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荧光偏振法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Diachemix 公司特异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荧光偏振法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Diachemix 公司特异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荧光偏振法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Diachemix 公司特异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荧光偏振法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Diachemix 公司特异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A p p l i c a t i o n N o t e

42

微生物检测Paul Held Ph. D., Senior Scientist, Applications Dept., BioTek Instruments, Inc.

Michael E. Jolley Ph. D., Diachemix Corporation

关键词:荧光偏振,布鲁氏菌,牛分枝杆菌

荧光偏振法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

--Diachemix公司特异型抗体检测试剂盒

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是导致牛布鲁氏菌病和肺结核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病菌同样也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Diachemix 公司的新型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BioTek公司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Synergy2TM的荧光偏振功能来检测牛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

介绍

家畜间接触性传染,严重威胁到家畜的健康,同时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布鲁氏菌感染性疾病在反刍动物中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并导致受到感染动物的流产或者早产。牛分枝杆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厌氧菌,它是导致牛肺结核的主要致病菌。这些病菌同时还能够感染其他一些动物,甚至包括人类。在牛血清中检测这些病原菌抗体的存在可以提示这些病原菌的感染。

荧光偏振是一种特殊的荧光检测技术,该技术早在1926年就由Perrin第一次说明了。这项技术主要基于荧光基团在被偏振光激发后会发出偏振光的原理。在溶液中,发出的偏振光的强度与荧光分子的转动速度成反比,而荧光分子的转动速度受到反应溶液的粘稠度,绝对温度,分子大小和气体常数影响。如果保持液体粘性和温度恒定,那么分子的转动速度就只与分子大小或者分子重量相关。

荧光偏振检测采用水平和垂直两个偏振滤光片来把激发光源变成偏振光。荧光分子的偏振值与分子的转动速度成反比。由于分子转动速度同时与分子大小成反比,在分子复合物变大时荧光偏振值也变大,在分子复合物变小时荧光偏振值也变小。发射的荧光强度通过水平偏振片和垂直偏振片后进行检测。水平偏振光转变为垂直偏振光的程度与荧光分子的转动速度成正比。如果一个荧光分子比较大,在激发过程中分子的移动非常慢,这样水平偏振光转变为垂直偏振光的强度就很小。然而,如果荧光分子很小,转动速度非常快,就会导致较大的水平偏振光转变为垂直偏振光。

实验原理

使用O-多聚糖(OPS)偶联一个荧光素来检测布鲁氏菌特异性的抗体。脂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宿主抗体的抗原决定簇。OPS-荧光素分子相对比较小,可以在溶液中自由移动。这样分子的荧光偏振值就比较小。如果溶液中含有OPS特异性抗体,那么抗体就会和OPS结合使分子复合物变大,这样会导致荧光偏振值增大。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也采用类似的方式检测。检测牛分枝杆菌采用荧光标记一个与细菌MPB70蛋白表位类似的多肽。当这个表位特异性的抗体与荧光标记多肽结合时,荧光偏振性就增强(图1)。

图1.抗体示踪法结合牛分枝杆菌抗体测试。

材料和方法

牛分枝杆菌和布鲁氏菌FPA抗体检测试剂盒购于Diachemix 公司(Milwaukee,WI)。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实验。牛分枝杆菌抗体检测实验时,加100μL反应缓冲液到每个反应孔中,再加100μL阳性对照或者缓冲液(阴性对照)到反应孔中,混匀,要注意不能产生气泡。反应板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然后加入10μL偶联液,并彻底混匀。孵育10分钟后检测荧光偏振值。采用类似的方法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简单步骤如下:20μL样品倍比稀释液和对照加到反应板中,再加入180μL缓冲液。孵育5-60分钟后,每孔加入10μL偶联液,然后室温孵育2-60分钟,最后检测偏振值。

样品偏振值使用Synergy2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BioTek,Winooski VT)检测,仪器装配有荧光偏振(FP)和时间分辨荧光(TRF)模块。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荧光值通过485/20激发滤光片和528/25检测滤光片以及510nm二向色镜检测。根据Diachemix的说明,使用氙闪灯(时间分辨荧光模块)。PMT检测器的灵敏度值设定为让水平偏振值在30000 RFU 左右。仪器和偏振值的计算都是由Gen5软件控制和自动计算,其中,G因子设定为0.85

A p p l i c a t i o n N o t e

43

微生物检测

结果

使用布鲁氏菌家畜试剂盒检测时,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偏振值,以及只加OPS-荧光示踪剂的偏振值通过微孔板检测仪进行检测和计算。在图2中显示,阳性对照的平均值为222.8mP ,而示踪剂和阴性对照的平均值分别为86.1mP 和89.2mP 。阳性样品,就如阳性对照一样,其荧光偏振值比阴性对照值有明显增加。一个样品的偏振值如果比阴性对照大20mP ,既可认为样品为阳性样品。

图2. 比较布鲁氏菌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荧光偏振值。

使用牛分枝杆菌试剂盒检测示踪剂和阳性对照样品的偏振值见图3。在这个实验中,阳性对照的偏振平均值为137.8mP ,而示踪剂的偏振平均值为72.4mP 。使用这个试剂盒时,样品的偏振值比阴性对照大15mP 时,既认为样品为阳性样品。

图3. 牛分枝杆菌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偏振值对比。

讨论

以上这些数据显示,使用Diachemix 荧光偏振试剂盒配合Synergy2 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可以作为家畜感染检测的完美平台。在使用Synergy2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进行荧光偏振检测时,实验快速,操作简单。虽然这里仅仅介绍了两个检测试剂盒,Diachemix

公司提供了多种荧光偏振试剂盒,这些

试剂盒实验都可以在Synergy2多功微孔板检测仪上检测。荧光偏振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方法。其均相的检测模式不需要洗涤步骤,这样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同时也避免了其它洗板机等设备的购买。该实验操作简单,需要试剂量少,而检测结果更准确,而且比其他常规方法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示踪剂的荧光偏振值大约在75-80mP ,对于每一种偶联剂,没有结合的荧光偏振值约为20mP 左右。这些变化反应了荧光分子本身偏振值与加入抗原表位OPS 或者布鲁氏菌或牛分枝杆菌多肽后荧光偏振值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实验有效检测范围,这反应了未结合示踪分子和完全结合分子荧光偏振值的差异。这种差异涉及相对改变而不是分子结合后大小的绝对改变。总之,如果示踪分子本身比较大,结合后荧光偏振值改变就比较小。同样的,如果结合了一个很小的分子,那么荧光偏振值改变也会很小。布鲁氏菌和牛分枝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设计是重复考虑上述因素,保证荧光偏振有明显改变。较大的检测范围保证抗体量非常微小时的检测灵敏度。布鲁氏菌检测试剂盒已经得到了多个组织的认证,可以检测

家畜的感染。美国USDA 批准这个试剂盒可用于筛查和确认牛,野牛,猪的感染。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 )也批准用于检测牛和小的反刍动物。另外,该试剂盒即将通过欧洲EFSA 的认证,以用于检测牛和小反刍动物的感染。

在加拿大,美国,南非,希腊等一些国家,正在进行牛分枝杆菌检测试剂盒的论证。参考文献

1. Perrin, F. (1926) Polarization de la Lumiere de Fluorescence. Vie Moyenne de Molecules dans L ’etat Excite. J. Phys Radium 7:390.

2. Nasir MS, Jolley ME (1999).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nanalytical tool for immunoassay and drug discovery.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 2(4), 177-90. Review.

3. Jolley ME, Nasir MS, (2003) The use of ? 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 6(3):235-4

4.

4. Nielsen K, Lin M, Gall D, Jolley M (2000)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detection of antibody to Brucella abortus Methods, Sep;22(1):71-6.

5. Lin M, Sugden EA, Jolley ME, Stilwell K. (1996) Modification of the Mycobacterium bovis extracellular protein MPB70 with ? uorescein for rapid

detection of speci ? c serum antibodies by ? uorescence polarization. Clin Diagn Lab Immunol. Jul;3(4):438-43.

6. Jolley ME, Nasir MS, Suruballi OP, Romanowska A, Renteria TB, De la Mora A, Lim A, Bolin SR, Michel AL, Kostovic M, Corrigan EC (2007)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Mycobacterium bovis in bovine sera. Vet. Microbiol.120:113-121.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荧光偏振技术介绍

A p p l i c a t i o n N o t e 62原理: 当荧光分子受平面偏振光激发时,如果分子在受激发时期(对于荧光素约持续 4纳秒)保持静止,发射光将位于同样的偏振平面。如果在受激发时期,分子旋转或翻转偏离这一平面,发射光将位于与激发光不同的偏振面。如果用垂直的偏振光激发荧光素,可以在垂直的和水平的偏振平面检测发射光光强(发射光从垂直平面偏向水平平面的程度与荧光素标记的分子的迁移率有关)。如果分子很大,激发时发生的运动极小,发射光偏振程度较高。如果分子小,分子旋转或翻转速度快,发射光相对于激发光平面将去偏振化。如图2. 图2 荧光偏振检测原理 任何物质都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液态环境中的荧光分子也不例外。因此当受到偏振光激发时,荧光分子的运动状态例如旋转、翻转、相互结合、排斥、溶液的粘度、温度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这个荧光因子受激发后发出的偏振光的性质产生影响。对此进行分析比较,有可能揭开物质活动的内在规律,达到研究目的,“荧光偏振”。近年来,以这种物理学现象为基础的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荧光偏振为基础发展的技术可用来研究生命科学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与所处环境——“小”至核酸和蛋白结构,“大”至整个细胞——的相互作用。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荧光偏振技术在溶液中进行,可最大程度的模拟真实生命环境;利用它,可以实时跟踪监测分子间结合/分离的变化,并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荧光技术使用者们对于荧光无法定量的烦恼。最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一直被人们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研究方法,它更为安全可靠,不会在实验过程中对研究者造成威胁,也不会产生难以处理的具有放射性的废弃物。此外,荧光偏振所需的样品 量少,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 概述 光由微小的波构成,光波可以在任何一个平面上均匀的振动。当其通过某些平面时,有可能因受到平面的作用将光波的能量分成不均匀的光束,振动平面也就发生了变化,可能在某一个方向的振动强或弱于其他平面,这种光称为偏振光。如图1.化学研究中常用到偏振光理论,这是因为偏振光在通过含有某种分子的溶液时,其振动性质将发生改变,如偏振平面受到扭转,根据扭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就能够对溶液中分子的结构作出推断。 图1 偏振光形成原理 Perrin于1926年首先描述了荧光偏振理论,他观察到溶液中的荧光分子在受到偏振光激发时,如果在激发时分子保持静止,该分子将发出固定偏振平面的发射光(发射光仍保持偏振性)。然而,如果分子旋转或翻转那么发射光的偏振平面将不同于初始激发光的偏振平面。 分子的偏振性与分子旋转驰豫时间成比例,分子旋转驰豫时间是分子转过 68.5度角时所用的时间。分子旋转驰豫时间与粘度、绝对温度、分子体积和气体常数有关。附录(二) 荧光偏振技术介绍 偏振光和荧光分子相结合形成的荧光偏振理论,正在生物学分支学科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大显身手。成为基础科学研 究和药物筛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为尽快消灭我区畜间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保障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 一、工作原则 属地管理,分区净化,多措并举,各方联动,稳步推进。 < 二、目标任务 从20**年开始,用3年时间,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1.20**年,调查摸底,划分片区。 2.20**年,制定和实施净化方案,分片区细化管理,全面推进监测净化,实现布病稳定控制,种畜场布病检测无阳性。 3.20**年,巩固提升,全面净化。全区规模场、散养户实现布病检测无阳性;种畜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全区达到布病净化标准。 < 三、技术路线 < 四、具体措施 (一)监测 1.监测方法 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核。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elisa试验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试管凝集试验复核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2.采样要求 常规消毒,颈静脉采血,采血量为2ml-5ml。采血完成后,将注射器活塞外拉预留血清析出空间,倾斜放置放置冷藏箱中析出血清,使用过的棉球、注射器推杆、注射器包装等废弃物应回收集中处理。全血也可于水浴锅中37℃温浴自然析出,尽可能不采用离心,避免震荡、抖动导致溶血,影响判定。新分离的待检血清尽可能立即检测,应避免反复冻融。 被检动物:山羊、绵羊1月龄初检布病,怀孕羊在在产后0.5-1个月检测布病;牛6月龄初检布病,怀孕牛在产后0.5-1个月检测布病。 3.监测数量 每个群体每年开展两次监测。 20**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所有规模场及散养户全群采样监测。 20**年7月至20**年底,规模场全覆盖抽样监测。存栏100只(头)以下的抽检比例不低于30%,100只(头)以上的按照存栏量的递增可以适当降低抽检比例,但不得低于10%,抽检总数不低于30只(头),其中种用牛羊全部检测。农村散养户全覆盖抽样监测,抽检比例不低于10%,每户不低于5只(头),存栏少于5头的散养户全群采样监测。种牛、奶牛、奶山羊、种羊全群采样监测。 阳性场(户)每月开展一次全群检测,直到全群监测为阴性,半年后再次监测为阴性,转入常规监测。阳性场(户)周边区域的养殖场(户)每季度开展一次抽样监测。 (二)疫源控制 1.阳性动物扑杀 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5065310.html,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作者:王勤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8年第04期 摘要:对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为实验室检测不同动物群体选择相应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4-0025-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雌性动物流产、生育力下降,雄性动物睾丸炎,甚至不育,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1 病原学方法 从疑似感染布病的个体中提取血液或其他样本,对样本处理后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如有菌落生长则通过细菌染色、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别是否为布鲁氏菌,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危险性高、操作难度大、分离时间长,对试验环境要求严格,需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进行。 2 PCR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可通过 PCR、荧光定量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技术对布病进行诊断。其中PCR技术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操作较简单等优点,可用于鉴别不同种属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 技术相较于传统 PCR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高通量和方便快捷等优势,但由于其引物和探针设计较为困难,且限制较多,对专业技术有较高要求。LAMP可用于对奶、组织等样本的检测,具有操作方便、可视性强、特异性高和试验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其灵敏性可达10 pg/反应,且可以在普通水浴下完成反应,适于基层检测使用。但是LAMP存在多重扩增较为困难,样本污染等问题,且对引物设计要求很高限 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使用。 3 血清学检测方法 3.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BRPT是在平板上将30 μL抗原与30 μL血清样品混合,4 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来判定阴阳性,该法使用方便、结果判定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各种家畜布病的田间筛选,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但是特异性较差,易出现假阳性。

布鲁氏菌病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

荧光偏振常用荧光标记物

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最适合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藻红蛋白(P-phycoerythrin,PE) PE是在红藻中所发现的一种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然荧光色素,分子量为240kD 的蛋白,最大吸收峰为564 nm,当使用488 nm激光激发时其发射荧光峰值约为576 nm,对于单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来说,推荐使用585±21nm的带通滤光片,双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推荐使用575±13nm的带通滤光片。FL2探测器检测PE。 多甲藻叶绿素蛋白(PerCP) PerCP是在甲藻和薄甲藻的光学合成器中发现的,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分子量约为35kD,最大激发波长的峰值在490nm附近,当被488nm氩离子激光激发后,发射光的峰值约为677nm。FL3探测器检测PerCP。 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PI) 可选择性地嵌入核酸(DNA、RNA)的双螺旋碱基对中。在对DNA染色时,需用RNase对细胞进行处理,以排除RNA对DNA荧光定量精度的影响。在488nm波长激发下,PI的发射光谱为610-620nm。 FL2探测器检测PI。 中间体异硫氰酸荧光素乙二胺(fluorescein t hiocarbamylethylenediamine,EDF)和异硫氰酸荧光素己二胺(fluoresceinthiocarbamyl hexylenediamine,HDF)合成:用甲醇配制1%的三乙胺溶液,分别将20mg(0.3 mmol)乙二胺和34.8 mg(0.3 mmol)己二胺溶于5 ml 甲醇三乙胺溶液中;再将11.7 mg(0.03mmol)FITC 溶于1 ml 甲醇三乙胺溶液中,逐滴加到乙二胺和己二胺溶液中,室温避光搅拌反应1 h,浓缩,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3﹕1,v﹕v),得到粉末状的EDF 和HDF,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鉴定后,备用。 羧基四甲基罗丹明(TAMRA) 5-氨基荧光素(AF) 近年来,菁染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标记菁染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流行。布病给人造成了 大量损失和痛苦。近年由于布病的散发病例的增多,患者多无明确接触史,临床症状又不典型,因此其实验室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布氏菌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分三类:布氏菌细菌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周期长、阳性率低、感染风险高等特点,分子生 物学对仪器、人员、技术的要求较高使得这两类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上不是很普遍,应用最 多的还是布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本文现就布氏菌的血清学的检测进行如下综述。 布氏菌血清学方法可以分为:凝集法、补体结合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荧光偏振法、胶体金层析法等。其中凝集法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颗粒性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血清学实验, 现应用最多的为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实验、二巯基乙醇试管凝集实验、抗人球蛋白 抗体实验等。 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A)其抗原系用抗原性良好的牛种布氏菌株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收获菌体, 经加热灭活, 离心后用虎红染料染色, 悬浮于乳酸缓冲液(PH3.6-3.7)制成。它能抑制非特异性反应的IgM和增强特异性IgG 的活性, 其反应敏感稳定, 特异性优于试管凝集实验。因此PBPA在很多国家推广使用, 是我国常规的诊断方法之一。RBPA操作简单,不需要大型 精密的仪器,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和检测点应用。因有很高的灵敏性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RBPA常用于初筛实验。其有很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当检测1:4稀释血清标本阳性时其诊断的 特异性更高【1】。但RBPA也有局限性,纤维蛋白原可与虎红染料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形成假 阳性【2】,急性病人早期,体内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RBPA可能检测为阴性。 试管凝集实验(SAT)又称莱特试验是1897年由Wright发明,其方法简便,特异性强,可 半定量检布鲁氏菌抗体滴度,因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国布病诊 断标准中当SAT滴度≥1:100可确诊是活动性布病。SAT在临床中能相对准确的反应病情的 变化,在疾病的潜伏期时SAT滴度常≤1:100 ,当患者出现发热等体征后滴度急剧上升,经 过治疗后滴度又会降低,常用于布病的临床治疗和病情的监测。但SAT也会由于布氏菌发生 了变异或抗体过高发生前带现象而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该方法还与结肠耶尔森菌O:9产生 的抗体以及体内某些自身抗体发生假阳性。也有临床上布病已经治愈,但两三年后SAT滴度 依然很高【3】,所以SAT结果应结合其他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二巯基乙醇试管凝集实验(2-ME)是通过化合物中的巯基使大分子的IgM抗体的双硫键破坏,IgG抗体不受影响,所以2-ME实验主要检测的是布病患者血清中的IgG。该方法主要 用于鉴别人工免疫及自然感染,在一定程度还可以排除某些与布病有交叉反应的疾病。我们 认为在布病的急性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体内以IgM为主,而在慢性感染的非活动期或接种 疫苗的机体中以IgG为主,2-ME是区分二者效果较好的实验。但2-ME操作与SAT一样较为 繁琐,不适合布病的大规模筛查。 抗人球蛋白抗体实验(coombs’ test)又称不完全抗体实验,在一些特殊或复杂的布病患者机体中查不到完全抗体的存在,可通过检测布鲁氏菌的coombs’ test实验阳性而确诊,是SAT实验的一个补充。国家标准中认为coombs’ test滴度≥1:200可确诊布鲁菌感染。半抗体 检测主要是IgG、IgA的不完全成分,其检测结果与疾病的机体状态、病程所处时期、治疗效 果都有一定关系。对特殊或复杂的布病的诊断很有意义。但该实验要求对检测标本做反复洗涤,操作复杂,时间长,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设备,所以不适合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补体结合实验(CFT)在国际贸易中被指定用于羊、牛、绵羊附睾种的布鲁氏菌的确诊 实验,其原理是根据布鲁氏菌的抗原抗体反应消耗补体从而不能使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和 溶血素)产生溶血而设计的。其检测的特异性强,有国际标准,方便各国操作,所以受到各 国贸易的青睐。我国也把CFT作为人布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所要求试剂 种类多,敏感性不高,对实验人员和设备均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临床上应用不多。

荧光偏振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荧光偏振与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荧光偏振原理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的原理,并就荧光偏振及FPIA在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蛋白质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和举例。 【关键词】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应用 从1852年,Stokes首次提出“荧光(fluorescence)”一词,人们对荧光现象的研究就不断深入,并发展出了荧光分析技术,荧光分析是指利用一些物质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产生反映该物质特性的荧光而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相关理论和仪器的发展,荧光分析的手段和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现在荧光分析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低样品用量、方法简便等诸多优点,在化学、医药、环境、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被人们广泛使用。基于荧光偏振发展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是荧光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荧光偏振原理 荧光偏振的原理最初是1920年由Perrin建立的。溶液中荧光分子受偏振光激发,如激发时分子保持静止,则发射的荧光仍有偏振性,且如分子分子旋转或翻转,发射荧光的偏振平面会不同于激发光偏振平面。虽然实际测量常得消偏振的荧光,但荧光偏振技术有着重要应用[1]。

荧光偏振光强度P定义为: P=(I⊥-I∥)/(I⊥+I∥) 其中,I⊥和I∥表示荧光子被激发后,发射光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强度。对于荧光偏振仪器,检测到的荧光强度: P=(I vv-G×I vh)/(I vv+G×I vh) 式中,下标分别代表起偏器和检偏器方向,v为垂直方向,h为水平方向,G为校正因子,G=I hv/I hh。荧光偏振光强度P与测定体系中各因素的关系可用Perrin方程表示: (1/P-1/3)=1/P0+(1/P0+1/3)(RT/V)(τ/η) 其中,P0为极限荧光偏振光强度,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V 为摩尔分子体积,τ为荧光寿命,η为溶液的粘度。由上式知当溶液的温度和粘度都固定时,P值主要取决于荧光子的分子体积。荧光偏振光强度与荧光物质受激发时分子转动速度成反比,所以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旋转速度快,P值较小;大分子物质在溶液中旋转速度较慢,P值较大[2]。 二、荧光偏振免疫技术原理 荧光偏振免疫方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FPIA)依据荧光标记抗原和其抗原抗体结合物之间荧光偏振程度的差异,用竞争性方法直接测量溶液中小分子的含量[2]。

青海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方案

青海省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青海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强畜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实现到2020年省内畜间布病达到控制和部分地区稳定控制的目标,根据农业部《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特制定本防控技术方案。 一、制定本方案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青海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布病被确定为优先防治病种二类动物疫病的第一位。并在区域布局中将中原、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作为布病重点防治区。2014年,农业部下发《常见动物疫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将我省确定为布病感染一类地区,要求以县为单位,连续3年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 近年来,牛羊布病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在我省部分地区布病感染率有大幅度的回升。2011年至2014年,种牛平均阳性率为1.83%,其他牛平均阳性率为1.44%,种羊平均阳性率为 0.48%,其他羊平均阳性率为0.36%。 二、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增加防控经费投入,采取“监测、免疫、扑杀、消毒、流通监管”的

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布病疫情,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省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防控原则 (一)分区域防控 依据布病感染状况和流行范围进行分区,对近年来布病监测结果阳性率回升至“控制区标准”以上的地区确定为免疫区,仍保持控制区和稳定控制区标准的地区确定为监测区。 (二)免疫与监测相结合 实施免疫的地区,对应免牛、羊实施免疫,并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奶牛、种公畜不免疫,进行感染抗体监测。非免疫的地区,重点开展对种公畜感染抗体监测,扑杀病畜和阳性畜。 (三)检疫与监督相结合 加大流通环节的监督力度,对运出运入的易感动物实施强制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对检出的阳性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引进牲畜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染疫牲畜的流动。 四、防控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免疫的地区应免牛、羊布病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抗体阳转率达到80%以上。全省牛、羊布病感染率明显下降,达到“控制区”标准。奶牛布病达到净化。 (二)具体目标 1、稳定控制区防控目标。2015年至2020年,对稳定控制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全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材料 第一章概述 一、布鲁氏菌病发展简史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以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流行现状 布病的主要储存宿主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因此,其地理分布与家畜密切相关,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的约有170个。 三、布病造成的损失 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因此其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以羊为主要传染源的国家和地区,人的感染发病情况较为严重;以牛为主要传染源的国家和地区,则对畜牧业危害较重,而人的发病相对较轻。 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给患者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并导致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家畜患布病后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还造成使役能力及皮、毛、乳、肉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因此,布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乃至内外贸易。全世界每年因人畜间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可达数十亿美元。 四、布病防治管理机构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布病防治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承担。在我国,人间布病防治工作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组织实施;畜间布病防治工作由农业部兽医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布鲁氏菌病病原学 1887-1966年Bruce等人先后发现了布鲁氏菌属的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副睾种、沙林鼠种和犬种菌。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第六次公报公布了新的布氏菌分类表,将布氏菌分为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5型)、绵羊附睾种、犬种及沙林鼠种6个种19个生物型。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宽约0.3~0.6μm,长约0.6~1.5μm。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镜检时多呈单个排列,少见成对、短链状或成串排列。布氏菌可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该菌属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各种氨基酸、硫胺素、烟酰胺、生物素、镁、铁、钙等各种离子。有些菌种(如绵羊副睾种)需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才可生长。 布鲁氏菌生长缓慢,初代分离一般需4~30天。其最适pH为7.2,最适生长温度37℃,绵羊副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需在严格的CO2(5-10%)环境下才可生长。布氏菌对糖类发酵不明显,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尿素酶阳性,甲基红、V-P反应阴性,不产生吲哚,不液化明胶,硝酸盐还原阳性。该菌在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低温和干燥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水、粪、尿、畜舍、皮毛中可生存数天~4、5个月,在鲜牛乳中甚至长达18个月。布氏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不同种的布鲁氏菌有其一定的寄生宿主,比如羊种菌多寄生在羊只,牛种菌多寄生于牛。但也常发现有宿主转移现象,宿主转移和经不规则治疗的病人体内分离的布鲁氏菌往往发生变异。布鲁氏菌的致病力强,主要与各种酶类及菌体崩解后释放出来的内毒素有关。它们作用于宿主后,可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种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羊种菌致病力最强,猪种菌次之,但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的某些菌株甚至有和羊种菌相似的致病力。目前除绵羊副睾种和沙林鼠种尚未发现使人感染发病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适用性评析

DAIRY HEALTH保健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适用性评析 高明春1,2,王君伟 1,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30; 2.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功能室,北京 100193) 摘 要:布鲁氏菌病严重阻碍我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控制乃至根除布病是世界范围内各布病负担国的共识。本文就各种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其在布病净化程序中的适用性加以客观评述,谨供布病防控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奶牛;肉牛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公认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布病均归因于6个陆生动物布鲁氏菌经典种中的5个种所致的感染,即人间布病全部源于动物布病,并且各国的研究表明消灭动物布病能够有效地从根本上减少人间布病。近年,我国家畜布鲁氏菌病(布病)与人间布病暴发频繁,给畜牧业与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控制及消除布病影响的一个前提是能够对布病动物进行有效的诊断。 国内外对布病系统性的研究有近150年的历史,期间开发了许多布病体外和体内诊断方法,这些诊断方法服务于不同的应用目的,例如:证实疫情发生、全国性普查、确诊、国际贸易检测以及“无布病”地区的布病监测等等,如何选择诊断策略取决于布病的流行状况及检测的目的[1~5]。本文对新近探讨各种布病诊断方法的文献进行回顾,并评价其在净化程序中的适用性。 1 布鲁氏菌病概述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牛群中暴发布病会导致大量怀孕母牛流产和奶产量降低,如发生流行,则会严重影响整个产业链。布病还是公认危害最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感染后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布病国家”积极开展了本国的布病根除计划,并且北美、中欧的几个国家及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已确认根除了布病,取得“无布病国家”称号[6-8]。 布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患畜在第一次怀孕期间流产,虽然通常怀孕母畜只流产一次,但在这些动物的生命周期中依然会保持感染状态。仅根据临床流产症状无法确诊动物是否感染布病,因为许多致病菌都能引起流产,因而实验室检测手段是不可缺少的。 2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实验室诊断方法分为直接检测法(检测病原)与推断性检测法(通过抗体检测或变态反应来推测感染)。直接法有微生物学分析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DNA检测;推断法又分为应用于体外(主要包括奶和血液中的抗体)和应用于体内(变态反应测试)的检测方法。… 2.1?直接诊断法 只有通过分离到布鲁氏菌或通过PCR检测布鲁氏菌DNA才能确定布鲁氏菌感染,指纹分析方法则能够提供更多的分子流行病学信息。 2.1.1…病料染色…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抵抗弱酸性处理,并在复染之后显示为红色。但由于其他致流产性病原,例如流产衣原体以及贝氏立克次氏体也能够被染成红色,因而此法缺乏特异性。但由于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本文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 37)。 作者简介:高明春(1977-),男,主要从事奶牛传染病防控与免疫机 理研究。 通讯作者:王君伟,教授。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264(2012)04-0035-03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近年来,布病患者似乎越来越多,收集布病治疗方案,以备后用。 一、西医 1、治疗 1、急性期 药物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00mg/d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2、慢性期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长期服用西药可服用维生素C、肝泰乐、护肝片等保肝护肝药] 2)菌苗疗法目前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

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 二、中医 1、中医治疗 急性期湿热毒邪外犯肌表,内侵脏腑,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慢性期正虚邪恋,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清除余邪。 湿热内蕴型 相当于急性期,菌毒血症及病灶损害轻浅阶段。 症状:畏寒发热,午后热甚,身痛,脘痞,舌苔腻,脉濡数。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10克,佩兰10克,蔻仁10克,滑石15克,菖蒲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木通6克,茯苓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湿热伤营型 此时菌毒血症及脏器病损均较严重。 症状:烦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睾丸肿痛,舌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方药:清营汤合三仁

牛布鲁氏菌病

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为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生殖器官,引起子宫、胎膜、睾丸的炎症,还可引起关节炎。特征是流产、不孕和多种组织的局部病灶。牛、羊、猪较常发。 一、病原 病原是布鲁氏菌。微小,近似球状,形状不甚规则,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为需氧兼厌氧菌,组织细胞内寄生。对热抵抗力不强,60℃湿热经15分钟可被杀死。对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尘埃中可存活2个月,在皮毛中可存活5个月。本病菌侵袭力和扩散力很强,不仅能从损伤的黏膜、皮肤侵入机体,还能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不产生外毒素,其致病物是内毒素。普通消毒剂如果1-3%石炭酸、2%福尔马林、0.1%升汞、5%石灰水都可杀死该病菌。 布鲁氏菌主要有羊型、牛型、猪型三种,每型又有多种亚型。近几年新发现的还有绵羊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等。 二、流行病学 牛型布氏菌主要侵害牛,病牛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阴道色泌物、流产胎儿、胎水、胎膜、乳汁、粪尿及公牛的精液中。其传染途径:一是直接接触传染,通过交配、创伤皮肤和结膜感染;二是消化道传染,即健康牛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此外,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初产母牛对此病敏感,

病牛流产1-2次后,很少再发生流产,有自然康复和产生免疫的现象。 牛布鲁氏菌病发病无季节性,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防疫注射消毒不严格等皆可促使本病的流行。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性。 三、临床症状 潜su伏期2周至6个月。牛布鲁氏菌首先侵害侵入门户附近的淋巴结,继而随淋巴液和血液散布到妊娠子宫、乳房、关节囊等,引起体温升高,发生关节炎、乳腺炎、妊娠母牛流产,导致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症状,致使母牛不易受孕。流产台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些部位增厚,夹杂有出血点,胎儿皱胃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 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5-8个月,流产胎儿可能是死胎或弱犊。公牛的睾丸和附睾发炎、坏死或化脓,阴囊出血、坏死,慢性病牛结缔组织增生,睾丸与周围组织粘连。母牛乳房实质、间质细胞浸润、增生。 四、诊断 临诊症状不典型,不易确诊。怀孕母牛流产的原因很多,有时布鲁氏菌可以引起流产,也有感染布鲁氏菌的牛不表现流产的。因此,孕牛流产时应对其胎儿、胎膜进行细菌学分离和病原鉴定,万不可疏忽大意。病料可取流产胎儿有皱胃及其内容物、肺、肝及脾脏,送有关单位化验。目前采用血清凝集反应有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五、治疗

荧光理论

4.1 引言 某些物质被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时,会在较短时间内发射出波长比入射光长的光,这种光就称为荧光。1852年,Stokes阐明了荧光发射的机制,认为荧光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光能而重新发出的波长不同的光,并由一种能发荧光的矿物 萤石(fluospar)而定名为荧光。 我们通常所说的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外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以及吸收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后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除了紫外荧光和可见荧光,还有红外荧光、X射线荧光等。这不是本章要介绍的内容。 荧光光谱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是灵敏度高。由于荧光辐射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因此测量到的荧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另外,由于荧光光谱是发射光谱,可以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这样,荧光不受来自激发光的本底的干扰,灵敏度大大高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二,荧光光谱可以检测一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不到的过程。紫外和可见荧光涉及的是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荧光产生包括两个过程:吸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射。每个过程发生的时间与跃迁频率的倒数是同一时间量级(大约10-15秒),但两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延搁,大约为10-9秒,这段时间内分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寿命取决于辐射与非辐射之间的竞争。由于荧光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可以检测一些时间过程与其寿命相当的过程。例如,生色团及其环境的变化过程在紫外吸收的10-15秒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无法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测,但可以用荧光光谱检测。 4.2基本概念和原理 4.2.1荧光的产生 吸收外来光子后被激发到激发态的分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丢失能量,回到基态,这种过程一般称为弛豫。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回到基态时,能量通过热量等形式散失到周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能以光子发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Figure 5.3 Some pathways of relaxation from the excited state.***(P96) 上图(Campbell书中图5.3)表示了激发态分子的几种弛豫过程。由电子态基态被激发到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上的分子,一般会以某种形式(统称为内转换)丢失它们的部分能量,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以至从第二电子激发态等更高的电子激发态返回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个过程大约为10-12秒。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如果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则放出的光称为荧光。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10-6-10-9秒内。 由于荧光的频率低于入射光的频率,因此测量到的荧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同时,荧光是从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这样荧光不受来自激发光的本底干扰,可以达到很高的灵敏度,一般比吸收光谱高两个数量级左右。此外,由于荧光有一定的寿命,且其寿命比紫外吸收的时间过程(10-15秒)要长,因此一些用紫外观测不到的变化过程(如生色团及其环境的变化),恰好可以用荧光来观测。在紫外吸收的时间过程(10-15秒)中,生色团及其环境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而在很多反应中,溶剂的重新排列和分子的运动过程发生的时间与激发态的寿命是同一量级。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5065310.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菌病诊疗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病诊疗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标准者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区的居民等。 1.2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学检查第1项(初筛试验)阳性者。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出现免疫学检查第2、3、4项中的一项及以上阳性和(或)分离到布鲁氏菌者。 4.隐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二)鉴别诊断 1.伤寒、副伤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