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之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经验值的确定

采用光散射法快速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关键是确定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 值。在预防医科院环监所、环工所以及全国各地诸多卫生防疫站同志K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适用于公共场所PM10浓度监测的可见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和激光数字粉尘仪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经验值的确定进行了介绍。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已于1999年11月在福州获得全国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所介绍的K值经验值,已作为该标准的附录B被编入标准。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光散射法、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一、前言

1996年9月1日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已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列为必检项目。常用的滤纸(膜)---称重法虽为经典的方法,但由于存在操作繁琐、费时、采样仪器笨重,噪声大以及不能及时得到现场测定结果等缺点,而不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现场监测。

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具有快速、灵敏、稳定性好、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为此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与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由日本柴田公司引进了P-5型光散射数字粉尘仪及其制造技术,1992年仪器取得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CMC((90)量制京字00000230)。此后光散射测尘技术和仪器在国内应用日见广泛,特别是铁道部1992年制定了铁道行业标准"铁路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相对质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转换方法"(TB/2323-92);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JJG846-93)颁布实施;1998年1月颁布实施劳动部行业标准"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光散射式测定法(LD98-1996)"。上述工作为光散射法测尘技术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随着光散射技术的不断发展1998年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从日本柴田引进了LD-1袖珍式激光粉尘仪及标定设备,并于98年底研制出可以预置K值,并直读出质量浓度(mg/m3)的P-

5L2C型便携式微电脑粉尘仪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鉴于日本大楼卫生管理法中把光散射法作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测定的首选方法并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已推广万台以上),中国预防医科院环监所于1993年对光散射法在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监测中的应用以及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进行了研究。此后北京市、湖北省、贵州省、海南省等十几个省市卫生防疫站先后采用光散射法进行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现场监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K值测定方法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与仪器测定的相对质量浓度的比值即为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其测定方法如下:

1、将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和滤纸(膜)PM(10)颗粒物采样器在现场置于同一测点,在同一高度,同时采样。两仪器的吸气口中心距应在10cm之内。

2、质量浓度转换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K=C/(R-B)

式中:K-质量浓度转换系数,mg/m3·Cpm;

C-滤纸(膜)采样---称重法测得的质量浓度值,mg/m3;

R-光散射式粉尘测定仪测量值,计数/分(cpm);

B-光散射式粉尘仪基底值,计数/分(cpm)。

3、确定K值的平均值

在同一现场,采集12个以上有效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确认质量浓度和相对质量浓度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将其转换系数K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转换系数K值。

三、光散射仪器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在制定标准前,经预科院环监所协调,K值研究协作组均采用P5-L2数字粉尘仪(可见光光散射型)和LD-1激光粉尘仪(激光光散射型)作为光散射式仪器与滤纸(膜)采样---称重法进行对比,为此必须对该两

种型号光散射仪器的精密度与准确度进行测定,并据此计算出仪器的总准确度(OSA)。

在"公共场所可吸入颗粒物(PM10)检验标准方法---光散射法"标准中规定:在测定范围内,光散射法与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相比较,测定总准确度(overall System accuracy,OSA)在95%置信水平,相对误差应小于或等于±25%。总准确度计算公式如下:

OSA(%)=±[|b|+2|MCV|]

式中:b---两个方法对比测定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CV--光散射法测定相对标准差的几何平均值%。

四、K值经验值的确定

为适应我国公共场所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湖北省卫生防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环境卫生教研室,贵州省卫生防疫站,北京市防疫站及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在北京、武汉、贵州、成都等城市中各类不同的公共场所,对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进行了研究。为了进一步充实K值数据,1999年中国预防医科院环境卫生与工程研究所及常州市卫生防疫站先后在北京和常州地区对可见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P5-L2)及激光光散射数字粉尘仪(LD-1)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1、K2进行了测定,对K值的研究作了重要的补充。

概述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二)、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健康的影响:

在五大洲至少3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水平与人体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由于PM10更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国外进行的大量有关PM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目前已知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呼吸系统 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恶化。PM10每增加100ug/m3,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同时,成年男性患支气管炎的比率增加5.13%。Norris等发现西雅图城市儿童哮喘急诊人数与细颗粒物(粒径小于1um)的污染水平显著相关,当细颗粒物浓度上升11 ug /m3时,急诊人数增加的相对危险度(RR)=1.15(1.08-1.23)。 另外,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沉积会损害肺部呼吸氧气的能力,使肺泡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生存能力下降,导致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降低。空气中PM10每增加10 ug/m3,肺功能下降1%。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国家环保局合作开展了一项“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影响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广州、武汉、兰州、重庆*个城市几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大气颗粒物浓度(尤其是小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围护结构渗透研究与实测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the same building, th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infiltration factor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had a certain seasonality, and the deposition coefficien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counts in the offices and dormitories were separately monitor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and deposi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articles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particles. For 0.3~10 μm particles, th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and the deposi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oor and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 ratio, the particulate matter inflitration factor and th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envelope structure were discriminated, and the inflitration factor obtained by the dynamic model was found to be larger than the steady state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steady-state and dynamic solu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that can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elope structure of the envelope structure. This study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 particle exposure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pidemic. KeyWords: PM2.5,air change rat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The random component superposition (RCS) statistical model, dynamic model IV

可吸入颗粒物测定

实验三可吸入颗粒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重量法测定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的原理及过程。 2.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3 掌握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及原理 重量法:使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切割器,将10微米以上粒径的微粒分离,小于这一粒径的微粒随着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阻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飘尘浓度,以毫克/标准立方米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KC—8301可吸入颗粒采样器KC—8704可吸入颗粒采样器 改锥镊子信封手套接线板 四、实验步骤 1、前处理 一般先将圆环滤纸、圆片滤纸放在干燥器内放置24小时,并称重。 2、安装实验装置 ①仪器连接。 ②打开采样头上盖,要用清洁的布擦去外壳及内表面等处的灰尘。 ③放好滤纸,圆环滤纸放入滤纸圈上,圆片滤纸放入夹纸环上,用双环夹 牢。注意不要有损坏。 ④设置采样时间(90min),设置流量为17L/min。 3、样品采集 采样后,将圆环滤纸、圆片滤纸对折保存在干净的信封中,置干 燥器中半小时后称重。 五、结果计算

IP=(mg/m3)=t W Q n **106 ??? ?? ??=T P Q Q n 111273100 W:可吸入粒子的重量,g ; Qn: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L/min; t: 采样时间,min; Q1:指定采样流量,L/min; P 1:仪器采样环境大气压,kPa; T 1:仪器采样地点工作时间平均温度,K; 实验前圆环滤纸的重量为m 1= 21010.01004.0+=0.1007 g 圆片滤纸的重量为m 2=2 1611.01614.0+=0.16125 g 实验前圆环滤纸的重量为m 3=2 1010.01009.0+=0.10095 g 圆片滤纸的重量为m 4=2 1617.01615.0+=0.1616 g 则可吸入粒子的重量为W= m 3+ m 4- m 1- m 2=0.0006 g t=90 min Q 1=17 L/min P 1=102.4kPa T 1=14+273=287 K ??? ?? ??=T P Q Q n 111273100=16.6 L/min IP=(mg/m 3)=t W Q n **106 =0.4016 mg/m 3 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采样前要先清洗十六眼冲击孔。 2、取、放滤纸时要用镊子,并且戴手套;放置滤纸时要把毛面向上;采样前滤纸不能弯曲和对折。称量滤纸时最好称两次,结果取平均值。 3、采样中要注意观察流量变化大小,流量误差应保证在±5%以内。 4、天平的精度不得低于万分之五。

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1.国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研究概况及发展 目前我国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对这些细颗粒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过系统的评价,而国外对于和可吸入颗粒物环境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率先颁布了可吸入颗粒物5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15.0 u g.m-3,日均值65.0 u g.m-3。其它欧美及亚洲国家、澳大利亚等也都已经出台相应的有关PM2.5甚至PM,。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在颗粒物的源解析,组成结构、毒物学、病理学、大气输运过程及空气质量模型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尽管国内外在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实验室条件等的限制,今后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还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保持生态和生活健康提供借鉴和基础。2.可吸入颗粒物概念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有些则小到使用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们是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也称可吸入尘或飘尘。 2.1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 可吸人颗粒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等;人为源又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前者如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后者如交通运输等。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分布主要是扬尘、机动车尾气(不包括二次污染物)、海盐、富钙和钛化合物(来自固结或矿物处理工厂)、生物体的燃烧、元素碳和二次污染物。 2.2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不仅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等造成了广泛的损害。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

环境空气无组织颗粒物采样

无组织颗粒物采样工作步骤 遵循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HJ/T194-200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规导则》HJ/T55-2000 一、采样前准备工作: 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 1.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 被测单位的名称应采用全称,与单位公章所示名称相同。 单位的性质是指该企业属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和企业规模(大、中、小)。 了解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1.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辅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 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标注。 1.3单位平面布置图 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主要参数,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性或通风性),单位区域的主要地形变化等。 还应对单位周界外的主要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 除排放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 4、监测资料和仪器设备准备 4.1监测资料准备 GB16297-1996和本标准是无组织排放监测最主要的技术依据;由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的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依据,必须在监测前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有关部分。 4.2现场方向、风速测定仪器准备 使用便携式风速风向仪,仪器应通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性能检定合格,并在使用前作必要调试和检查。 4.3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 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作好准备。 二、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的采样原则: 1、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W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WS/T206--2001 -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方法--光散射法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in air of public place-light scattering method 发布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执行GB9663~9676-1996、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而制定。本标准采用光散射法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本标准采用滤纸(膜)采样-称重法确定光散射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滤纸(膜)采样-称重法参照GB-T17095-1997《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光散射式粉尘仪的计量检定采 用JJG846《光散射式数字粉尘测试仪检定规程》。 本标准从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附录A、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常州市卫生防疫站、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贵州省卫生防 疫站、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海南省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一川、迟锡栋、刘凡、张晶、李宝成、崔九思、谈立峰、于慧芳、赵亢、王崇东、 李荣江、于传龙。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监所负责解释目次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定义 (1) 4 原理 (2) 5 仪器 (2) 6 测定步骤 (2) 7 质量控制 (3) 8 精密度和准确度 (3) 附录 A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确定 (4) 附录 B 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的经验值 (5)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分散方法研究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动态分散方法研究 近来来,室内空气质量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因此对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其来源,从根本上减少浓度,优化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一种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样品液的制备方法。首先采用小流量空气采样器采集室内颗粒物,利用分散剂甘油和超声波振子的震动同时作用对其分散,完成样品液的制备,然后通过电泵和电磁阀使样品液循环流动,供高速摄像机成像。克服了以往静态颗粒物分散的分散不均匀、取样代表性差等问题。 标签:可吸入颗粒物;样品液制备;超声波;分散;动态成像 引言 据调查,居民平均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各种室内环境,比如办公室、教室、卧室等,室内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是室内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危害,其粒径分布影响着颗粒物的所有理化特征,因此研究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颗粒物的研究大多都是通过显微镜静态成像,然后再对图片进行分析处理,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的问题就是样品的分散不充分,成像样品代表性差,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文章设计了一种新颖的颗粒物动态分散的方法,颗粒物放在分散剂(甘油+水)中,通过超声波驱动振子振动和搅拌电机的共同作用使颗粒物均匀分散。然后通过电泵和电磁阀使分散均匀的样品液循环流动,供高速摄像机成像,成功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1 颗粒物分散系统方案设计 文章颗粒物收集是通过小流量采样器吸取室内空气,采用的采样器型号是ZR-3930B,采样流量为16.67L/min。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经过冲击式切割机分级,使之通过已恒重的微孔滤膜,使悬浮颗粒被阻留在滤膜上,被微孔滤膜吸附。 由于可吸入室内悬浮颗粒物粒径一般在10μm或以下(PM2.5), 颗粒在各种引力作用下会出现凝聚现象,因此测量单个颗粒的粒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为了获得单个颗粒物的信息,必须对采集到的颗粒物进行分散。颗粒凝聚是颗粒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妨碍准确测量颗粒粒径分布的主要原因。克服颗粒凝聚的有效方法是加分散剂和实施外力分散。分散剂的作用是能显著降低颗粒物的表面粘连,减弱颗粒间的引力,从而缓解甚至消除颗粒的凝聚现象。分散剂的选择非常重要,水和酒精的分散能力虽然较强,但颗粒物在水和酒精中布朗运动较强烈,导致摄像机成像有明显的拖尾效果。相比之下,甘油作为分散剂是由于其粘滞系数大使得颗粒的布朗运动不明显,并且当颗粒分散均匀后不易发生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录 前言 (1) 1可吸入颗粒物特性 (2) 1.1可吸入颗粒物来源 (2) 1.2可吸入颗粒物分布 (3) 1.3物理特征 (4) 1.4化学组成 (5) 2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7) 2.1呼吸系统 (7) 2.2神经系统 (7) 2.3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 (8) 2.4生殖系统 (8) 2.5心血管疾病 (9) 2.6增加死亡率 (9) 3 防治措施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对大气颗粒物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的组分。在控制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同时,亦应重视可吸入颗粒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因为正是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效应。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特性;危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ulting health damage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result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under 10 microns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is harm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In the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For it i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determin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Key words:Particulate matter;Features; Harm

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数据传输要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A.1系统组成 A.1.1.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应由颗粒物样品采集、流量控制、监测终端等组成。 A.1.2气象参数传感器应由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组成。 A.1.3视频监控仪应由摄像头和云台或球机组成,用于对建筑施工活动与管理情况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可按设定值采集现场施工作业视频或图片等。 A.1.4数据采集仪应由主控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用于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各种监测数据,并按后台服务器指令或定时向后台服务器传输在线监测数据和设备的状态参数。 A.1.5系统应设置可视化窗口,可观察到仪器的主要组件和型号参数。 A.1.6辅助设施还应包括供电电源和通讯。 A.1.7监测设备的配置可根据管理需求确定。用于颗粒物污染监控的,应配备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和气象参数传感器,宜配备视频监控仪。 A.2系统技术指标 A.2.1颗粒物在线监测应采用基于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的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其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A.1 的要求。 表A.1 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技术指标

A.2.2 气象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2的要求。 表A.2气象参数传感器技术指标 A.2.3 视频监控仪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3的要求。 表A.3视频监控仪技术指标 A.3监测点位与设备安装 A.3.1点位位置设置要求 a)建筑工地:应设置于建筑工地施工区域围栏安全范围内,且可直接监控工地现场主要施工活动的区域。设置1个监测点位的,应设置在施工车辆的主出入口;设置2个及以上点位的,宜选择在主要的施工车辆出入口,其中至少一个监测点应设置在施工车辆的主出入口。当与其他建筑工地相邻时,应避免在相邻边界处设置监测点。 b)干散货码头堆场:宜设置于码头堆场边界范围内,且可直接监控码头堆场主要生产活动的区域。设置1个监测点位,应设置在码头主要装卸作业点5米处;设置2个及以上点位的,分别在码头主要装卸作业点5米处和主要的车辆出入口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如主要装卸点作业时有喷水作业的,监测点位设置时应避开喷水的影响。 c)在监测点周围,不应有非施工作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阻碍环境空气的流通;50m范围内不应有固定燃烧源及烟囱。 d)监测点应设置在相对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的地方,监测点的设置应避免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影响。位置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可比性。。 A.3.2 点位数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a)每100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面积在10000 m2以上的,宜增设监测点。 b)具体点位数量应依据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确定。 A.3.3 仪器采样口位置要求

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技术

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研究热点与趋势 更新时间:2008-12-25 11:03 来源:环境污染与防治作者: 阅读:325 网友评论0条 摘要:综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常规除尘技术和细颗粒凝并技术、联合脱除技术、电联合处理技术等新的控制技术。通过对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指出常规除尘技术和这些新的控制技术的应用局限性,在综合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纺织品滤料纤维改形(改性)后得到高效低阻的异型纤维材料来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新思路。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可吸入颗粒受到的主要作用一般是气体扩散和湍流扩散,由于它质量微小且对气流跟随性极好,故在常规除尘设备中,几乎总是跟随气流一起运动,难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此外由于可吸入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是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害有机物等)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1,2]。 因此,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细微颗粒物的分级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二:一是促使小颗粒变大颗粒;二是创造条件提高小颗粒的动力学捕集作用。小颗粒变大颗粒可以通过凝并也可以通过凝结作用,且在国外蒸汽凝结在冶金行业已有成功应用的案例。本文旨在对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做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方便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1 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1.1 常规除尘技术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除尘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传统的湿式除尘设备主要有水膜、泡沫、冲激、水浴等除尘器。湿法除尘存在物料难以回收、易造成污染转移以及高温环境下会造成能量浪费等缺点;干法除尘设备主要有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和颗粒层除尘器等。电除尘器对颗粒的比电阻要求严格;旋风除尘器处理粗粉尘颗粒效果较好,而对于微米级和亚微米级粒子其分离能力很低;多孔陶瓷高温除尘过滤器的除尘效率高,可达99 %以上,能除去粒径5μm以上的尘粒,但清灰比较困难;而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被认为是继陶瓷过滤器之后最具发展前途的高温除尘技术之一,但在高温下运行时,床层容易堵塞[3]。 为了弥补传统的控制技术在脱除超细颗粒物时的不足,细颗粒凝并技术、联合脱除技术、电催化氧化联合处理技术等新控制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1.2 新控制技术 1.2.1 细颗粒凝并技术 从控制角度来看,清除可吸入颗粒可以通过内场力或外场力作用来使其发生凝并或团聚,其结果是使粒子的数目减少、粒子的有效直径增大,它易于被常规的分离设备分离,从而提高整体的清除效率。超细颗粒物凝并技术主要有声波凝并、电凝并、热凝并、化学凝并、磁凝并、光凝并和湍流边界层凝并等[3-7]。 声波凝并通过外加声波的作用使细颗粒发生碰撞团聚长大,团聚后产生的细颗粒团聚物的平均粒径大,从而通过常规的除尘设备将其清除,达到控制细颗粒排放的目的。通过声波团聚的方法控制超细颗粒物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但由于声波凝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超细颗粒物测试手段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得声波团聚超细颗粒物技术仍然处在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阶段。同时姚刚[6]指出,由于产生几十甚至几百千赫的声波,可能消耗大量能源,且产生很大的噪音等负面效果。

GBT 17095-1997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测定方法验证报告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7095-1997 方法验证报告 编制: 日期: 校核: 日期: 审核: 日期: 广东XX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验证报告 1 方法依据 依据《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7095-1997》。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中PM10浓度的手工测定,也适用于其他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料物浓度的手工测定。 3 测量仪器 颗粒物采样器,电子天平,流量计:精度:2.5级 4测量所象条件、测点位置及测量时段 检测原理: 使用带有PM10和PM2.5的切割器的滤膜采样器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的颗粒物经切割器分离后,可吸入和可入肺颗粒物被采集在滤膜上,经实验室称量可得到PM10\PM2.5的质量,再除以采样气体积可得出质量浓度。 测定步骤: 将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h,平衡条件为:温度:20湿度:50RH%。平衡完成后,用分析电子天平称量滤膜(测PM10),记录滤膜的重量并装入塑料封口袋中进行编号。 采样人员领取测试滤膜后到现场采样,用一级皂膜流量计对采样流量计进行校准,误差≤5% 。 采样布点,连接采样器,装上滤膜,将采样流量调整到规定值。根据检测现场环境状况设定采样时间,测量现场的环境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完成采样必须4℃储存运回实验室。 将采集有颗粒物的滤膜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用天平称出终质量。

结果计算: ----标准状态下的采气体和解,单位为升(L) 式中:V Vt----实际采气体积,为采样流量与采用时间乘积,单位为升(L) T-----采样点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标准状态下的绝对温度,273K T P-----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101kPa P0---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101kPa 浓度计算:可吸入颗粒特PM10质量浓度如下: 式中:ρ----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m---PM10颗粒质量,单位为毫克(mg) V0---标准状态下采气体积,单位为(L) ---滤膜终质量,单位为毫克(mg) M 2 ---滤膜初质量,单位为毫克(mg) M 1 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采样点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5 测试数据 5.1平衡称量数据: 5.2采样参数: 5.3人员比对测试结果

入肺颗粒物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它的直径小于2.5微米;而PM10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些可吸入颗粒物都是极其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它们密密麻麻悬浮在空气中,肉眼不可见,但它们可不只是单纯地影响空气质量指数这么简单。 一般而言,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 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粒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会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的发展,大气中PM2.5在总悬浮颗粒物中的比率逐年增加,同时发现沉积在人体下呼吸道的颗粒物有96 %是PM2.5。更糟糕的是,颗粒物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PM2.5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PM2.5比PM10含有更多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一种致癌物。因此,PM2.5的形态和组成相当复杂,不仅含有大量有机物,而且富集许多重金属,更容易沉降在呼吸道及深部肺泡内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在对50万人,追踪了长达16年后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之下,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率增加8%。研究人员猜测,一方面PM2.5作为载体将有毒物带入下呼吸道,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支气管黏膜及肺上皮细胞突变,另一方面是其颗粒性引起的免疫反应,增加人群对肺癌的易感性。 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吴兑也认为,“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发现,PM2.5的浓度增加之后7—8年,肺癌死亡率就会上升。北京市刚刚公布的一项数据或许能印证科学家的推测,北京市的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的10年内增加了60%。 另有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PM2. 5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关系,PM2.5一旦被吸入,将会造成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随后又可能会引发机体潜在的系统危害,包括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这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及中风 和PM10 相比,PM2.5是综合性的污染物,几乎所有污染物都会在2.5中有体现。PM10主要是来自污染源的排放,把污染源控制住了,PM10就控制住了。而PM2.5 的相当一部分是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的。要控制PM2.5,不仅要控制颗粒物还要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等,这绝对是一个持久战。 在未来十年内,我们恐怕都要与高浓度PM2.5共存。这些含有多种酸性氧化物、重金属的空气将围绕在我们周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过,有关部门应向公众公布微小颗粒物监测具体数据,因为该微小颗粒是灰霾天气主凶,可直接进入肺泡、影响人体肺功能。他说,尤其可能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肺功能发育,一有灰霾天,医院呼吸道病人就会增多。有数据表明,空气中每增加10微克颗粒物,住院病人会增加3%~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作业指导书 1.方法原理 利用手工采样器与自动监测仪器进行同时段采样,计算自动监测仪器与手工采样器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评价数据质量。 2.仪器和设备 2.1 颗粒物采样器 采样器技术指标应符合《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HJ 93—2013)的要求。 2.2 流量校准器 用作校准的流量计流量误差≤±2%。 2.3 恒温恒湿间(箱) 用于采样前后滤膜温度、湿度平衡。恒温恒湿间(箱)内温度设置在(15~30)℃任意一点,控温精度±1℃;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2.4 电子天平 用于对滤膜进行称量,检定分度值不超过0.1mg,电子天平技术性能应符合《电子天平检定规程》(JJG 1036—2008)的相关规定。

2.5 温度计 用于测量环境温度,校准采样器温度测量部件:测量范围(-30~50)℃,精密:±0.5℃。 2.6 气压计 用于测量环境大气压,校准采样器大气压测量部件:测量范围(50~107)KPa,精密: ±0.1KPa。 2.7 湿度计 用于测量环境湿度,测量范围(10%~100%)RH,精密:±5%RH。 2.8 滤膜 可选用玻璃纤维滤膜、石英滤膜等无机滤膜或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混合纤维等有机滤膜。滤膜对0.3μm 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7%。 2.9 滤膜保存盒 用于存放滤膜或滤膜夹的滤膜筒或滤膜盒,应使用对测量结果无影响的惰性材料制造,应对滤膜不粘连,方便存放。3.现场比对 3.1 采样前准备 3.1.1 切割器清洗 切割器应定期清洗,清洗周期视当地空气质量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累计采样168h 应清洗一次切割器,如遇扬尘、沙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GB 6921)、光散射法(WS/T206)、压电晶体振荡法以及β射线法等。原则上这些方法均可用于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但这些方法必须符合GB 6921或WS/T206,或经重量法(GB 6921)比对合格方可。下面仅列出重量法测定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分析方法供参考。 J.1 相关标准及依据 本方法主要依据GB 6921《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J.2 原理 使一定体积的空气进入切割器,将10μm以上粒径的微粒分离。小于这一粒径的微粒随着空气流经分离器的出口被阻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及采样体积,计算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以mg/m3表示。 J.3 切割器性能指标 J.3.1 要求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J.3.2 要求切割曲线的几何标准差σg小于等于1.5。 J.3.3 在有风条件下(风速小于8m/s)切割器入口应具有各向同性效应。 J.3.4 所用切割器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管部门(或委托的单位)校验标定。 J.4 采样系统性能指标 J.4.1 在同样条件下三个采样系统浓度测定结果变异系数应小于15%。 J.4.2 在采样开始至终了的时间内,采样系统流量值的变化应在额定流量的±10%以内。 J.4.3 采样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J.5 采样要求 J.5.1 采用合格的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前在干燥器内放置24h,用感量优于0.1mg的分析天平称重,放回干燥器1h后再称重,两次重量之差不大于0.4mg即为恒重。 J.5.2 将已恒重好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牢固压紧至不漏气。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取出。将有尘面两次对折,放入纸袋,并做好采样记录。 J.5.3 如果测定任何一次浓度,采样时间不得少于1h。测定日平均浓度间断采样时不得少于4次。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5445432.html, J.5.6 采样后滤膜处理按J.5.1的方法进行。 J.6 计算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按下式计算: c=dn12V1000)G(G×. 式中: c——可吸入颗粒物浓度,mg/m3; G2——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G1——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Vnd——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m3。67 附录K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的定义有所不同,对应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分别对应K.1、K.2)。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除了上述两个标准所列的分析方法,还有光离子化法(K.3、K.4 )。光离子化总量测定法(K.4)虽没有被上述两个标准列入标准分析方法,其检测结果也与标准分析方法没有可比性,但光离子化法的测定结果也可反映室内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程度,又以其较低的市场价格,易于操作而得到广泛应用。鉴于此,本规范将光离子化总量测定法列为非仲裁性分析方法,以供选择使用,评价依据可参照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检测方法的研究

第30卷 第2期2009年2月 仪器仪表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 nstru ment Vol 130No 12Feb .2009  收稿日期:2008201 Received Date:2008201  3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ABA195)资助项目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检测方法的研究 3 刘红丽1 ,张 伟2 ,李昌禧 1 (1 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武汉 430074; 2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武汉 430063) 摘 要:本文采用显微观测成像和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研究了一种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的检测方法。基于数学形态学对颗粒物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设计了检测颗粒物粒径,分形维数和形状因子等重要形态学参数的识别算法,最后采用数据融合的方法计算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检测方法可同时得到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浓度、总表面积和质量浓度及其粒径分布,具有处理速度快、数据统计分析方便快捷、检测结果稳定等优点。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颗粒形态学;数据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16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510.40 D etecti on of the concen tra ti on and si ze d istr i buti on of i n door i n ha led parti cul a te ma tters L iu Hongli 1 ,Zhang W ei 2 ,L i Changxi 1 (1D epart m ent of Control Science &Engineering,Huazh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 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A uto m ation,W uh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W uhan 430063,China ) Abstract:Adop ting m icr oscop ic observati on i m aging and digital i m ag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ies,this paper researches a ne w measuring method of indoor inhaled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 on and size distributi on.A t first,the i m age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s is p r ocessed based on mathe matical mor phol ogy;then the recogniti on algorithm of the mor 2phol ogical para meters is designed,which includ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fractal di m ensi on,shape fact ors and s o on;finally the concentrati on and size distributi on of the particulate matters are calculated using data fusi on method .Ex 2peri m 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detect the nu mber concentrati on,t otal surface area,weight concentra 2ti on and size distributi on synchr onously .Mean while,th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intuitive,high p reci 2si on,fast p r ocessing s peed,easy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and stable measure ment result . Key words:inhaled particulate matter;concentrati on and size distributi on;particle mor phol ogy;data fusi on 1 引 言 据调查,现代人60%~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尤其是婴幼儿、老弱残疾者在室内的时间更长。因此,室内悬浮颗粒物给人们的健康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室内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颗粒物的粒径携带颗粒物的重要性质信息,空气动 力学当量直径大于10μm 的悬浮颗粒物在静止空气中会 快速沉降,一般将小于或等于10μm 的悬浮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 M 10),目前人们把目光主要集中在粒径小于10μm 的可吸入颗粒物上,因为这些小粒径颗粒物能够长时间飘浮于空气中,难以沉降到地面,易于被吸入人体呼吸道,沉积于咽喉以下呼吸道部位,且粒径越小,进入人体呼吸道的位置越深,因而对人体的危害越大。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暴露时间决定了吸入剂量。浓度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