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与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文化与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文化与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文化与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文化与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2014年7月11日15时,由凤凰网、岳麓书院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凤凰网总裁李亚在发布会现场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李泽厚先生,李学勤先生,尊敬的各位师长、嘉宾、合作伙伴,下午好,感谢光临中华世纪坛,出席“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

特别感谢两位李先生以80高龄,近年虽一直拒绝公开活动,今天亲临现场,这是“为大义而食言”,让我们特别感动!刚才主持人戈辉提到五年前的此日,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大师驾鹤西去,而今日,我们有幸见证两位李老先生健康潇洒,在座学者大儒,群贤毕至,宛如兰亭尚在!今天的北京城,也一扫往日阴霾,中华世纪坛四周,100面印有诸子百家先贤头像的旌旗,蓝天白云下迎风招展,在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里,启动“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怎不欣然!

35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日渐感受到价值失重、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挑战。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了人们的价值观,急功近利与实用主义泛滥,从儿童、大学生、弱势阶层、到权力与财富的拥有者,浮躁、贪欲、甚至暴戾之气,侵蚀着社会的各个阶层。

这样一个诚信与信仰缺失的时代,个体道德如何建立?文明演进如何可能?如何能让社会拨开雾霾,重见精神之光?

英雄之大者,可救一时之世;而学问之大者,方可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的智者先贤,开创、耕耘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以其高山仰止的智慧思想,照亮现实,启迪人生,推动社会的变革。

“致敬国学”,就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摇旗呐喊,是向全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发出一种声音:续接我们的文化之根,张扬我们的思想之魂,为我们躁动的心灵找回一方精神家园,为我们剧变的世界留住一片澄净天空。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温情,心生敬意,才能延续文化的血脉,才能树立文化的自尊自信,提升文化生活的品味品质,进而加强整体社会的凝聚力,共渡“改革的深水区”。

6月初,我第一次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代表凤凰网,与朱汉民院长探讨合作并签订协议,“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包括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的评选与颁奖礼、首届顶级国乐节、岳麓书院祭孔大典、岳麓书院讲坛、及凤凰国学讲堂等持续三个月的系列活动。其中,“全球华人国学奖”设三大奖项,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向

躬耕于国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致敬,由全球20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提名、评选;第三项“国学传播奖”,向为推广传播国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各界人士与机构致敬,将由广大网友、媒体评审团、及学术委员会联合选定。

在这个传播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娱乐化的网络时代,凤凰网坚守“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兼容开放,进步力量”的媒体价值观,坚持以高品质内容,作思想与智慧的提供商,“有风骨、敢担当、真性情、有温度”,洞察时代,关注内心,探寻意义,传播价值。凤凰卫视自创办以来,更一直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全球话语权为重要使命,凤凰的血液里,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基因。我们以很虔敬甚至惶恐的心,与岳麓书院一起主办“致敬国学”的系列活动,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更因为这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正视屏幕文娱,规范文化审美理念(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正视屏幕文娱,规范文化审美理念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逐渐进入“屏时代”。电脑、平板、手机、游戏机和电视等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逐渐占据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对于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屏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思维与习惯,甚至决定了这一代人最主要的文娱形式。但与此同时,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不容忽视。 学校校刊拟推出相关专题讨论,围绕“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词,向同学们征集稿件,刊载不同意见,引起大家思考。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阐述你的思考和体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社会进入“屏时代”后,各类电子屏幕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 这是考生写作的大语境。屏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思维与习惯,甚至决定了这一代人最主要的文娱形式,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这是题目聚焦的具体问题,明确告诉考生只能围绕电子屏幕在文娱形式方面给青少年带来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来展开立意与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学校校刊拟推出的相关专题讨论,考生当以讨论者的身份写作,参与讨论的对象是本校学生,要注意交流意识和读者意识。考生要“围绕‘青少年’‘屏

幕’‘文化’三大关键词”进行写作,但绝不能只抓住关键字词而忽略题目的真实情境,更不能只抓住某一关键字词而忽视三大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考生要根据以上材料,阐述自己的思考和体悟。从“刊载不同意见,引起大家思考”可以看出,本题要求考生发表意见,明确提示考生写作文体是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不能写成其他文体。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但与此同时,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不容忽视”中的“但”字,暗示诸多影响应是指不好的影响。毫无疑问,考生要根据材料分析出众多电子屏幕给青少年带来的好处,更要分析出不好的影响,进而正确对待电子屏幕催生的文娱形式,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习惯。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围绕“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词,考生可以思考青少年应怎样利用电子屏幕催生出的新的文娱形式,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与习惯;也可以思考应如何发挥电子屏幕催生出的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的优势,引导自身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审美理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思考电子屏幕催生出的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是如何影响自身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的。应该说题目的立意角度是非常自由的。 2.联想和想象是开放的。不同的立意,联想与想象的内容存在差异。考生可以扣住材料及写作任务,思考与联想电子屏幕催生出的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有哪些;进一步思考其对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又有哪些消极的影响;青少年该怎么样做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审美理念,进而确立正确文化思维;等等。只要扣住立意,考生可以自由联想与想象。 解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既有材料,又从材料中提炼出了“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词,开放中有限制。涉及电子屏幕的内容非常广泛,材料聚焦于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文娱形式,这是材料的关键内容,考生很容易忽略。考生要认真审题,千万不能看到题目就想当然以为怎么样就怎么样。总体上看,题目立足当下,关注以考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的文娱方式,既考查考生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发表见解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屏幕文化,有助于考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思维方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B.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风筝》、《孔乙己》、《故乡》等。 D.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风筝》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答案】 C 【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改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各类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点都要熟,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3.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A. 《牡丹亭·游园》 B. 《霸王别姬》 C. 《梁山伯与祝英台》 D. 《牛郎织女》 【答案】 C 【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

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题”与“文体”并举

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题”与“文体”并举 【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题”与“文体”并举才是当前写作的要求 【关键词】话题;文体 近几年高考作文连续采用话题作文,使得作文从旧有的模式派、技法派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丰富、灵动、新颖的特色。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丰富广泛的。它从内容上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性,既突出了时代的要求又不离开学生的思维与生活。从今后命题的发展看,话题作文将向更有利于展现当代社会、当代生活的方面迈进,也就是更具有时代特色。 可以说“话题”作文既要展现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即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色。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当代社会这个大背景,去单纯地写人、记事,而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祖国的建设和变化,把自己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这样我们选择的小事才能反映时代特征。但是立意要通过具体的材料来展现,因此选材要注意材料的代表性。如2004年上海卷“忙”为话题,可以说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的特征——忙于改革、忙于建设、忙于发展,同样也是上海这个走在时代前列的都市的特征。这个话题作为考察上海考生是否站在时代的高度关心上海乃至祖国的建设和变化是很好的一个检测手段。自然能够关注时代的作品会获得较高的成绩。 “话题”作文与过去命题作文很材料作文相比,受到的束缚是最少的,只要围绕话题展开就不会跑题。所以,从选材的内容上看丰富多彩;从选材的文体看丰富多彩;从入题的角度看丰富多彩。这就实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目的。 可是从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看,许多考生的作文没有明显的文体特征,总是“四不像”啊。这自然说明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淡化了文体意识,缺乏这方面的严格训练。不难看出这中间有一种“轻文体”的倾向。应该说“话题”作文是在淡化文体,但是淡化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为了给考生更宽松的写作要求,使自己的写作特长得以发挥出来。 一篇好的文章应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形式”是“应怎么写”的问题。“写”的问题比较明晰就不细谈了。至于“如何写”的问题,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够重视,二是没有系统的训练。尤其是现在受到高考作文的影响,学生从高一入学就接触话题作文的训练,写作时各种文体一起上,结果什么文体都写不好或不会写。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教会学生写各种文体的作文。“会写”实际很简单,就像一项“手艺”,如同会做工、会造房的“会”。第一步就是学会语言,写出的句子合乎语法,没语病,然后丰富生动。第二步告诉学生按文章的体式安排篇章段落,即合文体、合结构。虽说文无定法,但各种文体是有些基本模

现代文体分类

现代文体分类 一现代文体分类的背景 二现代文体的发展路径 三现代文体分类的原则 四现代文体分类现状及主要分类法 五现代文体演变的历史鸟瞰 一现代文体分类的背景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起论文一场深刻的文化科学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展给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时代特点,要求把白话定为国语,要求语与文的合一。许多旧的文章形式很快被新的文章形式所代替,现代文体迅速发展。 二现代文体的发展路径 分为三个大的时期: (一)第一个十年(创立期)1917——1927年 1 1)诗 “五四”运动所激发的时代情感推动诗体进一步地解放,新诗创作如潮如涌,这其中,郭沫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于1917年9 月开始发表后来收入《女神》中的自由体诗,以浪漫主义摧枯拉朽的气势,为奠定新诗体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年10年,胡适发表了《谈新诗》一文,指出,新诗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不拘格律的”。这一原则为当时绝大多数新诗人所共同遵循。因此,可以说,《谈新诗》的发表标志着新诗形式审美规范的初步确立。 这一时期,新诗先后出现了三种基本格式:自由体、新格律体和象征体。 2)小说 主要是在文体观念和文体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A文体观念 在文体观念上,陈独秀、鲁迅和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人,批判地继承了梁启超的“文体功能说”,力主“小说的第一个责任,就是改良社会”。(注: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1919年1月《新潮》1卷1号。)但他

们已不再把小说与政治改良直接地联系起来,而是普遍地看到了两者之间还有“人性”、“人的情感”这个中介物;同时,也纠正了梁启超视小说为改良群治的狭隘工具论,赋予了小说独立存在的价值。如鲁迅明确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是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注: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第四讲,又参见陈独秀《通信》,1917年《新青年》3卷2号。)创造社的一些人,虽然有主张小说无功利的偏颇,但他们却更鲜明地揭示了小说之所以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原因,即在于它是“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更为科学的认识,使“五四”小说文体功能的观念彻底与“文以载道”说划清了界限,从而具有了现代特征,并为小说形式审美规范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前提。因此,这一时期关于小说的时空观念、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的认识不但更为系统、更为深入、也更为科学,从而初步建构起一个与古典小说迥异的现代小说文体理论的体系。 B文体实践 伴随文体观念的更新,在外国小说的规范启示下,现代小说的文体实验也相继开始。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 号发表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拉开了现代小说诞生的帷幕。这篇小说,以崭新的文体形态使人读后感到“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注:参见《中国现代杂文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随后,不但鲁迅本人的小说“一发而不可收”,而且《新青年》、《晨报》副刊、《新生活》等报刊也陆续发表了汪敬熙、罗家伦、叶绍钧、杨振声、冰心等人的白话小说。自《狂人日记》问世,此后出现两种主要体式(叙事和抒情)的短篇小说,中长篇白话小说也开始出现。 1921年以后,以《小说月报》和创造社的刊物为主阵地,现代小说家逐渐布成了一个强大的阵营,以两种主要类型的小说,至1927年初步实现了现代小说文体规范的确立。 3)散文 作为现代议论性散文第一个宁馨儿的杂文,萌蘖于新文化运动,但它的大面积丰收,却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浪潮中。1918年4月,《新青年》特辟“随感录”栏目,专刊初级形态的杂文,《每周评论》、《觉悟》、《学灯》等刊物群起响应。据有人统计,“当时有数以百计的进步报刊,多数都为杂文辟出园圃,因而“几年间涌现出的杂文以数万计。”继杂文萌蘖之后,记叙抒情散文也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几乎所有的新文学作家都写过这类散文。报告文学的勃兴虽然是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也有大量作家开始实验。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追述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造成这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时代的激发,但从文体本身来看,则和新文学作家在近代散文变革成就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散文理论,重建新的散文文体观念具有直接的关系。 这一时期,周作人发表了《美文》,王统照发表了《纯散文》和《散文的分类》,胡梦华发表了《絮语散文》,鲁迅也翻译了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5443222.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作者:陈广亮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既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也在于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还在于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固本培元的精神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秉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和先进政党的从容领航,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自信源于具有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自信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一是民族传统中存在可以为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提供养分的资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新社会建设要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一切的“故意胡说”,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面对既定的民族遗产时,无论是民族的统一本身,还是民族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等,都是要批判地继承,而非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的统一不是要加以破坏,相反,要由公社在体制上、组织上加以保证,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加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至上的国家政权……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这就是说,有益民族统一的因素可为无产阶级新社会批判性吸收为例,换句话,无产阶级对新社会的建构,不是不要民族的传统精粹,而是应该把民族传统中的有益养分批判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依托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底力、精神和追求,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共同体文明,中华文明曾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重心,千年不衰。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虽久经挫折,但民族精神一直是砥砺前行的内在根源。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领导中国人民建

2020中考语文总复习:文化文学常识专项训练

中考试题:文化文学常识 1.(十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经六义”。 B.《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战国策》,这部史书长于议论和叙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为了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进行了周密分工,其中阮小二负责卖酒,白胜扮作贩枣子的客商。 2.(咸宁)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B.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家》《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D.《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的人,《蚯蚓和狐狸》嘲讽吹牛皮说大话的人。 3.(娄底)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 B.宋朝词人范仲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融梦幻与真实、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C.《朝花夕拾》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出自这部散文集中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D.《水浒传》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聚义梁山水泊、杀富济贫、抗拒官府、造反起义的故事。 4.(日照)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其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B.“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玉兔”和“婵娟”是月亮的别称,“芙蕖”是菊花的别名。 C.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安东尼奥、菲利普、奥楚蔑洛夫分别出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英国剧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中国建筑、中医、茶艺、汉服、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等。 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加以弘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指经过几千年的考验都得以继承的精神财富,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当人们处于一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对抗的环境中时,自然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以保持自身统一的理性应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而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插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而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显然,第二个层而的精髓是最能使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它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进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己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规范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要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新时代的重要内涵

新时代xx的重要内涵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xx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xx,是有七情六欲的xx。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xx大诗人xx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xx的事业吧,因为xx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阴的。”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xx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xx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礼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xx。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之,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人们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总是有特殊的要求。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

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xx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 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xx底下最xx的职业的原因。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是人们用以谋生的一项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事业则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职业使人安身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xx 的核心,敬业意味着乐业和创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正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乐趣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xx的。这种乐趣和xx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作者:王端阳王晓慧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0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而对于文化自信来说,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文艺。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为了更好地彰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于文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文化自信和新时代的文艺入手,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 文化自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0;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98-001 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加入到“三个自信”中,提出坚持“四个自信”。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不断强调并深刻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文化自信”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而作为文化自信的最重要彰显——文学和艺术,其发展和复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時代的文艺 文艺源自社会,深受社会发展影响,也更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和色彩斑斓的人民生活,也因此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多样化、多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多种形式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这样的影响下,文艺能否准确地把握住根本方向,发挥好歌颂人民、反映时代、激励人心的作用,能否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一致,共同取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这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要为敏感的事情。就现状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文艺的展现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文艺作品的传播形式从传记到电视连续剧,从小品再到电影,从舞蹈再到朗诵,直观的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宣扬了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再加之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文艺曲调中夹杂着诸多不和谐的音调。很多创作者为了强调经济利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注重体验生活,抄袭模仿;为了博得读者或者观众眼球,贯穿渗透错误的价值观等等。这些文艺领域的不正之风,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文艺规范,增强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文艺和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文艺源自中国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书写表达。中国文艺多种形式的创新发展,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就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

文学常识之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常识之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常识之文学体裁常识 Ⅰ散文 这里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那些以写真事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灯》)。 Ⅱ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小说、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⑴寓言(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⑵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成志怪、志人小说)。 ⑶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 ⑷话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莲》。 ⑸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⑹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Ⅲ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就是

浅谈历史发展与文体演变

浅谈历史发展与文体演变 文学院01-6刘凡羽 中国被称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典籍资料,中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间断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有一首朝代歌这样唱“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可以这样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更有它主流的文学体裁。中国古典文学向世人展示了异彩纷呈的面貌,众体皆备,成就赫赫。本文将以先秦两汉文体为例,浅谈一下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体演变问题。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所发生、发展的文学体式为后代众多文学样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储备和可供借鉴的创 作方法。 【四言诗】古代诗歌的体裁。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形成的诗体。发端于《周易》中的卦、爻辞,以《八伯之歌》、《康衢歌》最古,句式特点是:叠章叠句反复吟咏,用韵较自由。四言诗的成熟代表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 诗” 或“ 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毛诗”。《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 篇。“ 雅” 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 篇。“ 颂” 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春秋以后,四言诗体逐渐衰微,虽有人继续创作,但成就不大。比较而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和陶渊明《停云》诸作,是优秀之作,称得上四言正体。 【骚体】古代文体名,楚辞体韵文的一种,源于战国时楚国,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 作者:张丽红白妍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要】该文论述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兴盛的新时代;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盛的新时代;是让所有人民一起不断富裕的新时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义;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完成的一个主要政治判断,是一项关联到全局的政策考量,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是我国社会重要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我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创建美好未来的实际基础,拥有比较深的思想内涵,比较重的政治分量,具备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 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象征着近代以后历经坎坷的中华民族取得了从富起来、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取得了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程;象征着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盛的生命活力,在世界上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持续发展,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前进的道路,给世界上有些既盼望加速发展又盼望维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与国家提供了崭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困境奉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使用“三个象征着”从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中华民族三个角度,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象征性意义。 1、中华民族从完成“强起来”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的崛起,将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中最宏伟的历史事件之一。如今,我们亘古未有地靠近中华民族宏伟复兴的梦想,亘古未有地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这一梦想。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对历史的盛衰具有最深远的感受。[1]毛泽东曾说中华民族“具有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的能力”,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民族复兴这一“千年一叹”的深远思考。中华民族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中走过来,经历170多年艰难的探索过程,最终迎来了最靠近梦想的今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具备主体性的崭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这几篇作品的作者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C. 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有以三国纷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D.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分别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他们虽然国别和时代不同,但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不是白话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C项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要在平时加强积累,对每一则文学文化常识都要熟记,在判断选项时要仔细认真,不可马虎。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以行证道奏响时代音(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以行证道奏响时代音(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 年抗击“非典”,他不顾生命危险诊治危重病人。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年过八旬的他又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有媒体评价他,“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可他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材料二:2020年3月5日,正在一线抗疫的钟南山给全国的青少年写下了如下的寄语: 为祖国、为人民,为肩上的责任,钟南山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他作为一位医生的初心与使命。真正做到了“以行证道”。 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以行证道”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一介绍的钟南山的基本情况,是“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材料二聚焦于钟南山给全国的青少年所写的寄语《寄少年》“恰同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证道”。寄语的前两句借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字面意思明白易懂;后两句需着重理解,杏林,即中医学界代称,可以推广为医学界或医者,“期投身杏林”,即期望更多的青少年能投身于医学事业。对于钟南山对青少年的这个期望,要作理性分析。钟南山其实是结合当下的疫情,同时也是就自身的医生身份,就近几年一些学生出于种种现实和发展考虑,而不大愿意报考与医学专业的情况作出回应和呼吁,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医学事业,救百姓于病痛,济天下苍生,保国家安定,因此,钟南山在寄语里期望青少年投身医学事业,是结合现实特定语境下的表达。当然,这涉及到青少年的人生规划问题,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各异,人生的职业选择也会各异,只要于国有益,符合个人发展,都应该是合理、合适的选择。“更以行证道”,更,更加;行,行动;证,证明、验证、践行等;道,结合语境,此处指的是所持的思想、主张,或所应遵循的准则、职责、信念等。因此,“更以行证道”意思是更加要实际行动来证明/验证/践行自己所持的思想、主张或所应遵循的准则、职责、信念等。结合材料中的钟南山,他无疑是“以行证道”的典型人物。他所遵循的“道”其实就是作为一位医生所应有的职责、信念等,他以治病救人、以万家安康为己任,尤其是不顾个人安危、年事已高,两次奔赴抗疫一线,钟南山始终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作为一位医生的职业与使命,这就是“以行证道”。正文部分以钟南山院士的不凡经历——17年前的“非典”,17年后的“新冠”告诉我们:不坐而论道,唯躬身行道。这种实干的精神让多少空逞口舌之快的人汗颜!紧接着用孔子、商鞅、袁隆平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的事例说明,“道”与“行”的辩证关系中“行”的重要性和价值。作者接着,非常自然地联系实际,指出:抗疫大潮中,我辈青年以行证道,彰显青年担当;我国以行证道,彰显大国力量!最后,引用名人的话,并再次呼吁广大青年:愿我们道行合一,以行证道,奏响时代的音。整篇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论据丰富,语言精辟,堪称议论文之典范。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一

传统文化之文学常识教案 叶县高中语文组潘遂伟 教学目标: 1. 识记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2. 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3.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且识记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讲练记结合,牢固掌握文学常识。 重难点: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 1 .突出重要性、一流性 重要: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并对当代或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及这些作品的作家。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在中国作家及代表作品的命题方面,所取材料都是重要的、一流的,所以备考时,对各个时代的重要的、一流的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生活时代、代表作品、文集的名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应准确熟记。 2. 重视课本适当迁移 从多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来看,考查中国作家的知识基本上还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再加上今年是新教材实行的第一年,这一特点将更加明显.由于高考的竞争性与选拔性,命题又会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而课外的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如:笛福的《鲁禀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就体现了命题的特点:重要性、一流性。多年来,并未出现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二.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各个小组展示所预习的历代选官制度。 三.知识梳理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一)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小说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

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新时代本质内涵是什么?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脉络;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实践主题;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的人民性;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 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的民族性;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 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世界性;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三个意味着”,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 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阅读附答案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 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三足鼎立,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