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理工大学2018年《中特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上海理工大学2018年《中特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一、国情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首先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次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第二,从人均GDP 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第四,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第五,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持续着快速而且稳定的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已在2010年的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样,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也有了显著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而且我国在国际争端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虽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位居世界百位之后。

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依然处于较低层次。国民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研水平仍然落后。

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仍然不健全,需要进一步改革。

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老龄化严重,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凸显。

因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措施的基础。

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在行动上加以体现。

首先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人口问题的出路:一是坚持稳定的人口政策,利用全面二孩政策缓解老龄化压力;二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资源环境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更要把能源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

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问题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并存,是社会矛盾最突出、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基本国情。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我们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和民族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2.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劳动者素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请谈谈如何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

3答案:

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口资源并不意味着人才资源。要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第一,要办好基础教育,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在不断提升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质量的同时,使偏远和经济较滞后地区的青少年也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第二,要加大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理论,有实际技能,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是实用型,创业型高技能人才。

第三,要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办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满足人才流动的要求,进而提升人才水平。

第四,要大力办好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水平是人才水平的标志,集中全力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第五,加强科学普及,努力学习外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普及科学知识,使人们对社会,对自然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破除迷信。要大力普及电脑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电脑,会用电脑。要鼓励全民学习外语,不断增进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第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是做人的根本,它是政治方向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特别要把青少年作为重点。

最后,进一步改进完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形成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的风气。

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成为人才辈出,无比昌盛的人才强国。

题3: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是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4.试论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现实含义。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时候,要人们妄谈礼节荣辱,如同空中楼阁,毕竟任何生命的第一和最初的欲望,乃是生存的欲望。

换句话说,人在物质方面尚未得到满足时是无暇考虑精神方面的追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

质生活日渐充实,截止上个世纪末,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即初步实现仓廪实)。很多人开始救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为灾区捐款(即知礼节)。反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温饱尚未解决的人,如何去救助别人?对一个没有得到物质生活保证的人,要求他具备如何的精神是不现实的。从物质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关系角度的理解: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完善的。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四、物质基础不是决定人思想素质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也会影响人的素质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仓禀实则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5.习近平指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请谈谈你对当前中国软实力对外策略的认识。

软实力是民族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反映,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

科学有效的对外战略能够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空间,使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软实力的建设尤为重要。软实力的建设对我国对外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软实力的建设能够促进世界和平的实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且提高我国文化传统的国际影响力。基于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软实力建设。一是强化核心文化价值观建设;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创造正确认识我国的条件;四是积极发挥大众传媒作用;五是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内外兼顾、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必须注重国际公关,传递中国声音,争取中国的话语权。所谓文化大国,就是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核心价值观,能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性的文化作品,并且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来传播和营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作品的国家。

全方位推动文化外交创新,提升中国的创意能力。文化外交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大力推动体制创新、思维创新、管理意识创新以及工作手段创新。特别要建设创新型的文化外交官队伍,为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方面的国际交流,努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媒介作用,把反映中国良好形象的音像资料放到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去。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塑造和展示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软实力”毕竟有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性,仅仅靠过于依赖宣传和包装是不够的,优化和加强国内建设、提高国民福利,国民的幸福感受与由衷认同始终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影响力的关键环节。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核心价值体系重建之间关联密切也有较大差异。在推广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创造真正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特色新文明、新形象和新模式。

国家软实力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国家到国民的素质的提升与展示的过程。俗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提及某个人或某个国家、民族,人们马上肃然起敬、无限景仰,能达到这个境界和时刻,说明中国的软实力也就名副其实、真正得到了升华和发扬光大。

8.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全国各地频发的雾霾、臭河水等环境危机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蓝天、白云正逐步变成了奢侈品,生态恶化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

背景下,习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说明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

优势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空前重视,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第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而做出的理智选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如果人类只着力于发展经济,而不重视保护环境,这势必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环境质量的下降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近代的工业文明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全球性疾病困扰,始做佣者就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视了环境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首选策略。要恢复在开发中破坏(或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必须付出比当初开发获得的收益更大的代价。因此,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须纠正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温家宝总理强调的“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

如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不只看“经济”的脸色,更重视“自然”的气色,把握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生活在一个天格外蓝、云格外白、山格外青、水格外秀、阳光格外明媚、空气格外新鲜的人间乐土。

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有哪些?请结合个人体会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首先还是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上升,才能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才有了物质基础。所以目前,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让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调动各类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为了能让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我们还应当尽力营造和平安定的国内和周边国际局势。

其次要努力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民生水平随生产发展水平上升,保障社会多数人民的生活有稳步改善。也就是国家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国家努力弥补市场的缺陷,监管市场,避免物价虚高、假冒伪劣产品上市等市场盲目和自发性对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比如说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军队、警察、环境保护等服务,来保证全社会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上升。

最后还需要在社会营造和谐的氛围,不仅依靠政府,还要依靠社会中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主动做出贡献,回报社会,通过募捐等参与社会福利的方式,来提高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5 柴静在其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中也就个人在治霾问题上能做些什么有专门的推介。那么,治霾真的可以从我做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地球只有一个,生态环境,是要靠每一个公民来维护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了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气质量,现在,周围的环境都正在变化.环境的恶化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恢复

地球的美丽,也只有人类才能保护好。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好好的,携手保护。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区域合作治理雾霾的尝试,但“合作”常常局限于“转移”——把污染丢给邻居,把利益留给自己。结果整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并未减少,自身又反受其害。保护环境,属于每一个人,是人类的职责, 雾霾天气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严重的空气污染波及到了人们的健康安全问题. 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回避。因为雾霾污染与我们对美丽中国的期盼背道而驰。我们不能寄望于学者于丹提出的“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的精神胜利法,也不能消极地等待,必须主动出击,打一场治理雾霾、清洁空气的攻坚战。为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我们都太需要一些未雨绸缪的对策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是一个了不起的纪录片,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对雾霾天气的重视。柴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已杰出的完成了她的工作使命,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关于雾霾一事,并不是靠谁谁就能得以解决,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人身体力行,需要我们制造出污染的企事业能够有一个思想上的觉悟,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制定出有关政策法规并且能够监督执行,也需要我们千千万万个如柴静的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舆论支撑,如果每个人都把治霾这一事项提上日程,那么,总有一天,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的美好也将如期而至!治理雾霾,政府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依法监督,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公民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从自身做起,减少排放,比如空气不好时自觉不开车等,这样整治大气污染才会有成效。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艰巨和持久的过程,希望蓝天白云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