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2012学年度高中地理必修2统考复习测试卷

2011—2012学年度高中地理必修2统考复习测试卷

2011—2012学年度高中地理必修2统考复习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结合人口简化模型,回答1~2题。

D.d →c →f →e →d

1.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密度增大B.耕地面积扩大C.出生率在增高D.死亡率在降低

2.右图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3()A.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口死亡率低B.生活水平高,人口出生率高

C.经济发展快,国内人口大量迁入务工、经商D.坚持对外开放,外籍工人数量增多

4.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低年龄组人口比重下降

C.农村人口比重上升D.男性人口比重上升

5.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叙述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6.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 )

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外,还有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此外,人口的流动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阅读上述材料,完成7-8题:

7.近年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8.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9.唐人街

A.是种族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B.是收入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C.是交通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D.是知名度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10—11题:

10.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B.人均物质消费量C.资源总量 D.人均精神消费量

11.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B.珠江三角洲C.新疆南部的沙漠地区D.东北平原

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该城市从地域形态上看属于 ( )

A .组团式

B .集中式

C .条带式

D .放射状

13.根据右图信息,甲城市火力发电站适合选择在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14.适宜在K 点布局的企业是( )

A .钢铁厂

B .自来水厂

C .印染厂

D .造纸厂

15.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①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④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A .①②

B .②③ C.④ D.①③

右图是北方某城市书店和书亭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城市由书店与书亭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具有的特征是 ( ) D

A.书店规模小,数目少,书亭规模大,数目多

B.书店的等级低,数目多,彼此相距较近

C.书亭位于书店的中心,呈多边形布局

D.书店的等级高,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远

17.根据城市商业布局的区位原则,下列各点适宜布局书店的是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

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 .a 曲线

B .b 曲线

C .c 曲线

D .d 曲线

19.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 .住宅区

B .工业区

C .商业区

D .文化区

20.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

A .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 .政治经济的发展

C .交通运输的需要

D .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 )

A .同心圆模式

B .扇形模式

C .多核心模式

D .块状模式

22.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

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分散和减少大城市功能

B .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 .把政治只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 .选择新址,建新首都

23.下列不属于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 .城乡差别缩小

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 .城市人口增加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4.上海建立卫星城,开发浦东新区的目的是( )

A .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B 将市中心区的污染企业外迁

C .控制市中心区的人口

规模 D .建立新的工业和金融中心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英才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

义。图中M 表示我国某县2005年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25~26题。

25. 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和气候

B .土壤和水源

C .市场和交通

D .政策和劳动力

26.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的“都市农业”,以下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部门有()A.观光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C.房地产业D.水稻种植业

图6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影响“桑基鱼塘”发展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 C.科技因素 D.交通因素

28.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花基鱼塘、菜基鱼塘”,是因为:

A.农业技术改进B.劳动力的转移C.市场需求的变化D.自然条件的改变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

①季风水田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乳畜业④混合农业⑤生态农业⑥观光农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⑤⑥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D

A.园艺业B.游牧业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30.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A.亚洲季风区B.西欧平原C.潘帕斯草原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

3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32.水稻不能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地中海气候区

33.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

A.气候B.交通运输C.市场D.政策

34.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B.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35.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机械化水平低、单产低、商品率低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36.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C.俄罗斯的该类农业一般为国营的D.我国西北地区没有此类农业类型

37.具有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特点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乳畜业

38.促进潘帕斯草原牧场的商品性经营的因素是()

A.气候温暖B.地广人稀C.距海港近D.土地租金低

39.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

A.奶牛B.奶羊C.牛奶D.奶制品

40.商品谷物的基本特征是()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劳动力丰富④科技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1.下列国家属于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的是()

A.阿根廷和新西兰 B.荷兰和丹麦 C.法国和英国 D.蒙古和加拿大

42.下列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的是()

A.美国大平原上的专业化农业B.非洲的热带茶园

C.印度的水稻生产D.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和健康的基本保证。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回22---23题。

45.由于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使长三角水体中氮、磷过剩、蔬菜农药残留物超标,按清洁生产评估

A.原料的开采过程是不安全的B.食物的加工过程是不安全的

C.食物的消费过程是不安全的D.废弃物的处理过程是不安全的

46.前一段媒体对阜阳奶粉、龙口粉丝和四川泡菜等食品安全案件的连续报道,引起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严重关注,并相继采取设限措施。这表明()

A.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之路B.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我国食品的国际贸易

C.绿色食品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D.食品安全问题不利于提高我国食品的劳动生产率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水果.据此回答47—48题.

47.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因素B.交通运输不便C.消费者习惯变化D.气候变化

48.“温室大棚”能反季节种菜, 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水分B.土壤C.热量D.光照

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是黄色或自色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根据以上资料,回答49~50题。49.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过量,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应大力推广()A.白色农业 B.绿色农业 C.彩色农业 D.蓝色农业

50.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

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

C.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

51.“订单农业”的出现,说明下列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越来越显著()

A.国家政策 B.城市化 C.市场需要量 D.集约化经营

52.上海的南京路,从商业街的区位选择上看,其考虑的主要原则是(

A.交通最优B.资金最优

C.环境最优D.市场最优

53.下图中工业区位最合理的是()

54.下列工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明显的是()

A.机械制造工业B.水电工业C.食品工业D.纺织工业

55.日本的工业集中在太平洋的沿岸,主要是因为()

A.平原集中在这里B.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C.气候温暖湿润D.交通便利,利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56.读下图是纺织厂、练钢厂、制糖厂和电子装配厂四种工业布局模式图,正确的是( )

A.练钢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纺织厂

B.纺织厂、电子装配厂、制糖厂、炼钢厂

C.制糖厂、电子装配厂、炼钢厂、纺织厂

D.纺织厂、炼钢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

57.下列工业分散现象中,受廉价劳动力因素驱动的是 ( )

A.“硅谷”的企业在东南亚设分厂

B.上海的纺织企业在新疆建纺织厂

C.鲁尔区的钢铁企业在荷兰沿海建炼铁厂

D.美国的汽车企业在瑞士建齿轮厂

58.关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业部门以微电子工业为主 B.大多分布在原有工业基础较的大中型城市

C.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 D.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规模效益大

59.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是因为( )

A.工业生产一般不要求更多自然要素的投入

B.工业产品最终要在市场上销售

风向

绿化带

居民区

工业区

D

C.工业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完全不同于农业

D.工业生产需要工人和技术人员等

60.钢铁企业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区位指向变化,按时间由先到后的正确排序是

A.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B.煤炭区位→港口区位→铁矿区位

C.港口区位→煤炭区位→铁矿区位D.煤炭区位→市场区位→港口区位

61.下列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地域都是自发形成的B.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C.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往往形成工业城市D.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62.在北京和上海选址建立微电子工业中心,最主要的区位选择因素是()

A.劳动力充足B.市场需求量大C.环境优美D.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

63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重庆

B.筑波

C.攀枝花

D.株洲

64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65.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下表是影响四个国家或我国四个省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因素(“●”的多少表示影响程度相关的强弱),读表完

66.若表中表示的是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它们可能是

A.①黑、②沪、③港、④豫

B.①豫、②港、③沪、④黑

C.①港、②黑、③豫、④沪

D.①沪、②港、③豫、④黑

67.如果表中表示的是四个国家,它们可能是()

A.①可能是埃及

B.②和③肯定是发达国家

C.③可能是中国,也可能是加拿大

D.④是新加坡

68.从经济效益看,该厂最好建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9.从投入—产出效益考虑,乙地适宜发展()

①软件开发②棉纺织业③矿产采掘业④移动通信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义乌人从乾隆年代就有挑担外出鸡毛换糖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就有177多农户外出鸡毛换糖,做的就是小商品生意。现在义乌已经有14000多家企业,义乌周边的地区有477多企业。浙江义乌已经被公认为规模大,商品丰富,集聚效应强大,辐射有力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据此回答70~71题。

70.材料显示,义乌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其原因有:()

2①自然资源丰富②自身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较广阔销售市场③交易费用低④经商的传统⑤政治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71.义乌周边的地区有四万多企业,这些企业集聚的原因有()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②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信息交流

③降低能源消耗④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⑤接近原料产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从哈尔滨到浙江长兴的铁路线陆上段已经建成,只待烟大铁路轮渡建成投入使用,贯穿南北的沿海铁路即可全线畅通。回答72~73题。

72.影响该铁路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

A .自然条件

B .政治因素

C .经济因素

D .科技因素

73.哈尔滨市内“海鲜酒楼”越来越多,这主要得益于( ) A

①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②市场需求增大 ③冷冻保鲜技术的提高

④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需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读图,回答74~76题。

74.如果图中黑点表示加油站,则影响该地理事物区位的主要因素是 ( ) B

A .人口、数量

B .车流量

C .地价

D .服务范围

75.距该地中心城市最近的是( ) A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6.图中国道走向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 )

A .尽可能联系较多的经济据点

B .缩短线路长度,节省运营时间

C .降低筑路成本

D .少占耕地

在德国,政府鼓励民众使用自行车。统计数据表明,德国每1000名居民拥有自行

车814辆,其中38%的人骑车上班。德国政府鼓励民众使用自行车主要是因为 ( )

A .世界石油价格再度上涨

B .减少城市交通环境污染

C .德国传统工业发展趋缓

D .减少国内酸雨发生频率图

读右图,完成77~78题:

77.如果要在城市建中心商务区,应建在( )

A .A 地

B .B 地

C .C 地

D .D 地 78.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 .B 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 .C 地位于城市边缘,濒临湖泊,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

D .D 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79.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回答80~81题。

80.绿色食品是指 ( )

A .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 .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 .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 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81.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

A .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 .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 .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 .白色建筑废料

82.关心和保护生物群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 .公平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竞争性原则

河流 北 湖 居民区 风向标

A B

C

D

83.图4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 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的主要原因是( )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泥沙淤积严重,阻塞河道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水量大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84.a 、b 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光照 B .热量 C .地形 D .降水

85.图4中通往乙城市的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保护 B .地表崎岖、冰川广布、地质灾害频繁

C .生态保护、资金短缺、建筑材料运输困难

D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劳动力不足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回答29~30题。

86.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 .全球化生产

B .信息化生产

C .集聚生产

D .清洁生产

87.下列行为,不.符合..

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 .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B .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C .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 .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二、双项选择题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早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随后,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蔓延到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省份,形成“民工荒”现象。回答31—33题。

88.大量民工曾经涌入广东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B.民工迁出地农村劳动力过剩

C.广东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灾害少

D.民工迁出地自然环境恶劣

89.2005年广东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广东劳动人口大量减少

B.民工迁出地经济条件比广东好

C.民工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D.民工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

90.从积极因素方面看,“民工荒”现象可以

A.保证民工迁出地人口不断增长

B.促进广东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C.加快广东地区产品的升级换代

D.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91.有关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C.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D.人口从美洲迁往欧洲

92.关于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

B 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

C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一般越大

D 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所覆盖

93.直接影响城市地块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 .历史上所处地位的重要程度

C .购买者资金的丰厚程度

D .城市各地块通达度的高低

94、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说明了 ( )

A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B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C .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加强

D .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95.有关商业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 2 图4

A.商业区用地面积最大,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B.商业区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C.中心商务区内的租金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D.商业区内昼夜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96.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特点是( )

A.不断向市中心和街道两侧移动

B.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C.不断向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移动

D.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99.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100.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热优势,重点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这成为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消费市场 D.政策优势 C.交通条件改善 D.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

101.我国近年来反季节性蔬菜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

A.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

102.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谷物-牲畜混合农业,其种植的谷物和饲养的牲畜分别是 ( AC )

A.小麦、玉米 B.水稻、小麦 C.牛、猪、羊 D.猪、羊、兔

103.澳大利亚的小麦和羊毛主要产于本国的( )

A.中部干旱区 B.东南部草原区 C.西南部草原区 D.东部热带雨林区

104.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 ( )

A.古巴、委内瑞拉 B.尼日利亚、印度 C.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 D.西欧、中欧

105.下列工业部门中,不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 ( )

A.制糖工业 B.飞机制造工业 C.采掘工业 D.半导体工业

106.我国宝钢布局的有利区位因素是 ( )

A.接近消费市场 B.接近原料地 C.接近能源地 D.交通运输便利

107.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 )

A.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 B.工业所用的替代原料越来越少

C.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D.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高

108.工业集聚的优势有 ( )

A.加强信息交流 B.降低生产效率 C.降低生产成本 D.利于环境保护

109.下列属于传统工业区的是 ( )A.美国东南部工业区 B.美国硅谷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鲁尔区11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加快 B.自然资源再生速度减慢 C.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D.世界经济迅速发展11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 )

A.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人类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

C.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D.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112.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土壤盐碱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水污染113.我国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原因是 ( )

A.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 B.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量大

C.我国资源种类单一 D.我国资源种类多,但总量少

114.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 )

A.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B.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城市蔓延 C.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D.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

115.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A.开发利用常规能源 B.调整产业结构 C大力发展种植业 D.开展综合利用

三、综合题

116.读我国1949~1995年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目前的总趋势均呈状态,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总趋势呈状态。

(2)从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的总趋势看,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70年代的型、80年代的型逐渐转变为90年代的、率阶段,已接近。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速度较,原因是国家大力开展、工作的结果。

(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是:我国总人口为亿,年平均增长率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表明我国有效地控制了的势头,而且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进程加快。

(1)这些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原因是;最低的是,原因是。

印度199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目前埃及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德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尼日利来等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对该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德国等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对该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规模不断扩大,使市区条件不断恶化,主要表现

年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产生的

年代后,伦敦城市人口有所下降,大量人口迁往卫星城,这种现象被称为。造成种现

119.读某地级市(如:常州市)和县级市(如:溧阳市)服务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A 、B 、为地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为县级市的是 ,判断依据是 。

(2)城市 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 的服务范围之内,他们之间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

(3)在我国,A 类城市数目 ,B 类城市数目 (多或少)。

120. 读图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中OA 、OB 、OC 分别代表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其中一项,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A 为_______区,对应地租水平线____ _ (字母),原因是____ ___,对该种功能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和 。

(2) B 为______区,对应地租水平线______(字母),原因

是 。

(3)C 为 区,原因是 .

(4)示意图表明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重要因素是____

__;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差别 __ _。

122.读世界地图,回答有关问题:

(1)A 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业。这里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虽不高,但依靠农民的____________,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2)B地是阿根廷的_________草原,这里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业。发展这类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C地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______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__ ____和__ ____工业既是这里的经济基础,又是在二战后衰落最明显的工业,原因是①②

③④。

(4)D地以_________工业为主导,是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

123、读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规划拟建电子工业基地、钢铁厂、火电厂、

疗养院、绿化带,请你帮助设计出合理的位置:

____处:建电子工业基地,原因_________________ _

____处:建钢铁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处:建火电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处:建疗养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处:建绿化带,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工业区主要在哪里?________,这个城市的工

业用地布局合理吗?

______,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城市的布局形式大致属_________式,这种布局形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 ___,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__________式。

124.下图是某城镇地形、铁路、河流等的分布图,该地常年吹偏西北风,据图回答:

(1)如果该地要建一座火电厂,其厂址应选择在A、B、C、D、E、F中的何地,理由是什么?

(2)如果在该地要建一座疗养院和食品加工厂,那么在A、B、C、D、E、F六地中,___________地应建疗养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应建食品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居民区较近的D、E两地中,准备建一座奶牛厂,该厂应选择在___________地较好,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读陇海——兰新铁路部分路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陇海—兰新铁路宏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对线路具体走向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2)③至⑤铁路段沿线地区发展工业区位优势有

(3)④城市为西安,近年电子和飞机制造工业发展很快,其区位优势

主要是

(4)⑤至⑥铁路沿线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存在的主要农业生态问题是

126.阅读下列材料与相关地图回答有关问题。

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的世界第一大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国道主干线——同三线(黑龙江

同江至海南三亚)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

兴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慈溪

水路湾,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67公里。大桥建成

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

(1)杭州湾大桥的规划与建设说明了影响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2)建造杭州湾大桥主要须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气候方面:

水文方面:

(3)简述建设杭州湾大桥的主要区位因素。

(4)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区城市密集,请从自然因素分析原因? 。

127.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7分)

(1)图中A 表示 ,这一过程是通过 活动来实现的。 (2)列举三种属于字母B 所代表的: 、 、 。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和

两大类,在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

(4)列举由于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导致环境对人类产生报复性反馈的三个实例: 、 、 。 (5)由图可知,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可能是由于 。 (6)试分析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在未来的治理中任重道远的原因。

128.关于清洁生产过程,请完成以下各题:

(1)清洁生产从_________到生产制造、到消费使用和________等全过程都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2)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____、清洁的____________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3)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___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_____,并拓展到__________。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____效益与___________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实现清洁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是依靠_________才能达到目的。

129.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A 表示 B 表示 系统, C 表示 系统, D 表示 系统。

(2)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持续发展是基础; 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 地域 人口容量 特性 相对性 警戒性 临界性 资 源 技术 交通 开放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水平 因素 人口合理环境 承载 自然增长 死亡率 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高 低 低原始型 过渡型 现代型 分布 问题 影响 发展中国家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老龄化 就业紧张;社会教育保障压力大;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 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大;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创新能力下降 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等 鼓励生育;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鼓励移民迁入 中国 计划生育政策 现状 机械增长(迁移) 世界 中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中西部内陆 东部沿海工矿业地 经 济 迁入地 迁出地 缓解劳动力不足 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 不利 缓解人地矛盾 加强对外交流 人地矛盾加剧 环境污染加剧 社会治安混乱 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人才流失 制约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生态恶化、战争、政策、宗教、教育、婚姻) 考 查典型图 示 口年龄结构图 “现代型”转变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判断 人口增长因素分析 人口问题推断及成因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 正相关 相关

第二单元 城市与环境 城市 结构城市 化 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动力 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 用地面积扩大 人口向二、三产业聚集 城市等级上升 交通线密度上升 城市数量上升 其 空间 差 异 影 响 发达 发展中 起步 水平 速度 问题 早 晚 高 低 慢 快 滞后城市化 交通改善 拉美地区 亚洲地区 自然 环境 人文 环境 气候 河流 地形 土壤 热岛效应 减少 流量变率大 平坦 积减少 土地利用 就业方式 景观 文化 非农用地 二、三产业 不合理 问题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地价上升、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 污染治理、改善交通、建设廉租房、积极发展经济、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可具体展开) 理 论 地理论 六边形服务范围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包含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

[高考地理复习高分取胜宝典----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精编】]

[高考地理复习高分取胜宝典----高中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精编】]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二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 变更居住地;

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 .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 .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洲人到美洲、非洲2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 .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 .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 .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 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 .计划经济体制 2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A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北美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 D.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 C.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3.C区域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新增人口过多 B.老年人口过多 C.劳动力素质低 D.劳动力过剩 下图为“印度东部沿海某城市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题。

) 4.若该城市需布局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其最佳区位是( .④D.② B C.③.① A ) .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是因为5( .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A - 2 -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6.在人口增长模式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e五区域中,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 A.a、b B.c、d C.d、e D.b、e 8.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 A.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 D.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回答下面9~10题。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a、d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读图,完成20~21题。 .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9 - 3 - .科技水平.原材料.劳动力 C D A.市场 B .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10 .原材料 B.市场 C.科技水平 DA.劳动力 题。读下图,回答11~12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 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9~10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中巴两国日前正在讨论修建连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铁路,起点为中国的喀什,终点为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德尔。该铁路修建后,我国进口石油大部分将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下图为中巴铁路模拟线路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1.影响中巴铁路修建的最不利因素是() A. 科技水平低 B. 地形条件复杂 C. 跨越众多河流 D. 资金不足 2.该铁路线的建设意义不包括() A. 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B. 为我国石油进口提供安全保障 C. 扩大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 D. 降低我国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成本 商合杭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合肥市与浙江省杭州市的高速铁路,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运行速度350千米/小时。如图是商合杭高铁路线和主要车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3.商合杭高铁() A. 跨越我国地势二、三阶梯 B. 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C. 穿越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区 D. 沟通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 4.商合杭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 地质灾害多 B. 河湖多 C. 风力较大 D. 地势起伏大 5.商合杭高铁的建设有利于() ①商丘市成为北方物流中心 ②长三角产业向中部转移 ③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发展 ④增加公路运输的货运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 密度小、规模小 B. 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 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 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7.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 农药使用量大 C. 交通运输不便 D. 商品品牌意识差 根据《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德州市将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划分为3个等级: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别是规划建设“一主两副”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其中“一主”指新湖商业主中心,“两副”指新城商业副中心和科技城商业副中心。下图示意山东德州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新湖商业主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 商业历史悠久,商场店铺多 B. 临近铁路线,商品流通快捷 C. 位于城市中心,辐射范围广 D. 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量大 9.图中甲地带附近未布局商业中心,说明该地带最可能为() A. 绿化带 B. 农田 C. 河流 D. 交通干线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必修二1-2章练习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 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人口数量B.育龄妇女比重 C.人口年龄结构D.风俗习惯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战争没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 5.受产业革命影响产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据统计,我国西部有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6.一些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 C.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更多改善D.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7.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拉动农村消费 B.老龄劳动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农村地区瞻养费用提高,农业投入受牵制 D.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化 8.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是() A.控制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提高年轻人比例 B.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C.增加老年劳动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

D.实行土地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9.底座收缩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图表明() A.少年儿童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B.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C.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D.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10.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 A.俄罗斯、美国B.巴西、古巴 C.意大利、匈牙利D.日本、中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不相同的 B.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都相同 C.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决定了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D.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 12.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14.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15.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 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08级地理模块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区域划分的基础是 ( ) A.区域差异 B.区域面积 C.区域竞争力 D.区域内的人地关系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2~4题 2.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3.三个地带比较 (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4.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5~6题 5.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6.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的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8.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新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秋季)于2006年7月21日~24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为核心,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据此回答9~10题。 9.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A.农药化肥的使用 B.暴雨洪涝 C.土地沙化 D.矿物燃料的使用 10.下列关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扩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种植面积②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③增加农产品的进口④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 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主要工程之一,据此回答12~14题。 12.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 ( ) A.巫峡三斗坪湖北省 B.西陵峡三斗坪湖北省 C.瞿塘峡三斗坪重庆市 D.西陵峡南津关重庆市 13.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砘、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物37万吨,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渣的排 放,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 ( ) ①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白色污染”③防止土地沙漠化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酸雨⑥减少长江下游的水患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4.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读下图,回答15~17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下图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特点,将人口增长划分为以下阶段。认真分析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A曲线表示(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C曲线表示的是( ) A.死亡率 B.出生率 C.自然增长率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3.“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4.中国人口问题比世界很多国家更复杂,其主要表现是( ) A.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年均净增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B.文化素质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 D.民族众多,计划生育执行难度大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5~6题。 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6.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7.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八达岭长城,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B.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人口有向西部和南部移动的趋势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有益无害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有益无害 8.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卷汇总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26题*2分=5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图 1 “四国某年人口变动图”,回答 1 ~ 3 题。 1 .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人口增长属于原始型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下列关于乙国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口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 B .人口增长快,加大环境人口容量 C .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 D .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3 .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 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 A. 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获取资源的数量,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 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D.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读“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回答5--7题。 图2 5.符合图2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 ) A.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D.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6.引发图2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 ) A.西欧 B.北美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4回答9--10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 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 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 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 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 动力过剩,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 题;要采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

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过重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 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图1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 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4217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 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 整,形态集中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 控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 分布 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 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 新区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集聚效应:(课本P18)理解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 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地租低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 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 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 的分化,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靠近 水源,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 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 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 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 2.6)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自然因素风向(单一、对吹、不定)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 小风频的上风向 河流(上游、下游)工业区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环境效益因素①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 ②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距离; ③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隔离带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 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付租能力 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 业区) 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 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 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 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固定、无明确界限) ★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课本P27案例2)、资源、交通、人口、行政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7~29图2.12,2.13) 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意义) 第三节城市化 表现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③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动 力 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 2.19) 2.逆城市化 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类型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水平发展速度问题 初期阶段(开始城市化)水平低慢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问题 后期阶段(逆城市化)水平高趋缓甚至停滞市中心空洞化 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原因 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的发展;人们对 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国家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城市化 水平 所处 阶段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趋缓高后期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 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快较低 初期、 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