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全体阅读)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作者:校长室来源:发布时间: [08-10] 点击数: 1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的田野教育者

特约记者赵玉成

做贴近教师的田野教育者

教育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坚持与民间的教育立场,能得到一线教师真正的认同与理解。

上海教育: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然成为了一个热闹的公共话题,您最近也在与一些民进委员一起推动设立《学校法》。从当初您作为副市长主管苏州教育,同时又在苏州以外推动新教育。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一个体制内官员在体制外推动教育的?

朱永新:你看我每天早晨发很多有关教育的微博,包括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教育活动,当然占用了我很多精力和时间,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时间。我在苏州担任副市长时有一句话:星期一到星期五是为苏州人民打工,星期六和星期天市委新教育打工。从14年前开始,我自己的定位就是不用政府和党派的资源来做新教育和民间教育。

我之所以在两者之间做切割,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考虑,基于程序,做事情就不会引起必要地闲话。比如会有一些人认为你朱永新是在用政府的权力、资源在干自己私人的事情。所以当初新教育中选择实验学校进行推广,我刻意回避自己管辖的区域,避免与行政力量发生联系,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学校最后做得好的也不是在苏州。后来到了民主党派我也保持了这样一个习惯。

第二个考虑,基于实质。我感觉目前教育领域内如果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变革,还是自下而上,还是来自民间。自上而下的改个往往会导致基层的教育用形式主义对付上层的官僚主义。很多改革之所以没有深入,没有坚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些教育改革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与理解。如果没有一线教师的认同与理解,我们的教育变革都是走不远的。新教育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坚持民间的教育立场,能得到一线教师真正的认同与理解。这样看来,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有它的优势。

上海教育:现在无论是教育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看到每天涌现出这么多教育问题,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经常发出比较激烈的批评,作为一个每周五天的教育官员加两天的教育学者,您是一种什么态度?

朱永新:我觉得现在教育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根本问题。像大家关心的就近入学,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够保障教育公平。但我们

也应该看到,对教育进行选择是一种国际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公民的权利,现在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公民选择的权利。

在我看来,实现就近入学有一个前提,就是学校之间的发展基本上要平衡。只有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了,那么就近入学才能真正彰显公平。

所以,新教育人经常说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在大家都在批评教育的氛围中,相比很多激烈的批评,怎么去做就显得更重要。我相信只要你走进教育,就会发现教育工作者的任何一点努力,都会让教育发生和大的变革。我在教育一线看到了很多鲜活的经验,有很多改革成功的典范。作为教师也好校长也好,用心去做是能够发生改变而且是能够变的卓越的,只不过现在从面上看,这些良性的教育元素被淹没了,导致大家都没信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教育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糟,还是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做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变革,产生了许多好学生、好老师的个案,这就说明教育的变革是有空间的,而任何改革和实验的最大智慧就是从自己的空间里去寻找突破,求得发展。

当然,教育圈内和教育圈外都有一些问题。教育圈内,与其说教育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还不如说更缺乏教育人用平白的话和简单的道理推动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研究中,一个大问题是相当多的教育研究者离一线教师太远,离田野教育太远。这个当然和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套评估机制有关,但也和我们教师自觉的田野意识不足有关。很多研究者到了学校,说的语言教师听不懂,他们关注的问题一线教师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就很难融入学校,到了学校他们也没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导致他们没有走到学校中去的积极性。他们还是习惯满足于在高校里写论文、出著作、评职称、得奖,形成一个个内循环。他们没有真正把教育中的知识理论与研究用到田野中去,用到教室中去,真正去改变教师,改变生活。

理论总是指出生活的内部有着怎样的某种规律,但却无法指明生活本身。也因为这个原因,新教育实验既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但更强调教育即生活:反思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实验本身。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这是我们力图汲取一切理论,最终超越任何单个理论的最重要原则。新教育中的课程研发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但从来也没有忽视理论的作用。相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对人类优秀教育理论遗产的整体性认识和透彻性把握,新教育是走不远的。从理论建构上说,希望通过饿哦们的努力形成新教育自己的理论体系,从核心价值到我们的课程。我们一直为把新教育理论发展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学派而努力。

上海教育:在推动新教育过程中,您是如何定位其民间教育的角色,并开展活动的?

朱永新:我觉得体制内教育体制内的好处,体制外教育也有体制外的好处,各有利弊特点,对新教育来说,它的目的是为中国改革探索一条素质教育的道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大家知道,教育也可以这样去做,学校也可以这样去做,教师也可以这样去成长。

新教育的民间立场表现在我们不是对现有教育做颠覆性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是对体制内教育做一个补充性的完善。新教育不是对立的,甚至包括应试教育。新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是新教育不害怕应试;新教育不追求分数,而且分数是对我们额外的奖赏。所以新教育实验如果呈现出一种完全是颠覆性的面貌,那就很难生存;如果没有好的分数,新教育也做不下去。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我希望新教育学校做好教育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好的分数。不能说作为民间教育的新教育没有影响,特别是一些以区域来推动新教育实验的地方。但是如果新任教育局长对新教育的理解与前任不同,新教育有其影响力没有对新教育的感情,那么在这个区域内新教育就会停滞,甚至萎缩,这种情况还是有的。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新教育没有强大到离你不可的地步,所以整个新教育还是要真的强大才能站住。

新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且新教育不害怕应试;新教育不追求分数,但是分数是对我们额外的奖赏。

教育工作者应当忠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新教育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

上海教育:您提到了新教育对教育的探索,您又是如何用新教育影响教师,进而影响教育的呢?

朱永新:新教育坚持民间立场,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对新教育实验而言,个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良好状态,是一个绝对的原点。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这种良好的生命状态。2010年开始,我参加的每一届新教育大会所做的主报告呈现出一个轨迹;2010年提出文化为学校立魂,2011年提出中国文化精神,2012年提出缔造完美教师,2013年提出研发卓越课程。从这几年的报告里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努力从全方位的角度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

不同区域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与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差异来体现出来。总体上来说,西部与东部城市和农村城市的好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其差距从理念到内容都是与教师本身的差距直接相关。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离开西部,离开农村,离开了薄弱学校,更需要我们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新教育通过感召民间力量,提倡底线+榜样。底线是我们要求老师每个月都要读一本书。很多教师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美好的东西,一旦接触了就会

发觉读书真的很好,真的很值得,真的对教学有用,所以他们就会慢慢去读了。从底线中慢慢地产生榜样,用这些榜样的故事再来言说,再来教育大家,这样延用榜样的过程来带动更多的人,逐步把底线提高,让更多的教师体验阅读。新教育永不表扬达到了底线的人与事,它甚至极少直接批评没打到底线的人与事,因为他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当然,是呈现榜样的故事、榜样的细节,而不是笼统地说某某是榜样。

上海教育:您始终强调阅读,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朱永新:没有热爱阅读的教师不会有热爱阅读的学生,因为新教育实验强调教师专业阅读。阅读首先激发他们成长的渴望,所以选对书很重要。很多书不是和教师看,不适合学生在学校阶段看。师生共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共同的生活,有共同的成长,有动力与压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唤醒教师内在成长的力量和渴望。找到了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密码,新教育用生命叙事的理论,用专业发展的理论提出了书写生命传奇,让渴望成长的教师同时找到了方法。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协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这些都是卓有成效的转变教师的方式。教师一旦做了就能享受到成长,感受到成效,自然会有积极性。

新教育实验把教师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逻辑的起点,对久居新教育共同体之中的人而言,加盟新教育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全校教师在每个学期中,将共同研究优秀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不同的学科共同体,还将共同研读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专著,每一个学科始终能够追踪着本学科研究前沿……除了少数,身居其中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成为终身学习者,整个团队呈现出卓越的学习型组织的面貌。

现在都说教师负担很重,负担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实际上教师的负担和学生的负担问题是一样的,看你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喜欢的东西就不是负担。所以学生的负担是各种机械重复的练习,教师的负担是各种检查评价,真正热爱阅读的教师感觉不到困难。参加我们新教育的教师,比他教师要忙碌得多,但是他们感觉到快乐。尽管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但我觉得堵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阅读确实能扎扎实实改变教育中的每一部分。中央电视台2013年选评十大读书少年,全国30个候选人中国有17个来自新教育实验学校,说明孩子通过

阅读在成长。《中国教育报》每年评选十大读书人物,每年都有来自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他们能在全国1500万教师中脱颖而出适合不容易的。

路途虽漫漫,且歌且前行

我对新教育的梦想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是成为中国本土的一个教育学派。

上海教育:您已经开展了14年的新教育实验,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有何设想?

朱永新:请花木公司在学校里种满花草树木,这与课程无关:让学生从种子或幼苗开始,进行种植、培育,这会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朗读背诵唐诗宋词算不上新教育课程,在一组古诗词中遭遇活生生的人---古代的农人、旅人、诗人,以及今天因此而生活在古典词语温度里的我们,才是新教育课程。

新教育不仅推动教师学习阅读,还提供空间与平台,包括建设网络师范学院,培养一群优秀教师。很多新教育实验不是拿着一套现成的理论,拿出现成的工具让一线教师去做,而是与一线教师一起来做,共同生成一条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我对新教育的梦想提出过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是成为中国本欲的一个教育学派。所以需要我们在整个改造教育的文化和生态。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新教育的课程,包括我们即将要研发的新生命课程、新艺术课程,都是从更深层次、更全面角度来影响与改变教育。这与14年前新教育的起点常州,当年的年轻教师现在已成为骨干,新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深深的痕迹。新教育不是封闭的,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不断成长的状态之中。虽然已近有14年历程,但是我觉得才刚刚开始,还要走很漫长的路,还要走很多个14年。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研发,好的经验成型一个发展一个,在这样的状态之中不断发展。

【字体:

(班子、语文组学习)全阅读:让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校长室来源:发布时间: [07-28] 点击数: 8

全阅读:让学生深度学习

刘昕

全阅读以“阅读是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让阅读从单学科走向全学科、从被动走向自觉、从教育手段走向教育目的、从学科学习走向健全的人格塑造。几年来,我们以“全程、全员、全学科”的阅读策略为抓手,推动全阅读课程走向纵深。

将阅读纳入日常教学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全阅读”纳入常规教学体系。

首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加人与“阅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也可放在最后一个流程体现,根据学科的不同,由学科组研究后,进行统一的安排。如在《鹬蚌相争》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曾经,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它出自《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这部著作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

教师出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曝(pu):晒太阳。箝(qian):夹住。喙(hui):鸟的嘴巴。禽:同“擒”,捉获。

1.生读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谁就像鹬和蚌,谁成了渔翁?

3.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联系课文看看,

有什么发现?

4.师读文言文的句子,生读对应的段落。

其次,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如教师在《公倍数和公约数》的教学后,设计相关的阅读作业:①课外阅读《韩信点兵》的故事;②思考:韩信是怎样算出这队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关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

第三,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阅读日。各班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进行1小时的课外阅读。阅读内容根据周五中午值班教师任教学科来定,比如,语文老师带班,就进行文学作品的共读;数学老师带班,则共读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理形成的故事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可以采用纸质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形式。如阅读《西游记》,低段学生会和教师一起观看动画片和绘本;中段则进行纸质简缩版的阅读;高年级学生则和教师一起阅读原著。

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组长制订一次师生共读计划,每周的阅读内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级学科组统一。师生共读既有教师的指导教案,还有教师预设的阅读提问以及学生的阅读问题单:

阅读日,所有学科都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必须有一项纸质阅读作业,并且通过“家校通”告知家长,以亲子阅渎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课间活动中增加“儿童阅读操”。教师把古诗词的阅读编排成儿童喜爱的“唱诗”活动,加入体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诵读记忆与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阅读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把“全阅读”理念通过外显的形式传达出来。

以活动来推动学生的阅读

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小学生喜欢的多项动手、动口的阅读活动纳入校本节日——全阅读节中。一般来说,阅读节为期一个月,每学期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兴奋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以成语为主题的阅读节包括成语书写大比拼、成语故事PK、成语表演大舞台、成语绘画大展示、好书交换、与作家对话、读书主题中队会等活动。

阅读节提倡全员阅读、全过程阅读。除了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活动以外,我们还以教师为主体来呈现活动——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周。我校现有校本教材《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l3册,分别是《梅》、《兰》、《竹》、《菊》、《莲》、《松》、《柳>、《月》、《舟》、《马》、《蝶》、《江南》、《塞北》。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进行编写,每学期的主题阅读教学月中,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在集中展示日,邀请家长代表进行观摩,课毕,把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和家长,以保障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

考级评价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软性”作业,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学校评价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制订阅读考级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考级内容分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两部分,必读书目来自学校编写的《阅读手册》,推荐书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荐书目。考级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及建议阅读书目。②《星级阅读手册》中的必读书目。③校本教材《全阅读》的内容。

考级形式分书面考查和口头考查,一二年级面试,面试内容为必背古诗的背诵和必读书目的相关内容问答。面试由各年级组组长牵头负责,在一周内完成年级内5个班全部学生的评价。评委组由年级内所有语文教师组成,在这一周,该年级的课表会做相应调整,年级内部调整后报备教学处即可。学生面试时,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自己汇报的内容,抽两首古诗和一本童话。命题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诗歌的背诵,二是童话章节的复述或回答教师提出的与童话内容相关的问题。三到六年级笔试,笔试内容包括读书摘抄20段和完成试卷,试卷内容分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因为考级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儿童阅读,保护阅读兴趣才是根本。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考级卡,力争l00%的通过率。

阅读等级评价分l0个等级,6年内的十级考评从量上保证了课标提出的l40万字的阅读量,而操作的过程则比较简单,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循环评价中获得奖励和提升。对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我们会通过改变考试频率的方法,让他通过保底数量的阅读,获得十级的证书,使其保持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教师和家长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系列活动:此外,我们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进一步扩大阅读资源.形成学校、社区、馆群等共同为儿童阅读提供保障的立体化网络。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全阅读教育模式建构”的主要成果之一。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全体阅读)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作者:校长室来源:发布时间: [07-28] 点击数: 6

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莫景祺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越来越多,各个层次、不同规格的研讨会接连不断,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可以说是热潮涌动,势头强劲。但在热潮的背后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人们在认识上很不一致,甚至还存在某些误区;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次,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浪潮,迫切需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冷静思考。笔者基于2010—2013年所在单位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项目”的成果,对相关问题作些梳理。

教育国际化:是客观要求,还是主观愿望?

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二只要有国际间的交往,就会有教育的交流,就存在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屏障减少了,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因此,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本质是各个国家之问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各个国家合作也好、竞争也好,

归根结底要依靠国际化人才。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些国家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把教育国际化列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二。教育国际化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已有的研究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诱发新旧之间的冲突、矛盾,进而实现融台和创新这两种形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除了继承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秀成果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把扩大教育开放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之一,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因此,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教育国际化之中。消极回避,会导致封闭和落后。积极应对,我们就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世界教育之林赢得一席之地。

教育国际化:不是什么,是什么?

人们对教育国际化在认识上存在某此争义和误区,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盲目性。追根溯源,是人们对教育闰际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导致的。教育国际化不是走向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教育闰际化也不是简单等同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课程、海外留学、办国际课程班、办国际学校、建立姊妹校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部门、学校、民间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从本国立场出发,为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教育国际化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考察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没有一个国家不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的。一些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政策都反映了本国的利益诉求,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例如,美国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使教育国际化服务于国家竞争;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校面向全球交流,以提高校长和老师的国际视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侨民及海归学生的教育,帮助这些学生形成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借助这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助推日本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本还在中小学增加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素。

第二,以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教育国际化意味着我们既要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又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笔者以为,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本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该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意识为主,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实践证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教育困际化的主要载体。无沦是在区域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无论哪一种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态,都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的。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交流。在教育的不同层面,围绕教育的某个方面交流信息。二是碰撞。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差异方面的冲突。三是融合。随着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四是创新。创新是在整合国际间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内化,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本质特征。

第五,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开始的:过去人们感受不深.是因为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比较缓慢:现在我们感受深切,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了:其实.我们很早就处于并将继续处于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之中,教育国际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六,教育国际化的结果是各国的教育特点越来越突出.教育国际化不是追求“普世价值”,不是追求趋同,而是在继承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进行创新,使本国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国际化的结果会使各国教育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而不是走向同质。

基础教育国际化:为了什么而推进?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教育国际化研究会频繁召开,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丰富多彩.如建立姊妹校、走出去、请进来、引进课程、办国际课程班等,可谓热闹非常。但是,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不乏这样的情形:别的区域和学校做了,我们区域和学校也要做。所以,有的媒体报道“教育国际化看上去很美丽”。为什么只是“看上去很美丽”?这是因为,很多推进基础教育围际化的区域和学校没有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要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或者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我们想得到什么?实际上这涉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问题。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赶时髦,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是别人搞了我也要搞。不搞就显得自己落后了,而是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和方法,解决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应该将推进教育国际化与区域或学校教育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需耍准确把握的。例如,有一个县级实验区.在通过省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评估后.进一步明确了“以教育国际化弓l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还有一所民办学校,自建校以来发展很顺利,也赢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但是,学校的干部和教师慢慢产生了自满情绪,甚至有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学校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这时,学校选择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路径。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吗?

基础教育圈际化是不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这一问题不仅是国内

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在一次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当我们讨论中西教育交流时,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总讨论中西教育交流,那么把非洲放到哪里去了?”这位朋友的言外之意是非洲也应该参与到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说到底,教育国际化是整个教育领域对全球化影响的应对过程,而全球化的影响是不会挑选特定的地区和学校的.它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每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组织和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在一个国家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名优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教育国际化的参与者?

在一定意义上讲。欠发达地区或薄弱学校更需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之中,这可以缩短他们追赶的时问,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我们曾经有一所实验学校,这是一所农村民办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在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后,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主要是领导班子的想法,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按照国际先进实践,引导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大讨论,最终确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指导学校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让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内化到所有人心中;学校开始树立“学校社区’’的观念,开展了“家长义工在校园”“家长义工在社区”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化促进了该校教师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教师开始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增强了反思和研究意识,等等。

有人可能会问,发达国家是不是也需要国际化?回答是肯定的。发达国家在教育的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甚至掌握着世界范围内教育的话语权,但他们的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也需要向其他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学习。例如,近些年来,在中国教育尝试着向美国教育学习其强调个性、多元化、注重创新和创造、降低标准考试影响的同时,美国教育则在学习中国教育的某些做法,即通过标准化考试和统一教学大纲来衡量和确保教育质量。所以,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不分发达与落后、名优与薄弱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逐渐卷入所有的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的地区和学校。

基础教育国际化:“化”什么?如何“化”?

这里的“化”就是在国际视野下的变化。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反映:想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却不知从何下手,或者认为抓某个方面就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了。这实际涉及对教育国际化内容的理解问题。基础教育国际化不是基础教育某一方面的国际化,而是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面的方方面面。此时,需要我们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和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工作,要了解国际上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了解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达成目标。

基础教育国际化虽然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从工作策略来讲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点带面进行推进。切人点的选择要与本区域、本学校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实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县级)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建议在每个层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在区域层面,有的实验区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指导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层面,有的学校结合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订,以学校改进作为切人点,通过参加课程教材中心的学校评估认证,来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层面,我们则指导学校进行“个性化教学”实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兴起和推广大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目前,在英国、美国以及国际学校的课堂中比较普遍。个性化教学的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和掌握21世纪各种学习技能的国际型人才。

基础教育国际化:仅仅是机遇吗?

基础教育国际化浪潮,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概括起来,基础教育国际化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挑战:

第一,如何处理好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全盘西化”。从理论上讲,教育交流是相互的。但

在实践中,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往往是从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向后发展国家和地区辐射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主流教育话语权也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受发达国家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后发展国家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教育主权侵蚀和教育民族性消解的问题:例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如何在引进国外课程和整合中外课程时做到以国家课程为主,如何对待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规范管理的问题。总之,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始终使基础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防止“民粹主义”。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本国的东西什么都好,拒绝国外先进的东西: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

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对教育国际化表现出忧虑心态,甚至反对提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既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规律,也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防止以上两种倾向,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教育国际化不仅包括吸收国际公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也包括保持本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它是共性与个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其次,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同时,还要宣传本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扩大本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提升本国教育在世界中的地位:再次,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并使之本土化。

第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创新?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之间教育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而在基础教育国际化中,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本土化是指民族国家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在保持本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有利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进行创新的过程:教育本土化是相对教育国际化而言的:没有教育国际化,就谈不上教育本土化,因为本民族的东西不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进行本土化,首先需要研究清楚本国教育现状,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从而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时,要分析其产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是国外教育中的精华,也要研究它是不是适合中国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否则,基础教育国际化就会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例如,我们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培训时,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国外班额小,个性化教学容易操作,而中国中小学的班额比较大,能否实施?通过探讨和实践,他们发现,个性化教学在大班额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实施的,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基础教育国际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势头非常强劲。基础教育国际化得到了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很多地方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1)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此人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过于片面。像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中小学国际间的人员和项目交流;也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办国际部,吸引外籍留学生就读,或者让本土孩子接受国际课程,方便将来留学等。(2)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思辨较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目前许多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上,缺乏长期的、扎实的教育实践基础。(3)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对如何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尚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呈现出粗放、表面和失范的特点。(4)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能力不足。关键是校长和教师不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素养。

针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推进策略:

第一,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动为主体。中小学校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主体。但大多数中小学校尚比较欠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资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进比较适宜。政府部门应该将基础教育国际化纳入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整体谋划,统筹考虑,超前制订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以加强对中小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第二,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甚至有的中小学校还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应建立中小学校之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交流机制,引导中小学校不断丰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第三,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针对区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好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切入点,使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成为解决区域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过程。

第四,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首先要拓展校长和教师的国际视野。要建立了解和跟踪国际上前沿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机制;要鼓励校长和教师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付诸实践;了解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与礼仪。其次,要提高校长和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外语的整体水平,增强其跨文化

理解意识,鼓励校长和教师积极向外展示本校的办学经验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鼓励研究机构和个人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验和培训,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水平,加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指导。同时,要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验的交流机制,共同分享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共同研讨基础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第六,建立中外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国际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其实质是对国内和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互依赖。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在区域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中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使区域和学校能获得最需要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作者单位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着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着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2020年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面对太多的诱惑,在追求泡沫的同时有谁能够静的下心?做一件事,甚至读一本书。在梦中穿梭,在梦中行走,新教育之梦是许多“做梦人”实践与探索的产物,浏览全书,粗略了解新颖的教育理念,品读全书,心灵时时受到强烈的震撼。 于是,很喜欢摘抄其中算的上教育经典的句子,并加上自己只言片语的感悟,共享如下: 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回想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似乎缺少的什么?对!教师日记、教育随笔。成绩属于过去,总要给自己的未来留下点什么,在这一点上青埠屯小学的韩旭艳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教师日记,朴实无华却令人感动。 只要你用心,就会有。生活需要用心去懂,工作需要用心去做,只要用心,随处可见,努力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工作的用心人。 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生活也似乎归于平淡,但不能缺少梦和希望,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教育理想,字字句句,如同夜晚的波浪,轻轻的扣响迟钝的灵魂,心随之波动。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也曾这样教育学生,内心要充满阳光,然而我们呢?是否做到了内心充满阳光,走进校园,走在阳光路上,脸的微笑就是阳光,照亮着学生也照亮着自己。所以,

为师者,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当你板起脸上课的时候,又失去了什么?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当我们满怀激情参加工作时,那充满诗意的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许多的现实,在迷茫与困惑的同时,我们被受伤害,于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随之而来,生活很不诗意。这就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工作?在身心劳累的同时还要说“累并快乐着。”这是我们的真心话吗?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变的迟钝,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 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示,教师也需要成长,同学生一样慢慢的长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学习,教师的成长又是什么?对!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更加努力的学习,促进自身更快的成长。 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台湾的学生很幸运,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在树下喝茶,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的。仔细搜索记忆中的信息,类似这样的情景在我记忆中很模糊,一时想不起什么。如果这也可以用成功和失败痕量的话,那我是失败的。 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听不懂,还要老老实实的听课,学不好还要硬着头皮学,换位思考,他们真是很不容易。记得我在上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内容简介 《新教育之梦》是文集的第一卷。《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 目录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新教育而作(代自序) 第一章理想的德育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第- 1 - 页共8 页,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第二章理想的智育 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大情怀,使学生成为人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精神 2008-03-07 14:51 今天我要讲“新教育精神”,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昨天收到一份杂志《焦作新教育简报》,很坦率地说,看了这份杂志我流泪了。焦作今年三月份才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在焦作掀起了新教育的风暴。焦作的校长们和父母亲的投入让我感动。他们六十多位“毛虫”的主题贴、随笔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个老师是一位退下来的教科所长,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他还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他说他想到了《如果我能是一颗星,免于哀伤》这首诗中的句子:“‘如果我是一颗星,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人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伤心,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而新教育的精神便是如此,我愿意做一个不虚此生的人。”我看到他的这一段话,我就在想什么是新教育的精神?所以我就想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还不是最终的定稿,我想我们来一起完善它。 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我想对这四个精神做一些简要的解释。 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 新教育精神在他的四种内涵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我们曾经称新教育实验是理想的教育实验。新教育人是纯粹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新教育人,是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他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新教育人是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新教育人是执着的人,是坚韧的人,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最近我编了一本小书叫《改变,从阅读开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重塑心的文化”。在这本书里面我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有多大》,章太炎先生终老于苏州,他一生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其实也有人称我为疯子,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但是人家称章太炎为疯子,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很开心。章太炎说,大凡非常的人,也就是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能说,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自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为了这个缘故,他自己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意各位同志个个也有一两分神经病。他说,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他说,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就好了,那是要不得的。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神经病是加引号的神经病,它实际上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要做新教育。所以新教育最后必然是大浪淘沙,几百所学校也许最后留下的只有几十所学校,几所学校。没有关系,我说,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着新教育,新教育就能成功,一定能成功。所以新教育这种执着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一、简历 朱永新,男,1958年生,大丰人,现为市副市长、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师学院、师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青年之星”、“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市副市长。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城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有人说朱永新在做梦,朱永新讲,我们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三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 二、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思想 1、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的来源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8226;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8226;凯。他们主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朱永新教育名言

朱永新教育名言 1?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2.—个人的精神发冇史,就是你的阅读史。 3?每个小学生必须读完100本书,才允许毕业。 4.教育是一种感动。 5.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 6.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守业者,就业者。 7.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 8.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10次以上在大庭广众之众之下大声演讲的经历。 9.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10?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11 ?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 12.我们做教冇的要上天入地,新教育实验就是入地。我们要做真实验,不做假实验; 要做活实验,不做死实验。一线的师生是“新教育”的创造。 13.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14.享受教冇,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15.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16.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17.写日记是道徳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 18.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而前。 19.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20.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21.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22?学生欢迎没有教冇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23.许多徳冇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2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徳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25.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徳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 26.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徳教冇最早的地方。 27.徳冇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2&—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29.教弃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英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冇。 30.中小学搞教弃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冇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31.只有不断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可上传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助梦飞扬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马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读完后,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真切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因为这样的“理想智育”是我们广大师生心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希望教育”。 这本书通篇扎根教育的沃土,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他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生敬。《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这些教 育理论不正是我们在教育中感受最深切的吗?不正是我们教育最需要的吗?不正是一个孩子最想得到,并对他们影响深远的吗?朱永新先生真切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同时我还感受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渴望被老师关注,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期待的眼神,孩子们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教师富有的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这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 朱永新在《理想的学校》一文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1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

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我任教的是二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阅读能力还有限。我根据新教育倡导的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刚开始,班里有几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一直让我发愁,因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玩具。在开展读写绘活动一个月后,我评选了九月的阅读之星,让他们写好读书卡,并贴上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大家看到了,积极性也提高了,我顺势介绍一些比较符合低年级孩子看的书,如《唐诗三百首》、《小猪唏哩呼噜》、《三字经》、《安徒生童话》、《二年级的小豆豆》等等。现在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加入到阅读队伍,全班至少人手一本,每天中午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孩子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学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特别是低年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我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优秀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优秀读书笔记《新教育之梦》是文集的一卷。《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下面给大家分享《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细心品味《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作者的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我心中对教师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触动。 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这“一桶水”的提法早已过时,而教师具有“长流水”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渴求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目前,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明确自己在当前形势下“不学则退”,因此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

又要有激情。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我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要热爱这项事业,对教育充满激情。教师要不断学习,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活水源,使学生酣畅淋漓地学习。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单纯的,可爱的孩子。我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时刻关心他们,同时我还要做一名关注社会、有责任感的教师。教师教育祖国的未来,意义重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书中的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800字范文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800字范文 这周一在以袁校长为主的领读下,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新教育之梦》的一节内容,惊叹于袁校长写作功底的同时,更是被她的阅读量和善于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所折服。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新教育之梦读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工作总结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

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也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让我对理想的教师有了更新的认识。 读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深知,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观后感

朱永新的教育之梦观后感 听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后,我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听了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实录后,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

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洛新局老井小学周万红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学校《关于在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主题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主题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 2016年,是教育局行政化推动新教育的第二年,也是我校继续深入推进新教育实施工作的关键一年。新教育的继续推进,既要有敢于探索尝试的?榜样教师?引领,更要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形成新教育发展理念的自觉认同和行动的自觉统一。为进一步提升全校教师对新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形成推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结合市教育局?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的工作部署,以及?营造书香校园?内在要求、区教育局印发《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主题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岚教字[2016]19号)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2016年在我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以?共读一本书、共筑教育梦?为主题的主题阅读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目的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有正确的理念和思想引领。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个?质量?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应该包括学习质量、发展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数?。如何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升级,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跑道,是摆

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它既是对纯粹?应试教育?的批判,更是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它的最大特征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到立德树人,回归到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绽放自己的生命光彩。 通过开展年度主题阅读,唤醒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认同,坚定教育理想,重树人生目标,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政治意识,从而焕发出立足本职、爱生敬业、追求卓越的不竭的内在动力,为促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阅读书目及主要特点 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2016年我校教师共读书目是朱永新著作的2014年新修订版的《新教育》。 本书是朱永新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最完整的呈现,共有十四章,前有序,后有附录,总字数29万字。一般的教育著作往往偏重于理论研究或方式方法的架构,《新教育》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位位居高官而又具有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的朱永新先生,在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对话。读了这本书,不但能理解什么是新教育,更能直抵心灵,让每一位教师深刻地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这本书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强调行动,不仅让读者理解了为什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做,操作性极强。对于每一名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只要反复阅读、用心品读这本书,那么,他一定会受到启发

读书心得《我的教育理想》(课件)

读书心得《我的教育理想》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暑假中,我细读了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这样写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朱教授说的好,“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我们要真诚的热爱学生,才会在愿意与你交流,乐意与你一起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我觉得教师爱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探索,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也最终让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相信一份耕耘总会给你成倍的回报,只是有时候你的付出不会马上见效。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我想,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而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让自己充满活力。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教育感悟。...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我想借用朱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今后,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我的爱心,用我的努力,用我的激情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是自己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谢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