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国关史题库答案(DOC)

现当代国关史题库答案(DOC)

||,| 课程代码:103902〒〒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一、名词解释

|MA|,|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殖民战争。

|MA|,| 大陆封锁政策|

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对英斗争中,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争夺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地霸权而采取的一个政策。

|MA|,|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MA|,| 正统原则|

所谓的“正统主义原则”(来自拉丁字《legitimus》,即“合法的”)是达来朗所代表的法国外交界在维也纳会议(1814-1815)上提出来的。这个原则的内容,是要恢复欧洲在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和拿破仑战争过程中被推翻的各个“合法的”王朝和君主制度。所有维也纳条约都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同时,战胜拿破仑法国的各国统治者违反各国人民的意志,划定欧洲的政治地图,他们所根据的与其说是复辟的“正统”君主的要求,倒不如说是他们本身的,往往互相冲突的利益。

|MA|,| 四国同盟|

是一个由奥地利外相梅特涅组成的军事同盟,在181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签约,是维也纳会议的组成部分,其组成国包括奥地利、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四个列强。

|MA|,|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战争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于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告终。战役发生在普法两国,因此称为“普法战争”。

|MA|,|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MA|,| 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MA|,| 凡尔赛和约|

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MA|,| 国际联盟|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MA|,|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MA|,|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MA|,| 绥靖主义|

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对外进行侵略,英、法两国为保护既得利益,采取了妥协和退让的外交政策,并企图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以坐收渔人之利。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德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自食其果,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从此绥靖主义便成为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代名词。

|MA|,| 租借法|

美国租借法: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是美国为支持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物质保障而出台的法律。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的败降和英国的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舆论要求给予英国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丘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租借法案》的出台使美国走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步,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租借法案》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经济纽带,对打击法西斯势力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美英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壮大,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灭亡。

|MA|,| 大西洋宪章|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

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意、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MA|,|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MA|,|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MA|,|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国争霸的产物,在雅尔塔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几大国就世界利益重新进行了划分。

|MA|,| 开罗宣言|

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MA|,| “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

||

|MB|,| 补偿原则|

大国在瓜分小国领土时,如某一国要求未能得到满足,则可在其他的地方获得补偿。

|MB|,| 神圣同盟|

神圣同盟是一八一五年九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MB|,| 门罗宣言|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

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MB|,| 克里木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MB|,| 英布战争|

Anglo-Boer War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在帝国主义时代里,各列强首先对已分割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分割,继之以战争手段,进行疯狂的争夺。

|MB|,| 拉巴洛条约|

拉巴洛条约(也译拉帕洛条约;德语:Vertrag von Rapallo)是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MB|,| 国际裁军运动|

|MB|,|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MB|,|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MB|,| 洛迦诺公约|

又称为罗加诺公约,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MB|,| 中立法|

美国中立法(Neutrality Acts)是美国政府于1930年代所通过一系列法案的总称。这些法案是用以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洲和亚洲日益混乱的局面。美国的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这间接导致美国本土孤立主义的兴起,

希望美国不牵涉在国际的斗争中,从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

|MB|,|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英语:Munich Agreement;德语:Münchner Abkommen;法语:Accords de Munich)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MB|,| 开罗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和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1887~1975),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MB|,| 布雷顿森林会议|

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的别称。1944 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大旅社举行。45个国家通过了将在以后28年内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一项综合性协定。

|MB|,| “光辉孤立”|

“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时提出。其涵义是,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扮演一个均势平衡者的角色。|MB|,| 北方大战|

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MB|,| 道威斯计划|

是道维斯委员会提出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

|MB|,| 戴高乐主义|

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MB|,| 拉巴洛条约|

拉巴洛条约(也译拉帕洛条约;德语:Vertrag von Rapallo)是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MB|,| 柏林会议|

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故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而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

|MC|,| 德奥意三国同盟|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Tripartite Pact of Germany, Austria-Hungary andItal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缔结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20日在维也纳签订,有效期5年。1887、1891、1902和1912年曾四次续订。

|MC|,| 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MC|,| 英俄协定|

英俄条约由英国与俄罗斯在1907年8月31日在圣彼得堡签订。是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中亚大博弈的一部分。它界定两国在波斯、阿富汗与中国西藏地区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得到波斯北部,而英国则获得南部近波斯湾的地区。条约之目的主要是防止德国扩张至该地。条约并不被伊朗,阿富汗,中国所接受。英俄协约关于西藏部分规定,保持西藏领土完整,英俄双方不能吞并西藏,中国是西藏的宗主国,任何关于西藏拉萨政府的事物双方都必须通过中国政府来解决。

|MC|,| 协约国|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MC|,|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MC|,|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

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的奥斯曼帝国、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帝国、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罗斯帝国、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四大帝国土崩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MC|,|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MC|,|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MC|,|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MC|,| 委任统治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联合国时,甲类委任统治地,如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

均已成为独立国家;而乙类和丙类委任统治地,则被转为联合国托管制度下的托管领土。

|MC|,| 珍珠港事件|

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MC|,|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MC|,| “不承认主义”|

不承认主义是指各国对严重违背国际法的行为造成的情势,有权利也有义务不予承认指不承认因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的行为而产生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

|MC|,|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MC|,|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MC|,|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1700年,英、法、荷、奥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或最主要的则是诸列强借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殖民地大掠夺,并且主要斗争矛头指向的是法国。

|MC|,| 蒙特勒海峡公约|

1923年7月,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缔结的《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洛桑条约》),损害了土耳其国防利益和主权,使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1936年4月,土耳其照会洛桑会议参加国,要求修改上述条约。6月22日至7月20日,保加利亚、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希腊、日本、罗马尼亚、土耳其、苏联、南斯拉夫等有关国家在瑞士蒙特勒举行修改黑海海峡制度的国际会议,签订了关于土耳其海峡通行原则的国际条约《蒙特勒公约》。公约包括序言、29条正文、4个附件和1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是:撤消海峡国际委员会,恢复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应亨有的主权,允许该国在海

峡地区设防;各国商船无论平时或战时均有在该海峡航行的完全自由,但战时土耳其有权禁止敌国的商船通过海峡;它国军舰通过海峡应通过外交途径预先通知土耳其政府;平时可停留在黑海的非沿岸国家的军舰总吨位一般不得超过3万吨,在特定情况下不得超过4.5万吨,其中任何一个非沿岸国家在黑海上所拥有的军舰吨位应被限制为上述总吨位的三分之二,其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1天;任何一个非沿岸国家舰队通过海峡的船只不得超过9艘,总吨数不得超过1.5万吨。黑海沿岸国家不在此限;在任何情况下,军舰通过海峡时不得使用舰载飞机;战时,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战国军舰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由其决定是否允许军舰通过。11月9日,《蒙特勒公约》正式生效,有效期20年。

|MC|,| 地中海协定|

地中海协定(Mediterranean Agreements)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

|MC|,| 伦敦海军会议|

1935年12月在伦敦召开的海军会议,是继华盛顿会议、1930年伦敦会议之后的又一次海军裁军会议。当日本坚持侵略政策,要求无限制地发展海军,甚至退出海军裁军会议后,英美等国仍然签订了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结果导致两国海军力量的相对不足,造成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失利。

|MC|,| 乌得勒支和约|

1713年在乌德勒支签署的一系列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各国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萨伏依获得西西里和部分米兰公国的土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获得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尼亚和米兰公国的剩馀部分。此外,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西属拉美奴隶专营权三十年)。和约中首次将“欧洲均势”概念写入和约。

简答

|JA|,|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推行的对外政策。|

答:英国资产阶级经过两次内战,于1649年5月宣布为共和国,宣告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英国由于经过接连的内战,田园荒芜,工业生产受到破坏,加之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政府不仅拒绝任何政治上的改革,而且继续扩大税收病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圈地的法令,结果,导致了平等派与掘地派运动的爆发。在克伦威尔领导共和政府及护国政府期间,他在国内继续执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加紧向外扩张和掠夺,以图通过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并为英国资产阶级建立世界贸易优势喝殖民大帝国扫清障碍。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虽然继续执行有利于英国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但他为了取得法国的财政及军事援助以巩固其政权,在外交上仅仅依靠法国。威廉三世于1689年2月即位后,为了夺取海上及殖民地霸权,开始了同法国的长期对抗。

|JA|,| 简述四国同盟条约的内容。|

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 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重申储蒙条约,任何盟国如果受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各出兵六万相援助同盟将透过经常举行会议,以解决彼此的

共同问题及商讨所应采取的协调行动,如盟约第六条指出:因此引伸出日后的欧洲协调会议制度。四国同盟盟约有效期为二十年

|JA|,| 简述门罗宣言的基本内容。|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JA|,| 简述克里木战争的起因。|

自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在近东势力急速发展,力图攻占或与列强瓜分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控制黑海海峡,实现俄国南出地中海的宿愿。这就与在近东有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发生冲突。英国不能容忍俄国在近东树立霸权,因为这会影响它与印度陆路交通的安全。法国自拿破仑三世称帝以后,亦力图进一步扩大在近东的势力,并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其国内统治。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所谓“圣地”问题就是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僧侣与以俄国为靠山的东正教僧侣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的管辖权。1853年 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堂交天主教僧侣掌管,要求土耳其苏丹与沙皇签署专约,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在苏丹统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国大使的怂恿下,拒绝与沙皇缔约。俄国遂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于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JA|,| 简析19世纪70年代“东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JA|,| 简述苏维埃《和平法令》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В.И.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由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 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

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JA|,| 简述“十四点计划”的主要内容。|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

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

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

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

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

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前5点为原则意见,后9点为具体建议。

|JA|,| 简述“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JA|,| 简述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JA|,| 简述“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于1925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

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JA|,| 简述“非战公约”的缺陷及意义。|

非战公约》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是:

①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②使用了“废弃战争”一词,而没有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中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 。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 而推脱罪责。德、日法西斯战争罪犯就曾这样做,但遭到了国际军事法庭的严正驳斥。

③公约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此外,公约还受到美、英、法等国的保留的削弱。美国的保留是:维持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的保留则是:世界上某些区域,其“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必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些保留超出合法自卫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划分势力范围、维护殖民统治的表现。

《非战公约》的意义在于:①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在此以前,西方传统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是合法的,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②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据。③公约是宣示性的国际文件,无有效期限的规定,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所反映的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其后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进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公约的缺陷在于:首先,它笼统地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其次,它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未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第三,公约的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而受到削弱。美国的保留是,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的保留是,世界上某些区域的“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些保留超出了自卫权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表现。《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

|JA|,| 简述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统一战线建立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9月

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 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

|JA|,| 简述19世纪40年代《海峡公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JA|,| 简述七年战争中欧洲国际关系的大改组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JB|,| 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此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家见关系的先例,它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都为日后处里国际关系问题时所借鉴。

|JB|,| 简述神圣同盟的历史作用。|

|JB|,| 简述克里木战争的影响。|

克里木战争为时两年多,俄军死亡30万人、法军死亡10万人、英军死亡 6万人。战后,俄国的国际地位大为低落,西进之路受阻,于是它把侵略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削弱了它对普鲁士的影响。克里木战争也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两国由战前的相互勾结转为战后相互对立。俄、奥交恶一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局、特别是巴尔干政局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是其在扩张道路上的一次严重挫折。尼古拉一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星,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是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方向,走上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沙皇俄国多年来拥有的欧洲反动势力的首脑地位消失了,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一次较量。俄国的失败“显未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日益形成的农奴制危机,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更加尖锐化了。1853—1856年,沙俄政府的财政赤字为79677万卢布,战后财政状况更为窘迫,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上层”已不可能照旧统治下去,沙俄政府遂于1861年2月19日颁布法令,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克里米亚战争对沙俄并不是一次致命打击,它的领土没有损失多少。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在近东势力大大增强,这便引起了法国的不安,为遏制英国势力的扩张,俄、法遂开始接近,法国企图重振往昔拿破仑时代的声威。法、

俄、普三国关系也日益密切。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亲热起来。克里米亚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JB|,| 简述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和作用。|

|JB|,| 简述华盛顿会议“五国海军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通常称为5:5:3:1.75:1.75。

一次大战后不久,美、日、英三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造舰竞赛。1919年美国批准了庞大的造舰计划,预计到1924年美国舰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舰队。英国当然不肯示弱。1921年英国通过建造4艘主力舰的计划,还准备在第二年增造4艘巨型战舰。日本也在疯狂扩充它的海军,1920~1921年把国库收入的一半用作海军军费。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裁减海军军备的建议。英国受制于财政困难,只得同意美国的建议。日本在讨论具体方案时,反对美国提出的美、英、日主力舰10∶10∶6的比例,而坚持10∶10∶7的比例。美国人威胁说,要是日本坚持下去,那么日本造l艘军舰,美国就造4艘军舰。日本人被迫让步,但附有一个条件,即美国人不得在太平洋上建造新的海军基地。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激烈争执,美、英、日、法、意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经过美国力争,各国还同意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这恰好是巴拿马运河的最大通航能力)。条约的通过意味着英国被迫放弃了所谓的“双强”标准,但英国拒绝了对巡洋舰的裁减,相对地保持了海军优势。由于条约禁止在距离日本5 000~6 000千米以内建筑海军基地,美国被剥夺了在菲律宾、关岛和阿留申群岛建筑海军基地的权利,便利了日本舰队在亚洲海洋的称霸。

《五国公约》的签定,实际上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局部调整,它的签定实际上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JB|,| 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

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JB|,| 简述西班牙内战期间大国的“不干涉政策”及其意图。|

|JB|,| 简述租借法案的意义。|

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十三亿美元的物资。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JB|,| 简述开罗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关于对日作战计划。罗斯福为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与控制,主张从印度经缅甸向中国方向进攻,将日军逐出缅甸,恢复与中国的陆上交通;蒋介石也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以促使美英增加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巩固其实力地位。但是,丘吉尔不愿美国在东南亚和远东的地位得到加强,不愿美中军队参与解放英国前殖民地缅甸的作战,因而予以反对。三方最后作出在滇缅路对日作战的决定。关于远东战后安排。三方对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在太平洋地区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并将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在战后如何处置原为欧洲国家和日本属地或势力范围的某些殖民地附属国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罗斯福主张给这些国家以形式上的独立权,以便日后美国扩大自由贸易市场;丘吉尔则拒绝讨论任何有关远东英国殖民地的前途问题,拒绝交还中国的香港与九龙。

开罗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以下三点。第一、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这是中国军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赢得的成果。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成长壮大,中国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也正因如此,美英为了与中国一起打败日本,才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罗斯福为了拉拢蒋介石继续抗日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的压力,除了答应给中国巨大的援助外,公开宣称蒋介石是“四强首脑之一”。对此,由于英国地位下降丘吉尔也没有公开反对。斯大林同意《开罗宣言》说明也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至此中国跻世界四大强国之列。1945年4月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中国与美英苏一起以四大发起国的身份轮流主持会议,并最终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第二、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据此,中国不但名正言顺地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大陆领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从中国窃取的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从而恢复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第三、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结束战争和战后处

置日本提供了依据。《宣言》明确指出要“使朝鲜自由独立”,“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这就向世界宣布,结束战争的惟一条件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据此,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由美国起草,经英国同意,邀请中国参加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在打败日本、结束二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JB|,| 为什么说“拉巴洛条约”是苏联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JB|,| 简述《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是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1927年4月,法国外长A.白里安为纪念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周年,向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美法立即缔结废弃战争的协定,以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欢迎,同时建议该条约不应只限于美法两国,而应包括主要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该公约在美法两国提出的条约方案基础上签订。

《非战公约》的意义在于:①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而在此以前,西方传统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主张,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是合法的,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利。②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主要战犯(危害和平罪)的重要法律依据。③公约是宣示性的国际文件,无有效期限的规定,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它所反映的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原则,为其后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从而推进了宣布侵略战争违法的历史进程。公约的缺陷在于:首先,它笼统地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其次,它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未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第三,公约的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而受到削弱。美国的保留是,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的保留是,世界上某些区域的“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些保留超出了自卫权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表现。《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

|JB|,| 简述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围绕德国赔偿问题而展开的大国斗争。|

|JB|,| 简述苏联3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JB|,| 简述30年代英法推动绥靖政策的原因。|

|JC|,| 简述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的用意。|

|JC|,| 简述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JC|,| 简析德国统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JC|,| 简述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的原因。|

|JC|,| 简述《拉巴洛条约》的内容及意义。|

于1922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政府与俄罗斯苏维埃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1922年,欧洲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会上,契切林宣布苏俄愿意同资本主义国家在互惠平等的完全的无条件的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但协约国要求苏俄归还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全部外债,归还一切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企业和财产。苏俄断然拒绝,在会议陷入僵局之时,受欺压的苏俄和德国决心加强合作。1922年4月,双方在热那亚附近的拉巴洛小镇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赔偿战争损失的要求,德国不对苏收归国有的德国财产提出要求。

《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列强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列宁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重大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苏俄的阴谋,使苏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1924-1925与苏联建交热。同时,它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这一条约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条约结束了德国与俄国在一战及俄国革命之后的外交孤立。由于双方都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可观的领土与政治力量,所以两国的目标是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抗衡西方国家。基于两国的地位提高,西方对其友好关系有所担忧。在德国,对于共和政府跟一个共产国家和解并保持良好关系,部分保守和极右人士也感到担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与芬兰都因俄国地位提高而紧张。它们尝试在国防与外交增加合作,但由于各自的议会反对而没有成事。

|JC|,| 简述凡尔赛体系所包含的主要矛盾。|

|JC|,| 简述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实质。|

|JC|,| 简评《苏日中立条约》。|

1940年夏,纳粹德国闪击西欧成功,日本决定乘机南进夺取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为了实施南进战略,日本在加强同德、意勾结的同时,积极谋求调整对苏关系,以便巩固北方安全,并促使苏联停止援华,达到早日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此时,面临纳粹侵略威胁的苏联,为摆脱东西受敌的危境,一方面支持中国抗战,以束缚日本手脚;另一方面力求和日本签订条约,保障东部边境的安全。

1940年7月起,在日本的倡议下两国开始会谈。8月底谈判一度中断。德日意三国轴心同盟条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又致力于日苏中立条约的谈判,日本提出《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并起用陆军中将建川美次为新任驻苏大使,加速谈判步伐。10月30日,建川拜会莫洛托夫,提交日本政府草拟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11月18日苏联提出《苏日中立条约草案》及附属议定书草案。12月中旬谈判又告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

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

(1)条约签订当天,松冈洋右对德国驻苏联大使说:“这一条约对于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是加于中国国民政府的一项极大的压力,可能由此而容易迫使中国屈膝求和;同时,日本对抗英美的地位增强了。”(周文祺、褚如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第352页)曾经参与美国外交政策计划的赫伯特·菲斯记述当时的情况说,日本政府对此条约感到“很高兴”,近卫首相迅速地取得天皇的批准,“因为这一条约缓和了陆军长期以来想与俄国作战的冲动,带来了使蒋介石屈服的希望,并使南进的道路更安全些。或许甚至美国政府也会变得较宽和一些。”(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页)

(2)此条约的签定,表明苏联在中日战争中,由支持中国转向中立的立场,这是苏联在中苏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倒退。因此,它在政治上是对中国抗战的一个打击,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损害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形象。此条约不仅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抗战前途的忧虑和对于苏联政府的恶感,而且也使得中国其他方面对“条约”表现出不满。甚至中国共产党对于“条约”露骨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倾向也进行了委婉而严肃的批评。

(3)此条约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成为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的重要国际因素之一。日本利用苏联的保证,扩大了对中国、南洋的侵略。

(4)“条约”签订后,苏联援华物资锐减并逐渐中止,这就削弱了中国抗日的军事力量。

|JC|,| 简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意义。|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之一,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本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在日军占领地区中,各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发动了民族解放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美军经过三年苦战,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中国政府正面组织多次会战未能取得积极成果,1944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9日(即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锁定战局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历时整整6年(1939~1945)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历史。

意义:因从两方面分析。一、从法西斯角度说,表面上日本通过太平洋战争似乎扩大了侵略,加深了灾难。但深入分析后,会了解到战争范围的扩大,会使战线过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际上反而削弱了日本的战争实力。二、从反法西斯阵营的角度来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宣战,使美国改变了中立的态度,明确的站在了反法西斯的阵营一面,世界第一强国的加入,大大

加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大大加速了法西斯势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彻底失败。

|JC|,| 简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战及影响。| |JC|,| 简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中国等国的主权和利益。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

|JC|,| 简述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的区别。|

论述

|LA|,| 试析普法战争的起因及结果。|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在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令法国恐惧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根据和约,法国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LA|,| 试评门罗主义的基本内容与实质。|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我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

|LA|,| 论述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LA|,| 论述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其矛盾。|

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的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通过凡尔赛体系打散了英日同盟。美英矛盾加深

|LA|,| 论述英法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实质。|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实质: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自身利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