水平。导轨位置定好后用槽钢或工字钢支撑牢固。 (2)设置承压壁 承压壁应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压壁的平面必须与顶进轴线相垂直,在顶进中随时检查,如有发现倾斜,则必须重新布置,以保证安全。 (3)安装主顶设备 主顶设备是指安装在承压壁前方,使顶管掘进机和钢管管节向轴线方向顶进的加力组合装置。对称布置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位于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4、管道顶进 (1)掘进机出洞技术 掘进机出洞技术尤为关键,如果在顶进初期就掌握好顶进的方向,在以后顶进管子时,就不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可使管道顶进顺利,考虑到的顺直管材和摩阻系数,初期顶进时除在安装导轨、出洞时应严格注意外,管道在顶出洞口的30m内要十分严格地控制掘进机出洞时的顶速,克服急躁情绪,顶速必须控制在10-15mm/min范围内,留出充足的时间慢慢找出偏心顶力纠偏的最佳顶力值,保证一次出洞顺直。 (2)穿越道路桩基 除按正常的管道顶进方法外,另外要严格执行以下技术要求: A.顶进前纠偏采用小角度及时纠偏,纠偏角不得大于0.1度;

管道顶进施工方案

管道顶进施工方案 1、顶管施工的总体设想 ⑴、本工程将根据具体的 地质条件,对触变泥浆材料,顶管注浆工 艺,管接口和中继间密 封,顶管进出洞口措 施等进行优化,使本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 更有效的控制。 ⑵、本工程顶管将采用泥 水平衡顶管掘进机。此类机头适合本工程 地质条件下的顶管,并 具有顶进速度快、沉 降易控制、便于操作,施工可靠性好等特 点。 2、本工程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1)、本次顶管距离为 90m , 且管道轴线主要位于粉质粘土层之间,含水 率低,土质较硬, 势必会造成顶力的迅 速 增加,如何减小顶进阻力是本次顶进急 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针对性措施 顶进过程中的偏差与 管道顶进阻力,地面沉降,管道接口水密 性及管道水力条件有很大关 系, 所以下面的控制 及测量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井后靠 前中间设置牢固的测量平台。 平台 高度与轴线标高 相匹配,激光经纬仪设置在平台上,调整 红外线激光方向,高度与设 计轴线 一致,在机头 后壳体圆心处设有一激光靶,光靶上的光 点位置读数就是机头的实际 偏差,现 场施工时结 合仰俯倾斜仪判断机头的水平状态,可根 据光靶上光点位置来判断纠 偏数据,从 而确定纠 偏动作。在机头将要到达接受井时,要精 确测出机头姿态位置,满足 预留孔与机头 同心的 要求。 针对顶管施工的特点 ,我们在顶进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下列措施 针对长距离的顶管, 首先要严抓顶进时的触变泥浆减摩的管理 规手段的同时,做好 沿线补浆和洞口补浆工作,且严格保证控 形成和完整。顶进时 勤纠偏,微纠偏,小动作,尽可能在一定 3、顶管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图 ⑴、顶管基本工艺 整个顶管过程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出洞前准备阶段,正常顶 进阶段,进洞及后期收尾阶 段。 a ?出洞前准备阶段 本阶段工作包括:起 重设备就位,顶管设备进场,洞口止水装 置安装,轴线放样,立后靠, 机坑导轨 、主顶油缸组测量安装就位,泥 水系统及管道系统安装就位、操纵平 台搭建。电 气控制线路布置、储 水箱及泥水泵安装就位、压浆系统及其管 道安装就位、顶管机头下井 就 位、各部分设备调 试运行、联机总调试、触变泥浆搅拌储存 。 洞口后下设备段。转接油管、电缆及泥水 缆,第一节砼管下井,设备段与第一节砼 过程。在 顶进过程中每顶一节管子对顶进 并对机头前 10 米,后 20 米的地面沉降监测点作一测量,以便当 班施 应措施,控制沉降幅度。 压浆孔向管壁外注入触变泥浆,以便顶进 的定量定 点压浆,减小顶进 扰动土中空隙,减小地面沉降。 一小时衔接制度,交待上班各类情况,共 同观察工作现状,以保证全工作,在采用机尾压浆的常 制压浆量,确保减阻浆套的 程度上减小顶力。 b.出洞及正常顶进阶段 打开洞门、机头顶入 后,拆除泥水管和电 继续顶 进。重复上述 纠偏的方向和时机; 工人员能及时采取相 整个顶进过程中须在 时管外壁阻力,填充 严格执行班长交接班 顶程的连续无间断。 管后继续顶进。油缸顶到位 管合拢,接通泥水管和电缆 轴线作一到二次测量,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